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嘉瑞邦商务酒店:南京博物院藏青铜器精品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9:50:48

南京博物院藏青铜器精品展










南京博物院镇院之宝——错银铜牛灯 国宝级文物
错银铜牛灯由灯座、灯盏、烟管三部分组装而成。它的三部分均可拆卸,使用和擦洗相当方便。灯座是一俯首站立、双角上耸、四足矮而敦实、尾卷曲向上、雄浑壮硕的黄牛。牛腹中空,背负圆形灯盘,灯盘一侧设置扁平把手,便于转动灯盘,盘上饰两片可以灵活转动的灯罩,其中的一片刻镂空菱形斜方格形纹,起到散热、挡风和调光的作用。灯罩上紧扣穹顶形罩盖,盖顶之上均匀弯曲的烟管与牛头顶上方凸出的短管紧密套接。当灯火点燃时,所产生的烟尘通过烟管导入灯座腹腔中的清水被溶解,从而确保室内空气的清新。
扬州古称广陵,西汉设广陵国,东汉改为广陵郡,与错银铜牛灯同出土的还有“广陵王玺”龟钮金印、虎钮玛瑙印、以及镌刻“山阳邸”、“建武二十八年造”等铭文的雁足灯等,这足以证明错银铜牛灯应属于王室器物。






楚王升鼎 春秋 国家一级文物
征集




错金银盘龙纹铜鼎 战国 国家一级文物
1965年涟水三里墩西汉墓出土
通高15.5厘米,为子母口、鼓腹、矮蹄足,上有方形附耳。有盖,盖上有三个对称的卧兽形钮。盖腹均饰以错金银纹饰,腹部纹饰可分为两组,中有凸棱一周,凸棱以上包括附耳饰以错银云纹和三角纹, 凸棱以下有六组错银垂花卷云纹,盖饰错银的有鳞甲的盘龙纹,在每两兽形钮之间有两龙之向躯体交缠,共六龙,首尾相衔;盖中心为一错金漩涡纹。出土时基本完整,鼎腹底部残留有香瓜子两粒。


兽首和盉 西周早期

青铜 通高30. 5厘米

1954年丹徒烟墩山出土






错金银铜牺尊 东汉 国家一级文物

青铜礼器具有标志等级和权利的特殊意义。尊为盛酒的容器,以牺牛为造型的尊被称为“牺尊”。牺尊设计精巧,盖为一大雁呈栖憩回首状,雁头顶镶嵌菱形绿松石,头、颈部均铸刻羽毛纹。

战国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走向了衰落,然而错金银的镶嵌工艺水平却已达到了顶峰。错金银工艺是指将水银和重金属一起涂在有凹槽的青铜器表面,水银挥发之后,重金属就留在了上面。这种制作工艺使金属不容易脱落。



兕觥 西周早期
通长25.5厘米
1954年丹徒烟墩山出土
器呈牛角状,身饰云雷纹


神人骑辟邪铜灯 东汉末期至三国早期 国家一级文物

青铜器发展到战国以后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的主心位置,但仍在各个时期出现一些精品这件东汉末期的铜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铜灯的形象是一只威猛的辟邪,辟邪背上坐有一个张开双臂的方士,辟邪是汉代开始流行的怪兽形象,有着镇宅驱秽的说法,而方士则是道士在当时的称呼,当时道号为“张天师”的张陵统一了道教中的两个分支——“太平教”和“五斗米教”,使得道教成为了东汉的至尊大教,仅从这个侧面我们就可以看出当时道教的盛行程度了。





错金银兽面云纹铜牺尊 战国








云纹铜油灯 东汉 国家一级文物
1975年江苏睢宁刘楼出土
由牛身、灯座、灯盖三部分组成。牛造型浑圆,背负灯座,可任意转向,灯罩顶部有云纹穹隆形盖,内有圆管状烟道连于牛身,导烟炱于牛腹。




嵌绿松石铜鹿 战国 国家一级文物
1965年涟水三里墩西汉墓出土
整体作伏卧状,头颈直立,竖耳瞪目,犄角槎丫,各分四叉,形象逼真。脊、臂、胫、耳等部分镶有绿松石,通角高52厘米,身长26厘米。








立鸟镶嵌几何纹铜壶 战国 国家一级文物

1965年涟水三里墩西汉墓出土

高76厘米,口径20厘米

是战国时代的一件容酒器,盖钮上立一飞鸟,盖周饰三飞鸟。侈口、束颈、扁圆腹、圈足,下承三翅立鹰。肩饰垂环兽首耳,通体饰几何纹,纹饰错银并镶嵌绿松石。







编钟 春秋

1984年江苏丹徒北山顶出土


编钮钟 春秋

1984年江苏丹徒北山顶出土






编钟 春秋

1964年江苏六合程桥出土

石编磬 春秋

1964年江苏六合程桥出土








青铜提梁卣 商代 国家一级文物

通高24.5厘米

征集

扁足铜鼎 商代晚期
口径21.4厘米 高27.3厘米
直耳、浅腹、团底、兽形扁足、腹饰兽面纹,腹内壁有“亚行父父庚”铭文五字。


环盖云纹鼎 春秋

1984江苏丹徒北山顶出土





饕餮纹大鼎 商代

1975年江苏连云港大村水库出土


独耳尊 西周

1982年江苏丹徒磨盘墩出土
口径34.5 底径24.1厘米
口沿下有一半环耳, 腹饰云雷纹及四组乳钉


鱼龙纹双耳盘 西周

1930年江苏仪征破山口出土


夔纹西周

1983年江苏丹徒磨盘墩出土


羽纹缶 春秋

1964年江苏六合程桥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