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lealstateexception:你别再骗人了:瞬间识破谎言的心理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0:34:48

你别再骗人了:瞬间识破谎言的心理学

作者简介
布莱恩·金(Brian King):英国广播界的获奖先驱,他是BBC第四电台(BBC Radio 4)表演、特别报道、喜剧等类型节目的制作人,也是畅销书《超乎巧合》(Beyond Coincidence)的作者之一。

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洞察谎言背后的心灵真貌,教你活得明明白白,不再受骗上当!
  据说我们天生就是骗子,一天平均说谎6次,听到谎言的次数更是多达50次!人类一辈子都被谎言和欺骗所纠缠:买的名牌提包如假包换、客户投诉将会被迅速处理、二手车能得到定期维修……这些说辞全是在骗人。
  本书将毫不留情地揭开谎言的面纱、扒下骗子的伪装,让骗术无处遁形,使你轻松看透商品广告的夸大其辞,新闻报道的空泛失实,生意场上的复杂险恶与人际关系中的口是心非。作者布莱恩R26;金对生活中的种种骗术观察入微,对有关谎言的逸闻趣事信手拈来,其笔触细致生动而妙趣横生,令你畅怀大笑的同时又能洞见人性的真貌、看清骗局背后的真相,从此活得明明白白,不再受骗上当! 

    解读人类心理密码,参透复杂多变的人性

    在谎言盛行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做到知人知面又知心?

    ◎深入谎言世界,扒下骗子伪装,轻松读懂人心

    人性的世界里充斥着不怀好意或自私自利或充满善意的各色谎言,作者布莱恩?金以妙趣横生的笔触详细列举古往今来在各行各业中均有案可查的骗局,揭露商品广告、新闻报道、商业场合乃至人际关系中的虚伪夸张、复杂险恶,更淋漓尽致地刻画出出尔反尔的西方政客群像。

    透过美丽的言辞与动人的外表,我们将看清人性中的虚假与欺诈,从而在人际交往的各种场合如鱼得水,化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

    ◎妙语连珠评点各色谎言,揭示人类撒谎的心理根源

    布莱恩?金带着我们回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谎言,并煞有介事地设置“大骗子宝座”,向我们介绍史上有望问鼎宝座的各类骗子——从最离奇的科学骗局到最厚颜无耻的骗子,各种关于说谎的小故事令本书趣味大增,亦使我们从中了解到:趋利避祸的本能使得人类天生就会为了推诿责任或是获取利益而说谎,而且撒谎的历史久远难溯,社会文明的发展史其实就是谎言充斥的历史。

    ◎权威专家教你察言观色辨真假,利用蛛丝马迹破解精妙谎言

    伦敦警察学院的资深讲师以及心理学家、测谎专家等众多权威人士将为我们介绍目前最先进的测谎技术与机械,并剖析人类心理发展脉络,从专业角度讲解如何通过分析人的肢体动作、语言、情绪和脸部表情等细微特征,进而简单快速地识破对方的谎言。

    
    ?幽默而不失深刻的谎言心理学读本

    ?火眼金睛巧破谎言,反讽巧喻阅尽人心

    ?入木三分的破谎技巧将骗子拒之门外

    这是一本通俗实用的大众心理读物,作者布莱恩?金在多年媒体工作经历中接触过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对生活中的常见谎言深有体会,他在书中所例举的谎言实例均是我们平时常接触到但不一定能识破的,例如订阅杂志就能抽中大奖的虚假广告、应聘者的不实履历、充满溢美之词的房地产广告乃至电话推销员的花言巧语等等。作者细致入微的观点与分析亦更为贴近普通人的生活现实,不仅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而且有助于我们学会辨识谎言、避开骗子。

    ?揭示人性真貌,助你赢得先机

    保罗?艾克曼等国际知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分别在书中列举欧美各国最前沿的科研成果,详细解说测谎的科学原理,揭示谎言背后的心理动机。知名魔术师、保险公司调查员、公关经理等常年与谎言打交道的各行业人士则现身说法,为我们进一步揭开谎言背后的的心理活动过程。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我们真正洞察人性,了解别人是否在撒谎以及为什么撒谎,就可以确保自己不会上当吃亏,进而掌握对方心理,赢得先机。

    ?西方式幽默令本书趣味无穷

    本书集思想性与趣味性于一体,作者充分发挥出他的喜剧天赋,其言语犀利诙谐,虽搞笑却不落俗套,他嘲笑报章杂志上的陈词滥调,揶揄能把商品吹得天花乱坠的营销广告,讽刺充斥谎言的西方政坛——从政客商人的尔虞我诈到宵小之徒的骗人伎俩,作者无不加以轻松解读与精彩评论,令本书成为最有趣的心理读本。

    
    就是爱骗人

    即使是在虚伪的商业世界里,也没有什么事情比房地产交易更充满风险、更让人紧张。人们买卖房屋总是离不开说谎,而且谎言往往令人瞠目结舌。你曾卖过房子吗?当你被问到房子湿气、车辆噪音和邻居情况的问题时,你的回答是否诚实呢?即使不是卖家,我们也可能当过买家、房地产中介、房贷业者、鉴定员或推销员等——毫无例外,我们都有罪。

    房地产经纪人经常采用的谎言和骗术,是对事物做出极有创意的解释,也就是信口胡诌。

    风格独特、如梦幻般宽敞的四房花园住宅,

    同时毗邻交通网络,生活十分方便。

    但其实这所房屋空间狭小,只有三间房(另外再加储藏室),厕所还在室外;房子被夹在高速公路和铁路线中间,距离最近的商店也有半公里远。不但如此,它还摇摇欲坠!

    《1991年房地产错误描述法》可以遏止此类误导消费者的欺诈手段。举例来说,假如明明有一条公路从住宅用地上横穿而过,业者却宣称该住宅拥有私人花园,该法案就可以遏止这类欺瞒行为。但是法案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不大,消费者现在还是可以看到容易误导消费者的住宅促销广告:

    ? 所谓“便于打理的花园”,其实就是面积很小,而且只放了几个花盆的院子。

    ? 所谓“地点静谧”,就是指它位于荒地的中央。

    ? 所谓“紧邻学校”,意思就是你将听到运动场上断断续续传来的可恶噪音。

    ? 所谓“接近高速公路进出口”,指的是它位于交流道的下方。

    ? 所谓“迷人”,意思就是很小。

    ? 所谓“小巧”,意思还是很小。

    ? 所谓“小而美”,意思当然是很小。

    ? 所谓“惬意悠哉”,指的是小而美的优点减半。

    ? 所谓“小套房”,意思就是不论你洗碗、看电视或给访客开门都不用离开马桶。

    你也不必失望,并非所有的房地产中介在销售房子时都会用甜言蜜语来掩饰住宅的缺点。
    陈旧的老房子,位于繁华的伦敦切尔西区,据说是因建筑风格的趣味性而至今未拆,但实情只有老天爷才知道。为了耐心又富有的您,我们会把房屋隔成三间……房后有一片杂草丛生和堆满垃圾的荒土,也许可以整理成美丽的花园!

    不管你信不信,这真的是一家房地产中介公司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所做的广告。

    房地产市场的谎言有许多类型。2003年10月,BBC的“金钱”节目揭露,有许多房贷业者鼓励购屋者夸大他们的收入,以便申请到更多买房贷款。

    房地产中介公司“Spicerhaart”曾在伦敦西区的一家分公司实行一种名为“飞吧!租售板”的销售策略,即将其他中介公司写着“已售出”字样的租售板从房屋前偷偷移走,再换成他们自己的。2005年2月,“Spicerhaart”在依据《房地产错误描述法》承认六项罪状后,即被处以九千英镑的罚款。

    除“Spicerhaart”外,还有不少房地产中介公司做过类似的勾当,有的公司在尚未出售的房屋前放置“已售出”的租售板,结果被处以三千英镑的罚款。另外,某家公司的两位经理和一位员工承认他们曾将租售的牌子架在待销售的房屋前面以增加业绩,更让人气愤的是,他们的辩护律师居然还宣称“在未售出的房屋前放置租售板,是许多房屋中介都会使用的技巧”。

    买房被认为是最能带给人压迫感的事情,不亚于丧亲或离婚。
    口是心非的汽车销售行业

    车是继住房之后的第二宗大商品买卖,现在我们又要进入口是心非的世界了。你是否曾私下与汽车厂进行过买卖或以物易物的二手车交易?你是否提过经手的车子在一两年前发生过小车祸、车速超过50英里时会发出爆裂声,或者车门偶尔会出故障?在讨价还价时,你能做到完全诚实吗?

    与其他行业相比,不论买卖的是二手车,还是全新车型,汽车销售业务都与众不同;卖主在进行几乎铁定能赚到暴利的交易时,都会跟你说:“我是赔本卖出的。”每辆二手车的原车主都很爱惜车辆,顶多会开车去教堂做礼拜或是回家。澳洲的汽车业务员甚至建立起他们特有的一套幽默语言,即某种程度上的行话,其目的就是为了不让目标客户知道他们的销售手法中的秘密。

    比方说,日本车被讥笑为“烧米的车”(Rice Burner,暗讽日本车载重差又不耐跑);羊皮坐垫则称“鹬鸵皮内装”(Kiwi Pack);“穷酸配备”则代表这辆车没有任何附加设备;“水肥车”指车子很烂;“快速玻璃”指电动窗;“剪头发”意即里程表归零。消费者则被称为“头”——“腐败的头”或“腐臭的肉排”,指信用差的客户;“把头烧了”形容业务员惹怒顾客的情形;“木头鸭”则是暗喻顾客不懂讨价还价,就像趴着不动的鸭子一样。

    在美国,汽车业务员间早已出现类似的语言;“松鼠”代表打不定主意的买家;“怪人”是指只看不买的人;“中风”则是指浪费你时间的人。

    以上只是汽车交易中的谎言,而售后服务中的黑幕更让人抓狂。

    近几年来,英国消费者协会发现了各式各样有关汽车售后服务的谎言,其中包括例行安全检查程序上的疏忽、未设某个维修项目却要收取相关费用,或非必要的维修等等。据估算,英国开车族每年花费在维修劣质车辆或不必要的维护上的金额超过十亿英镑。2004年,消费者协会对四十八辆汽车的进厂全套服务进行了追踪,结果发现约有四分之一的车厂对部分零件(例如汽车滤清器和火花塞)进行了不必要的更换,其余车厂则没有完成刹车和齿轮箱油位等基本的检查。

    消费者协会还透露,汽车厂商欺骗女性的几率大于男性。一项政府研究指出,汽车厂商未经车主同意便擅自进行某项服务的行为,发生在女性身上的几率较之男性高出了两倍。而汽车的连锁保养中心对女性的收费也比男性高出50%。

    没错,这是男性的世界,而且,所有最不诚实的事都发生在这个世界里。
    ◆ 致 谢

    Chapter 1  形形色色的谎言

    Chapter 2  撒谎的历史

    Chapter 3  背离真相

    Chapter 4  销售的谎言

    Chapter 5  商场的尔虞我诈

    Chapter 6  不诚实的政客

    Chapter 7  真假新闻

    Chapter 8  卑劣的谎言

    Chapter 9  识破骗术

    Chapter 10 为谎言辩解

    本书字字属实。

    也许偶尔会出现一些夸张的句子,

    但我希望这事不会发生。

    致  谢

    为了表示我的诚实,并避免独占功劳之嫌,我必须承认如果没有他人的慷慨相助,本书是绝对无法完成的。

    在此特别感谢我的好朋友马丁?普林默和麦可?马根尼斯,他们给了我相当有帮助的指导和鼓励;也要谢谢编辑邓肯?海斯,他非常优秀,提供了许多睿智的忠告,使我的文字免于滥情和浮夸;还要感谢我的妻子狄,感谢她始终如一的支持,以及一针见血地纠正我"有意"犯下的错误。

    最后我还要感谢下列人士所给予我的宝贵支持:英国广播公司(BBC)广播员约翰?汉弗莱斯,魔术师戴伦?布朗,律师保罗?德鲁和麦可?伊夫,从事公关工作的马克?波尔柯斯基,精神病理学家史恩?史宾斯博士,社会心理学家马丁?史金纳博士,心理学家达莱尔斯?贾拉辛斯基、保罗?艾克曼和保罗?西格,理赔管理公司调查员约翰?费里曼,警察学院讲师史帝夫?萨维尔以及广播员戴伦?温特。

    我还要感谢那些天生就无可救药的骗子,没有他们,本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我们不必学会说谎,说谎是天生的本能。

    每个人每天每小时,

    清醒时、沉睡时、做梦时、

    高兴时或悲伤时,

    无时无刻不在说谎;

    即使能够三缄其口,

    我们的双手、双脚、

    双眼和举止仍禁不住显露出爱骗人的本色。

    --马克?吐温

    谎言和欺骗是种"语言障碍",这并非指不同语系或不同年龄层的人之间的隔阂,而是指言辞和内心所想不一,即口不对心。

    我们一辈子都会被谎言和欺骗纠缠。大家一定曾听过这些话:我们的要求很重要、投诉将会被迅速处理、二手车能得到定期维修、退休金有安全的保障、"保妥适"(Botox,一种除皱特效药)能够完全消除"时间留下的痕迹"、我们手上的小包薯条其实是中包薯条、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在四十五分钟内就可以发射到这儿……以上全都是谎话。

    本书要将上述种种最令人摸不透的"语言障碍"公布于众,扒下那些满嘴胡言的骗子的面具,煞煞他们的威风。

    谎言五花八门,可分为各种颜色。黑色的谎言代表冷酷无情、贪婪无度,是毁灭性的,目的是为了骗光我们的钱、剥夺我们的权利甚至生命;白色的谎言(即善意的)则迥然不同,尽管不完全无害,但它的破坏性要相对小得多;还有黄色的谎言,是为了掩饰懦弱的心态而掰出来的。

    此外,当我们大肆吹嘘时,便说了紫色的谎言。警察说的是蓝色的谎言。口口声声说要保护环境的政府官员说的是绿色的谎言。日常生活中的谎言大部分是灰色的,这里有个关于灰色谎言的例子: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我常常去都柏林旅游,当时我虽是个收入不高的菜鸟记者,但薪水还足以应付自己所热爱的旅行。我喜欢都柏林的原因有二:健力士啤酒和一位我在阿姆斯特丹沿街卖艺时认识的爱尔兰护士。有一次,我们想开她的福斯古董金龟车去威克洛山脉。那辆老爷车的油门拉杆太破了,我们把一条绳子从引擎盖系到驾驶员的身上,巧妙地取代了油门拉杆。于是在险峻的道路上,我们不断死命狂拉这条绳子,好让老爷车能向前行驶。
    我们面无表情地驱车前进,很快就遇到一排商店。"爱尔兰人咖啡店,爱尔兰海拔最高的咖啡店!""麦金堤酒吧,爱尔兰海拔最高的酒吧!"所有的招牌上都有此类充满自豪感的字眼。这没什么好奇怪的,但是当我们继续朝山顶前进时,其他店家的招牌陆续映入眼帘:"欧唐纳咖啡店,爱尔兰海拔最高的咖啡店!""欧沙纳西,爱尔兰海拔最高的酒吧!"我正努力地回想这些商店的名字--真的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下山的路上,我们下车去麦金堤酒吧买饮料,同时询问店家:欧沙纳西或盖瑞等酒吧建在山顶,海拔明显比麦金堤酒吧高了好几百英尺,麦金堤酒吧为何还声称自己是爱尔兰海拔最高的酒吧?他们认真地解释说,那招牌是专门为冲顶的游客设计的。厚脸皮的老板说道:"这是要让他们知道,我们是'目前为止海拔最高的酒吧'。"

    这确实不是最致命的欺诈手段,也不算最高明的谎言;它只是堆积如山的谎言当中不起眼的一个罢了。

    堆积如山的说法或许不太恰当,因为成堆的谎言很容易被识破,用丛林来比喻会好些。我们生活在丛林中心,谎言就在藤蔓间摆荡;半真半假的瞎话就像毒蛇般埋伏在树丛里,一不小心我们就会遭到它的致命一击。

    制造商、零售商和国营企业利用含糊语句和推托之辞来应付消费者的怨言;保险公司用难以理解的废话和合约上的附属细则否决我们的理赔申请;我们常因诱人但其实是误导的广告而购买商品;骗子向我们保证可以轻松赚大钱,诱惑我们步入陷阱;记者告诉我们猫王还活在世上;政客向我们保证不会"和来历不明的女人上床",还保证生活会更好、会帮我们减税。这堆话里往往没有半句真言。

    不过我们自己同样在说谎,所以也没有权利指责他人。本书将让大家知道,我们所说的谎言其实跟听到的一样多。
    我们对朋友、同事、丈夫和妻子撒谎;父母会对我们撒谎,我们也对儿女撒谎。我们对"诚实"几乎毫无敬意,它令人厌烦,对我们没有任何益处,因此我们宁愿相信老实会吃亏,最好能甩就甩。其实,说谎是天生的本能,根本用不着学。

    说谎,常常是为了掩饰错误或夸大成就;谄媚、阿谀奉承;不让自己困窘;赢得争论、赢得认同;逃避应有的惩罚;骗女孩上床或隐瞒风流韵事;逃税、中饱私囊或免于牢狱之灾;表现自己的仁慈或使他人陷入痛苦之中。

    我们说谎时通常不觉得愧疚,但被别人称为骗子时却很容易愤怒。

    所以我们不应对二手车销售员、房地产经纪人、记者甚至政客的骗人伎俩太过惊讶,他们只不过是运用了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和天性罢了。本书将为我们揭开一个不太讨喜的真相--大家都是骗子,只不过有些人技巧拙劣,有些人骗术高超罢了。而且事实并不像老式西部片中所演的那样,只有白人才会说谎。整个人类,不论肤色、社会等级或信仰,都吝于说实话,甚至到了抠门的程度。事实上,我们说谎太熟练了。

    我们和猴子之间的差别并不只是身上有毛没毛;人类超大的脑容量、强大的自我意识、高超的说话能力,尤其是说谎的能力,都使我们有别于猴子之类的灵长类动物,更不必说其他生物。

    当然,我们并非这个星球上唯一会说谎的生物,但却是最熟练的说谎者,而且说谎也最频繁。大家都没有浪费能够使用语言帮助自己说谎的大好良机,每个人都是爱说谎的猩猩。

    人一生中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独特的说谎才能。有些谎言使用得太频繁,甚至变得冠冕堂皇。

    "我们的支票已经寄出了。"

    "我明天就开始节食。"

    "这带给我的伤害比带给你的还多。"

    "您点的菜再过几分钟就可以上桌了。"

    "我们无法处理您的投诉,因为我们的电脑已经断开网络了。"

    "我们找个时间共进午餐吧!"

    "你一点也没变!"

    "我没有收到过这条信息。"

    最后当然少不了:"我爱你!"

    
    实情可能令人不快,谎言则会带来虚假的快感,当必须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时,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后者。人生变幻无常,谎言却可以带我们进入温柔乡。不过,一些适时的谎言虽然能让我们免于难堪,但也常常给他人带来极大压力。

    例如,你的办公电脑出了问题,负责维修的技术人员却束手无策,他会用专业术语来掩饰窘境:"朋友,你的USB接口网卡坏了,以前并没有料到会出现这种问题。我的主管下周会来帮你看一下。"

    对方也可能找一个更好的借口,然后把你抛到九霄云外。几年前我在BBC无线电台工作时就遇到过这种事。当时正要截稿,就在我刚完成底稿、要把它打印出来时,电脑却无法储存数据了。我打电话到信息工程部求助。

    "我们会尽快赶过来。"

    "到底还要多久?"

    "大约半个小时。"

    "可以请你再快一点吗?我必须尽快让电脑恢复运作。"

    "我们会尽快赶过来的。"

    半个小时后,我没有看到半个技术人员,于是又打了通电话,很有礼貌地重申情势的急迫性。

    "抱歉,我们待会儿就会去你那边,现在实在没空。"

    "请尽快。"

    又过了二十分钟,还是没见到技术人员,我再次拿起话筒:"看在老天爷的份上,维修人员何时会来?"

    "他现在正要离开办公室,刚刚出门。"

    "多谢!多谢!多谢!"

    
    又蹉跎了十五分钟的时光后,我抓起电话。

    "他在哪里?"

    "我们现在很忙。"

    "这我知道,但十五分钟前你跟我说技术人员离开了办公室,正要赶过来。"

    "没有,我只是说他刚离开办公室,并没有说他会去你那边。"

    你可能认为这有点像灰色谎言,但对我来说,这是坏到骨子里的黑色谎言。

    谎言也会带来危险。

    玛蒂达爱撒谎,她经常大喊"失火了"以吸引他人的注意。

    所以当真失火时,无论她喊了多少次,别人只回答:"小骗子!"

    当她的阿姨回来时,玛蒂达和房子早就焚烧殆尽了。

    玛蒂达和喊"狼来了"的小男孩一样,悲惨的命运早已注定。

    幸好,在现实世界中,不论你喊几次"失火了",消防队都会赶去救援。英国的消防员每年得应付大约三万起恶意谎报的火警。这三万人都是爱撒谎的玛蒂达,我猜他们是为了寻求刺激而撒谎。

    据说日本人为了食物而撒谎。几个世纪以来,因为佛教禁止宰杀任何四足动物,鱼类成了这个国家最主要的食用肉类来源。不过到了1872年,日本人想出了一个狡诈的谎言来解决问题--他们将野猪重新命名为"山鲸"!时至今日,为了解除对日本捕鲸业发出的国际禁令,他们竟然将体型庞大且濒临绝种的蓝鲸称为"海洋中的蟑螂"!

    当然,并非所有的谎言都是不怀好意或自私自利的。谎言还可以自娱娱人或是充满善意。这种谎言可以让社会的运转更加顺畅,使人们免于彼此叫骂和对立。一个只能说真话的世界,不仅怪异,而且特别无趣。

    从出生到死亡,谎言都与我们如影随形。它在人一生中所起的作用,比大多数人知道或愿意承认的要大得多;若能进一步了解自己所说的谎言,或更加留意所听到的谎言,我们必会有所收获。
    奥斯卡?王尔德相信,世界上的第一个骗子是"那个没有外出进行野蛮的狩猎,却在日落时分向四处为家的穴居原始人瞎掰,说他在一对一的格斗中撂倒猛犸象的人"。

    我爱人赌咒说她浑身是忠实,

    我相信她(虽然明知她在撒谎),

    让她认为我是个无知的孩子,

    不懂得世间种种骗人的勾当。

    于是我就妄想她当我还年轻,

    虽然明知我盛年已一去不复返;

    她的油嘴滑舌我天真地信任:

    这样,纯朴的真话双方都隐瞒。

    但是为什么她不承认说假话?

    为什么我又不承认我已经衰老?

    爱的习惯是连信任也成欺诈,

    老年谈恋爱最怕把年龄提到。

    因此,我既欺骗她,她也欺骗我,

    咱俩的爱情就在欺骗中作乐。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38首(摘自《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梁宗岱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对我们而言,说谎就像呼吸一样自然,说真话反而比较困难。那些宣称从未说过谎的人都在自欺欺人;说谎几乎是人类的本能之一,早在人类文明的初始阶段,人类就已经开始使用这项技巧。

    有些弥天大谎令人讨厌,但我们迟早也会遇上。

    一份针对五千名妇女进行的调查发现,有46%的受调查者承认她们曾经假装达到性高潮。澳洲《百态人生》(That's Life)杂志披露,她们这么做大多是为了"不破坏另一半的性致",或者"不想折损他的男性雄风"。不过她们还是在说谎。

    我们都听说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不会说谎,但真的如此吗?并不是假装性高潮才算得上谎言,许多证据表明,世人经常彼此欺骗。

    
    美国心理学家贝拉?迪波罗主持了一系列由学生和普通市民所参与的研究实验。若参与者日常的社交活动时间超过十分钟,就要把其间所有说谎的细节都记录下来。迪波罗由此发现人们平均每天会撒两次小谎;学生在报告中指出,他们往往会为了钱而屡次对母亲撒谎。一位学生谎称要支付打字机使用费,让父母甘愿掏出更多钞票给她;还有的学生则为了隐瞒抽烟喝酒的恶行而说谎。令人惊讶的是,参与者并未对说谎感到不安,他们都相信自己的谎言没什么大不了。

    他们其实低估了骗人所带来的影响,也不愿承认撒点小谎只是为了掩饰与实情不符的偏差行为。美国盖洛普(Gallup)民调提出一个数字:人们每天说谎的平均次数多达二十次,不过这项调查结果没多少科学依据。英国则有研究断定人们平均每天说六次谎--这听起来比较贴近事实。

    《百态人生》杂志在2004年的调查中,推断有96%的英国妇女会习惯性地说谎。五千名受访妇女中,有半数承认平时会说点白色的谎言,高达八成的妇女坦承偶尔还会说些"足以改变生活的大谎言";当婴儿的生父另有其人时,半数的妇女会对另一半隐瞒事实;有四成的妇女会为自己的避孕行为编造谎言。

    该杂志编辑如此解释:"现代女性根本没办法不说谎,她们这么做无非是为了避免伤害其他人的感情。"很明显,她们是为了在生活中操纵男人。

    男人在说谎方面的表现极为出色,他们尤其擅长遮掩外遇。

    尽管在真相曝光后,偷腥者的谎言可能会导致夫妻离异,但没有谎言的庇护,也很少有婚姻关系可以长久维持。坦白有时候是件残酷的事,且像说谎一样令人难以原谅。

    知名女性作家潘妮?文森兹对说谎给予正面评价。她在1977年的作品《完美的骗子》中,对那些被逮到外遇却沉默不言的人提出忠告。文森兹说自己不是想为外遇的行为辩护或开脱,而只是想让人知道,慎重选择应对的谎言,能够降低对配偶的伤害程度。文森兹认为,如果某个人对配偶说"我想跟你说,我和弗瑞德/桃乐丝上床了,那感觉真是痛快之极",那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假如是被当场逮到,她建议大家对配偶说:

    这真的是第一次;你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对方答应会给你升职、低息抵押贷款或免费的驾驶培训课程;对方是一名性治疗师,你是在寻求改善性爱技巧的方法(进而挽救婚姻);你不想这么做,可是无法阻止事情发生;你根本不记得事情是怎么发生的……随你怎么瞎掰,只要是谎言就行。

    文森兹还建议有外遇的人应编造更周密的谎言,以免被识破。但我一直认为,谎言应该要尽量简单,这样才不易戳穿也容易记住。不过无论采用哪一种谎言,都要记得十九世纪著名英国诗人华特?史考特公爵的告诫:"噢,我们所结的网纠缠得多么混乱;我们第一次说谎是在什么时候?"谎言一旦脱口而出,就要编造更多新的谎言来圆谎,并且引发更多新奇怪诞的事情。
    让谎言更有效

    不论是在工作场所还是在家里,拐弯抹角的借口都很常见;如果上班迟到,我们通常会找这样的理由:打了一整晚的牌,所以睡过头;交通堵塞、小孩生病了或者是狗狗把闹钟吞了下去。有些骗子想象力丰富,会编一些故事让上司听得如痴如醉,比如救了一个心脏病患者、从排水沟里救出溺水的小孩--假如你全身湿淋淋地走进办公室,这个理由便很有力度。假如我们想去看棒球赛或参加比赛,那么我们的祖母大概得(再)出殡一次,或是我们得感染流行性感冒,或是脚趾甲突然长进肉里痛得你死去活来。

    顺带一提,一项针对上班族所做的调查中,所有欧洲国家中英国人说谎最多;11%的英国人承认为了给未回复电子邮件的事找借口,会否认自己曾经收到过邮件。相比之下,西班牙的上班族只有4%属于这一类,法国人和意大利人只有3%,而德国人只有1%。

    我们都知道坚持说实话非常困难。每个人都想让自己有超常的表现,都不想遭受责难、不愿承认自己不可靠、不想承认错误也不想说抱歉,因此我们会自然地扯谎,以免让自己被蠢话或令人难堪的实话所伤害。

    尽管有时我们并不想说谎,但谎言却不自觉地脱口而出,尤其当内心深处的禁区被触及时更是如此。

    有些人担心自己拙劣的谎言会带来更大的麻烦,便扭曲事实来圆谎,这么做只会导致闹剧般的结果。

    2005年8月,有一对住在柴郡的夫妻为了逃避两张六十英镑的开车超速罚单而步上非法之途。布隆利夫妇在他们的奔驰车被附近的测速照相机抓到两次后,便着手编造一套天衣无缝的谎言。他们试着让警察相信,当时是一位从保加利亚远道而来的前雇员在驾驶他们的车。当警察起疑的时候,这对天才夫妻便飞到保加利亚,从那里寄了一张署名康斯坦丁?科思科夫的明信片,上面写着:

    非常感谢能有机会在贵公司工作,我很庆幸有这么一段经历,也很乐意回报恩泽;我的车虽然不如你们的好,但还是能接你们去兜风!再次致上无限的谢意,我很期待下一次的相见。

    祝  一切安好
    康斯坦丁?科思科夫

    不过警方发现事情巧合的几率令人难以置信,通过一些简单的质询,他们很快证实根本没有科思科夫这号人物。布隆利夫妇最终被定罪,并被处以超过九千英镑的罚款。

    这条新闻再次让我们认识到,再小的谎言都有可能迅速膨胀到难以控制的局面。谎言是个微不足道却又充满魔力的东西,例如小小的骗钱行为很容易就会演变为重大的诈骗事件。

    为了进一步证明我们的想象力已偏离了真理,各位可以瞧瞧报纸和杂志上刊登的个人征友广告,诸如"孤独的灵魂渴望得到些许情爱"之类。在这样的幻想世界里,女人越来越性感,懦夫成了猛男,酒鬼是"和蔼"的,而所谓"慵懒的男士"其实是长期自闭内向的人。在广告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富有魅力、单身、无拘无束、无忧无虑且拥有"无穷的幽默感"。

    谎话对于避免冲突很有效,即使在最平和的情况下也能派上用场。比方说,在餐厅里,如果我们抱怨服务太差、食物太冷、肉煮得太熟等等,服务生就会赶紧过来问我们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很好,"我们说道,"真的不错,谢谢。"

    "您确定?"

    "是的。"

    心理学家达莱尔斯?贾拉辛斯基在波兰长大,目前在英国沃夫汉普顿大学任教。他发现英国人很奇怪,因为他们总是回答"我很好"。"当人们这么说的时候,他们基本都在撒谎,"贾拉辛斯基说道,"当我问'你好吗',他们就会回答'我很好'。似乎每个人永远都过得很好;他们也会问候我,不过即使我说'糟透了',他们的回应还是'我也很好'。"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骗子

    人类首次撒谎是在什么时候?撒谎是现代文明的独有产物?还是人类一直如此?谁是第一个说谎的人?最早的谎言是怎样的?

    十九世纪的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相信,世界上第一个骗子是"那个没有外出进行野蛮的狩猎,却在日落时分向四处为家的穴居原始人瞎掰,说他在一对一的格斗中撂倒猛犸象的人"。

    为了让谎言更具效果,我们要开口说话,因此王尔德所断定的时间或许十分恰当。没人知道人类到底是在什么时候说出第一句话。《语言本能》一书的作者史蒂芬?平克认为语言就像人类的其他本能一样,是经过自然选择逐渐形成的,而且有可能远在二百五十万年前的能人(Homo Habilis)时代就已产生;能人会用石头制成工具,具有"某种程度的合作关系和制造技术",也就有了产生语言的条件。

    
    语言显然有助于我们的祖先去征服世界、有效率地狩猎和防御敌人,不过他们很少为了帮助别人而说谎。这段时期也是直立人(Homo Deceptus)首度在地球上昂首阔步的时候;假如能确定人类演化的最终方向,那么或许就可以证明语言的说谎功能与沟通功能几乎是同时发展的。最成功的智人(Homo Sapiens,现代人类的祖先)是最快学会如何使用语言来提高个人工作效率的人种,也是最会撒谎的人类种群。

    人类或许在演化的初始阶段,就已经发展出说谎能力,灵长类动物研究员发现一些和人类基因相似度非常高的动物,已会做出蓄意的欺骗行为。

    最有名的当属旧金山动物园中的大猩猩可可(Koko),目前它已学会手语。据报道,它还会在拆下铁制水槽的零件后指着它的宠物小猫咪并用手语比划"是猫干的好事"。不过,可可的饲养员说他们并不确定猩猩是在故意说谎,还是纯粹闹着玩。

    来自英国圣安卓大学的灵长类动物学家理查德?拜恩和娜狄亚?柯尔普发现,某些猴子和猩猩完全可以为了自身利益而互相欺骗。比方说,为避免惹怒最强悍的头领,公猩猩会偷偷地和母猩猩交配。有的猴子也会假装对美味食物缺乏兴致,以误导其他猴子,它就可以乘其不备盗走食物。

    狒狒如果突然起身立正并盯着地平线,基本上是因为有敌人在靠近。但拜恩注意到有的年轻狒狒为避免被母亲斥责时,也会这么做,这会使得整群狒狒以为敌人就在附近而陷入恐慌。狒狒居然可以做出如此不可思议的行为,拜恩感到相当震惊。

    研究发现,灵长类动物说谎的频率、技巧和大脑皮质的尺寸成正比;夜猴和狐猴的大脑皮质都相当小,偷偷摸摸的行为就最少。弥猴和大型猿猴,如大猩猩、黑猩猩、矮黑猩猩和巨型猩猩,它们天生就拥有巨大的大脑皮质,骗术也相对较高。而谁的大脑是所有灵长类动物中最发达的呢?答案是人类!我们都是爱说谎的猩猩。
    扫描骗子的脑袋

    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精神病理学家史恩?史宾斯博士试图用一台房间大小的电磁体光学扫描仪找出谎言的根源--也就是大脑的某一部分。他要求受试者向他说谎,并将他们极力说谎时的大脑影像拍摄下来。史宾斯会问志愿者吃了什么早餐,志愿者如果吃了玉米片,就会回答"麦片粥"。每秒可拍一张照片的核磁共振扫描仪能一一捕捉谎言转化为化学和电子状态后的脑部情形。

    在谎言实验室里,史宾斯博士向我展示了大脑的扫描影像。影像显示,当受试者说谎时,其大脑会变得更加活跃。首先是大脑的前段,也就是位于额头两侧位置的大脑部分(术语为腹外侧前额叶皮质层),这块区域主要处理对环境所产生的抑制反应;另外一个接近前额叶中线的区域(在额头中央,于双眼后方两厘米处)也变得极为活跃。这些区域都是大脑最复杂的部分,主要功能是控制信息的输出,另一个功能是对外界做出反应。

    从史宾斯博士的研究结果可以推断,大脑在说谎时会进行两个动作:

    1.抑制诚实的反应。

    2.用其他反应替代诚实的反应,也就是说谎。

    史宾斯博士认为大脑扫描结果显示人类既具有诚实的天性,同时兼备说谎这种抑制诚实天性的本能。

    他相信,人类诚实或说谎的能力从婴儿时期便开始养成;我们在学会说话的同时也学会了说谎。

    童言不假?

    人类说谎的本能与生俱来,有些圣人仅在非常时刻才会撒谎,也许只是因为他们的父母管教非常严格。事实上,大部分的孩子小小年纪便能做到说谎不打草稿。

    针对孩子撒谎的现象,科学家提出了"心智理论",指出孩子会认识到每个人的想法各异,而他们可利用此情况来欺骗他人。孩子们了解到这一点后,就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阻止他们说谎了。

    撒谎的能力大约在三岁左右便与语言能力同时被开发出来。美国有项研究,研究人员将一群三岁大的幼童安置在一间房间里,周围摆放了一些新奇的玩具,研究人员告诫孩子们不可以转头去看那些玩具,然后离开。五分钟后研究人员回到房间,问每一位小朋友:"你偷看了吗?"尽管录像显示有90%的小朋友回头偷看了,却只有38%的人说实话。另一项针对不同年龄层小朋友的实验则显示,小朋友的年龄越大,就越有可能说谎。满五岁的小朋友中,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承认他们偷看过玩具。
    英国朴茨茅斯大学心理学家艾尔德?威瑞认为,小孩子天生就是当骗子的料。他举例说,当一个三岁大的小女孩接受祖母所馈赠的礼物时,即使她并不喜欢这个礼物,也会做出热烈的反应。威瑞认为小朋友说出这类谎话是因为受到了父母的鼓励。

    每个父母应该都还记得让小孩子承认犯错有多难。我们经常会使用以下招数让孩子就范--声言不再爱他们、不再和他们说话、不带他们去旅游,还有更经典的举动:吓唬他们圣诞老公公不会送礼物给顽皮的小孩。不可避免的是,当小坏蛋们知道这些处罚只是吓唬的时候,就会认为:妈妈和爸爸总是说话不算数;既然他们可以说谎,我当然也可以。

    但如果处罚是真实的,有时也会促使孩子们为逃避处罚而说谎。对此威瑞解释道:一个两岁的小女孩被吩咐不准吃比司吉面包,但她还是忍不住吃了,稍后妈妈问起时,小女孩承认自己吃过,于是妈妈很生气地处罚了她。类似的事情发生了几次后,小女孩便知道承认做坏事会遭到惩罚,于是就开始说谎以逃避受罚。小女孩的谎言很快就被揭穿了,她的父母告诫她:说谎是不好的行为,以后若是说谎就得受罚。于是现在小女孩陷入了两难的困境:假如她犯错了,说真话就会受罚;但如果不说真话,还是得受罚。不久之后她知道父母并不会察觉她所犯的每一样错误,因此最后只在被发现犯错的时候才如实招来。

    为什么要说谎?

    我们还只是儿童时,就已经说了那么多的谎话,到了青春期,很多人通常都会成为老练的伪君子。在青春期初期,说谎是否熟练对我们至关重要;我们对大人在诚实方面的教导无动于衷,只遵守自己制订的规则。结果到了青春期后期,我们往往会变成异常出色的骗子。

    某天我去拜访华威大学社会心理学家马丁?史金纳博士。碰巧那天是他的学生提交论文的期限,于是博士花了大半个上午聆听学生们无法按时交出论文,希望教授宽限几天的一连串借口。

    "他们丢给我各式各样的借口,像是亲人过世、生病或电脑故障等,"史金纳博士说,"有些理由真的是煞费苦心,堪称借口中的杰作。和那些天花乱坠般的理由相比,我更相信一个合理的借口,比如他的论文被狗吃掉了。"
    不过不管是哪种理由,他的学生往往还是能如愿以偿。"既没有律师,也没有证据指出这些学生在撒谎,所以很难不给他们延长期限。"史金纳解释,"我必须相信他们是诚实的。"

    马丁?史金纳知道为什么说谎对人类来说那么重要,他说:"谎言能够让人类的社交运转更加顺畅。"当我们学会使用语言和察言观色时,也就学会了假装、谄媚和奉承,还会养成天天说谎的习惯。真话有时候会带来伤害,所以我们在面对"我胖吗"或"你爱我吗"这类问题时就经常使用白色的谎言。

    善意的谎言很重要,它们能维持我们的自尊。"自尊就像一部缓冲器,可以缓和生活中可怕的焦虑感……以及死亡带来的恐惧感。"史金纳博士解释,"一个人感到积极自信时就不会焦虑。当我们还年幼时,父母会在身旁无条件地给予充分的关怀,称赞我们聪明又美丽(即便事实上不是),而我们也为此坚信如是的自我观念,并耗尽大半生时光来维持这种观念。"

    尽管善意的谎言能让生活更加愉快,但有时也会产生负面效果。在某个电视才艺表演节目中,一名参赛者满怀希望地唱了几首小甜甜布兰妮的歌曲,但唱功难以恭维,结果她被打断并惨遭奚落:"好好的歌被糟蹋了"、"完全没有才艺"……"给我一个机会,"该参赛者恳求着,"我可以做得更好。"在演播室外,她一边掉眼泪,一边抱怨评委不公正且一点也不看重她的才华。后来她不但没有汲取教训,反而又去参加伯明翰小姐的选美比赛--显然她甚至无法通过海选。这位年轻的女性是无辜的谎言受害者:她在过去的岁月里,听到太多来自亲朋好友的善意谎言,真的以为自己既美丽又多才多艺。

    我们并不需要父母和朋友不切实际的鼓励,不需要靠善意谎言的讨好奉承来满足自我的虚荣心。"有些人想要的不仅仅是满足自己的自尊心,"史金纳博士说,"我们还想当大明星,所以要往身上贴金,让自己显得更有价值和内涵。"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谎言都是以吹捧自己或他人为目的。依史金纳博士的看法,说谎也可能是出于贪婪、欲望和怨怼。但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说谎呢?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说谎?答案是:因为我们可以。可以说谎,便意味着我们拥有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和说谎的能力是同步发展出来的,人们本能地说谎,甚至让其他人为他们说谎,这是非常消极、令人心灰意冷的事。"

    就让我们快点进化吧!
    关于说谎的小故事

    公元前四世纪时,希腊的哲学家第欧根尼每天打着灯笼四处寻找诚实的人。

    十二门徒中的彼得是渔夫出身,耶稣曾相信过他"宁死也不背叛主"的誓言,但后来彼得三次背叛耶稣,被选为有史以来最会说谎的人之一。

    历史上的文学骗子数不胜数,但几乎没有人能够和十四世纪的约翰?曼德维尔公爵相提并论。曼德维尔公爵著有大作《约翰?曼德维尔游记》(The Travels of Sir John Mamdeville),在当时广为流传。哲学家托马斯?布朗恩称他为"最会说谎的人",看看以下这则形容印度洋安德曼群岛的游记片段,你就能了解个中缘由:

    "在这些小岛上分布着许多不同的人种。其中的一座岛上有着身材高大如巨人的种族,看起来非常邪恶可怕,他们生吃兽肉和鱼肉,只有一只眼睛,位于额头中间。另外一个岛上居住着丑陋无比且没有头的人。他们的眼睛都长在肩膀上,嘴巴像马蹄一样圆,就长在胸口中央。还有一个小岛上住着的家伙们也很丑陋,还好有头,不过他们的上嘴唇大到足以让他们在大太阳底下睡觉时盖住整张脸。另一座岛上住着侏儒般的矮人,比非洲最矮的俾格米人(Pygmy)还要矮小一点。他们没有嘴巴,却有一个小洞,所以会用芦苇或管子吸吮食物。"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如此伟大的历史事件中也不乏充满智慧的谎言。为寻找向西航行到东印度的路线,哥伦布在1492年首度出海。他知道全体船员对远行至陌生海域感到不安,于是为这段航程准备了两本航行日志。第一本日志记录的航行里程是计算出的确切数据;第二本日志是给船员看的,上面的里程距离被哥伦布故意缩短了,这样船员们就会以为他们离家乡比原本想象的要近。讽刺的是,航行的结果表明,造假的里程数居然比第一本的数值更准确。

    另一个角逐"大骗子宝座"的人是泰特斯?奥茨,这位英国圣公会教士捏造了1678年的"天主教阴谋"。奥茨早在1674年于英国的哈斯丁担任助理牧师时,便因伪证罪入狱;四年后,他毫无根据地宣称为数众多的耶稣会信徒密谋行刺英王查理二世,然后将其信奉天主教的兄弟詹姆斯拱上王位。这个消息在伦敦的街头巷尾广为传播,并导致三十五位无辜的平民被处决。虽然查理二世从未完全相信奥茨编造的故事,但在詹姆斯登基之后,这位教士即被判处伪证罪,然后被套上颈枷、手枷,受鞭打、遭囚禁,最后卑贱地死去。
    有些大骗子需要大笨蛋来帮助他说谎。1854年,一艘载着英国白金汉郡富家子弟罗杰?帝区柏恩的船沉入公海时,没有任何记录显示有人幸存;但他几近疯狂的母亲无法接受儿子已遇难的打击,便在全世界刊登广告以打听关于他的任何消息。最后终于有一个男人声称是她儿子,但浑身上下没有一处像清瘦、轻浮且说一口法文的帝区柏恩--他矮小、粗鲁且重达165公斤,似乎还忘了法文该怎么讲!然而,绝望到失去理智的帝区柏恩夫人仍然相信他是自己的儿子。

    老夫人过世以后,帝区柏恩家族斥巨资进行一连串马拉松式的诉讼,最后法庭终于裁定这个来自伦敦东区、名叫阿瑟?奥顿的男人确实假冒了帝区柏恩。他事先恶补了该家族的系谱资料并策划好各项细节,最终实施了冒名顶替的计划。后来奥顿被控以伪证罪,足足囚禁了十四年之久。

    距今最近的大骗子叫做安娜?安德森,她数十年来在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媒体上坚称自己是安娜丝塔西亚,也就是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女儿。她说其余家族成员都被反叛者杀害,自己则是幸存者。这个女人死后,DNA测试报告证实她是骗子。

    伪造皮尔丹人头盖骨化石是至今最离奇的科学骗局之一。1910年至1912年间,英国律师兼业余收藏家查尔斯?道森在萨赛克斯郡刘易斯镇附近的皮尔丹地区发现了看起来很像头盖骨、颚骨和其他类似人类遗骨的化石碎片。这些碎片最后由古生物学家证实来自远古时期不知名的人类先祖--正好填补了科学研究中人猿向人类进化的空白领域。直到1954年,这些化石终于被鉴定出只是现代人的头盖骨、颚骨,几颗巨猩的齿骨,以及一颗黑猩猩的牙罢了。人们普遍认为这是道森为了进入英国皇家学会而设下的骗局,遗憾的是始终无法认定道森的罪行。

    近代史上最厚颜无耻的骗徒,也是我个人比较欣赏的骗徒之一,就是布莱恩?麦金南。1993年,这位32岁的苏格兰人冒充一位时值17岁,名叫布兰登?李的加拿大人,顺利成为格拉斯哥大学医学专业的学生。在两年的学习生涯之中,他必须掰出多么精密的谎言才能在导师、同学面前守住秘密?事实上,种种蛛丝马迹使他们无不起疑,但又未曾将他绳之以法。

    以上仅仅介绍了几位历史上的大骗子,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些人是差劲的骗子:假如他们骗术高超,我们就不可能知道他们的行径。有些高明的骗子很难被识破,看看四周吧,也许他们就在你的身后。
    谎言是一种表示;它是一种善意的举动,甚至还带有敬意。

    通常我们不愿意太过苛刻,

    "委婉语"由此应运而生。

    它确实能帮助我们缓和残酷的现实,

    以及化解尴尬处境;

    它一点也不像谎言,

    且一般都是无私、善意的。

    委婉语并非毫无危害,它的目的也许是友善的,但通常会造成困惑和误解。委婉语应被列入黄色谎言(怯懦的谎言),它们往往意味着人们没有勇气吐露逆耳忠言。

    说得复杂些,委婉之词就相当于形式上的客套话、对主流观点的附和,换成众所皆知的通俗说法,就是说瞎话。我们多少都会说说瞎话。

    我们经常选择委婉的词汇,放弃简单明确的同义语。英语这种谦和有礼的语言,是数个世纪中,由侵略大不列颠的各路人马所引入并融汇而成的,所以它总能用多种方式来形容同一事物。比如,英语中用来表示"堂皇"这个涵义的词,既有来自拉丁文的regal,也有来自法文的royal,还有来自盎格鲁撒克逊语的kingly。同样地,还有许多词语可以用来描述死亡、性爱,或者其他让我们震惊、困窘或震怒的事物--我们就像被溺爱着的孩子,拥有太多选择。

    委婉语可以使语言更为有力。比方说,法庭上律师们的措辞利落优雅,可以在不违反法庭规则的情况下,减少目击者证词的可信度;政客们也可在不失礼节的同时,使用婉转的话语达到羞辱对手的效果。

    委婉语也可以和善有趣。因为第三任妻子乔安?玛琳的缘故,演员约翰?李?梅瑟瑞尔郁郁而终。《时代》杂志宣布他"睡死了!"--这个谎言很有梅瑟瑞尔的风格。十七年前,他向乔安求婚,却抛出一句"我不认为你能受得了我",乔安因此并不确定他是不是在求婚。讽刺性纪录片《摇滚万岁》中有一个场景:当乐团经纪人被问到为何团体表演的场地越来越小时,他解释并非因为乐团不红,而是为了"让他们的表演更具张力"。
    但委婉语有时候也会让人吃亏。1891年12月,知名的交际花黛西?哈金斯小姐因为"和大学生走在一起"而遭到剑桥大学教职人员的制止和谴责。在温文有礼的学术界,大家显然都认为这是不道德的行为。随后她便被校园法庭判处有罪,需押入学园监狱拘禁十四天。她的律师以"与某人结伴步行并不足以论定为犯法"的理由说服了高等法院法官,最后成功地帮助哈金斯小姐洗脱了罪名。对于严肃迂腐的法官而言,"和大学生走在一起"这种委婉的说法显然太过含蓄了。

    不过,机智的委婉语却也能巧妙地骗到别人。

    2003年年底,京瓷集团(Kyocera)在美国发售的7135型智能手机发生了严重的质量问题。若使用时间较长,这款手机的电池可能会产生过热甚至爆炸的现象,且总计已发生四次。在其中一起案例中,一名费城市民的腿部受到了二度烧伤!该公司要如何对已经购买这款手机的四万名消费者公布事实呢?他们经过一阵脑力风暴以后,将声明稿发给每一位消费者,提醒他们手机可能很容易"迅速解体"!

    《新科学家》周刊报道了7135型手机电池的故障问题,航天工程师克里斯?艾略特在阅读报道后写了一篇"招供声明"。艾略特的工作偶尔需要他去撰写业界所熟悉的"故障机型效应分析报告",以列举出产品的潜在风险。他指出,有些特定的字眼是禁止使用的,必须被替换:"火灾"必须归类为"不受控制的热能事件";"爆炸"就如同"自发性的迅速拆解事件";"破裂"则是"意外丧失密封性"。这类辞藻一点也不温和友善,其目的只是为了减少损失和掩饰真相。

    委婉语可以使我们说出和心里所想迥然不同的话,甚至可以用来遮掩犯罪、战争、种族灭绝等丑陋的真相。

    我们一般关心的是如何用委婉语规避真相,而不是让它完全发挥出正面的价值。为什么要这样做?文学评论家杰米?刘易斯认为这是因为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真相。他曾写道:"只有最坚强的人才能在严苛残酷的真相和尖酸直白的言论中幸免于难。赌客如果太诚实,就只能眼睁睁看着赌金飞到别人口袋里;在赌场里,仁慈和软弱只能帮助那些口蜜腹剑的人获胜。"
    就使用委婉语而言,维多利亚女王时期的人可以说是个中翘楚。那个时代,绝对不可以直接提及男人和女人的身体部位,即使是用最委婉的方式也不可以。所以他们用不太会令人产生愉悦联想的"limb"(肢体)来代替令人兴奋的"leg"(脚)。对于狄更斯这类的作家来说,乳房是垂死的丈夫靠躺头部的最终归宿,但作品中当然要回避乳房一词。这里有一个非常棒的案例,那就是威廉?撒克里的《浮华世界》,书中奎尔斯医师是这样向克兰普先生介绍贝姬?夏普的:绿色的眼睛、白皙的皮肤、姣好的体态、出了名的丰满上围。

    语言上的回避作态并不是维多利亚时代才开始的。在1818年,身兼内科医师、慈善家和作家等多重身份的托马斯?鲍德勒出版了广受欢迎却拼错书名的作品《家庭版莎士比亚全集》。在这本书中,许多莎士比亚剧本中的"有色"语言被删减或改述,以迎合当时保守的社会风俗。

    鲍德勒想提供一个改良版的莎士比亚剧本,让父亲可以大声念给全家听,而不用担心家人因此堕落。他试图保留莎士比亚原作中的优点,并去除其所有的"缺点"。

    因此在《哈姆雷特》中,"他杀了我的国王,逼我的母亲去当妓女"变成了"他杀了我的国王,诱使我母亲堕落"。另外,有好几部原著中的段落被删除:原书中的"皇室的妓女!""她让伟大的凯撒将宝剑放在床上"、"他往她身上掘了进去"、"于是她便收成了"(出自《安东尼与克丽奥佩特拉》),在鲍德勒的版本中删减到只剩"皇室的妓女!"、"让伟大的西泽(即凯撒)将宝剑放在床上"。

    鲍德勒医师此举在当时无疑有助于将莎士比亚介绍给更广大的读者,但"他往她身上掘了进去"、"于是她便收成了"此类语句虽然粗俗,却涵义甚丰,鲍德勒医师将它们删除难免让人遗憾。其实完全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祝贺某人喜得贵子时,即使"恭喜您的宝宝出生了"很庸俗,人们也会用更好的词句来替换而不是干脆删除。鲍德勒不是唯一将经典文学改写成一般家庭读物的人,像乔叟、德莱顿、柏恩斯、汉米尔顿等作家的很多文学经典都曾被改写,即使是《圣经》也难以幸免。不过当时那些倡导改写的人,无非是一群言语粗俗的家伙罢了。

    现代社会知识的普及十分迅速,但我们还是会避讳许多字眼和措辞,特别是在涉及到性、疾病、生理,以及所有禁忌中的禁忌--死亡时。
    我们动笔写慰问信给丧亲的朋友或亲人时,一般会先写"我很遗憾听到彼得过世的消息",然后便迅速撕掉这封信换上第二个版本:"听到彼得的噩耗,我感到相当难过"--好像我们避开特定的字眼,就能避免勾起家属的哀思一样。

    我们都不喜欢任何"杀害"--即使对动物也一样。发狂的狗要被抓去扑杀,但毕竟曾是心爱的宠物,所以我们会用"安乐死"的说法;如果兽医当着小孩的面说他又病又老的虎斑猫要被"杀掉了",这位兽医一定是异类且脑袋少根筋。当然,我们也都不喜欢吃掉动物,因此对供应哺乳类动物肉片(如猪、牛、羊、鹿等)的菜单嗤之以鼻。然而,尽管澳洲作家理查德?亚当斯的小说《下沉的船》(讲述一只年轻的兔子带领几只兔子离开旧家园,走进陌生的原野找寻新家园的故事)的文学成就斐然,但我们还是喜欢吃兔肉;鱼肉和家禽等烹饪而成的餐点,我们也放心地直呼其名。

    平常使用的委婉语,即使不点明也很少误导别人,不过关于生理方面的委婉语有时却会让人不知所云,比如,当母亲、姐姐或阿姨月经来潮时,如果用难懂的说法--"大姨妈每月来一次",青少年能不感到疑惑和困扰吗?有时大人发现他们焦躁不安,然后问是否想要"上厕所"或"方便"时,他们也会感到不知所措。

    任何一个人不管处在什么年纪,都不喜欢谈论太多关于自己泌尿问题的事。因此,即便是诊病的医师也会为避免医患双方感到尴尬而这样问我们:"下面的东西情况如何?"不过有的医师也会直接问:"你认为问题在哪里?"这通常会让人想回答:"唉,就在于你啊,医生!"当然我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问题,因为我向来不会拐弯抹角地表达心中所想。

    你上次沉溺于"乌干达人的探讨"是什么时候?(喔!我们现在已经谈到"性"了)这个非常"拐弯抹角"的委婉语是在若干年前由英国《私家侦探》(Private Eye)杂志所发明,起源于一场宴会(当时正是乌干达独裁统治者伊迪?阿明横行肆虐的时代)之后所揭露出来的话题。据传在那场宴会中,有一名女记者为一场"楼上的性行为活动"辩解时说道:"我们只不过是在讨论乌干达。"

    性的委婉语起源可以追溯到《圣经》中的"亚当……与夏娃同房"。然而,要找出口不对心的一个词以超越"上床"之意,还要很清楚地让人了解其真意,这实在是相当困难。而直到今天,光是形容"手淫"的委婉语又已经多到足以写成一本书了。

    人们可以很有技巧地掩饰性行为,有一个野生动物电视节目的解说员曾告诉我们:雌鳗鱼是被络绎不绝的雄鳗鱼"悉心服侍"的。
    在2004年全美最大的运动盛会"超级碗"橄榄球大赛的中场演出中,珍妮?杰克逊与流行音乐超级巨星贾斯汀?提姆布莱克同台飙歌,期间竟"意外露乳",当着数百万名电视观众的面引发了不小的骚动。大部分观众都认为这是有意为之,但珍妮的发言人则称整件事是因为"表演服出了问题"。我的看法和大部分观众一样--他们是为了炒作而说谎。

    英语中最禁忌的字眼之一,和性、生理或死亡毫无关系,而是"骗子"这个词,或许它的确会比其他人身攻击的字眼招致更多争端。有观点认为,我们可以忍受被指软弱无能、懒惰、自大傲慢,甚至性无能,但绝对不能容忍被人指称为骗子。

    2005年的英国大选曾在一个议题上舌战不休,即英国首相是否在出兵伊拉克的动机上欺骗了大众;但在国会大厦议事厅可能未曾出现过相关的直接指控,因为所有议员都被严格禁止"用蓄意虚构的谎言指控任何人"。该原则是由十九世纪的英国学者厄斯金?梅在《英国国会程序》中提出,违反者通常会被议院停权。提醒一下各位,虽然厄斯金特别禁止议员对同僚"发表任何不实、失礼的言论",但这并没有阻止维多利亚女王的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数落他的政治敌手:"假如葛雷斯顿掉进泰晤士河,那会是件不幸的事;假如有任何人将他拉起来,我想这会是一个更大的灾难。"撒切尔时代的国会议员丹尼斯?希利对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也是毫不留情:"首相对我们说已经对法国总理致上她的心意--如果我是法国总理,我可不会欣然接受这份礼物。"

    外交部长本?布莱德萧曾称工党下议院议员乔治?加洛威为独裁者萨达姆的代言人。2002年3月,加洛威对此展开反击,向布莱德萧喊道:"你是个骗子。"经过议长苦口婆心的劝说之后,双方终于互相道歉,平息了原本可能导致当事人停权的风波。

    将政治对手说成"骗子",迪斯雷利、希利和加洛威诸公可能会遭受议长的一两句不满批评,但基本不会被停权。

    加洛威大概有从十八世纪的剧作家理查德?布尔斯莱?薛瑞登的著作中偷学过两招。薛瑞登也曾因指称同议会的一名议员为"骗子"而被要求道歉,于是他如此回应:"议长先生,本人的确有称可敬的议员为骗子,并对此感到抱歉。那位可敬的议员完全可以把如此污蔑当做放屁。"
    彬彬有礼

    我们隐瞒真实情感的方法不只一个,英国人最为著名的就是恪守礼仪。

    已故的英国伟大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曾说过一个故事,有次他走进一家火车站的自助餐厅,买了一小袋比司吉面包和一份报纸,挑了一张桌子坐下来,一位陌生人也坐在这张桌子边,吃的也是比司吉面包。亚当斯说:"我以为那个人吃的是我的面包,于是我干了任何正常的英国人都会干的事--假装没看到。"两个男人轮流从袋子中拿出面包,直到袋子空了、陌生人离开了以后,亚当斯才放下报纸抬起头,发现自己装着比司吉面包的袋子竟完好如初--原来是亚当斯吃了那个陌生人的面包。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两位男士是多么彬彬有礼,他们不好意思向对方表达心中所想,因而避免了一场"比司吉风波"。

    一项心理研究指出,85%的英国人在冲进人群的时候,会本能地说"抱歉"。我不清楚研究人员开展这项研究的具体情形,但可以想象得出一个男人带着记录工具在购物中心跟随行人,并且观察对方反应的情景。

    我们试图避免尴尬和对立,甚至对挑剔食物都觉得不好意思,有些宾客为了不让宴会主人难堪,宁死也不愿承认自己讨厌吃风干西红柿,或直言对主菜的食材过敏。报纸专栏作家亚德里安?安东尼?吉尔对此却苛刻许多:

    "十年前,我写了一篇关于在晚宴中退回餐点的文章。我在文章中指出,假如你的餐点一点也不好吃,就应要求东道主拿走它,再换上别的菜,这是十分合理的行为。我在文章中分享了自己的故事:我曾在晚宴中拒绝食用令人作呕的烤扁豆,其他宾客也说他们不喜欢这道菜。坐在桌首的一位聪明女士跟我所见略同,她也认为那种烹饪手法简直就是托儿所水平。这篇文章让我如愿以偿--从此我再也不曾被邀请去参加晚宴了。"

    大部分的人都相信,说一点礼貌性的谎话,并被保留在晚宴邀约的名单里会比较好。当你实话实说时,就会像吉尔那样受到冷遇。

    律师和政客们特别擅长将他们的看法隐藏在礼貌的表相之下,他们称自己的对手为"我博学多才的朋友",还说对手"令人敬佩",这样就会淡化嘲弄的色彩。不过他们在"尊敬"方面的用词却还需要收敛一点:通常对于即将爆发的争执来说,一开始便"致上敬意"的言辞反而会带点藐视的意味;"致上崇高的敬意"却是暗中嘲笑;"致上最崇高的敬意"则是全然轻蔑之意。

    在法庭或议场外,我们可能会因为种种情况而避免直言心声;我们可能讨厌某人的帽子、发型或作品,却不会用太直接的言语去伤害对方。一句"非常棒"或"很有意思"就能解决问题--但它纯粹就是谎言。
    谎言在某些社交场合可能比实话有益,这在拉里?戴维领衔主演的一出情景喜剧《抑制热情》中得到了很好的阐释。戴维在剧中饰演一个因为性格十分散漫而受到朋友冷落和斥责的家伙:

    拉里(向妻子雪瑞儿说):他们已邀请我们去听音乐会了,但现在又不打电话过来,显然是故意的。难道我要打电话给他们说"我们正在等你们的电话",他们却说"我们并不想跟你们去"吗?他们至少可以骗骗我们吧!

    雪瑞儿:没错。

    拉里:我的意思是说,他们可以打电话给我们,然后撒个谎。我们可不想像笨蛋一样坐在这里。

    雪瑞儿:是啊。

    拉里:谎言是一种表示,它是一种善意的举动,甚至带有敬意。他们真是太不尊重人了。

    说谎是一种尊敬对方的表示。请记住这一点。

    意大利人是如何看待英国人的礼节的?来自米兰的记者兼作家贝皮?斯维格尼曾经在伦敦待了一个月,期间不仅为意大利的日报写稿,也为他的一部研究英国人的著作进行调查。我曾和贝皮短暂共事过,他对英国人过分礼貌的印象特别深刻。贝皮总觉得这种礼貌之下似乎掩藏了一些真实的感受,他说有一次他排队买报,在等待的过程中顺便计算在买报纸这种简单的交易中一共要说几次"谢谢",得到的结果如下:

    买报人把所要的报纸放在柜台上,说:"谢谢。"

    "谢谢,"柜台人员说,"这份要五十便士。"

    "谢谢。"买报人说着掏出五英镑的纸钞。

    "谢谢,这是找您的零钱。"柜台人员在他离去前说道。

    光买份报纸就说了四句"谢谢"!其中到底包含了多少感激之意?肯定一点也没有。贝皮指出,在意大利类似买报纸的交易中至少会出现两次抱怨。

    贝皮每每听到矫揉造作的话语就会深感困扰,更让他烦闷的是他发现自己开始像英国人一样思考和做事了!在某个阴雨的午后,贝皮开车回到位于伦敦市中心的公寓大楼,发现又有人不知第几次把车停在他标示清楚的"住户专用停车位"上。震怒的贝皮拿出一张纸贴在车窗上,然后写道:"这位先生,请恕我提醒,您的行为已违反……"此时他停了下来,想了一下自己正在干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正常的意大利人,他应该拔出车钥匙,走向那辆惹事生非的车子,把车上的烤漆给刮下来。但与其相反,他却写了张开头为"这位先生,请恕我……"的字条。此后不到一个月,贝皮便收拾行李回米兰去了。
    实话实说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言论自由受到了"主流意识的正确性"的威胁,这令人不安。从那时起,不管我们怎么努力避免伤害他人、不与任何人发生冲突,或不去为难别人,我们还是有可能被控违反法律。如果不懂在谈论某些少数族群时保持谨慎,我们就容易惹上各种麻烦。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是主流意识正确性的全盛期,当时在它的影响下,产生了一些相当荒谬的行为,这种情形在美国尤其严重。1993年,黑堤磨坊铜管乐团(Black Dyke Mills Band)应邀到纽约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厅演出,它是第一个在卡内基音乐厅表演的英国铜管乐团。但代表黑人、同性恋者的人权团体提出抗议,要求张贴的海报和宣传品上的乐团名称应改为"英国磨坊铜管乐团"(British Mills Band)。卡内基音乐厅的管理人员最终屈服于压力之下。

    还好总有睿智占上风的时候。2005年7月,教师职业协会针对一个议题展开讨论--"不及格"(fail)是否应该从教育字汇中删除,并用"成就延期"(deferred success)来替代?之所以会有这个议题,是因为有些人认为学生们会因为考试屡次不及格而降低学习兴趣。教育部长鲁斯?凯利认为没必要有此顾虑,此议题最终被代表们正式否决。

    主流意识常常伤害它要保护的民众。在1992年,美国民权委员会向联邦政府提出一份备忘录,认为有些措辞可能会对残疾人士造成伤害,并提出以下建议:

    ● 使用"残障人士"或"残障个体",不要用"残废人士";

    ● 使用"失聪人士"或"听力损伤人士",不要用"聋子";

    ● 使用"失明人士"或"视力损伤人士",不要用"瞎子";

    ● 使用"有阅读障碍的学童",不要用"有阅读困难的学童"。

    这份备忘录激怒了很多人,尤其是美国国家视障协会。视障协会想出一篇更胜一筹的反驳文章,非常值得引用:

    在提到"瞎子"时使用各种不同的委婉语,包括:视觉有困难、视力有缺陷、看不见的、视障者、视障同胞、视力有缺陷的同胞等,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这些名词完全不被大众接受,只会招来揶揄和嘲笑。原因不仅仅是这些名词太虚伪,还因为它们想要避开直率且妥当的字汇,如:瞎眼的、目盲的或瞎子等。
    使用此类委婉语原本是想迎合主流意识的正确性,实际效果却适得其反。这些委婉语太具有防卫性,不仅暗示着耻辱而非真正的平等,还暗示瞎眼的人非常易怒、好斗。

    就好像一个聪明人乐意被称呼为智者,但不会坚持别人一定要叫他智者;一群银行家很高兴被称为银行家,但不在意自己被称为在银行界工作的人,所以过度防卫的委婉语多少有些盲目,我们对此深表遗憾。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法,以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人,而我们正打算这么做。

    上述文章没有任何模糊不清之处,是实话实说的好例子。几乎与此同时,英国的皇家盲人学院展开了一项实验,想以此了解人们对"视觉缺陷"、"视觉障碍"、"视觉残障"和"视力有困难"四个称呼会有什么不同的反应。

    他们的结论是:"我们发现,受试者对于这四种说法的反应并无不同。换句话说,不论所用的称呼是否符合主流意识的正确性,结果都没有差别。"

    如今,主流意识正确性如同对言论自由的恐惧一样,已经渐渐消失。它的影响范围变得越来越小,但它仍然是一股力量,仍然在寻找受害者--美国访谈节目主持人比尔?马尔就是其中一位不幸的牺牲者。

    马尔的节目"不正确的政治"(Politically Incorrect)是一档深夜谈话性节目,主要邀请演艺界和政治界的来宾讨论当天的话题,并鼓励来宾们挑战公认的观点或是狭隘的想法。在"9?11"恐怖分子袭击美国世贸中心后,马尔提出一个备受争议的观点,他说:"只敢在两千英里外发射巡弋飞弹真是懦夫的行为;但在飞机撞大楼前一直待在飞机里,并且说出你的遗憾,并不懦弱。"

    尽管有些专家替马尔辩解,指出马尔指责的是肉体的怯懦,和道德的怯懦有所不同,但这个节目的主要赞助商还是在舆论批评的压力之下,撤走了他们的广告,节目最终从节目表中消失。

    这就是你畅所欲言的可能后果。
    别人都在想什么?

    并非所有不实的话都是谎言。我们所说的很多话都与事实不符,但它们通常不够圆滑而且无害。记忆是一种虚无易逝的东西,当我们回忆往事时,想起的常常不是事件真相,而是脑海中所想到的模样。事情的正确性因此随之削减,而想象力在潜意识中就会弥补记忆力消退后所遗失的细节。

    银行抢劫案的目击者在回答警方的问讯时,对涉案抢匪及其犯罪手法的描述有时会互相矛盾。几个月后,目击者在法庭上所做的描述和在案发现场的描述又有不同,其差异性让人惊讶。但事实上又没有任何人说谎--目击者也是人,他们都被记忆力欺骗了。美国有一项针对四十起由DNA检测洗刷嫌犯罪名的案例研究表明,先前这些嫌犯都被误判定罪了。该研究指出,其中有90%的误判是目击者指认错误造成的。其中一起案件,多达五名目击者确认被告犯罪,但DNA检测最终证明他是清白的。此外,还有一项研究了五百个遭错误定罪的案例后得出的推断结论,指出有60%的误判都和目击者指认错误有关。在模拟相关判案过程的科学试验中,只有34%到48%的案例获得正确的指认。目击者很有可能会扭曲事实,而并非还原真相。

    有位友人说了一个故事:有次她在英国威尔士山脉旅行,当经过一个电话亭时,电话响了起来,于是她拿起电话,很惊讶地发现对方居然是拨错电话的老朋友。很棒的一个故事,她坚信这是千真万确的。不过,她的丈夫说他很清楚地记得,这则故事是他们夫妇俩在几年前从一位朋友那儿听到的。他相信他太太已经在潜意识中将这个故事当成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现在更是坚信不疑。因此,从概念上看,这算不上是谎言。

    某天我和几位朋友一起喝啤酒,几杯黄汤下肚,我开始说故事:好几年前,我和他们中的一位外出旅行,错过了最后一趟回家的列车,当时天色已晚,所以我们在邻近的山腰上搭起了帐篷。隔天一大早,我们发现自己竟然睡在一个满地垃圾的垃圾场上。

    "怎么可能发生这种事。"朋友说道。

    "但它就是发生了。"我说。

    "不可能,"他坚持着,"不可能发生的。其实我们没带帐篷吧。"

    噢,我的天啊!也许他是对的,我们并没有带帐篷。这件事可能是我的幻想,也可能是我在做梦,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记忆力。

    第二天早上,我开始相信自己确实患有某种假性记忆症候群,不过也很庆幸自己至少不是有意说谎。我打开电脑查收邮件,其中有封邮件是我那位朋友发来的。"我记起来了,"他说,"我们的确带了帐篷。"--患假性记忆症候群的是他。

    我们常无力记住真相,这会使我们偏离真相。心理学家哈里?法兰克福在他简短却大获好评的著作《论扯淡》中说:所谓胡扯是指草率和漠然地对待事实真相,而不是故意要说谎,单凭这点它就已和谎言有别。他认为,和信口开河的胡扯相比,说谎需要更高明的技巧。不过无须因此断定胡扯的人会比较轻松--骗子必须在知道事情真相后才能编造谎言;胡扯的人则不需要知道事实,在对事实缺少了解的情况下,如果还有人相信他,那么他的胡扯一定具有较高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