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4发动机是哪生产的:触手可及的10大幸福秘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29:08

 

□ 作者:编译:罗守坤    
□ 日期:2004.8.1

译者按:
    开发商最重要的是必须了解消费者及其需求,没有消费者,不论建筑物的美学效果多么吸引人或其功能多么完善,也不会具有价值。因此,人创造了房地产。

    消费者行为研究一直是本刊关注的一个主题,但地产领域关于消费者的统计学描述或写实性记录本来就少,更乏鲜活。本文虽与地产无关,一切地产的努力又何尝不是通往消费者幸福人生的一条道路呢?我们期待相关的讨论,社区与幸福,营销与幸福,无任欢迎。

    在过去的70年里,有关人士针对一些感到幸福和不幸的人进行过调查,人是不是幸福会取决于以下10个关键方面,而这些方面竟然是人们触手可及的。同时,专家们认为决定性格方面的遗传因素在50%的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幸福,而其它九个方面只能决定另外的50%。

财富
    在某种程度上,金钱能买到幸福。但是如果你完全能支付食品、衣服以及房屋费用和医疗,任何多余的钱对你来说就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了。

    富人相对来说要快乐一些,是因为不管他们关注什么,那些科研人员就会注意到,并根据他们所关注的研制出相应的产品。但是幸福和金钱之间的链接不是那么简单。在以往50年间,人均工资在工业化国家得到飞涨,然而人们感到幸福的程度却没有什么变化。也就是说,当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如果你拥有的金钱超过了你周边的朋友、邻居以及同事,你的幸福感才会有所增加。

    “金钱买到身份,而这种身份能让人感觉良好”,英国Warwick大学的经济学家Andrew. Oswald 是这样解释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通过某种另外的方式来获得一种身份——比如,很多演员或科学家乐于接受一些回报很低的工作。

欲望
    究竟需要拥有多少东西你才会感到幸福?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加拿大政治学家Alex Michaels访问了39个国家的18,000名大学生,要他们评估自己的幸福程度。然后,询问这些大学生离他们所期望的幸福还有多大的差距。他发现,那些渴望——不仅是金钱,而且还有朋友、家庭、工作、健康和工厂——远远超越他们已拥有的人,一般没有那些感觉差距更小的人幸福。事实上,用期望与现实差距大小来预测幸福要比单纯用收入来预测要好5倍。“差距这一衡量标准取代了绝对的收入标准”,Michaels说。

    这种“期望差距”可能解释为什么许多人并没有因为薪水的提高而得到更多的幸福。我们大多数人仅仅是因为想要得到更多,而不是去满足自己的欲望。在过去20多年的调查中,要求人们列出他们认为对于“美好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的物质。研究人员发现,人们拥有的这些物质越多,他们的清单也就越长。然而,良好生活还是远远无法达到。

智力
    常人认为,聪明人更幸福,但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智力对幸福并没有影响。

    乍看起来,这个结果令人惊奇,因为大家都会这么想,聪明人通常赚得更多的钱而成为富人,而富人通常更幸福。

    一些研究人员推测,聪明人可能有更高的期望,因而对于最高成就以外的其他事情都无法感到满意。“或者是,也许在智商测验中获得高分——这意味着你有很高的语言能力,而且能够在脑子里“折腾”事情——与你和别人相处的能力并没有多大关系”,心理学家Ed Diener说。他认为“社会智力”可能是幸福的真正关键。

遗传
    一些人天生是幸福的或是不幸的?行为遗传学家和心理学教授David Lykken相信,任何时候,我们对于幸福的感觉一半取决于我们生活中正在或将要发生的事情,一半取决于幸福的“起点”,这一“起点”将近90%由遗传来决定的,并且我们在经历巨变之后终将回归到这一点。“尽管幸福的起点很大程度上由我们的基因决定”,Lykken解释说,“我们处在这一起点之上或低于这一起点,取决于我们或我们的父母的良好意识和培养”。

    Lykken发现,基因差别解释了44%-55%的幸福差异。收入、婚姻状态、宗教或教育各自最多能解释这种差异的3%。

    但是,在起点之下跋涉或在起点之上跳跃,取决于你自己。许多研究表明,外向的人比内向的人则要幸福得多。研究还表明,人们处于情绪高涨状态中,更容易善于交际,从而获得幸福感。

    肯塔基Louisville大学的Michael Cunningham 研究表明,人们在看完幸福片之后比观看悲情片更健谈,也更开放。理论上,即使低幸福起点的人也能改善他们的前景。

美貌
    先来一则坏消息:长得好看的人确实更幸福。当Ed Diener让人们去评估他们自己的长相时,发现“客观上的个人魅力对于主观上是否幸福有着小而积极的影响”。

    或许是因为生活对于美丽的人更可亲,或者是它可能更微妙。最吸引人的面孔是高度对称的,而且有证据表明对称是良好基因和健康免疫系统的反映。因此,美丽的人更幸福或许是因为他们更健康。

    即使你不美丽,只要你相信你看起来不错,你也可以利用美丽的良好情绪。不幸的是,研究表明妇女们总倾向于认为自己太胖,而男人们则始终认为自己太弱小。

友谊
    很难想象比生活在加尔格达(印度最大的城市,东方最大的商业名城之一)街道上或随处可见的贫民窟之中,或者通过卖淫来维持生计更恶劣的生存环境了。然而,尽管面对贫穷和肮脏,这些人比你想象得要幸福得多。

    Diener 采访了来自这些群体的83人,把他们分成三组,并测量了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在这个测量体系中,2分被认为是中间值。总体来看,他们平均分数为1.9——与来自中产阶级的城市学生(他们的分数为2.43)比较,不算好,但也值得夸赞。住在贫民窟里的人是这三组困难人群中最幸福的,他们的分数是2.23,与学生的分数没有太大差别。

    “我们认为形形色色的社会关系对此是有一定贡献的”,Diener 说。他说,所有三组人群在特定方面例如家庭(2.5)和朋友(2.4)方面都有很高的满意度。住在贫民窟里的人尤其如此,或许是因为他们能够充分利用印度文化中近亲的大家庭的社会支持缘故吧。

婚姻
    在一份来自42个国家调查的分析报告中,研究人员发现已婚人士比单身者更容易获得持久的幸福。虽然婚姻的影响不是太大,但仍会引发这样的问题:婚姻会使人们感到更幸福还是幸福的人更有可能结婚呢?

    也许两个答案都是真的。Diener和他的同事们15年来针对30,000个德国人进行了调查,他们发现幸福的人其实更有可能去结婚并使婚姻更稳固。但是任何人都会因为结婚而提高情绪。但是婚姻的影响只能始于那个“幸福日子”之前一年的时间,这种状态能持续到婚后一年左右。然后,大多数人的满意度会跌回到原来水平。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幸福回落掩盖了一个事实:即一个好的婚姻能产生一种持久良好的影响。而且,相对不幸的人一旦结婚,将会得到更大的幸福。

    这份调查报告看上去比较特殊,因为调查显示了人们不能单纯从同居生活中获得与婚姻同等的幸福。“我怀疑是因为同居没有拥有那份镶着金色花边的正式文件而缺乏安全感,这导致了同居者不能获得与已婚者同等的幸福。”Swald说,“从各种资料上来看,这种不安全感是不利于人们的。”

信念
    卡尔.马克思对信念有过较为贴近的解释,他说信念是大众的麻醉剂。在大量的关于宗教和幸福关系的研究中,大部分研究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一种积极的联系。

    Duke大学的Harold koening认为信仰来世会使人们活得更有意义,会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尤其是那些上了年纪的人。他说:“在比较艰难的岁月里,宗教信仰会成为人们同逆境抗争的坚强后盾。”

    宗教也能带给社会一些互动和支撑。但是Koenig认为信仰不仅仅是接受现实。他说:“研究中表明给他人提供帮助会更有利,这些人会活得更久一些。”调研人员同意这种说法,宗教信仰者因此会获得比社会活动家更大的满足感。 

慈善事业
    一些研究人员发现幸福和慷慨无私的行为是有一定联系的。但是根据人的行为特性来看,当人们做了好事时是否感觉良好或人们是否真的愿意大公无私,这一点并不是特别明晰。

    洛杉基的Loyola Marymount 大学的经济学家James Konow曾尝试通过试验弄清楚慈善和幸福之间的因果关系。他通过征募人员来发放调查问卷,在活动结束的时候,他给了回答问卷的其中一半人10元钱,但另一半人却什么都没有给。然后让得到报酬的人与未得到的人一起分享这10元钱。

    Konow发现本来很高兴的学生大多愿意与别人分享所得。但是在试验过程中,即使情绪很好也不能使他们变得更为慷慨,而且与人分享所得的学生并不能马上体验到幸福,事实上,他们还表现出一点不快。Konow 认为一种单纯的慷慨行为并不能使他的试验者们感受到更幸福,而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养成慷慨性格的习惯却使人感受到更幸福。

年龄
    老年人不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

    “面对所有变老的麻烦,老年人怎么会更感到满足呢?”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Laura Carstensen提出这样的疑问。在一次研究中,Carstensen教授给184名年龄在18到94岁的调查对象发了寻呼机,然后每天呼他们五次,每次都问问他们的情绪如何,连续呼了一个星期。老年人通常都表现得和年轻人一样情绪良好,但情绪处于消极状态要比年轻人少一些。

    为什么老年人更快乐呢?一些科学家们的观点是老年人可以对生活期望值不高,并且尽量去适应生活。或者他们在人生目标上表现得更为现实,仅仅树立一些他们知道能达到的目标罢了。但是Carstensen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年人学会把注意力放在能使自己愉悦的事情上,而让那些影响情绪的事情付之东流了。

    “人们不仅仅认识到自己拥有什么,而且知道这些东西不会永远都在,”Carstensen说,“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人在85岁的时候和自己的爱侣吻别,可能会比20岁的时候亲吻自己的爱人无端生出更多的感触。”

    (本文译自Reader’s Digest, July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