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智齿脸部会瘦点吗:与“百团大战”有关的人和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1:55:21
有话要说 与“百团大战”有关的人和事  [原创 2009-06-24 07:37:41]    字号:大 中 小

   

人与人在一起,不会总心心相印,久了,总要有分歧、有矛盾的。就像一双筷子,你不用它摆在那儿,它俩会永远和谐。但你一拿起它们,它们必磕碰。其实,这种磕碰也是和谐,不然,你什么也夾不上来。

毛泽东凡整人,必翻历史旧账,所以,庐山上整彭徳怀是陈芝蔴烂谷子一块上,毛这个人记仇。以梗直著称的彭徳怀记不记仇?也记仇。1959年庐山会议前, 军委开会狠整刘伯承、粟裕,就是彭徳怀主持的,粟裕后来亦深有怨言。

粟裕功高不仅盖主,彭徳怀、陈毅、聂荣臻,都对他多有不满。但彭徳怀整刘伯承是怎么回事?

“百团大战”后, 毛泽东虽说过让彭再组织几次, 但日军1941、1942连续对八路军大扫荡,八路军总部被袭,多人牺牲多人被捕,连左权参谋长都被打死后,毛泽东回过劲儿来了,不说“百团大战”好话了。“彭德怀一度被指责没有完全执行毛泽东的抗战相持时期的军事战略(即‘山地游击战为主,可能条件下进行阵地战,避免决战’),打成了大规模的‘消耗战’,过早的暴露和不必要的牺牲了中共领导的一些抗日力量。”

批评“百团大战”的不仅毛泽东,刘伯承也批评。

“1945年刘伯承在中共“七大”发言:百团大战不打不行,但是打,也不是使用百团大战的打法,更不是运动战,尤其是阵地战这样的打法,而是要用全面游击战争的打法。”

“1945年“华北座谈会”上,彭德怀被迫做了检讨:1940年的百团大战……在政治上也是错误的。过早暴露了自己的力量,把日本军队主力从正面战场吸引过来,有利于国民党……这很明显是民族义愤模糊了阶级立场。”

“百团大战”在战略上、战术上打得怎么样是应该总结,但说它政治上也错了,就同你臭人家国民党一样了。你说人假抗日真反共,你这是在干什么?什么叫“民族义愤模糊了阶级立场”?

如果说这些都是乱猜,那么听听毛泽东自已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是怎么说的:“主动出击日军是帮了蒋介石。当时是共产党、国民党和日本人三国鼎立,我们就是要让国民党和日本人斗个你死我活,而我们从中发展壮大。一些同志认为日本占地越少越好,后来才统一认识:让日本多占地,才爱国。否则变成爱蒋介石的国了。百团过早暴露了我们的力量,引起了日本军对我们力量的注意;同时,使得蒋介石增加了对我们的警惕。”

毛的这番话如在抗日战争时说,会是什么结果?从党派利益上看,毛是极其智慧和聪明的。蒋介石就不能将军队全都撤到大后方,让日军先消灭了八路军再说。虽然他也不傻,也知道“攘外必先安內”,但一是他是执政党,二是他宣传上不如共产党。老百姓不懂什么“攘外必先安內”,连张学良都不懂,老百姓懂什么!于是,他得打淞沪、打台儿庄、打二十二次大会战。

毛看“百团大战”更多的是从党派利益上看, 刘伯承批评“百团大战”更多的是从战略战术上批评. 当然,1945年的“七大”上,刘伯承也积极配合了毛泽东一次。

彭德怀打“百团大战”, 无功反过,他真能想得开吗?他拿毛泽东没办法,他抓个出气的还抓得着。于是,1958年, 彭徳怀时任国防部长主持军委工作, 有了机会也狠整了刘伯承一把. 

彭整刘之事说明:人都有缺点,彭总也记仇。报复之心嫉妒之心人皆有之,那么有没有办法抑制这些东西呢?杜鲁门不喜麦克阿瑟,可以撤换他。彭徳怀反对你毛泽东,没保护好毛岸英,你也可以撤了他,不用他也就完了,像蒋介石软禁张学良,但你别往死里整呀?

需要进一步问得是:彭徳怀如毛泽东,会不会也往死里整刘伯承?

这不是个问题吗?

                 2009.6.22

====================================================================

 

                    “新文革与旧政府"的对垒 

    

 在文革初期的权力格局中,周恩来所主持的政治局常委碰头会同以江青为老板的文革小组形成两军对垒的局面,由于文革小组贯彻执行的是毛泽东"天下大乱"的意图,因而总能得到毛的支持而占上风;而周这一方则因往往不合毛的意图,显得"理不直气不壮"而屡屡败下阵来。

    文革全面发动后,毛泽东采取的是"两手抓"的策略,所依靠的也是两套班子:一方面通过由江青一手控制的中央文革小组指挥运动,贯彻他的各种意图;另一方面则依靠周恩来所主持的中央政治局常委碰头会,维持和应付日常局面。尽管在《五一六通知》中明文规定文革小组隶属于中央政治局常委之下,不过出于对运动发号拖令的需要,毛泽东更倚重的是前者而不是后者,经常绕过周所主持的中央政治局常委碰头会而直接向文革小组布置任务。在毛泽东的支持下,文革小组的权力变得越来越大,与周恩来所主持的中央政治局常委碰头会形成分庭抗礼之势。由于这两者所担负的角色截然下同,看问题的立场角度也大相径庭,因而双方的摩擦和冲突下可避免。

    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首当其冲。虽然他善于隐忍周旋,尽可能地与中央文革求同存异,避免与之正面冲突,但双方的关系还是日益紧张,成为文革女老板江青的眼中钉印发泄的对象。比如,从一开始,江青就对周奉毛泽东之命过问清华大学运动时,有意不点刘少奇的妻子王光美的名(王当时任该校工作组成员--作者注)很有意见,认为周旗帜不鲜明,对前述周所开列的"保护名单",江青也很下高兴,特别是对宋庆龄的保护,更是让她憋了一肚子火。据知情人回忆,曾发生过这样的一幕:当江青看到摆在自己桌上的由周恩来题写书名的《宋庆龄选集》时,竟然歇斯底里大发作,伸手把书扔到地上,抬起双脚践踏,一边用劲踩一边气冲冲地说:"总理真是!……还给她题字!"

    由于中央文革多是奉旨行事,贯彻执行的是毛泽东"天下大乱"的战略意图,因而在两军对阵中,总是能得到毛的支持和撑腰而占上风,而周恩来这一方则因往往不台毛的意图,显得"理不直气不壮"而屡屡败下阵来。比如,八月下旬,针对日趋严重的红卫兵以查抄工作组"黑材料"的名义,冲击党政机关的问题,周与陶铸商量后,起草了一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护党和国家机密和要害部门的通知,送毛泽东、林彪审阅和中央文革披阅。江青对这个把属于党和国家机密要害部门的范围规定得极其详尽,几乎无所不包的通知,十分不满,认定这是周恩来借机划框框,束缚群众的手脚。于是她在上面批道:"建议中央常委讨论一下,更少应请主席和林彪同志仔细阅读和批改。"毛阅后支持了江青的意见,批示:"此件不发"",把文件退了回去。又如,周恩来针对当时运动中出现的乱打乱斗问题,花了不少精力起草了一份《有关红卫兵的几点意见》,对红卫兵的纲领、性质、条件、组织、纪律等问题作了阐述,强调红卫兵要学习掌握政策,遵守纪律。随后,他又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碰头会对此进行讨论,准备印发全国贯彻执行。与会的多数人表示赞成,认为现在该是强调讲政策的时候了。

    然而,中央文革却从中作梗,康生表示要慎重考虑,否则"有包办代替的危险"。姚文元则强调要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讲政策。康、姚二人在会上一唱一和,挑刺刁难,是因为文革女老板江青早就非常不满周恩来自文革发动以来,不断出面制止红卫兵乱揪乱门的做法。她曾多次讥讽周足"灭火队长",甚至当面责骂周:"这个你也不让批,那个你也下让斗,你的的确确打击了群众和红卫兵的积极性。"就这样,由于中央文革的反对,这份文件最后胎死腹中。

    当然,江青对周恩来并不完全是一味的打压拆台,也还有拉拢争取的另一手。这究竟是出于江青本人的智谋,还是背后另有高人指点,不得而知。自从周受命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碰头会,处理党、政、军日常事务后,江青曾几次表示"欢迎"他参加由她一手把持的中央文革碰头会。周心里当然清楚江青此举所打的如意算盘,是要他放弃所工持的中央政治局常委碰头会,把两者合二为一,形成由中央文革一统天下的局面。这是周所不能接受的。一方面是因为他所主持的中央常委碰头会是经毛泽东授权的,不经毛的同意,他不会拱手相让,另一方面这也是他在眼前的乱局中唯一可以对时局发挥影响的阵地。于是,周恩来婉言谢绝了江青的这番"好意",并且不动声色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施展自己擅长团结各种人的本事,把党内的第四号人物、同时兼任中央文革小组顾问的陶铸拉到他这一边,并尽可能地与文革小组的另一个顾问康生保持好关系,在遇到问题时,注意尊重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的意见,即便是对中央文革中的"小字辈",诸如王力、关峰、戚本禹等人,周也纡尊降贵,注意请教听取他们的意见。对江青本人,周更是格外恭敬,小心周旋,决不与她正面冲突。凡此种种,在一定程度上分化了中央文革小组。

    江青见拉拢不成,反而被周恩来挖了墙脚,十分恼火,于是迁怒于陶铸,不断地找他的碴。在后来陶铸被打倒以后,江青的一腔怨恨借机发泄出来,指着周的鼻子骂道:"你一贯地与中央文革分庭抗礼,长期搞一个政治局碰头会,还有国务院碰头会,把中央文革里的常委拉到你那里艺,伯,成心拆散中央文革。"

    江青见拉拢这一手不起作用,便开始整周恩来,用她自己的话说是"让总理知道一下老娘的厉害"。她一方面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不断地向毛泽东告状吹风,说周的坏话,另一方面私下挑唆学生造反派中的头面人物出来反周。

    九月下旬,江青指定她的亲信张春桥主持由中央文革召集的首都大专院校红卫兵座谈会。会上,清华大学造反派领袖蒯大富在江青的授意下,公开点了周恩来的名,指责他在重大问题上"和稀泥",搞"折衷主义"。还提出真正怀疑现在是否还有一个暗中与党中央、毛主席对抗的"司令部"。江青在听取汇报后,立即表态同意蒯大富的看法,说周恩来"就是和稀泥,搞折衷主义"。陈伯达也附和说:总理就是旗帜不鲜明。文革小组会议随即作出决定,把座谈会的记录送毛泽东,并由王力、关峰起草一篇《红旗》杂志国庆社论,批判"折衷主义",强调要旗帜鲜明地支持造反派。这就是后来社会上出现炮打周恩来的大字报,散布文革是"新文革与旧政府之间的斗争"的流言的由来。

 

标签: 历史   . 所属版块: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