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高速口那个小区:四川省博物馆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04:05:03
四川省博物馆_藏佛之光  

清 十一面千手观音唐卡

清 释迦牟尼唐卡

唐卡

唐卡

清 金刚持唐卡

清 金刚唐卡

清 去八难绿度母唐卡

清 十一面千手观音唐卡

清 双身大威德金刚唐卡

清 乘象宗喀巴唐卡

清 镀金铜象蜡台

清 镀金铜象蜡台

近代 唢喇与清 转经筒

近代 刻花八宝镀金呷呜盒

清  镀金佛帽冠

现代 八宝银面呷呜盒

清 嘎巴拉碗

清代 银丝盘花呷鸣盒

清 铁腰刀

      现代 银手镯

     

      清 皮鼓

       

        现代 鎏金珊瑚铜耳环

       

       清 绿松石耳钉

 

清 皮鼓

 

四川省博物馆佛像部分  四川省博物馆收藏的佛像,可能算得上是我所走过的博物馆中最多最全也最好的了。现在就让我们来细细的观赏吧!

四川省博物馆之石雕、佛像  不论是在什么博物馆里汉代的石雕石刻都是最能吸引人眼球的,不知是怎样的一个时代,能让人能活得那么写意,悠闲,能让思想任驰骋,近来也看了不少穿越的小说,如果有可能我愿穿越到那个时代去亲自感受一下。

南朝 砂石造像碑底坐飞天

屏式佛立像

梁中大通五年 背屏式佛立像

唐 砂石菩萨头像

唐  砂石佛坐像

唐 菩萨头

北魏 佛坐像

五代  砂石菩萨手

东汉 乐俑

东汉 扶琴石俑

 翁仲石俑,东汉(25-220年)。翁仲是传说中的秦朝大将阮翁仲,身高丈三,勇猛异常。他受秦始皇之命出征匈奴,屡有战功,死后人们铸其铜人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后世对陵墓前的铜人像、石人像常称其为“翁仲”。

东汉 力士石础

东汉 子母虎石

东汉 天禄辟邪石础

东汉 石辟邪

东汉 石辟邪

  避免或驱除邪祟。 据考证,辟邪神兽总称为符拔,一角为“天禄”(鹿);二角为“辟邪”;无角叫“符拔”。其实符拔就是桃拔,应该总称为“辟邪”,细分有三种:
  有翼的狮虎(有的翼狮径称“辟邪”辟邪
  天禄:天鹿(麒麟一类吉祥动物)
  桃拔:符拔或扶拔(由羚羊尊化而来的神兽)

辟邪为陵前仪仗石雕,常与天禄配对,俱属神兽之列。其作用有避凶,招财。

宴饮百戏图石棺,东汉(25-220年)。该石棺四面浮雕,内容极为丰富。石棺前端为“阙门图”,阙门前双手捧盾的亭长正在恭迎主人到来。后面为“伏羲女娲图”,意味着阴阳交合、化生万物。左侧为“宴饮舞乐杂技图”,描绘的是墓主生前生活和升仙后在仙界欣赏杂技乐舞的场面。小小的石棺表现了一个完整的宇宙世界,表达了墓主强烈的升仙愿望。

东汉 宴饮百戏图石棺局部

东汉 宴饮百戏图石局部

东汉 轺车

东汉 朱雀铺首墓门

石墓门是墓葬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汉 拥 捧盾石墓门

东汉 拥帚石墓门

东汉 拥帚石墓门.

东汉 王孝渊画像石碑

《王孝渊碑》制于东汉永建三年(公元一二八年)。一九六六年四月发现于四川郫县犀浦公社二门桥残墓间,碑高235cm,上宽91cm,下宽96cm,碑阳上刻朱雀人物,下刻隶书,文十三行,行二十余字,可识一一五字。原碑藏四川省博物馆。隶书。
《王孝渊碑》书刻较随意,行间布白无绳矩,其书法风貌属民间稚拙朴茂一格.。民间碑刻书法与官方巨大碑碣书法相较,它自然真率的情趣很突出,其自主性情的书写过程,对当代书法追求“书写过程性”的创作观,当有借鉴和启迪的意义。

东汉 铺首吹箫击鼓石墓门

东汉 羿射日图石函

东汉 孔子问礼 神农尝草图石函

 东汉 戏猿画像石函

四川省博物馆馆藏俑类藏品  

      俑是中国古代坟中墓中陪葬用的偶人。 俑,是人类进步的产物。在夏、商奴隶制时代,奴隶主死了,流行活人与牲畜殉葬,周代改变了这一残忍方式,先用束草为人形的刍灵陪葬。春秋时改用活人的替代物——俑。俑是古代陪葬的塑像,主要是陶俑,也用泥俑和木俑。孔子提倡孝道,他认为用俑陪葬,是一种符合人性的礼仪。
    俑从东周墓中出现,秦汉至隋唐盛行,北宋以后逐渐衰落,但仍沿用到元明时期。俑的质料以木、陶质最常见,也有瓷、石或金属制品。宋代以后纸明器开始流行,陶、木、石质的俑开始渐渐减少。俑的形象,主要有奴仆、舞乐、士兵、仪仗等,并常附有鞍马、牛车、庖厨用具和家畜等模型,还有镇墓胜的神物。而川渝两地却以说唱俑及乐俑最为著名。俑大多真实地模拟着当时的各种人物,因而可以考见当时社会的生活习俗,也是研究各代舆服制度的重要资料。俑还可以反映出各个时代雕塑艺术的水平。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四川省博物馆收藏的俑类藏品吧!

汉  扶琴俑

东汉 陶观赏俑

明 朱悦镰文武百官俑

明 朱悦镰文官俑

明 朱悦镰墓击鼓俑

明 朱悦镰文官俑

明 朱悦镰文官俑

 

东汉 陶执箕帚俑

东汉 陶舞俑

东汉  陶俑头 

东汉 陶俑头

东汉 陶庖厨俑

东汉 陶执镜俑

东汉俑

东汉 陶说唱俑(这是最具川渝特色的俑人)

东汉 陶执锄俑

宋 陶匍匐女俑

宋 人首鸡身陶俑

唐 青釉男文吏俑

唐 青釉羊头人身俑

唐 青釉女乐俑

东汉 陶子母鸡

东汉 陶狗

东汉 陶马

唐 三彩骆驼

 

唐 三彩骆驼


  四川博物馆之高古瓷  

明 龙泉窑青釉双耳瓶

下面一段文来源于网上,我对高古瓷没研究,不敢妄言。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已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其萌芽于商代,真正形成于东汉。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唐代的瓷器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成熟;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在元代,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明清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极盛时期,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制技术都远远地超过了前代;尤其彩瓷得到了很大发展,器物造型丰富,纹饰繁多精美,此时的青花和珐琅彩已成为中国瓷器中的两朵奇葩。
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华人经济实力的增长,元明瓷器价位开始攀升。90年代末,清代官窑、特别是康雍干三朝的彩色瓷系价位猛增,屡创新高。明清瓷器开始在市面流行,不过,回顾中国古董收藏的历史,人们一直以追慕高古为境界。据介绍,相比明清瓷的暴热和高价,此时收藏高品位的'高古瓷’是一个投资低升值潜力大的最佳时期。专家表示,高古瓷是中国古陶瓷的精华所在,代表了中国陶瓷制作的最高水平。收藏高古瓷,即是对中国文化精髓的感受。
收藏瓷器,古已有之。中国瓷器肇始于商周,烧成于东汉,经唐、宋、元、明历代改良。清朝的皇家收藏在中国历史上发展到极至,皇家对高古瓷的推崇影响到民间的博古之风。人们以高古瓷器为雅玩。清朝末年,宫廷遭劫掠,宫藏被盗运,古董从皇家及士大夫手中转向江南买办新贵,转向东洋、西洋古董商手中。外流的大量明清宫廷器物深受江南新贵和东西洋人追捧,明清瓷器开始流行。但无可改变的事实是,收藏的高境界始终是高古器物。在鉴赏家眼里,元代以前的瓷器,又称为高古瓷,北方也俗称'老窑瓷’。由于元代以前瓷器绝大多数都是日用器,年代久远,存世量稀少,加上长期的封闭管理收藏体制的限制,高古瓷器的学术研究成果社会化不够,人们无从获知高古瓷器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判断的标准。象牙之塔,无以论价,所以就产生清代瓷器价格高于高古瓷器的现象。另一方面,因为内地法律政策的限制,使高古瓷器进入市场的通道狭窄,很多人士望而却步。内地收藏者不能进入这一领域,自然影响了高古瓷器的价位。现在市场对高古瓷的基本认识是:除了宋代官、哥、汝、定、均五大名窑外,其余大部分瓷器工艺水平与明清瓷器相比有很大差距,还属于瓷器发展的初级阶段,也是赝品氾滥的重灾区。所以,高古瓷目前市场价格偏低。资料记载,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件南宋龙泉窑粉青菊瓣碗价格才200余元,一件汉代绿釉带浮雕狩猎图的釉陶壶也在千元以下。对比当时在日本同类绿釉罐索价20万元人民币,市场价格简直是天壤之别。其实,高古瓷造型古朴淳厚,有不少名窑作品,这些名瓷誉满海内外。在宋末,就有荷兰人将宋瓷运到欧洲,价格可与黄金媲美。而在元代,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就称宋瓷为'porcelanin’,此系拉丁语,意指珍珠母、玛瑙之类。而古人更是用'夕照紫翠忽成岚’来形容宋瓷的釉色之美。就在国人目光还在清三代官窑瓷的时候,而国外有识之士却把投资重点放在高古瓷上,并在国外市场频频拍出高价。2003年香港苏富比拍卖行拍卖一只南宋龙泉窑粉青鬲式炉成交价近340万元人民币,而国内一只类似的鬲式炉价格在2万元到4万元之间,相差近150倍。随着艺术品投资市场日趋成熟,高古瓷鉴赏知识逐渐完备,各项文物法规政策的确立完善,高古瓷的身价势必不断追高。目前市场上高古瓷流通不多,但高古瓷在民间已经积累了很长时间,其中不乏精品,当这些瓷器进入市场,可以预见将会出现一个高古瓷投资的好时机。
五大名窑赝品过多拍卖行情估价过高 艺术价值难以把握
高古瓷器是一个与明清瓷器相对的概念,通常是指元代以前的陶瓷器。它是中国古陶瓷的精华所在,代表了中国陶瓷制作的最高水平,特别是宋瓷,后世再也无法超越。去年开始,受近现代书画专场拍卖成交率下降的影响,内地许多中小型拍卖公司为了延续拍卖业务,纷纷将拍卖重点转向高古瓷市场,一时间,高古瓷专场频出,汝窑、南宋官窑、哥窑,甚至连现今仍存争议的汴京官窑和柴窑器物都不断亮相。
境外收藏价高数倍
虽然在目前内地大众收藏者手中,高古瓷仍占有很大的比重,但高古瓷在内地市场普遍“卖不上价”,由于许多拍卖公司对拍品的真伪把握不好,使得理性的收藏者和投资者对高古瓷敬而远之,近期拍卖成交率多在20%以下。
境外的高古瓷市场却并非如此,数年来,境内外高古瓷的市场价格往往比内地成交高出数倍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如一件北宋定窑黑釉鹧鸪斑碗曾在佳士得以1313万元成交,一件北宋磁州窑刻花褐彩梅瓶也拍到1431万元,纽约苏富比的一件北宋定窑花口盘成交价达152.8万美元。但在内地,一件南宋龙泉仿官窑长颈瓶仅在上海崇源拍出25.3万元,北京翰海的一件宋耀州窑酱釉执壶成交价仅为11万元。而且内地市场除了龙泉瓷市场有所突破,其他窑口瓷器的市场表现皆不如意。
内地高古瓷市场无法表现良好一个主要原因是缺少大资本的介入,而且高古瓷的收藏不成体系,许多收藏高古瓷的藏家并非因爱好而收藏,目的只是为了投资。由于他们对高古瓷的内涵无法理解,对艺术价值无法把握,因此内地高古瓷藏家的收藏水平不及境外,从而也影响到了内地高古瓷的市场价位。
五大名窑仿冒太多
宋代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名声远播海内外收藏市场,受名声所累,五大名窑的市场人气却在走低。虽然近两年艺术品市场中五大名窑的成交价每年都会创出新高,但成交率却在下降,流拍增多。主要是卖家忽略了一个问题:拍卖的价格并不等同于艺术品私下交易的价格。由于卖家对两者的混同,导致了拍卖场上五大名窑估价过高,远远超过了买家承受能力,最终导致流拍。
此外,收藏者对宋代五大名窑的崇拜为造假者提供了造假空间,乱真的仿冒瓷器熄灭了投资者对宋五大名窑的信心,最终冷了宋五大名窑的市场行情。若想改变这一现状,就须降下拍卖身价,同时加强研究和鉴定力度,才能使宋五大名窑的市场行情上涨。
其他窑系难挑“大梁”
除了知名度较高的五大名窑以及龙泉窑外,高古瓷器还有磁州窑、吉州窑、越窑、耀州窑、长沙窑、洪州窑、建窑等。其中升值空间较大的当属磁州窑和吉州窑。其他高古瓷没有太多的美名,整体价位很难在短期内有大的提高。对此类高古瓷的收藏投资者不能只看名头,最主要的是通过其艺术价值、品相、历史价值等几个方面衡量价位。
因此,从目前的收藏行情看,高古瓷要想在近几年内超过明清瓷器的市场价位有一定难度,境内外“身价”相差悬殊的现象一段时期内仍将存在。但专家分析,这种价差正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缩小,高古瓷身价终将会“归位”。
我不是一个专业者,只是一个业余爱好者。我不可能全身心投入,但是点滴的时间投入,却为我换来了巨大的快乐。这个时代是浮躁的,但是当我在夜深人静时,把玩一件沉淀了深厚中华文化的高古瓷时,我享受到了一种从来没有的内心宁静。
我喜爱高古瓷,是因为它质朴、单纯,它追求的是一种自然与人的契合;我喜爱高古瓷,是因为它纯粹,它的美就是它的色釉和造型,没有多余的掩饰;我喜爱高古瓷,是因为它的大气磅礴,它是在用一种文化来感召你吸引你,而这种文化流淌在我们的血管里;我喜爱高古瓷,是因为它的兼容并包,既有令人高山仰止的官哥汝,也有极其亲民的吉州、磁州、耀洲等;我喜爱高古瓷,是因为它的丰富、神秘和个性,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精彩……
我接触高古仅仅近四年,不能谈有什么所得,只能说有些感触:
一、高古收藏的现实状况
我不知道真正痴迷高古的有多少,但是看好它未来潜力的应当不在少数。但是仅仅以一种投资心态进入高古收藏,是有风险的,特别是对于工薪阶层而言。在这个资本的时代,玩得是运作和概念,胜利是属于某些人的。高古瓷的鉴赏,需要的是文化,它的单纯、质朴、和纯粹与这个浮华焦躁的时代,是有些格格不入的。
二、高古瓷的真与假
这是一个造假的时代,在收藏领域尤甚。当你踏入这一领域时,就注定你要终身与假作斗争。这也是一个没有权威的时代,或者是质疑权威的时代,高古瓷领域更是如此。但是我不喜欢绝对化和神秘化,其实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上而言,高古瓷包括宋代五大名窑都应当有一定的存世量的,这也是合理的。因此简单的肯定和否定都是不负责任的,有许多需要揭开的未知领域,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
三、我们应当做些什么
我是只能算是一个初学者,我不期望自己收藏的都是精品、真品,因为对于一个收藏者而言,发展和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但是我希望自己高古收藏的方向是正确的,虽然曲折但是是在前行。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结的力量是无限的,所幸我们生存在一个互联网时代,交流探讨变得更加容易。因此我建议所有真正收藏高古的爱好者联合起来,共同提高,一起坚定高古收藏的信仰,值守高古收藏的家园。

何谓'高古瓷’
关于高古瓷的定义一直存有分歧。一种看法认为瓷器在东汉暑期就已经具备了存在的各种条件,应是指包括东汉在内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唐宋元各朝代所制作烧成的各种瓷器;另一种意见认为东汉魏晋南北朝暑期的瓷器还没有真正达到科学意义上的瓷器标准,只是处于半瓷半陶的性质。到隋代才有了真正瓷器出现,因此,高古瓷仅指隋唐五代唐宋暑期制作烧成的瓷器。另外一种顺应市场需要而生发的观点认为,高古瓷就是宋元瓷器。因为近两年来宋元瓷器频繁地亮相于国际国内的艺术品拍卖会上,相对于明清瓷瓷器而言,宋元唐瓷器时代早,且存世稀少,应为高古瓷。但无论哪一种观点,大家都一致认为,'高古瓷’是一个与明清瓷器相对的概念,通常指的是明清以前的瓷器。这一术语的内涵虽然有待规范,但为了表述方便不妨用之。
作为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南宋官窑是专为提供宫廷用品而开设的制瓷工场,其出品瓷器的器型、釉色、胎质和艺术水准均达到中国古瓷器巅峰,尤其是器物表面釉层的冰裂纹,制作工艺与审美蕴含堪称登峰造极。南宋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器物造型带有浓郁的宫廷风格。宋室南迁杭州后,在浙江杭州凤凰山下设窑,名修内司窑,也称“内窑”,后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别立新窑,即郊坛官窑,统称为南宋官窑。

我个人认为高古瓷的市场可以划分为宋瓷和元代瓷器两个单元。
宋瓷市场发展平稳。宋瓷本身存世的数量就很少,进入市场中的数量就更少。2005年9月21日在纽约苏富比的""白马轩藏中国陶瓷专拍""推出了55件白马轩主人收藏的唐宋陶瓷名品。这也是近年来中国陶瓷市场出现宋瓷拍品最多的一次。这样的专拍可以使宋瓷市场的透明度加大,提高宋瓷的市场地位。今年秋季市场上中拍国际推出的《宋汝窑粉青釉洗》以577.5万元成交,《北宋定窑酱釉刻莲瓣炉》以495万元成交。
■元青花单元
  青花瓷即白底蓝花瓷。它始创于唐代河南省巩县窑,以氧化钴为着色剂。元代时景德镇的青花瓷已臻成熟。今年元青花瓷器可以说是""独领风骚"",7月12日在伦敦佳士得《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以1568.8万英镑成交,约合人民币2.26亿元人民币,创下了中国瓷器最高天价,由伦敦著名古董商Eskenazi购得。2005年7月15日伦敦的""奇迹""拍卖公司的一件《元青花双葫芦纹瓶》也拍出了344.5万元英镑(约合4902.6万元人民币),该瓶的估价仅为20-30万英镑。在11月28日的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也拍出了一件《元青花锦香亭人物图罐》,此罐原来是英国铁路基金会的旧藏,最终成交价为4200万港元。表面上的原因是拍卖行的估价策略触发了买家的购买欲,竞买人之间激烈的竞争为天价的产生奠定了人气基础。而现象背后的真实原因是国外买家对中国的艺术品市场还是有更高的期待。由此也造成了2005年秋季中国瓷器市场升温的局面。
■明清官窑板块
●明代青花瓷单元
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在明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繁荣期。官窑青花瓷的生产不惜工本,制作讲究,从造型到纹饰都显得十分精美。青花料的使用大致可分三个阶段。明初特别是早期的永乐、宣德时期以花色浓艳的进口料""苏泥勃青""为主;从成化到正德的明代中期,则以发色淡雅幽蓝的国产料""平等青""为主;嘉靖后以发色蓝中泛紫蓝的""回青料""为主。今秋香港苏富比拍出的《明宣德青花云龙纹葵口洗》以2980万元人民币成交,苏富比的另一件《明正德黄地青花花果纹碗》以1674万元人民币成交,大陆地区江苏爱涛的《明宣德青花穿牡丹纹小瓶》也以913万元成交。
●明代彩瓷单元
从广义角度说,彩瓷应包括点彩、釉下彩、釉上彩、斗彩等等。明代彩瓷的兴盛,可谓是瓷业装饰工艺的一场影响深远的革命。同时,彩瓷也使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单色釉瓷逐渐退居次要的位置。明代彩瓷一直是收藏家的热衷,市场上的焦点,今年秋季香港苏富比的《明万历五彩荷塘鸳鸯图蒜头瓶》以428万元成交就充分地说明了这点。
  ●明代单色釉瓷器单元
单色釉瓷器顾名思义指的是瓷器仅仅是由一种釉色制成,色彩典雅有致,是市场上受欢迎的种类。今年秋季上海信仁的《明永乐青釉花折枝瑞果牡丹纹菱口盘》以418万元成交,北京诚轩拍出的《明宣德霁蓝釉盘》也以181万元成交。
  ■清代青花瓷器单元
清代青花瓷从顺治时期开始发展,真正形成高峰是在清康熙年间,雍正和乾隆时期青花瓷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目前市场上的清代青花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多,也受到亚太地区收藏家的广泛喜爱,价格上涨迅速。如今年秋拍香港苏富比拍出的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龙凤争珠图双龙耳扁壶》以3633万元人民币成交,香港佳士得拍出的清雍正《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以546万元人民币成交。可见目前""清代青花瓷器""价格之昂贵。
■清代青花釉里红单元
  青花釉里红的制作难度很大,目前市场中明代时期的青花釉里红极为罕见,更多是清代青花釉里红。这是因为在康熙年间这一品种的生产得到恢复,至雍正、乾隆朝则继续发展。目前市场对这一单元的关注度不高,价格相对较低,如2005年秋季香港佳士得的《清乾隆青花釉里红海水赶云龙纹梅瓶》成交价为202万港元。后期走势值得关注。
  ■清代斗彩单元
  康熙斗彩以小件器为多见,器形的形制种类较少。雍正时期斗彩的制作继续发展,图案以缠枝花卉、花果为主。乾隆时期斗彩有全仿明成化、嘉靖等时期的制品。市场上出现的清代斗彩也以这三朝为最多,因其制作精良,受到收藏家的极度关心。今年秋季拍卖香港苏富比的《清雍正斗彩多子多孙图葫芦小瓶》以606万元人民币成交,北京嘉德的《清雍正斗彩山石花卉纹盘》(一对)也以297万元成交。
  ■清代五彩单元
  清代五彩器是清代景德镇的一个重要的品种,也是市场的亮点之一。今秋,清代五彩器在拍卖市场表现极佳,如香港苏富比的《清康熙五彩花果图碗》即以546万元成交,这个价格也刷新了清代五彩瓷器的最高价格纪录。而香港苏富比的另一件《清乾隆黄地赭绿彩八吉祥五蝠捧寿图折沿盘》也以487万元人民币成交。显示出该单元近期的上升行情。
■清代粉彩单元
  清代粉彩的成熟期是在雍正年间,之后也是乾隆时期彩瓷的主流,清代粉彩,颜色更加丰富,制作方法也更加多样,很受台湾、香港地区收藏家的欢迎,近期行情尤其看好。譬如,今秋香港佳士得的《清乾隆粉彩八桃五蝠盘》以725万元人民币成交,上海信仁的《清乾隆粉彩九老图灯笼瓶》也以528万元成交。
■清代单色釉单元
清代官窑从康熙时期开始就十分重视单色釉的制作,并在明代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譬如天蓝釉、斗青釉、孔雀绿、洒蓝釉等等,都是很成功的制作。近期该单元在市场上受到买家的追捧,行情也相当抢眼。譬如,今年秋季香港佳士得的《清乾隆霁红釉描金题诗花卉纹胆瓶》以2030万元人民币成交,这个价格名列历年清代单色釉成交价的第二位,而在香港苏富比的拍卖中《清雍正豆釉青收代耳葫芦瓶》也以867万元成交。

明 、龙泉窑青釉印花寿字瓶

宋  玉堂窑青釉瓶式四管插

唐 青釉马

宋 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双鱼碟

南宋 龙泉窑青釉盘口旋纹瓶

明  龙泉窑青釉三足炉

战国 陶虎

战国 陶虎

宋  琉璃厂窑青釉刻花执壶

宋 广元窑绿釉画花水注

新石器时候 彩陶碗

唐三彩陶罐

唐代三彩陶罐

南朝 邛窑执壶

唐到宋间 邛窑执壶

宋 邛窑青釉三彩四系罐

唐 邛窑三彩陶枕片

唐  邛窑三彩提梁壶

五代到宋期间 邛窑第釉彩绘

唐 邛窑褐彩双系执壶

宋 磁峰窑印花碗模

唐 邛窑青釉三彩钵

唐 琉璃厂窑三彩刻花盆

 四川博物馆瓷器彩绘瓷部分   

 

 清 康熙斗彩十二月花卉杯牡丹

 

 

 

 清 康熙斗彩十二月花卉杯

总的说来四川同我们重庆一样,不是瓷器的原产地,所以四川博物馆里收藏的瓷器要不是为历朝历代流落到此的瓷器,便是故宫博物院多出的品种调拨过来的藏品,品种并不十分齐全,我想如想看全瓷器也许要到北京,去首都博物馆、甚至马末都的光复博物馆,至于说故宫博物院本有着那么些好东东,可就是要掖着藏着,不能全拿出来给我们劳动人民看,连流动展出都不行,我去过两次故宫,最后一次去的时间是2005年,就那么一个小展室真的很失望,不知现在好些了不?四川省博物馆的瓷器展室可能有近三百平方米吧(不准确我自己估的且我也无多大概念)瓷器大多为清朝,但也间或有几个明时期的,其好的东西大多是故宫调拨过来的,如清 康熙斗彩十二月花卉杯,共有十二件,代表十二月。均为薄胎,侈口,唇外折,深腹,圈足。杯璧外绘不同花卉、昆虫、植物、动物图案,每件杯的璧外还有不同内容的蓝釉题字,底有“大清康熙年制”款识。这十二件小杯真是美仑美奂,如能上手把玩确是是让人爱不释手。可在博物馆就是拍照要受许多限制,首先是光线不足,再就是不能用三角架,勉为其难拍得几件效果也有限,但我真的好喜欢好喜欢它们。下次去成都有时间我仍要去看它们(去成都玩我一般都住在省博附近,那里除离博物馆近外,距古玩市场也近)。

 清 道光斗彩福寿纹碗

 清 道光斗彩鸳鸯池纹碗

 清 道光斗彩福寿纹碗

 斗彩。始于明宣德,但即使在博物馆我也没见过。成化时期的斗彩最受推崇,明清文献中也称之为“成窑五彩”或“青花间装五色”。传世成化斗彩瓷图案绘画简练,内容主要是花鸟、人物。它的做法是先用青花在白瓷胎上勾勒出所绘图案的轮廓线,罩釉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按图案的不同部位,根据所需填入不同彩色,一般是3到5种,最后入彩炉低温烧成。斗彩又分为点彩、覆彩、染彩、填彩等几种,成化的鸡缸杯一个都上百万,看得我眼一楞一楞的。

 清 乾隆粉彩法轮

清 康熙素三彩龙纹盘.

 清 康熙五彩仕女图笔筒

清 康熙鱼藻纹盘

 清 光绪粉彩黄地花卉纹盘

 清 同治粉彩黄地梅鹊纹碟

 清 乾隆金地粉彩佛像

清 光绪黄地粉彩云龙纹豆

清 宣统粉彩花蝶纹玉壶春瓶

粉彩瓷概述(以下这段介绍来源于百度百科)
  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是以粉彩为主要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
  粉彩是一种釉上(在瓷胎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也叫“软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摄氏600度至900度温度烘烤而成。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从康熙晚期创烧,后历朝流行不衰。
  粉彩瓷的彩绘方法一般是,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用干净笔轻轻地将颜色依深浅浓淡的不同需要洗开,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浓淡明暗之感。由于砷的乳浊法作用,玻璃白有不透明的感觉,与各种色彩相融合后,便产生粉化作用,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淡绿,黄彩变成浅黄,其他颜色也都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粉润柔和之感,故称这种釉上彩为“粉彩”,在表现技法上,从平填进展到明暗的洗染;在风格上,其布局和笔法,都具有传统的中国画的特征。
  早在清朝康熙后期,景德镇的粉彩瓷就已问世,雍正时相当精致,乾隆年间达到很商的艺术水平。“珠山八友”留下很多粉彩画的瓷器珍品,其领袖人物王琦,将一般的绘瓷方法应用于绘瓷板人物像,画持精深,画风新颖,被人们称为“神技”。
粉彩瓷特点
  粉彩瓷的装饰形式多种多样。有摘枝式、图案式、开光式、通景式、单面彩式、双面彩式等。每种形式都是结合造型特点来确定的。粉彩瓷装饰画法上的洗染,吸取了各姐妹艺术中的营养,采取了点染与套色的手法,使所要描绘的对象,无论人物,山水,花卉,鸟虫都显得质感强,明暗清晰,层次分明。采用的画法既有严整工细刻画微妙的工笔画,又有渗入淋漓挥洒,简洁洗练的写意画,还有夸张变形的装饰画风。甚至把版画,水彩画,油画以及水彩画等姐妹艺术都加以融汇运用,精微处,丝毫不爽;豪放处,生动活泼。粉彩的绘制,一般要经过打图,升图,做图,拍图,画线,彩料,填色,洗染等工序。其中从打图到拍图,是一个用墨线起稿,进行创作构思,如绘瓷决定装饰内容与形象构图的阶段。正式绘制时的定稿叫“升图”,把描过浓墨的图样从瓷器上拍印下来叫“做图”。接着把印有墨线的图纸转拍到要正式绘制的瓷胎上去即“拍图”,这样就可进行绘瓷。
  粉彩的描绘,着色技法是比较复杂细致的,一般如画,彩,填,洗,扒,吹,点等技法。其所用工具有画笔,填笔,洗笔,彩笔,笃笔,赤金笔,金水笔,玛瑙笔,扒笔等许多特制笔。

明 嘉靖珐华人物故事纹兽耳蒜头瓶

明 嘉靖人物纹盖罐

明 嘉靖珐华人物故事纹兽耳蒜头瓶

明 嘉靖珐华人物故事纹兽耳蒜头瓶局部

四川省博物馆瓷器之青花           青花是高温釉下彩之一,是白地青花瓷器的专称。中国青花瓷烧造始于唐代(即使在博物馆我未见过唐青花),以过元代的发展至明清高度成熟,且历久不衰。明清青花瓷以景德镇窑所制为代表,历代都有传世之作,深受世人喜爱。可虽说都是青花,但历代青花从器形、胎釉、青料、纹饰、款识、以及呈色上均有不同,值得细细观赏。就四川博物馆的青花系列瓷器而言,元青花就不说了本就少,明青花少洪武青花、永乐青花、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政局动荡瓷器较少也不说、弘治、正德、隆庆、万历(有可能我看掉了,按理应有因为万历青花传世较多)天启、崇祯。清朝缺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明 宣德青花龙纹执壶

宣德青花。宣德时官窑青花绝大多数使用苏麻离青料,但它同样具有永乐时期青花纹饰色泽浓艳、晕散、大小不等,凹陷胎骨闪银白色“锡光”黑色斑点等特点。同时宣德时有一小部分使用国产钴料绘纹饰,颜色艳丽稳定,没有黑斑。宣德青花相对于永乐青花的同类器物要厚重,釉子肥厚闪青,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称“橘皮釉”。若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宣德朝无论什么品种的瓷器,几乎都是这种釉面。宣德青花纹饰比永乐的稍显粗犷,随意点绘没有轮廓,俗称“一笔点画”。

明 嘉靖青花鹤纹素狮纽熏炉 

在四川省博物馆的瓷器除康熙的斗彩杯引我注目外,有几个明清花也算较为开眼,特别是嘉靖年的青花莲鹤纹素狮纽熏炉。这件物品是1969年在四川成都胜利乡明墓出土的,它属江西景德镇产品。胎质细坚洁白,青花蓝中泛紫,配置素狮纽圆盖。直口,束颈,圆腹下收,平底,三兽足。盖和颈绘串枝莲、飞鹤纹,颈的两侧各有一翅式长耳,三兽足狮头额上有青料书写的“王”字。

嘉靖青花。嘉靖一朝45年,官窑生产从未章断,相对来说瓷器的量也较大。将近半个世纪的生产,形成了嘉靖官窑青花的独特风格。嘉靖朝的青花瓷器主要用的西域地区的钴料回青及江西产的石子青配合使用,描绘出色彩艳丽闪紫的纹饰。由于回青料含铁量低,所绘纹饰没有黑色斑点,又由于含锰量较高,纹饰浓艳泛紫。

 

明 成化青花”八仙过海”梅瓶

成化青花瓷有的继续使用苏麻青料、宣德遗风仍存,但已多数使用江西乐平县产的陂塘青,也叫平等青,其特别是青花颜色清淡典雅,蓝中闪灰,呈色非常稳定、平静。成化瓷器的胎子洁白、细密,胎体轻薄秀美;釉子洁白肥腴,纹饰纤细活泼,大量采用双勾平涂技法。

成化官窑青花瓷器造型大件较为少见,其胎釉洁白,胎体轻薄,半透明度很高,迎光透视,可见胎体泛出淡淡的肉红色。其釉质独特,白润如凝脂,给人以细腻温润之感,故前人常用“如脂似玉”形容其釉色,足见其感人之处。成化窑的民窑青花,青花颜色同样浅淡发灰。川博物这件估计便是民窑产品。

 

 

清 顺治青花“耕子历山图”筒瓶

 

康熙青花分为三个阶段,以康熙十九年为分水岭。前期器形单调,胎体多厚重,釉面不够干净,有细小黑斑点,绝大多数有酱口,底足处理较为粗糙。中期是从十九年到四十年,釉质洁白,胎土细腻坚硬由于青料使用国产浙料,发色明丽青翠,呈宝蓝色泽,极为鲜艳。而后期则胎薄体轻,坚硬细腻,釉面清爽透亮。青花色调由浓艳渐渐地变为浅淡或灰暗,有的呈色不稳,出现晕散。

 

雍正青花素以精细著称于世,其烧制的数量和规模甚为可观。器物造型精致,制作规整,胎骨细白,釉面莹润,青花呈色极为纯正。

 

 

乾隆青花量多质精,器形新颖,胎骨精细,釉色洁白,青花纯净,纹饰华丽。(说到这,我又要多一句了,我个人认为清之衰退其实罪魁祸首应是乾隆,想当年他老子励精图治整治官场的贪污腐化,为他积累了不少财富,可他呢,上台后重用贪官,自己也是如此腐化,据说她的嫔妃是历朝历代皇帝最多的,官场上也开始污七糟八。不论民间有多少关于他的传说,我对他的印象一点都不好,想想看如没有乾隆又何来何坤,没有宋高宗,又何来秦桧)

早期因太上皇的缘由,几乎是乾隆朝的延续,后期随着经济的衰退和外扰的加剧逐步走向下坡路,工艺简化,风格上趋于俚俗

 

 

 四川省博物馆之画像石  

农作

 画像石是汉代墓葬壁饰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其画像上的内容   了汉代社会物质与精神的各个方面,透过一块块的画像石,我们仿佛就回到了那个写意的时代。

养老

汉代的画像石内容大体可分为九大类。一是生产活动类。主要表现的是墓主人庄园经济和手工业作坊内生产劳动场面,如农夫采桑、犁耕锄耘、放牧狩猎、收租放粮、冶铁纺织等。

放筏

舂米(这复制品真差劲!还是那个时代雕刻的韵味)

酒肆

羊尊酒肆

市井

二是墓主人生活类。有燕居、宴饮、庖厨、乐舞百戏、六博等。

盘舞杂技

庖厨

习射

三是墓主人任宦经历和身份类。如车骑出行、属吏、谒见和幕府等。

迎谒

拜谒

燕居

谒见

骆驼载乐

宴饮

宴乐

宴乐

三骑吏

轺车

斧车

 

斧车

 

车马过桥

斧车。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幅,很飘逸!

轺车骑从

轺车骖驾

四是忠考历史故事类。主要是宣传忠孝节义的内容,有忠臣孝子、圣贤人物和节妇烈女故事等。

 

五是神话故事类。主要有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四神、羽人和象征神仙世界的奇禽异兽等。

骖龙雷车

仙人骑鹿

六是祥瑞图类。多表现吉祥如意的图像,如祥云、神鼎等。

七是天象类。主要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辰和与此有关的云纹。

八是佛教内容类。主要有莲花、六牙白象、立佛、坐佛和弟子等。九是装饰图案花纹类。有菱形纹、垂幛纹、三角纹、水波纹、穿环纹、流云纹等边饰和建筑中的藻井,铺首衔环等装饰。

呵呵,光去拍自己喜欢的去了,忘了拍这几类,六、七类人博物馆中倒还常见,可与佛教题材相关的在画像砖中并不多见,或许这也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关,记得在汉代人们都遵从黄老之道。

这九类题材内容在墓室中通常有较为固定的位置。前四类多刻于墓顶四壁,第五、六八类多刻于墓门或墓门或墓柱上,第七类常见于墓顶,而第九类则散见墓室各处,填补空白。

汉代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四个区域。一是河南南阳为中心的幅射,二是山东和苏北、皖北、豫东区。三是陕北和晋西北地区。四便是我们川渝地区。在四川省博物馆和重庆三峡博物馆中都劈有专门的展室展出画像石。相对来说四川省博物馆展出的画像石要比三峡博物馆多、精一些,这也难怪重庆就是从四川分离出去的且时间不久(97年),好东西老早便被省博搞走了。

 原创作品,请尊重他人劳动,末经本人许可,拒绝引用、复制、转贴,更拒绝盗窃!

下面是网上对画像石(砖)的介绍

画像砖  所谓画像砖,就是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图像砖。作为中国古代民间美术艺术的一枝奇葩,画像砖艺术在战国晚期至宋元时期的我国古代美术艺术园林中持续开放了十四五个世纪之久。其间,朝代更迭,人事沧桑,社会面貌和意识形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迄今发现的数千块画像砖不仅真实形象地记录和反映了这一变化,而且将这一民间美术艺术的发展历程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画像砖起于战国时期,盛行于两汉,多在墓室中构成壁画,有的则用在宫室建筑上。画像砖主要用木模压印然后经火烧制成,也有的是在砖上刻出纹饰。画面的表现形式有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有的上面还有红、绿、白等颜色。多数画像砖为一砖一个画面,也有一砖为上下两个画面的。画面内容非常丰富,有表现劳动生产的,如播种、收割、舂米、酿造、盐井、桑园放牧等,有描绘社会风俗的如宴乐、杂技、舞蹈等,有神话故事如西王母、月宫等,还有表现统治阶级车马出行的。因此,它们不仅是美术作品,也是记录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的实物资料。
  画像砖的形制有两种,一为边长 40cm 左右的方形,一为长 45cm 左右、宽 25cm 左右的长方形。分布地区主要是四川,偶见于河南等地。
[编辑本段]画像砖的分类
  根据出土情况,画像砖可分为成都、新都区,和广汉、德阳、彭县、邛崃市、彭山县、宜宾等地两种类型。而不同的题材约近50余种,大体可分为五种内容:
  一、反映[汉代]农业、副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如播种、收割、舂米、酿酒、盐井、桑园、采莲、市井等为主题的画像砖。这类画像砖,内容最为丰富,颇具研究价值。如成都羊子山一号墓出土的“盐井”画像砖,细致地刻画了[汉代]井盐生产的情况。画面上盐井,装置着提取盐卤的滑车;盐卤正通过架设着的竹枧,缓缓地流向烧着火的铁锅中。是研究古代盐业史最难得的实物资料。
  二、表现墓主身份和经历的画像砖,如车骑出巡图、丸剑起舞图等。画像砖的墓主多为当地的豪强显贵,如桓宽在《盐铁论·刺权》中所说:“贵人之家,云行于涂,毂击于道……中山素女,抚流征于堂上,鸣鼓巴俞,作于堂下。妇女披罗纨,婢妾口希宁。子孙连车列骑,田猎出入,毕弋捷健”。这类画传砖所表现的内容,与文献记载相符合。
  三、表现当时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的,诸如以市集、杂技、讲学授经、尊贤养老等为主题的画像砖。张衡在《西京赋》中描写当时的杂技表演场面:“临迥望之广场,陈角觚之妙戏。鸟获扛鼎,都卢缘穜,衔狭燕濯,胸突钴锋,跳丸剑之挥霍,走绳上而相逢”。这些,在画像砖上都可以找到印证。又如“讲学授经图”,生动地塑造了博士、都讲和学生上课时的情景,[汉代]的教育,于此可得其梗概。
  四、表现墓主享乐生活的,诸如宴饮、庭院、庖厨、乐舞、百戏等画像砖。这也从一定的角度反映了[汉代]建筑、民俗风情等的实际情况。
  五、表现当时神话传说和迷信思想的画像砖,诸如伏羲、女娲、日月、仙人六搏等。

 画像砖起于战国时期,盛行于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流行,是中国古代用于装饰宫殿或墓壁的一种表面有图像的建筑用砖。画像砖大量用于墓壁装饰是由于汉代“事死如事生”的厚葬风气下,将壁画以画像砖的形式施于墓葬装饰的一种表现。
  画像砖有空心砖和方砖两种,其中方砖多为四川成都地区所产。画像砖主要制作方法有拍印和模印方法,还有绘制等。画面的表现形式有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有的上面还有红、绿、白等颜色。汉代画像砖多为一砖一画,到南北六朝多为几十块砖或几百块砖突出一个主题的整体性大型砖印壁画。画像砖内容非常丰富,有表现劳动生产的,如播种、收割、舂米、酿造、盐井、桑园放牧等;有描绘社会风俗的如宴乐、杂技、舞蹈等;有神话故事如西王母、月宫等;还有表现统治阶级车马出行、圣贤高士、花草树木、奇禽瑞兽等等。且不同历史时期其风格、表现手法也各具特色,汉代的风格比较古拙质朴,注重线面结合,魏晋南北朝则风格清新雅致追求线的韵动美。比较典型的代表有:河南《戏车图》、《贵妇出游图》、四川《弋射收获画像砖》、甘肃《驿使图》、江苏《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等等。
   因此,迄今发现的数千块画像砖不仅真实形象地记录和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的实物资料,而且将这一民间美术艺术的发展历程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画像砖是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水平,是考察、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艺术发展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