UCL硕士毕业证发放时间:老子生平三考(1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4:58:31

老子生平三考(13)

[导读]此说显得有些奇怪。因为通观史籍,举国内外,似乎未曾见到过有老姓之人。故尔普天之下,唯独李耳姓老。这岂不感到奇怪?而且,纵有一声之转则只表现在口头上,然而在文字上也表现如此,这就令人不解了。 故老子以老...

 

        此说显得有些奇怪。因为通观史籍,举国内外,似乎未曾见到过有“老”姓之人。故尔普天之下,唯独李耳姓“老”。这岂不感到奇怪?而且,纵有“一声之转”则只表现在口头上,然而在文字上也表现如此,这就令人不解了。

故“老子”以“老姓”得名,实无根据。

        四是“尊称说”。认为李耳受人尊敬,故被晚辈和后学者尊称为“老子”。

有人认为,晚辈和后学者在老年人面前,特别在德高望重的老年人面前要恭顺,要毕恭毕敬,同他们说话,绝对要禁止直呼其名,而呼唤他们时要使用尊称。因此认为,“老子”是晚辈和后学者对李耳的尊称。

道理虽然如此。但是,晚辈和后学者对老年人,特别是对德高望重的老年人的尊称,必须要加以姓氏,方能有所区分。比如,儒家门徒谓孔丘为“孔子”,等等。如果不是这样,在尊称上含糊其词,相反,达不到尊称的目的。比如,当在尊称“孔丘”的时候,只言“子”。那么,这个“子”是谁呢?特别是在没有一定的语言环境下,这种说法,怎么也是令人不可明白的。如此,便使“尊称”就显得毫无意义。

故“老子”以“尊称”得名,逶实片面。

        除此之外,还有以“神仙”说而得名的“老子”。此说,无非是历史上对老子的“杜撰”和“神话”罢了。故不必多说。

然而,笔者认为,这些说法都不是“老子”得名之由来。而李耳之所以得名“老子”,是因了“密传说”的缘故。因此,笔者今天提出“老子”得名之第五个理由,这就是:老子思想的“密传说”,使李耳得名为“老子”。


 

二、

 

所谓“密传说”,就是婉约的、秘密的表现出了在“《道德经》思想”传承之中的一种不公开的、但又点到自明的关系。这种关系,就表现如“老子”与“孙子”在“血统”关系上的一种“暗喻”。

此说是否有理?

要了解这个“密传说”,就必须了解老子是否有“保密”的思想及其“保密”的东西。

对此,答案是肯定的。

《道德经》明确的指出:“国之利器不可示人”。这就表现出了《道德经》的“保密”思想。

那么,《道德经》“保密”了哪些东西呢?

概括的说,就是“保密”了“柔弱胜刚强”思想,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武术”、“武学”思想。

因为,《道德经》说的“国之利器不可示人”,其中,“国”,无疑的,为动词,就是指的“兴国”、“立国”、“保国”、“卫国”之意;“国之利器”,就是指的“柔弱胜刚强”这一“思想武器”。故尔,在老子看来,这“国”之所在表现在:一是只有统治者做到“无为”,实现“无为而治的德治政治”,方才可能“顺应民心”,止息社会的“武”、“戈”,出现上下“同心”、“同德”的局面,促进对社会历史的推动、发展,实现“兴国”;二是只有统治者,以“不争”为“争”,方才能够使国家保持得更加长久一些,实现“保国”;三是只有统治者“顺应民心”,做到“民心无敌”,方才能够面对强敌而使国家巍然不动,实现“卫国”;四是只有做到以“柔弱胜刚强”,即以“武术”为物质批判武器,注重条件和时机,方能取而代之统治者的地位,实现“立国”,等等。这些,就正是老子要“保密”的根本东西。.showpage li{display: inline;width: 100px;}

  • 共17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