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若琪唱歌视频:婴儿家教理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4:06:28

婴儿游泳功效

 【婴儿游泳功效】 

  ◆神经系统◆ 婴儿游泳,能有效促进婴儿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激发婴儿潜能,为提高儿童智商情商打下良好基础。

  ◆消化系统◆ 新生儿游泳,能够促使胎便早排出,生理性黄疸早消退,营养早吸收,生理性体重下降早恢复。

  ◆消化系统◆ 婴儿游泳,运动量大,婴儿体力消耗大,宝宝营养摄入增加,胃肠蠕动增加,宝宝体重增加优于同龄婴儿。

  ◆呼吸系统◆ 婴儿游泳,为宝宝提供一个自然、安全的运动,坚持一段时是以后,宝宝的胸廓发育和肺活量的提高明显优于同龄婴儿。

  ◆循环系统◆ 婴儿游泳,使全身肌肉耗氧量增加,由于水对外周静脉的压迫,有效促进了血液的循环,提高了宝宝的心脏功能。

  ◆肌肉、骨骼系统◆ 新生儿游泳,能够使婴儿在宫内蜷曲已久的肌肉、关节、韧带和肌肉的发育,促进宝宝身高增长,使宝宝体格健壮。

   

    安全提示:在婴儿游泳操作的全过程中,操作者必须全程监护,和宝宝的安全距离保持在一臂之内。

适龄范围:0—12个月宝宝

环境及水温:

◇新生儿游泳:室温28°C左右,水温38°C左右

◇婴儿游泳:室温22—26°C左右,水温32—36°C左右

游泳时间:喂奶40分钟 每天一次 每次10—30分钟

培训要求:婴儿游泳的操作者须参加培训

婴儿游泳操作 

※ 医院 《新生儿游泳操作手册》

※ “马博士”婴儿游泳馆 《婴儿游泳操作手册》、《婴儿游泳馆管理手册》

※ 家庭 《婴儿游泳操作手册》(婴儿游泳教学光盘、网上培训资料) 

 

良好的生活规律应该从小婴儿开始培养

     有一个良好的生活规律,可使婴儿食欲旺盛、精力充沛、情绪愉快、有良好的睡眠、有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当婴儿形成了良好的生活规律后,父母对婴儿的护理和抚养也会感到得心应手,不至于手忙脚乱,而影响父母的休息和生活。良好的生活规律应从这个月龄的婴儿开始,培养起来,因为这个月龄的婴儿已可建立起条件反射。

       根据婴儿的生理特点,来安排一日的吃奶、睡眠和玩耍的时间,也就是给婴儿指定一张一日生活作息表。只要坚持就可按照这张作息表的要求就可培养起生活规律。

       喂奶规律仍为按需哺乳,岁月龄的增长,喂奶时间和次数逐渐有了一定的规律,一般是在睡前醒后喂奶,平均白天喂奶4-5次,夜间2-3次。这个阶段的婴儿白天睡眠需3次,即上午9-10点、中午12点到下午点、晚上6点左右各一次。每次睡眠时间各个婴儿不同,一般在-2个小时之间。夜间睡眠从晚上8-9点到第二天早晨6-7点醒来。这个月龄的婴儿白天清醒的时间越来越多,上、下午各在2个小时左右,在这段时间内,可以用各种玩具对婴儿进行视、听功能的训练,做婴儿被动操,对婴儿进行抚触、户外活动等,一促进婴儿的身心发展。

       在培养婴儿生活习惯时,要因人而宜。在喂奶、活动和睡眠的不同阶段,可配合不同的音乐,以帮助婴儿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可用语言来说明你现在正在做的护理或活动,如喂奶时,一面僵硬儿抱起来一面对他说“宝宝肚子饿了,我们来吃奶”,使声音、语言与喂奶联系起来,久之,当抱起婴儿来时或一听到妈妈的声音就知道要吃奶了,这时消化道蠕动增强、消化液分泌增加,从而使婴儿的食欲大增。在睡觉前,先换好尿布,脱去外衣、鞋袜,并告诉婴儿“现在宝宝要睡觉了,做个好梦吧”,可再放一些催眠曲,拉上窗帘,制造一个有益于睡眠的环境,这样婴儿回很快入睡。活动应安排在喂奶1小时左右,以免因活动而吐奶。

 

出生一年内智力刺激可防行为问题

   据新华社电美国一项新的研究显示,在出生后第一年里从父母那里获得充分智力刺激的婴儿日后出现行为问题的可能性较小。

  据路透社报道,芝加哥大学本杰明·莱希博士带领的研究小组跟踪研究了近1900名儿童,从其婴儿期追踪至13岁。

  研究发现,在出生后第一年里获得父母充分智力刺激的婴儿日后出现严重行为问题的可能性较小。智力刺激包括为孩子朗读,和他们说话以及带他们走出家门。

  研究人员说:“目前研究结果与假设一致,即父母在孩子出生后第一年里采取干预抚养方式对预防孩子未来的行为问题大有裨益。”

  研究人员解释说,与孩子互动反映父母关心和疼爱孩子。另外,婴儿期智力刺激还有助于促进语言能力开发,使孩子更容易进行交流。

  这一研究结果刊登在《儿童变态心理学杂志》上。

 

趣 闻

   香气可改善情绪 

  某些香气对改善孩子的情绪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家长在为孩子选择沐浴液或洗发水时可适当考虑对香气的选择。橘子味:能缓解不安和急躁,让孩子安静下来。香草味:会让孩子脑中出现妈妈微笑着从烤箱里端出香喷喷的蛋糕的情景。薰衣草:有助于宝宝睡眠,能让哭闹的幼儿平静下来。桃子味:对于因阅读困难、孤独及坐立不安的孩子来说,桃子的香气可以让他平静很多。 

  吃饭时讲话,有助于孩子社会化 

  美国有研究儿童心理的学者指出:幼儿吃饭时与同伴或父母谈论自己喜欢的小菜、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或讲述和小朋友一起游戏时的快乐情景,有助于孩子的社会化。他们认为婴幼儿感知世界的主要器官是嘴,他们常常用嘴探索世界,进餐时,孩子们心情愉快、思维活跃、富于联想,因此父母可以利用进餐的机会,从小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音乐可使孩子容貌美 

  研究发现,常听音乐能改变儿童的容貌,使其变得漂亮。经常让孩子听些欢快的乐曲,可以刺激神经,使孩子身心健康。日本幼儿开发协会曾做过类似试验,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他们给几十位出生不久的孩子一天3次播放莫扎特的小夜曲,4个月后,这些孩子的表情比一般的孩子活泼,动作也更协调,眼睛更是炯炯有神。 

  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爱笑 

  美国心理学家指出,3周岁美国孩子的微笑要比同龄中国孩子多55.6%,而中国孩子发生内向孤僻、焦虑和社交问题的比例却比美国孩子高出92%、31.3%和138%。此外,中国父母在易发怒程度上要比美国父母高出26%,在严厉程度上则超过了52.2%。 

  早期谈话有助于婴儿智力发育 

  伦敦语言和听力专家经过7年的研究,得出结论:在婴儿9-13个月大的时候,父母在专家指导下与婴儿进行有目的的谈话,对孩子日后的智力发展至关重要。 

  专家建议:在婴儿出生的最初几个月,尽管婴儿不会回应,也要不断地和他们讲话,尽量减弱使婴儿分神的背景噪音;根据婴儿的成长阶段,讲些婴儿感兴趣的东西,每天至少谈话半小时。 

  乐观女性生男孩几率高 

  英国的一项研究表明,乐观开朗的女性,特别是相信自己能长寿的女性生男孩的几率较高。  

  专家指出,人们对未来的感知和信心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自己生儿育女的几率。健康、开朗且有良好社会关系的女性多有可能生育男孩,而经常处于压力下生活的女性则生育女孩的几率较高。 

  怀孕期间患流感,孩子长大后麻烦  

  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准母亲在怀孕初期患流行性感冒,有可能损害婴儿的大脑,并使孩子长大后易患精神分裂症。 研究人员对64个家庭进行了调查。在被调查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1/4患者的母亲在怀孕初期染上了流感病毒。这些孩子长大后有精神问题的可能性是普通孩子的7倍。而孕妇在怀孕后期患流感则对孩子将来的健康威胁不大。  

  三龄童虫牙迅速增多 

  进入3周岁以后的孩子,乳牙已经出齐,甜食又吃得比较多,因此虫牙的发病率也迅速增加。作为一种细菌感染性疾病,虫牙最大的特征是发展快,一个牙生了虫牙,一两周就会出现一个大洞,很快还会一个接一个蔓延。因此妈妈们一定要经常查看孩子的牙是否“长虫”了,如果有,一定要早治疗,等到孩子喊牙疼了再治,麻烦就会比较多。 

  温暖的怀抱代替了保暖箱 

  菲律宾一妇产医院,于5年前采取了一种名为“袋鼠妈妈的关怀”的方法,借助母亲的体温保暖早产儿,和依靠保温箱的早产儿相比,他们的体重增长更快,出院回家的时间也要早一些。母亲不仅可以依靠自身的体温给孩子保温,而且还可以及时喂母乳,这是保温箱无法做到的。  

  少儿“心悸”不少见 

  当孩子诉说心慌气短时,不少家长常常不以为然,以为孩子在“撒娇”,其实,小儿“心悸”并不少见。引起小儿心悸,有生理性也有病理性方面的原因。生理性因素主要与情绪紧张、生气和劳累有关。由于情绪变化,致使心脏的神经内分泌调节不稳定,容易诱发心悸。病理性因素以心肌炎为主。 

  因此,当孩子诉说心慌气短或胸闷不适等症状时,家长应重视,及时带孩子看医生。 

  睡觉时开灯不利健康  

  新研究发现,开灯睡觉的儿童或者生物钟自然睡眠模式受人造光线干扰的人,患癌症的可能性比平常人要大。原因是人造光线对人体的破坏性影响会降低人体降黑素的水平。而降黑素通常会在夜晚增加,其作用是保护细胞免受损伤。 

  研究人员指出儿童白血病发病率的增多,还可能与夜晚暴露在灯光下有关。  

  “美丽”奶瓶可致铅中毒 

  图案美丽、颜色鲜艳的奶瓶往往受到年轻父母的喜爱,可是这样的奶瓶却暗藏着“杀机”,往往会导致婴幼儿铅中毒。 

  据了解,奶瓶着色本该使用有机涂料,但其成本较高,着色效果也不如无机涂料。所以一些不法企业便使用具有一定毒性的无机涂料。 

  冥想——减轻儿童手术后的疼痛 

  与传统的药物治疗相配合,在专业人员的执导下进行冥想,可以帮助儿童减轻手术后的疼痛和紧张情绪。 73名7~12岁的孩子接受了这项研究。他们分为两组,第1组按正常的医疗标准进行手术,第2组则附加了这种特殊疗法。从手术前3个星期开始,第2组的孩子们就被要求看录像,在柔和的音乐中学习深呼吸、肌肉放松和各种冥想技巧,让孩子们尽量想像置身于一个自己最向往的地方。在手术后的1~4个小时内,及出院回家后的22~24小时内再各进行一次特殊疗法。结果显示,与标准治疗相比,第2组的孩子手术后疼痛和焦虑的程度明显降低。 

  儿童服用阿司匹林要遵医嘱  

  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退热止痛药,但儿童使用不当常会发生毒副作用,如用量过大或用药间隔时间过短,会造成出汗过多、虚脱、血压下降;对胃肠黏膜也有刺激作用,造成胃肠黏膜水肿、糜烂、出血,形成消化性溃疡;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凝血酶原的形成;还可引起过敏性休克或哮喘等一系列过敏反应;长时间使用还可损伤肾脏、引起肾乳头坏死。因此,儿童服用阿司匹林一定要遵医嘱。 

  孩子也会社交敏感 

  儿童社交敏感症的发生往往与家庭和学校环境有很大关系,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经常受到父母的惊吓责骂,在学校经常遭受同伴的各种不良精神刺激,使儿童逐渐形成自卑、敏感、逃避、退缩的性格特点,那么儿童的社会交往兴趣、社会适应能力将会大大降低。学前教育心理学专家指出,家庭应该鼓励儿童多交朋友、多参加各种竞赛,并适时地给儿童以表扬和奖励,这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激发他们的社交信心和兴趣,克服“社交敏感”。 

  尝试梦中教育 

  当家长向孩子提出“看电视时间不要太长”等要求时,孩子大多是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很少放在心上。对此,俄罗斯儿童心理学家建议家长不妨尝试梦中教子。 

  白天孩子的大脑与情绪均处在紧张状态,肌肉和血管总在向大脑传递紧张的信息。而在睡眠时,他们的肌肉放松,血液中氧含量增加,记忆能力因此而得到改善。所以当孩子睡觉时,他的大脑可以“记住”外来的信息。 

  因此,家长要改变孩子的某些负面行为,可满怀爱心地轻轻告诉睡梦中的孩子。 

   深海鱼油,儿童慎用 

  海鱼制品因为有其他制品所不可替代的保健效果,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比如深海鱼肝油能提供充足的维生素A和D,所含的DHA能改善大脑功能,提高记忆力,所以很多妈妈都给宝宝吃鱼油制品。但美国科学家近日对儿童食用海鱼和海鱼制品提出警告— 

  慎食海鱼及其制品,以防汞中毒。 

  “泳疗”有助早产儿发育  

  临床研究表明,“泳疗”在宝宝出生当天即可进行。 

  “泳疗”技术发明人表示,经产科临床研究,正常足月分娩的剖宫产儿、顺产儿以及32周~36周的早产儿、低体重儿,从产后当天开始进行“泳疗”,对照其他新生儿,其体重、胎便、神经行为和胃肠功能等有明显的差异。  

   脑瘫与新生儿体重有关  

  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低体重新生儿患脑瘫的危险是同龄正常体重新生儿的4-6倍。而巨大儿患脑瘫的危险则会增加三倍以上。而出生体重稍高于正常水平新生儿患脑瘫的危险最低。  

  安慰奶嘴使用不当易患中耳炎  

  芬兰专家最近对500名出生6~18个月的婴儿进行对比调查,结果发现6个月以后继续使用安慰奶嘴的婴儿患中耳炎和呼吸道感染的几率比停止使用的婴儿高出1/3。 

  专家建议,根据新生婴儿好啼哭和爱吮手指的特点,最迟在10个月大时应该停止使用安慰奶嘴,代之以布娃娃等玩具。 

  小儿打鼾,不容轻视 

  美国医学研究发现,婴幼儿如果长期存在打鼾问题,即使日后停止打鼾,也会影响到他们将来的学习能力。由于儿童时期是一个人智力形成和脑部发育的关键时期,而打鼾会使得睡眠和呼吸的节律发生紊乱,引起注意力不集中、易怒和多动。这些行为问题可影响儿童的学习表现,从而对智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儿童肿瘤与父母职业有关  

  国内外肿瘤流行病学近年来的资料表明,儿童肿瘤的发生与父母的职业有关。 

  由于准父母职业接触化学物质(包括油漆、石油产品、烃类、溶剂、农药等),尤其是母亲在妊娠期中接触化学物质和物理因子(电磁场、离子射线),通过胎盘转运,很有可能使胎儿的发育受到损伤,患上恶性肿瘤的危险也相应增加。因而准父母要注意做好职业防护。 

  培养艺术鉴赏专家而不是“模仿秀” 

  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并不在于背着画夹,送孩子进画室,重要的是带孩子一起去感受生活、感受文化、感受艺术之美,培养他们的艺术感觉,造就他们的慧眼灵心。如果只是让孩子照样临摹,不仅他的作品会毫无个性可言,还会使孩子失去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的能力。更严重的,或许会让孩子从此厌恶画画。 

  孩子读书要注重“悦读” 

  专家呼吁,家长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时候, 别把自己的意向强加给孩子,更要注重让孩子“悦读”。  

  据了解,在图书馆借阅图书,家长一般会选择与孩子学习有关的,而孩子则直奔他们感兴趣的科幻、动画、漫画等书架。调查发现,家长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孩子的读书取向。  

  据某少儿图书馆外借部的工作人员介绍,孩子借书有自己的倾向,很多孩子都反映家长给他们借的书不好看,如果家长刻意要求孩子读自己根本看不懂或没有兴趣的书,无异于“囫囵吞枣”。 

  儿童手机面世 

  一种专门针对儿童设计的手机在广州面世。这种儿童专用手机与成人手机最大的区别在于:一是没有数字键,按键设置非常简单,更易于操作;二是特别研制了限制呼入、呼出和限制短信接受、发送等功能,避免儿童过多受外界干扰。另外通话费也比普通手机便宜很多。 

  儿童手机最大的魅力还在于其定位功能,通过移动运营商的网络,在全国范围内,不管孩子在哪里,家长对小孩的行踪都能了如指掌,而且定位的误差控制在5-50米。 

  儿童:远离加油站 

  国外研究者发现,生活在加油站或者汽车修理厂附近的孩子,患急性白血病的风险要高出平均水平的4倍,而这些孩子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几率比住在同一地区、但不住加油站附近的孩子高7倍。 

  研究者还指出,孩子们在加油站附近生活得越久,相关的风险也越大,他们出生以前通过母体的接触也会提高相关风险。 

  专家怀疑,石油中的苯是引起儿童白血病患病几率上升的原因。

 

聪明,是怎么来的

   根据美国之音(VOA)、英国广播公司(BBC)和英国医学杂志等权威媒体及学术期刊的最新报道,有关婴儿智力发展的研究又有了新进展。

 

  体重的奥秘

 

  最新的科学研究表明,在体重的正常范围内(2.5公斤~5.0公斤),出生时越重的婴儿将来越聪明,至少到青年前期是这样。纽约市的科学家对3500名儿童进行了研究,研究者用传统的方法测量了儿童的智力,并对这些儿童的兄弟姐妹也进行了测量,以便把出生时体重与营养等其他因素区分开来。研究发现,儿童在七岁时的智力与出生时的体重直接相关:出生时体重较重的儿童在智力测验中得分较高。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是较重的婴儿出生前的大脑发育在关键期获得的营养较多的缘故。研究还发现,男孩出生时的体重与未来的智力发展方面的关联要比女孩大。

 

  英国的一项大型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在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研究人员对出生于1946年3月某周内的3900名婴儿进行了为期40多年的跟踪研究,以期发现出生体重与日后智力发展的关系。研究人员在这些婴儿长到8岁、11岁、15岁、26岁和43岁时对他们进行了智力测试,结果显示出生体重确实影响日后的智力发展。两者之间是相关的年龄是8岁。8岁时在阅读理解、单词发音、词汇和非言语推理的综合测试中,出生时体重较重的儿童比较轻的平均得分高44%。这一差异一直保持到26岁。但当他们11岁时,其差距降低到30%。到43岁时,已经很难测出出生体重对他们智力的影响了,这可能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最终超过了出生体重的影响。这是首次对婴儿出生时体重在正常范围内与其智力关系的研究。此前的研究都是集中在低体重儿(2.5公斤以下),结论是他们将来的智力发展很可能不健全。

 

  交流的巨大作用

 

  伦敦语言和听力中心的渥德博士过去7年一直在研究婴儿和儿童的语言发展。她认为在婴儿9~13个月大的时候父母与婴儿的谈话方式对他们日后的智力发展至关重要。渥德博士是根据一项对140名9个月大的婴儿所做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她把140名婴儿分为两组,给予干预组婴儿的父母以谈话指导,实验期间,语言治疗学家在关键的婴儿前语言发展期的4个月里走访婴儿的父母,指导他们怎样与婴儿谈话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对照组的父母以他们自己的方式与婴儿交流。7年后的智力测验表明,干预组有9名儿童的智商超过130,另一组没有一个儿童超过130。干预组的语言技巧及总体智力都比对照组的明显为高(干预组的平均智力比对照组早15个月)。以下是渥德博士的建议:

 

  (l)在婴儿出生的最初几个月里,尽管婴儿不会回应,但也要不断地和他们谈话。

  (2)尽量减弱能使婴儿分神的背景噪音。

  (3)根据婴儿的成长阶段,谈些婴儿感兴趣的东西。

  (4)每天至少和婴儿谈话半小时。

 

  尽管有些学者对谈话能提高婴儿日后智力发展的结论表示怀疑,但至少有一点是公认的,那就是早期谈话能提高婴儿日后的语言能力。

 

  神奇的母乳

 

  人们已普遍认为母乳喂养对婴儿的健康有利,例如母乳中含有抗过敏和抗感染的成分。最近的研究还发现母乳喂养时间能影响婴儿回后的智力发展。挪威和丹麦的科学家比较了345名13个月~5岁大儿童的母乳喂养时间。他们发现母乳喂养少于3个月的比多于6个月的婴儿在他们长到13个月大的时候,智力技巧更可能低于平均水平,在5岁时,智商更有可能低于正常水平。即使考虑到母亲的年龄、智商、受教育程度和吸烟状况,差异依然存在。所以较长的母乳喂养时间对婴儿认知发展有益。研究人员发现这是因为母乳中含有一种营养物质LCPs能促进智力的发展。普通的婴儿配方奶粉中没有这种营养成分。

 

  虽然母乳喂养最好,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母乳喂养。研究发现在婴儿的配方奶粉中添加LCPs,同样能促进婴儿的智力发展。英国的科学家比较了在出生后的前女个月哺喂含LCPs的配方奶粉的婴儿与哺喂不含LCPs的普通配方奶粉的婴儿几年后的智力发展差异。在这些儿童6岁时,要求他们完成一系列组图任务。结果表明,当年喂养含LCPs奶粉的一组以更快的速度完成了任务。其他的智力测验也表明他们在理解和解决问题时效率更高。初步的数据还表明他们在儿童后期甚至到成人时的血压可能更低。母乳中天然含有LCPs,但其质量要视母亲吃的鱼类、坚果和绿叶蔬菜的数量而定。

 

  母亲的“第六感”

 

  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母亲能强烈地影响婴儿日后的社会发展和语言技巧。如果母亲天性乐观,对孩子的需要敏感,则婴儿的智力发展更好。母亲患有抑郁症的儿童语言技巧和听力理解都较差。他们还不易合作,难以与人相处。母亲的敏感性对儿童的总体发展非常重要。研究还发现,体贴的母亲哪怕患有抑郁症,其子女的智力发展也更好一些。

 

  早教要多“早”

 

  许多美国的医生相信,孩子从一出生就具备学习能力。如果母亲为婴儿做了他喜欢的事,婴儿就会微笑。婴儿通过向母亲或照料人微笑来得到最好的照顾。这就是婴儿学习与其他人进行联系和交流的方式。

 

  有些研究者还发现婴儿的学习能力甚至在出生前就具备了。他们说新生儿能辨认出他们在母体中听过的声音。研究者在孕妇的肚子上放一个小型录音机并播放一个短小故事。婴儿出生那天,研究者在婴儿嘴上放一个微小装置。如果婴儿把头偏向一边,他就能听到在母体内听过的故事,如果它把头偏向另一边,则会听到另一个没有听过的故事。结果表明婴儿不断地移动头部,以便一遍一遍地听到它曾听过的故事。

 

  芬兰的研究者发现婴儿在睡眠时能学习。他们通过实验证明婴儿能辨别出在睡眠时听到的不同声音。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在睡眠中,婴儿的大脑皮层同样处于活跃状态,而成人大脑的这一部分在睡眠时则不活跃。

 

  这些研究表明婴儿很早就有各种学习能力。所以越早进行开发,他们就越聪明。

 

  环境的刺激

 

  美国的一项长期研究发现,对贫困家庭的婴儿进行早期环境干预能明显地促进其智力发展,从而证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研究人员从北卡罗里那州的贫困家庭挑选了心理和身体技巧相似的100多名婴儿进行了长期研究。这些婴儿中的一半组成实验组,参加了一个高质量的婴儿日托护理中心。中心提供教育的、健康的和社会的训练项目,通过让儿童参加游戏和活动来提高他们的思维、语言技巧和情感发展。这些儿童从几个星期大一直到5岁都参加这个日托中心。另一半婴儿组成对照组,不参加训练项目。5岁时这些儿童都上了公立学校。研究人员发现当他们18个月大的时候,在智力测验中实验组的幼儿就开始比对照组的得分高;在12岁和15岁再测时,实验组的平均分仍然比对照组的高,尤其在阅读和数学测验中得分更高。最近研究人员又对这些已经21岁的学生进行了思维、受教育性、就业程度、养育能力和社交能力的测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年轻人在阅读和数学测验中依然得分较高。他们上大学就读的可能性是对照组的两倍。

 

家长是宝宝不爱学习的始作俑者

   没有一个孩子是天生不爱学习的,因为学习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长大的孩子有很多不再爱学习了,家长便是始作俑者。  

 

    不爱学习首先是家长没给宝宝提供足够的机会。比如欢欢,当他自己能够抬起头时,就特别喜欢被竖着抱起来,以便更好的欣赏漂亮的家饰,但家长因为怕会伤到孩子而不敢竖着抱,结果不仅限制了能力的发展,还打击了欢欢求知的冲动。

 

    不爱学习还可能是家长磨灭了宝宝探究的冲动。小小孩儿能够专注游戏的时间是很短暂的,以后随着各方面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而逐渐延长,家长如果能够恰当地进行引导,会大大提高宝宝的学习能力,而欢欢的家长没有真正理解这个道理,他们频繁地变换玩具,本想延长游戏时间哄宝宝高兴,但实际上却涣散了他的专注力,让欢欢感到疲惫和无能,渐渐的失去了探究的信心和冲动。

 

    家长最常见的问题是给孩子施加了过多的压力,令他感到学习是一件烦恼的事。过于追求教育的成功,没有足够方法和技巧的家长,在孩子眼里是一个笨拙而乏味的老师,不仅难以学到本领,连学习的兴趣都大大减退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人生启蒙的老师,我们不必花更多的精力灌输甲乙丙丁,而应该认真研究如何保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培养宝宝不断学习的基本能力。 

 

宝宝都是学习的天才

   小宝宝出生时不仅有视力而且还有视觉偏好,他喜欢鲜艳的颜色,对比分明的图案,喜欢看轮廓清晰而复杂的画面,特别钟情于人的笑脸。小宝宝还有听觉分辨能力,能够区分人的说话声和其他声音,能够辨别出铃铛声和蜂鸣声,对妈妈的声音尤其偏爱,对在妈妈肚子里曾听过的乐曲更是情有独钟。除此之外,他还有有非常敏感的味觉、嗅觉和触觉,以及学习和记忆的能力。

 

    这些丰富的感觉能力是小宝宝学习的基础,更可贵的是他还有旺盛的学习欲望。你在床边放一件漂亮的玩具,他必然定睛去看;你在旁边摇动摇铃,他必然定神倾听。宝宝本能的要去专注于周围环境中新鲜的刺激。随着年龄的增加和本领的提高,孩子学习的天性也越发高涨,你带他到户外转一圈,他就总盼着再出去欣赏这美丽的世界;你挡住了电视屏幕,他就会歪身扭头够过去看;听到大人高谈阔论,他会停下自己的活动,洗耳恭听你们的高见。

 

    再长大一些,宝宝热衷于跟妈妈一起读书,还主动伸手翻篇儿;他会央求你给他讲故事,而且百听不厌;他会翻遍家中的抽屉、柜厨以及厨房、厕所的各个角落,尤其是家长明令禁止的那些神秘地带;他会不断地模仿家长的动作、语言和表情,会不断的制造麻烦,不断问这问那。

 

    所有的这一切都代表着孩子学习能力的进步,家长一定要认清宝宝简单活动背后蕴涵的求知欲望,给他提供足够的机会和恰当的帮助,让宝宝享受到学习和进步的喜悦。 

 

教育孩子的十三大法宝

   1、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不可代替的教育者

  0-6岁是孩子品质及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儿童生命的最初两年,是与父母建立牢固情感纽带的关键期,是儿童未来心理成长并与他人建立信任和爱的关系的基础。 

    所有关于生命知识的50%,是在生命的第一年学习的,生命的第二年,学习25%,这里的生命知识主要是指爱的能力和情感的发展。

  2、如果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父母应先改变自己

  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的一个过程,孩子的不良行为,往往是从环境或父母那儿直接传授下来的。树立榜样来教育是发展孩子道德行为的最可靠的办法。

  3、培养儿童的灵性品质其重要性远远超过智力开发

  灵是树,心智是果;灵是灯,心智是光。人的智力是灵性品质的反射。如果只注重技能的培养(如各种五花八门的早期智力开发兴趣班),而忽视儿童的精神品质的培养,只能是本末倒置,孩子长大成人后,他们的人格就会有缺陷,道德发展受到阻碍。

  4、合理的管束

  管束孩子是告诉他们行为的标准,即什么样的事情可以去做,什么样的事情不能做。管束要有权威:当孩子可能要犯错误,我们不得不进行管束的时候,一定要有权威性。让孩子知道你是严肃的,而且你们提的要求是将伴随惩罚或奖赏的。合利地限制孩子可以培养孩子的纪律观念,当然,对孩子的管束必须是负责任的。而且要告诉孩子你提出要求的原因。和孩子的爸爸保持一致性:父母在管束孩子时保持一致,这样孩子可以建立统一的行为标准。即使对爸爸的管束有异议,也最好在以后孩子不在场时,再与他进行讨论。这样做,也可以树立起父母双方的权威性。不要惩罚得太多:不可从生理和心理上虐待孩子,要把孩子管好,上策就是对他好的表现进行奖励。

  5、用积极鼓励的方法,使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价值观

  父母需要主动地将基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教给孩子。以便于孩子在社会上成长。当然,在这方面,身教胜于言传,我们可以做孩子的好榜样。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不可以让孩子去做我们不愿意的事,也不可以自己做一套,让孩子去做另一套。只有我们以身作则,注重孩子价值观与礼貌的培养,才能教育出品德高尚的下一代。

  高自我价值观的人具有三个“能力”:我有能力;我能与周围的人交往;我能随时随地为他人的幸福作出贡献。相信自己有学习和成长的潜能,发展出勇气、信仰、自信、信赖生活和他人等等品质。反之,低自我价值观是一种对自我的消极认识,自责、羞辱、愤怒、憎恨等毁灭性感觉始终伴随一生。

  6、接纳、确认孩子的各种情绪(尤其是消极的)

  当父母否认孩子的感觉时,孩子觉得他得不到理解。只有当孩子的情绪被接纳,他的感觉舒畅了,他的行为才会良好,因为孩子是生活在感觉的世界里。

  倾听孩子的心声有经验的父母提出,通过说话来了解他们的感受,是非常有价值的一种方式。不论孩子提出的问题是大还是小,都要尽可能找时间立即去倾听他所说的话,而不要让孩子等你有了空闲时间再说。与孩子说话,为我们提供了一次了解和教导孩子的机会。立即倾听孩子的谈话,有助于赢得孩子的信任,这样孩子才愿意把所有的事都告诉我们。而对我们来讲,了解孩子头脑里想的是什么,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此,当孩子与我们谈话时,我们要尽可能地立即与他交谈。这样孩子就不会失望了,他可以感受到他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他也就会更多地把心里话告诉我们。

  6、设立明确家规,定期召开家庭会议

  孩子需要知道界限在哪里,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没有规则孩子反而没有安全感。家规不超过5条到6条,应适合于家里的特定需要,而且必须用肯定句来陈述,将家规贴出来。如果违反家规应明确相应的处罚措施。一旦建立,就应坚决执行,每隔一段时间,应对家规作调整和修补。定期召开家庭会议,使全家一起分享生命发展的过程,发展民主,相互尊重,享受爱的氛围。

  7、在一定范围内给孩子选择权

  随着孩子的成长,给他越来越多的自由和控制自己生活的权力是很重要的。必须有意识地要求自己;甚至是克制自己的那种什么事都为孩子做的想法,来给孩子一些自由度。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表明我们信任和尊重孩子,孩子也会因此更加尊重我们,爱我们。

  在一定范围内给孩子选择权,通过提供选择,可以避免紧张气氛,给孩子提供做决定的实践机会。如“睡觉时间到了,你是要听昨天的故事呢,还是想听一个新的故事?”“你今天是想穿粉红色的上衣,还是蓝色的T恤?(如孩子两者都不选,父母可问:“是我帮你选,还是你自己选?”)做选择并让孩子负责任都是日常的行为,对于发展孩子的自我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

  8、游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儿童通过游戏学习

  儿童通过接触具体的、仿真的与生活有关的东西学习,需要与同伴、成人和环境互动交流,游戏使儿童放松且发展专注的工作态度。在5岁之前不应过早开始对字母数字等符号的专门练习,这样会限制孩子的思维,因为幼童的心智还没成熟,对抽象的概念还无法理解。

  9、正面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而不是不该做什么

  传统型教育者的居高临下的姿态,总是对孩子说“不准打人,不准在沙发上吃东西”等等,这种负面的口气只会将注意力引向并集中于负面的行为;而孩子仍然不知道好的行为是什么,自己应该做什么。积极的说法是用美德修正孩子的行为,如“你忘记了与人和平相处”或“我们是在餐桌上吃东西的!”

  10、每天抽时间跟孩子单独相处,共同做点双方都感兴趣的事情

  每个孩子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每天工作之余,我们要腾出一些时间参加孩子的游戏。要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经历,尽可能让孩子接触到各类东西。父母作为孩子的倾听者、支持者、精神的陪伴者,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应尊重孩子的感受,以超脱且同情的态度陪伴在孩子的身边。

  11、不要忘了给自己留下一点休息时间

  我们应该主动地寻找一点时间,暂把孩子放在一边。这是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心理环境。抚养孩子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我们个人的需要和夫妻间的交流,夫妻关系的和谐对家庭稳定至关重要。另外,我们需要点空闲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远离繁琐的家务和工作。要有一点幽默感,不要为自己的一点点错误懊悔不已。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情,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善于休息,才能更善于工作。

  12、让孩子的爸爸发挥作用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爸爸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爸爸不仅是一个监督者,更需要成为积极的参与者。父母作为一个集体,讨论教育的原则,与孩子一起游戏,一起谈话,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让周围的人帮助你,使你自己的生活轻松。

  13、享受孩子带来的快乐

  成功的父母们深刻的感觉到伴随孩子成长带来的快乐。由于孩子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伟大,使我们变得更有理解力,使我们生活有了希望。所以,我们不要去抱怨自己的辛苦,而要用心去发现和享受孩子带来的快乐!

 

亲子共读十八招(一)

   从零岁开始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这已经成为许多爸爸妈妈的共识。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孩子成为早慧的天才,也不是要让读书识字充塞童年的快乐时光。我们的目标,是充分开发孩子的潜能,让阅读成为孩子认知和交流的重要途径,让阅读成为童年快乐生活的一部分。成功的亲子共读的秘诀,是与孩子一起享受阅读的快乐,通过爱的传导,让孩子热爱书籍,让快乐阅读的习惯陪伴孩子终身。

  第一招:选择大人自己喜欢的书

  新任爸爸妈妈往往很困惑,不知该为孩子选择什么样的书。其实许多资深的爸爸妈妈也有同样的困惑,只是孩子长大了,大人可以把更多的自由选择权下放。但是婴幼儿自己是不会选的,过多的选择和超出能力的选择,只会让他们困惑,所以婴幼儿的家长必须代替孩子来选择。可是,怎样选择呢?

  有一招非常简单:选择大人自己喜欢的书。

  有人曾问:“我喜欢《红楼梦》,难道可以给初生的婴儿读这本书吗?”我的回答是:“为什么不可以呢?”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如果你真诚地喜爱着《红楼梦》,那么就在给孩子大声朗读中将这种快乐和热爱展示给孩子罢。再说,对于初生的婴儿,声音的韵律和魅力远远比语言的意义更重要。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我们当然还需要为他选择适合的食粮:文学的、认知的、科普的、益智游戏的,等等。大人仍然可以遵循“我喜欢、我选择”的原则,因为亲子共读是大人和孩子一起做的事情,不能总“亏”着大人呀,那样孩子也会渐渐感到无趣。

  英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C.S.刘易斯有一句至理名言:“仅仅是让孩子们喜欢的故事是不良的儿童文学。”所以,如果一本童书不能唤起你的喜爱和敬意,你大可将它放弃,它未必是一本好书。

  【实例】

  美国作家谢尔·希尔弗斯坦是一位图画书作家、儿童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成功的剧作家、作曲家、乡村歌手。他有几部非常经典的图画书,但很难从读者群来判断它们应该归入哪一类。《爱心树》讲述的一个男孩和一棵苹果树的故事,图画和文字是那么简单,两三岁的孩子也爱听,五六岁的孩子可以自己读,还有许多大人一边读着一边流着热泪。有一次,我捧着它读给年逾七旬的妈妈听,她听完后很感动,说那棵树就是爸爸妈妈。

  希尔弗斯坦还有一本更简单的图画书《失落的一角》,简单得无与伦比,只有一条线、一个缺角的圆、一些角,每一页只有几行字和几个字,故事大体上是一个缺角的圆去寻找它失落的一角,走遍天涯海角。有人说它讲的是爱情的追求,有人说那是关于人生满足与缺憾的寓言,也有人说它是从许多故事中提炼出来的哲理寓言,甚至美国有些大企业还把它拿来作为招聘员工时用的心理测评素材……

  有一天早晨,我发现四岁的女儿正在埋头看一本书,很投入,而且口中念念有词。我凑近一看,原来是《失落的一角》!特别有趣的是,她并不认识那上面的字。我问她:“这本书好看吗?”她很肯定地说:“好看!”我十分惊讶,那一刻我真想变回一个四岁的孩子,看看这本书到底是如何好看。

  真正好的童书,或许本该就是这样。(作者:阿甲)

 

怎样训练小儿的语言能力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思维的武器,对一个孩子来讲,及早掌握语言是很重要的。刚出生的新生儿是不会说话的,在正确的教育下4-5岁的幼儿语言已很丰富了,仅仅几年的功夫,孩子就能把人类几千年创造的语言财富基本掌握下来,这在小儿的发育过程中是个很大的跃进。 

  小儿语言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有规律的过程。先学发音,例如2-3个月的婴儿,当大人“啊”、“哦”地和他说话时,就会咿呀学语,逗他时会大笑。进而是理解语言阶段,如7-8个月的婴儿,已能理解简单的语言,如问他灯灯在哪儿呢,婴儿就会指灯或看灯。常常听到1岁左右孩子的妈妈说:“这孩子什么都懂就是不会说”,这是因为婴儿仍处于理解语言阶段。2岁左右的幼儿语言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这时已会说3-4个字组成的词,知道常见物品的名称,很喜欢和成人学说话。

  怎样才算语言发育得好呢?在咿呀学语阶段,能情绪愉快,积极发音,在理解语言阶段,能理解得多,理解得对;在会说话时,语言清楚,内容丰富。这完全不是自发的,而是正确教育的结果。

  怎样训练婴幼儿的语言能力呢?

  (1) 要创造一个能促使婴儿不断咿呀学语的愉快环境,以提高婴儿的发音质量。妈妈的爱抚、语言和笑声,最能鼓励婴儿做出咿呀反应。实验证明,甚至只播放母亲声音的录音带,都能使婴儿兴奋,用咿呀学语对母亲的声音做出回答。所以成人要尽量多和婴儿交谈,长时间的沉默会使婴儿感到寂寞。

  (2) 培养婴幼儿理解语言,要和小儿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就是干什么,说什么,帮他理解什么。比如吃饼干时,就告诉孩子:“等着妈妈给你拿饼干去”,拿着饼干时,妈妈还可强化一下,对婴儿说:“这是饼干,多好吃啊”。

  (3) 会说话时,也要本着做什么学什么的原则,教幼儿说话。如吃饭时教小儿说:“牛奶”、“白菜”、“张大嘴”等。睡觉时教小儿说:“上床了”、“躺下”、“闭上眼”等。在玩时教给小儿玩具的名称、玩的方法,如“把皮球滚过来”。这样联系小儿的生活学说话,既形象又具体,由于重复多,每日每时都可起到对语言的强化作用。

  (4) 教小儿说话要趣味化、游戏化。如要教会孩子说“请”,妈妈就可说:“汽车来接熊猫了,宁宁快说,请熊猫上车吧;”如要教会孩子说“再见”,妈妈说:“娃娃睡觉了,宁宁快说:明天见或晚安。用这样的方式孩子就容易学会。 

  总之语言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是接受知识的工具。要按顺序和规律培养教育,使小儿在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注意培养说话时不要用方言、土语,更不应说粗话,从小培养语言美,使孩子懂得举止谈吐优雅。

 

孩子动作不敏捷怎么办

   婴儿的动作发展是从头部开始的(抬头、转头),以后发展到上肢(取物),再发展到躯干(翻身与直立),最后发展到下肢,学会站立和行走。

 

  根据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要使1~3岁的孩子动作敏捷,必须给予适当的条件使之加强锻炼。因此,爸爸妈妈要根据孩子动作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点,制定一系列训练计划。

 

  在哺乳期,就要经常让孩子在床上翻身和滚爬,锻炼其腹部及四肢肌肉的力量,如在婴儿床的上空悬挂色彩鲜艳的吹气塑料动物、气球,能发出响声的塑料玩具等,高度以孩子举手就能触到为准,爸爸妈妈可逗引孩子举手触摸玩具,也可以帮助孩子做被动体操。

 

  1周岁后,可让孩子扶着床栏杆练习走路,或爸爸妈妈扶其一手拉着走路,慢慢学会独立行走,直至走稳,自然行走。

 

  2~3岁时,可利用床上的被褥做障碍,练习爬行,还可随儿歌模仿飞机、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做动作或学小鸟飞、小马跑、小兔跳等动作,还可利用楼梯练习攀登等动作。爸爸妈妈可喊口令“一、二、一”,让孩子练习合拍走步。

 

  总之,爸爸妈妈要根据孩子动作发展的规律,在不同发育阶段进行不同的训练,使孩子动作更敏捷,形体更健美,脑子更聪明。 

 

伸伸舌头咂咂嘴

   吃奶是宝宝的本能,刚出生的宝宝就有出色的吸吮本领。口舌的运动能力很发达,这时就可以教他做游戏了!  

 

  方法:您可以轻轻地抱起宝宝,对着他的小脸,先张开嘴,然后伸伸舌头、咂咂舌头。您会吃惊地发现:宝宝先是盯着您,渐渐地张开他的小口,把舌头伸出来,和你做一模一样的动作,像镜子一样。这时您可以教他咂舌发细小的声音。以后,当您一抱起宝宝,他就会伸伸舌头咂咂嘴,发出响声来回应您,是不是很有趣?  

 

  目的:培养宝宝的模仿能力。宝宝的一切学习都要靠模仿获得,口的动作是最容易学习的。从最简单的做起,您和宝宝会建立起良好的沟通。

 

婴儿能力培养宝贝学爬正式练习曲

   经过预备练习,待宝贝到了7个月左右时,他们在趴着时就能用两条小胳膊支撑和腹部蠕动,使身体匍匐爬行,那样子犹如一架将要起飞的小飞机,两条小腿在后面拖着。这时,妈咪就可以开始学爬的正式练习了—— 

 

  1、先练用手和膝盖爬行 

 

  到7个月时,宝贝趴着时小肚子离床面很近。妈咪可将宝贝的小肚子托起,把两条小腿交替性的在腹部下一推一出,每天练习数次。 

 

  当宝贝两条小腿具备了一定的交替运动能力后,在前面放一个吸引他的玩具。为了拿到玩具,宝贝很可能会使出全身的劲向前匍匐地爬。开始时可能并不一定前进,反而后退了。这时,妈咪可双手稍用力顶住宝贝的双腿,使宝贝得到一点支持力而往前爬,这样慢慢就学会了用手和膝盖往前爬。 

 

  2、再练用手和脚爬行 

 

  宝贝学会了用手和膝盖爬行后,让宝贝趴在床上,用双手抱住腰,把小屁股抬高,使得两个小膝盖  离开床面,小腿蹬直,两条小胳膊支撑着,轻轻用力把宝贝的身体向前后晃动几十秒,然后放下来。每天练习3-4次为宜,会大大提高小胳膊小腿的支撑力。 

 

  当支撑力增强后,妈咪双手抱腰时稍用些力,促使宝贝往前爬。一段时间后,可据情况试着松开手,用玩具逗引宝贝往前爬,并同时用“快爬!快爬!”的语言鼓励宝贝,逐渐宝贝就完全会真正地爬了。 

 

  贴心小叮咛: 

 

  要保证有一个宽敞场地,如在房间地上铺上地毯、席子等,让宝贝任意滚动爬行,最好不要在床上训练,以免掉下来摔伤。 

 

【家教理念】智力成长:母教胜于父教

   婴儿期的宝宝和妈妈接触最多,日本医学博士高桥二郎对始于母婴间的4种交流,进行了研究,发现母亲对宝宝吃和睡的照料也是发展他智力的重要环节。 

    母婴交流有助于宝宝智力

  安徽医科大学儿童医学专家唐久来等经过近十年的努力,采用国内外先进的儿童智力研究方法,对400多名儿童进行长期跟踪调查研究,并对影响儿童智商的环境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最终得出“母亲对儿童智商及后天智力开发影响大于父亲”的结论。 

  在影响儿童智商的遗传与后天智力开发和环境两个方面,中外专家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即遗传因素占61%,后天智力开发和环境因素占39%。 

父母与子女智商相关系数都很大。唐久来和安徽医大的专家组在研究中还发现,在遗传方面,对中国儿童的影响,母亲要大于父亲。

  在父母对儿童智力开发和影响方面,母亲的因素也明显高于父亲。专家们把儿童出生后对智商影响最大的23个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居于第一位的是家庭教育,其次是母亲的文化素质。而在家庭教育这一因素中,母亲的作用又占主导地位。专家指出:女性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养是优生优育的最重要因素。

  安徽医科大学儿童医学专家唐久来等经过近十年的努力,采用国内外先进的儿童智力研究方法,对400多名儿童进行长期跟踪调查研究,并对影响儿童智商的环境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最终得出“母亲对儿童智商及后天智力开发影响大于父亲”的结论。

  在影响儿童智商的遗传与后天智力开发和环境两个方面,中外专家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即遗传因素占61%,后天智力开发和环境因素占39%。父母与子女智商相关系数都很大。唐久来和安徽医大的专家组在研究中还发现,在遗传方面,对中国儿童的影响,母亲要大于父亲。

  在父母对儿童智力开发和影响方面,母亲的因素也明显高于父亲。专家们把儿童出生后对智商影响最大的23个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居于第一位的是家庭教育,其次是母亲的文化素质。而在家庭教育这一因素中,母亲的作用又占主导地位。专家指出:女性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养是优生优育的最重要因素。

  开发宝宝智力从出生时开始

  母亲在为儿女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的同时,不仅要教育孩子具有积极的上进心,还要以自己的行动教育子女如何做人,注重培养他们具有健康、坚强、善良的品格及道德修养。

  为了让子女成材,母亲应该有的放矢地将困难、挫折留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经受艰苦的磨炼,培养他们的勇气、毅力和独处能力。不要忽略他们的情感需要,自觉尊重他们的人格,拓展他们的生活空间。

  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注重人生观、道德观的培养,使他们从小具备善良、勤劳的品德,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健康的人格以及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优良品质。

  更重要的是从国家利益出发,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道德情操。总之,作为母亲,不仅担负着养育儿女的使命,而且还要培养儿女成为品学兼优的栋梁之才。这些都是传统母教中的精华成分。

    这种优秀的教育方法甚至传入国外,尤其被亚洲一些国家如日本、韩国所接受,在现在韩国小学生的教科书中还有“孟母三迁”的文章,日本有些大街上挂着的并非商业广告,而是“效孟母三迁”之类的公益标语。 

  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一个最明显特点就是家庭教育。在家庭道德教育中,母亲往往作为教育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与孩子朝夕相处,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最早,也最直接,通过亲情关系对孩子施加道德影响也最容易、最有效果。

  事实上,古今中外,无论尊贵至帝王将相,抑或贫贱如渔夫牧童,无不是从小受到母亲的抚养教育。因此,在我国古代,母德、母仪和母教成为“齐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中国古代的母教制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促进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完善了中国的传统教育体制,并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如何教育好未成年的独生子女,使他们具有一定的道德水准,是当代母亲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要吸收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精华,充分重视母亲的教育作用,将母教中的优秀传统发扬光大。

  孩子智力发展靠你帮忙

  触觉交流

  母婴间的触觉交流,最常见的是母亲为婴儿授乳。

  因为,授乳已不单是为婴儿提供生长发育的营养,而且为婴儿最初的触觉产生和发展提供条件。婴儿以其最为敏感的口角、唇边和脸蛋,依偎着温暖的乳房后,能在大脑中产生安全、甜蜜的信息刺激,这对其智力发育起催化作用。母亲经常抚摸、拥抱婴儿所产生的肌肤接触,也会获得同样的效果。高桥的研究发现,一生下来就失去上述交流的婴儿,在成长过程中会表情冷淡,发音迟缓,性格孤僻而难与同龄儿和睦相处。

  视觉交流

  婴儿出生一月左右,视网膜已经形成,但中心凹尚未发育成熟,故其可见距离不会超过40厘米,可见区限于45度,几乎只能见到眼睛正前方。不过,此时他们对于人脸,特别是人眼已有识别能力。母亲在喂奶时,总会发现婴儿边吃边用眼睛直视着自己的眼睛,这是婴儿情感发育过程中的视觉需要。因此,婴儿可在吃奶速度和进奶量上,达到所需要的标准;失去这种交流,婴儿吃乳时会频繁转身摇头,甚至烦躁不安。当然,除授乳以外,平时多与婴儿作对视交流,也有益于其心理健康发育。对于人工喂养的婴儿,母亲在使用奶瓶授乳时,更应有这种视觉交流。 

  嗅觉交流

  生物学研究证实,人类在视觉相当发达后,嗅觉便开始退化了。但是,婴儿的嗅觉却相当灵敏。刚出生几天的婴儿,便能闻出气味的好坏。在试验中,如果把浸过母乳的布片靠近婴儿鼻端,婴儿会顿时止哭而做出寻乳的姿态。由于婴儿能嗅出是不是母亲,故高桥提出,婴儿期由母亲陪睡可产生良性刺激,有利于其智力发育。他指出,那种不停更换陪睡者的婴儿,心理常处于紧张状态,睡眠时间和质量均大幅度下降。这对其身心发育不利,严重者可导致婴儿发育迟缓和幼儿期心理障碍。

  听觉交流

  研究表明,婴儿出生一周后,即能分辨出人声或物声。这是因为,婴儿自出生起,便有声响需要,并能从各声响中产生“诱发效应”,从而很快以声音辨别是不是母亲。

   可别小看母亲与婴儿间的“对话”,细心的母亲会发现,在对婴儿说话时,他会动手动足,一副满足的模样。更重要的是,多与婴儿“对话”,可使大脑正处在急剧发育中的婴儿,很快牙牙学语,为日后语言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事实上,缺乏母婴语言交流的婴儿,发语均迟于有母婴语言交流的同龄儿,且发语不清,表情不活泼。

  由此可见,年轻妈妈和婴儿的密切接触与交流多么重要。千万不要囿于快节奏生活等种种原因,忽视了身边的小宝贝。别忘记,婴儿需要母亲带他认识这个新鲜世界。

  从出生时开始

  从睁开眼睛的那一刻起,小宝贝的每一个感官就已经开始不停地发掘周围的新事物了。要知道,他已经为学习新知、探索这个复杂的世界做好了充分准备。婴儿的大脑在出生后的两年内发育是最快的。如果能够抓住这个时期来开发智力,将对宝宝今后的成长大有裨益。父母通过努力可以帮助宝宝将身体内数百万的神经键连接起来,不断提高其认知能力和感受生活的能力。当然,此时的宝宝需要的并不是什么复杂的高深的教育——最重要的还是深情的爱和悉心的呵护。

下面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育儿方法: 

  言语交流——直到目前为止,帮助宝宝学习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多多与其进行言语交流,并且用疼爱的目光注视着他(她)。 

虽然他还不会回答,但是即使再小的婴儿也会本能地捕捉你的语音语调,并储存你说话时所用到的各种句型信息,以备将来学习说话时应用。当你与孩子说话时,应该适当地做些停顿,以便他可以准确把握你的意思。停顿时用充满爱意和期待的眼神看着他,他多半会以咯咯的笑声回应你。多唱歌给他听,无论是否走调,他都喜欢听。因为在倾听时,宝宝会把握一个重要的信息——你喜欢他。这一点非常重要,它能增强他学习与交流的信心,增进您与宝宝的感情。

  将宝宝抱起来——婴儿啼哭是最常见不过的了。不光父母听了心烦,就是孩子本身也不喜欢,因为他确实很难受,却说不出来,只好没完没了的大哭。因此如果发现孩子显得很难过、很可怜的时候,就赶快把他抱在怀里,这样会令他明白:你疼爱他。不一会儿,他也就不哭不闹了。研究证明,安静而充满安全感的孩子学东西要比其他孩子快的多。

  选择适当的玩具——为孩子选择玩具时一定要看它所适合的年龄段。要针对宝宝智力发展的不同时期而选择不同的玩具。例如,需要用力揉捏或挤压才能发出声响的玩具对于四五个月大的孩子来说是不合适的,因为他的小胳膊小手根本就没有力气来捏。但是他却很喜欢各种不同质地的玩具,不妨多给他找一些来,让他来触摸感受一下。

  和宝宝一起看图画书——即使很小的宝宝也喜欢呆在你身边,和你一起看一些漂亮的图画书。尤其是那些有动物和玩具的图画是他们最喜欢欣赏和触摸的。让孩子坐在你的腿上,慢慢地翻书,一页一页地耐心讲给他听。如果碰到他特别感兴趣的,就给他多看一会儿。小孩的精力总是不太容易集中。为了保证良好的效果,最好是在宝宝吃饱喝足、精力充沛的时候给他看。

  以下介绍几种选择书籍的方法:

  1. 刚出生的婴儿视力不太好,但是他们喜欢看轮廓清晰的脸和其它一些特征鲜明的图案。你可以选择一些黑白图案的布质书籍。

  2. 三四个月的孩子已经可以看得比较清楚了。印有大幅彩色图案的布质书籍对于他们是比较合适的,他可以随意触摸抓取。

  3. 超过六个月大的孩子可以选用纸质书籍。为了让宝宝能够抓得住,最好选一些小一点儿的书籍和卡片。

  4. 选择孩子感兴趣的书籍,例如画有玩具、动物、娃娃以及类似吃饭和洗澡等活动的电子朗读书籍等。

  增加新体验——每天都带着孩子到户外去转转,逛逛超市、公园,或者和邻居家的孩子、大人一起玩,或者就是简单地散散步也可以。因为随着环境的变化,宝宝会不断发现新的事物,这对他的智力开发是相当有帮助的。 

  延伸阅读: 孩子智力发展靠你帮忙

  0-3岁是宝宝身体生长发育最为迅速的阶段之一,同时在这一时期,宝宝的智力水平急剧提高。可以说,0-3岁是宝宝智商发育的“机会之窗”。在这个阶段父母应该营造一种轻松但是不失刺激性的气氛,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刺激孩子的智商发展。

  与宝宝对视

  宝宝长到2个月大时,就能够看清大约20厘米以内的事物,这相当于父母怀抱宝宝时看他脸蛋的距离。多与宝宝对视,能够帮助宝宝把大脑中相关的联系形成一种认知模式,多看一次,这种模式就能强化一次,有助于宝宝更加清晰地认识、分辨周围的环境。而认识和分辨正是宝宝日后学习必不可少的两项技能。

  多对宝宝说话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让宝宝学会掌握语言很重要,因为语言对于促进智能十分有帮助。父母在孩子出生后的第2年里和孩子说话的数量,对于孩子词汇量的多寡有重要的影响。父母是宝宝最重要的语言信息来源,所以要多和宝宝说话,讲故事、唱儿歌,甚至拉家常都可以。

  音乐催化

  宝宝从催眠曲和儿歌中学到的不仅是节奏和旋律,还能大大改进他们的时空推演能力。有研究表明,时空推演能力对于理解数理学科相当重要。

  鼓励探索

  宝宝对周围环境有无穷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他们会用触摸、把玩、摩擦和放进口中撕咬、品尝等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好奇。父母应该鼓励这种探索欲望,多给他弄一些科学安全的玩具,让他尽情的玩耍。 

 

母子用眼睛交流

 所有的研究表明,母子间的身体接触应该从孩子出生后尽早开始。眼睛的接触也应马上开始。过去的婴儿发育学家认为,婴儿出生后由于眼睛不能聚焦,所以看不清楚任何东西,但是婴儿却能分辨出形状和轮廓,婴儿会在出生后36小时内辨认出你面部的形状与轮廓。研究表明,婴儿在辨认了你的面部后,主要寻找的中心就是你的眼睛,这也是他的注意中心。实际上,婴儿在出生后几个小时内,就能做到这一点。

  一位妈妈就有这样的经验:“在我二儿子刚刚出生时,我把他放在我的肚子上,我轻轻地叫着他的名字,他听到我的声音后,马上睁开了眼睛,他向屋内环视一番,最后把视线固定在我的眼睛和面部。”

  研究表明,母亲与婴儿最早就用眼睛接触,而且能保持下去,特别是在喂孩子时,母亲的眼睛深深地看着孩子的眼睛,这表明母亲具有同情心,而且能理解别人,能安静地、合乎情理地解决问题,从不会用体罚的方式对待孩子。

 

七阶段让您的孩子能说会道

   第一阶段 婴儿从出生至4个月 

 

  婴儿从出生至4个月,属于无意识的交流阶段。父母对小儿的咕咕声或啼哭只能根据自己的想法作解释,所以,这一阶段又称之为解释性的交流。小儿开始时也没有意识自己的发声或啼哭声 能够影响父母的行为,但父母自小儿出生后第一天就把当做交流的个体,对孩子的不同声音作出不同的照顾性应答,有的父母会用短的简单句对小儿说话,特别是母亲,有时以高的音调和夸张的声音逗引孩子。涉猎在这样的环境中懂得了寻找交流对象,渐渐地产生父母与小儿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用哭声示意要父母抱、饿了或尿湿了要父母关照等。于是进入下一个阶段。 

 

  咿呀应答——父母应积极应答回应宝宝,使宝宝得到交往的快乐,萌发出最初的交流欲望。 

 

  2~3个月时,宝宝会发出咯咯笑声,还会自发地发出咿呀声。父母应以同样的声音去积极应答回应宝宝,也可以用短词短句与宝宝说话,使宝宝感受到亲人的鼓励与支持,得到交往的快乐,从被动转化主动,喜欢和父母进行“咿呀应答”游戏,萌发出最初的交流欲望。 

 

  宝宝2~3个月时,父母还可以教他熟悉自己的名字。一边轻轻地摸着宝宝的小脸或拉着宝宝的小手,一边温柔地叫唤宝宝的小名,让宝宝熟悉自己的小名。 

 

  第二阶段 4-9个月 

 

  4-9个月,为有意识交流阶段。4个月的小儿能用眼睛盯着父母所指的事物,父母和小儿把眼光共同落在同一事物上,此时,最好父母口中念念有词,对孩子说物品的名称。大约6-8个月的时候,父母可对着图片说出名称。而在9个月的时候,小儿可有交流性的眼光注视,即不但注视着事物,还会转向父母,注意父母的反应,这一能力的出现意味着小儿与父母有了有意识的信息传递。不仅如此,9个月的婴儿还可理解一些名词,如“灯”、“球”、“狗”等。 

 

  5~6个月时,父母可以手点点宝宝的小鼻子,呼叫宝宝的名字:“谁是冬冬?你叫冬冬吗?你就是冬冬呀!” 

 

  当宝宝听到名字回头或微笑,表示宝宝已知道大人在叫唤他了,父母要用赞许的眼神、夸张的语气表示自己的欣喜之情。 

 

  此外,父母还可以抚摸宝宝身体的各个部位,让宝宝感知脸部器官、身体部位名称和对应的语言声音之间的联系,如:摸到眼睛,就对宝宝说“眼睛,这是宝宝的眼睛”。宝宝不断接受语音和发音的刺激,促进了自我意识和记忆力的发展。 

 

  第三阶段 9-18个月 

 

  9-18个月,为单词阶段。约12个月的小儿会说出单词,单词的性质大多数为名词。尽管小儿很早就能理解一些动词,但说动词要落后于说名词。在这个阶段,小儿会在情境中使用会说的一些单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单词开始时发展得比较慢一些,但接着就会出现一个很快的两个字组成的词组。一般来说,小儿至少能说50个单词,才会发展词组。因此父母在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扩大儿童的词汇量,大概在18个月左右,两个字的词组就会出现。 

 

  亲子阅读——引发宝宝对图书的好奇,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父母可以给宝宝买一些构图简单、色彩鲜艳、角色清楚、情节单一、内容有趣的婴儿画报。在宝宝情绪愉快的时候,父母一边用手指点画面上的图像,一边用清晰、准确、缓慢、简短的词句讲给宝宝听,也可以编成儿歌念给宝宝听,让宝宝感受到语音语调带来的愉悦感,让宝宝开心地跟着爸爸妈妈“呀呀咿咿”练习发音,开口说话,引发宝宝对图书的好奇。 

 

  同时,父母还可以用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就画面内容进行的“表达”,鼓励宝宝模仿,使宝宝在游戏中接受阅读训练,喜欢由表情、动作和声音过渡到语词语句与父母进行交流。 

 

  第四阶段 18-24个月 

 

  18-24个月,为词组阶段。这个时期的小儿会用单词和词组说自己的事情以及他们生活的环境,而且有了最初的语句形式。父母们无需再把精力放在小儿词语的内容上,而是训练孩子使用句子表达,其中包括了语法的成分,而且语言的训练应在小儿的生活环境中进行,鼓励他们与父母和老师交流。 

 

  在这个阶段开始时,父母为孩子提供词组示范,如说“坐凳子”、“吻娃娃”。对这种“电报式”的说话示范,语言专家各执己见,有的赞成,有的反对。不过,有一条原则应当记住:语言不只是用简单的词的组合来表达意思,而是要用语法组成句子后才能说明意义。因此,在对儿童语言的干预中,父母要避免用语法不确切的话与孩子沟通。 

 

  诵吟儿歌——宝宝特别喜欢看和听父母念儿歌时亲切、夸张、丰富的表情和口型以及身体动作,这对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很有帮助。 

 

  宝宝喜欢节奏欢快明朗,语句简短的儿歌。虽然宝宝不一定懂儿歌的意思,但是,宝宝喜欢有韵律的声音和欢快的节奏,宝宝还特别喜欢看和听成人念儿歌时亲切、夸张、丰富的表情和口型以及身体动作。因此,父母应为宝宝选择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的短小儿歌,每天选一个固定的时间里为宝宝诵吟,诱发宝宝模仿发音、开口学说的兴趣。 

 

  第五阶段 24-36个月 

 

  24-36个月,为早期造句阶段。小儿说事物已不再局限在此时此景,还能说不在眼前的事情,能用简单的短句如名词加上动词。在说话中,小儿还能使用代词“我、你、他”,介词“上、下”,形容词“好、坏、多、少”等等。至36个月左右,小儿基本上能用短句进行表达,并且开始步入完整的造句系统。 

 

  第六阶段 3-5岁 

 

  3-5岁,为句子掌握阶段。小儿可以使用简单句和较复杂的句子,掌握了大部分的语法结构形式,而且能够有一点点理解词语的抽象关系。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小儿这一阶段的词汇已接近成人,说话俨然像个“小大人”。这时,父母与孩子的交流要注重完整的句子表达,为孩子起示范作用,同时要培养孩子听从指令做事,从而为入学做好语言的准备。 

 

  第七阶段 5岁-成人 

 

  5岁-成人,为完整的语法阶段。从此,儿童逐渐建立了成人样的语言能力,而这个过程中的儿童,也还是在不断地扩充自己的词汇,改善自己的表达及语言在环境中的应用,但不再增加新的语言形式。这个时期是个体交流能力明显增长的时期,有些专家认为,5岁是语言发育的一个分水岭,从这时开始至12岁,语言的发展将出现根本性改变,不仅仅是句子的复杂化,而且句子的含义和语言的用途向高级发展,最为显著的一个变化是儿童用语言学习阅读和书写 

 

语言,培养11个月孩子的语言美

   语言训练  

 

    对11个月的孩子,家长要给他创造说话的条件,如果孩子仍用表情或手势、动作提出要求,家长就不要理睬他,要拒绝他,使他不得不使用语言。如果小儿发音不准,要及时纠正,帮他讲清楚,不要笑话他,否则他会不愿或不敢再说话了。 

 

    培养孩子语言美  

     

    孩子模仿能力很强,听见骂人的话也模仿,11个月的孩子头脑中还没有是非观念,他并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当他第一次骂人时,家长就必须严肃地制止和纠正,让他知道骂人是错误的。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可爱,认为说出骂人的活也挺好玩,就怂恿他。这样,小孩会把骂人的事当作好玩的事来干,养成坏习惯。

 

1岁以下宝宝如何教育

   对0~1岁宝宝进行智慧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提供视觉刺激。家长可以在宝宝摇篮的四周贴些单纯图片,并经常更换。也可以将小床的围栏油漆得鲜艳些,或者买一些纯白或光亮的栏杆,用剪成小块的毡制品、彩色广告纸装饰一下,再把小床围起来。

 

    (2)提供听觉刺激。宝宝的听觉很好,父母最好经常与他聊聊、哼哼歌。声音、音调、节奏的变换是转移烦躁不安的宝宝的绝妙办法。

 

    (3)提供动感刺激。父母应该经常变换宝宝在床上、椅子上的姿势鼓励他活动躯干、手臂和双腿。

 

    (4)开阔视野。不要总让宝宝呆在摇篮里,不妨用宝宝轻便推车或背带随身带着宝宝走动,这能开阔他的视野,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周围的人们,同时也促进其心智、生理、人际交往及感情等的发展。 

 

1岁大的孩子为什么爱倒东西

   “呼啦啦!”垃圾桶又被小东西倒翻了!怎么会养成倒东西的坏毛病呢,一定要改!

 

  唉呀!这个小淘气,又把屋子搞得一团糟,抽屉里的东西都倒出来了,垃圾桶也空了,玩具筐也滚到一边去了!这到底是什么毛病啊?

 

  读懂“倒东西”的行为

 

  不要着急,说一个道理让你先自我安慰一下:宝宝在学会“收拾东西”之前,都要先体验“倒东西”的感觉,让我们一起期待着宝宝能整理东西的那一刻吧!

 

  对于宝宝来说,乱倒东西并不是为了好玩,也没有什么破坏性的目的,其实这只是一个重要的发育进程。在倒东西的过程中,宝宝在慢慢感知事物的变化,渐渐提升自己肢体的灵活性和细致技巧。

 

  勿抵制,巧引导

 

  对宝宝发育有好处的“小动作”我们是应该提倡的,那么如何才能在不破坏房间整洁的前提下,达到彼此的目的呢?一些小窍门来帮助你:

 

  1.避免危险乱倒。在一些存放有伤害性物品的柜子、抽屉上安装宝宝安全锁(包括洗涤剂、刀、火柴、剪子、玻璃杯、陶瓷以及其它易碎物品)。因为宝宝还不懂得什么是危险的,所以只有通过你来把关,才能让宝宝的周围环境尽可能的安全,无忧无虑的“倒东西”。

 

  2.提供“乱倒”机会。给宝宝提供一些倒东西的好机会,为他的探索历程开一些“小后门”吧!比如让宝宝打开抽屉——里面装满各种颜色,不同质地的布料,满眼的色彩,让宝宝惊喜不已;还可以给宝宝一篮子用布盖着的神秘玩具,鼓励他去倒,去摆弄;给宝宝一抽屉儿童餐具,塑料的,木制的,安全又有趣。

 

  3.空间转换游戏。如果宝宝对倒东西很感兴趣,不妨准备两个放东西的容器——抽屉、筐等,然后对宝宝说,“小玩具们要搬新家了,我们来帮助它们吧!”和宝宝一起把东西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这种空间转换的游戏,也许会让宝宝兴趣大增,达到你的清洁目的哦!

 

  4.榜样作用不能丢。有的父母会有东西乱放、乱丢的习惯,要记住,你是宝宝的第一任老师,你的行为举止,小家伙可是都看在眼里的。所以,拿了东西就要放回去,给宝宝做一个好榜样。

 

  5.讲故事,摆道理。宝宝还小,对于你的大道理也许无法理解,不过可以给宝宝讲一些小故事,比如小动物帮妈妈整理房间,让他知道你喜欢爱整洁的宝宝,慢慢地,宝宝的习惯可能就会有所改变。

 

聪明教程由爱开始

     让孩子能明白地感受到父母的爱,不仅仅与情感有关,更关系到孩子智力与个性的发育。宝宝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爱的,爱同样需要有专门的教导,爸爸妈妈可说是担当这一课程的最好老师。作为成年人,我们当然知道不该在孩子面前做什么;但是对该在孩子面前做什么却缩手缩脚,生怕有什么地方做过火了,不当心成了教唆犯。其实您大可不必这样担心,爱是很广博的:爱社会、爱人类、爱动物、爱大自然。宝宝通过观察他们的父母,学会了与人交往。假如宝宝能够通过观察他们父母的行为,在幼年时获得这种爱与被爱的能力,那么说明父母首先带给了孩子幸福的理念。同样,如果孩子在幼年时没有获得这种能力,那么他在长大成人后,会出现一系列问题:社会交往时矜持、不自然,工作时拘泥、难于创新,很难和同事、朋友相处等。 

  

    很多父母都说自己最最幸福和难忘的时刻,是感觉到怀里的小宝贝对自己充满了依恋和爱的那一刻。也许他们还不知道,同样的,小宝宝也需要了解父母对他的情感,这是他认识他人,认识世界的开始。  

 

    2-4个月的宝宝就已经开始对父母表现出很强的依恋。他会用殷切的眼神盯着你;一听到你的声音脸上就会闪现出灿烂的笑容;当听见你向他走过来,就会充满期待地胡乱蹬着小腿儿,摇摆着小胳膊。  

 

    等宝宝到了5个月大的时候,就能够通过更多的方式来表达他对你的爱了:  

 

    你冲他笑,他就回报给你一个他更快乐的笑容。  

    和你一样,他的眼神和笑容也充满了爱。  

    发出一些声音,或者摇摆四肢、蠕动身体和你的一举一动能够合拍。  

    当你抱着他或者轻轻摇晃他的时候,他会很放松,很少表现出急躁不安。  

    当你抱着他,抚摩他,看着他或者和他说话的时候,他也会喃喃自语地回应你。 

    他会全神贯注地看着你,如果你在和他玩的时候突然走开了,他就会看上去很不安或者很伤心。  

 

    对父母来说,重要的是要抓住每一个时机鼓励小宝宝和自己进行这样的交流。小宝宝对你做出的这些回应,无论是微笑、开心地大笑,还是皱眉头、摇摆四肢、扭动身体,这些都能够促进宝宝智力和语言能力的发育,还能使宝宝形成自我的意识。  

 

    宝宝最开始是用身体语言与人交流和沟通的,如果他得到回应,对他一些重要个性的产生将有决定性的影响。  

 

    很多父母都认为小宝宝开始能发出一个字音的时候是他语言能力发育的第一表现,其实,宝宝在学会说话之前,他的手势和其他方式的身体语言都在表明,他与别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在与日俱增。  

 

    如果这时候你能够对他的身体语言有所回应的话,那么对他一些重要的个性的产生将有决定性的影响:  

 

    你接受了他表达需求的愿望,这使他产生了自尊;  

    你的举动使宝宝明白他的感受也是你们之间进行交流的一部分;  

    宝宝逐渐具有看懂其他人手势和身体语言的能力,这能够帮助他进一步学会一些重要的生存技能。   

    而且,帮助宝宝增强这些方面的能力,还可以使他到了上学的年龄时,变得更加合作和专心。这是因为他已经习惯于发出和接受这些非语言的暗示,所以他能比其他人更早发觉到老师快要失去耐心了。这种孩子还能够迅速捕捉到声音腔调和说话方式的变化,从而根据自己听到的和看到的快速做出判断。  

 

    爱的交流与回应可以帮助宝宝协调对世界的认知,并且关心他人的感受。  

 

    你和宝宝之间的这种双向的爱的交流还有其他两点好处:  

 

    第一,这些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不仅使你的宝宝有安全感和被爱的感觉,还能促使他对外界世界的认知,同时使他的看、听、抓等这些动作能够协调起来。  

 

    第二,双向交流可以使你的宝宝逐渐懂得考虑他人的感受。当他意识到他的行为和感受对你有影响力的时候,他就开始把你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与他分离开了。他知道你是一个关心他的人,这促使他反过来也很在乎你。  

 

    对不同的宝宝,说爱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不过,所有的宝宝对外界刺激的接受程度并不相同,也就是说父母要找出适应自己的宝宝的交流方式。  

 

    如果你做鬼脸,发出的声音使你的宝宝开怀大笑,呀呀地说个不停,那么你就可以尽情地和宝宝享受这份快乐,并使快乐更持久,使宝宝更快乐。然而,如果你得不到你所期望的回应,你就要不断地摸索,根据宝宝的喜好寻找其他方式了。看看你的宝宝是通过尖声喊叫来让你抱他呢,还是喜欢连蹬带踹地表达他的爱呢?父母做出的正确判断能够使自己和孩子在交流的过程中都享受到无尽的快乐,沉醉在爱的海洋里。  

 

    虽然,每个宝宝需要父母爱的方式迥然不同,就像他们的指纹一样形态各异,但是以下方法父母还是可以试一试的:  

 

    不停地和宝宝说话,大声、小声,轻柔和急促都可以。  

    当说话的时候,可以做出不同的面部表情。  

    当告诉宝宝你正在做什么的同时,轻轻地抚摸他。  

    当你和宝宝说话或者看着他的时候,可以轻柔地摆弄他的小胳膊和小腿。  

    对着宝宝微笑或交谈,轻轻地摇抱他,让他感到自己沉浸在语言、声音和爱的氛围中。

   

    如果以上的方法还是行不通,那么父母就需要在实践中摸索了。但是千万不要使你的小宝贝很疲惫,一旦他看起来好像受到过度刺激了,就要马上缓和下来。总之,你和他都快乐,是最重要的原则。 

 

建立亲子间温暖的情感关系

     婴儿哭泣总是因为有不快的感觉。爸爸妈妈接受到婴儿的这一信息,一定会到处寻找孩子哭泣的原因并给予适当的处理,这就是父母的体谅。而孩子的体谅也正是从这时开始的。  

  

  例如,在换尿布的时候,妈妈可能会这样对孩子说:“这下干净了,现在挺舒服的吧。”这便是与婴儿之间产生了共鸣,表现出母亲的体谅之心。婴儿接受了这样的信息之后,体谅的情绪便能够发育起来。  

  

  婴儿在两个月左右时,脸上常会出现微笑。这微笑极其可爱,引得妈妈忍不住要逗孩子。孩子被哄逗之后,又会笑起来。这样一来,婴儿便知道有人爱逗自己,并且会感受到这个人的声音和情绪,一旦被这个人哄逗,他马上就会露出笑容,高兴得手舞足蹈。  

  

  在这种亲子间温暖的情绪之中,体谅之心渐渐地在孩子的心中萌生出来,并且,这将成为孩子今后人际关系的基础。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就建立起温暖的亲子关系,这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体谅和意欲有个明显的不同之处,即意欲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旺盛地表现出来的,而体谅之心却并非马上就能够出现。因为,孩子的年龄越小就越只顾自己,所以,最初的体谅只不过是个小嫩芽而已。  

  

  在父母的体谅之中成长的孩子,过了3岁之后,看到小朋友在哭,他也会跟着哭起来;看到小朋友笑,他也会一起笑起来。这就是体谅的表现,也称之为共感性。到了6岁左右,见到小朋友遇到了什么麻烦,他会非常自然地主动去帮助。  

  

  对这样的孩子,如果我们详细地了解一下他的成长史就会发现,父母一定是从孩子婴儿期起就开始注意体察其情绪,并给予相应的照顾,同时充分地让孩子享受到抚触的温暖。  

  

  孩子的体谅之心成长缓慢且难以显露出来,性急地去要求他体谅是不合适的。要是急着这样要求孩子的话,有时候他会表现出体谅的举动来,但这只不过是为了获得父母的表扬,而其内心并没有真正的体谅。我们把此称为“假体谅”。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认生”--这个与体谅的成长有着一定关系的现象。  

  

  所谓认生,就是孩子碰到不熟悉的人,会因害怕而紧紧地拽着爸爸妈妈不放。这一现象表明,婴儿已经把妈妈和爸爸作为“心中的基地”加以信赖了。所以,当孩子出现认生时,爸爸妈妈便可放下心来。因为认生证明了父母能充分体察婴儿的情绪,在以体谅的方式养育着孩子。和爸爸妈妈之间已经建立起感情的婴儿,在六七个月前后便开始认生了。  

  

  若是婴儿过了七个月还没有出现认生现象,便可以认为孩子和妈妈之间情感上的纽带没有建立起来。这时就必须尽可能多地给予孩子抚触,以增进母子间情感上的连结。在这个时候,妈妈本身能否享受到抚触的快乐是个关键的问题。如果只是“因为需要才做”,这种尽义务的态度是不可能使孩子感受到快乐的,当然也就建立不起母子间情感上的纽带。  

  

  具有体谅的育儿方法就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充分体察孩子的心情。  

  

  孩子的要求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个是对物质和金钱上的要求;另一个是在大人的身体上撒娇。对于前者我们必须加以一定的限制,这在前面已经讲述过了。而对于后者,父母们最好尽可能地给予满足。  

  

  在大人的身体上撒娇最频繁的时期,是孩子1岁~3岁这段时间。当孩子心里感到不安时,他会坐到妈妈的腿上;累了、困了、身体不舒服了,也会坐到妈妈的腿上。有时半夜里,孩子还会钻进妈妈的被窝,这恐怕是做了可怕的梦,来寻求妈妈的抚慰。当愿望被满足之后,孩子的情绪获得安定,便又能平静地入睡了。  

  

  安定的情绪是孩子心灵成长中不可欠缺的重要保证,所以,当孩子渴望抚触时,妈妈应该给予充分的满足。这样做难道不会培养出一个娇气十足的孩子吗?这种担心可以打消。因为被充分接受撒娇的孩子情绪安定,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不会总是缠着妈妈了。 

 

baby幽默的开始

   出生伊始,婴儿往往用哭声来表达他对吃、睡眠和拥抱的需求,但这还不是一种社会交流,直到满月以后,人生第一个微笑的出现才是传达他们想要交流的讯息。 

 

  大约在四五个月的时候,宝宝无声的微笑会变成发出声音的咯咯大笑,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他们会逐渐理解幽默的含义。一个认同并支持幽默的家庭环境对培养孩子的幽默感是很重要的  

。这里我们将告诉你一些让宝宝笑的窍门,以便你们更好地沟通。 

 

  起初的笑 

 

  宝宝的第一个笑容通常是对逗他的人(妈妈和爸爸)的回报。据迈阿密大学的教育心理学教授多雷士·伯根(Dris Bergen)说,父母的鬼脸、可笑的声音会让宝宝觉得有趣并兴奋起来。当父母发出有趣的声音,他们的情感电波会传递给孩子,孩子会因此感到安全和满足,他会手舞足蹈地笑。 

 

  一段时间后,能够令婴儿咯咯大笑的是身体上的快乐:父母边拍他的肚子,边发出砸舌头的声音;搔他的脚底板;把他举起来,轻轻地在空中抛。大约4个月的时候,孩子会因为他所看到和听到的事物而微笑,当你夸张地瞪大眼睛,张大嘴巴,并发出“突、突”的声音时,他会因为这种极其简单的傻动作而咯咯大笑。 

 

  宝宝咯咯笑的时候意味着他正在享受,但此时他对幽默还没有真正的意识,在接下来的6个月中他会逐渐形成对幽默的辨认能力。 

 

  幽默感的出现 

 

  宝宝9个月的时候,幽默感开始出现了。虽然他仍会因为你拍他的肚子而快乐,但他的笑容会反映出对世界更高级的理解。这种理解表现为下面几种幽默: 

 

  1、 破坏规则:乱扔食物或是把玩具扔得到处都会让宝宝兴奋地大叫。发现这些行为的乐趣表明孩子已经懂得什么是规则,并知道怎样去破坏规则了。 

 

  2、 消失的东西:类似的游戏包括捉迷藏和变魔术等。当将要发生的事情符合孩子的预计时,他就会快乐地大笑。这种幽默感表明孩子已经抓住了事物的本质——那些暂时从视线中消失的事物仍然存在。 

 

  3、 悖论式的幽默:这种游戏的获得首先要有令人吃惊的元素,即婴儿认为某件事情将会发生,然而结果却与他预料的完全不同。比如说跟他玩分离游戏,告诉他妈妈要走了,要去上班了,当宝宝因为妈妈的离去而大哭时,妈妈又探头出现了。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有了一些逻辑思维,他知道什么将会发生,也有能力注意到应该发生的事没有发生。 

 

  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对同一件事感兴趣。这很大程度取决于你宝宝的气质和他对特定刺激的反应。比如一个非常敏感的孩子会憎恨“飞行”游戏,而喜欢被呵痒。 

 

  从视觉游戏到语言游戏 

 

  在生命的第一年,悖论式幽默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视觉的刺激,但在第二年,当蹒跚学步的孩子开始使用语言时,幽默表演的范围被大大扩展了。例如,当你呼唤孩子时,你假装不知道他的名字,而用别的什么称呼他。 

 

  大约两周岁的时候,你的宝宝已经会模仿游戏了。当你开始一个游戏时,他能熟练地跟着你的节拍,甚至在你押韵的儿歌中替换一个他所熟悉的词。 

 

  婴儿期的宝宝会通过活动来吸引大人的注意。他们可以轻易地发现他们就是舞台的中心,能够得到他人的注意将使他们产生欢乐。宝宝会试图做下列事情来逗乐周围的人: 

 

  ·模仿让他感到有趣的动作——把一张小毯子遮在头上做青蛙跳,然后把毯子从头上揭开。 

 

  ·用变化多端的表情和虎虎生威的运动展现自己。 

 

  ·变化事物的性质,取得喜剧的效果。比如把一只鞋子穿在头上或是代表他的果汁杯讲话等。 

 

  TIPS:浴室幽默 

 

  当婴儿进行如厕训练的时候,他会把另一种幽默加入他的生活中,这被称之为浴室幽默。在这个阶段,宝宝对身体有了朦胧的意识,并会通过“嘘嘘”、“臭臭”等儿童语言来解释身体是如何工作的。就像成人,也会用浴室幽默作为一种强调和转移的策略来帮助宝宝更好地应付如厕挑战。 

 

  了解你的孩子,不要轻视那些让他开怀大笑的傻事,请用心地扮演好一个“大傻”,从宝宝出生起就培养他的幽默感。 

  

孩子像牛皮糖一样缠人

   接近1岁以后,父母发现孩子缠人的次数越来越多。早晨,妈妈着急上班,孩子却哭喊着要妈妈;只要妈妈回到家,孩子便像糖人似的“粘”到了妈妈身上,不肯离开半步,稍不如意便开始啼哭。白天帮助带孩子的老人常叨叨:“真是奇怪:你们一走孩子玩得好着呢,怎么你们一回来,孩子就那么闹人?”这是很容易令人忽略,又是很值得去了解的问题。从根本上讲,这种行为正是孩子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必然表现,可以从“分离焦虑”方面去考虑这个问题。   

  

  半岁以后的婴儿会出现依恋母亲的行为。他会关注着母亲,一旦母亲从他的视线里消失,就会表现出不安和哭闹,这就是分离焦虑。这是婴儿发展过程中一种正常的情感反应。在孩子两三岁前,任何时候母亲离去了,婴儿都会产生分离焦虑,这是孩子缠人的主要心理基础。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处理孩子的缠人行为呢? 

 

  (1)正确地认识这种行为:对孩子的这种行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孩子不懂事、不听话。这是孩子情绪发育过程中的正常行为。 

 

  (2)理解孩子的感情需要:对于1岁以内的孩子来说,要尽可能减少必须离开孩子的次数,增加母子间的亲密感,从生理、心理上照顾孩子,建立起安全的依恋感,为以后孩子的个性发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与孩子讲道理:如果必须离开孩子,需要用孩子能听得懂的言语告诉他,母亲要离开一会儿,让他有心理准备。随着孩子的发育,他是能够忍受这种分离的。前提是告知并让孩子多次体验母亲离去的感受,帮助孩子建立母亲一定会回到自己身边的信任。 

 

  当孩子纠缠并不让你离开时,切勿试图忽视他们的感情,不理睬他们。强行地分开会使孩子的焦虑更强烈。另外,偷偷地走开并不是明智之举,它会令孩子产生强烈的不安及不信任感。 

 

  (4)与孩子多玩藏猫猫游戏:这个游戏与母亲离开又回来有相似之处。常与孩子玩此游戏,可以减少孩子焦虑情绪的发生。 

 

  (5)爱抚孩子:妈妈回家后,要主动地拥抱、亲吻孩子。让他能够意识到:虽然妈妈离开了一段时间,但是,妈妈仍是爱宝宝、喜欢宝宝的,妈妈的离开并不是抛弃他。从长远看,父母与孩子更加亲密地相处,是解决孩子缠人的最好办法。

 

怎样训练宝宝独自坐盆排便

   培养宝宝独自坐盆排便,可以从宝宝会独自坐稳以后的八九个月时开始。起初每次坐2-3分钟,1岁以后逐步延长到5-10分钟。如果不能顺利排便,可过一会儿再坐盆,切忌强迫宝宝长时间坐在便盆上。培养宝宝定时大便,一般说来以早上为好,这样可以使大人宝宝一天都轻松愉快;如果在临睡前大便,也可以使宝宝夜间睡眠深沉踏实。应该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进行训练,不必强迫。

 

    宝宝1周岁以后,应训练宝宝逐渐减少使用尿布,直至完全不再用尿布,穿封裆裤。特别是小女孩,尽量不要穿开裆裤,以免引起细菌或寄生虫感染。最好从夏天开始,父母可以多准备几条短裤,起初宝宝难免还会尿湿裤子,不必苛责,及时更换就是。告诉宝宝想大小便时,要及时找盆,自己拉下裤子坐下.经过多次训练后,宝宝会逐渐形成习惯。

 

    冬天使用便盆,尤其是尚不能自动坐盆的小宝宝使用便盆时,要想办法先将盆边加加温,以免冰冷刺激,使宝宝抑制大小便,破坏原已形成的规律和习惯。

 

    切忌养成宝宝饭后大便的不良习惯,以免宝宝吃一半饭就要大便,影响宝宝进食。如果宝宝已有这种习惯,可以让他在进食之前先坐一会儿盆,排空大便后再吃饭。

 

爱动的宝宝更快乐

   宝宝的一些举动与生俱来,像反射举动等,但更多的却又需要爸妈的引导。他们举动的变化常能引起爸妈的很大惊奇哦。

  “呱呱”落地的小可爱让新手爸妈欣喜不已。在一岁之内,宝宝“身材”、举动的飞速增长也令爸妈惊奇。

      要知道,周岁内的宝宝可是变化最大的呢,从抬头翻身坐起,到摸爬滚打走路,小宝宝的动作多多哟。

  新生宝宝动作多为自发

  新生宝宝有许多的自发性动作,如手舞足蹈、转头等,都可以视作宝宝长身体的一个标志呢。在他吃饱喝足、身体清洁干爽、感觉舒适惬意之时,宝宝的这类踢踢腿脚、挥舞手臂的动作就会多了起来。

  爸妈大可以多放些适合的音乐给宝宝听,同时帮助宝宝做些被动操,说些“我们的宝宝是最可爱的”、“乖宝宝我们一起来做操”等话语,让宝宝浸浴在美妙的音乐里快乐长大,宝宝的音乐智能、运动智能以及人际智能都能得到大幅度地提升。……宝宝大动作发展问答2

  翻身坐爬需要爸妈协助

  随着宝宝逐渐地长大,宝宝就需要爸妈引导着进行活动,而因为宝宝还很小,很多时候如翻身、坐爬、行走等动作都还不太会或无法完成,这就要靠爸妈协助着给宝宝做些主被动操,或协助宝宝进行“翻爬滚坐走”的相关游戏,将宝宝原本就有的运动潜能发挥出来,让肢体充分活动。

  而在爸妈同宝宝一起活动的同时,亲子关系也肯定在不断升温呢。……爬,让你的宝宝变聪明!宝宝18种爬行笨拙姿态(图)

  模仿动作最最逗人

  渐渐地,宝宝挪开腿脚开始行走了,爸妈欣喜地发觉,可爱的小宝贝居然还会模仿爸妈的举动呢,比如用撑衣杆努力地拨拉挂着的衣物,比如拖动扫帚、拖把来做“家务”,比如旋转盖子来开瓶,又比如……

  宝宝的笑声也和爸爸一样爽朗,嘴里夹着奶味十足的声音和话语,是不是宝宝在学着和爸爸交流呢。

  常常,这些动作和语音会逗得爸妈乐得合不拢嘴:原来宝宝就是这样模仿的呀。不知不觉中,宝宝学会了好多动作和词语呢。

  [结语]从自发运动到受人协助而运动,再到模仿,爱动的宝宝给人带来更多的快乐。还不快快让宝宝动起来?

  [BOX]关于爱拾拣的问题

  活泼可爱的小宝宝喜欢探索、好奇心重,爱寻找抽屉的角角落落,看到地上的小物件就会拣起来,哪怕是小小的灰尘也会很好奇地用手指捏起来……但爸妈的担心也由此而产生了,宝宝这样爱拾拣,要是不小心误食了什么有害物品那该怎么办呢?

  这就需要爸妈平时谨慎小心地对待,将生活中的危险降低,宝宝才会健康成长呢。

 

宝宝早期教育要适度

   应该从婴幼儿的心理发展的年龄规律出发,进行教育。采用的内容和手段"略为提前"一点,譬如,当我们知道了小儿动作,言语、视觉、听觉等的发展的一般规律,就可以提早一些创设条件,促进这些方面的加速发展。 

  

  例如婴儿在4个月左右时,能够看见东西并可以伸手去拿,就可提前在3个月左右时,在他小床上悬挂一个够得着的彩色玩具。用来锻炼他的手眼协调,发展他采取的能力,

  

  10个月左右的婴儿,会用拇指,食指抓住小物件,那么在8-9个月时,就为他准备小玩具,让他锻炼抓的动作,这对他探究活动的发展,会有促进作用.

 

  1岁2个月的孩子会走路了,大人可以在孩子1岁左右时就扶他练习走路,或用体操加以训练,促使他早走、稳走。

  

  幼儿1岁半左右是语言发展的快速时期,成人可在孩子1岁时就运用游戏的方式训练他们的发音,表达和对语言的理解。

 

  2岁左右时最爱听故事,同时还可以提一点小问题,要他们回答。用来回答他们的表达力和理解力等等。 

 

  一般说来音乐,体育、美术的学习,幼儿期开始为好,外语的学习也是越早越好,为避免与本国语言混淆,可在3-8岁开始,阅读能力的培养,在5-6岁以前可以开始,因为4岁是形象知觉的敏感期,5岁以前,可以开始进行数的概念教育。 如果遵循上述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年龄特征,进行早期教育不仅不会损害儿童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通过孩子活动判断智力状况 要想了解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不一定去到专门的机构做智力测验,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可以根据孩子的活动来判断智力水平:

 

  1,让孩子同你对话,就能知道孩子的口齿是否伶俐,语句是否流利,逻辑思维是否有条理。

  

  2,让孩子复述发生过的事情或听过的故事,就可以知道孩子记忆力的强弱、兴趣的浓淡和注意力的持久程度。

   

  3,让孩子看图说话、讲故事,就能测知他想像力的丰富和敏捷程度。

   

  4,让孩子判断某些玩具和实物的大小、多少、粗细、长短。厚薄、轻重、高矮,就可以测查出孩子对数的认识,了解他思维的快慢和判断力的强弱。

 

  人生头五年:提高智力的关键 美国进行研究的基础教育工程、关怀工程以及婴幼儿保健与开发研究工程显示,低智商的贫困母亲所生的孩子及早产的婴儿,如果在他们出生以后的5年里,接受高质量教育,就能极大地改善他们的智能。如果仅仅把他们放到普通学校里接受常规教育,这两类儿童就会发育迟缓、智力迟钝或智力低下。  

 

  在上述这三项研究中,人们还惊讶地发现:在家庭教育中,仅仅要求母亲在家里如何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环境,实际上并没有多少效果。只有在特殊的教育中心接受教育,孩子们的智力才会有大幅度地提高。大多数迟钝的孩子并非来自于最贫困的家庭,而是来自那些父母亲智力最低的家庭。 

 

  研究表明,如果对6个月的幼儿施行适当教育的话,没有哪一个儿童在4岁时智商会低于85,这就很容易让他们利用后续教育的优势来提高智力。倘若没有早期教育,几乎所有智商最低的母亲所生的孩子最终都会被分在迟钝或者是界于迟钝边缘的班级里。 

 

  有几个关键因素有助于改善婴幼儿的智力。鼓励孩子去探索以及对他们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后者包括"认识"和"比较",一般可通过成年人的言传身教,对孩子取得的成就表示赞赏和祝贺以及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来实现这一训练。研究人员还增加了一个我们还不太熟悉的因素,即:保护儿童,使他们免受不适当的反对意见的干扰。 

六个月的宝宝如何进行早期教育?

   6个月了,现在有好多这方面的书的,很多方面,如语言方面,这时候宝宝已处于语言准备阶段了,和他说话。运动方面,此时的宝宝已能靠着坐,多训练宝宝坐住,可以训练腿部肌肉,如大人扶住他,让他在大人腿上上下弹跳。感官方面的:用玩具(声间,色彩丰富的)在他面前移动,他会用手来拿,训练眼手协调能力等。叫宝宝的名字等都属于早期教育的内容。你买本书看看,最好买正规的,科学性强的书籍来看看。 

给妈妈的提示 

 

    ●不要任何事都给宝宝提供帮忙 

 

有些事情宝宝无法自己处理时,妈妈应适时伸出援手,但宝宝自己能做的,就该多给他尝试的机会。尝试多次之后,宝宝便能体会到,许多事情不用哭、不需要妈妈,自己也能解决。特别是当宝宝正在专注某件事时,妈妈最好不要去打扰他。 

 

    ●注意消除妈妈的紧张和不安 

 

宝宝日长夜大,白天醒着的时间愈来愈长,活动量也愈来愈大。现在,妈妈要随时随地注意宝宝的安全,给他当玩伴的时间也不断增加,同时还要给宝宝做副食,真累人。另外,宝宝变得很容易感冒发烧,为了照顾宝宝,属于妈妈自己的时间空间几乎没有了。 

 

这时候,妈妈一定要注意调适自己的心情,例如,给朋友打打电话,或邀朋友到自己家里聊聊,也可以附近的公园走走,和其他的妈妈聊天、交流养育宝宝的点点滴滴。你会发现,自己的不安和紧张感会得到一定的纾解。宝宝需要一个心情愉快、情绪放松的妈妈。 

 

尽量鼓励先生参与育儿工作,你要相信他,很多照顾宝宝的活儿,他爸也能干得很好。 

 

游戏要点 

 

    ●从使用整个手掌去压、拍打等笨笨的手部动作,慢慢发展成用手指去捏和拿,现在,要让宝宝多玩动手的游戏,多玩一触摸就会引起变化的玩具。 

 

    ●宝宝学会独坐,还会匍匐爬行,动作越来越灵活了,该让宝宝多玩身体游戏,发展全身的运动能力和协调能力。 

 

游戏内容 

 

    ●好看的图画(听和看,语言和记忆力的训练) 

 

准备物:图案简单、色彩单纯、尺寸不小于13×13cm的图片或者图书,以一图一物为好。 

 

    1,每天安排一个安静的时刻,搂抱着宝宝,看看说说; 

 

    2,用手指着图片上的图案,“看,这是小猫呐!”“哦,一辆小汽车!” 

 

游戏要点:和宝宝一起“看书”也是训练宝宝开口说话的好时机,不过,现在的图书图片在宝宝的眼里也只是一种玩具。妈妈宝宝一起看,是为了让宝宝慢慢亲近图画书,培养兴趣,为今后真正的看图说话打好基础。 

 

    ●一个一个跑出来(训练手眼协调和注意力集中) 

 

准备物: 

 

    a.空纸面巾盒1只,手绢和纱巾数条,小铃铛和小玩具2~3个。 

 

    b.把手绢和纱巾一一连结起来,扎上小铃铛和小玩具,统统放入面巾盒里,盒口留一截出手绢。 

 

    1.宝宝坐床上或者地毯上,面巾盒放宝宝身前; 

 

    2.妈妈示范,慢慢拉出手绢和纱巾,“一个一个跑出来,这是什么?” 

 

    3.让宝宝拉,妈妈用夸张的表情和语言表示开心,鼓励宝宝。 

 

游戏要点:这些看似简单的拉扯动作,可以刺激和培养宝宝——理解因果关系、了解方法→目的、预测能力、集中注意力和锻炼记忆力。 

 

    ●玩纸(训练手部动作) 

 

准备物:各种各样的纸,如广告纸、包装纸、玻璃纸、卫生纸。 

 

1.宝宝坐,把各种各样的纸放在宝宝的面前; 

 

2.妈妈把纸揉成团,作甩纸等的动作,“嚓嚓、哗哗”地响! 

 

3.让宝宝任意玩纸,撕纸,揉成团。 

 

观察要点: 

 

a)宝宝在拿、揉、撕的过程中体验各种纸摸起来的感觉和撕起来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b)玩纸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手部和手指需要做出各种动作,反复的练习,这对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今后使用工具的能力,是一种基本训练。手的动作发育对宝宝脑部智力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飞呀飞,荡呀荡(全身运动和人际交往) 

 

1.爸爸双臂腾空抱宝宝; 

 

2.做荡秋千的动作,说,“荡秋千,荡得高,荡得低”; 

 

3.迅速递给妈妈,“宝宝飞啦”; 

 

4.妈妈搂抱宝宝,蹲下、站起和旋转。 

 

游戏要点:这是一个令宝宝兴奋的亲子游戏。现在,宝宝已经知道父母是他最亲近的家人,他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玩。让宝宝享受与人交往的快乐有助于培养宝宝开朗的性格和交往能力。  

 

●捉迷藏(训练记忆力和物体存在的推测力) 

 

1.把宝宝放在床上或者地毯上; 

 

2.妈妈全身躲在窗帘或者被单下,“宝宝,妈妈不见了?”; 

 

3.探出一小部分脸,“宝宝,妈妈在哪里?”,观察宝宝的反应,诱导宝宝找妈妈; 

 

4.“找到啦!妈妈在这里!” 

 

观察要点:一开始宝宝会出现不安的表情,随后就会自己爬着找妈妈了。当他来到妈妈身边,妈妈要“哇”地让他看到自己,并抱起他。 

 

这个月的玩具 

 

1.用手推拉的小汽车 

 

不论是喜欢玩小汽车的男宝宝,或是对汽车毫无兴趣的女宝宝,在这个时期都非常喜欢用小手推动的小汽车。只要是靠轮子移动的玩具,都是宝宝喜爱的。 

 

宝宝常会把汽车放在两腿间,用手推着玩耍。汽车向前滑动,能诱导宝宝向前爬。把汽车拿在手上,用手去转动轮子,会触发他去思考轮子为何会转动,并集中注意力去玩。 

 

2.不易滚动的球类 

 

这时期,要让宝宝多练习双手拿球,单手抓球,以及将球推滚到另一端等,所以,应准备不易滚动的布制球及塑胶皮制球为宜。 

 

3.玩具鼓 

 

继续关注宝宝的听觉刺激。玩具鼓可以帮助宝宝积累“敲鼓发声”的经验,为日理解因果关系打基础;同时,打鼓的动作还能发展孩子的小肌肉动作和大肌肉动作。 

 

建议选择可以两面敲打的小鼓,材料牢固,音质好,鼓槌光滑。 

 

特别提醒——给新玩具取个名字。 

 

买了新玩具,别忘了要正式把新朋友介绍给宝宝。每一个宝宝都有自己特别喜欢的玩具,不管它是什么玩具,你都应该给它们起一个名字。有朋友陪伴,宝宝不会感到寂寞;从小习惯而且喜欢和朋友在一起的孩子,以后和人交往会多一点主动性和积极性。

 

宝宝早期教育不可缺少的六方面

     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是根据年龄及生理特点进行具体的训练。其方法是循序渐进,耐心细致,反复强化。

  1. 如何帮助婴幼儿运动发育

  抬头:1个月后,定时让婴儿俯卧1──2分钟。头放在枕头上,双臂放前,用毛巾在胸部及腋下略抬高,起支持作用。2个月时,前方放置彩色玩具,即锻炼抬头又训练视力。

  坐 :婴儿4──5个月时每天可扶坐片刻,促进背部肌肉发达。即用双手握住婴儿胸的两侧,或用被子、枕头围着孩子,练习靠坐。

  翻身:3个多月时可将孩子略侧卧,帮助从仰卧位翻身一半。6个月帮助从俯卧位翻到仰卧位。

  爬 :爬可以锻炼全身肌肉,促进体格发育。

  6─10个月婴儿可做爬行操,锻炼孩子肩、背、胸、腿的肌肉。

  平卧:举起双臂画半圆放下,次数与月零相同。

  平卧:按住脚在床上滑动8次。

  平卧:握着孩子的手,拉坐起来。

  平卧:双手按着膝盖,直举双腿与躯干90°。

  俯卧:提起双腿,使其背部后弯,做2──3次。

  跪着:爬行。

  7个月:将孩子放成俯卧位,用他自己的手支起身体,仰起头,然后扶助孩子的小腿,或用手掌贴住孩子的脚底,左右弯曲其膝关节,帮助孩子向前爬。

  8个月:让孩子学爬楼梯,先让孩子双手扶住上面两梯,用手握住孩子的右腿曲膝放到上一格,再如法将左腿放到同一格,反复帮助孩子向上爬2─3格,数日后孩子即会自己向上抬腿爬行。

  9个月:帮助孩子下楼梯,将孩子双手放在靠胸前的第一格,握住孩子的脚探到下一格,再握住另一只脚去探到下一梯,如此反复帮助数日,孩子就会自行下梯了。

  站立:6个月开始可扶住孩子的腋下锻炼站立片刻,7个月后可扶住床栏站立,逐渐能从坐位扶起,9──10个月帮助独站片刻。

  行走:10月后可扶栏杆横走,可牵着孩子双手启步,也可让孩子手扶学步车行走。11月逐步一只手牵着孩子行走。

  2.怎样训练精细动作:

  5个月开始在孩子仰卧位前方挂上玩具,使他够得着,训练他抓握(放置玩具在近距离内,时间不宜过长)。以后在坐位周围放置各种质地、各种式样的玩具,使之多摸,多动手。在抓摸的过程中接受刺激,训练动作灵活。在看护下让其抓小物品或小极木,训练手指抓握和用拇指、食指扭小物、翻书、开关小盒盖等能力。指导对接积木或两手间传递。能坐时让双手捧球,让自己扶奶瓶吃奶。让打开各种盒子,装进、取出物品,训练手的功能和两只手的协调,训练大脑反应的灵活性。

  3.如何促进婴幼儿的语言发育:

  语言是表达思想、观念的心理过程。语言发育的重要时期是9─24月,而良好听力和环境的促进是语言发育的重要条件。

  语言能力包括理解和表达两方面。文字、声音、视觉信号及手势,都属语言范畴。小儿语言是随着大脑的发育和社会生活的丰富而发生发展的。小儿口语的发育,经过叫喊、咿呀发音和说话三个阶段。先理解而后表达,先学发音而后能用词和句。因此,从出生1──2月就应对他说话。如换尿布时,打开尿布后,先拍拍腿,笑着说:“伸伸腿,妈妈换尿布”。喂奶的时候说:“宝宝饿了来吃奶”。3个月可对孩子进行发音训练,如反复对孩子发“呵、呵”的音。6个月反复对孩子发“爸爸、妈妈”的音。指着有色彩的图片或玩具或用具说:“这是猫”,“这是小狗”,“这是你的奶瓶”,多创造听、看、摸的机会。通过声音、形状、颜色的刺激,训练孩子的视听能力,和大脑反应的灵活性。在生活中孩子经历的每一件事,都可向他讲述这是在做甚么?如穿衣、睡觉、开门、关门等。

  一岁以后出现模仿父母的发音,可教孩子学小动物叫,对孩子读儿歌、讲图画、讲书。当孩子出现准确的发音时,要及时表扬肯定,使他感到愉快。两岁以后已经能同大人交谈,应教会识别身体各部份的名称,常用物品、玩具的名称。多讲故事,适当看幼儿电视,这些语音与词义被联系储存在记忆之中,数量日渐增加,即为日后小孩使用的词汇。同时与孩子做游戏,到户外玩耍等也是扩展孩子的视野,丰富词汇的好机会。促进小儿的语言发展要循序渐进,讲故事要有声有,有吸引力、感染力,反复重复,强化记忆,才能使孩子对学语言产生兴趣。父母亲、保姆是孩子的语言发育的重要因素。对孩子不仅要多讲话,而且讲话的时候还要以亲切、爱抚的态度,生动、活泼、形像的描述,去激发孩子的愉快情绪和丰富的感情,从而,储存优美的语言。

  语言训练的过程,也是培养孩子良好素质的过程。语言表达和故事情节中,有爱心、友好、礼貌、合作的词汇;有理解人物和事物的道理;有自然、科学技术的奥秘;有修正错误和鼓励。这些对孩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4.多给孩子听音乐:

  儿童各种能力的早期表现,音乐能力最为突出,最先萌芽。婴儿在音乐声中常表现出愉快的情绪。面呈喜色,倾听入神,有时还会手舞脚蹈。在此期间给孩子听一些柔和、优美、活泼的歌曲,以美的熏陶,美的享受,可以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健康。

  当孩子能靠坐的时候,母亲可将他坐于膝前,握住双手,在乐声中随音乐节奏挥动。孩子会靠着站立和会走路以后,给他们播放节奏明快、热烈的乐曲,他们会表现出激动的情绪,产生强烈的表演欲望,甚至跳起舞来。这对丰富孩子的想象力、模仿力以及主动、活泼开朗的性格能起很大的促进作用。

  5.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和观察力

  儿童注意力的范围小,时间短,也比较单一。他们只对自己感兴趣和需要的东西能集中精力。在观察事物方面,速度慢,范围狭窄,辩别能力低,不全面而肤浅。因此,婴幼儿应用形像生动,色彩鲜艳的物品和生动的语言去引起他们的注意,不断扩大他们注意的范围。在他们注意的基础上才会注意去观察。如孩子只对猫或狗有兴趣,猫或狗最能集中他的注意力,就可以用与它们类似的动物如马、虎去引导。孩子只对汽车有兴趣就可用飞机去引导。孩子只对玩一种玩具有兴趣可陪同他玩多种玩具。利用“刺激异差”即色彩的饱和度、声音强弱、物体光泽度等差别度大的,去增加对孩子的刺激,提高孩子的辩别效果。孩子喜欢听故事,讲故事的内容就应逐渐增加而变换。用绘声绘色讲出公鸡的骄傲,兔子的胆小以及这些动物在形像上的差异。从而,引导孩子去观察,日久就会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

  6.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儿童的想象广而不深,简单不稳定。玩具和游戏是开发孩子想象力的有效途径。音乐可以启发孩子的思维,促进想象力。2──3岁的孩子对画已有兴趣,1岁半可以开始让其乱画,两岁以后可教画线条、画圆圈。在圆圈内让他添上眼睛、嘴巴、鼻子。画树干,让孩子添树枝、树叶。画房子,让孩子添上门、窗

。画鱼在水里游,画鸟飞向天空,画汽车在公路上跑,使他从画中产生想象力。

  自然界五彩宾纷更是孩子想象力的资源。下雨、打雷、风霜、冰雪都应让孩子观看。在户外活动对鸟飞、日出日落,月亮、星空给孩子讲解。室内的电灯、电话、电视,由每日接触中得到认识。这些都会给孩子留下有趣的记忆,日后再不断地启发,使孩子想象力不断得到发展。

  7.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力生活能力

  让孩子自由自主地活动、玩耍,是培养幼儿自信心必不可少的条件。独立生活能力要从孩子在独立萌芽时开始培养。倘若婴儿在开始动手抓东西,在翻身、坐、爬和站立、行走等动作发展过程中,未及时帮助和鼓励,或者不放心,怕孩子跌倒而过份去保护,或者加以制止,甚至采用吓唬的办法等。日久就会造成孩子的依赖性,胆小、软弱、缺乏进取心。因此,父母应了解孩子的生理发育进程,在每个时间给予适当的诱导,训练和鼓励。只要在安全的条件下,就让孩子去抓、去拿取、去翻滚、去爬、走,从跌跌闯闯中站起来。摔倒了,要鼓励不要哭,重新再走。会滑梯、会打楸千以后应鼓励他自己往下滑,自己上楸千。在日常生活中他自己需要的东西,能取到的,尽量让自己动手,掉到地上的东西,尽量让他自己捡起来。训练拿勺、拿瓶,自己喝水、吃小东西,吃饭等,那怕糊满脸、糊到衣服上。细心引导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会做可以帮助他,做得不好,鼓励再做一次。如教孩子接积木,反复帮助和诱导之后,当他自己凑出像样的建筑,就会产生信心和成功感。幼年时期萌芽的自信心和形成的独立生活能力,将影响人的一生对生活的追求和事业的成功。

 

0至6个月宝宝喜爱的玩具

     宝宝在0-6个月期间是脑发育的关键期,在此期间对宝宝进行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和社交五项行为训练是很有必要的,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重要手段。而这些训练大都是借助宝宝喜爱的玩具来完成的。

  拨浪鼓类玩具

  宝宝的听觉系统在孕5个月就基本发育完善,所以出生后的0-6个月宝宝对声音最敏感,会发出声音的玩具对此阶段宝宝最具吸引力。我们也应该借此加强对宝宝听力的训练。如果玩具再加上可以咬的功能就更加合适了,如小龟牙胶等。

  0岁大卡片

  在0-6岁这个阶段,宝宝对色彩也是比较敏感的,他们大都喜欢颜色鲜艳的物品,而0岁大卡片就是把宝宝最早、最容易接触的物品,如水果等用鲜艳的色彩画在卡片上,作为宝宝的玩具,放在周围。有助于视觉的发育,也有助于宝宝以后更快的认识和接受这些物品。

  会发光发声和活动的玩具

  对于4到6个月的宝宝,他们更加喜欢新奇的带点刺激性的玩具,他们的要求不仅是颜色、声音,对玩具的形象,动作也有了要求,这时候这种能爬行的大青虫就可以满足宝宝的好奇心,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宝宝的脑发育。

  积木类玩具

  这种玩具通常在宝宝用手抓和把玩的过程中,训练宝宝手指的灵敏度和身体的协调性,也是进行精细运动训练的好方法,有助于促进宝宝小脑的发育。

 

儿童语言发展的七个阶段

   语言的功能主要有五个方面:1、语言是工具。语言帮助儿童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2、语言具有调节功能。语言可以控制和指导儿童的行为,其道理如同“君子动口有动手”。3、语言促进相互交流。用语言和周围的人沟通,传递思想,获得信息,有利于成长。4、语言可以表达个人的意识,创造自我天地。5、语言能够传播知识,促进儿童的学习。语言专家说,语言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分为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意识的交流阶段(出生—4个月)

 

  父母对小儿的咕咕声或啼哭声只能根据自己的想法作解释,所以,这一阶段又称之为解释性的交流。小儿开始时也没有意识自己的发声或啼哭声能够影响父母的行为,但父母自小儿出生后第一天就把孩子当做交流的个体,对孩子的不同声音作出不同的照顾性应答,有的父母会用短的简单句对小儿说话,特别是母亲,有时以高的音调和夸张的声音逗引孩子,小儿在这样的环境中懂得了寻找交流对象,渐渐地产生父母与小儿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用哭声示意父母抱、饿了或尿湿了要父母关照等。于是进入下一个阶段。

 

第二阶段:有意识的交流阶段(4-9个月)

 

  4个月的小儿能用眼睛盯着父母所指的事物,父母和小儿把眼光共同落在同一事物上,此时,最好父母口中念念有词,对孩子说物品的名称,大约6-8个月的时候,父母可对着图片说出名称,而在9个月的时候,小儿可有交流性的眼光注视,即不但注视着事物,还会转向父母,注意父母的瓜,这一能力的出现意味着小儿与父母有了有意识的信息传递,不仅如此,9个月的婴儿还可理解一些名词,如“钉”、“球”、“狗”等。

 

第三阶段:单词阶段(9-18个月)

 

  约12个月的小儿会说出单词,单词的性质大多数为名词。尽管小儿很早就能理解一些动词,但说动词要落后于说名词。在这个阶段,小儿会在情境中使用会说的一些单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单词开始时发展得比较慢一些,但接着就会出现一个很快的两个字组成的词组。一般来说,小儿至少能说50个单词,才会发展词组。因此父母在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扩大儿童的词汇量,大概在18个月左右,两个字的词组就会出现。

 

第四阶段:词组阶段(18-24个月)

 

  这个时期的小儿会用单词和词组说自己的事情以及他们生活的环境,而且有了最初的语句形式,父母们无需再把精力放在小儿词语的内容上,而是训练孩子使用句子表达,其中包括了语法的万分,而且语言的训练应在小儿的生活环境中进行,鼓励他们与父母和老师泺。在这个阶段开始时,父母为孩子提供词组示范,如说“坐凳上”、“吻娃娃”。对这种“电报式”的说话示范,语言专家各执己见, 有的赞成,有的反对。不过,有一条原则应当记住:语言不只是用简单的词的组合来表达意思,而是要用语法组成句子后才能说明意义。因此,在对儿童语言的干预中,父母要避免用语法不确切的话与孩子沟通。

 

第五阶段:早期造句阶段(24-36个月)

 

  小儿说事物已不再局限在此时此景,还能说不在眼前的事情,能用简单的短句如名词加上动词。在说话中,小儿还能使用代词“我、你、他”,介词“上、下”,形容词“好、坏、多、少”上等等。至36个月左右,小儿基本上能用短句进行表达,并且开始步入完整的造句系统。

 

第六阶段:句子掌握阶段(3-5岁)

 

  小儿可以使用简单句和较复杂的句子,掌握了大部分的语法结构形式,而且能够有一点点理解词语的抽象关系。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小儿这一阶段的词汇已接近成人,说话俨然像个“小大人”。这时,父母与孩子的交流要注重完整的句子表达,为孩子起示范作用,同时要培养孩子听众指令做事,从而为入学做好语言的准备。

 

第七阶段:完整的语法阶段(5岁-成人)

 

  从此,儿童逐渐建立了成样的语言能力,而这个过程中的儿童,也还是在不断地扩充自己的词汇,改善自己的表达及语言在环境中的使用,但不再增加新的语言形式。这个时期是个体交流能力明显增长的时期,有些专家认为,5岁是语言发育的一个分水岭,从这时开始至12岁,语言的发展将出现根本性改变,不仅是句子的复杂化,而且句子的含义和语言的用途向高级发展,最为显著的一个变化是儿童用语言学习阅读和书写。

 

隔代教育,我有话说

   让祖父母帮着带孩子,有时候并不是出自于我们的本意。但是,生存压力如此之大,对保姆的诸多不放心,使得我们在种种无奈之中。

隔代教育,我有话说

    太多的人说过隔代教育的种种弊端,难道它真的一无是处?“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俗语让我们知道,老人在生活中有着很多的智慧和宝贵的经验。让我们从下面这几位妈妈的故事中,体会在隔代教育中,有老人参与的宝贵之处在哪里。

    优势一:耳濡目染+耐心、细心

    婆婆一生勤劳,可可也非常勤快:看到奶奶洗碗或洗衣服,就会过去帮忙;很小就开始自己吃饭;爷爷奶奶累了,她会帮着捶捶背、揉揉肩……

    婆婆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但是非常有心。她买了好多贴画贴在墙上,有人物的、水果蔬菜的、数字的、生肖的……每天无数次地教可可认读。婆婆还给可可买了许多书,每天在可可睡觉前陪她看上一遍,早上起来后再看一会儿,现在可可已经养成了早晚都要看一会书的习惯。

    我常常感叹:要是我自己独立带孩子的话,可可不会像现在这样懂事、聪明。

    可可的衣服,婆婆都是手洗,洗净后用热水烫一下,放到太阳底下晒。过季的衣服全部都要洗一遍,然后把以后还能穿的和不能穿的区分开来打包收好。就连可可那些毛茸茸的玩具、拼图甚至积木都是经常清洗。

    可口可乐3333

    优势二:丰富经验+灵活

    老人的一些经验并不过时,而且很有用。我经常从网上、书上去看很多科学育儿的方法,有时候这些方法特别有效,但有时候就不能照搬了。比如很多育儿资料上说要给孩子比成人少穿一件衣服,因为孩子总在活动,很容易出汗。这话理论上一点不错,但是并不是什么时候都适用。记得有一次我们要带孩子出去玩,那会儿正换季,丫丫的姥姥就多给孩子穿了一件衣服。我开始还不以为然,甚至想反对。出去后发现老人是对的。那时候丫丫还不太会走路,我本想让她出去后多走走,谁知那天她却说什么也不肯下地,大部分时间都坐在车里。而那天外面虽然温度不低,但风却有些凉,给她多穿一件衣服真是明智之举。

    颜涩

    优势三:朴素理念+时间

楠楠刚一出生,母亲就和我们约法三章,其中一条就是“要放养不要圈养”。母亲认为,让孩子在自然界中去认识事物比在书本中认识更有效。因此,楠楠40天的时候,母亲就鼓励我带他外出,到大自然中去呼吸新鲜空气。他大一些后,就跟着姥姥、姥爷到处玩。虽然我们有时间也会带他去,但是平时我们一上班,更多的时间里还是由姥姥、姥爷带他去见识广袤无边的新天地。威海的所有公园和海边、荣成的成山头、西霞口野生动物园、石岛海湾、文登的昆嵛山、乳山的银滩、蓬莱的海底世界……总之,胶东半岛的山和海他几乎都去玩过。这对他开朗的性格和强健的体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楠楠妈妈

    编后

    看来,老人有着比初为父母的我们更多的经验、耐心、细致,他们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也更长,远远超过了忙碌的我们。所以,只要我们充分尊重和信任老人朴素但不乏优秀的教育理念,对他们做的一些欠妥的事情上不是抱怨、责怪,而是及时、有效地和他们沟通,那么,隔代教育非但没有坏处,反而能成为我们对孩子进行的主体教育外最好的补充。

 

0-5岁宝宝应该如何接触音乐

   一、婴儿依靠听觉和其他音乐感觉体验音乐,他们应该每天接触音乐。承认可以通过下述途径鼓励婴儿的音乐发展。

  给婴儿哼唱。

  模仿婴儿发出的各种声音。

  让他们广泛接触各种音响,包括身体的、嗓音的、乐器的和环境的。

  提供经选择的音乐录音。

  听音乐时,随音乐的拍子、节奏型和旋律进行方向摇、拍、抚动婴儿。

  提供婴儿能够摆弄的、能发出乐音的安全玩具。

  二、2-3岁幼儿的音乐经验

  2-3岁幼儿需要包含着各种声源的环境。如:有选择的音乐录音,即兴歌唱的机会以及歌曲曲目的积累。恰当的使用多种材料,以探索为主要方法,可以使他们打下一种丰富的基础,以便将来发展对音乐概念的理解。对这个年龄段来说,各种个体的音乐经验甚为重要,所以不必强调幼儿的一致性集体表演的音乐活动。

  2-3岁幼儿(至4岁时)应能够:

  1、表演/读谱

  游戏时自由即兴式地唱歌。

  唱民歌和创作歌曲,允许有时与他人合作时不合拍,不入调。

  自由敲打简单节奏乐器,探索节奏乐器和环境中的音响。

  随成人对幼儿动作的击乐伴奏走、跑、跳、奔、拍手、停。

  知道乐谱为何物,称之为音乐。

  2、创造

  探索它们自身嗓音的各种表现可能性。

  游戏时即兴编唱。

  在乐器上和环境声源中创造音响。

  3、听/描述

  注意倾听经选择的音乐曲目。自发地随各种类型音乐做律动。

  认识唱与说的不同。

  通过律动和动作的静止表现对声音及休止的意识。

  用即兴律动表现对拍子、速度和音高的意识。

  4、价值

  喜欢听音乐和环境中的其他音响。

  喜欢听其他人歌唱。

  喜爱在游戏时唱歌。

  喜爱用环境的身体的和乐器声源来尝试音乐活动。

  三、4-5岁幼儿的音乐经验

  4-5岁幼儿的社会意识逐渐得以发展。恰当的音乐活动经验包括各种小组活动,如唱歌、歌曲游戏和课堂简易乐器的演奏。另外,对嗓音、身体、自然界和乐器音响的个体探索活动机会也应包括在内。律动是这一年龄阶段儿童表达他们音乐经验的最有效手段。他们喜爱用自己的思想、律动、语言和音响进行游戏。突出自由探索的各种音乐活动可以为他们日后的创造性音乐成长打下最积极的基础。

  4-5岁幼儿(在结束幼儿园教育时)应能够:

  1、表演/读谱

  运用歌唱嗓音,并有别于说话嗓音。

  在他们的自然音域内唱歌时基本上音准。

  在律动和课堂简易乐器的演奏中,表现出对拍子、速度、力度、音高及分句异同的意识。

  喜爱唱无意义音节歌、民歌和歌曲游戏。

  运用图片、图形和其他符号来表示音高、时值型和简易曲式。

  2、创造

  在课堂简易乐器上探索各种音型。

  在各种课堂和游戏活动中,自发的即兴唱歌。

  用歌唱和乐器为未完成的旋律乐句创编“答句”

  用乐器、环境的及身体的音响来表达思想和情绪。

  3、听/描述

  注意短小的音乐选段。

  注意倾听更广的音乐曲目。

  通过律动或课堂简易乐器,对音乐的要素(如音高、时值、响度)和音乐的风格(如进行曲、摇篮曲)做出反应。

  用律动或语言描述音乐中的异同,如强弱、快慢、上—下—同、长短、级进跳进、相似对比。

  根据外形、尺寸、音高和音色对课堂简易乐器和一些传统乐器进行分类。

  用一些简单的音乐术语来描述声音

  4、价值

  表现出对音乐是日常生活一部分的意识。

  喜爱独自或与他人唱歌、律动及演奏乐器。

  尊重音乐和音乐家。

 

5个时间段最适给婴儿念故事

   儿子一个半月大时,有一天到了喝牛奶时间,我顺手拿起手边的故事书,将封面对着他。其实当时只是好玩,结果却惊讶地发现,他应该尚未发育完全的眼睛,竟然很有规则地上、下、左、右转动着看完了一页,我不相信地再翻了一页,他的眼睛又重复地移动了起来,而且一页接一页看下去。 我无法得知他究竟看到了什么,但这个发现却提醒了我,小孩子可能会对书本感兴趣。于是,误打误撞地为他开启了阅读人生。

  喂奶、翻书、说故事,同时进行

  可能有人会发出疑问,妈妈一手喂奶、一手拿书,哪来第三只手翻书呢?所以,我会准备特别做给小小孩看的厚板书,比较容易用一只手翻页,然后一边喂奶、一边翻书、一边说故事。或者,你也可以先准备十几本童书在手边,只让婴儿看每本书的封面,这也是挺不错的做法。

  有时候,我会选择静静地陪他,让他自己看;或是让他边看图,我则一边叽叽呱呱地解说着内容──这样总是让我觉得自己好象神经有问题,怎么对着没有反应的婴儿自说自话。其实,一边喂奶、一边看书的顺带好处是,孩子常常不知不觉地就把牛奶喝光了,不会因为其它事分心而无法喝完牛奶。

  母乳妈妈专心享受当下!

  如果妈妈是喂母乳呢?那要怎么一边喂奶、一边看故事书?请各位妈妈教养孩子时,一定要以自己的直觉来变通实行,不能死守着书上所说的来做,所以碰上喂母乳时就别想着还要念故事书了吧!我觉得喂母乳是全天下最幸福的亲子时光,这样的时间稍纵即逝、而且一去不复返,所以好好地专心享受它吧!

  说真的,很多时候奶也喂了、尿布也换了,什么都不会做的婴儿还是眼睁睁地望着你;这时候对妈妈来说,念故事书是打发时间,而对孩子来说,则是蕴含了无限可能的教育功能,这么简单好用的方式,何乐而不为呢!

  任何书本都可以念

  要帮这个阶段的孩子念故事书最容易,也可以最随性;家里的任何书都可以随手拿起来念,也不用拘泥于要怎么念。我可以肃穆地念起阿弥陀佛的佛经,也可以用歌剧的架式念起唐诗,只要家里的婴儿没有大哭抗议,怎么做都可以。

  一位在纽约学画的朋友,也是从女儿一出生不久,就开始给她看不同画家的作品画册。朋友表示,如果不是听到我说两个月大的儿子会看书,她也不会想到要帮这么小的孩子念故事书或是让她看画册。朋友还发现,当女儿八个月大时,就好象很有主见地,会特别喜欢某个画家的作品,只要拿到这位画家的画册,就会静静地欣赏好久,像是上辈子就认识这位画家呢!

  如何把握让孩子爱上书本的黄金时期?

  只要孩子还在用奶瓶喝奶,都是让他们爱上书本的最佳时机。因为一天二十四小时里,这个时期的孩子除了睡觉和喝奶,其它时间通常都是处于非静止状态;所以只要遇到孩子愿意平躺下来,会赶紧挨着他们旁边躺下(趁这个机会赶快休息一下,等会儿才有体力再战),然后就这样一本接一本地念起故事书来。而以下的时机,都非常适合用来念故事书:

  1、用奶瓶喝牛奶的时间

  2、用奶瓶喝水的时间

  3、睡觉之前(包括午睡)

  4、累了躺在床上无所事事时

  5、孩子早上刚醒来,还乖乖躺在床上时

  这些时机每天都会在生活中出现,所以非常适合,而且通常这时孩子都已经自动地乖乖躺在床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