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病会导致牙龈流脓:孔子为政思想的具体内容(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5:43:33
关于[孔子为政思想的具体内容(二)]的字幕:
  • 再有一个,第六个问题就是谈到一个君臣关系。
  • 君臣关系当然是一个在为政治国中间,在古代来讲,一个很重要的一个问题。现在我们常常一讲到古代的君臣关系,常常想到的就是所谓的愚忠,就想到的是君为臣纲,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等等。就是要绝对的服从,绝对的单方面的这样一种关系。那么实际上我们说,这个君臣关系的问题,在整个我们古代的政治生活中间,它是有发展、有变化的。所谓的愚忠,所谓的君为臣纲,所谓的君要臣死不得不死,这样一些东西,都是后代,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形成的。应该基本上是在汉以后,才形成的一些东西。比如说三纲,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这三纲是在汉代,就是汉武帝的时候,董仲舒他正式提出来的。当然稍早一些 ,那么在战国时期 韩非,这个法家代表人物 韩非,他的思想中就有这方面的思想。他没有讲三纲,但他提出这个三个关系,而且讲这三者要,他的思想里边,就有这个要顺,就是要臣要服从君,子要服从父,妻子要服从丈夫,开始有这样的思想。而在这个以前,就在孔子思想里边,一直到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里边,那么君臣关系呢,在他们思想里并不是这样子。
  • 《论语》里边谈君臣关系,谈得并不太多。主要他谈到,直接谈这个,最直接是这样一句话 叫“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 ”。这个君对待臣子要以礼相待。臣侍君要以忠,以忠心来对待。那么这个话可以有两种的理解。一种理解就是说,他是一个分别地对君臣提出了要求。国君你应该怎么对待臣子呢?应该以礼相待,应该是按照礼的要求去对臣子。那么臣子应该怎么样对待国君呢?你应该忠于国君。这是一种理解,那么这就是双方的各自的不同的要求。再一种理解说是“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就是只有国君对臣子以礼相待,那么臣子才能够对国君是忠诚的。那么这就有一个相互联系的问题。那国君如果对臣子不以礼相待 ,臣子对国君也就不会忠诚,不会忠了、不会忠于国君。这两种理解都可以说得通。而且也可以把这两种结合起来。当然这个问题,到了孟子的时候,就说得更详尽一些。这里我们就不说了。
  • 所以这里边我们可以看到,就是说这个时候,我们看有两个意思要注意,一个就是国对君臣关系,他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服从关系,单方面的,说只有臣子绝对的服从国君。没有这样的意思。这两种理解,都不包含一个绝对服从的意思。这是一。
  • 第二 在这个地方,《论语》里边所讲的“臣事君以忠”,这个忠它也不是一个,后来所讲的那样一种绝对服从的意思。在《论语》里边的忠,它更多的它不是专门讲君臣关系 ,而是讲的一般的 人和人之间相处的这样个道德的要求。在《论语》里边讲的忠,很多的或者主要的是和信联系在一起 。忠、信 在《论语》里,忠 信 是两个很重要的经常连在一起讲的,两个道德的要求。我们看有好多的这样的情况。
  • 比如说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那么这里边就讲到说“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一个是忠 ,一个是信,并提。这个忠 实际上。“为人谋而不忠乎”,是和跟别人的关系中间,是不是尽心尽力地去 ,为别人着想,去帮助别人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就是和朋友交往 ,是不是讲信用。这就忠信连在一起讲。所以这个都是指的对一般的人,一般的人与人的关系。
  • 还有像在这两段。一段叫 十室之邑。有一个比较不大的一个,今天来讲,比如说那个时候,讲一个街区或者,现在讲一个社区,很小的一个就 十室,就只有十家人家。“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他说哪怕是一个很小的那么一个地方,有十家、十户人家 ,那么一个小村子或者一个小巷子,那么在这个十户人家中间,在这个地方一定有人在忠信的方面和我孔子,这个丘是讲孔子自己 ,就和我一样的,只不过他们“不如丘之好学也”,他们不像我那么好学。那么这个地方也是把忠信连在一起讲。
  • 那么这个忠信一起讲,它就不是一个绝对服从的意思。子曰“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是对一个人的要求,主忠信,就是你要以忠信为主。无友不如己者,你不要和跟自己不一样的、不同道的人去交朋友。过则勿惮改,有错要改,不要怕改。所以像这些地方他讲的,都是讲的一些待人的基本的态度。所谓“尽己之为忠”,就是尽心尽力地去对待别人,包括帮助别人,这就是忠。这是在《论语》里边讲的这个忠的含义。
  • 那么“臣侍君以忠”,也是在这个意义上讲的,你要尽心尽力地来做你的事情。《论语》里边讲的忠,它并不是专门是指的臣子对君的这样一种道德要求。而且事实上,我们说在那个时候也没有一个就是专门讲,臣子对君应该怎么样的一个专门的这么一种道德要求。当时也没有,当时也可以说也没有这个必要。因为前面我们讲了“孝悌为人之本”那个地方,就说过了,有子的观点就你只要做到孝悌了,那么他就不会犯上了,要犯上的人很少了。不犯上的人在作乱,就从来没有过。所以在那个时候,你要处理好君臣关系 ,你要让这个臣子,要不造反作乱,你只要做到孝悌就可以了。所以当时没有必要,另外再提出一个道德规范,来规范下面臣子的行为。因为在那个时候,他这个君臣关系,诸侯国君和下面大夫的关系,他就是这样一种父子兄弟这种关系。
  • 所以,就是忠君忠君,专门说 这个忠便是一个对国君的要求,这个基本上也是在后来,大概秦以后才逐渐地形成的一个,特别是到汉。为什么呢?因为秦以后 ,中国的这个社会,它的政治制度有一个大的变化。就是从秦开始,它废除了原来的那样一种重法的封建制度 ,而是实行了郡县制。所谓实行郡县制,就是什么呢?就是地方的这些官员,他不是就分封出去的,而是由中央来任命的地方它的当权者。它的官吏,他和中央的天子的关系 ,他没有血缘关系。他就是根据比如说,根据军功,或者一些什么原因,他任命的。那么这个任命了以后,你孝悌就管不了这个关系了。这样他就需要有一个专门来规范下面的臣子的他的行为的一种道德的要求。这样他逐渐他形成了这样一种,就是忠君。而且这个忠君和这个三纲联系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绝对服从的关系。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到这样一个情况,就是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孔子的思想是产生在春秋的末期,在那以后,特别是在(战国)。春秋战国期间,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一个变革,以后当然这个中国社会又有它不断地有所发展。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间,儒学的思想它是,也是有发展有变化的 。
  • 当然最基本的儒学的精神,孔子《论语》里边讲的最基本的一些东西,它是没有变化的。如果变化了它就不是儒学了。在很多的问题上,它是有发展的。这点我们要注意。
  • 再回到这个君臣关系上来说。我们从《论语》里边也可以看,就是说当时,孔子在君臣关系上,他讲了叫“臣事君以忠”,但是这个忠它并不代表了一种绝对的服从。我们可以看这么几段材料,有些是很有意思,很具体的一些东西。
  • 比如说有一段话,这个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 有诸 ?”说有没有这种情况 ,就是一言可以兴邦,一句话就可以把这个国家就兴旺起来了。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这个意思就是说,你话不能说得那么绝对。但是孔子接着说“人之言曰,为君难 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他说,不过有这么一句话,有人说,做国君很难,做臣子的也不容易。那么如果你,他说这个国君,如果你真的知道做国君的难处,那不,也几乎就可以说是,一言可以兴邦了。意思就是说,你知道做国君很难,你就会很兢兢业业,很认真地去做了,那就几乎也可以,说是一言兴邦了。那么定公又问“一言而丧邦 有诸?”有没有说一句话就可以把一个国家给亡了,有没有?那么孔子还是说,你话不能说那么绝对。“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但是有人说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就是说,我做这个国君,没有别的地方感觉有什么快乐、什么乐趣,但只有一点,就是说,我做了国君以后,我的话没有人敢违反,这一点我觉得是一个很大的乐趣。那么孔子就说了,他说“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 ”。如果你的话确实是好的 ,那么人家不违反,那么也不错嘛!“不亦善乎?” “如不善而莫之违也” ,如果你的话根本就是不对的、不好的、不善的 ,人家还不反对你、不违反你,“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那就差不多就可能一言丧邦了。所以他这个就说,你当国君的你,不要以此为乐了,不要总想着你的话没人敢反对。那么意思就是说,对国君是不能够绝对的服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