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获取时间:跨江握手的先驱 南北挂钩的典范——“苏州经验”铸就精彩“宿迁样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2:48:29
跨江握手的先驱 南北挂钩的典范——“苏州经验”铸就精彩“宿迁样本” 发布时间: 2009-08-20 10:40:00    作者:   本文被阅读次数: 48 【 字体:大 中 小 】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DIV.union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DIV.union TD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核心提示】

    南北挂钩,硕果累累;苏宿牵手,成就典范。截至目前,宿迁市共承接投资额500万元以上的苏州市产业转移项目368个,总投资273亿元。其中,2007年以来转移项目138个,10亿元以上大项目8个,占前5年累计转移项目数的一半以上,新增投资总额210亿元,是前5年累计投资总额的3倍。三个趋势非常明显:转移步伐越来越快,项目规模越来越大,集聚效应越来越强。

    苏州,一个以“人间天堂”著称的新兴工业城市,它用古典园林的精巧布局出现代经济的版图;宿迁,素有“西楚雄风、酒都花乡”美誉,正由昔日的经济洼地成长为一片快速崛起的投资热土。

    这两座城, 一个完成了工业原始积累,需要通过“走出去”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一个正步入发展快车道,需要“引进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在省委、省政府“南北挂钩、产业转移”的制度设计下,最富庶的苏州与最贫穷的宿迁跨江握手,优势资源与先进理念强势“嫁接”,提供了南北“双赢”的现实路径,共同谱就消弭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壮美华章。

    苏宿牵手,已然成为我省南北挂钩的一个“样本”。2008年7月14日,省委主要领导在宿迁视察时,对苏宿两市合作共建开发区、共同推进产业转移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两市共建的工业园“起步很好,起点很高,前景广阔”。

    苏企北上,产业转移“星火燎原”

    从认识宿迁、熟悉宿迁,进而选择宿迁、投资宿迁,再到热爱宿迁、建设宿迁。自2001年苏州和宿迁建立挂钩合作关系以来,苏州商人在宿迁投资兴业已从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

    到宿迁去!这既是响应省委、省政府的需要,又是他们慧眼独具的必然选择。

    第一跨江而至的是闻名江南的张家港市长江村。2002年6月,长江村党委书记、长江润发集团董事长郁全和率领高层管理人员共60多人赴宿迁考察,2个月后即与宿豫区正式签订合作协议,第一个投资项目华达涂层2003年8月投产。

    随后5年,长江润发又陆续在宿迁创办了6家企业和1个房地产项目。占地1000多亩、总投资达8.5亿元的长江润发宿豫工业园去年实现销售收入近10亿元,正在奋力缩小与张家港长江村的企业销售收入差距。“长江名花”绽放骆马湖畔,在苏北大地上再造一个“长江村”正在成为现实。

    苏州恒力集团则在转移中实现产业升级。恒力是全国500强民营企业和江苏省百强企业之一,涉及纺丝、织造、热电、进出口业务等诸多领域。2007年,该集团北上新建的宿迁恒力工业园总占地面积约1700多亩,规划形成20万t/a的涤纶长丝生产能力,拥有2424台高档双喷喷水织机,年产近5亿米布料。

    在宿迁,恒力将建成集织造、纺丝、印染和新型纺织品研发于一体的纺织品产业基地,位于吴江的总部则“腾笼换凤”,主攻研发设计。今年7月,恒力的多项新产品成果通过科技成果鉴定。恒力集团董事长陈建华说,计划用一年时间,力争在国际高档工业丝市场上抢占80%以上的市场份额,将恒力打造成为全球设备最先进、产能最大、产品品质最优的工业丝生产基地。

    “宿迁有金可挖!”正成为一大批转移到宿迁的苏州企业家共同心声。据统计,7年多时间,近400个500万元以上的“苏州项目”在宿迁生根开花。长江润发、德顺纺织、德华纺织、德力化纤、波司登、梦兰、林通化工、阿吉兰实业、可成电子等一批投资额在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和项目先后落户投产,撑起了宿迁现代工业格局的“四梁八柱”。骏马集团等一批苏州企业谋划北上,张家港农商行、常熟农商行等苏州本土金融机构将落户宿迁,苏商群体正进一步壮大。

    产业转移形成强拉动力,自2006年以来,宿迁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一直保持全省第一,昔日的“十三妹”(在江苏13个地级市中排名末位)正频频成为速度领跑者。

    宿迁,曾经就是“低成本”的代名词。劳动力最便宜、优惠政策最多——这如同一张撕不掉的“标签”,让宿迁在承接产业转移面前,长期处于让利招商的弱势地位。南北挂钩如同一团“酵母”,在宿迁贫瘠的经济土壤中持续“发酵”。如今,低成本已不再是客商投资宿迁的决定性因素,取而代之的是,宿迁的项目承载力在增强,宿迁的吸引力在加大。2005年7月,宿迁市宿豫区张家港商会成立,这是张家港客商在外地组建的第一家商会;2007年10月,宿迁市苏州商会揭牌,这是苏州商人在苏州以外组建的第一家苏州商会。宿迁,正成为吸引外地资本和产业集聚的强大“磁场”。

    宿迁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徐惠民介绍,截至目前,宿迁承接苏南产业转移10亿元以上项目共有8个。随着长江润发、恒力、波司登、梦兰等一批“行业巨人”纷纷北跨长江,南北产业转移的速度正越来越快,项目越来越大。如今,投资1个亿在宿迁都算不上大项目了。

    共建园区,方寸之地浓缩“苏州经验”

    共建园区是江苏实施南北挂钩战略十多年来,迄今最为“有形”的一种制度设计,同时也是最高级的发展形式。

    统计表明:苏宿两地南北共建开发区已建成6个,开发15.38平方公里,累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2.04亿元,引进了87个项目,其中亿元以上的40个。这些平台全部做到了资金到位、人员到位、项目到位。

    在宿迁,有着全省南北共建园区的“雏形”——张家港长江润发(宿豫)工业园;有着共建园区的“标杆”——苏宿工业园;还有着共建园区的创新形式——以恒力为代表的企业建园。

    在共建园区的方寸之地,苏南借地发展,苏北借力起飞。“苏州经验”在宿迁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苏州的产业在“北移”中跨越发展、做大做强。

    苏宿工业园是省内唯一一家两个地级市层面合作共建的园区。位于宿迁市区内的这块规划面积仅10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正吸引越来越多的目光。这不仅因为它是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集聚区,更因为它正在整体“复制”苏州工业园区模式。

    这个苏州工业园区的“微缩版”,为宿迁经济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2006年11月,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正式启动,据有关部门测算,该园区建成后,可吸收50亿元左右的工业投资,产出70亿元的工业产值和20多亿元的工业增加值,还可以容纳9万人居住和生活。

    距离3年挂职期满不到半年时间,让宿迁市副市长、苏宿工业园管委会主任沈小鹰欣慰的是,这里已经留下了太多带不走的苏州工业园“印记”,包括20多名苏州籍干部的管理团队,即将动工建设的苏北首家“邻里中心”,已建成可容纳5万工人入住的“园区公社”,20多名远赴新加坡“镀金”的本地管理人员……

    苏宿工业园既为苏州工业园企业跨区域发展提供了“走出去”的平台,又实现了宿迁市招商引资和园区开发的飞跃。截至目前,园区累计签约项目28个,注册项目18个,总投资8.4亿美元、1亿港币、18.49亿元人民币,累计开工项目11个,成功引进全市目前科技含量最高、注册外资最大、产业链最长、产业影响最广的台资高新技术项目——可成科技项目,总投资6亿美元,对促进宿迁IT新兴产业的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济界人士认为,苏宿工业园是苏宿两地打破行政区划、实施联动开发的新载体,为推进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探出了一条新路。

    与苏宿工业园开发建设模式相类似的张家港宿豫工业园,是宿迁市首家获批的南北挂钩共建园区。共建园区投资开发建设有限公司8000万元注册资本已到位,从2007年6月开始建设的1平方公里启动区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超1亿元,实现了“六通一平”,引进项目投资13.5亿元,有3个项目开工建设,1个项目建成投产。

    长江润发(宿豫)工业园则是“先行者”,开全省以市场为导向、南北挂钩合作产业转移新模式之先河,为我省推广南北共建园区这一模式提供了现实样本,具有特殊的“雏形”价值。

    在江苏,长江不仅是自然天堑,也是南北经济的一道鸿沟。2002年8月,张家港长江村首家北上“吃螃蟹”,与宿豫区政府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并开工建设占地1010亩的长江润发(宿豫)工业园,成为当时苏南转移到宿迁市最大的工业项目。以此为依托,从2003年开始,张家港和宿豫两地政府在其周边区域开始建设松散合作的张家港(宿豫)工业园。这为省委、省政府作出南北挂钩合作共建苏北开发区提供了决策参考。

    长江村党委书记、长江润发集团董事长郁全和说,七年前,省委作出南北挂钩合作的战略决策,当时只有长江村一家率先与宿豫区达成投资协议。七年后,当苏南众多企业迫于环境和资源压力,纷纷把目光投向苏北时,长江润发(宿豫)工业园早已拔地而起。华达涂层、鑫宏铝业、长江耐指纹板等一批项目在转移中实现升级,崭露出强劲的市场潜力。

    恒力(宿迁)工业园创新了“企业建园”的共建形式。在这里,共建园区突破了行政层面的挂钩,为市场机制下南北挂钩、产业转移提供了又一个成功“标本”。

    响应省委、省政府南北挂钩合作决策,恒力集团于2007年初到宿迁市洽谈投资。经过多次考察,他们相中了325省道与运河之间那1700亩废黄河滩涂地,当时,那片土地杂草丛生、杂林密布且鱼塘成片。恒力集团党委书记沈小春说,不仅要把这片大多低于黄海标高18米的池塘填平,还得比运河行洪水位高1米左右。“当时没有人敢想,这样的地上能建起现代化工厂。”时隔1年投资20亿元的德顺纺织项目就在那片土地上建成投产。

    “全力将恒力(宿迁)工业园建成南北挂钩产业转移中最大的项目。”恒力集团德顺纺织,一期投产仪式上,集团总裁陈建华当场宣布,投资20亿元,迅速上马德顺二期工程。

    吴中区和宿城区两地共建的吴中宿城工业园于2007年5月奠基开工,已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2亿元,签订合同项目11个,总投资17亿元,已有4个项目开工,2个项目投产,一个新兴的工业园区已初具雏形。

    在波司登、梦兰等一批企业落户泗洪之后,常熟(泗洪)工业园在2008年9月正式启动建设,共建园区现已落户项目8个,协议总投资35.1亿元,其中3个企业投产,5个项目在建。

    “共建园区引来大项目,大项目决定一个产业的发展,甚至改变一个地方的经济结构。”目前吴江(泗阳)工业园已进驻企业29个,协议投资56.39亿元, 11个项目投产达效。随着东阳鞋业、江苏震纶纺织、江苏巨峰电工材料等大项目的落户,该县现已形成“3+4”的新型产业格局。

    昆山(沭阳)工业园和吴江(泗阳)工业园一样,采取了“融合性、非封闭式”的发展模式,即明确一个区域划为“园中园”,和当地经济开发区共同开发建设。2009年上半年,昆山(沭阳)工业园已投入建设资金1.5亿元,先后引进项目14个,协议投资14.5亿元,其中超亿元项目4个,4个项目顺利投产。

    目前,宿迁在全省首家实现了所有县(区)南北挂钩合作共建开发区的全覆盖。这些共建园区在宿迁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不仅带来产业的梯度转移,还使当地的思维习惯、招商思路、服务方式等发生巨变。宿迁经济发展又多一个强劲拉动力!

    苏南心声,“我就是一个使者”

    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南北挂钩、共建园区“三到位”的要求中,第一条就是:人员到位。

    在这种精神感召下,一批又一批苏南干部不远千里,在陌生的宿迁大地上“二次创业”。他们身体力行,将苏南腾飞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带到苏北。以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园区经验为代表的“苦干、开放、理念”,正越来越深刻地植入宿迁经济社会发展的血脉当中。正是一大批苏州干部的到来,形成了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北涌,才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南北产业转移、项目落户和挂钩合作。

    【人物】徐惠民,原苏州金阊区委书记,现任宿迁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心声】省委省政府、两地政府强有力的推动,是产业转移的第一动力。2007年,在苏州搞了一次宿迁南北挂钩座谈会,本来会场定的是700人,结果一下子来了1000多人,一次签下了100多亿的项目。每年两地政府都互访,现在已经转入了经常性的招商。干部与干部之间交流信息,部门和部门间也对口交流。每年来宿迁考察投资的苏州客商500多个批次,今年上半年达成意向投资32个。“每天都有客商来考察,每个月都达成投资协议。”

    产业转移的速度越来越快,项目越来越大。像恒力三期项目就达到60个亿,波司登投了10个亿,可成科技6亿美元,1个亿都不能算大项目了。而且集聚效应也越来越明显,比如说纺织和电子,形成产业集聚。

    对我们来说,招商的重点是吸纳劳动力就业多的项目。我们要从宿迁的实际出发,不好高骛远。宿迁每年新增15万劳动力,去年实现本地就业8万人,首次出现在本地就业超过外出打工的。就业是民生之本,这对宿迁的农民、农村的下一代和城市化大有好处。

    引导企业的转移不是“过渡性”的投资,而是战略投资。要企业把主要生产基地放过来,谋长远发展。比如说梦兰转移到宿迁,原来是不做纺织和面料的,现在做了;娃哈哈宿迁基地是除了杭州以外最大的生产基地。很多企业开始都是试探性地办个分厂,后来就不断扩大投资规模了。

    宿迁的外来投资有三波。第一波是浙江的中小企业,先后有3万浙商在宿迁,这主要是在2007年以前,产业层次不是很高;第二波是苏商,主要是苏州、无锡的商人。第三波就是台商和外商,这是今后宿迁吸引外来投资的大趋势。我们必须抓住南北挂钩、产业转移的机遇,提高自身的项目承载力。

    打造港口腹地经济。沿海规划上升国家战略,沿海三市面临大发展机遇,但是宿迁仍然是三不沿:不沿海、不沿江、不沿线。如何避免被“边缘化”,宿迁提出要打造港口腹地经济。在世界上,距离港口100公里以内,是可以承受的物流成本。我们现在开工的宿新高速,明年就能建成,到连云港只有100公里,再发挥我们的成本洼地优势吸引产业转移。成功的例子非常多,比如苏州就是上海港的腹地,提出“大树底下种碧螺春”,宁波港周边也是这样。

    【人物】沈小鹰,原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挂任宿迁市副市长,苏宿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心声】南北挂钩是一种科学的制度设计。“当年,苏北人推着小推车解放苏南;今天,苏南人带着资金带着项目发展苏北”,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义务。很多人记得邓小平说过: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其实完整表述是:“先富的帮助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小康,离不开苏北的发展,苏南要帮全省挑担子。

    苏北承接产业转移,比当年的苏南更有优势。当初,苏南能够发展起来,无非抓住了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苏南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各种生产运行成本在逐步提高,产业和企业要寻求新的成本洼地;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和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在长三角地区站住脚了,需要从市场的角度进行新的生产布局。两地政府携手,有意地引导、鼓励、支持这些产业有组织地集中转移,苏北正面临重大机遇。

    不是“加一碗饭”,而是“添一道菜”。宿迁现在有6个省级开发区,就算把苏宿工业园的土地填满项目,满打满算,也只是产出40亿产值,对全市经济水平质的提升也起不了特别大的作用,充其量是往锅里加了一碗饭;而通过我们的示范,比如“需求未到,基础先行”、“规划大于市长”、“耐得住寂寞,顶得住压力”……这些发展理念的潜移默化,就不是加一碗饭,而是加了一道菜。

    克隆一个苏州工业园区的微缩版。苏州工业园与新加坡当年有个协议,如果搞成功,中方有义务将这一模式品牌向苏州以外的地区转移和辐射。苏州宿迁工业园就是第一个,我们怎么干,就有了一个参照系。和苏州工业园一样,我们搞概念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城市设计规划……CBD规划到每个建筑物。我们对规划“5年一回顾,10年一修编,滚动式微调。”我们的本地干部到苏州、新加坡,食宿全免费,国内只有苏州工业园才有这个待遇。试想,如果宿迁出现三、四个苏州工业园区这样的开发区,那会是怎么样?

    【人物】陈世海,原张家港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委外宣办主任、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市社科联主席,挂任宿豫区委副书记。

    【心声】宿迁就是我故乡。把宿豫的工作当成自己的份内之事,在张家港大力宣传推介宿豫,积极促进南北产业转移、社会事业建设援助、人员互派交流和全方位挂钩合作。在他的推动下,宿豫16个乡镇和张家港8个镇以及部门之间都建立了结对挂钩关系。他还积极开拓两地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组织张家港新闻单位赴宿豫采访,策划张家港艺术团在宿豫举办“共同的家园”大型文艺晚会等。

    挂钩合作的关键是寻找“共赢点”。要寻找对口帮扶的内在动力,立足长远,不追求眼前政绩和实惠,着力突破短期效应、地域性的限制,在寻求投入与回报、帮扶与反哺的共赢点上做深做细。例如:张家港招工难,宿豫劳动力资源丰富,共赢点就在于有组织开展劳动力转移。

    自主创新是做好产业承接的助力点。从长远看,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只有走自主创新和自我壮大的道路才有可能改变产业分工中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不利地位。要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努力增强产业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建立由企业为主导的产业创新体系,加速优势资源互补和技术在产业内的有效扩散。

    【人物】周荣葆,原常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挂任泗洪县委副书记。

    【心声】苏南不自傲,苏北不自卑。南北挂钩的推进,关键在于两地的重视。常熟的领导是非常真诚地推动这件事,市委书记王翔对常熟泗洪工业园进行了专题调研,还把园区的开发建设放在党政联席会议上研究讨论。泗洪的领导也都在积极主动地对接策应。

    挂得快靠市长,挂得牢靠市场。政府起的只是推动作用,共建园区的长远发展有赖于激活苏北发展的内生动力。共建园区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引导苏南的项目、资金等资源要素,在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下向苏北转移。说到底,还是要靠市场。

    【人物】陈辰扬,原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建设局局长,挂任沭阳县委副书记、昆山(沭阳)工业园管委会主任。

    【心声】更多的是学习苏南的教训。苏南地区有很多好的发展理念和经验,但更重要的是学习苏南发展过程中的那些教训,特别要注意环保问题和结构调整,少走弯路。

    政府和企业不是做生意的。在与台资景盟针织谈判时,陈辰扬说,政府不要跟企业讨价还价,而是要尽量满足企业要求,做好服务。这句话最后让企业总裁薛总钦放了心。景盟针织原打算在沭阳建基地,只做后道的成衣。当地政府的服务打动了企业领导,现在决定把电脑针织、纺织等前道、中道生产环节也转移过来了,预计年产出1-2亿美元。

    “既然来了,这些都不是问题”。家里小孩很小,自己派到沭阳工作,一般2个星期回去一次。有次周五晚上刚刚到家,就接到客商要来考察的电话,周六一早就从昆山赶到沭阳陪同,周六深夜再赶回昆山,周日晚上又赶到沭阳准备新一周的工作。每一个苏南挂职干部都克服了很多的困难,想为南北挂钩尽自己的一份力。

    【人物】金建伟,原吴江经济开发区纪工委副书记、监察室主任,挂任泗阳县委副书记。

    【心声】如果10个企业来,有1个没赚钱,就是负面影响。我们提出,开工就是开始工作,什么时候开税票了,才算是企业真正落户。作为泗阳,不但要做好前期招商,更要做好中期服务和后期的“收官”。产业转移说到底还是市场行为,一定要让转移过来的企业赚钱,共建园区才有生命力,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最大好处是稳定社会、增强老百姓的幸福感。企业过来了,老百姓可以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我们调查了解到,现在泗阳的小学生住校率达到60%,中学生在85%左右,随着更多企业落户园区,成为吸纳就业的“蓄水池”,本地劳动力不用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很多社会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以前办事找人,现在办事找窗口。共建园区带来亲商理念,苏北的政府服务体系发展很快,现在县县都有了行政审批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苏北的“服务名片”正在替代“低成本”优势。

    【人物】徐坚,原吴中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挂任宿城区委副书记、吴中宿城工业园党工委书记。

    【心声】建设落后是最大的浪费。为了吴中宿城工业园在建设上少走弯路,我先后率队考察周边所有共建园区,学习先进的市场化运做模式、管理方式和引资方式,将总结的经验通过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的创新融入到园区建设中。

    “我就是一个使者。”徐坚说,一条京杭大运河将苏州和宿迁两地紧紧地牵在一起,自己是带着责任来的,虽然条件艰苦了一些,但越是这样越知道责任重大。到宿城挂职,实际上就是一个联系吴中、宿城,拉近两地距离,促进两地经济共同发展的使者,做到了这些才是一个合格的使者。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