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逸轩的意思是什么:谈股论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0:59:49
谈股论道:       影响自我控制的三个因素 :昨日我们谈到影响自我控制的三个因素分别是:资金规模及盈亏情况;能力高低和对投资风险的把握程度;对投资结果的评价方式,下面逐一展开。     资金规模及盈亏情况:投资者的总资产为1万元时损失5000元,与拥有10万元时损失5000元的感受相比,是完全不同的,虽然损失的绝对值一模一样,但给投资者带来的痛苦程度确实完全不具有可比性,所以很明显,投资者参与市场交易时,资金规模和盈亏的状况对其决策有着最为重要的影响。其次是一个盈亏大小对风险承受程度的影响问题,如果投入股市的资金只是总资产的很少部分,那么无论是亏损还是盈利,人们心灵的感受程度就不会相差很大;如果投资者在交易中盈亏的资金规模占其所用的总资产的规模很大,尤其是亏损规模很大,他们的决策就会受到这个规模的拖累,进而受到很大的影响。 影响自我控制的三个因素之二 :能力高低和对投资风险的把握程度      一般来说,投资者如果尝试在某只股票上进行投资的话,需要先对这个股票进行一定的了解和熟悉,并依赖自己的知识或能力做出是否购买的决策。假如该投资者知道影响股价升降的主要因素,并能很清楚的估计出有利或不利事件所可能发生的概率分布,对于以上所有的估计和判断都有着极高的正确率,那么他就能相信自己合理的控制投资事务和整体局面;反之,如果一个投资者能力相对有限,只知道与其进行的投资相关的部分信息,且仅能模糊的估计概率,那么作为一个当事人,在对待股票的涨跌起伏中,他就会有比较强烈的不能控制局面的糟糕感觉,并失去自我控制感。事实上,无论人们自我感觉如何,绝大部分投资者在这个纷繁复杂的金融市场中都毫无疑问的属于后一类人群,也正由于不愿意让自己始终身处不安和无助的感觉之中,多数的投资者都会比较努力的避免自我失控。说完自我控制的三个因素,接着讲如何做到自我控制:如果投资者希望自己能够有效做到自我控制,不被不利影响所困扰,那么做到以下几点就非常重要。         第一:投资目标应该放的更长远,多关注大势,关注未来。培养远见与克服贪婪恐惧情绪是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的有效方法。事实证明,合理的设想拥有美好的未来远景对于调整人们的投资心态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在日常生活中,投资者要学会控制不同目标的优先次序的排列。这个自我控制的有效方法能够让人全面关注自己的工作,消费和投资活动,使得投资这一相对长期的人生目标能够获得应有的关注和资源的适当投入         第三:拥有自己的战略准则,以此来管理行为决策;建立自己的投资准则和交易系统就是表现之一。心理账户和投资心理(一):关于心理账户,一个小测试能够形象说明:1.今天晚上你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200元。在你出发时,你发现刚买的价值200元的电话卡弄丢了。你还会去听音乐会吗?
    2.今天晚上你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200元。在你出发时,你发现音乐会的票不见了。你还会去听音乐会吗?---上述问题1的答案是多数人仍然会去听音乐会,而问题2多数人选择不去。但这两个回答其实是自相矛盾的,因为不管丢的是什么,都是价值200元。而之所以会出现两个答案,就是心理账户的影响。人们将电话卡和音乐会门票归到了不同的心理账户中,所以丢了电话卡不会影响音乐会所在账户的预算和支出,但是丢了音乐会门票及需要再买一次门票则都被归入了同一个账户,这对于我们来说等于要花400元听一场音乐会,就会觉得不划算而选择放弃去听音乐会了。心理账户是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提出的概念。在一个人的头脑中,会把实际上等价的支出或收益划分不同的价值。在经济学账户里,每一块钱都是可以替代的,只要绝对量相同,但在心理账户里则不一样。心理账户让我们用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支出和收益,从而做出不同的决策和行为。有意思的是虽然损失的实际结果是相同的,但由此给你带来的心理影响却不大相同,从而也就直接导致你做出了相反的两个决策。心理账户和投资心理(二): 心理账户对股民决策的影响。我们仍然以某个案例来说明,这个案例相信很多股民都经历过,A先生听小道消息以10元每股买了1万股某股票,结果几天后不涨反跌到了8元,A先生做在电脑旁犹豫是否按下卖出键进行止损。--如果读者遇到同样情况,会如何选择?很多人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的答案是不卖。接着看,就在A先生犹豫的时候,父母来访A先生陪家人聊天,当回到电脑桌旁,却看见A先生的夫人忐忑不安坐在电脑旁并吞吞吐吐告诉他,本来想上网淘宝买点东西,结果一不小心按下了卖出键。在这种情况下,A先生又面临两个选择,第一立即按照这个价格把股票买回来(假设不考虑交易费用和短暂的波动),继续持有;第二,既然已经卖了就算了,考虑将套现的钱投资其他股票。---如果读者遇到此类情况会如何处理?按照心理学的测试结果,大部分人会选择第二种。现在我们来分析这两次选择所反映出的投资心态,其实,两个选择实质上是完全等价的,但为什么人们的决定却前后迥异呢?A先生在该笔投资中,需要做出的决策实质上就是:当股票跌到8元的时候,到底是继续持有还是止损,一个理性投资者在面对这样问题的时候,主要应该考虑的有以下这些因素:该股票的前景如何;是否存在着更好的投资标的;自己是否急需用钱。心理账户和投资心理(三): 接着昨天的案例,如果我们不卖掉持有的股票是因为看好它,觉得行情会涨,并且相比较而言没有什么更好的投资机会,生活中也没有急需用钱的情况,那么不小心被卖出的股票就不应该影响我们对于现金的需要和投资的机会成本,故,我们应该将它再买回来;如果我们卖出后不愿意再买回来,那说明实际上我们也不看好这个股票,或者认为有更好的投资机会。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在第一个问题中A先生(当然也是大部分投资者)选择等待持有呢?事实上,很多人都跟案例中的A先生一样,在相同的情况下,会做出前后截然相反的决定(这种截然相反的决定表现在,第一次选择的时候认为看好股票不止损,第二次却因为不小心卖出了不会选择再度买回来,但在第二次选择的时候,其实第一次选择时的看好因素并没有消失,只是已经不是第二次选择时候的主要因素了)---这种自相矛盾的决策有违理性,但在投资中极为常见,究其根源,正是由于心理账户效应的存在所导致。心理账户和投资心理(四):接着昨天案例讲,有没有办法去规避在投资中心理账户导致的偏差影响呢?答案是:换位法,即:转换思维角度,考虑一下自己如果处在相反的或者其他情况下会给出怎么样的判断和决策。如果在现实中,投资者也和A先生一样,对于卖出还是买入股票犹豫不决的话,那么不妨试一下换位法:设想如果你现在手中并没有这个股票,那么你是否会买进它。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即愿意买进这个股票,则说明你是真正看好它,那么现在你就应该继续坚持持有而不管目前是否给你造成了账面损失;反之,你就应该当机立断斩仓。利用换位法,换一个角度思考实质相同的问题,那么只要自己在两种等价的情况下做出的决策前后一致不矛盾,则你自身的行为就是理性的。心理账户和投资心理(五):利用换位法来规避投资中心理账户影响的偏差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换位的情形应该等价或者基本等价,例如在股票交易中,我们就假设无论买进还是卖出股票,都不受交易成本的影响,而在实际操作上应当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一定的调整;二是前后一致的决策只能保证行为本身是理性的,即:仅仅符合你自己的内心本意,但并不代表该决策就一定是正确的,更不能说明该笔投资一定会带来收益,因为换位思考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你在行为决策中的非理性困扰,而投资本身具有风险,理性未必带来收益。投资决策中的过度自信(一):所谓过度自信,是指由于受到诸如信念,情绪,偏见和感觉等主观心理因素影响,人们往往过度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概率和私人信息的准确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往往通过观察自身行为的结果来了解自己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一个自我归因偏差,即:人们在回顾自己过去的成功时,会高估自己的成功,相比那些与失败有关的信息,人们更容易回忆起成功有关的信息。过度自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觉得自己在面对某一问题时,人们总是倾向于认为自己的智慧,判断和能力高于其他人;二是人们过高估计高概率事件发生的概率,而过低估计低概率事件发生的概率。人们对事件发生的概率的估计经常走向极端,对于那些他们认为应该发生或不应该发生事件的可能性,不是估计过高,就是估计过低;三是人们用于估计数值的范围过于狭窄(简单讲就是对于极限情况的范围估计不足)。投资决策中的过度自信(二):过度自信作为一种人的心理上的认识偏差,有着其内在的原因,下面来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的过度自信。第一,知识幻觉会导致过度自信,知识幻觉指的是人们通常会相信随着信息量的增加,他们对于某种信息的认识也会增强,从而会改进他们的决策。第二,控制幻觉也会使人们过度自信,关于控制幻觉我们在前面专门讲过,这里不再重复;第三,证实偏见也是导致过度自信的原因之一,人们往往只关心与自己意见一致的证据,而不关心也不收集与自己观点相抵触的证据,这种行为就是证实偏见,即:人们总是倾向于寻找和自己一致的意见和证据,这种行为的结果导致了过度自信,因为人们只看到了对自己有利的信息;第四,生理上的原因也会导致过度自信,比如一次成功会使得人们身心舒畅而产生优越感,在这种优越感的促使下,你会表现的过度自信,这种优越感不仅是认知上的心理状态,也是有生理基础的,即:人的身体受到强烈情感刺激后,会产生肾上腺素,让人感到喜悦兴奋,从而导致过度自信。投资决策中的过度自信(三):过度自信的行为表现       在金融市场,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表现形式:一是高估自身对于股票价值的估值能力,而低估了估价过程中的预测误差;二是投资者过度自信导致对风险的低估,从而愿意持有较高风险的投资组合;三是投资者高估了私人信息产生的信号的准确程度,即错误的认为私人信息产生的信号要比公共信息产生的信号更准确,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同样普遍存在,是每个人都可能犯得错误。明确过度自信行为的表现方式对于避免和纠正过度自信的发生是基本前提条件。投资决策中的过度自信(四):过度自信与频繁交易     过度自信使得投资者对于自身的判断能力确信无疑,过分相信自己能够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回报,从而倾向于频繁交易。频繁交易的表现是全年的总交易量放大,但过度自信而频繁进行的交易并不能让投资者获得更高的收益。有意思的是:一般而言,男性通常比女性更加自信,在股票市场,与女性相比,男性更加不自觉的认为自己有能力捕捉到市场的变幻,可以在市场上驾驭自如,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过度自信和过度频繁的交易会降低投资者的回报,是因为过度交易会带来大量的佣金支出并且会导致非理性的交易,使得投资者卖出好股票买进差股票。投资决策中的过度自信(五):投资中的事后聪明偏差     过度自信是导致“事后聪明偏差”的心理因素。事后聪明偏差也叫“后见之明”,指人们经常在不确定性的结果出现后,把已经发生的事情视为相对必然和明显的,而没有意识到对结果的回顾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它使人们认为市场实际上很容易预测,但人们无法说出是什么样的信息导致了结果的产生,从而使得人们认为自己具有“先知先觉”的能力。后见之明帮助人们构建了一个对过去认知似乎合理的事后法则,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判断已经无意识的受到事件后果的影响。在证券市场上,投资者普遍有着后见之明的特征,这种行为的偏差没有任何事实依据,仅是感情上的自我安慰,是过度自信的典型表现.投资决策中的过度自信(六):风险过度及重仓交易     过度自信还会影响投资者的冒险行为。理性投资者会在最大化收益的同时最小化所承受的风险。然而,过分自信的投资者会错误的判断他们所承受的风险水平。这样,如果一个投资者深信自己所挑选的股票会有很高的回报率,他就不会意识到风险了。过度自信的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会有较高的风险。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倾向于买进高风险的股票,二是交易行为中重仓进行。比如在07年的5.30之前,大批新入市股民重仓甚至满仓涨幅巨大的题材股,就属于投资中的过度自信导致,而导致的悲剧至今令人感慨。投资决策中的过度自信(七):赌场资金效应     股市的繁荣往往导致更多的过度自信,人们会认为自己是很精明的,骄傲情绪会对投资者的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作用,并在其获得某些成功案例之后进一步强化其自信心。国外研究表明:在获得收益后,人们倾向于接受他们以前通常不接受的赌博,而遭受失败的时候,他们会拒绝以前经常接受的赌博,这种现象叫赌场资金效应。过长的牛市会引起赌场的资金效应,即:投资者在获得收益后又不断提高其投资的意愿,这是因为:一是已经获得的收益的投资者在未来的决策中过度自信,二是已经获得收益的投资者在损失时痛苦较小,因为投入的资金来源于增值的盈利,三是投资者在实现盈利后,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从而变得不再回避风险。在07年11月之前,很多股民收益不错,调整中存在着:“反正是赚的钱放着就放着”,结果导致了一路从电梯下来,损失惨重,就是典型的赌场资金效应的一种表现。羊群效应与投资心理(一):羊群效应就是形象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使人陷入骗局或遭到损失。对于羊群效应有个很形象的描述: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当然,任何存在的东西总有其合理性,羊群效应并不见得就一无是处,这是自然界的优选法则,在信息不对称和预期不确定条件下,看别人怎么做确实是风险比较低的。羊群效应可以产生示范学习作用和聚集协同作用,这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成长是很有帮助的。羊群效应告诉我们:对他人的信息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断,出奇能制胜,但跟随者也有后发优势,常法无定法!羊群效应与投资心理(二):股市中的羊群效应         在资本市场上,“羊群效应”是指在一个投资群体中,单个投资者总是根据其他同类投资者的行动而行动,在他人买入时买入,在他人卖出时卖出。导致出现“羊群效应”还有其他一些因素,比如,一些投资者可能会认为同一群体中的其他人更具有信息优势。“羊群效应”也可能由系统机制引发。例如,当资产价格突然下跌造成亏损时,为了满足追加保证金的要求或者遵守交易规则的限制,一些投资者不得不将其持有的资产割仓卖出。 而在投资股票积极性大增的情况下,个人投资者能量迅速积聚,极易形成趋同性的羊群效应,追涨时信心百倍蜂拥而致,大盘跳水时,恐慌心理也开始连锁反应,纷纷恐慌出逃,这样跳水时量能放大也属正常。只是在这时容易将股票杀在地板价上。 这就是为什么牛市中慢涨快跌,而杀跌又往往一次到位的根本原因。但我们需牢记,一般情况下急速杀跌不是出局的时候。        羊群效应与投资心理(三):不同类型投资者的羊群效应---中小投资者的羊群效应:在现实中,出于各种原因,中小投资者在投资中除了经常跟随机构的投资策略外,还倾向于跟随其他中小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中小投资者出于对损失和后悔的厌恶,但是又负担不起获取确切信息的费用,而且缺乏正确分析信息的经验和能力,所以经常采用观察的方式来间接揣摩别的投资者的投资思路,进而模仿成功的中小投资者的成功策略。比如一个常见的现象是:如果在营业部中,股民甲进场能捉到黑马,则周围的股民会有意识的对股民甲的操作会加以关注,如果股民甲的信息能够公开,进行模仿的人会越来越多。出现中小投资者非理性羊群效应的原因主要有四个:信息不对称;缺乏自信心因素;博弈格局因素;投机因素。就信息不对称因素看,面对市场大量的不确定信息,中小投资者因为自身能力的不足,往往无法选出有效信息。在没有获得有效信息的条件下,中小投资者是无法优化其投资决策的,因此不得不面临极大的投资风险。为了趋利避害,中小投资者往往会放弃自己独立的判断与分析,而趋向于追寻自己认为可靠的权威信息和某些所谓的内幕信息,甚至会依附于市场中某些具有影响力的投资人。      羊群效应与投资心理(五):中小投者羊群效应成因之博弈格局因素:在目前的国内市场,中小投资者虽然人数众多,绝对资金量大,但投资分散,不能形成同向合力。在缺乏有效信息和投资经验的情况下,中小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具有相当严重的盲目性。 相对而言,机构投资者在信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集中度均有绝对优势,在沪深股市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中小投资者成为机构投资者共同博弈的对象。机构投资者借助各类信息,传闻操纵市场,诱导处于弱势的中小投资者跟风投资。如果不对这种格局进行有效调控,将会引发股价的剧烈波动,导致整个证券市场股价体系的紊乱,甚至会阻碍证券市场有效配置资源。此外,浓厚的投机因素也是中小投资者羊群效应成因之一:事实上,证券市场是一个投资和投机两相宜的场所。众所周知,沪深股市目前仍然处于逐步成熟规范的过程,投机依旧盛行,众多参与者不重视对于上市公司基本面和发展前景的分析和研究,而只重视股票差价带来的收益,典型的表现是中小市值股票享受着更高的溢价,众多的绩优股却相对萎靡。而过度投机必然会导致大量的非理性从众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