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景田饮料食品公司: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5:48:26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本单元主要内容:
1、第四课、第五课主要讲辩证的唯物论: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即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2)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按规律办事;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提示】第四课还包含着辩证法的观点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与发展密不可分,所以将此内容移至第八课
2、第六课讲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2)认识发展的根本规律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两部分内容的联系(了解)
1是2的前提和基础。
坚持实践决定认识,正是遵循“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即“物到感觉”是经由实践来完成的。
坚持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是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即认识通过指导实践去改变客观事物。
【提示】注意词语搭配
物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不能错位
【要点详解——唯物论部分】
一、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一)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1、世界统一于物质
(1)什么是物质?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提示】
①什么是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但它并不独立存在,而是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
②什么是物质的具体形态?
物质的具体形态指各种具体事物,它们既有“客观实在”这一共性,又有其个性(形状、色彩各异等)。
③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④马哲物质观的意义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à 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à 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客观实在” à 克服旧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缺陷(将物质混同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必然经不起唯心主义的攻击)
(2)为什么说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①自然的物质性。
②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产生: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构成: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
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是客观的。
③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提示】
所谓“物质的”或“客观的”,不能肤浅地理解为“看得见、摸得着”,而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 à 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生物的反应形式 à 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
②意识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形成。
劳动和交往  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形成。
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提示】物质世界≠物质
物质世界是指万事万物(物质具体形态)的总和,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另外注意“反应”和“反映”的区别。
(2)意识是人脑(不是大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意识就是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提示】
(1)客观存在≠客观实在
客观存在指个人主观以外的所有事物,包括客观实在、物质的具体形态以及他人的意识等。
(2)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意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反映的形式(如感觉、判断等)是主观的,正因为如此,对同一客观事物才会形成不同的意识。
(4)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是人所特有的——“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5)小结:为什么说物质决定意识?P37
【提示】
(1)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划分:一是产生先后的问题,二是谁派生谁的问题。
(2)了解中外古今哲学对“意识”的一些提法。
(二)意识的作用(又叫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1)表现
①目的性、计划性
②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2)意义
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它使人能够由表及里地揭示事物内部的本质与规律。因此,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了解认识的有限性于无限性)
【提示】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意识能反映物质:强调意识的能动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的决定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的反作用)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P40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P40
【严重提示】
(1)意识无论是能动地认识世界还是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都不是直接进行的,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
(2)意识能动性的发挥有正确与否的问题:
从认识世界来看,意识既可能正确的反映客观存在,也可能错误的反映客观存在。
从改造世界来看,正确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严重提示】物质决定意识与意识能动性的关系(理解)
物质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意识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意识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必须以承认物质决定作用性为前提。
两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片面强调物质决定作用而否认意识能动作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思想,夸大意识能动作用而否认物质决定作用,是唯心主义思想。
二、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一)客观规律
1、什么是规律?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固有的 à 不是主观添加的(如乌鸦报丧)
本质的 à 不是现象的(如苹果落地)
必然的 à 不是偶然的(如守株待兔)
稳定的 à 不是易变的(如价格波动)
【提示】规律与规则、定律的区别
规律是客观的,规则是根据规律制定的,定律是对规律的反映,两者都是主观的东西(有正误之分)。
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二)主观能动性
1、什么是主观能动性(了解)
主观能动性:想(认识)、做(实践)、精神状态
意识能动性:想(认识)、精神状态
意识的反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第二个方面
2、主观能动性的方法论要求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三)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复习提示:两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片面强调规律的客观性而否认主观能动性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夸大主观能动性而否认客观规律的制约性是唯心主义思想。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
1、是什么
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规律,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提示】
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反对从主观出发,从主观出发有三种表现:
从理论出发(教条主义、本本主义);
从经验出发(经验主义);
从个人主观好恶出发。
实事求是:实事——客观事物;求——认识;是——规律。
实事求是一方面强调了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现和认识规律。
2、为什么
(1)哲学依据(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第一,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二,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这要求我们实事求是。
(2)现实意义
第一,是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
第二,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第三,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3、怎么样?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一是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二是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要点详解——认识论部分】
一、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
(一)什么是实践?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1)是一种物质性活动。   (2)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这两个方面正是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的根本区别。
【提示】
改造主观世界指改造自己的思想、认识以及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有利于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2、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客观物质性
第一,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对象是客观的。
第二,实践的过程及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
【提示】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创造性。
【提示】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正确发挥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第一,社会性: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第二,历史性: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4)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和统一,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3、实践的基本形式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2)变革社会的实践;(3)科学实验活动。
【提示】
这里讲实践的基本形式,而不是具体形式。实践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彩的。
(二)什么是认识(了解)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感性认识: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理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三)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提示】
(1)“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
“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
“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
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并不矛盾。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因此两者又是相通的。
但不可混淆搭配。如不能说“认识源于物质”。
(2)“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两种途径。
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实践而得,间接经验是通过学习和传递而得。
两者的划分是相对的,在我为直接经验,在别人就是间接经验,因此二者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
直接经验不一定就比间接经验更可靠,两者都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而要真正消化和理解间接经验也必须通过实践,不能止于纸上谈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一,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
第二,实践提供更完备的认识工具。
第三,实践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改造主管世界)
【提示】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一,真理即正确的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如实反映。
第二,只有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检验主观是否符合客观。
【提示】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通过实践,人们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两者对照,就能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
认识应当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去改造客观世界,才能显示其实际意义。
【提示】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
2、认识的反作用(认识指导实践)
(1)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不同性质的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不同。
(2)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3、实践的决定作用和认识的指导作用的辩证关系
两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实践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承认实践的决定作用是坚持唯物论思想,承认认识的反作用是坚持辩证法思想。
二、认识发展的根本规律
1、真理的绝对性
(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第一,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其反映的内容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第二,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实践本身也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疑点】有用的就是真理吗?
真理作为正确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是有用的。
“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 “有用就是真理”以主观需要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是错误的。
(2)真理的唯一性(一元性)
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个真理。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它不因权力、地位而改变。
【提示】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真理的唯一性
真理的客观性告诉我们:判断我们的认识是不是真理,其参照系只能是客观事物本身,即主观反映是否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相一致。而对于同一个确定的客观事物,其本来面目只有一个,因此与之相一致的主观反映也只能有一个。
这本来是一个常识,但正如童话《皇帝的新衣》所寓:我们往往因为对权力、名利的畏惧或崇拜,而忽视了什么是判断真理的标准。
2、真理的相对性
(1)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提示】这里的条件和范围从空间上讲,即任何真理都只是对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层面的正确认识。
(2)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离开这一特定的过程,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提示】这里的特定过程从时间上讲,即任何真理都是对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正确认识。
3、方法论要求
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要求我们坚持真理。
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发展真理。
(二)认识的发展(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认识具有反复性
第一,认识的主体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第二,认识的客体的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第一,认识的对象(客体)即物质世界是无限变化的。
第二,认识的主体即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第三,认识的基础即实践是无限发展的。
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我们既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又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要点详解——综合探究:党的思想路线】
1、党的思想路线
(1)理论基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的基本观点,也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2)基本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注意顺序)
(3)重要地位: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
【提示】我党制定方针路线的客观依据是我国国情。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3、求真务实(理解)
(1)含义
“求真”侧重于认识世界,体现的是科学性的品格,着力于揭示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务实”侧重于改造世界,体现的是实践性的品格,通过认识指导实践,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2)地位: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
求真务实不但涵盖了党的思想路线的“科学”精神,而且发展了其“实践”精神。
4、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依据(世界观依据)
物质决定意识
一切从实际出发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
理论联系实际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实事求是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
求真务实
(一)唯物论(5个)
1、世界物质性统一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只看到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