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kvm安装windows:人教版普高课标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3教师用书 第三单元 第二节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3:55:39
一、教育教学目标

  1.教育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

  ○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人人都应该是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2)能力目标

  ○从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饱受磨难而更加坚强的发展历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和力量。

  ○善于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感悟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感受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

  ○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好继承者和弘扬者,从而更好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

  ○结合当今国际形势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理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在实际行动中自觉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对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增强对社会主义祖国、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

  ○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顾全大局的情感,坚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信念。

  ○认同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优良品格,保持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坚信在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鼓舞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能实现。

  ○具有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保持民族气节,维护民族尊严,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2.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结构分析

  导言:简要介绍民族精神的形成、丰富和发展过程及其巨大作用。

  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第一目“中华民族之魂”

  探究活动一

  ●联系中国百年沧桑之变,从这两个镜头来看,你认为鲁迅所说的“中国的脊梁”体现了什么精神?

  提示: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材料与情境,感悟什么是民族精神,体会民族精神所具有的巨大力量。

  镜头一引用了鲁迅的一段话。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到1945年抗日战争最后胜利,中国人民忍受了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耻辱和痛苦,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这一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斗争中,中国人民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抗争、失败、再抗争、再失败的过程,但是,敌我双方的势力是如此悬殊,斗争是如此漫长,胜利的希望似乎显得十分渺茫。中国人民能不能打败凶残的日本帝国主义?这个问题一直令许多人感到困惑,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极为艰难的日子里,不少人感到迷惑、失去了信心,甚至散布失败的情绪,看不到抗战胜利的前途──尽管绝大多数中国人仍在浴血奋战。在这种情况下,鲁迅挥起如椽之笔,写下了《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了吗》一文。正是在这篇文章中,他写下了“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段话。正是在这一段振聋发聩的论述中,鲁迅深刻地揭示了蕴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品格、民族精神,让全体中国人民看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极大地振奋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

  镜头二描写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后,杨利伟和全体中国人民那种抑制不住为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心情,以及由此激发出来的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奋斗的力量。

  可以看出,这两个镜头分别从历史与现实、面与点相结合的维度,引导学生认识到无论在极其悲壮的时候还是在走向崛起的征途上,中华民族始终具有爱国如家、勤劳勇敢、积极向上、顽强拼搏等优良民族品格和奋斗不已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是激励中华儿女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开拓更加美好未来的不竭力量之源,也是中华民族走过五千多年沧桑岁月的精神支撑。除此之外,这样设计的另一个重要考虑就是将“民族品格”、“民族精神”、“精神力量”等比较抽象的东西通过可以感受、可以分析、可以探究的具体事例展示出来,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明确了这些,探究活动中设计的问题的答案也就一目了然了:鲁迅所说的“中国的脊梁”在这里就是指优秀的民族品格、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如临患不忘国、独立自主、团结统一、勤劳勇敢、爱好和平、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等。

  第一自然段。与探究活动相承接,明确了两层意思。

  一是阐明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即中华民族精神深深地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正是我们民族在几千年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所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应该说,伟大的民族精神与优秀传统文化、高尚的民族品格、崇高的民族气节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离开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也就无所谓民族品格、民族气节、民族精神。

  二是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那么,民族精神的力量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教材从三个方面展开,即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这三点从凝聚力、向心力、精神支柱等几个方面展开,内在地包涵了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维度,但都是从精神动力的意义上讲的。历史证明:一个人要生存和发展,要有一种精神;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能够冲破重重艰难险阻,取得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与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支撑和鼓舞作用是密不可分的。关于民族精神的力量这一点,学生理解起来需要一个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请教师结合后面有关内容引导学生逐步加深体验和感悟,不可毕其功于一役。

  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与这一目的目题相呼应,带有总结的性质。这里的“魂”就是精神之魂、不竭精神动力之源的意思。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引用鲁迅的一句名言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第一自然段注重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作用两个方面与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相承接。

  第二自然段。从民族精神的力量这一点进一步展开。中华民族为什么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永不泯灭,具有强大的凝聚力、非凡的创造力和巨大的支撑力。教材从古代、近代和当前三个阶段立意,指出:“伟大的民族精神,熔炼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这三个阶段既相对区分,又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贯穿于我们民族发展的全过程。

  “专家点评”从民族精神的内涵、表现、特点和作用几个方面作了补充说明,意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但不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专家点评”主要结合这一目的内容展开,而不从学科性质上讲。如讲民族精神,就是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这一点上落笔,而没有涉及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思想情感、行为准则等方面;突出了民族精神贯穿于民族发展的全过程、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等。这些内容都与本课的教学内容相关联。在讲解过程中,请教师把这些内在的关联性揭示出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空间,加深理解。

  第二目“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这一目采取由总到分的方式编排有关教学内容,首先从总的方面概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然后分别从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应该说明的是,教材把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这一点放在第三目集中加以说明,一是更加突出其地位和作用,二是从总的方面加以提升。

  第三自然段指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第四自然段阐述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无论面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要求得民族生存和发展,就要结成整体。这种整体意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得到各民族的高度认同,从而凝聚成团结一致的精神。同时,只有各民族相互团结、和睦相处、共同发展,中华民族的力量才能得以不断加强而不被分散。团结统一作为一种价值信念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凝聚力量,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虽然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暂时的分裂现象,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是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大团结。各民族之间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关系,各民族人民依法享有各项权利和自由,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

  探究活动二

  ●请你说说“土尔扈特东归”所展示的是什么精神。

  提示:该探究活动围绕土尔扈特远离故土一百四十多年之后、历经千辛万苦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一史实,引导学生了解土尔扈特回归祖国怀抱的艰辛历程,分析其回归的重大历史意义,感受蕴涵在其中的巨大的精神力量,深刻体会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在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中所具有的作用,从而自觉做到“三个尊重”,肩负起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使命。

  土尔扈特东归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如促进了我国各民族的进一步融合,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了我国的民族大家庭,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引导学生进行这一个探究活动时,请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和自己的认识对土尔扈特东归的意义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的习惯;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民族情感、凝聚力、向心力等方面体会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的形成过程及其重要作用,并与爱国主义这一民族精神的核心联系起来思考。

  第五自然段阐述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教材从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睦邻友好、崇尚交流等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说明爱好和平这一民族品格。中华文化历来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教化,推崇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崇尚“和气生财”、“与人为善”;对外重视睦邻友好,强调“协和万邦”,尊尚“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主张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反对互相欺凌和相互侵略,希望天下太平、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和为贵”的思想渗透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之中。这种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生动地体现在我们党对内对外政策和我们国家的发展道路之中,如“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个长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我国的外交政策,是以和平为宗旨的。我们国家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特别是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内政原则基础上,同世界各国人民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我们绝不会把自己曾经遭受欺凌的苦难加之于人。中国的发展与进步,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将来中国富强起来了,也永远不称霸。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学生在学习《政治生活》时,对我国的外交政策等内容有所了解,请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揭示蕴涵在其中的“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的内在意蕴及其时代意义。另外,还应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尊重他人,维护他人的人格尊严,特别是维护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探究活动三

  ●世纪宝鼎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品格,结合历史和现实的事例,你能对此作出自己的说明吗?

  提示:教材结合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总部赠送世纪宝鼎这一情景,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崇尚交流的民族品格,启发学生从现实与历史相统一的角度,探究爱好和平这一精神渗透在中华民族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之中,体现在中国人为人和做事的方方面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加深对爱好和平这一民族精神的体会与认识。

  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好两点。一是鼓励学生从多个维度思考世纪宝鼎所蕴涵的文化意义。二是有意识地把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思考,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加深对爱好和平这一精神的时代意义的理解。

  第六自然段阐述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不畏艰苦著称于世。我们的祖先早就说过,“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些警世名言,是中华民族性格和品质的体现。中华民族历来把勤劳视为安身立国之本,把勤劳和勇敢紧密结合在一起。“智”、“勇”、“仁”历来被视为三大美德。正是依靠勤劳勇敢的精神,中华民族才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并长期独领风骚。教材从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等方面进行阐述。

  勤劳勇敢的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进一步发扬光大,集中体现为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无不是艰苦奋斗精神的体现。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弘扬和培育艰苦奋斗精神的历史。胡锦涛说:“在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的历程中,艰苦奋斗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始终激励着我们顽强进取、百折不挠,在各种困难和考验面前巍然屹立、敢于胜利。”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中国共产党今天的局面。艰苦奋斗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

  在具体讲述时,请教师有意识地把勤劳勇敢的精神与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联系起来。二者之间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特点。

  教材以“专家点评”的形式进一步说明“勤劳”、“勇敢”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加深对勤劳勇敢的理解。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有许多关于勤劳、勇敢方面的名言、警句及历史典故,请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并加以归纳、总结,以加深对勤劳勇敢这一民族精神的理解。

  第七自然段阐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我们的先哲通过观察宇宙万物的变动不居,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这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变革创新、努力奋斗的精神力量。孔子说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司马迁身受腐刑之苦而著《史记》,他在总结历史的基础上指出:“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朱熹说:“闻道有蚤莫,行道有难易,然能自强不息,则其至一也。”这些都体现了一种不断进取、奋发有为、百折不挠的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的创业追求和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

  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精神的结晶。近百年来,为了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境遇,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奋发图强的斗争。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首先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所有这些成就既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又进一步丰富了自强不息精神的内涵。

  探究活动四

  ●你能说出这些典故和名言的来历,并用它们来说明自强不息的精神吗?

  提示:为了凸显我国传统文化中所富含的自强不息精神及其激励作用,教材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有关“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典故和名言,感受蕴涵在其中的奋发向上、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认识到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内在的优秀品格,或者说正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孕育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励历代中华儿女不屈不挠地奋斗。

  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简要介绍“夸父追日”、“富贵不能淫”等典故和格言的来历和含义,鼓励学生说出类似的典故和格言,启发学生谈谈这些典故和格言所蕴涵的精神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品格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我们个人发展、民族发展所具有的现实意义,注重从优秀传统文化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之间关系的角度进行总结。

  从以上对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分析可以看出,教材一方面从古代讲到近现代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凸显民族精神的巨大精神力量。

  第三目“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

  这一目主要讲述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等内容。

  第八自然段。主要阐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方方面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一点,教材设计了“文化名人”这一栏目。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爱国主义诗人。在他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对祖国的忠心赤胆、对人民的真挚情感、对真理的执着追求等,无不是爱国主义精神的结晶。这种精神千百年来一直是激励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在我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像屈原这样的爱国主义者。请教师从屈原及其他爱国主义者的感人事迹出发,激发学生的情感,升华其体验。从屈原和其他许多爱国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国人民从来就不在侵略者面前低头,有着酷爱自由、追求进步和真理、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的光荣传统,对外来侵略者无比痛恨,对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无比尊敬的民族品格。

  探究活动五

  ●你能说出它们的来历吗?你还知道哪些表达爱国情感的名言警句?

  ●请结合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打算如何做。

  提示:探究活动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旨在引导学生分享我国历史上许多抒发爱国情感的诗词格言,体会蕴涵在其中的爱国情怀,认识到中华民族历来就有爱国如家、爱国如饥渴的优良文化传统,感受这种爱国传统在中华文化中所具有的凝聚作用、激励作用,从而自觉地承继这一优良传统。

  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继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最重要的是落实在日常行动上,不仅在祖国危难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自觉地维护祖国和民族的形象、增进各民族的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等。在第一部分探究活动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查找资料,明确教材中所列诗词格言的来历和含义,鼓励学生收集一些类似的诗词格言;在课堂上让一两位学生简明、扼要地进行介绍和说明;启发学生谈谈这些诗词格言与民族品格、民族精神和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在进行第二部分探究活动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反对侵略、保卫祖国,维护民族团结、拥护祖国统一,建设祖国、繁荣祖国,维护国家尊严、展现民族风采等方面发散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从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说明;可以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突破一点,以收全效,不宜面面俱到;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把爱国主义传统、爱国行为与情感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观念,自觉地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与民族和国家的盛衰强弱紧密结合起来。

  第九自然段。主要阐述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教材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从一般的意义上指出“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二是进一步指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三是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四是明确“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这四个方面的意思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请教师结合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感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于社会主义祖国是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祖国的归属感、认同感,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自觉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与民族的盛衰强弱紧密结合在一起。

  为便于学生理解“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这一内容,教材设计了一个“专家点评”。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一直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凌,腐败的清政府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破碎的山河、多灾多难的同胞和在中华大地上耀武扬威的侵略者,无数志士仁人面对苍天,欲哭无泪,甚至蹈海以醒国人。在探索民族独立和解放道路的过程中,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都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但是,种种努力,包括辛亥革命,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中国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列强的铁蹄仍在中华大地上蹂躏,中国社会的性质并没有改变。中国人民多么希望能够赶走列强,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中国人民多么希望能够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中国人民多么希望自己的民族和国家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切怎样才能够实现呢?路在何方呢?

  正在这时,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世界文明的新曙光和民族解放的新希望。“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历史的选择。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历史地落在中国共产党的身上。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开辟了中华民族的新纪元。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中国这样一个生产力极为落后的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拓性事业。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新的实际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国家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科技、教育、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所有这一切,都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分不开,与走社会主义道路分不开。广大人民群众从自身的切身体会中认识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爱祖国,就是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就是要拥护祖国统一。

  探究活动六

  ●你认为,不同时期归来的海外学子身上折射出哪些共同的精神追求?

  提示:这个探究活动结合新中国成立之初,钱学森、赵忠尧、彭桓武等一批科学家毅然回国参加祖国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大批留学人员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这两个镜头,引导学生认识到,无论在祖国百废待兴的时候,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蒸蒸日上的新时期,总有无数学有所成、赤诚报国的中华儿女不计个人得失毅然决然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其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全民族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是因为无数优秀中华儿女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赤诚的报国之心,他们甘愿为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献出自己的一切。请教师结合这一探究过程,帮助学生认识到:今天讲爱国,就是要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爱国,就意味着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自觉地把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无私地献给祖国和人民。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时代条件、共同的追求和不变的情怀等方面阅读材料,启发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例如,假如你是钱学森,或者你是今日在海外学有所成的学者,你会作何选择,理由是什么;启发学生谈谈对彭桓武所说的“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要理由”这句话的感受;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爱国情怀等方面分析这两个镜头;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围绕这两个镜头,引导学生探讨不同时代归来的海外学生身上折射出来的共同精神追求。这个问题是开放性的。既然是谈个人的真实感悟,就必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有的学生认为是报答祖国的养育之恩;有的认为是为了社会主义祖国更加美好;有的认为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国界的;有的认为“身上流淌的是炎黄子孙的血液,心永远是中国心”;有的认为“作为中国人,回到祖国、报效祖国是理所当然的”;等等。不管怎样说,归结起来,就是对祖国、对人民最赤诚的爱,最无私的奉献。我们的感觉是,这一探究活动注重引导学生在经历一个阅读材料、捕捉有效信息、结合相关问题进行发散性思考的同时,经历一个情感体验和升华的过程。

  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请注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自信自强意识,保持民族气节,维护民族尊严,以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第十自然段。教材指出:“中华民族精神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可以看出,这句话既是对本目的总结,也回应了第一目的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缔造了为世人惊叹的灿烂的中华文明。这一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是凝聚各族人民的精神之魂,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不竭精神之源。

  第二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本框共设三目,即“薪火相传,越燃越旺”,“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和“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第一目“薪火相传,越燃越旺”

  探究活动一

  ●在新世纪之初,你想怎样祝福祖国的未来?

  提示:千年交汇之际,中华世纪坛上采自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的圣火火种,象征着民族精神薪火相传;熊熊燃烧的圣火象征中华民族精神之火越燃越旺;万众欢腾的情景,象征着曾经创造无比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将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探究活动通过这种比较形象的方式,让学生走进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非凡的创造力和巨大的凝聚力,感受中华民族精神无穷的力量。同时通过启发学生谈谈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体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参照以下几点:鼓励学生充满激情地阅读材料;结合材料,从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走过的五千多年岁月中所具有的支撑性作用,认识其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结合一两个范例,鼓励学生说出祝福祖国的心里话;关注学生经历探究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增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炼观点的能力;增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分析和自我提高的能力;有条件的,可以制作千年交汇之际中华世纪坛盛况的视频资料,增强教学效果。

  第一自然段。阐明中华民族精神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这也就是说,中华民族精神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这既是对上文的总结,也有开启下文之意。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奋斗的历程中。教材分别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两个阶段进行论述。

  第二自然段。说明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浩然正气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在长征途中,物质极其匮乏,甚至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将士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靠的就是党的正确领导,靠的就是全党全军坚强团结和军民之间的大团结,靠的就是红军将士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压倒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长征途中,红军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是世所罕见的。但是,千难万险压不倒红军将士。没有气吞山河、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长征的胜利是不可能的。长征所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空穴来风,不是无源之水,而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凝聚而成的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华优秀文化和优良品格所内在包含的精神力量的集中展示。在结合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讲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时,既要讲继承又要讲发展,请注意把这种内在的关联性情景化、过程化、具体化。为了说明这一点,教材设计了“永远的延安精神”这一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二

  ●根据你所了解的历史知识,对两位诗人的诗句作出自己的解读,并由此谈谈你对延安精神的感受和理解。

  ●联系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想一想,继承革命传统对民族精神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提示:该探究活动选取革命战争年代在延安生活过的诗人贺敬之写的《回延安》中的一节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一位诗人歌颂延安的作品,引导学生感悟革命圣地延安对不同时期人们的巨大吸引力和感召力,进而结合自身的体会谈谈对延安精神的感受和理解;联系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红岩精神等,认识继承革命传统与弘扬民族精神的一致性。

  在操作过程中,请教师把握以下几点。鼓励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这两首诗写作的背景和有关延安精神等内容。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朗读这两首诗,感受蕴涵在其中的情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在启发学生谈对延安精神的感受时,可以结合其中的一个方面来谈。延安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凝聚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形成的优良革命传统。这些优良革命传统是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与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结合其中的一个例子,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和感悟;二是从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角度启发学生思考;三是从文化继承与创新的角度把握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与优秀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四是增强学生对传统美德、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学生对我们党艰苦奋斗历程的认识,培养学生收集材料、讨论、质疑、合作探究的能力。

  第三自然段。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这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不仅弘扬而且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把弘扬与培育两方面辩证统一起来。教材中列举的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无不体现了弘扬与培育两方面的统一。

  探究活动三

  ●你认为上述这些精神具有哪些共同的内涵?

  ●你能否结合当时的背景,就其中一种精神说明它的时代意义?

  提示:该探究活动用了大量篇幅介绍“两弹一星”精神等,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这些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探究蕴涵在其中的共同的精神内涵,感悟其对于激励全国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具有的巨大精神支撑作用。从操作方面来看,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课前指导学生以探究小组的形式分组查阅有关“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的图片和文字材料;引导学生明确其基本内涵;共同探究这些精神与民族优良传统、民族精神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这些精神对于维护民族尊严、实现民族振兴所具有的作用;感悟蕴涵在其中的共同的精神内涵,激励学生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说明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民族精神与时俱进的特点;鼓励学生将所查找的相关背景资料以展板的形式展出。

  就第一个问题来说,我们可以说是对祖国真挚的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是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振兴中华、舍我其谁的赤子情怀,是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的精神……答案的具体呈现形式是多样的,但精神实质是相同的。

  就第二个问题来看,这些精神是属于过去的,但更属于现在和将来。无论就其中哪一点来说,都是不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是永远的民族之魂。时代变化一日千里,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当代世界变化的剧烈和深刻大大地超过了以前,但这些精神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显示出更加强大的力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胸怀全局无私奉献的精神、万众一心顽强拼搏的精神等,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通过这一目的学习,力求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精神既源远流长又与时俱进;既包括民族优良传统,又包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崇高精神;正是依靠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精神的强大支撑,中国人民才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正是依靠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等精神的强大支撑,中国人民才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

  第二目“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

  第二目主要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采取先总后分的方式加以阐述。

  第四自然段。结合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形势和始终保持全体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的要求,提出“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第五自然段。明确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壮大,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发展水平,而且取决于民族的综合素质。作为综合素质内在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的民族精神,能够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保持生命力的源泉,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功能。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的综合素质,以民族精神巨大的感召力、凝聚力激发中华儿女开拓创新、奋发图强的意志和力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尤为重要。

  第六自然段。说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离开了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就缺乏生命力和创造力。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力量的核心,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已成为决定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实力、技术实力等物质力量,同时也包括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等精神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力量更好地发挥作用。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的竞争,而且也是民族精神力量的竞争。

  探究活动四

  ●你赞成哪种观点?能否进一步阐述你的观点?

  提示:该探究活动启发学生辨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正确把握好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增强学生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参照以下几点:展示两种不同的观点,分小组进行讨论;以辩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说出富有个性的观点并陈述理由;让学生就参加辩论的同学所准备材料、链接的知识、思维逻辑的清晰性、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培养学生全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回答探究活动提出的问题时,可以参考以下说法。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一科学论断是建立在对当今国际形势深刻分析和民族精神极为重要作用的深刻把握的基础上的。无论发展经济还是提高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都离不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发展经济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如果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就谈不上搞好经济建设。因此,弘扬民族精神是十分必要的。”这种观点是正确的。经济建设是一切工作的中心,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经济建设展开。这是由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决定的。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是要单打一,经济建设与其他各方面的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弘扬和培育好民族精神,才能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那种以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忽视或否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重要性的观点是片面的。

  第七自然段。说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应对外国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图谋的需要,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西化、分化一直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图谋。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都与没有应对好资本主义国家的西化、分化的图谋有密切的关系。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从美苏争霸的“两家人”向“多家村”变化,从美国拍板定音的“家长制”向“群言堂”变化。美国不愿意看到这种朝多极化发展的趋势。美国的决策者和一些仍未放弃冷战思维的人认为,世界上没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对手。只要美国愿意,它就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全世界;只要美国希望,它就可以调动全世界的舆论。它推出的《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明确提出美国的目标是领导整个世界,决不允许出现向它的“领导地位”提出挑战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他们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中国强大起来,继续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图谋。前几年,他们害怕中国实力增长太快,会对他们造成威胁,便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后来又鼓吹“中国崩溃论”。

  面对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面对来自西方发达国家文化渗透的严峻挑战,中华民族精神能够显示出强大的力量。有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就能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就能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种种压力,有效抵制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和影响。邓小平指出:“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

  第三目“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第八自然段。说明立足于新的实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崇高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精神支撑并推动着伟大的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而民族精神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的精华。从这个意义上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民族精神作为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过程中,都要不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励全国人民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宏伟目标上来。

  探究活动五

  ●当年,在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啊?”在你看来,毛泽东离开西柏坡“赶考”同胡锦涛来到西柏坡考察学习,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来看,两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提示:教材结合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和2002年岁末胡锦涛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在西柏坡重温“两个务必”这两个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个务必”与优秀民族传统、我们党的优良革命传统和时代精神之间的关系,明确我们党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一以贯之的精神追求。

  在操作过程中,可以参照以下几点: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胡锦涛在西柏坡重温“两个务必”的相关背景、历史意义等;指导学生分析这两个情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从党的优良传统、党的价值追求、内在精神实质等方面进行探究;请一个探究小组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让其他同学做好评论的准备;增强学生筛选多种信息、抓住问题实质的能力;教师从积极方面对学生收集材料、辨析观点、主动发言等方面进行评价。

  在回答探究活动提出的问题时,可以参考以下说法。新中国成立前夕,我们党即将夺取全国政权,开始社会主义革命新的征程,面临由农村到城市,由夺取政权到巩固政权、发展经济这一重大转折。毛泽东在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刻地指出:“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因此,他郑重地提出“两个务必”。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2002年岁末,胡锦涛带领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到西柏坡重温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意在提醒全党和全国人民继续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那样一股劲、那样一种拼命精神,发扬党的革命传统特别是艰苦奋斗的精神,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可见,时代不同,党面临的任务不同,但是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振奋起全国人民的精神这一点是相同的。从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到胡锦涛重温“两个务必”这一历史过程说明,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特别重视结合不同时代的实际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同时,这也昭示我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第九自然段。明确了两层意思:一是弘扬民族精神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具有的重大作用;二是广大青少年应该自觉成为民族精神的弘扬者、传播者和建设者,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2.教学提纲

  一、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之魂

  (1)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3)永不泯灭的中华民族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团结统一精神的巨大作用

  (3)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及其深远影响

  (4)勤劳勇敢的优良民族品格

  (5)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是激励中华儿女不断进取的精神力量

  3.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2)爱国主义是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3)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4)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薪火相传,越燃越旺

  (1)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

  (2)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3)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2.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3.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1)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是我们面对的时代课题

  (2)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为什么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没有高尚的品格,没有坚定的志向,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开发建设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精神强有力的支撑。

  中华民族精神,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和不竭精神之源。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为我们民族和人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中华民族精神是伟大的,也是与时俱进的。依靠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了无数人间奇迹,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在15世纪以前一直居于世界前列。中国后来逐渐落后了,特别是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以后,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华民族在积贫积弱中重新崛起。新民主主义革命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振奋和弘扬了民族精神,并以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这些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与时俱进的思想风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优良作风、艰苦奋斗的宝贵品质,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思想境界、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浩然革命正气。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我们党继续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振奋和弘扬民族精神,并以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为民族精神增添了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内容。

  3.为什么说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的今天,以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背后则是文化力的角逐和较量。一个民族、国家的科学文化素质高低、凝聚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其竞争力的强弱。作为文化力的核心,民族精神具有对内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对外展示民族精神风貌和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有没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强大的精神支撑,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一个人要生存和发展,要有一种精神;一个民族和国家要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更需要强大的民族精神的支撑。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的作用。在艰苦的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物质装备远远不如强大的敌人,但是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战胜一切困难、不怕牺牲一切的精神气概发挥出了强大的力量。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国家生产力相当落后、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当低下,帝国主义以为我们只有乞求它们才能生存,但是,英勇的中国人民团结一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各种困难,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促进了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优化配置,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现在的经济全球化基本上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的“游戏规则”主要是由它们制定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也是被西方发达国家所控制的。某些经济发达的大国动辄以经济制裁相威胁,使发展中国家经常面临着经济风险。因此,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警惕、独立自主、趋利避害、化解风险、维护安全必不可少的精神武器,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4.为什么说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急剧而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和信息革命浪潮扑面而来,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扩大开放、促进改革、增强我国经济活力创造了更为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条件。但是,与此同时,西方各种思想文化也对我国的民族文化、社会思想产生了更加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我国作为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还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大国,还面临发达国家多方面的压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始终没有放弃其强权政治和掠夺政策。因此,经济全球化并不会带来天下太平、世界大同。如果应对不好,经济全球化不仅会带来巨大的经济风险,而且会带来巨大的政治风险。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没有应对好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新的挑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江泽民指出:“从十月革命以来,西方国家一直不遗余力地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各种攻势,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就与西方国家长期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有关系。”

  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国家经常利用经济全球化,以帮助和推动经济改革为借口,试图将它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强加给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西方敌对势力已经把中国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对手,千方百计利用我们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的渗透,企图扰乱我们思想和阵脚。他们凭借经济科技方面的优势,通过各种途径输入其价值观念,对我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实施打压和冲击,以期达到使我们在精神上解除武装的目的。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文化传承、培育和发展着民族精神。能不能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繁荣我国的民族文化,能不能顶住超级大国文化霸权的压力,有效地抵制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清醒地面对这种形势,勇敢地面对各种挑战,坚持好社会主义制度,就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5.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会不会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

  回答是否定的。中国共产党具有开放的心态和博大的胸怀,历来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既坚持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民族文化,同时也主张尊重其他民族的利益与文化,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同世界上各民族共同进步和发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振兴。但是,中国的发展不是走西方发达国家那种依靠经济掠夺、军事扩张实现现代化的民族扩张主义道路,而是通过振奋民族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平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们国家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目的是为了吸取世界各国的长处,促进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互利互惠,共同发展,而不是掠夺和侵略。西方国家一些人害怕我们因为弘扬民族精神而发展得更快,就居心叵测地将弘扬民族精神污蔑为搞狭隘的民族主义,这只不过是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的一个翻版。

  6.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会不会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学说,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是与中国具体特点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如果不同各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就没有生命力了。早在1938年,毛泽东就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华民族的风格和气派,浸润着中华民族精神,而中华民族精神也是经过马克思主义改造的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二者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我们讲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就是要热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在党的领导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会削弱而只会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7.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需要发挥“主心骨”的核心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心骨”。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外国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图谋,只有自觉地坚持这个“主心骨”的指导地位,才能应对各种思想文化的挑战,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充分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经过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中华民族创造了为世人所惊叹的灿烂文明,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孕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是民族之根,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民族精神源于民族文化,民族文化蕴涵着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我们要批判继承。毛泽东说:“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只有充分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才能陶冶情操、塑造民族品格、强基固本。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充分吸收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营养。任何民族精神,如果僵化保守,固步自封,就会走向狭隘和衰落,失去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只有博采各民族之所长,才能使民族精神的内涵更加丰富;只有具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怀,才能使民族精神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在经济全球化的洗礼中显示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毛泽东指出:“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不然它为什么能存在?为什么能发展?同时,每个民族也都有它的短处。”“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我们既不能因为它带来机遇而丧失警惕,更不能因为它带来挑战而畏缩不前。坚强的民族品格、不屈的民族精神、强大的精神支柱都不是在温室中培养出来的,而是在风雨中经受磨炼而不断发展的。

四、教学资源链接

  1.名言警句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亦犹未悔。──屈原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汉书》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日歌》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郑板桥

  2.《义勇军进行曲》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英勇的东北人民组成抗日义勇军,在白山黑水间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的搏斗。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接着日军把侵略魔爪伸向了中国华北。1933年1月,日军攻占山海关,3月热河全省沦陷。之后,日军又大举进攻华北的长城各关口,广大的华北地区遭到了侵略者铁蹄的蹂躏。

  面对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国民党当局采取不抵抗政策,从1933年到1935年,与日本签订了《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秦土协定》等丧权辱国的协定,使中国东北和华北的大片国土沦陷到侵略者手中。广大的爱国民众发出怒吼:“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在民族存亡的严重关头,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号召全国同胞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了全国救亡运动的新高潮。众多的左翼作家以戏剧、电影和歌曲等艺术形式,宣传抗日救亡思想,号召全国军民团结起来,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左翼戏剧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人、共产党员田汉,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期间,创作了几十部抗日题材的戏剧、电影和歌曲,成为救亡运动中最重要的作家。1935年1月,上海电通影业公司拍摄抗日影片《风云儿女》,田汉在写影片故事梗概的时候,为片中的主人公创作的长诗《万里长城》拟写了最后一节诗稿,即“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后来,它被作为影片的主题歌词,即《义勇军进行曲》。

  得知这首歌词后,青年音乐家、共产党员聂耳主动要求为之谱曲。聂耳于1935年3月中旬开始创作《义勇军进行曲》,3月底写成初稿并唱给朋友们听,经过修改,4月下旬将定稿交给电通公司。《义勇军进行曲》就这样诞生了。

  1935年5月8日,上海《申报》、《时报》刊出《义勇军进行曲》词谱;9日,百代公司为《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唱片;24日,上海金城大戏院首映《风云儿女》。随着唱片和电影的宣传,上海响起了《义勇军进行曲》的歌声,这首歌以其高昂激越、铿锵有力的旋律、鼓舞人心的歌词,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强烈愤恨和反抗精神,体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外侮面前勇敢、坚强、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的英雄气概。后来,随着“一二·九”运动的深入,这首歌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1938年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有42个国家参加的反法西斯侵略运动大会上,音乐家任光指挥巴黎华侨演唱了《义勇军进行曲》,从此,这首歌走向了世界。1940年,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把《义勇军进行曲》列入他的《和平之歌》曲目中,在国际活动中多次用汉语演唱。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义勇军进行曲》在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广为传唱,成为国际反法西斯阵营的战歌之一。二战期间,美国、英国、苏联、印度、新加坡等国的广播电台都经常播放《义勇军进行曲》,表达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共同心愿。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3.党和人民军队的宗旨: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追悼中央警卫团战士张思德同志大会上所作的演讲。张思德是四川仪陇县人,1933年参加红军,1937年入党。参加过长征,作战机智勇敢,曾多次负伤。1938年任中央军委警卫营通信班长,1942年11月任中央警卫团1连通信班长,后调延安枣园担任中央领导同志的警卫。1944年夏,中央办公厅抽调有烧木炭经验的人去安塞县石峡峪(今楼坪乡)山打窑烧木炭。中央警卫团派张思德等和中央社会部的同志组成一个烧炭生产队,张思德任副队长。他工作认真负责,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1944年9月5日,由于连日阴雨,炭窑崩塌,崩塌的炭窑压住了正在埋头工作的张思德。待战友们将他救出时,年仅29岁的共产党员张思德已经停止了呼吸。

  1944年9月8日下午二时,张思德烈士的追悼大会在延安枣园后沟西山脚下的操场上举行,中央警卫团的全体指战员,中央社会部及中共中央直属机关等1000多人参加了追悼会。毛泽东在花圈上题写的挽词是:“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追悼会由中央警卫团团长吴烈主持,警卫团政治处主任张廷桢报告张思德生平和牺牲经过后,毛泽东发表了悼念讲话,对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的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这篇著名讲话经整理后收入《毛泽东选集》,题为《为人民服务》。这篇演讲非常重要。毛泽东在讲演中阐述了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意义,提出了“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立党之本。此后,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对“为人民服务”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他指出,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这是我们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宗旨,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是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的标志。

  4.劳模精神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同时期涌现出来的千千万万先进模范人物,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建立了卓越功勋。他们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一代又一代先进模范人物,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用自己的辛勤劳动谱写了如歌如泣的动人赞歌,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崇高品格,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风貌。广大先进模范人物不愧为民族的精英、国家的栋梁、社会的中坚、人民的楷模。

  5.季羡林论爱国主义

  近年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有些政治家往往把维护民族利益的国家斥之为狭隘的民族主义,提倡爱国主义也不那么恰当似的。季先生在《爱国与奉献》一文中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历数千年而未衰。原因是中国历代都有外敌窥伺,屠我人民,占吾土地,从而激起了我们民族的爱国义愤,奋起抵抗,前赴后继,保存了我们国家的领土完整,维护了我们人民的生命安全,一直到今天。”他强调说:“我们眼前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不但不能削弱,而且更应加强。”他说:“爱国主义有两种:一种是正义的爱国主义,一种是邪恶的爱国主义。日寇侵华时中日两国都高呼爱国,其根本区别就在于一个是正义的,一个是邪恶的……如果一个国家热爱和平,决不想侵略、剥削、压迫、屠杀别的国家,愿意同别的国家和平共处。这样的国家是值得爱的,非爱不行的。这样的爱国主义就是我上面所说的正义的爱国主义。反之,如果一个国家,特别是它的领导人专心致志地侵略别的国家,征服别的国家,最终统一全球,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样的国家是绝对不能爱的,爱它就成了统治者的帮凶。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是相通的,是互有联系的。保卫世界和平是两者共同的愿望。”

  6.太行天河

  你可能没到过,但一定听说过一个享誉全国、传颂世界的名字:红旗渠,一条穿山跨涧、巨龙般缠绕在太行山腰上的“人间天河”。它彰显出的人类气吞山河的豪迈气概,犹如亮丽的彩虹光耀苍穹。敬爱的周总理曾不无自豪地向赞比亚总统说: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莽莽太行进入豫北以后,显得愈发奇险、壮美,海拔1000多米的山峰重崖耸峙,植被丰富而又奇特,远远望去,竟分成三个鲜明的景致:脚下一层林木葱郁,阴翳蔽日;中间一层青碧如带,盘旋在峰崖腰间;山顶一层写意似的绿色牵着缕缕白云装点在石壁的边缘。你怎么也想不到,红旗渠就悬在这巍峨的绝壁之上。虽有“跃上葱茏四百旋”的公路相通,但一步步拾阶而上,更能感受到人工天河的气势神韵──渠道镶嵌在悬崖上,厚实的渠墙用一块块棱角分明的长方形红岩石垒砌,层层叠叠,状若城郭。一泓清流,腾着细浪,欢快地一路奔来。遇有高峰劈面截断去路,渠水便一头扎进山的腹地,眨眼工夫又在几百米的山那边笑语欢歌。渠线上,这样的隧洞桥涵,数以千计,其中最有名的要算三百名青年奋战一年零五个月凿通的隧洞。郭沫若先生专门为它题写了一个英气勃勃的名字:青年洞。令人叹服的是,富有远见的修渠人在引水的同时,还在堤岸上种植翠柏、花椒、灌木,装饰得渠里渠外青碧一色。而在八米宽的渠道水面上泛舟举棹,在太行山腰冲波激浪,更让人的心儿飞入神话世界了。

  昔日的太行山是一座干渴的山,头顶的一块青天是山里人赖以生存的唯一水源。“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奇缺的水演绎了桩桩凄惨的故事:大年三十,桑耳庄的桑老汉天不亮到几十里外去挑水,星星满天才回到村头。刚过门的儿媳迎着公公接过水挑,上台阶时绊了一跤,两桶水顿时泼洒净尽。这是一家人过年的水呵,新媳妇自愧难当,当夜悬梁自尽。大年初一,桑老汉带着老小,含着泪水,远走他乡……

  难道山里人注定就命中无水?新中国建立初期,时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偏偏不信这个邪。26岁的他血气方刚,一口气踏遍全县的山岭沟洼,找不到水源;领着群众打旱井、挖旱池,还是解决不了水问题;最后,他把目光紧紧盯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的漳河上,提出了“引漳入林”的大胆构想。这是怎样一个浩大工程啊──需要斩断1250座山头、架设150座渡槽、凿通180个隧洞、挖砌土石方2500万方。如此工程,靠一个县的力量,行么?只听见全县上下发出了同一种声音:立下愚公志,斗倒太行山!公元1960年2月,千军万马战太行的号角吹响了。

  真是难以想象啊,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每人每天六两粗粮搭着树皮野菜产生的热量是怎样熔化太行山坚硬的岩石的?当代愚公们使用着锤、钻、镐、锨、小推车等原始工具,又是怎样在山腰“抠”出1500多公里渠道的?那位仍在为红旗渠管理奔忙的年逾七旬的瘦弱老人,就是当时人称“阎王殿里报了名”的除险队长任羊成。当年,他腰缠麻绳,飞身下崖,凌空作业,把生死置之度外。岩石砸掉三颗门牙,他把断牙血水吐到山崖上继续拼命。新华社记者穆青到工地采访,问他绳索缠腰勒得疼不疼,他笑笑撩起衣襟,腰间露出一圈厚厚的茧皮……张买江的父亲修渠殉职了,母亲顾不上抹去满眼的泪水,毅然把男人留下的石匠工具袋搭在不满16岁的儿子肩上,嘱儿此去“带水还乡”。1965年4月5日,成为修渠英模的小买江和全县人民一道终于“手牵漳河把家还”了。娘儿俩从村头舀一碗渠水,泪水和着清水一齐洒到亲人墓前……

  一曲雄壮的“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唱得林州斗转星移;一渠清粼粼的水,改写了山区历史,林州人却说,比水更珍贵的是红旗渠精神……

  (华新,《求是》2006年第6期)

  7.辉煌的史诗

  土尔扈特是明朝时候瓦剌的后代,明末清初时属于我国蒙古族的一个组成部分。17世纪30年代,由于相邻的准噶尔部强大起来,形成威慑力量。土尔扈特部的首领不得不带领全体部众,跋山涉水,迁徙到遥远的伏尔加河下游。那时候,伏尔加河下游一带人烟稀少,是一片还没有开垦的草原。土尔扈特部就在那里住了下来,开始了他们在新牧地上的游牧生活。后来,在他们北边的沙皇俄国逐渐向南扩张势力,威胁土尔扈特部顺从俄国的统治。沙俄强迫他们当兵打仗,强迫他们改信东正教,不许他们皈依佛门,还限制他们在那里放牧牛羊……土尔扈特人民坚贞不屈,他们公开宣称:“我们有权在草原上游牧,在河流中航行,因为这里的土地和水是佛的。它从来就没有属于过你们俄国!”“我们永远不当谁的奴隶!”“我们谁也不怕!”……

  土尔扈特人民虽然远离祖国,但是他们始终思念着蒙古各部的亲人,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国母亲。他们克服了各种困难,保持着跟清朝政府和蒙古各部的联系。他们向清政府呈献贡品,清政府也曾经派出使臣,不远万里,带了皇帝的“圣训”和恩赏,前去土尔扈特部慰问。他们还参加了蒙古族召开的各种会议;不时到西藏进香礼佛。为了改善跟准噶尔部的关系,两部首领的子女互通婚嫁。他们跟祖国保持着多方面的接触。

  1761年,17岁的渥巴锡继承汗位,当了土尔扈特部首领。那时候,他们已经在伏尔加河下游生活了一百四十多个春秋了。渥巴锡是个年轻有为的首领。他胸怀坦荡,待人和气,很受部下拥戴。那时的沙俄正是叶卡特琳娜二世统治时期。她加强对国内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也加紧了对土尔扈特部的控制和掠夺。沙俄政府在土尔扈特部周围派驻军队,修筑工事,进行包围。还派出一名“大使”,常驻在土尔扈特部。他名义上是大使,实际上专门监视土尔扈特部的行动。1762年,沙俄当局还宣布要重建土尔扈特政权,成为俄国一个新的行政区,并且策划了一个换掉渥巴锡的政治阴谋。眼看着土尔扈特部就要完全被吞并,土尔扈特人民就要沦为奴隶,一种惊惶不安的情绪紧扣着每个人的心弦。正在这个时候,沙俄又发动了对土耳其的战争,强征土尔扈特人民去当兵,成千上万的土尔扈特子弟在俄国的对外战争中丢失了性命!沙俄政府继而又作出新的规定:凡是十六岁以上的土尔扈特青壮年,全部都要开赴战场。土尔扈特部面临着可怕的灭族之灾!人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了。渥巴锡忧心如焚,他决心立即采取行动!

  1770年秋天,26岁的渥巴锡召开了一次绝密会议。渥巴锡和参加会议的五位首领一致作出决定:发动武装起义,摆脱俄国的束缚,全部重返祖国!会后,他们立即投入了秘密紧张的准备工作。

  第二年1月4日,渥巴锡召集全体部族作了总动员。他热泪盈眶,满怀悲愤地对大家说:叶卡特琳娜已经下达命令,要把我的儿子送往圣彼得堡(现在的列宁格勒)作为人质,还要挑选一万名土尔扈特骑兵参加俄国军队。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失去自由,忍受奴隶的枷锁;要么举行起义,脱离沙俄,回到祖国去!大家由衷地赞同回到祖国去!

  1月5日,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反抗沙俄压迫的武装起义开始了。那一天清晨,寒风凛冽,当早晨的阳光洒向大雪覆盖的伏尔加草原时,皑皑白雪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就在这时,成千上万的土尔扈特妇女、儿童和老人,乘上了早已准备就绪的马车、骆驼和雪橇,在跃马横刀的骑士们卫护下,一队接着一队,陆续出发,离开了他们生活将近一个半世纪的异国他乡。他们边走边发出震惊天地的呼声:“我们的子孙永远不当奴隶,让我们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临行前,他们杀死了监视他们的沙俄官员、军队和其他人员,并把所有带不走的锅灶、粮食统统毁掉。渥巴锡带头点燃了自己的木结构宫殿。刹那间,无数村落都燃起了熊熊烈火,辽阔的草原上升起了滚滚浓烟。这是一幅多么悲壮的图画!这幅悲壮的图画仿佛在告诉大家:土尔扈特人民已经下定了破釜沉舟的决心!土尔扈特人民决不反顾!

  渥巴锡骑在马上,举着鲜艳夺目的新条旗,率领三万三千多户、近十七万部众,分成三路向太阳升起的东方──祖国前进。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十多天的功夫便跨越了千里草原,穿过了冰封的乌拉尔河。在渡过乌拉尔河以后,他们遇到沙俄哥萨克兵的袭击。为了打通东进的道路,他们浴血奋战,九千多人壮烈牺牲。2月2日,在奥琴峡谷,英勇的土尔扈特战士全歼了抢先占领这个险要谷口的哥萨克部队。渥巴锡在这场战斗中亲自组织骆驼兵从正面强攻,让另一支人马包抄哥萨克兵的后路。他们前后夹击,哥萨克的拦截被彻底击溃了。他们一边战斗,一边前进,在缺粮挨饿、疾病流行的折磨下,又击溃了两万紧跟在后面的沙俄追兵。直到6月底,土尔扈特部历时半年,行程一万多里,历尽千难万险,损失了全部牲口,付出了人员减半的巨大牺牲,终干踏上了家乡故土,投入了祖国的怀抱。回到祖国的土尔扈特人,经过长途跋涉、颠沛流离,一个个满面尘埃,衣衫褴褛,很多人衣不蔽体,靴鞋俱无,小孩身上,几乎一丝不挂。为了实现回归祖国的夙愿,他们蒙受了巨大的牺牲。

  清政府对土尔扈特部的归来十分重视。乾隆皇帝得到奏报以后,立即派大臣到伊犁迎接,并且命令安置他们在准噶尔盆地和科布多一带放牧。新疆、甘肃、陕西、宁夏和内蒙古等地的各族人民送去了牛马羊等牲畜二十多万头,粮食四万多石,茶二万多封,羊裘五万多件,棉布六万多匹,棉花近六万斤,还有大量的毛毡庐等。这些物资的支援,真是雪中送炭,及时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乾隆邀请土尔扈特部的首领来避暑山庄觐见,派御前大臣亲去迎接。对那些沿途对土尔扈特首领接待不周的地方大臣,乾隆给予革职处分。渥巴锡等来到避暑山庄,乾隆封他为卓哩克图汗,“卓哩克图”是英勇、勇敢的意思。对其他的首领,也都给予封爵,仍让他们管理土尔扈特部的事务。乾隆还向他们声明,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不易其俗”,并在普陀宗乘之庙内竖立了《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块石碑,以示纪念。土尔扈特人民“所至如归”,重新安居乐业在祖国多民族的大家庭中。

  渥巴锡率部回归的壮举,震动了当时的中国与西方世界。正如爱尔兰作家德尼赛在《鞑靼人的反叛》一书中所说的那样:“从有最早的历史记录以来,没有一桩伟大的事业能像上个世纪后半期一个主要鞑靼民族跨越亚洲草原向东迁逃那样轰动于世、那样令人激动的了。”

  土尔扈特部心向祖国,万里归来,谱写了一首激动人心的爱国主义的光辉诗篇。清政府的妥善安置,各族人民的积极支援,以及乾隆的热情接见,避暑山庄里的盛会赐宴,刻石立碑,在祖国大家庭里,描绘了一幅兄弟民族其乐融融、情深谊长的灿烂画卷!

  8.钱学森的报国情怀

  钱学森曾说:“我从1935年去美国,1955年回国,在美国呆了20年。20年中,前几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了回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

  1949年,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时,钱学森激动得彻夜难眠。他归心似箭,毅然决定返回中国。但是,当美国当局得知钱学森准备回国时,就开始千方百计进行阻挠,甚至还派特务监视他的一举一动。1950年7月,美国军方无理吊销了钱学森参与机密研究工作的证件,使其无法再从事喷气推进的科研工作。此举使原本计划暑假期间回国的钱学森决定立即提前回国。他不顾危险,预订了飞机票,并将行李装上驳船,做好了托运准备。

  对于钱学森的坚决态度,美国军方公然威胁道:“我们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能让他离开美国。那些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的情况,他知道的太多了。无论在哪里,他都能抵得上五个师。我们绝不能把这五个师白白奉送给中国。”

  美方的蓄意阻挠,不仅没有削弱钱学森的回国信心,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报国信念。1950年8月23日子夜,钱学森一家毅然登上从华盛顿飞往洛杉矶的飞机,计划从洛杉矶转乘加拿大班机回国。但当钱学森刚刚走下飞机,美国移民局便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扣留,严禁他离开美国,并强行送回加州理工学院。从此,钱学森全家人处处被美国联邦调查局严密监视,并随时受到突然搜查。他的行李也受到美国海关的非法扣留。某些新闻媒体公开造谣:一名“共产党的高级间谍”携带机密文件企图离开美国。

  不久,美国当局又突然将钱学森囚禁。连续审讯十余天,他的体重减了十多公斤。为了保释钱学森早日出狱,加州理工学院的进步人士联合上书美国国会,表示抗议。美国当局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把钱学森释放。他虽被释放了,但失去了人身自由,行动受到多方面的限制,电话也有专人监听,经受了长达5年之久的折磨。在艰辛的5年中,钱学森先后5次搬家。在他的家中总是摆着三个小箱子,以便重获自由时能够立即返回祖国。

  1955年6月,钱学森的一封信辗转到了周恩来总理手中,在信中钱学森表达了早日回归祖国的迫切心愿,引起了周总理的关注。同年8月1日,中美两国在日内瓦举行首次大使级会谈。在中国政府的强烈要求下,美国当局不得不允许钱学森全家离境。1955年9月17日,与美国当局整整进行了5年艰苦抗争的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回归的航程。

  9.民族精神托起航天伟业──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回眸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所走过的不平凡历程,托举起我们这个民族尊严与自豪的是这样一种精神:爱国、奉献;自强、创新;团结、协同。从进军“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创造了一个个人间奇迹,铸就了民族精神的丰碑。

  如果说爱国、奉献是“两弹一星”的事业源泉,那么正是这种力量托起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

  当年从英国爱丁堡大学归国的程开甲默默无闻地奉献了近20年。几十年后,这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说:“如果我不回来,绝不可能像现在这么幸福,因为我现在所有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着。”在核武器研究所工作二十多年,王淦昌隐姓埋名17年。直到那段历史被解密,人们才发现那个化名“王京”的人原来是位著名的核物理学家。

  在惊雷乍起的荒漠,在“神舟”冲天的戈壁,至今还隐藏着许许多多不为人所知的人生故事。仅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烈士陵园,就长眠着五百多名年轻的生命,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4岁。

  相对于研制“两弹一星”的艰难困苦,今天航天人的奉献更在于舍弃:舍弃现代生活方式的多元而选择单一,舍弃功成名就的机会而选择成为这项巨大工程的一颗小小螺丝钉。

  “看到中华民族的飞天梦在我们手中一天天变为现实,这样的自豪与喜悦怎是金钱能够衡量的!”曾多次拒绝高薪聘请、37岁的飞船系统总体主任设计师张智说。

  如果说自强、创新是“两弹一星”事业成功的根本基点,那么正是这个基点支撑起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

  最困难的年代,却是实验室灯光最明亮的年代;最饥饿的年代,却是创业者歌声最嘹亮的年代。在奋战“两弹一星”的岁月里,创业者们自力更生,一切从零开始。

  没有大型计算机,就用手摇式计算机;没有办公桌,就趴在水泥地上设计图纸。一把老虎钳,两把锉刀,几张铝皮和几张三合板,外加十几支蜡烛和几把手电筒,便开始了中国卫星、火箭雏形的设计与研制。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自强不息的科技工作者实现了从原子弹、氢弹到人造卫星技术的一次次突破。

  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同样走的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从火箭研制的高标准到飞船设计的高起点,从独具特色的航天医学工程体系的建立到先进的航天测控网的形成……一系列新技术、新创造、新成果,无不是新一代航天人自主创新的智慧结晶。

  如果说团结、协同是“两弹一星”事业鲜明的时代特征,那么正是这种特征生动地诠释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

  “两弹一星”,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迸发。在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攻关会战中,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九百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为原子弹的制造和试验研制出10万多种专用仪器、设备和原材料。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们向战斗在试验第一线的科研人员伸出了无私的援助之手。在全国出现饥荒的情况下,各地紧急调来了数万斤黄豆。青海一省就送来了4万只羊……

  今天,大力协作、万众一心的精神,同样体现在飞天征程上。

  载人航天工程分为7大系统,每个系统有10个左右的分系统和更多的子系统,系统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没有团结协作的意识,庞大的工程根本无法运转。跨世纪工程凝聚着千百万人的心血,齿轮咬合般的全国大协作汇聚成了强大的力量:西安的火箭发动机,天津的飞船太阳帆板,河南的电连接器……一声令下,前一天还在生产车间的元器件第二天已送至北京的总装车间……

  伟大的事业孕育出伟大的精神。闪烁在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漫漫征途中的爱国、奉献,自强、创新,团结、协同精神,必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闪耀。

  10.红岩精神

  在红岩村当年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周恩来的办公室里,4张滕椅、两张木桌、1个竹片编织的书柜,还像几十年前一样,整齐地摆放着。

  1939年1月,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成立。同年5月,迁至红岩村的大有农场内。红岩村从此成为抗战时期南方局的活动基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中心。

  离此不远的白公馆,是特务机关“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和国民党军统集中营所在地,曾囚禁过杨虎城、叶挺……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在溃逃前实施大屠杀,有285名革命者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英勇就义。

  六十多年前的红岩村,曾见证周恩来的风范。大家为他45岁生日晚餐加了一份水煮白肉和青椒肉丝,他谢绝了,只吃了一碗寿面。当晚,他写下了《我的修养要则》:永远不与群众脱离,向群众学习……

  五十多年前的红岩村,曾见证邓小平的睿智。他提出“建设人民的生产的重庆”,这句蕴含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深刻含义的话,至今仍刻写在重庆佛图关公园外。

  江泽民指出:“红岩精神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崇高精神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红岩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11.徐本禹:感动中国的义务支教者

  2005年1月16日晚,北京北航体育馆暖流涌动。中央电视台200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揭晓、颁奖典礼同时在这里举行。当颁奖现场宣读了评委会对徐本禹的评价后,全场掌声雷动,很多人情不自禁地留下了眼泪。

  徐本禹,华中农业大学2003届毕业生,一位充满理想并将理想付诸行动的当代青年。在许多人眼中,这个22岁的大学毕业生本来会有令人羡慕的前程:2003年初,他考取了本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今后他还可以攻读博士学位,或者出国留学。

  然而,2003年4月16日,徐本禹作出了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去贵州一个贫困山区义务支教。徐本禹的这一举动在校园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人对他的行为表示不理解。当徐本禹准备义务支教的事传开后,学校破天荒作出决定,为他保留两年研究生学籍。

  2003年7月16日,徐本禹带着3000册图书和七个志愿追随的同学一起,再次回到了大二时曾经支教过的贵州狗吊岩。这里几乎是一个封闭的孤岛,不通公路、不通电话。晚上只能点油灯照明,寄一封信也要在周末跑上18公里崎岖的山路。晚上,满身乱爬的跳蚤几乎让他们无法入睡,被咬得浑身是包。一成不变的玉米和酸菜汤是他们每天的主食……

  课后的时间里,孤独和寂寞最难打发。徐本禹开始自修研究生课程,想利用支教的课余时间把研究生课程学完。2004年4月,徐本禹回到母校作报告时,第一句话就是:“我很孤独,很寂寞,有几次在深夜醒来,泪水打湿了枕头,我快坚持不住了……”本以为会听到豪言壮语的同学们惊呆了。徐本禹的行动引起学校的极大关注。学校党委书记说:“要去人看看,要支持徐本禹。作为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应该为西部基础教育做点事,这是大学的社会责任。”

  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徐本禹的故事而感动,又因为感动而行动……

教学课例

  第二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生存、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明确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懂得在当代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了解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丰富与发展;理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现实意义;懂得人人是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能力目标:培养对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的理解能力;对不同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分析、综合、概括能力;增强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增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强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难点:结合新的实践,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三、教学方式和手段

  教学方式: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课前给学生布置作业:把全班分成两个大组,一组集中收集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典型材料;一组集中收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材料。资料要涵盖时代背景、感人故事、精神实质三个方面,形式包括图片、文字和声像资料等。

  播放视频资料:2006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片断──参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老一辈革命家。

  展示图片:参观《伟大壮举、光辉历程──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展览的火爆场面。

  长征,对于我们来说似乎很遥远。相隔70年,如果按20年一代的通行算法,已足足超过了三代人。长征,对于我们来说似乎又很近,对于长征的回忆、记录、研究从未间断,“红军长征纪念馆”网络开通以来,总访问量已超过460万人次,网民向长征英烈留言达13万条、900多万字,参观《伟大壮举、光辉历程──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展览的人数超过百万。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百姓,从红军老战士到大、中、小学学生,从炎黄子孙到外国友人,人们对这次展览都给予了极大关注。

  学生思考并讨论: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

  教师提示:中国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不仅谱写了长征这样举世罕见的伟大史诗,而且铸就了无与伦比的精神丰碑。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优良作风,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长征精神,超越了时空,走向世界,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

  学生思考并讨论:什么是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

  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师归纳: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

  学生思考并讨论:长征,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教师提示:“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这句曾流行一时的话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长征精神没有远去,没有被尘封,它就在我们的身边,仍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一代。

  1.薪火相传,越燃越旺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

  请第一组同学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7页探究活动中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并回答教材中的两个问题。

  教师归纳: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形成的优良革命传统,是对我国优良历史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弘扬。延安精神主要包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延安精神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思想风范,体现了我们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优良作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支撑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战胜强大的敌人,战胜无数艰难困苦,不断开创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新局面。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都凝聚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优良传统。这些优良传统与中华民族优良历史传统和民族精神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革命时期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

  请第二组同学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8页探究活动中的材料,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教师归纳:略。

  2.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不仅要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且要看思想文化的发展水平,看国民的综合素质。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在现代化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高昂奋进的民族精神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3.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今天,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如何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继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课堂小结】

  如果说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的血脉,那么民族精神就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和根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在当代中国,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我们亿万中华儿女责无旁贷!

  五、学习效果评价建议

  1.以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为背景,精心编制练习题,帮助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请学生在近年评选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或“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说出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人和事。

  3.请学生自愿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目前民族精神现状进行调查,由组长负责,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调查问卷,自己组织,写调查报告,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在全班交流。

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必修)电子书下载 有谁可以给我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1生物必修2教参答案拜托!!急用!! 哪里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必修)的 MP3免费下载 感激不尽!!!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4的单词课文的MP3 急!急!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英语朗读与听力录音 请问普通高中课程新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一的听力哪里可以下载? 思想政治必修1第六课的参考答案 在北京去何处可购到高三思想政治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思想政治教科书 跪求人教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高一上册 数学 答案 成都市哪有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思想政治教科书的全部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日语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第一册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怎样学?有学案或每课的知识框吗? 请问!人称小学语文课本“人教新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么? 在那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为什么要出版小学标准实验教科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 思想品德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用范围是? 有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紧急求救!谁有新编教材高1高2高3英语说课稿???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那本书啊! 关于山东科技出版社物理实验教材(必修)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2003英语高一下册第一课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