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磨牙掉了一半:建筑大师杨廷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3:28:13
杨廷宝发布日期:2009-4-17 10:58:48编辑:lsc来源:老南京网

    

     杨廷宝(1901-1982),字仁辉,河南南阳人,中国现代建筑史上最杰出的建筑家和建筑学教育家之一。

     1915年,杨廷宝以河南省头名的成绩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1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研读硕士学位。在宾大的几年,杨廷宝先后获得了“美国政府艺术社团奖”、“爱默生奖”和全美科技最高荣誉奖Sigma Xi 金钥匙。杨廷宝的建筑设计作品还入选欧美建筑界重要参考书《建筑设计习作》,成为获此殊荣的唯一一位中国人。

     回国后加入天津基泰工程司任总工程师。早期,“基泰”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北方。像京奉铁路沈阳总站、东北大学总体规划、清华大学总体规划、北京交通银行等都是由杨廷宝设计主持的。

     1929年,民国政府正式公布了《首都计划》,杨廷宝主持设计了一系列建筑,如中央体育场、紫金山天文台、谭延闿墓、中山陵、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等。这些建筑既秉承了《首都计划》中关于首都建筑“所以发扬光大本国固有之文化”的民族主义构想,又结合西方特别是美国建筑成功的经验与先进的建筑方法,形成独特的民国首都建筑风格。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杨廷宝随基泰事务所前往重庆,在那里杨廷宝又主持了四川大学(成都)总体规划、重庆嘉陵新村国际联欢设、刘湘墓园、林森墓园等工程。

     抗战胜利以后,杨廷宝随事务所迁回南京。此后几年,杨廷宝的作品以民用住宅和办公楼为主。其中代表作有百步坡翁文灏、作为孙科住宅的延晖馆,北极阁宋子文住宅和杨廷宝私人住宅“成贤小筑”等私人公馆而盐务总局办公楼、资源委员会办公楼、国际联欢设扩建工程、新生俱乐部、祁家桥俱乐部、中央通讯社办公楼则是在节约建筑材料的前提下做到了外部造型和使用功能的和谐统一。此外,杨廷宝开始涉足公共民居的规划设计,公教新村、楼子巷职工宿舍和九华山中央研究院宿舍三处,称得上公共民居的典范之作。

     新中国成立后,杨廷宝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北京图书馆、毛主席纪念堂等首都标志建筑的方案设计。在南京的建筑中,以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建筑为典型,突出了时代特征。

     据统计,在杨廷宝一生设计、主持的109项重要工程中,一半以上完成于南京,计57项。从1930年在南京设计完成第一座建筑——成为中山陵园管理处办公室的邵家坡新村合作社,到1980年应少先队员邀请,设计雨花台红领巾广场,杨廷宝致力于南京的城市建筑设计超过半个世纪,是当时被称作“南杨北梁(思成)”的南杨。

     作为一代建筑师中的菁英,杨廷宝同样是一位重要的建筑教育家。1940年起兼任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1949年后长期在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任教。

     杨廷宝在教学上有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注重时间。他要求学生绝不可以“讲建筑、画建筑为建筑”,而要切切实实的“多做建筑”。二是严格。杨廷宝提出了“一年级过线条关、二年级过透视关、三年级过渲染关,进一步强调表现技巧”的总体教学要求,这一严格的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成为中央大学乃至以后的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的优良传统。三是从细小处出发,处处关心学生。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杨廷宝自己掏钱,发起了水彩画比赛。

     众所周知,以木构建筑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上是独树一帜的,然而,重诗书轻技艺的传统教育思想使得中国知道20世纪初,都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建筑教育。而中央大学建筑系正是在杨廷宝和其他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将西方巴黎艺术学院建筑教学体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既注重理论的传授,也注重实践的训练,创造了被誉为近代建筑教育早期蓝本的“老中大传统”,或“中大体系”,并由此掀起了中国建筑教育史上第一个影响深远的高潮。

     1979-1982年杨廷宝任江苏省副省长。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会第一、二、三、四届副理事长和第五届理事长。曾两次当选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1982年12月23日,杨廷宝在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