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银行信用卡好吗?:细品薄熙来“共同富裕动力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0:32:07

细品薄熙来“共同富裕动力论”

网友:一江绕城2011年12月06日09:09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大中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
12月3日,薄熙来会见了重庆卫视《共富大家谈》栏目的专家学者。薄熙来说,发展的动力是什么?我认为,改革和开放是动力,民生和共同富裕也是动力。大家常讲,共同富裕是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全正确!我看还可以加一句——它是贯穿于发展全程的动力,是最长远、最持久的动力,而且是发展和民生双赢的选择。(据《重庆日报》)

  任何工作和事业的前进和发展都需要动力,而这个动力的核心要素就是“人”,“人”是最活跃的因素,是一切动力之源。任何工作和事业,只有深深吸住了人心,才能得到人们的倾力倾情支持。现阶段,共同富裕就是深深吸住人心的“共振基点”。

  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目标。党章明确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而社会主义最终就是要达到共同富裕。“百姓足,君孰一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民富国强,只有百姓富足盈实,才有国家的富裕、国运的昌盛。“共同富裕”,描绘出了一幅美好的蓝图,是我们现阶段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成为了我们党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共同富裕,是广大群众的本然追求。生活富裕,是人的天然梦想,是人性的自然愿望。由于各种原因,目前贫富差距还比较大,还有一些群众没有脱离贫困线,一些群众生活也并不富裕。这样的现状如果不致力改变,共同富裕不能实现,改革开放的成果就难以保住,发展的共识就会被削弱。生活富裕是改善民生的题中之义,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只有共同富裕,才能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中去,积极投身到发展中去,发展才会有强大的内驱力,社会才会有合理性。

  共同富裕,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必备条件。一些人凭着自己的勤劳先富起来了,为我们致富带了个好头。然而“一花独放不是春”,如果贫富差距不缩小,共同富裕不能实现,那么社会心理将会发生异常变化而失衡,社会正常秩序将会受到冲击,社会中的每一分子都不会真正祥和安心、幸福快乐。薄熙来说,“改善民生、促进共富,还能大大降低维稳成本。其实,维稳是治标,民生搞好了是治本。”古人云:仓廪实而民知礼,只有共同富裕才能迎来“百花齐放春满园”。

  薄熙来的“共同富裕动力论”,让人们对“共同富裕”的认识发生了深刻而又生动的变化,“共同富裕”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变得落地生根触手可及。===========================================================管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有关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两千六百多年前,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的大政治家管仲说过这样一段话:“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在管仲的治理下,当时的齐国经济得到了傲视其它各路诸候的飞快发展,为齐桓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民以食为天”也成为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特别是在饥荒的年代,这句名言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在改革开放几十年之后,饥饿与穷困逐渐离我们远去,“民以食为天”的现实意义也随之减弱。
汉朝司马迁在写《史记—货殖列传》时引用了管仲的另一段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如今的形势之下,管仲这段有关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再次受到关注。有人面对社会上出现的许多怪现象与不良风气发出了“仓廪实未必知礼节,衣食足未必知荣辱”的感叹。
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这句话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史记》在引用的过程中改动了一个字:“则”改成了“而”。古人惜墨如金,用词审慎,我们不要小看这个改动,这里面大有文章。
在管仲所处的时代,周王室建立起的政治秩序仍然存在,但正在走向衰微,而诸候蠢蠢欲动。当时仍然是一个井然有序的社会,社会公约仍然能够对各诸候国的民众形成有效的约束。当时全民的伦理观、道德观尚未受到有效的挑战,对各诸候国而言,“天下”的大环境是相似的,不同的是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所以管仲用了“则”字阐述了“仓廪实、衣食足”与“知礼节、知荣辱”之间的联系。管仲敏锐的政治触觉使得齐国占得了称霸诸候的先机。
而在司马迁所处的西汉武帝时代,环境则大相径庭。经历了史上赫赫有名的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汉武帝元朔五年有个特别的诏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诏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
在西汉早期,有“一朝两制”的政体结构:即周朝“封国土,建诸候”的传统封建体制与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并存于汉。而到汉景帝时期,社会高层逐渐认可了中央集权制,着手改革并引发了诸如“七王之乱”的社会动荡。汉武帝时期尽管经济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但旧的社会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还没建立起来,社会矛盾仍然是突出的。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自己也觉得当时仍然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我们不难体会汉武帝时期社会发展遇到的困惑:经济发展的势头乐观可喜,但整个社会看起来却总是很不和谐,横竖不对劲。
从这个诏书我们可以知道:汉武帝已经意识到“仓廪实、衣食足”与“知礼节、知荣辱”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必然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仓廪实、衣食足”是“知礼节、知荣辱”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份条件。也就是说“仓廪实、衣食足”只是个前提。
司马迁在写史记时改动了管仲的原话,用“而”字阐述了“仓廪实、衣食足”与“知礼节、知荣辱”之间的联系。从上至下,最高统治者与史官之间的默契反映了当时的高层形成的一种难得的共识,打造了一个至今仍然被人称道辉煌的时代。


  12月3日,薄熙来会见了重庆卫视《共富大家谈》栏目的专家学者。薄熙来说,发展的动力是什么?我认为,改革和开放是动力,民生和共同富裕也是动力。大家常讲,共同富裕是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全正确!我看还可以加一句——它是贯穿于发展全程的动力,是最长远、最持久的动力,而且是发展和民生双赢的选择。(据《重庆日报》)

  任何工作和事业的前进和发展都需要动力,而这个动力的核心要素就是“人”,“人”是最活跃的因素,是一切动力之源。任何工作和事业,只有深深吸住了人心,才能得到人们的倾力倾情支持。现阶段,共同富裕就是深深吸住人心的“共振基点”。

  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目标。党章明确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而社会主义最终就是要达到共同富裕。“百姓足,君孰一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民富国强,只有百姓富足盈实,才有国家的富裕、国运的昌盛。“共同富裕”,描绘出了一幅美好的蓝图,是我们现阶段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成为了我们党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共同富裕,是广大群众的本然追求。生活富裕,是人的天然梦想,是人性的自然愿望。由于各种原因,目前贫富差距还比较大,还有一些群众没有脱离贫困线,一些群众生活也并不富裕。这样的现状如果不致力改变,共同富裕不能实现,改革开放的成果就难以保住,发展的共识就会被削弱。生活富裕是改善民生的题中之义,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只有共同富裕,才能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中去,积极投身到发展中去,发展才会有强大的内驱力,社会才会有合理性。

  共同富裕,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必备条件。一些人凭着自己的勤劳先富起来了,为我们致富带了个好头。然而“一花独放不是春”,如果贫富差距不缩小,共同富裕不能实现,那么社会心理将会发生异常变化而失衡,社会正常秩序将会受到冲击,社会中的每一分子都不会真正祥和安心、幸福快乐。薄熙来说,“改善民生、促进共富,还能大大降低维稳成本。其实,维稳是治标,民生搞好了是治本。”古人云:仓廪实而民知礼,只有共同富裕才能迎来“百花齐放春满园”。

  薄熙来的“共同富裕动力论”,让人们对“共同富裕”的认识发生了深刻而又生动的变化,“共同富裕”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变得落地生根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