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大使自我介绍范文:坚持以人为本,探讨高校德育教师的能力拓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4:06:57
坚持以人为本,探讨高校德育教师的能力拓展

坚持以人为本,探讨高校德育教师的能力拓展

 

法学系·马列部  吴  璇

 

摘  要:“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德育的背景支撑,高校德育教师实现角色拓展尤为重要,认为:教师要在“以人的为本”这个德育环境支撑下,关注主体性意识的培养,不断提高自身的德性修养和人生境界,增强敏锐观察力和反思幸福状态能力,并将幸福理念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

关键词:以人为本;德育教师 ;能力 ;拓展

 

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要确立“以人为本”,关键就是要实现教育和人的幸福、自由、终极价值有机统一,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使教育成为培养人的实践活动、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和价值引导与自我建构的活动。确立“以人为本”,一方面,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把人的完善和发展作为目的和核心,确立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另一方面,增强教师的有效主体性,也是创设“以人为本”的德育环境的重要环节。

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幸福观教育作为德育活动中崭新的课题,进一步引导我们去思考和确认——“人的生活必须充满意义,这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课题就是在引导与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意义和充满意义,教育被看成是有意义的行为。”教育的意义如何展现呢?就是要对学生的生活进行指导,使之生活有意义。在幸福观教育过程中不是简单地给予幸福,更关键在于要将相对较高的教师的幸福能力“移植”到幸福能力较低的学生身上,使学生从主要由教师赋予他幸福渐次转变为由自己去创造和享受幸福,使之在其生活立场中能真正地发挥主体性,能不断确证其自身的本质目的。

由此,本文试以幸福观教育为载体,在“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下,进一步探讨高校教育过程中德育教师的能力拓展问题。

 一、确立“以人的幸福为本”的德育主体――以教师为本

俗话说:“你心里有阳光,才能把阳光撒播到别人心里。”德育教师是否是一个在感化、鼓舞、推动他人前进的实践活动方面具有实效性的人,对于幸福观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德育教师只有意识到了自己的幸福能力在幸福观教育中所具有的主体地位,意识到自身所发挥的主导性作用、所担负的具体使命及自身主体性活动对于自己教育对象所具有的现实及长远意义,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德育教师的幸福能力越强,对教育对象的激励功能就越强。教育对象在幸福观教育中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也会由此获得激发。此外,德育教师的政治素质、人格素质、理论素质、能力素质的具备和不断提升也有利于其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组织、教育、调控等主体性功能,使其切实成为幸福观教育的有效环节。

二、当前高校德育教师的能力现状的反思

在德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举足轻重。教师如何将自身较强的幸福能力“移植”到学生身上,这是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反思现实的境况,当前高校德育教师的能力确实有待加强,主要体现在:

首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动力匮乏。德育教师对于自身职业意义的把握上,欠缺深刻的认同感。今天在感慨“德育逐渐被边缘化”的时候,德育教师有所气馁,普遍没有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使命”何在?而只是将教师职业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没有了较高的精神追求,对于大学生中现存的种种病态幸福观,感叹回天乏力,也就淡然处之了。没有对教育事业神圣性的体验的人,也就无法深刻体味教师的幸福。

其次,教师对教育的引导能力有所欠缺。一方面是德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有很大局限性,片面地关注于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而对于学生及其学习机制的了解非常欠缺,也不注重民族、世界文化等综合性文化涵养的提升,没有“文化化”、“生活化”等知识背景支撑,必然导致“学生听其课味如嚼蜡,躲其课不以为害,评其课嗤之以鼻。”另一方面是德育教师对教育过程的反思力度匮乏,对于教育过程抱有疲于应付的心态,不能及时捕捉教育过程中传递的各种信息,也就无法做到及时地、积极地应对,教育的成效可想而知。没有成效的教育过程又如何加强对学生幸福能力的引导呢?

再次,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缺乏创新精神。德育教师普遍对于德育内涵、德育实践的研究和突破并不关注,在教育过程中,习惯了服从,习惯了重复,习惯了炒冷饭。没有思考的愿望也就没有了创新的可能,也就不可能使实施课程过程成为创造性地引导、提升学生追寻幸福能力的过程。

 三、提升德育教师素质,增强教育能力

在高校教育中,德育教师是帮助学生社会化与人格发展的关键人物。若想让学生拥有真正的幸福,就必须先有身心健康的教师,德育教师的素质问题是一个关乎幸福观教育成败的关键问题。正如杜威所说:“所有其他的改革都取决从事教育职业者的素质和性格的改革。正因为教育是人的一切事业中最个人化的、最切已的,它的力量的最后凭借和最终来源便在于个体的训练、品质和智慧,假如能拟定一种计划,使教育这个职业得到有力量、素质好、同情儿童以及对教学和学术问题有兴趣的人,那么,教育改革就不再有麻烦,也用不着再去解决其他的教育问题了。”要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提高教师的幸福能力,为高品位的幸福观教育提供优良的资源。

1、德育教师要具有较高的德性修养和人生境界。

“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和无私的奉献。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教育需要机智,需要把握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遇。教育需要活力,需要以年轻的心跳昂奋地工作。教育需要恒心,需要毫不懈怠地追求与探索。”没有较高的德性水平,就难以对自己提出这些要求。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职业的意义,教育不是谋生手段,而是生活本身,要将自己的生命意义与之联系起来,充分认识和体验到自己工作的精神性,教师的生命意义因学生道德成长、学业进步进而贡献社会而得到确证。要强调教师对自己职业的爱,因为“爱是教育的原动力”,“爱把生命提升到真正存在的境界”,爱是教育的基础,一个教师如果能够像“爱自己一样爱他人”,对教育事业付出持续的全身投入,他就能将幸福源源不断地带给别人,同时并能恒久地幸福着他人的幸福。

2、德育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反思幸福状态的能力。

从事幸福观教育的教师不应是一个迟钝的、偏执的人。他们应能够敏感地洞察自己以及学生的幸福状态,有效地捕捉教育机会。首先,教师对自己的幸福状态要有深刻反省,这至关重要。要有积极向上的情绪,一个以消极情绪为主导的教师,往往看到的是教育中的黑暗、无奈甚至是仇恨,常常会在痛苦和失望中扼杀学生的生活潜力和自信心;其次,教师要有朝气蓬勃的生命活力,一个充满活力的教师才能传播知识并引领学生进入更完满、更有意义的人生。因此,教师要有自我教育、自我超越的能力,要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审美的教养,缺乏美感的人也一定缺乏幸福感,因为审美是发现幸福、创造幸福的重要法宝,教师应自觉掌握教育的审美评价尺度,学会用审美的心态看教育,看自己,看学生;再次,教师应该具有很好的自我监控能力,因为在德育教学中,交流、互动是比较丰富的,教育过程也充满了变数,教师只有及时地捕捉各种信息,深入地洞察学生的幸福状态,对教育过程作出相应的评价、反馈、调节和校正,才能与学生之间达成心心相应的交流和互动。

3、教师要将幸福理念始终贯穿于教育过程中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

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幸福能力,其中包括将自己的价值理想付诸实践并取得成效的能力。“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与生命状态结合,涂抹生命的火红天空,让生命之花自由开放”,这样的自由开放之境体现的是本能的唤起和幸福的唤醒,教育双方真正感受到的是尊重、活力、自由和幸福。教育真正成为令人向往的生活和经验,师生双方的生活不但被赋于了教育学的意义,而且焕发了人性的光彩。传统的“无私奉献”并不能给学生带来幸福,关键在于教师应懂得在教育过程中诠释幸福,自始至终将幸福理念始终贯穿于教育过程中。首先,教师应引导富有活力的教育对话,这种对话体现的是爱、幸福和谐和发展,使学生的个性在“我与你”的平等关系中得到珍视和尊重,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弘扬;其次,教师应灵活运用教材,而不是服务、服从于教材,应努力实现三方面的沟通:“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任何历史沟通;与人的生命、生活重新息息相关,使它呈现出生命态”。尤其教师引导学生与生活、经验对话,将大大提高学生认知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

对德育教师能力的探讨恰恰体现了高校德育对于人的存在的重新反思:必须剥去工具理性奴役人性的硬壳,在德育的内涵建构中注重认知、体验、追求等生活形式的统一,使教育过程能为人的发展展示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真正赋予课程以幸福意义和价值。本文寄以此次探讨为契机,呼吁德育教师应更加关注自身的发展,教育不能被自己打败,而应该在发展中谋求新的出路。

 

参考文献

[1]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97.

[2]陈春文.教育:快乐的乌托邦[J].开放时代,2001(5):123-125.

[3]彭文晓.教师幸福简论[J] .中国成人教育, 2006(3):69-70.

[4]黄乾玉.论教师的教育信仰及教师的教育幸福[J]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1):65-67.

[5]徐生梅.论教师道德对教师幸福的影响[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 (4):90-92.

[6]陈春文.教育:快乐的乌托邦[J].开放时代,2001(5):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