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步天下清穿书包网:广东省国有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调研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8:48:20

广东省国有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调研报告

 

地质咨询部  邵厥年  盛昌明

 

10月8日10月13日,我们一行二人赴广东省对国有地勘单位的改革与发展的状况进行了调研,走访了省国土厅、省的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和核工业地质局等工业部门的及其地质勘查单位,就深化国有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问题与其进行了较深入的座谈,现就其调研情况简述如下:

一、属地化管理以来国有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的做法

1998-1999年,地勘单位属地化管理改革以来,广东省境内目前有属地化管理的广东省地质勘查局、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和广东省化工地质勘查院,2007年10月,广东省编委印发《广东省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意见》,将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和省化工地质勘查院划归省地质勘查局管理。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广东省地质勘查局1999年实行属地化管理后,不断研究、探索地勘单位改革思路,先后制定了:全面改企,一步到位;全局改企,两步到位等改革方案。2007年初起,广东省编委在中编委决定广东省为全国事业单位改革试点省份之后,将地勘系统作为全省试点单位之一率先推进改革,2007年10月,广东省编委印发《广东省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意见》,省地勘局是省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并将省有色金属地勘局、省化工地勘院划归省地勘局管理,全局所属地勘单位40个,其中副厅级事业单位2个、正处级事业单位38个,全局干部职工人数约16000人。

近年来,地勘局党委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地质工作取得了新发展:开展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深部找矿、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工作取得新成果。在封开发现了园珠顶铜钼矿,查明铜钼金属量58万吨,潜在经济价值超过1000亿元。在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中,在凡口铅锌矿危机矿山外围、深部发现新的储量上百万吨铅锌,在大宝山铁矿深部发现钼矿金属量十万吨。另外,在环境地质工作、城市基础地质工作、农业环境地质调查等方面也取得大量成绩。

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前身是核工业华南地质局,1955年9月成立。是一支为我国核工业地质工作和国防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的队伍。建立了“三个全国第一”的业绩,即探明了中国第一个花岗岩型铀矿床;找到了中国花岗岩型铀矿的最大聚集区-粤北铀矿聚集区;建成了我国第一条简法铀水冶生产线,1958年8月至1961年2月,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和核原料循环系统启动提供的核材料占全国同期同类产品的67.3%。为壮国威、壮军威,做出了永载史册的卓著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探索地勘单位改革思路,先后形成了“以铀为主,综合找矿,多种经营,搞活地质”、“地质立局,产品强局,工程富局,三产旺局”和“突出主业,多元经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发展方针。

五十多年来,全局广大干部和职工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坚、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勘查落实铀矿点117个,铀矿床67个。使广东省已探明的铀资源储量占全国铀资源总储量的五分之一左右。2008年9月底,全局实有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共计3062人。

二、目前地勘单位改革中存在的困难和主要问题

随着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逐步向攻坚破难阶段推进,一些由于历史原因发展形成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已经显现出来,成为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瓶颈。尤其是中央直属地质勘查单位,地方出台的补贴政策得不到执行,地方政府又只出政策而不给资金,从而使得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同属地化地质勘查单位的差距逐渐拉大,每月人均相差800多元,特别是离退休职工对此反映十分强烈,属地化国有地勘单位存在的问题也很多,严重影响到职工队伍的稳定。主要困难如下:

(一)经济总量大,但质量不高。发展速度快,但民生问题仍比较突出。核工业地质局属地化8年,经济增长的速度年均37.38%、利税总额的增长幅度年均36.29%。经济总量从2003年开始,每两年翻一番。但民生问题仍比较突出。

1、虽然在岗职工收入大幅度提高,年均增长达24%左右,但就业不够充分,内退和下岗职工占在编职工问题的30%左右。内退人员待遇偏低,下岗职工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的生活比较艰难。

2、放射性职业病费用难以承受。核工业地质局有放射性职业病患者97人,职业病遗孀148人。核工业地质局所属单位产生放射性职业病的时间,集中在1958-1961年间。其间,正是我国核军工大干 快上的时期,广大职工政治热情高,工作干劲大,但对放射性的危害认识不足,安全防护条件差,福利保健差,因此产生放射性职业病。这些放射性职业病患者均是当年第一线工作的积极分子和骨干,他们是为壮国威、壮军威做出了贡献、付出了健康的人民功臣。放射性职业病职工及其死亡者遗孀,本应得到很好的照顾,但限于财力,目前的待遇还很低。省财政社保拨款2.6/人年,遗孀无拨款。放射性职业病患者如果要保持60-70年代的保健治疗水平,每人每年最少要支付15万元左右的医疗费用。

3、离退休人员的生活补贴由于政策性问题,核工业地质局比省地勘局少1万元/人年左右,全省核工业地质局地勘单位离退休人员收入的不平衡,造成不稳定因素;核工业地质局离退休人员未参加房改的住房货币分配问题未解决,全局有174这部分人。

4、在岗职工中也存在低收入群体,地质工作人员待遇偏低,成为人才留失的重要因素。

(二)住房遗留问题严重。由于过去野外一线工作的职工长年在野外工作和生活,队部没有分配住房给他们,野外队进城完成得不彻底,相当部分职工住房未能随之进城,新建基地受到征地、资金等条件的制约,新基地面积太小,以及国家对地勘单位职工住房建设费用欠帐多等原因的影响,国家实行住房制度改革时,一大批职工因为无住房,没法参加房改,享受不到福利分房成为无房户,而又由于建房时单套单元的面积普遍偏小,又使分配到福利房职工大多数人的住房面积达不到规定标准,成为了住房未达标户。而现在受当地住房建设和分配政策的限制,即使有资金和地皮的佛山地质局,完全有能力,但因政策限制,无法解决职工住房问题。

据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2006年的初步统计,全局无房户职工2104户(含遗属289户),未达标户职工1107户,而有房又达标的职工户数只占总户数的10%左右。这是一笔数目庞大的欠账,按2006年的建房成本计算(不包括地价),为无房户职工建造按规定标准面积底线的住房,约需2亿多元人民币,而给予未达标户按其规定面积的中线补给差价,约需7千万元人民币。两项资金合计约3亿元人民币,3亿元人民币对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根本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三)人才结构、知识结构与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过去的20多年,由于地质工作萎缩,各地勘局和地勘单位全面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地勘延伸产业、多种经营等,核工业地质局,全局上下紧紧围绕军转民、推进企业化大力调整人才结构、知识结构,地质类人才大量流失。

(四)国家关于地勘单位改革的优惠政策部分没有落实到位,要承受巨大的发展压力。主要表现在:

1、属地化管理时,转移的预算基数没有医疗费、抚恤费开支,需要自筹解决,给单位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属地化时,预算基数中不包含医疗费和抚恤费。因此,这部分开支需要在其他资金来源渠道中自筹解决。从属地化至2008年9月底,核工业地质局为此支出3650多万元,筹资压力巨大。并且随着队伍离退休人员年龄增长,开支额越来越大,每年上升幅度很大。

2、工资福利性待遇,政府给政策,但预算资金按照比例拨款,给单位带来新的经济负担。2000年属地化后,广东省政府进行了8次生活补贴调整,共计1250元/人,但省财政只安排了属地化地勘单位离退休688元/人的年预算标准,在职人员880元/人的年预算标准,每年的缺口巨大,成为了地勘单位新负担。

3、货币分房和房屋补差问题没有解决。货币分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职人员的货币分房问题,广东省政府要求自筹资金解决,如核工业地质局目前有500多人,按照广东省的补助标准,每年需要资金约240万元,25年累计支出达到6000万元;二是174名离退休人员需要参加货币分房,根据广东省政府要求的自筹资金一次性解决,需要资金1100多万元。房屋补差问题财政也一直没有解决资金,根据估算,补差资金达到1000多万元。

4、属地化时,基地改造或搬迁经费,政府没有补助。仓促的属地化后,许多地勘单位基地设施差,有的进行了改造,有的陆续向就近城市搬迁,但政府当时没有给予补助。据不完全统计,核工业地质局陆续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许多单位都靠商业性贷款获得资金,有的单位至今没有还清贷款。

三、产生地勘单位改革困难的原因分析

地勘单位属地化后,造成地勘单位改革困难的主要原因:

1、认识不足,工作机制不到位。地方各级政府对地质勘查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先行性、基础性地位的认识不足。《决定》明确要求将地质勘查工作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但各地理解执行不一,落实效果不同,有些还没有确保地质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如财政投入地质工作问题,《决定》出台后,国家设立了中央地勘基金,全国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都基本解决地勘工作投入的问题。但广东省地勘基金目前仍在测算中,地质工作的投入机制有待完善。

2、已有政策不落实,动摇职工改革的积极性。地勘单位属地化管理和企业化经营改革是地勘单位体制和机制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关于印发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1999]37号)、《关于转发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局所属地质勘查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1]2号)、《关于深化地质勘查队伍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3]76号)文件和优惠政策,来支持和推进地勘单位改革,但国务院给予的这些优惠政策,特别是矿权、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住房改革支出、基本建设投资补贴、养老保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落实的很不理想,进而造成职工对地勘工作改革有后顾之忧。

3、地勘工作法制和投融资环境不健全。地质勘查工作的发展,尤其是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的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当前,阻碍商业性地勘工作发展的主要问题是难以形成投资主体,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投资者的正当权益难以得到保障。主要问题是各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各地勘单位推进两权经营步履艰难,困难重重。

地勘系统资本匮乏和地勘资本市场不发育是制约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现代企业经营最为重要的是资本经营,发育的地勘投融资市场是地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提。目前国有地勘单位发展面临着:一方面地勘单位人均净资产少、流动资金缺乏,另一方面地质勘查资本市场发育不成熟、不健全。资本匮乏和市场不发育制约着地勘单位发展和改革。

4、人才、技术条件制约着地勘单位发展范围。现代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和技术的竞争,地勘单位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主要在地勘工作及相关领域,而目前我国地勘工作及相关领域是严重过剩,地勘单位主要在有限范围内相互搏杀,前景渺茫。

5、深化地勘单位改革的有关政策落实不到位。如地勘单位参与矿权有偿转让收益分成问题,矿权登记和转让问题,土地划拨、使用转变性质问题等等方面。地勘单位改革缺乏国家政策的扶持和政府引导。长期的形成的“无形资产”-地勘成果因政策原因基本上归国家;各级政府对国有地勘单位的改革和企业化发展方向缺乏统筹安排。

四、对策建议

1、国有地勘单位改革要采取渐进式改革,要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拨款方式、分类指导进行等方法逐步循序渐进推进改革。

2、国有地勘单位人事改革从现在开始,要采取具体政策,总体而言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要考虑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地勘队伍为国家和国民经济做出过的巨大贡献,和老有所养、以人为本的精神。新人新办法要使地勘单位的人事管理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有利于地质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要继续大力压缩在职和上岗职工人数规模,但不要搞硬性指标,主要是通过财政拨款方式的改革,使地勘单位感觉到压缩在职和上岗职工规模有利。

4、核工业地质队伍的改革,要考虑到铀矿地质工作的特殊性和与国防工作的重要性。在解决地勘队伍历史遗留困难和问题时,核工业地质队伍除存在着大量其它地勘队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外,核工业地质队伍中还存在核放射性职业病的问题需要给予应有的关注和照顾。

5、国土资源部每年召开厅局长会议时,除邀请各地勘局长参会,也应邀请属地化的工业部门地勘局长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