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海莲路附近酒店:高考作文最新素材---仇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1:08:31
屡踩红线而不倒,数遭媒体轰炸却高升。改革开放30年的背景下,个性官员仇和的升迁轨迹,耐人寻味。“宽容改革者,善待失败者,全面看待有争议者”,这样的政治生态环境,对于试图有所作为的官员来说,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
充满争议的仇和,其个性化施政备受百姓欢迎的同时,也饱受舆论热议。而漩涡中的仇和,仿佛置身事外,不为所动。

无论如何,对于仇和这样一直埋头做事的基层官员,应该给予一些掌声。尽管这个有着强大内心的苏北汉子未必看重外人的掌声。
任何对仇和的解读都难以避开时间的迷雾。媒体镜像中的仇和与真实生活里的仇和都是一个谜。若干年后,退休后的仇和书记若写一本书,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估计会销售火爆。
仇和真会写书?以他的惯常的作派揣度,大概不会。“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仇和总是风风火火地疾行在一群官员的前面。
“为公才改革,为私谁改革?”“青天”也好,“酷吏”也罢,“仇”与“和”这对充满矛盾色彩的字眼组成的名字,注定会在大变革时代的中国留下不少话题。

仕途之路

39岁,还算年轻的仇和迎来了人生第一次独当一面的机会——以宿迁市委常委、副市长之衔,兼任沭阳县委书记。
在沭阳老县城街头,有座三匹马的雕塑,原本寓意骏马腾飞,却被当地百姓戏谑为:三匹马,没方向,一匹北京去告状,一匹南京去要账(要扶贫款),一匹下乡去扫荡。
三匹马的所在,即是仇和从政之初的舞台。了解仇和在沭阳实验之前的个人历史,或许有助于理解这个人。
仇和,1957年生于江苏盐城滨海县的农村,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因为穷,家里原本9个孩子病死了两个。他5岁那年,亲眼看着两个弟弟因无钱治病而被丢在草席上等死。
“苍蝇在他们身上乱叮”。40多年后,仇和仍清晰地记得两个弟弟凄凉的死状。
仇和能够上学,是牺牲了三个姐姐的上学机会换来的。18岁初中毕业后,仇和先后在生产队当过记分员、队长,这位蛰伏在乡间的文学青年还是当地党报的优秀通讯员。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仇和得以就读于江苏农学院植物保护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省农科院工作。
参加工作仅两年,仇和被提拔为副处级干部,职务是江苏省农科院团委书记。1986年,他被下派到徐州丰县挂职科技副县长锻炼两年半,这是仇和以官员眼光静心研究县域经济和农村问题的开端。挂职结束后,仇和回到省城南京,任省科委农村科技处处长等职,站在管理者角度,对于仇和,这是个回望农村的不错视角。
1995年4月,仇和被选派参加“江苏省高级管理人才经济研究班”赴美国马里兰大学,进行为期8个月的学习。
回国后不到半年,仇和来到刚建市的宿迁,任副市长,分管文教卫,政府排位第八,列副市长最后一名。
三个月后的一天晚上,时任宿迁市市委书记的徐守盛敲开仇和的宿舍门,和他谈了去沭阳县任职的事,仇和答应了。过了几天,徐又改变了主意,说是市长反对。
曾在沭阳当过四年县委书记的市长是出于好意,他担心任职沭阳把仇和毁了。“我去沭阳时,体重127斤,走时107斤;去时满头黑发,走时满头白发。”
宿迁是江苏社会经济发展“木桶”中最短的一块板,而沭阳,则是宿迁最穷的一个县。
“大不了把沭阳当作政治生命的终点”,喜好挑战的仇和义无反顾。
四年后,那个曾被很多人认为“就是神仙来了也搞不好”的沭阳县发生了巨大变化:580多公里的水泥路面交通网从无到有,破败凋敝的县城、集镇建设一新,成千家加工企业冒了出来。还有,240多名问题官员被抓或被处分。沭阳人出行有路,创业有心,就业有门。
沭阳也改变了仇和的政治命运:2000年12月,他升任宿迁市市委副书记、副市长,此后步伐不停,2001年8月正式出任宿迁市市委书记。
仇和担任市委书记的5年,宿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2.6%;财政收入破天荒地达到25亿元。在“打时间差、空间差、信息差、制度差”中,宿迁找准了自己的市场定位,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逐步实现谷底隆起。
2006年1月20日,49岁的仇和当选为江苏省副省长。
2007年12月,仇和调任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刚一到任即进行大刀阔斧改革,一年推出200多项新政,其中公布昆明市官员办公电话和职务分工、电视直播市委全会、实行滇池治理河长制等均产生重大影响,昆明从一个风格保守、节奏缓慢的边缘城市一举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热点地区。
沭阳、宿迁、昆明,对于明星官员仇和,是一座座已经改变和即将改变的城市,也是一方方耗费心血、挥洒个性、施展抱负的舞台。当然,舞台上的他最拿手的是唱黑脸,甩铁腕。

铁腕之术

读关于仇和铁腕的桩桩段子,常常会发笑,笑那些弄虚作假干部的窘迫,笑那些段子带来的喜剧效果。在同时代的循规蹈矩里面,仇和的铁腕常常被媒体放大。
铁腕,是仇和的拿手之“术”,如同商鞅变法的“南门立木”一般。无论在宿迁还是昆明,他都会创造“电话号码”事件和“瞌睡局长”风波之类的故事,充分运用自己的权力做事。这其实是他的策略——让官场紧张,让百姓喜欢。
仇和刚到沭阳,县城的马路几乎没有隔离栏,人流车流汇集到一条道,混乱不堪。之前的班子曾开过三次常委会,都因资金难筹措无果而终。
仇和责令每个单位包干自家门前的道路架设隔离栏。至于钱从哪里出,各单位自行解决。在仇和的“逼迫”下,不出两个月,沭阳县城2.3万米的道路隔离栏从天而降。
仇和往往用这样“不讲理”的方式,快刀斩乱麻解决棘手的问题。他常常用充满争议与个性色彩的故事来达到他所要求的效果。
县城一位妇女为图方便,翻越护栏,横穿马路,正好被领着四套班子检查市容的仇和发现。仇和立即命令司机驾车追赶。妇女吓得撒腿就跑,最后躲进了公厕。仇和仍然不依不饶,让车上的女干部去厕所里找出来。仇和强令那位妇女再翻一遍,并让电视台记者录像。画面在电视上一播,县城乱穿马路的现象销声匿迹。
有人曾对仇和的治民之术作过分析,“有几件是他必抓之事,一是抓环境整治,二是抓治安,三是抓来信来访。这几件事群众心里都高兴。”
仇和的“铁腕”体现在他的雷厉果敢,更体现在做得恶人。
“治安的问题是警匪一家。”语出仇书记之口,震惊官场。仇和曾一夜之间将沭阳全县41个派出所所长异地轮岗,曾令沭阳县近600名重点可教育对象在“沉重的忏悔”栏目亮相;仅1997年一年,全县破获各类刑事案件4656起,当地社会治安状况迅速好转。
当然,“沉重的忏悔”也被舆论挞伐,成了仇和“侮辱公民人格”的证据之一。
仇和所到之处,铁腕的威力尽显无遗。铁腕的双刃剑带来斐然政绩的同时,也留下了不少充满争议的“把柄”。
1998年,宿迁市所辖的沭阳县,给教师下达“招商引资”任务,引起集体罢课,此事被央视“焦点访谈”披露。
2002年,宿迁推行1/3干部离岗招商、1/3干部轮岗创业,政府催生了上千“官商”,这同样引起媒体集中轰炸。
2003年,宿迁强行推进教改医改,变卖幼儿园和医院,引起激烈争议。从7月12日~10月2日,短短一个半月时间,“焦点访谈”三次聚焦宿迁。
2007年,昆明要求各县市区、各部门“一把手”,在新闻媒体上公开作出承诺,并将姓名和联系方式一并公布,接受群众监督。一时间,报纸脱销,昆明纸贵。
有人说,仇和的任务就是变法,特色就是铁腕。变法和铁腕,靠的还是胆略和无私。正如仇和在昆明履新所说:和大家无亲无故,无恨无怨,无牵无挂,工作一定能无恃无畏。”
“假如××地方来了仇和式的书记”或者将××领导和仇和作比较,这样的例子在网上有不少。在河南长垣,县委书记甚至在全县发起了一场“一学三做”的大讨论:学仇和,真情做人、正气做官、大胆做事。
仇和,充满争议的同时,不能忽略的是辖区的发展与繁荣。发展,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是颠扑不破的硬道理。

非常之举

仇和离开宿迁已近三年,“招商引资是第一政绩”的政治遗产还在影响着宿迁的大小干部们。仇和最“狠”的一招是一票否决:无论你的本职工作干得多好,只要你招商引资的任务没有完成,一切等于零。
招商引资的压力让家人的聊天不再是家庭琐事。一位乡党委书记,整天在外奔波招商引资,个人的压力成了全家的负担,连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见他的第一句话往往是“招到了没有?”
在仇和执政过程中,颇受非议的是“政绩工程”,而这些工程往往为他招来更多“骂名”。
沭阳全县在1996年前,72%的行政村未通沙石路,人称“汽车跳、沭阳到”。在这种背景下,三年后的沭阳创造了一个奇迹,一跃成为苏北交通最好的县,以致江苏省的一位省领导感慨:按常规方式,50年也办不了。
为何效果如此?仇和发动的是一场“全民战争”,每个财政供养人员扣除工资总额10%,退休人员扣除工资5%用作交通建设。每个农民“捐款”15元,出8个义务工,组成修路队。
当然,仇和的解释不是扣款,而是有偿借资。过程难免争议,结果却为人称道。而结果,恰恰是仇和所要的,是地方治理需要的。
在仇和在宿迁的执政过程中,非议最广的,当属“卖光”政策:从一开始出售国有单位的门面房,到所有国企改制“能卖不股、能股不租,以卖为主”,再到拍卖乡镇卫生院、医院,直到出售学校,可谓“一卖到底”。
他说过这样的话:“宿迁515万人民所居住的855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要可以变现的资源或资产,都可以进入市场交易。”此话至今褒贬不一。
很多人不理解,此举为何?“我不办穷人医院、穷人学校。”仇和说,“政府包办的后果,事实上穷人受损、富人得益、官僚得利,这种情况,其实只有让市场来发挥功能,政府的作用应该是直接给穷人发补贴。”
“仇和望一望,拆到南关荡,仇和手一挥,拆到沂河堆。”“拆了你别哭,没拆你别笑,那是仇和没看到。”这是沭阳当时流传的两句顺口溜。
仇和推动的大规模拆迁让其处在舆论的焦点。面对异议,仇和的逻辑是:激发民间活力,必须建设小城镇这个载体,鼓励农民进城入居、进城入市、进厂就业,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才可能更好地培育城市的辐射力。
仇和为政,非常之举有很多。他不听数字汇报,而是到每一个县乡的项目点上具体察看;每逢年尾,谁完不成任务,一律点名登报,亲疏无别;他会午夜电话查岗,还会在现场观摩时钻进猪圈,数点猪头,核对与汇报的数字是否一样。
对于诸多非常之举,仇和后来也反思,“中国要用50多年走完西方300多年的路,怎么走?只能是压缩饼干式的发展。”在新政中,仇和承认“确实伤害了一些人”,但他知道,“放在当时需要大治的背景下,这样确实有效,老百姓也拥护”。
其实,仇和也并非一味蛮干,他也懂得刚柔相济,也有另一面的非常之举。
反腐正烈时,不少机关干部被查处,家属们情绪低迷。仇和想出的一个办法至今让干部们佩服:每个周六在机关开舞会,所有的县委常委都领有“做思想工作”的任务。舞步笨拙的仇和,从头跳到尾,每次邀请不同的人。他说“这种形式好,在办公室谈话气氛太压抑”。
有一次下乡暗访后,仇和突然问起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你的家乡是哪个村?”然后他临时改道前往,也没下车,就绕着屋子转个圈,看了看说:“哦,你就在这儿长大的。”
很多人津津乐道于仇和铁腕治理官场沉疴,却忽视了他在实践中的创新之举,忽略了他在党内民主层面的实验。
1997年,仇和在沭阳试行干部任前公示制,这一做法引起轰动,获得高层长篇批示。现在,干部公示制已被写进《干部任免条例》,在全国推广。为保证一般干部拥有平等的参与权,他在宿豫区率先搞起了公推公选,此举在全国首开先河,高层再次批示;为保证一般干部的被选择权,他在泗洪县率先搞起了乡镇书记直选;为保证民众在干部选拔中的监督权,他在泗阳县率先搞起了勤廉公示。
举国纪念、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日子,远在西南重镇昆明的仇和的名字在诸多评选活动中屡屡被提及:“中国改革功勋(贡献)人物奖”“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杰出人物”“改革之星——影响中国改革30年30人”等等。
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官方机构和媒体对仇和的高度评价并没有淡化多少仇和的争议色彩。人们很难看到仇和领奖的身影,他奔波在出访、招商、现场办公的路上。对于获奖与争论,对待褒与贬,他的一贯态度是不讨论、不争辩,“闭口务实、埋头干事”。对于他和他现在服务的这个城市来说,要紧的是抢时间抓机遇,要紧的是发展速度——
“我之所以凡事必采用飞快的速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些措施一上马往往就遭到争议,甚至反对,我必须争取用最快的时间让人们看到结果,好的结果出来了,争议自然就消失了。”
所以,面对争议鼎沸,仇和往往选择置若罔闻,大步流星,疾行在改革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