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kareway医疗科技:道情(黄冠体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0:38:36
道情(黄冠体诗)

 

许多杂体诗体都源于宗教,杂体诗的发展离不开宗教影响,研究杂体诗旧必须重视宗教诗。
道情,是曲艺的一种,它源于唐代《九真》、《承天》等道曲,属于道教声腔艺术,是道教徒为宣传教义以及募捐化缘时唱出的一种道歌,故《啸余谱》称其为“黄冠体”。相传为东汉张道陵所首创,但尚缺乏足够的证据。道歌的内容不外宣传因果报应、劝善出世以及神仙修道的宗教思想。元燕南芝庵在《唱论》中说:“三教所唱,个有所尚,道家唱情,僧家唱性,儒家唱礼。”因此人们把这类道歌称为“道情”。??
道情来源于道诗。因此先介绍一下道诗。道诗是指道教徒与崇信道家与道教的人所写的体悟“道”的诗歌。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源于古代的巫术与秦汉时期的神仙方术,标榜黄老,特别是道家老子,南朝梁刘勰在《灭惑论》说道者“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早期道教的前身是黄老道,西汉成帝(前32——前7)时,甘忠可开创太平道,东汉顺帝(125——144在位)时,张陵倡五斗米道,道教于是逐渐形成,经历代发展至今。
道教从其产生起,就与诗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受老子《道德经》的影响,道教常用诗歌与韵语形式来宣讲道教宗旨、赞颂神仙、记录修炼包括炼丹之法;道教的斋醮科仪的章表、韵词以及咒语等,也多以诗歌形式出现。
道诗一类是道教徒以诗歌形式写出的有关道教宗旨与修行的诗;此外是他们所写的与人酬赠和写景抒情的一般性诗歌。另一类是世俗者信奉道教所写的修行或明心见性的诗歌。道诗的题材、体式也就出现了诗、词、曲以及赋、变文、俗曲等,并由此衍生出游仙诗、步虚词、青词、玄歌、道情等类型的诗歌。
道者所写悟道诗,多数是道家术语的堆砌,或是修炼的方式与体悟,理胜于辞,只能算是韵语文字,没有诗意可谈。此类诗歌从东汉出现的《太平经》卷三十八《师策文》里,就有有关修真养性的“七言歌谣”,只是较比粗燥。与此同时的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经文,以四言、五言韵语出现。
这类修道养性之诗,开启后世道教以诗记叙修炼的先声。此后三国魏与两晋时期出现的《黄庭经》、唐崔希范的《入药镜》、宋张伯端的《悟真集》、元陈冲素的《规中指南》、陈致虚的《金丹大要》、明尹真人弟子的《性命圭旨》等,其所叙修炼之法和口诀,或五言,或七言,有的还采用词的形式,大体与《周易参同契》同一类型。
东汉时佛教已传入中国,南北朝时期大为盛行。道教与佛教就出现相互竞争而又相互吸收的局面。悟道诗与佛理诗也是相互竞存。六朝时期道诗有了巨大发展。不但出现了游仙诗,还出现了仙道结合的神仙鬼神之类的诗歌。如《丁令威歌》(见《搜神后记》):

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来归。
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纍纍。

其它如《紫玉歌》、《紫微夫人歌》等。同时也出现了《步虚辞》、《三徒五苦辞》以及《老子化胡玄歌》老君十六变词之类的求仙颂道之作,只不过搬演道家的理念,徒有诗名。只有个别道人的诗作尚含道趣,如托名晋葛洪的《洗药池诗》:“洞阴泠泠,风佩清清。仙居永劫,花木长荣。”(见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卷二十一)陶宏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惠慕道士《犯虏将逃作诗》:“客子倦艰辛,夜出小平津。马色迷关吏,鸡鸣起戍人。露鲜花敛影,月照宝刀新。问我将何去,北海就孙宾。”这类诗无论就辞采或意境,已与文人的优秀诗作相比肩。
唐五代与两宋时期,在《敦煌卷子》中,我们可以见到有关道教的诗词,如唱和歌、偈颂、游仙诗、步虚词、祭神诗以及俗曲等。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女道士演懿的《音意五首》、《小游仙诗一首》、《礼十方词》、唱和歌、《听唱张骞一西歌》等。《听唱张骞一西歌》将张骞入银河遇织女的仙话,改写为说唱故事的说唱曲。在道诗中比较特殊。
唐代道人诗司马承祯、吴筠、吕岩、杜光庭等其咏怀、咏物、酬赠等与一般文人诗作,无甚区别,可称道的佳作较少;其余则是谈论养性修炼之事,如吕岩的《七言》:“金丹一粒定长生,须得真铅炼甲庚。火取南方赤凤髓,水求北海黑龟精。鼎追四季中央合,药遣三元八卦行。斋戒兴功成九转,定应入口鬼神惊。”这类诗诚如钱钟书所云:“道士作诗,牛鬼蛇神,铺陈排比,无道之玄,乃术之幻;如韩湘之‘宝鼎存金虎,玄田养日鸦’;杜光庭之‘丹灶海车休矻矻,蚌胎龟息自绵绵’;吕洞宾之‘一粒粟中藏世界,二升铛内煮山川’;比于眩人方士之大言。即诗人为之,前若庾子山、韦渠牟《步虚》诸词,后若陆务观《道室》诸作,云笈繙籖,仙图开吊。向《抱朴内篇》、《黄庭外景》中,搬家当,煊染仙灵,亦未能免‘霞冠珠佩’、‘琼浆玉酒’等俗态。”也有个别可取的,如吕岩的《赠罗浮道士》、《牧童》,像《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但此类诗却不多见。
从唐代开始,道教诗歌为了实现诗的普及化与神秘化,一方面吸收俗曲入诗,并运用词曲形式写作道诗,如崔希范的《入药镜》就有《混然子挂金索》,采用“五更转”形式;《百字令·明三教之理》则是词曲,开后世道人爱用词曲形式传道的先河。二是喜用杂体怪诗形式,如范尧佐的《一字至七字诗》、杜光庭的《怀古今》,由一至七字而发展为宝塔诗。这为金元以来,道诗喜用词曲,并在诗词曲中大量运用数字、拆字、藏头等形式,奠定了基础。
自宋以后,诗以词曲形式出现的道诗越来越多。从《钦定词谱》、《钦定曲谱》所列的词牌、曲牌中,与道教道曲和神仙故事有关的不下数十种。如《金人捧露盘》、《华胥引》、《献仙音》、《鹊桥仙》、《女冠子》、《降黄龙》等。其它如“道情”、“步虚词”入散曲,作者甚多。词曲中五更调、四季歌、十二月曲多被道者采用;诗词曲中运用数字诗、藏头、拆字、一至七字以及宝塔诗等形式十分普遍。
他们之后,元代无名氏的《自然集·道词》全部是散曲形式,由小令与套数组成。元道士王玠他的[南吕·金字经]、[商调·挂金索],全是采用五更转的形式。明张三丰,以杂言、四言、七言写“道情”,《张三丰全集》卷三就有《无根树道情》二十四首、《四时道情》四首、《五更道情》二十五首、《九更道情》九首、《天边月道情》九首等。“道情”这种题材与形式也为文人所喜爱,如徐大椿有《洄溪道情》一卷、郑燮有《板桥道情》一卷、袁学澜有《柘湖道情》一卷,足见道教词曲对文人的影响。
按照传统分类法,道情入散曲之列, 为乐府歌词之一种,故《太和正音谱》将其与步虚词并列。
道情历来被称为“黄冠体”。 道情原是游方道士所演唱,道士布道、化缘时唱的道歌,其言辞较通俗,所以能在民间流行,后来逐渐发展为一种民间说唱。
道情在宋元明清的中国社会,由于其丰富的曲目和通俗化的说唱,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道情说唱旨在劝化世人,道教经典中繁复的伦理说教,在道情中转化为浅显的人生警语。道情的唱词有道经的根据,道士写的“道情”不拘一格,或七言,或四言,或杂言,重在以通俗语言点破玄机,启人了悟。如张氏之《道情歌》所云:“道情非是等闲情,既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 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其曲目创作出自名士高道的手笔,具有亦雅亦俗的艺术特征。道情说唱是道教民间化的产物,是对道教教义思想的通俗演绎,在民间俗信仰体系中占有一定位置。
对道情起源的探讨,从作为一种说唱形式而言,"曲辞道情"应是唐代产生的,而作为叙事意义上的道情则是从明代才开始的。从发生学意义而言,唐代尊崇道教,《九真》、《承天》等宫廷道乐的产生对"道情"的孕育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且唐代沿袭历代郊庙制度,民间大建道观,道士所唱的赞颂歌曲,即"经韵"也逐渐向民间传播,演变为道士们布道劝善的"新经韵",此亦可能是所谓的"唱道情".从唱词层面而论,唐代产生了大量的"黄冠体"诗,一些女道士在当时写下了大量反映道徒生活的诗歌,这些均为道情的产生提供了文本上的依据。道曲、道调出现于唐高宗时期,是高宗崇道措施下的产物。尤其在尊崇道教的唐玄宗时期,道曲、道调制作形成高潮。道情早在五代时期就已产生,道士唱道情旨在宣扬道教之“道”。道情最迟在唐代末年已经产生,唐人段常著《续仙传》中载:“蓝采和手持拍板(简板)踏歌行乞于市”,他所唱的歌是:

踏歌踏歌蓝采和,世界几何?
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所梭。
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纷纷来更多。
朝起鸾凤到碧落,暮见桑田生白波。
长景明晖在空际,金银宫阙高嵯峨。

早在唐末五代时期,“道情”一词已见载于文献。王梵志《道情诗》曰:

我昔未生时,冥冥无所知。
天公强生我,生我复何为?
无衣使我寒,无食使我饥。
还你天公我,还我未生时。

敦煌文书S.5648号,有佛教《道情诗如意园》写卷。王梵志、贯休以道情为诗题以抒发胸臆,这与道教的唱道情明显有区别。随着道教在唐宋时期的兴盛,道曲也在民间普及。道情也由单纯宣传宗教思想的内容,渐及世俗生活、历史故事以及公案言情等内容。至迟在南宋时期,已有唱道情的明确记载。
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七载:淳熙十一年(1184年)六月初一日,宋孝宗游览杭州飞来峰,至清心堂时众人听见:
后苑小厮儿三十人,打息气唱道情。太上云:“此是张抡所撰《鼓子词》。”
南宋杭州小厮儿说唱的道情,宋孝宗称之为鼓子词。道情鼓子词显然与道教有关,《全宋词》收录张抡《道情鼓子词》,用十种词调咏春、夏、秋、冬、山居、渔父、酒、闲、修养、神仙各十首。
道情艺术是道教民间化的产物,宋元明清道士和文士的道情创作,反映出道教对中国俗文学的影响,也显示在中国民间信仰体系中道教的主导地位。清徐大椿《乐府传声》论道情说:
道情之唱,由来最古。其声则飞驭天表,俯视八纮,志在冲漠之上,寄傲宇宙之间,慨古感今,有乐道徜徉之情,故曰“道情”。其说相传如此,乃曲体之至高至妙者也。
因唱道情有打渔鼓的显著特征,因此又以渔鼓或“道情鼓子词”代称道情。明王圻《三才图会》记“鱼鼓简子”的制作说:
截竹为筩,长三四尺,以皮冒其首,用两指系之。又有简子,以竹为之,长二尺许,阔四五分,厚半之,其末俱略反外,歌时用二片合系之以和者也。其制始于胡元。
据郎瑛《七修类稿》所载:“渔鼓起于宋,名‘通同部’。”《稗史汇编》也说:渔鼓于“靖康初,民间以竹,径二寸,长五尺许,冒皮为首,鼓成节奏,其声似曰‘通同诈’。”故道情于南宋时开始用渔鼓、简板为伴奏乐器,其曲调已有[耍孩子]、[清江引]、[夸夸调]、[步步娇]等,以其声腔优美,为群众所喜爱。
20 世纪90年代在西夏天都海原,出土一个宋代耀州窑青釉小碗,内壁以汉字铭文刻《阮郎归·道情》词一首曰:
世人临通几时休,从春夏至秋。忽然面皱与白头,问君忧不忧。
速省悟,莫回头,除身莫外求。价饶高贵作公侯,争如休更休。
由于道情在民间的广泛传播,道情由宗教道曲也渐被世俗化,由抒情、讲道也演变为抒情、叙事,因此变为可说唱长篇传奇故事,如后世出现的长篇书目中就有《白鹤传》、《珍珠塔》、《麒麟豹》、《二度梅》等。它既可一人说唱,也可多人说唱;通常由说白与唱词组成。在说唱传奇故事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地方唱曲、散曲、诸宫调、杂剧、传奇戏曲和地方戏曲的诸种声腔这就,发展出了“道情戏”,像“太康道情戏”以及陕西地区的“皮影道情戏”等,演出的在传统剧目中就有《韩湘子出家》、《张良辞朝》、《庄周梦》、《老少换妻》等。流传到现在我国大约二十几个省存在道情艺术,遍布浙江、湖北、湖南、广西、四川、山西、陕西等地,在湖广称“渔鼓”,在四川称“竹琴”,江西称“古文”(如南康古文)。在各地由于地区曲调之不同,则被冠以“??道情”,如“义乌道情”、“桂林道情”、“晋北道情”等。道情的音乐曲调据载有七十二个套曲与一百多个曲调。现在收集到的有十三种套曲与九十六种曲调。乐器由渔鼓、简板外,增添了弦乐与打击乐。唱词杂言与齐言(七言为主)。
道情从宋元开始多以曲子形式出现,有的入散曲,还有的入戏曲。不以这两种形式时,则往往归入“歌曲”类,所以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在“新定府体一十五家”中,说:“黄冠体,神游广漠,寄情太虚,有餐霞服日之思,名曰‘道情’。”入戏曲中的道情,除“道情戏”外,还见于元杂剧的《岳阳楼》、《竹叶舟》以及清代洪昇的《长生殿》等。《岳阳楼》中的《道情》还可看出古代说唱“道情”的生动情景。如[正末愚(渔)鼓简子上]《词》云:

披蓑衣,戴箬笠,怕寻道伴。
简子,挟愚鼓,闲看中原。
打一回,歇一回,清人耳目。
念一回,唱一回,润俺喉咽。
穿茶房,入酒肆,牢栓意马。
践红尘,登紫陌,系住心猿。
跨彩鸾,先飞到西天西里,
驾青牛,后走到东海东边。
灵芝草,长生草,二三万岁,
娑罗树,扶桑树,八九千年。
白玉楼,黄金殿,烟霞霭霭,
紫微宫,青霄阁,环珮翩翩。……

说唱道情,手执渔鼓、简板。所唱的歌词句式是三三四或三三七。这反映旧时唱道情的真实情况。古代说唱道情的,一部分是游方道士或街头艺人,被称为“外档”(街头道情)。《岳阳楼》的道情正反映了这种情景。能在书场说唱长篇书目的,称“内档”(书场道情)。元明以来,道情的作者一是道士或修道居士,所写或所唱道情内容不外宗教修炼或劝善积德一类。如张君宝(张三丰)的《无根树歌二十四首》之二十三:

无根树,花正红,摘取红花一树空。
空即色,色即空,识破真空在色中。
了了真空色相灭,法相长存不落空。
号圆通,称大雄,九祖超生上九重。

他的道情已糅合了佛教的色空思想,句式是三三七式。他的《正道歌》第二首,自称“道情不是等闲情”,句式基本是七言杂一两句三言。他还创造了“道情”的多种形式,对“道情”的发展贡献较大。元明以来的道情,包括道人所作,更多的是散曲体,如明无名道士的[北中吕·上小楼·道情]:

家住在终南胜境,喜的是山深人静。每日里领着仙童,因着仙鹤,点上仙灯。觑着半空中,白云里,楼台掩映,只听的韵悠悠念经敲磬。

还有的以套曲来写道情,元无名氏《自然集·道词》全部是套曲。再如清代心铁道人的[南仙吕·解酲歌·道情词]就是套曲:

[解三酲] 问大众凭谁生长,非畜类怎忤爷娘。家家活佛该供养,除假意发真良。休听妻语搬弄忙,总要亲心快乐长。

[歌排] 人不孝,有灾殃,从来孝顺召嘉祥。天感格,福昭彰,也养个孝儿郎。

劝大众家庭和让,怪连枝骨肉参商。世间难得同胞养,须久共忌分张。兄怜弟爱终吉祥,别弟离兄不久长。人在世,男敦节义女贞良。谈不尽,做来香,这些趣味要全尝。……

道情歌曲的作者宋元以来,有不少是文人向往道人的出世生活而写的歌曲,反映了他们隐居出世的思想。如元邓玉宾的[正宫·叨叨令·道情]:

一个臭皮囊包裹着千重气,一个干骷髅顶戴着十分罪,为儿女使尽拖刀计,为家私费尽担山力。您省的也么哥,您省的也么哥,这一个长生道理何人会?

明清以来文人写作的道情套曲特别多,冯梦龙《古今谈概·佻达部第十一·唱莲花道情》载:“苏郡祝允明、唐寅、张灵,皆诞节倡狂。尝雨雪中,作乞儿鼓节,唱《莲花落》,得钱沽酒野寺中,曰:‘此乐惜不令太白知之!’又尝披氅持篮,相与虎丘,为道人唱。有客吟颇涩,乃借笔疾书数韵,云烟满纸,翻然而逝。客踪迹之,不得,遂疑为仙。”这反映出当时社会上一些文人的心态。有不少道情诗歌,从单纯的宣传道教宗教内容,演化为歌咏世俗生活的出世思想,如明杨慎有词体《折桂令·道情》(四首)之一:

唤玲珑莫唱黄鸡。我自在日眠高卧,一任他月晓争啼。懒听龙吟,休惊鹤梦,稳伴鸾栖。?? 檀伐槐槐伐檀、蚁穴里难分彼此,蛮攻触触攻蛮、蜗角上不辨东西。万丈丹梯,千仞青溪。休要待钟乳抟风,石髓成泥。

除词体的道情,元明清时期,还出现曲体(包括俗曲)的道情,如明薛论道有《道情》(功成名遂)与《道情》组曲四首,已从修道演变为歌颂出世避俗。这类歌曲文人创作甚多,影响较大,如清代名医徐大椿的《时文叹》、《读书乐》与郑板桥的《道情十首》,影响较大。??
“道情”除用于歌唱道家修道思想与文人用于歌咏出世之情外,也有用这种形式来用于嘲讽市俗之弊的,如清徐灵胎(徐大椿)以道情形式写有《时文叹》、《时光叹》、《行医叹》、《戒酒》、《戒赌》、《读书乐》等,就是运用“道情”形式来讽刺市情民风的,足见这种形式是人们所喜哀的一种文艺形式。

正宫·叨叨令·道 情? 元? 邓玉宾

一个空皮囊包裹着千重气,一个干骷髅顶戴着十分罪。为儿女使尽些拖刀计,为家私费尽些担山力。您省的也么哥,你省的也么哥。这一个长生道理何人会!

『正宫』叨叨令·道情? 邓玉宾?

白云深处青山下,茅庵草舍无冬夏,闲来几句渔樵话,困来一枕葫芦架。你省的也么哥,你省的也么哥?煞强如风波千丈担惊怕。

【中吕】山坡羊·道情? 元?? 宋方壶

  布袍粗袜,山间林下,功名二字皆勾罢。醉联麻,醒烹茶,竹风松月浑无价。绿绮纹楸时聚话。官,谁问他;民,谁问他!

  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一茅斋,野花开,管甚谁家兴废谁成败?陋巷篥瓢亦乐哉!贫,气不改;达,志不改。

无根树道情? 张三丰

无根树,花正幽,贪恋红尘谁肯修?
浮生事,苦海舟,荡去飘来不自由。
无边无岸难泊系,长在鱼龙险处游。
肯回首,是岸头,莫待风波坏了舟。

青羊宫留题道情

觅故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
有一等守顽空的,有阴无阳是孤炼;
有一等用鼎器的,舍死忘生谈采战。
各执一端,玄关不知在那边。
莫把无为来妆拌,尽都是空门面。
怎得个云朋霞友,也混俗和光过几年。
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

五更道情

题义:“五更”须活着,只是功夫不息之义,勿谓一更是一更功夫、二更是二更功夫也。余类推。

一更初独牧青牛,勿纵狂行,不放闲游。
我这里换景移情,攀花折柳,宻炼潜修。
闭六门无为静守,擒五贼有法拘囚。
匹配刚柔,耐得春秋。
炁盛神全。采药何愁!

叹出家道情

叹出家,到也奇,看破了世路云泥。
一心不染红尘事,任凭他浮名美利,任凭他爱子娇妻。
劳形不如归山去,俺怎肯终日奔驰?俺怎肯终日寻思?
修行当发冲天志,做一个慷慨男子,
打破了生死机关,无烦无恼无优虑。

 

行医叹? 徐大椿

叹无聊,便学医,
唉!人命关天,此事难知,
救人心,做不得谋生计。
不读方书半卷,只识药味几枚。
无论臌膈风劳伤寒疟痢,一般的望闻问切,说是谈非。
要入世投机,只打听近日时医何方何味,
试一试,偶然得效,倒觉稀奇。
试得不灵,更弄得无主意。
若还死了,只说道药无错,病难医。
绝多少单男独女,送多少年高父母,折多少壮岁夫妻,
不但分毫无罪,还要药本酬仪,问你居心何忍?
王法虽不及,天理实难欺,
若有救世之心,望你读书明理。
做不来宁可改业营生,免及阴诛冥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