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图片:钢的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4:32:28
钢的琴---泣血的故事2011-07-21 10:26

《钢的琴》的故事很简单――一位离异的父亲想把女儿留在身边,就需要给女儿一架钢琴。买不起钢琴的父亲,在借钱无望、偷琴不成的无奈下,在一群“稀奇古怪”的哥们帮助下,开始“造琴”。

  一个人或几个人,异想天开造物这种题材屡见不鲜,即使是加上了一个“父爱”的名头,也不是什么新鲜的选题。但是导演能把这样看似“俗套”的故事拍得如此有意味,且不失喜感,却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电影开场是在一个有着两根高耸地烟囱的废弃工厂上,几个良莠不齐的演奏者在雨中演奏着前苏联的乐曲,本是肃穆的一个葬礼,让这个几位一搞,就奠定了整部影片的基调――笑声中带着思考,甚至是心酸的泪水。

  微博里曾写下这样的评价:东北的老工业基地可能都经历了如此的变迁,兄弟之情、男女之情、父子之情、父女之情,也都在这样的工业变迁中蜕变和考验,不变的是融化在那吱吱的烤肉声和交错的酒水中的情谊。

  除了一个“辽”的汽车车牌,影片并没有特别交代故事发生的地方,可能很多人通过人物对话和生活习惯上来就知道是东北。不过对于对口音极不敏感、对东北人生活也知之甚少的我来说,只是看到了那两根烟囱,就下意识地感觉到这就是发生在那片黑土地上的故事。

  东北――曾经的工业基地,经历了繁荣到衰败的历程,那时工厂就像一个天然的纽带,把那些从事各种工种的工人粘合在一起。社会的发展使得产业升级,工业生产渐渐开始转型,转型带来了工人的下岗,工厂的停产,那些习惯了工厂生活的人们,面对生活的窘迫也不得不去自谋职业,也就有了影片的大背景,以及那些或是从事“乐队”演出,或是有了“猪肉产业”,或是承办工厂找废铁,甚至是骗赌赚钱的一群鲜活的小人物。

  喜欢影片的一个最大理由是导演对剧中那一帮有特点的小人物的塑造,有血有肉又充满戏感。

  ――有着“大哥”风范的季哥,他的出场让我曾以为不过是一个类似有点黑老大味道的人物,但是后来他在“造琴”过程中表现出的那种认真和执着,让人肃然起敬。“干活就要有个干活的样儿”、“干完我就跟你们走”,这是他对兄弟的承诺。看着他高大的背影跟着两位警察离开,想起了《美国往事》中面条被抓走时的场景。

  ――“快手”曾经因为偷盗工厂的保险柜被判刑,重新开始生活的他只想靠手艺糊口,最初他加入“造琴”的队伍也只是因为纯粹的利益。在这个“集体”中的日子,让他渐渐找回了曾经工厂里“家庭般”的群体生活,终于在“胖头”为女儿报仇那刻他心中那个真实的自我爆发。另外,演员那有点像张震,有点像雪村的长相,曾引起了周围观影的人不少的议论。

  ――“胖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混混,他的出场是在麻将桌上玩猫腻儿被发现,被几位中年女人追得死皮赖脸地爬到楼上不下来。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在“造琴”过程中慢慢找回自我,特别是经历了女儿被欺负后的屈辱,他选择了放下,实现了一个小人物的救赎。

  小人物如此真实生动,当然,两位主演的表演也同样出色。

  王千源将一个男人,经历了婚姻失败,事业无成,人到中年,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窘境时的无奈,表现得入木三分。尽管生活给他了他重重压力,但他身上时不时表现出来的那些小聪明,特别是东北人那种善良、乐观的性格,支持着他为了留住女儿一直坚定的走下去的信念。记得很深的一幕――陈桂林给女儿做了一个假钢琴,他说能用它弹奏出世界上最动听的乐曲,那是心灵深处的最美的音符,面对此景,让人“听”得心酸。

  秦海璐扮演的女主角,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姑娘,敢爱敢恨,有时还有点“二”。正是这样一个女人,在一帮男人都束手无策的时候,始终能坚定地向前,即使是她在认定这将是一场无言的结局后,为了“爱”她还不离不弃继续向前。一直就很喜欢秦海璐的表演,无论是电影还是话剧,而且从来不觉得她不漂亮,可能只是因为她不是那种外形特别出众的演员,反倒能让她跟角色贴得更近,这次表演亦是如此。有着刀马旦功底的秦海璐,能很好地驾驭影片中大段大段的演唱,浑然天成,自然真切。

  结果已不重要了,当“钢的琴”真的呈现在面前的时候,其实是一群东北爷们完成了他们各自的救赎。伴随着两根烟囱的轰然倒下,是一个时代的终结,在时代前进的步伐中,个人的力量可能真的是很有限,改变不了结局。但重要地是我们曾经经历了、努力了,这些将融化在血液中,成为一生永远的回忆。

  电影的配乐也很有特点,弥漫着前苏联的曲风,这在一定意义上也反映了东北工业和前苏联那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后说句题外话,将那两根烟囱“加工”成长征7号,甚至是长颈鹿的想法相当可行,绝对符合当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