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观畴园:理顺关系 健全机制 创新方法 扎实推进社区“1+3”党建工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5:14:26
  新华社区“1+3”班子是今年7月成立的。社区(街道)党工委成员共13人,其中来自社区单位及双重领导单位5人。两个多月来,我们根据区委的总体要求,从自身实际出发,理顺关系,健全机制,创新方法。通过努力,较好地实现了工作理念、工作制度、工作重点的同步转换和有机衔接,逐步形成了一个以社区(街道)党工委为核心,行政单位党组织、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居民区党组织为基础,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社区各类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性大党建新格局。

  一、主要做法
  我们社区党工委正式成立后,集中抓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理顺工作关系,明确功能定位
  (1)理顺党工委与“两委一组”的关系。社区(街道)党工委作为区委的派出机关,必须根据区委的授权,在社区的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因此,党工委加强对“三条线”党组织的领导,充分发挥“三条线”党组织在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中的作用。针对“三条线”党组织既是社区工作的三个方面,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特点,指导“三条线”党组织分别制定工作目标和发展规划,加强行政组织党建,对区属职能部门派出机构实行有为的双重管理、双重考核;拓展“两新”组织党建,对驻区单位党组织实行有序的双向支持、双向服务;深化居民区党建,使居民区党组织发挥有力的基础作用、保障作用。社区(街道)党工委对部分原属于街道党工委的工作职责经认真梳理后,充分下放给“两委一组”,确保“两委一组”拥有应有的决策权、协调权、审批权、监督权,做到权力与职责匹配。如:建立党支部、增补支部委员、发展新党员、预备党员转正等均由两个党委按党章规定予以审批,然后报社区党工委备案即可。
  (2)理顺“1+3”班子中编内与编外成员的关系。新成立的社区(街道)党工委和“两委一组”中除街道原有党政班子成员以外,均新增了来自居民区、“两新”组织、驻区单位、区政府职能部门派出机构的多名兼职委员。无论是新委员,还是原党政班子成员,均打破原有单位制、小循环的党建思维模式,以更加平等民主、互通共融的姿态投身和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对于这些新委员,我们以“共同需求、共同利益、共同目标”为桥梁,明确新委员在社区党工委和“两委一组”中与原街道领导班子在处理辖区内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的工作上享有平等的权力,进一步增强新委员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同时,我们通过建立联络员制度、完善议事制度等,确保新委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社区工作,把最基层、最广大社区党员群众的意见导入党工委的决策程序和过程。对于原街道党政班子成员,要求更主动地适应体制转换所带来的新变化、新要求,更注重听取新委员来自不同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主动承担起更重的责任,投入更多的精力,协调落实好各项工作。
  (3)理顺“两委一组”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实际运作中,“两委一组”之间是既相对独立,又交叉协同的关系。“相对独立”是指综合党委、居民区党委以及行政组织党组分别对应管理“两新”组织和驻区单位、居民区、区属职能部门派出机构,有明确的工作领域分工。因此,党工委对“两委一组”工作职责进行了梳理,避免职能交叉,确保“两委一组”在各自职权范围内按照既定的工作目标,相对独立地行使党的职能。但在实践中,很多社区工作还需要“两委一组”之间发挥各自职能,进行协同配合。如:市房地等部门最近出台了几个文件,对小区、道路等违章搭建处理责任作了进一步明确规定,这些规定的执行需要依托居民区党委以及行政党组中的房地办事处、监察队和物业公司等部门的相互配合。对于这些需要协同解决的工作,主要分成两个层面,一是“两委一组”书记之间建立定期工作通报制度,对于需要协调解决的一般性问题由三位书记商量后,直接确定解决方案和责任人。二是对于一些重大问题、重要工作则提交党工委会议讨论决定。

  2、明确工作重点,健全工作机制
  我们从构建区域性大党建格局出发明确了“1+3”各自的工作重点。社区(街道)党工委着力在转变工作方式上下功夫。运用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和民主协商等多种手段,构建多层次的社会利益代表和协商机制,推进建立政府调控与社会协调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在协调社会各方利益的过程中增强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行政党组着力在提高综合执法和服务社区的水平上下功夫。通过加强党组自身建设,构建“反映灵敏、处置有方、管理高效、服务优质、保障有力”的行政工作机制;围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物业管理、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社区卫生服务以及应急处置等社区重点、难点工作各牵头解决1-2件“三最”问题;推进党风、行分、政风“三风”评议工作,年内确保群众满意率提高5—10个百分点。居民区党委着力在“规范”和“活跃”上下功夫。围绕新一届居委会工作,制定《居民区工作三年规划》,对原有《社工站议事规则》和《居委会议事规则》进行修订,并结合居民区工作实际,新制定《居民区党组织工作暂行规则》和《机关联络员工作规范》;结合新一轮文明小区创建工作,分东中西三片网格由居民区党委书记牵头深入居民区分批召开创建工作调研会、现场推进会等。社区综合党委着力在完善“全覆盖”工作机制上下功夫。积极探索和指导、协调、服务驻区单位党建工作,提高楼宇党支部、团支部、工会组织组建率,从“走进楼宇”向“服务社区、回报社会”深化。做实做强“三十日,我等你”、“相约新华”等党建活动品牌。
  为有效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进一步健全了工作机制。一是决策机制。我们补充修订了社区(街道)党工委和“两委一组”议事规则,将党内民主置于科学的制度安排之中,使党委(组)会议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运作中严格把握会前、会中、会后三个环节。会前,做到“两个明确”,即,明确时间和内容。我们规定每月8日分别召开“两委一组”会议,每月10日召开社区(街道)党工委会议,每两周召开一次书记办公会,让各委员可以事先安排好工作,确保出席。同时,我们建立会议内容预告制度,由联络员在每次会议前3—7天将“1+3”班子会议讨论内容告知每位委员。让各条线委员事先作好会议准备,提高会议效率。会中,把握“两个原则”。即,充分讨论协商的原则和坚持科学民主的原则。建立近期工作通报制度,对于各条线提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充分讨论酝酿,沟通协商,达成共识。“1+3”班子会议与原党工委会议相比,更加注重站在社区全局的高度上讨论问题,更加注重听取新委员来自不同角度的意见和建议,更加注重决策的科学性、实效性。会后,落实“两个保证”。即,保证缺席委员的知情权和保证会议决议的贯彻落实。会议结束后,分别由“三条线”的联络员及时将会议的讨论情况和决定事项告知缺席委员,保证委员能够根据集体讨论的决定,履行应有的职责。对“两委一组”会议讨论形成的决定在党工委会议上进行通报,并由“三条线”的联络员保证工作的具体落实。二是保障机制。一方面落实人、财、物的保障。社区(街道)党工委分别为“三条线”党组织配备专职联络员,具体负责“三条线”的工作联系,并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办。为基层党组织提供必要的党建工作经费和优化党员群众活动场馆。另一方面落实组织保障。围绕满足社区群众安居乐业的需求,在新的社区党组织体制框架下,我们通过整合党建、行政、社会等各类资源,打破街道内部原有职能科室的界限,形成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市政管理委员会、社会发展委员会、社会保障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等5大委员会,构建了以党建为统领、以安居乐业为根本、以公共财政为支撑的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格局。社区(街道)党工委成员分别担任5大委员会负责人,有关驻区单位、行政组织负责人、街道相关职能科室科长作为成员,街道职能科室为5大委员会的办公室。5大委员会的建立为“两委一组”提供了有效整合工作的平台,社区(街道)党工委与“两委一组”的工作任务都是经过这个平台进行梳理、整合、落实。三是监督机制。社区(街道)党工委与“两委一组”之间实行双向监督。“两委一组”定期向社区(街道)党工委进行工作汇报,开展年度工作述职,由社区(街道)党工委考核检查工作落实情况。同时,加强党员群众对社区(街道)党工委工作满意度的测评,定期召开座谈会、听证会,广泛听取驻区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党员群众对社区管理和建设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群众满意度测评对社区(街道)党工委工作进行监督。

  3、拓展工作领域,创新工作方法
  社区(街道)党工委在体制转换过程中,努力实现从体制转换向工作转换转变,以“消除空白点、扩大覆盖面、增强有效性”为原则,依托“1+3”新的体制,主动把党建工作向社区建设和管理中的空白点和薄弱点拓展延伸,探索创新党的联系方式、组织方式和活动方式,进一步整合党的资源,努力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向社区各个领域的全覆盖。
  (1)组建驻区单位同业会。由“1+3”班子成员中的番禺中学党支部书记,银星假日酒店党支部书记、中方经理,上海轻音乐团党支部书记、团长,上海影城党总支书记、总经理以及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等,分别牵头联系本行业的所有驻区单位,按照“属业”原则探索建立社区教育、医疗、宾馆服务、文化传媒、物业管理等5个同业会。以同业会的形式,加强同行业驻区单位间的沟通联系,并围绕社区发展要求开展一系列专项工作,更好地体现党委委员的代表性。如:目前,由番禺中学党支部书记高鹏牵头新华辖区内各中小学,围绕进一步推进未成年人“三位一体”教育开展一系列工作项目。由上海轻音乐团党支部书记、团长,上海影城党总支书记、总经理两人牵头文化传媒同业会对“文化新华”功能定位进行论证,并在调研基础上提出推进意见。
  (2)建立党建联络员制度。为进一步加强驻区单位之间的党建工作联系,在更具体的操作层面上落实党的工作,体现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我们探索在驻区单位中逐步建立党建联络员制度。目前,“1+3”党委委员所在单位党组织均落实了一名办公室或相关部门同志作为党建联络员,具体负责各驻区单位之间的沟通联系和工作落实,定期召开各驻区单位联络员会议。通过建立党建联络员制度,使“1+3”党委委员所在单位之间在操作层面上、在具体工作中有了更多的联系与合作。如:上钢十厂租赁户因违章搭建影响周边居民出行引起矛盾时,我们直接与上钢十厂党建联络员联系,以最快的速度化解了这一矛盾。我们在“1+3”党委委员所在单位试点建立党建联络员制度的基础上,还将进一步向驻区党委单位拓展,逐步形成在“1+3”党建机制下更加广泛的党建工作网络。
  (3)探索物业管理党建工作。针对目前社区中物业管理矛盾普遍比较突出的现象,我们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加强社区物业管理党建工作实施意见》,通过社区党建引导协调各方正确处理社区建设与物业管理关系。一是在物业管理小区推进党组织的覆盖。在符合建党条件的成熟物业管理小区,及时成立小区党组织。对新开盘小区,由属地居民区党组织负责,做好进户居民党员的调查摸底工作,待条件成熟时建立相应党组织。二是加强对业主委员会的正确指导。认真把好 “人选关、程序关、议事关”,在具备条件的业主委员会中逐步建立党组织,对不具备条件的派遣党建联络员,确保业委会在党组织的正确引导下开展工作。三是试行物业公司建立党组织的办法。对无上级党组织且党员数较多的物业公司建立独立支部,党员数量比较少的,建立联合支部。四是推行交叉任职制。积极鼓励属地化的党员、居委委员竞选业主委员会委员,也鼓励业主委员会委员、物业管理企业的负责人竞选居委委员,实现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从而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在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得到贯彻落实。
  (4)加强机关直属部门党建。随着社会管理中心的不断下移,社区管理职能越来越繁多,街道机关直属部门和下辖队伍人员也越来越多,已达到600多人,其中党员60多名。这些队伍和人员的工作大多直接面对社区群众,工作的好坏和服务的优劣直接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加强党组织对这些队伍和人员的领导和管理已刻不容缓。社区(街道)党工委从调整机关直属部门党组织结构入手,组织专门力量对街道下属社会事务受理中心、文化中心、青年中心以及体育健身中心等几大中心,以及信访、计生、协税办等20多个部门和窗口进行梳理和归并,撤销了原文化中心等7个支部,按照工作性质和职能重新组建了5个联合(独立)的党支部,即:活动中心联合党支部、维稳联合党支部、社区事务服务联合党支部、招商中心联合党支部、城管一中队党支部,并由社区综合党委进行直接领导,下属部门和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力度明显得到加强。

  二、运作效果
  新华社区(街道)党工委成立以来,随着各项工作的不断推进,我们感受到社区党组织新的体制对加强社区党建所带来的新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党工委的决策更加民主、科学
  社区(街道)党工委先后召开过两次党工委会议,“两委一组”也分别召开了两次班子会议。各委员,尤其是新委员,在讨论中倾注了较大的热情和智慧,从不同角度为社区工作建言献策,使党工委在决策过程中体现了工作立意更高,工作措施更切实可行,更兼顾社会各方利益三个特点。
  2、社区党组织的联系更加紧密、和谐
  随着社区建设和管理的任务越来越重,社区工作越来越需要党、政府、社会团体、自治组织的相互融合。“1+3”体制建立后,“1+3”新委员所在的党组织与街道党工委之间的关系由原来的松散性进一步向紧密型转变,信息更加畅通,支持更加有力。
  3、社区矛盾的调处更加及时、有力
  “1+3”体制进一步促进了社区各党组织、各部门和单位之间的密切联系,各部门对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加强,使社区内各类矛盾的调处更加及时、有力。如在处置新华路211弄违法设摊,卖饮料及食品,同时拣卖垃圾,严重影响小区卫生环境的问题中,行政党组组织派出所、城管一分队等执法部门,周密部署,团结一致,联合执法,严格执法,取缔乱设摊,受到周边居民群众的好评。

  三、几点体会
  在社区党建的整个运作过程中,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1、推进社区党建“1+3”工作,必须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思想决定行动,党组织体制能否实现实质性的转换,统一思想认识是前提。“1+3”的党组织体制成立之初,有一些同志对体制转换后的工作关系、功能定位、工作重点认识还不到位、概念还不明确。对此,我们召开了多次会议,认真学习了《社区“1+3”党组织工作细则(试行)》等文件,对于具体操作层面进行了仔细的推敲和协商,阐明了社区(街道)党工委与“两委一组”、“两委一组”之间、“两委一组”与街道各职能科室的关系,分别明确了街道(社区)党工委、行政组织党组、综合党委、居民区党委的工作重点。通过这些学习,大家责任明确了,干劲提高了,也都期待着通过自身努力给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带来新的思路,新的气象。
  2、推进社区党建“1+3”工作,必须立足服务,创新载体
  党的十六大提出,“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构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新格局”。我们的党组织体制是不是“1+3”群众并不关心,群众关心的是自己是不是能得到实惠。社区是不是更安全了,环境是不是更优美了,活动是不是更丰富了,办事是不是更方便了。只有群众对我们服务有了体验和认可,才能反过来肯定我们新的党建工作模式。因此,必须把党组织的工作重点放在社区群众的安居乐业上,不仅继续帮助群众解决生活中的急、难、愁问题,还发挥党组织的优势,整合社区资源,不断提供人财物各方面的支持,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满足群众和党员日益多元化的需要,以增强社区党员群众对“1+3”党组织工作的认同度和满意度。
  3、推进社区党建“1+3”工作,必须加强沟通,形成合力
  三条线的工作方式,从组织设置上解决了党的组织全覆盖问题,也将更多的利益主体纳入到了党的决策队伍中来。为了保证决策和执行的快速、准确,多方协同、有效沟通势在必行。我们通过上门走访、实地调研等形式,了解不同主体的需求;在决策前充分听取、考虑各方利益,使决策更加民主化、制度化、科学化;在执行中按制度办事、依靠制度整合力量和资源,体现了互通、互动、互补的原则,改变了原来办事有时要靠面子、凭感情才能办成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