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何刚:人教版普高课标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3教师用书 第二单元 第三节 第五课 文化创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09:38:32
一、教育教学目标

  1.教育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的创新。

  ○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理解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知道“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理解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采风活动,揭示出文化创新的源泉,培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比较鲁迅的作品与高尔基的作品,增强比较事物的能力。

  ○培养收集、加工、整理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激发学生在各个领域勇于创新的热情。

  ○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态度。

  2.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结构分析

  导言:文化传承的过程就是文化发展的过程,而文化发展的实质则在于文化创新。文化传播与文化继承,无不内在地包含着文化创新的要求。本课就是专门讲述有关文化创新的内容。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第一目“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探究活动一:记事图说

  ●采风活动与文化创新有什么关系?

  ●采风活动对于文化创作可以起到哪些作用?

  提示: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种问法。所谓采风活动,就是深入生活、了解生活的文化活动。可参照图说,提供文艺工作者采风的具体故事和感受,从中了解采风活动与文艺创作之间的联系。可以引导学生从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两个方面思考,进而为下面课文展开论述做好铺垫。

  第一自然段。明确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疑点解析。在本教材的概念体系中,文化传承包含文化传播和文化继承,而文化发展则包含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所谓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这是就文化自身的发展而言。但说到底,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

  第二自然段。明确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对此,有两点说明。一是要理解,由于《生活与哲学》课程会作为专题讲授实践的概念,本教材此前曾把它作为凭借概念使用。这里之所以又对实践概念作出了说明,就在于它是解释文化创新的基础概念,但同样不必作为定义来要求。二是要注意,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首先要强调实践是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作的本源,其次要避免把文化创作本身等同于文化创新。

  探究活动二:作品简介

  ●你读过鲁迅和高尔基的哪些作品?读后有何感受?

  提示:提出这两个人物的作品,一是就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而言,具有标志性的意义;二是就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经典性而言,具有永恒的价值。根据语文课所学过的知识,学生应不难谈出自己的感受。就作品本身而言,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可涉及作品在写作技能方面的成就,更应注重感悟作品蕴涵的人文价值。这既是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推介,也是对优秀文化影响的体验。

  ●鲁迅和高尔基的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有何异同?

  提示:这是在思考上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在感悟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的同时,进一步揭示作者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其根源就在于他们的作品能够真切地、深刻地反映体现他们所处的特定时代和特定国度的社会生活,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对此,着眼于社会生活的差异,除了特定的时代和社会背景,还可联系其各自生活经历的特点、思想变化的脉络,引导学生更加确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的论断,也为下面展开论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做好铺垫。

  第三自然段。明确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对此,教材从两方面说明。一是从社会实践发展的要求来看;二是从社会实践提供的条件来看。教师可结合“相关链接”作进一步说明。

  第二目“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

  第四自然段。概述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在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之后,从两方面说明文化创新作用。一是文化创新对推动社会实践的作用;二是文化创新对繁荣民族文化的作用。

  第五自然段。具体阐述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有三个论点:一是文化具有引导、制约社会实践发展的作用;二是文化创新的基本使命是服务于社会实践的发展;三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和检验标准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第六自然段。具体阐述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探究活动三:情境图说

  ●你还能举出文化创新有利于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例子吗?

  提示:例如齐白石对国画技法的创新等。显然,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可引导学生在感悟文化创新对于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意义的同时,也不断提高自身文化鉴赏的品位和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繁荣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提示:鼓励学生提出富有创意的见解。

  第三目“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第七自然段。确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伟大时代。

  第八自然段。确信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为此,一是要充分认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二是要特别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是要永远坚持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中汲取营养。只有这样,才能不辱使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探究活动四:罗列观点

  ●有人说,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对此你怎么看?请你说明理由。

  提示:显然,学生不难借用上面罗列的观点,并结合课文所阐述的观点思考并解释这个问题。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忽视、甚至笼统地否认作者的灵感,以及作者的聪明才智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应该充分肯定作者的潜质、创作中的灵感的作用。问题在于,社会实践是更深层次的、本源意义上的因素。正如课文所阐述的:“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因此,归纳上述观点,可以这样说:作为专业文化创作者,所谓“灵感”、“才智”是文化创新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此其一;其二,离开了社会实践,任何人有“才智”的人都不会产生有意义的“灵感”;其三,只有更自觉地投身社会实践,才能更充分地调动“灵感”、发挥“才智”。

  ●你能否运用上述观点,并结合实例,说明深入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意义?

  提示:根据学生现有的历史、语文方面的知识,都不难提供有关文化创新的著名人物和事件。如果能够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谈感受,效果会更好。至于对文化创新意义的具体说明,则可参照上一问的思路加以引导。

  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

  第一目“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探究活动一:雕塑题图说与诗词文学作品列举

  ●从上述文学艺术发展的事例看,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提示:在学生艺术课(美术)和语文课学习的基础上,可启发学生分享现有的知识或通过教师的点拨,使他们着眼于雕塑艺术的技艺、表现力及材质方面的演进,观察其不断创新的脉络;着眼于文学作品的体裁和内容方面的变化,感受其不断创新的精神。然后,引导学生重温此前文化传播与文化多样性的学习,重温此前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学习,联系社会实践的发展,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归纳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第一自然段。明确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第二自然段。概述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任何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创新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探究活动二:整合事例

  ●“孝”,至今仍被我们视为稳定家庭、凝聚民族的重要因素。你能否根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从中看到道德继承中的文化创新?

  提示: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有一定难度。在引导中,一是可参考上一课“疑点解析”中的有关说明来把握;二是可补充历史上“愚孝”的有关表现,以及当前我国倡导的家庭美德中子女对父母的有关道德义务的内容规范,并加以比较。以传统家庭道德与社会主义家庭美德的比较,说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展现道德继承中的文化创新。

  第三自然段。集中阐述在文化继承中实现文化创新的要求。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创新,强调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二是不能脱离时代要求追求创新,强调文化创新应该表现为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第二目“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第四自然段。说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第五自然段。说明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一是通过彼此交流,可以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二是通过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能够共同发展各民族文化;三是通过交流、借鉴实现融合,能够形成具有新特质的新文化。

  探究活动三:陈述实事

  ●对此,你能提供一个事例加以说明吗?

  提示:能够证实这一观点的事例,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是很多的,如杂交植物和动物。作为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或基本表现形式,能够证实这种观点的事例也是很多的。如下面“相关链接”中,就提供了表现在思想、理论发展方面的创新事例。至于表现在文学艺术形式的变迁中,这种事例也有很多,比如,京剧的形成。

  第六自然段。我们如何面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概而言之,就是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具体讲,一是要具备包容的胸怀和能力;二是要能正确对待文化竞争与文化合作;三是应有共享世界文化创新成果的愿望。

  第七自然段。学习和借鉴外国文化,就要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探究活动四:典型事例

  ●在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方面,这个事例对你有什么启示?

  提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通过文化融合实现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这个作品的故事是古代中国的、源于中国的传统戏剧,而表现形式是源于西方的小提琴协奏。在这一结合基础上创造出来新作品,不但使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获得了新生,而且“感动了全世界”,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可。对此,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有关论述,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就其意义发表见解。

  第三目“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第八自然段。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关键在于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第九自然段。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必须克服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克服文化“守旧主义”、“封闭主义”;一是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但对这几个概念的理解,不必作定义式的要求。

  探究活动五:多边辨点

  ●上面的观点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为什么?

  提示:结合课文的阐述,学生不难作出正确的选择:前两种观点是错误的,第三种观点是正确的。问题在于采用什么方式作出具体说明,则需要引导。要避免纯学理的阐述方式,倡导“以事明理”的方式。比如,可借用上一单元综合探究中有关“提升文化竞争力”的材料,以及本单元提供的相关材料,或自行补充生活中的相关材料,预设几种认识误区,引导学生联系上述观点加以判断,陈述理由。

  第十自然段。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最根本的是坚持实践标准。今天,我们把握实践标准的意义至少有两个关注点:一是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关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2.教学提纲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与作用

  1.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

  (3)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2.巨大的作用,深刻的影响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3.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伟大时代

  (2)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二、文化创新的途径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2)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的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2)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首先,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其次,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有着巨大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2.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要对传统文化超越创新,就意味着突破,意味着创造一种既适应时代要求又不失民族文化特质和民族精神的新文化、新文明。在这里,超越创新和批判继承是相辅相成的,批判继承是超越创新的基础。没有批判继承,所谓超越创新就是一句空话。反过来,超越创新是批判继承必然要求,没有超越创新,所谓批判继承就毫无意义。所以必须既坚决反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倾向的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全盘西化”论,又高度地警惕和防止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保守主义、守旧主义、封闭主义。

  对我们来说,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汇点上,坚持把批判继承和超越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既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使之内化为我们民族的主体意识,又从时代的要求出发,赋予其崭新的时代意义,使之同时代精神相融合,努力开拓、创造中国特色的新文化。同时还要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辉煌。

  3.如何理解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

  创新不仅关系中华文化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兴盛和民族的未来。

  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生存方式,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的文化是凝固的文化、僵死的文化。不创新,文化难以延续传承,更难以繁荣发展。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五千多年而不衰,就是自身有一种吐故纳新的能力,有一种求变图强的精神。现在,世界文化格局风云变幻,各种文化潮流相互激荡,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发生深刻变化,文化创新的社会意义日益凸显出来。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才能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我们要对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冷静的审视和深入的反思,清醒认识存在的问题、差距和不足,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焕发创造激情,增强创新能力,始终保持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第一,立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行创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我们要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敏锐发现并引领时代变革的风气之先,从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中汲取养分,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进行文化的创造,使文化更好地适应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准确把握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牢固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不断深化对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方向、发展动力、发展思路、发展格局、发展目的的认识,统筹城乡、区域、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要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紧紧抓住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等关键环节,全面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形成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

  第二,着眼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进行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亿万人民群众共同的事业,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文化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准确把握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变化,倾听群众呼声,反映人民愿望,在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造,把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要善于运用现代技巧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文化的表现力,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实现文化品种、样式、载体、风格的极大丰富,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

  第三,顺应世界文化发展潮流进行创新。推进文化创新必须具有世界眼光,用更加宽阔的视野来观察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及时了解掌握国外文化发展动向,积极抢占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在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中扬弃升华,使中华文化不仅能够保持自己的鲜明个性,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兴盛发展有所作为、有所贡献。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既大胆借鉴、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又不简单模仿、照抄照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之路,使中华文化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第四,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进行创新。科技与文化历来紧密相连,如影随形。可以说,谁占有先进科学技术,谁就占领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要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文化生产经营和传播模式,推进图书报刊出版、广播影视制作技术升级,不断丰富文化的生产方式与表现形式,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提高文化的生产传播效率。要大力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努力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和管理,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源泉,使中华文化的影响通过网络得以广泛延伸。
四、教学资源链接

  1.民族虚无主义

  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倾向之一。它和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是相关的,是虚无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表现,民族虚无主义无视民族特点,抹煞民族差别,否定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甚至认为民族是虚构的概念,根本否认民族的存在。

  2.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

  “采风”一词的原意是搜集民歌。古代文人深入民间采集民歌民谣,为的是给创作诗词歌赋增添灵感。这里的“风”是“风、雅、颂”的“风”。

  2001年,为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体验、宣传和促进新世纪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进程,由首都多家全国性文化团体发起并主办,开始了面向全国的综合性社会文化活动──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

  第二届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从2002年6月开始,在第一届采风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上,组织进行了衡水湖环保采风,著名作家陕北、湘西革命老区行等活动。

  第三届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以弘扬先进文化为中心,以推进小康建设、城镇建设、环保旅游为主题,组织作家、记者、摄影家、经济建设方面的专家学者和海内外经济技术合作者进行全国性选点定向采风,为基层地区实行多方位服务;号召各地新闻文化工作者深入实际,创作更多的纪实性优秀作品。

  第四届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以面向基层为主,以西部为侧重点,特别推出由专家教授、艺术家、知名作家、媒体等组团进行“中国世纪风采城市”、“中国世纪风采乡镇”、“中国世纪风采村”系列专题大型采风活动。

  3.编钟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最初的编钟一般是由大小3枚组合起来的。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逐渐增多,有9枚一组的和13枚一组的。

  1978年,湖北随县一座战国时代(约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至今为止所发现的成套编钟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套。这套编钟足以占满一个现代音乐厅的整个舞台。编钟用料是铜、锡、铝合金,全套编钟上装饰有人、兽、龙等花纹,铸制精美,花纹细致清晰,并刻有错金铭文,用以标明各钟的发音音调,它由19个钮钟、45个甬钟,外加楚惠王送的一件大傅钟共65件组成。整套编钟和梁架气势宏大、壮观无比。

  4.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

  福娃是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其色彩与灵感来源于奥林匹克五环、来源于中国辽阔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和人们喜爱的动物形象。福娃向世界各地的孩子们传递友谊、和平、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福娃是五个可爱的亲密小伙伴,其造型融入了鱼、大熊猫、藏羚羊、燕子以及奥林匹克圣火的形象。每个娃娃都有一个琅琅上口的名字:“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和“妮妮”,在中国,叠音名字是对孩子表达喜爱之情的重要方式。当把五个娃娃的名字连在一起,你会读出北京对世界的盛情邀请──“北京欢迎您”。福娃代表了梦想以及中国人民的渴望。其原型和头饰蕴含着其与海洋、森林、火、大地和天空的联系,其形象设计采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展现了中国的灿烂文化。

  贝贝传递的祝福是繁荣。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鱼”和“水”的图案是繁荣与收获的象征,人们用“鲤鱼跳龙门”寓意事业有成和梦想的实现,“鱼”还有吉庆有余、年年有余的寓意。贝贝的头部纹饰使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鱼纹图案。贝贝温柔纯洁,是水上运动的高手,代表奥林匹克五环中蓝色的一环。灵感来源是中国年画──连年有余和中国传统鱼纹样、水浪纹样。

  晶晶是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带给人们欢乐。作为中国国宝,大熊猫深得世界人民的喜爱。晶晶来自广袤的森林,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其头部纹饰源自宋瓷上的莲花瓣造型。晶晶憨厚乐观,充满力量,代表奥林匹克五环中黑色的一环。晶晶的灵感来自于熊猫和宋代瓷器莲花造型。

  欢欢是福娃中的大哥哥。它是一个火娃娃,象征奥林匹克圣火。欢欢是运动激情的化身,它将激情播撒世界,传递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欢欢的头部纹饰源自敦煌壁画中火焰的纹样。欢欢性格外向奔放,熟稔各项球类运动,代表奥林匹克五环中红色的一环。

  迎迎是一只机敏灵活、驰骋如飞的藏羚羊,它来自中国辽阔的西部大地,将健康的美好祝福传向世界。迎迎来自美丽的青藏高原,是绿色奥运的展现。迎迎的头部纹饰融入了青藏高原和新疆等西部地区的装饰风格。迎迎身手敏捷,是田径好手,代表奥林匹克五环中黄色的一环。

  妮妮来自天空,是一只展翅飞翔的燕子,其造型创意来自北京传统的沙燕风筝。“燕”还代表燕京(古代北京的称谓)。妮妮把春天和喜悦带给人们,飞过之处播撒“祝您好运”的美好祝福。天真无邪、欢快矫捷的妮妮将在体操比赛中闪亮登场,它代表奥林匹克五环中绿色的一环。

  5.大型交响乐《梁祝》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它取材于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全曲大概二十八分钟,首先五分钟叙述梁祝爱情主题,然后是快乐的学校生活,接着是十八相送。从第十一分钟开始进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楼台会,最后哭灵。第二段和第一段长度差不多,也是十一分钟。最后一段是化蝶,可说是整曲再现。

  曲子开始几声拨弦声和着长笛,好像在云端的感觉,以此揭开序幕,有如从天上俯瞰人间,拨开云层,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变得清晰。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题,二长二短加上一个结束句,绵绵长长,幽幽远远,仿佛祝英台在身旁说着昔日的往事。然后再低音重复一次主题,仿佛回到人间。

  管弦乐总奏主题,这时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现了,两人情意绵绵,大小提琴和鸣奏主题,渐渐地小提琴主导旋律并引进管弦乐再强调一次。乐音渐歇,木管接续旋律慢慢落下。小提琴独奏深情舒缓带点内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对未来疑虑不安,但还是坚定相信自己。勇敢去爱吧!情绪轻快,笛声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风光明媚三月天两人春游。小提琴展现技巧,风华绝代。

  相聚虽好总有分别,快乐情绪之后就是离情依依十八相送。将主题变奏缓缓奏出,有如迈不开的步履,却终究不得不离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紧密结合,难分难舍。在这段末尾由弦乐第一次奏出哭调主题,预言悲剧结局。

  第二段发展部里面有三小段:强、弱、强,也就是快、慢、快。开始如大浪涌来的管弦乐声代表祝父的反对,连续几个小节下行乐句,好像在说: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则猛烈与之抗衡,两者冲突渐渐上升,最后全体合奏梁祝主题表示恋情曝光。

  楼台会小提琴委婉地诉说情意,大提琴拨奏聆听。轮到大提琴倾诉爱意,小提琴一旁随和。突然,音乐急转而下,运用越剧中嚣板的“紧打慢唱”手法,梁山伯因悲伤绝望而病逝。

  祝英台在被迎娶过门途中,停在梁山伯坟前哭灵,小提琴以凄厉声调哭出:梁兄呀!碎奏、断奏哀痛欲绝旋律,有哭声,有跪行,其中还有些回忆片段。渐渐地泪眼开了,哭声歇了,心意已决,在悲愤低音锣声中,纵身投入突然爆开的坟墓中自尽,音乐同时推向高潮。

  乐曲的最终部分再现“化蝶”,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题再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坟墓中化为一对蝴蝶,在花间自由飞舞,永不分离。

  “彩虹万里百花开,花间彩蝶成双对,千年万代分不开,梁山伯与祝英台。”

  6.如何看待“哈利·波特”现象

  哈利·波特这个小男孩,靠什么跨越了语言、文化和国界的障碍,吸引了众多的读者?

  “爱”的主题与学校的背景

  在北京史家小学,在五年级任教的陈高老师发现,近来同学们都在看《哈利·波特》,几乎是人手一本。当被问到为什么爱看这本书?一位女同学说:“我被《哈利·波特》中的种种‘爱’所打动。在哈利·波特中,爱体现得最多。很多人为了保护哈利,与伏地魔战斗而献出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比如哈利的父亲和母亲,他的校长和教授,他的朋友和长辈……我每次都为他们的牺牲而流泪。”

  “爱可以战胜一切。”这是《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主题。该系列图书中文版的责任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叶显林认为,这是小说能赢得孩子们青睐的关键。他说:“对于爱,作者首先着重渲染的是母爱,并且渲染得震撼人心,催人泪下。也正是因为这份母爱的力量,哈利·波特才得以‘大难不死’,在以后的成长中屡屡绝处逢生。其次,作者用浓墨重彩着力铺陈的是友爱。小说中,哈利、罗恩和赫敏三个孩子之间生死与共的友谊,对视友谊比生命更为宝贵的青春少年来说,自然能引起强烈的共鸣。再次是爱情,主要描写的是少年之间的懵懂恋情,写得朦胧含蓄,回味悠长,这也是作品中的一大亮点。”

  在《哈利·波特》系列中,罗琳苦心设置了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所有的故事基本围绕着学校的背景展开,描写的是我们不可回避的话题:同学友谊,与老师的冲突,还有校园内外的暴力事件等。叶显林认为:“这也许是一个最让生活在现代的孩子们既爱且恨、痛并快乐着的地方。并且处在一个故事可能最多的人生阶段──中学阶段,这是一切不可能都会成为可能,而一切可能又会成为不可能的人生阶段。作者谙熟生活在这一方天地中的人们,特别是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用她的笔触动了孩子们最敏感的心弦,搅动了他们内心的喜与忧、爱和恨、憧憬和迷茫等。”

  语文教师陈高认为:“罗琳塑造的哈利·波特形象并不单单具有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性格。但孩子们能看进去,被故事情节所吸引,说明这部书能打动孩子们,进而使他们的心灵受到感染。从这一角度,我还是支持他们读这部书,毕竟开卷有益嘛。从兴趣出发,可以培养同学们喜欢读书的习惯,而且这本书能激发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作者深谙文学经典成功之道

  《哈利·波特》能吸引众多孩子,还与它的艺术魅力有关。在采访中,许多学生对记者说:“因为《哈利·波特》讲的是魔法故事,所以很吸引人。”有的则说:“这套书的每本都有悬念,总是吸引你读下一本。”

  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儿童文学项目主任菲力普·尼尔最近撰写了一部哈利·波特研究书籍。菲力普认为,小说作者罗琳了解文学经典,继承了悠久的英国文学传统,尤其受到英国寄宿学校类小说的影响,罗琳的文字引人入胜,既现代又老派。他说:“你总是想了解接下去发生了什么”、“她的人物取材于我们日常可见可以联想到的各种真实的人,就像同桌的男孩和女孩。这就使她的传奇故事更加吸引人。”

  叶显林说:“‘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包含了侦探小说、幻想小说和校园小说的元素,与此相对应的,表示重重悬念、奇思妙想和对成长的期待。”他认为,文学作品要赢得读者,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内容必须能让读者引起共鸣,同时还必须要有一个能很好地表现内容的形式。从这两方面来说,“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无疑做得非常成功。他举例说:“哈利的身世之谜,从开篇提起,此后便悬疑不断,让读者欲罢不能。作者总是在看似不经意间留下伏笔,对后文作出铺垫,使得故事情节意外迭起,悬念丛生,直到作者交出她的终结篇《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哈迷’们依然意犹未尽。”

  幽默的运用是作品的一大特色。当初英国科里斯托弗·利特尔文学作品代理公司的编辑布里昂妮·埃文斯能一口气读完她的手稿,也正是被她作品中的幽默所深深吸引。《哈利·波特》说的是魔法故事,这本身对充满好奇和探索的孩子来说,就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书中描写的众多魔法场景、魔法生物和魔法用品,还有神奇的魔法咒语,可以让孩子们在其中驰骋想象,欣喜不已。这些描写在现实生活都有影子,让人既熟悉又陌生。叶显林说:“作者为我们虚构了似真还假的魔法世界,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一切时间符合逻辑地发展着,一切人物鲜活地生活着,然而很多事情和人物又是我们在现实世界里渴望得到却又无法得到的,这给读者以希望、憧憬和寄托,给了他们想象的空间。”实际上这也是所有浪漫、幻想类小说的共同特点。

  (谭华,《光明日报》2008年1月7日)

  7.京剧现代戏的发展与创新

  京剧现代戏是在我国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中产生并发展的,它对传统艺术手法的继承和创新给京剧带来了新的活力。当前,京剧现代戏必须在内容、形式和经营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

  传统的京剧剧目多取材于历史。京剧反映现实生活起源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时期,但有领导、有组织、大规模地进行京剧现代戏创作,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1958年,文化部召开了“戏曲表现现代生活座谈会”,提出大力发展京剧现代戏。此后,京剧现代剧目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加,内容和题材也日益广泛,从而形成了京剧现代戏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从艺术水平上看,尽管存在赶任务、抢时间、粗制滥造的情况,但也确实出现了一些艺术质量较高的现代剧目,现代戏的创作逐渐趋于成熟。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举行。广大京剧工作者创作了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都较高的京剧现代戏,如著名的京剧现代剧目《红灯记》、《沙家浜》等都出现在这一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京剧现代戏的发展基本上还是健康的,特别是形成了一支强大的京剧现代戏创作专业队伍。十年浩劫期间,京剧现代戏被搞成所谓的样板戏,一时间出现了全国人民只看八个“样板戏”的怪现象。直到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后,京剧艺术才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京剧现代戏也重新焕发出生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京剧现代戏进入了一个历史发展的新时期,相继出现了《蝶恋花》、《东邻女》、《药王庙传奇》、《刑场上的婚礼》、《骆驼祥子》、《映山红》等有影响的作品。这些作品摆脱了样板戏“高大全”、“三突出”的局限,又避免了形式上的“话剧加唱”,在京剧现代戏的创作中突破现有模式,作出了新的尝试。

  京剧现代戏对传统艺术手法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表现现代人物、音乐、配器、道白、唱腔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成功的尝试。写实与虚拟相结合。传统的京剧是虚拟艺术。舞台上没有布景,道具极其简单,空间环境和时间流转全靠演员用虚拟动作来表现。人物装扮类型化,生旦净末丑有相对固定的行头和程式化动作。它适于表现较为单纯的情节、人物关系和类型化人物。京剧现代戏吸收了话剧的写实手法,布景拟实、道具丰富,时空状态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同时打破传统程式,按人物和身份、地位、性格和环境的需要化装打扮,设计唱段、道白、动作形成了整体的写实风格。在此基础上,在某些重要场面,发挥传统京剧的虚拟特长,达到写实与虚拟结合的艺术效果。

  打破主演体制,调动各种力量为剧情和塑造人物服务。传统京剧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众多流派。整个戏班围着主演转,为表现主演服务。现代戏打破了这种台上台下围着主演转的体制,无论什么流派的演员,无论其地位高低,都要服从剧本的需要,按规定的人物的性格去演,去唱。剧本成了核心,人物塑造成了核心。从而改变了观众的欣赏习惯,既看戏,又看“角儿”;看“角儿”不仅看他有什么绝活,更看他的表演是不是符合剧情和人物的规定性,表现人物的性格是不是到位。

  音乐的创新。音乐是戏曲的灵魂,现代作曲技法的引进,极大地推动了京剧音乐表现方式的革新与创造,把古老京剧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比如:以塑造人物为音乐形象的出发点,追求音乐节奏与整体舞台节奏的和谐、统一;追求人物唱腔的性格化;体现音乐的时代感。这些带有根本性的突破,促进了戏曲中音乐性与戏剧性的有机融合,极大地拓展了京剧音乐表现现代生活的能力。尤其是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现代作曲技法的成功运用,都是全新的创造。这些创造使古老的京剧达到了一次艺术上质的飞跃。

  念白的创新。“千斤话白四两唱”,传统京剧对念白的重视于此可见一斑。现代戏最引人注目的改革,就是音韵的变化。传统念白富于音乐性,但离当代的语言习惯太远,而且不适宜表现当代人物。现代戏改变了字音标准,用北京音唱、念,行腔押韵,保留了一些传统的字音。现代京剧的念白,还向话剧、诗朗诵学习,实现了个性化、通俗化、生活化。它是当代的活的语言,又适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易于为现代观众接受。《骆驼祥子》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新的创造和发展,是近年来京剧现代戏中较为成功的一部,它代表着京剧现代戏已经走出了样板戏的阴影,展现出光明的前景。全剧充分调动了京剧唱、念、做、舞的艺术手段,既发挥了京剧艺术所特有的简练和写意性,又创造出了新的程式;舞台独具匠心,背景上倾斜的大城墙、石狮子等,象征着祥子当时所处的那个倾斜的世界,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作曲将京韵大鼓、西洋弦乐与京剧唱腔糅合运用,乐队伴奏开创性地设制出传统乐队加音乐工作台的伴奏形式,老腔新韵,为戏曲乐队伴奏形式的革新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但是,京剧现代戏也面临着缺少贴近生活的新剧目与独具风格的新流派、观众的减少及流失等问题,京剧在舞台演出市场的竞争中充满危机和挑战。特别是在现代艺术形式丰富多彩、人们的艺术欣赏内容呈现多样化的今天,如何保护和发展京剧这一民族瑰宝和传统国粹,如何吸引更多的京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如何把我们的京剧艺术向国外弘扬,这是京剧现代戏面临的一大挑战。京剧现代戏亟须在内容、形式和经营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

  在内容方面,当代艺术家应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深入细致地感受当代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京剧现代戏;在表现形式上,京剧现代戏可以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对京剧舞美进行改革、创新,可以采用戏曲音乐交响化、合唱艺术烘托等手段打破京剧表演中原有的固定模式,吸收、借鉴歌剧及音乐剧的表现形式,突出舞台效果,增强戏剧的视听表现力,丰富和开拓京剧艺术的表现空间和新的欣赏视点;在经营机制方面,京剧应更多走向民间。同时,应加大京剧在海外的宣传力度,加大名旦、名角的培养力度,大力支持一些经典剧目在国际范围内的巡回演出。

  我们相信,只要做到保存和发展并重,不断创作出令人喜闻乐见的好作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京剧现代戏艺术,不但不会消亡,而且还会继续保持其长久的活力和生机。

  (顾玉杰,《光明日报》2007年11月13日)
教学课例

  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明确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能力目标:增强学生进行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赏析雕塑、美术、音乐作品等,使学生感悟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通过分析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的热情,投身于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难点: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三、教学方式和手段

  教学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学手段:使用电子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文化创新的途径

  教师出示材料:从八卦到电子计算机

  中国古代典籍中说,伏羲氏用两种符号组成八卦。据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受中国古代八卦的启发,提出了二进制的运算方法。二进制的运算方法是计算机运行的数学基础。莱布尼茨在《论中国的哲学》中指出,二进制最早出现于中国的八卦,他的二进制思想就是源于中国的八卦。

  学生思考:莱布尼茨提出的二进制计算方法与中国古代八卦有何联系?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教师归纳:莱布尼茨提出的二进制计算方法源于中国的八卦。这启示我们: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学生欣赏教材第52页的图片,总结雕塑艺术不断创新的具体表现。

  教师归纳:技艺纯熟、表现力突出、材质范围日益扩大等。

  学生思考:从雕刻艺术发展的过程看,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教师归纳:雕刻的创新无不是立足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也正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任何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创新都要经历两条重要途径,一是基于传统文化的创新;二是基于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学生阅读教材第53页关于“孝”的有关材料,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教师归纳: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请学生展示收集到的徐悲鸿先生的美术作品,并加以评价。

  学生思考:为什么徐悲鸿先生的作品能够成为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

  教师归纳:第一,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从这个角度看,他真正做到了着眼于对中国画笔墨与韵味的继承,取其西洋画技法之精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第二,他的画还体现了时代精神,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

  学生思考:从徐悲鸿在绘画艺术上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呢?

  教师归纳:在注重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不能离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不能脱离时代要求,文化创新应该表现为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2)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学生出示课前的研究成果──中日礼仪的比较

  常用的一些称谓礼貌用语

  中国礼仪

  日本礼仪

  与人交谈时使用的自谦语言

  久闻大名、久仰久仰

  久闻大名、久仰久仰

  征询意见时的语言

  有何高见、敬请指导

  有何高见、敬请指导

  麻烦别人时常用的语言

  打扰了、多谢

  打扰了、多谢

  请求别人原谅时常用的语言

  请多包涵

  请多包涵

  送客时的方式

  恕不远送、一路顺风

  恕不远送、一路顺风

  表示欢迎时的常用语

  欢迎光临

  欢迎光临

  教师归纳: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早在汉朝时,日本就有使者来到中国。唐朝时,大批日本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唐文化对日本影响很深,日本人的饮食、服装和日常生活,至今还保留着唐代的某些风尚。今天,中日两国的礼仪文化还有许多共同之处,这实际上反映了中日两国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教师出示材料:名片在当今社会十分流行。其实,这种交际方式很早就在中国出现了。以前,客人来访时由守门人通报,但又怕传话出错,于是就在纸上写清楚自己的姓名、职位、籍贯和必要的问候语,请守门人送给主人,这就是名片。今天,与他人初次见面时互换名片,中日两国的人们都习以为常,日本人还很讲究交换的方法和程序。日本人外出时,身上往往带上好几种印有不同头衔的名片,交换名片时因人而异。交换名片,一般先由主人向客人、身份较低者向身份高者、年轻人向年长者递上自己的名片;递送时用双手托着名片,把名字朝向对方以方便阅读;如果自己在接到对方的名片后再去寻找自己的名片,则是失礼的行为。

  设问:从日本人交换名片方式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教师归纳:名片这种交际方式最早出现在中国,而日本人在借鉴的过程中对交换名片的方式与程序进行了发展、创新。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一要具备包容的胸怀和能力;二要正确对待文化竞争与文化合作;三应有共享世界文化创新成果的愿望。

  学生阅读教材第54页关于《梁祝》创作过程的材料,谈谈自己得到了哪些启示。

  教师归纳: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文化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发展。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因为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就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推动中华文化创新。

  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教材第55页第四个探究活动中的三种观点。

  学生思考:在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方面,我们应该持何种态度呢?

  教师归纳:对于文化创新而言,这意味着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第一种观点实际上是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被称为“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第二种观点是那种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被称为“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这些都是不利于文化创新的错误倾向,必须予以克服,才能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第三种观点是辩证分析的态度,因而是正确的。

  【课堂小结】

  五、学习效果评价建议

  组织中国历代著名书法家的作品及风格演讲会,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体验文化创新的途径是什么。

  要求:

  1.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查阅中国历代著名书法家的作品。

  2.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

  第一组──秦汉书法。

  第二组──魏晋南北朝书法。

  第三组──唐代书法。

  第四组──宋代书法。

  第五组──元明清书法。

  3.组织演讲会,学生发言,发言的主题围绕不同书法家作品的创新性展开。

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必修)电子书下载 有谁可以给我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1生物必修2教参答案拜托!!急用!! 哪里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必修)的 MP3免费下载 感激不尽!!!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4的单词课文的MP3 急!急!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英语朗读与听力录音 请问普通高中课程新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一的听力哪里可以下载? 思想政治必修1第六课的参考答案 在北京去何处可购到高三思想政治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思想政治教科书 跪求人教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高一上册 数学 答案 成都市哪有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思想政治教科书的全部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日语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第一册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怎样学?有学案或每课的知识框吗? 请问!人称小学语文课本“人教新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么? 在那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为什么要出版小学标准实验教科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 思想品德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用范围是? 有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紧急求救!谁有新编教材高1高2高3英语说课稿???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那本书啊! 关于山东科技出版社物理实验教材(必修)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2003英语高一下册第一课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