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致suv二厢价格及图片:《基于因特网的中小学教育资源组织开发与应用研究》成果公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5:13:51
课题类别: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
课题批准号:XJK03BJ017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
课题主持人:朱唯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主要研究人员:杨玲、贺雄、王雄建、钱莺、张葵、孙雯、周大勇、廖晓刚、屈运华、肖焕之、谢良军、刘建芳、蒋联明

《基于因特网的中小学教育资源组织开发与应用研究》成果公报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大众化、终身化、个性化和国际化的重要支柱。要实现教育信息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即以应用信息技术为突破口,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随着教育信息化步伐日益加快,各地纷纷建设各种形式的教育资源库。然而,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建起的各级网络资源库应用情况并不乐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内容陈旧,不能及时更新;脱离实际,与一线教学结合不够紧密;结构混乱,组织分类和表现形式不合理;互相封锁,资源缺乏有效的共享和交流;管理组织不力,资源建设可持续性不强。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有效资源建设模式的缺失。因此,探索一种新型的资源建设模式并构建一整套合理完善的应用机制,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区域共享与增值利用,并最终实现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对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学水平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从国外来看,关于教育资源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内容非常广泛,几乎包括了资源建设的各个不同层面。有关于标准化应用的、有关于资源分布共享机制的建立、有关于技术实现与软件工具开发的等等。虽然这些研究结果对本课题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由于国内外教育理念、教育体制的巨大差异,对于我省的实际情况而言,这些结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
我国教育资源建设从21世纪初才开始起步,自2000年教育信息化工程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以来,教育资源的建设就已被公认为是教育网络应用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国内许多学校和公司开发了教育资源管理系统。2003年新课程实施以来,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东也纷纷启动了规模庞大的资源库建设工作。然而,从课题组初步调查分析看,我国教育资源建设尚处于自发的起步阶段,建设的多,研究的少。文献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不断推进,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各地资源建设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大部分对教育资源建设的研究仅停留技术层面,集中在对资源类型、建设技术方式的研究,而对资源建设中较深层次的问题,如对资源的认识、资源应用行为、资源组织与建设模式等问题研究较少。有关教育资源建设的研究,特别是有关区域性的教育资源组织开发与应用,具有一定实践指导价值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有关教育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研究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依据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组织开发教育资源,既能支持优质资源的高效共享,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又能支持个性化教育;如何运用一种资源库开发建设与应用的新模式,充分发挥每位教师、每个学生、每所学校的力量,最终集聚全教育系统乃至全社会的力量,逐步形成广阔的、不断增长的“资源的海洋”,让资源的创建、共享和使用都直接联结到每一个最终用户,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应用层面来看,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研究内容
针对当前教育资源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从实际应用需要出发,研究教育资源建设的内在规律和基本方法,探索一种符合我省教学实际的中小学教育资源组织开发与应用模式,设计并搭建新型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平台,营造实用、便捷、多层次的资源建设与应用环境,服务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现状分析,包括教育资源建设主体分析、教育资源应用现状、教育资源建设模式等。
2)教育资源特性研究,包括:教育资源的概念界定、教育资源应用方式、教育资源的生成、教育资源的组织形式、教育资源管理等。
3)区域性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包括区域性教育资源组织开发、教育资源管理、教育资源应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平台构建等。
4)教育叙事在中小学教学教研中的应用,包括教育叙事及其应用价值、教育叙事研究的工具平台设计等。
三、研究结论及分析
通过近5年的研究与实验,针对教育资源组织开发与应用,课题组从理论基础、设计思路、建设模式三个层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从理论层面提出资源建设要关注教育资源的应用特性。
1)教育资源应用要向深层次发展
当前,在很多人眼里,课件、素材、试题试卷等成了教育资源的代名词。教师使用教育资源最常见的原因是为了美化或修饰自己的公开课或参赛课,或收集一些试题试卷,减轻工作负担。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教育资源库仅仅是查找资源的“字典”,只在缺少素材的时候才会使用。教育资源应用大多处于“表象”层,其日常化、持续性的应用难以实现。
教育是门科学,更是门艺术。教学过程体现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一种技巧和一种创新。因此,教育资源的应用除了应该具备“表象”的功能外,还应该向更深层次发展,体现为思想的碰撞、技艺的交流和灵感的再现。教师从教育资源体系中获得的不仅仅是课件、素材和试题,还应该源源不断地分享新思路、新技巧和新想法,并能有效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教学水平。
2)深层次应用要求教育资源应具备相应的特性
教育资源要实现深层次应用,应该具备以下应用特性:
多样性。教学既有共性的规律,也有个性的特点。没有一个或几个模式、方法能够适应所有的教学过程。我们调查发现,虽然很多学校购买了教育资源库产品,教师获取教育资源的方式主要还是通过因特网搜索,其主要原因是资源库产品可供选择的内容太少。教师对教育资源的需要是多元化的,也就决定了教育资源必须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多样化教育资源应该产生于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而不是仅仅由一些专门机构来生产。
时效性。教学是个动态的过程,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社会在发展,教育理念在更新,学生在变化,教学方式方法也在变化。传统资源开发模式的资源更新周期长,时效性差,因而教师不愿意使用而转向因特网。因此,教育资源应该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能很好地反映社会环境的发展、教学对象的变化和教学行为的改善。
有序性。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如果在寻找有价值的信息过程中,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信息的价值也大打折扣。研究表明,资源并不等于信息的堆积,只有经过合理规划,带有明确的指引,有序的信息才具备资源价值。有序性也是教育资源所必须具体的一个重要特征。
共享性。从资源开发的角度看,一个封闭的资源体系才能实现最大的商业价值。然而从社会应用的角度看,由于数字化教育资源具备低成本的复制传输特点,教育资源的共享更能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从而促进教育资源的有效应用。
生成性。传统的教育资源在应用过程中,其本身并不会发生变化,其价值也不会改变。而网络化和数字化的教育资源,能够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入以及应用面的不断扩展而发生变化,其价值也会不断增加。使用者对资源的应用过程中,通过参考、借鉴、引用、并参与网络研讨、评论、修改,能进一步丰富资源的内涵和使用价值。伴随着应用的生成性是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教育资源有别于传统资源的重要特性。
2.提出了“建用结合,以人为本”的教育资源体系构建思路
当前,在教育资源建设中,人们更多地将视角集中在教育资源本身,忽视了对教育资源建设者和使用者的研究;更多地关注了如何建资源,忽略了如何用资源,“建”的不“用”,“用”的不“建”现象比较普遍,“建”、“用”不能和谐统一、相互促进,导致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缺乏长期发展的动力和支撑。
教育资源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教育资源建设要突出以应用为导向,充分体现教育资源的应用特性,关键在于如何吸引更多的建设参与者、实现更有效的共享和更深层次的应用。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在于如何协调“建”和“用”的关系。
根据对教育资源应用特性研究分析的结果,课题组得出了“建用结合、以人为本”的教育资源体系构建思路。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建设应该以应用为导向,而有效的应用反过来能促进良好建设氛围的形成。建设为应用,应用促建设。
2)教育资源不能与生产者和应用者割裂开,教育资源建设还应该包含产生教育资源体系的培养和构建。
3)人是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主体。一个灵活的互动网络平台、一个稳定的建设与应用群体和一套合理的管理激励机制共同组成以人为本的教育资源体系。
4)在这个体系中,每位参与者的贡献都能得到认可和鼓励,每位参与者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每位参与者都能得到他人的帮助,每位参与者都能不断成长。真正体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时代精神。
3.探索并构建了“行政主导、专家引领、教研管理、教师参与、技术支撑、机制保障”的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
为了使资源建设迈向优质、原创、深层次应用和可持续发展,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资源建设模式与合理的应用机制是关键。通过五年多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探索并构建了一套以“行政主导、专家引领、教研管理、教师参与、技术支撑、机制保障”的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
1)    坚持“行政主导”,保证资源建设公益性、社会性的正确方向。
资源建设是一个周期长、规模大且牵涉到多个层面的系统工程。在资源建设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省教育厅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优势,成立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资源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全省的资源建设工作进行统一领导、规划、协调和管理,让资源建设能有效地为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服务,保证资源建设公益性、社会性的正确方向。
2)建立“专家引领”的研究模式和“教研员负责制”管理模式
只有在先进教学理论和理念的指导下,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才会更加规范,更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为此,我们建立了专家组引领的研究模式,成立由省级教研员、兼职教研员、教研专家库、课程专家组成的指导小组,运用新理念和新知识指导教学资源建设发展方向,大力推进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
为了充分发挥教研员在资源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我们还建立了以教研员负责制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优势在于:首先,由教研员主导并宏观管理相应学科的资源建设,根据学科的特点,采用科学的方法与态度,及时提出学科资源开发的方向和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学科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其次,教研员作为学科资源建设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可以将网络教研与资源建设相结合,依托资源建设与应用平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如教研信息发布、网络集体备课、在线业务指导、资源征集评选、资源应用培训等等,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效果的提升,实现资源建设与教师专业能力的协同发展。最后,教研员可根据需要,定期组织资源建设经验交流会,为资源建设骨干教师提供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努力提高资源的质量与效能,促进学科资源的持续优化和应用推广。
3)吸引广大教师、学校积极参与,促进资源有效利用,实现“走进课堂、面向师生、服务教学、支持课改”的目标。
教育资源建设不仅是一项技术性和研究性工作,也是一项需要结合学科教学实践的工作。要以“走进课堂、面向师生、服务教学、支持课改”为导向,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合作、共建共享”的原则,通过有效地激励管理机制,吸引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发动教育技术力量强和条件成熟的学校结合自身教学特色和优势,有针对性地申报成为教学资源建设“基地校”。
    通过这些手段,建立并科学管理一支既有扎实学科教学功底又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资源开发队伍,充分调动并长久保持其参与资源建设的积极性,使其发挥出良好的示范引领和榜样辐射效应,为教育资源建设的长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    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区域性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支撑平台。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信息低成本、大范围、高速度地传播成为可能。要实现区域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必须搭建一个高效率的技术支撑平台。
5)    建立资源建设的激励机制,保障教育资源的长期发展。
激励机制是激发广大学校和教师参与资源建设的动机,是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为了营造重视资源建设、广泛参与资源建设的氛围,我们建立了完善的资源建设激励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对在资源建设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市州、学校、教师给予激励和支持。如将资源建设列入基础教育实验先进校以及优秀教研组、备课组评选的重要指标;承认学科教师在资源建设与应用项目中所获得的奖项与成果;相关政策和奖励向资源建设中有突出表现的教师倾斜等等。同时,网站定期通报各市州、学校对资源建设的贡献排行,省教科院基教所每年对资源建设与应用情况进行一次综合考核,评选出一批资源建设先进集体、资源建设先进个人、优秀学科网站管理员、优秀学科网站等,并进行表彰。
四、研究成果及效益
通过近5年的实验研究,课题组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和较好的社会效益:
1.    研究成果得到社会认可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注重提炼和积累研究成果,撰写并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在国家级和省级学术期刊共发表论文3篇。其中论文《区域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发表在国家级教育类核心期刊《中国电化教育》2008年第11期,并在2009年度全省教育技术论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论文《创建个人Blog,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发表在国家级期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年第3期;论文《教育教学资源区域共建的模式研究与策略探讨》发表于《当代教育论坛》2009年第6期。
2.搭建了全省统一的资源建设与应用平台,营造实用、便捷、多层次的资源建设与应用环境。
根据研究的初步成果,我们组织力量设计并开发了“湖南省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学资源网”(www.3633.com.cn)。该平台为每个学科设立了门户网站,以主题方式给用户呈现某一学科的资源,并在遵循一致规范的前提下,按照学科结构以及教师使用习惯设定不同的栏目及资源内容,使资源系统更加专业化、结构化,同时提供了便捷、高效的资源检索方式。资源建设与应用平台的基本结构如下:

从图中可以看出,为了符合资源共建的要求,我们将项目管理和资源管理整合在一起,一方面通过资源审核、资源评价、资源推荐、资源排行等一整套资源质量监控机制使资源得到筛选和优化,以形成精品化、能有效促进教与学的动态教育教学资源库;另一方面通过积分奖励、资源应用排行、共建排行(包括地区、学校、教师)等手段来激励学校和教师积极参与资源共建活动。实践证明,资源建设与应用平台的运用使各学科资源建设、管理运行在统一的平台上,资源建设的分工合作和共享使用变得更加方便,在降低管理复杂程度的同时也减轻了资源建设教师得负担,更为广大一线教师营造了一个集资源共建共享、学科信息发布、联机电子备课、个人知识管理、多重互动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各学科、多层次的教育教学资源应用环境。
3.    资源平台建设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关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1)资源平台建设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充分肯定
2007年7月~2008年,原省教育厅朱俊杰副厅长和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的多次来基教所专门听取了资源网建设情况汇报。朱厅长对课题组提出的“建用结合,以人为本”的建设指导思想和网络平台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指出要在建好高中新课程资源网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综合性教育资源网站,更好地为我省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服务。基础教育处领导就资源开发管理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教育行政部门先后为网站建设争取100多万建设专项经费。
2008年,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讨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朱慕菊副司长对“湖南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资源网”给予充分肯定。2008年9月10日,新疆建设兵团教育局一行7人,专程来我所考察资源网建设情况。
2)资源平台建设得到有关专家高度评价。
2007年8月,湖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学研讨会在长沙举行,来自全省14个市州教育局主管局长、基教科长以及高中15个学科的新课程改革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共130多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与会代表对资源网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网“设计理念先进,功能合理,贴近教学实际,能很好地为我省课程改革服务。”
    2008年3月,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先后两次组织了由重点高校、省级示范性高中、知名小学和专业公司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专家组,对“湖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资源网”的设计方案、建设水平和应用现状进行了全面审查。专家组对“湖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资源网”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鉴定意见见附件)。
4.服务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平台自2007年9月试运行以来,据不完全统计,仅高中部分会员人数达7000余人,高中部分上传资源3000多个,网站总访问量达300万次。
通过学科资源开发与应用交流,促进了一批一线优秀学科教师迅速成长,通过学科骨干教师在资源建设中“做中学”,不仅开发了一大批优质网络教学资源,而且还使其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促进了自身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层次有效整合,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从教师参加国家级和省级教育技术应用竞赛成绩来看,相当一部分资源建设骨干教师在一系列精品课例、课程整合大赛、教学论文与教学设计评比等活动中脱颖而出,成绩裴然,成为了本地区和本校的教育信息化应用能手。
为了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研究为课程改革服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目标,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决定以“湖南省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学资源网”为平台,举办全省首届基础教育“同备一堂课,共建新课程”教学设计网络大赛。预计2009年将新增会员1万人,新增资源3000个,全年访问量突破300万次。
“湖南省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学资源网”将成为宣扬新课程思想理念、服务新课程改革的全省基础教育工作者的“思想阵地和精神家园”。

五、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由于研究经费不足,研究时间有限,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主要有:
1.在构建区域性教育资源平台过程中,如何协调省、市、县、校四级关系,发挥资源建设最大效益。
2.如何实现区域性教育资源建设与校本教研的有效整合,实现双向互赢。
3.教育资源应用行为深层次分析。
4.如何构建针对学生的基于因特网的智能学习平台。

参考文献:
[1]王珏.互联时代的资源建设之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6)
[2]李瑾.整合天下资源,资源建设综合报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6)
[3]庄秀丽.北京市中小学教育资源建设调研报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6)
[4]胡铁生,岑建林.佛山市区域性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机制实践.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10)
[5]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模式与发展趋势.中国教育网络.2005,(7)
[6]何克抗.把脉中国教育资源建设.中国远程教育.2003,(8)
[7]傅骞,代永兴,李娜.教育资源区域共建策略及支持平台研究.中国远程教育.2007,(1)
[8]何克抗.把脉中国教育资源建设.中国远程教育.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