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与虚幻的句子:顺德早期的交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6:29:20
顺德早期客运交通
植 成
顺德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西、北江下游。西北接南海、禅城,北邻广州,东靠番禺,西南与新会隔江相望,南连中山,距香港127公里、澳门80公里。境内河涌交错,水网交织,截断了公路的连接,交通历史向以水路为主。
水路客运交通
顺德有大小航道38条(段),总长325公里(其中干流航道12条,长180公里)。明代中叶,随着经济发展,商旅往来,县内载客的长行渡应运而生,沿至清代。乾隆七年(1742),为避争端,禁设私渡船,嘉庆六年(1801)通令解禁,船只激增。嘉庆道光年间,地方污吏大肆敲诈、勒索,船主不堪侵扰,日渐停航歇业。咸丰年间,长行渡得以发展,设有日渡、夜渡,分单双日开出。长途航运有广州线,航船45艘;佛山线,航船21艘;江门线,航船19艘;香山线,航船11艘;市桥线,航船7艘;往西南、东莞石龙、新会、广宁、清远、新塘、西樵、肇庆等地的航船共35艘。县内各乡镇往来短道航船共31艘,遍达各乡。光绪年间,长行渡初为木船,后改人力车渡(又称木叶车渡),继有小火轮拖带木船,乡称“花尾渡”。其时,长途航运有广州线,航船12艘;江门线,航船7艘;往佛山、南海官山和小塘、西南及香山九江的航船共6艘;往香港9艘、澳门1艘;往县内各乡镇的航船共11艘。清末民初,衍变为机动船,动力由燃煤蒸气机改为柴油机,俗称“电船”,运行于珠三角及西江肇庆、梧州等地。火轮、电船用于客运,宽敞快捷,沿途经十多个埠头揽载旅客,长途客运木帆船渐被淘汰。其时,治安不靖,土匪恶霸横行乡里,到处设卡,敲诈勒索,强抢劫夺,沿途常遇匪徒“打单”,掳人勒赎。县内西江水道甘竹滩、均安江尾、北江水道菊花湾等地“贼公”(水盗)为最,严重影响了航运业的发展。
民国初年,开往广州、石歧和西江各线,有“中兴号”、“万顺”号等花尾渡以及“又利”号、“发利”号等车渡,或双日出、单日归,小者载30多人、大者载200多人,内设大仓和餐楼。民国19年(1930)后,营运以小电船的有大良至容奇及各乡,大电船有“凤安”和“民安”号,分别行走大良至官山、大良至民乐。“西平”和“樵安”号行走大良至广州。随后,“粤安”和“海宁”号也行走大良至广州。此外,陈村至广州、陈村至石湾均有班船行驶。1938年日军入侵后客运萧条。抗战胜利后,有8艘轮船来往广州至大良之间,由于客源少,有些轮船被迫停航。为招揽客源,有些公司在《顺德复兴报》登载广告,1948(民国37年)“良安”号新电船,来往广州大良,顺搭陈村、乌洲、三洪奇、黄连、伦教各站乘客,大良泊果栏路大码头,广州泊长堤路文德码头。还有“海鹰”号和“海宁”号也走大良——广州线。1949年水上客运量9万人次,旅客周转量383万人/公里。
建国初,容奇港务所发出的客运航班,早晚两班,分行至广州、江门、大良、大岗、水藤、勒流、龙江、均安、市桥、齐杏等10条航线;途经容奇上落中转的客船有广州至梧州、江门、石歧、三埠、小榄、均安、大岗以及江门到佛山、石歧等10多艘航班。1952年客运量25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038万人/公里。1957年客运量增至30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383万人/公里。1958年,国营“建中”轮和公私合营的“发利”、“协群”、“联意”、“合作”“顺联”等号8艘客轮,分别行走容奇至九江、大良、水藤、均安、齐杏、勒流、万倾沙、大岗、市桥等航线。外地客轮往容奇港中转上落的有广州至容奇、小榄、江门、石歧以及石歧至佛山、江门至佛山等6条航线。这些班船多数完全载客,少数客货兼运。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客运能力不断提高,客运量大幅度增长。
陆路客运交通
明清两代,顺德有驿道3条,即县城至省城的北路,县城至香山(今中山)石歧的南路,县城至江村、都宁、紫泥的中路(县内道)。
民国17年(1928),省、县当局开始征股集资筹建顺中(顺德至中山)、南顺(南海至顺德)、江佛(江门至佛山)公路和碧三(碧江至三洪奇)支线。翌年,县政府制定《征地建路认股办法》,各路相继动工。1929年,顺德和台山县私人合股经营,创建利民汽车公司,有客车七辆,每次仅载二、三十人,是四缸福特车,还有一辆货车作修路工具之用,维护简易路面。当时行车路线大良至沙头,里程6公里,所烧燃料是汽油。民国20年,广中公路县境段大良十二亩建金桔咀桥,钢筋混凝土结构,长约20米,宽约9米,高约8米,为当时县内的“大桥”。至民国21年,顺中公路县境路段完成部分路基,接大良至沙头段通车后,大良至三洪奇(里程9公里)和碧三支线(碧江长堤至三洪奇段,里程10.5公里)。江佛公路小布至乐从段(里程1.5公里)。上述路段均在该年通车。公路全是砂土路面,宽7米左右。
民国20年,大良、容奇、陈村三镇动工修筑马路,至民国22年,大良先后修筑成环城、鉴海、华盖、阜南、县前、果栏等路段,总长5000余米,路宽9至14米,沥青或灰沙路面为主。容奇先后修成容奇直街、容奇石堤等,总长1000余米,路宽7至15米,三合土路面。陈村先后修成甲、乙、丙、丁四线马路,总长2600余米,路宽6至15至米,沥青路面,上述马路均可通行汽车。
民国25年,顺中、南顺、江佛、碧三等公路县段全部开通短途汽车客运。南顺和碧三线由鸿生行车公司承运,公司址设大良阜南路中。顺中公路容良(沙头至大良)段由利民行车公司承运,江佛公路龙江至小布段由乐从行车公司承运。市镇马路通车路段有:大良的东街、西北街马路,长800余米;容桂的容奇沙地一街、北潮马路,长1400余米。汽车所烧的燃料是汽油,1937年后燃料开始紧张,故改烧火水有一年之多,最后改烧木炭。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阻碍日军交通运输,我方破坏县境主干道和桥梁。沦陷后,日伪政权先后修复良三(大良至三洪奇)、碧三(碧江至三洪奇)等路段,汽车时断时通。当时盗贼猖獗,土匪经常搭“霸王车”(即搭车不给钱)。1941年当地土匪头子高大珠向利民公司打单敲诈勒索,该公司处于摇摇欲坠状态,因无款交给土匪头子,高大珠放火烧毁利民公司,公司被迫倒闭,工人失业。
抗战胜利后,民国35年7月,广东省政府制定公路修复及行车办法,限期修复省、县公路,恢复通车。由于国穷民困,修复工作缓慢。翌年5月,县政府请示省府获准拨发赈米修复乐从段公路;是年,利民公司复业,当时拥有客车5辆,行车线路为大良至沙头、大良至羊额。民国37年(1948年),大良至沙头线有复兴汽车公司和利民汽车公司经营客运,大良站设在细墟口,即碧鉴路109号(旧门牌),沙头站设在顺德糖厂门前,公路上的车辆都是尾驮木炭炉的破烂客车(车身背后以木炭或柴的锅炉作为动力,启动前,手摇鼓风器令炭、木柴烧得更旺,汽车才发动)。民国38年(1949年),全县公路里程39.5公里(大良至沙头6公里,大良至羊额9公里,碧江至三洪奇7公里,龙江石塘桥至澜石17.5公里)。当时的公路路面窄、质量差,多数是砂土或三合土路面。是年客运量10万人次,旅客周转量62万人/公里。
解放后,县政府发动全民修复公路。1950年,县政府开始规划广中公路和番顺线,大良至碧江公路通车,工商界劝募出资,募得2.7万元;蔗农举行“卖一担蔗,捐一两糖”运动,折款共1.19万元,政府出资1.2万元,共5.1万元。当时由县建设科主持施工,发动沿途民工修复公路。1951年初动工,3月底已完成广中公路大良段工程。6月6日,广中公路顺德段全线通车。通车后初期由“利民公司”派车行驶,后由汽车公司接管,以后又交由广中公司派车行驶及负责养护公路,当时广中线属过境运输业务,所以司机、助手、修理工均由中山汽车站管理,顺德是中山汽车站所属一个分队 ,有四台地苏图客车运客。顺德汽车站设大良细墟口碧鉴路109号,通车路线是大良至沙头,大良至广州。因大良至广州不能直达通车,三洪奇、五斗河设渡车船,只好分开几段路程接驳(大良至羊额、三洪奇至碧江路口,碧江路口至五斗,五斗至白鹤洞)。另外大良至石歧也没有直通车,也是分段接驳(其中大良至沙头,容奇至细滘,同安至东凤,沙口至石歧),旅客乘车十分麻烦。
1953年,广中公路顺德段三洪奇、容奇等渡口建渡车船,开通了广州、中山石歧客运,班车可以直达过渡,减少接驳时间,大大方便旅客,加快旅客和货运的周转期。是年底,顺德汽车站迁至大良碧鉴路中。广东省汽车运输局接管广中汽车公司,顺德汽车站划拨由肇庆汽车总站管辖,1956年改由江门汽车客运站管辖,其后为佛山汽车客运总站管辖。
1956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顺德公路建设进入全民建路高潮。首先修筑三乐公路(三洪奇至乐从),该路段途经莘村、槎冲、劳村、鹭洲等侨乡,全长15公里,建设历时两年,于1958年通车。原汽车站在县城碧鉴路中,由于地方狭窄,防碍市容和交通,1956年县政府拨款28825元于鉴海南路14号(旧门牌,今鉴南路5号)。兴建新的站址及候车室,1957年建成投入使用。是年,县汽车站有客运汽车7辆,通车里程增至62.2公里,客运量57万人次,旅客周转量910万/公里。
1958年至1962年,实行全民筑公路的高潮,先后建成良龙(大良至龙江)公路,全长25公里;良均(大良至均安)公路,全长30公里;良市(大良至番禺县市桥)公路,全长24公里;及羊大(羊额至大洲)约9公里,使之连接广中、广湛干线,构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支线为脉络的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1959年全县公路里程140公里,客运量增至55.9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178万人/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