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好友已下线:文化建设热潮下的“城市精神构建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4:54:56
罗马有一条传承2400多年的城市理念“SPQR”,意为“元老院与罗马人民同在”。它言简意赅而影响深远,迄今依然活在21世纪罗马人的生活之中。罗马人将其嵌入市徽当中,市政府发布的条令也要署上它。不仅如此,在罗马市内绝大多数的公共建筑物上都能找到“SPQR”这个缩写词,甚至在教堂里、在井盖上、在禁止践踏草坪的标牌上……

  如果说城市理应是现代文明的高地和现代人诗意的栖居地,那么,城市精神便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与品质,是一方市民认同的价值取向与共同追求。正如一个民族要有民族精神作支撑一样,一个城市不可或缺自己的城市精神。

  时下,寻找城市精神热正在包括首都北京在内的我国大中小城市兴起。挥别过去单纯拼规模、求形象的初中级阶段,越来越多的城市纷纷塑造自身本质胎记和文化识别的城市精神,以凝心聚气,引领新一轮城市发展潮流。这无疑是一种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升级,也是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然而,城市精神究竟从哪里来,又为谁享用?政府如何给力,市民如何作为?如何走出“千城一面”?这些都是当前高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亟待探索求解的城市发展和文化建设新考题。(《半月谈内部版》2011年第12期)

  提升:精神火炬竞相在城际点燃——城市精神引领文化自觉(上篇)

   半月谈记者 秦亚洲 蔡玉高

  时代呼唤“给力”的城市新精神

  今年11月,由“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为内容的“北京精神”表述语正式对外发布,引发了全国上下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和探讨。许多城市紧步后尘,纷纷开始征集或准备更新当地城市精神表述语。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在加快实现“做大做强”的同时,努力转向发展的质量、成果的共享和精神的弘扬,“城市精神”已成为新的时代标签。

  上海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杭州的“精致和谐、大气开放”,成都的“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长沙的“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南宁的“能帮就帮、敢做善成”等,都是一座城市对自我精神的总结、提炼和诠释。

  城市精神本就是时代刻下的烙印。历史学家、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熊月之介绍,在不同时期,上海城市精神各有千秋。近代开埠以后,上海较突出的是“崇洋”和“爱国”:崇洋,是由于近代上海是中国居住西方侨民最多、移植西方制度最多、西方建筑最多、西方生活味最浓的城市;爱国,是说上海人崇洋不媚外,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集聚上海,所以上海人与各地有着千丝万缕、血肉相连的关系,形成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意识。

  而新的时代又孕育并呼唤着新的城市精神。当今世界,城市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城市联系越来越密切,新兴的城市在物理景观上越来越趋同,大城市内在精神特点越来越明显。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定位、彰显、突出、强化本城市特点,探讨、塑造城市新精神便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潮流和时尚。今年11月举行的九届上海市委十六次全会提出,为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上海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现阶段的发展实际,要重点倡导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这为上海自改革开放以来所提炼出的城市精神作出了新的注解。

  演进新阶段:城市迈入“练内功”的个性化时代

  一个城市何以为傲?在国内城市化的浪潮中,这是个一直萦绕在城市执政者和市民心头的话题。最近,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联合半月谈网开展了“我心中的城市精神”网络问卷调查,截至发稿前共有1355人投票。其中,针对“您认为当前城市发展竞争力最应该靠什么提升”问题,选择“营造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品质”一项的有860票,占64%;选择“发展经济,促进产业升级”、“美化城市,改变城市形象”、“其他”的分别是325票(24%)、120票(9%)和43票(3%)。

  网民的选择似乎与专家观点不谋而合。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研究员孙存良认为,在城市化迅猛发展、城市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一座城市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基础设施的完善,更取决于城市精神的支撑。城市精神对外展示的是形象,是吸引人才、资金和旅游的重要名片;对内凝聚的是力量,是团结市民奋力拼搏的源泉所在。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的演进与发展道路,大体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拼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体量。第二阶段是做形象,大兴标志性建筑和形象工程。第三阶段是比内涵,为城市发展注入精神之力。前两个阶段属于自然发展阶段,两者之间没有非常明显的界限,目前我国仍有不少城市处于甚至刚刚开始这个阶段。第三阶段则是城市发展的新阶段。

  如今,步入新阶段的城市开始将城市精神的塑造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由重外到重内的变化,实际上是对过去城市发展方式的一次及时反省,也说明我国城市发展正渐入佳境。北京大学教授郑也夫介绍,20世纪中叶,一些西方城市的开发呈现这样一种模式:不动产的经济利益与各种新技术的研发实验,成为推动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及郊区发展的动力。许多旧城变成了高密度、高容量、物质化的商业中心、会议中心以及无情的快速干道,破坏了原有城市空间的尺度和多样性,破坏了传统城市的景观与品质。置身于这些城区,主体失去了昔日熟悉的参照物,已经找不到城市场所的集体记忆与归属感,出现了空间迷失等现象。

  当下,我国一些城市的发展也逐渐类似于上述模式,要规避空间迷失,必须要注重城市内功的修炼。与外在的城市建筑不同的是,城市精神构成了一座城市内在的气质和品格。比如,梦想、创造、竞争的纽约精神,时尚、浪漫、文化的巴黎精神,干练、优雅、合作的东京精神,都极大地推动了这些城市在不同的轨道上前行。

  执政新思维:给城市装上文化的“灯塔”

  就在“北京精神”表述语发布后不久,11月14日,刚刚完成市委班子换届的南京市也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新时期南京精神的表述方式。要求征集的表述既能反映南京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又能体现时代特征和价值追求,以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振奋人心。

  提起征集城市精神的原因,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说,今后5年,是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奠定坚实基础的5年,发展已经进入至为关键、必须争先率先的重要历史关口,迫切需要与新时期、新任务相适应的城市精神引领与鼓舞。

  不止南京,包括合肥、海口在内的多个城市都围绕城市精神展开了新一轮声势浩大的讨论与征集活动。对城市精神的饥渴反映了我国城市执政者不断成熟的执政观,只有对城市负责、对百姓负责,才会有这样的文化自觉。

  郑也夫认为,城市精神如同都市社会的文化基因,不能丢失。城市精神对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巨大的灵魂支柱作用、鲜明的旗帜导向作用和不竭的动力源泉作用。

  山东大学旅游系副教授许峰说,现在全球竞争已由国家层面、区域层面直接进入城市之间的较量,不同城市都在凸显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资源和要素都趋同的情况下,不同城市对自己的个性进行定位,寻找城市精神、比拼软实力显得格外重要。“以北京为例,这个城市正在积极打造世界城市,它在中国、东北亚地区乃至全球的各个城市中如何定位、确立自己的城市精神,将直接影响新一轮的发展。”

  “摒弃千城一面带来的审美疲劳,寻找到独有的城市精神,并以此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动力,成为当前富有远见卓识的城市执政者的共同选择。”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李兴国说,世界上很多城市都有概括出来的理念精神,并以此作为灯塔,照耀着城市的航程。

  百姓新期盼:从民生需求到价值认同

  执政思维的变化,实际上顺应了百姓的新期待。市民对城市精神的渴望在近来的热烈讨论中得到了充分展现。短短8个字的北京精神就是由290余万首都市民踊跃参与投票选出的,浓缩了北京市民对这个城市的热爱。正如清华大学哲学教授、国学院院长陈来所说,“我们都爱这个城市,所以对城市精神的提炼一丝不苟”。

  在半月谈“我心中的城市精神”网络问卷调查中,对“您认为所在城市是否具备个性化的城市精神”问题,有659票(49%)选择“某种程度存在,但未经提炼”;选择“存在,已经提炼出来”的仅246票(18%);另外,选择“不存在”、“不清楚”的分别有369票(27%)和80票(6%)。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目前我国部分地方的城市精神存在及其提炼,与近8成网民的期盼不相适应。

  城市居民对城市精神的呼唤不仅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契合当下十七届六中全会构建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部署。从过去简单地对物质生活的吃、穿、住、用、行的需求,到卫生、教育、就业、养老等公共服务的需求,尽管民生需求中有许多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但如今,城市人对生活之地的精神文化氛围和价值认同的诉求日益高涨。

  “不管走到哪里,我都希望能以我的城市为傲。”南京一位普通市民的话道出了新时期群众的心声。城市发展的主体是市民群众,积极、理性的市民精神是城市之所以富有独特魅力和勃勃生机的灵魂所在,也是城市成为创新源泉的原因。

  今年10月26日,广州市市长万庆良在慰问环卫工人时表示,全市环卫工人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精神,是广州城市精神的精髓,也正是广州特别要弘扬的城市精神。南京发布城市精神征集令后,有网友评论,只有被广大市民认同并感到自豪的城市精神,才能融入市民的血液,真正成为一座城市的座右铭,才有征服人心的力量。

  许峰认为,城市精神表述语的提炼作为满足群众需求的第一步,一定要鲜活起来,让大家能看得见、摸得着,将城市精神转化为城市内生价值和全体市民的文化自觉行动。
         广大群众对目前已有的城市精神的认同度是怎样的呢?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联合半月谈网开展的“我心中的城市精神”网络问卷调查显示,“对您所知的一些城市提炼出的城市精神,您的感受是”多项选择题中,选择“很精辟”、“很切合实际”、“很给力”的分别是206票(8%)、338票(13%)和192票(7%);而选择“抽象空洞”、“相互雷同”、“陈词滥调”、“与百姓有隔膜”的分别为509票(19%)、431票(16%)、358票(14%)和593票(23%)。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大部分的网民对已有的城市精神表述语并不太满意。

  城市精神要真正走出“千城一面”,凸显丰富个性,并同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感受和期盼相契合,就必须首先找到城市精神的“根”。

  根在传统:城市因历史而厚重,因地域而斑斓

  许多城市规划专家口中常念叨一个词——“禀赋”。这本是用来形容人的体魄和智力等先天条件,用在城市规划中就将其形容城市发展的前提和出发点。城市精神也要依据城市的禀赋,即时间维度上的城市历史和空间维度上的地域环境。

  自古以来,江苏省苏州就有崇文重教、尚智好学的传统,是名副其实的人文荟萃之地。曾产生过50余名状元、1500多名进士的姑苏城,著名历史人物灿若繁星,光照今古。在尊重这一历史传统脉络的基础上,苏州市发布了“崇文、融和、创新、致远”的城市精神,受到市民的认同与喝彩。尤其是“崇文”二字当头,浓缩了千百年来浸润于苏州城血脉深处的文教因子。

  正在轰轰烈烈开展城市精神大讨论的古都洛阳,也因其建都早、朝代多的厚重历史激发了各行各业市民积极建言献策。北宋政治家司马光曾在《过洛阳故城》中写道:“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历史孕育滋养着洛阳精神的根。”市民杨小春说,虽然“包容”、“博大”等时常被用来形容洛阳,但这些词无法反映出洛阳精神的精髓,尚需从传统历史文化土壤中去挖掘。

  城市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不同的地域环境和历史传统必然孕育出不同的城市精神。“春融万物,和谐发展,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昆明精神中,“春融万物”体现了昆明人文地理特征。明代杨慎有诗称昆明“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春城”也孕育出市民良善谦和、热情好客的特征。而“登高涉远、负重向前”暗含了大山大江这一核心要素,让人一看就知道它指的是一座江山之城。大山是重庆的傲骨,大江是重庆的柔情。二者决定重庆人的生存方式,孕育重庆人的文化特色,塑造重庆人的性格特征。这座城市的精神特征都源自于大山大江的滋养和培育。其他诸如江西九江精神中的“融汇九川”、呼和浩特的“骏马精神、草原气质”等,都是地域传统在城市精神中的传神写照。

  历史和地域环境作为城市的根,除了有其无形的非物质文化载体,更有鲜明的有形物质载体。令人担忧的是,急速的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大拆大建人为割裂了城市连接历史和现实的纽带。城市的根脉和灵气,被碾压在推土机的车轮下。英国《卫报》曾发文诟病中国是由1000个雷同城市构成的国家。当城市的建筑风格、产业结构、发展思路、区域定位、布局规划都雷同的时候,城市精神很难在现实中彰显出自己的个性。

  美国城市规划学家爱若?沙里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的追求是什么。”在我国600多座大中小城市中,有100多个城市提出建设国际大都市、国内大都市,约50个城市提出要建中央商务区,20多个城市提出要建成国际或区域性金融中心。“低头是瓷砖,平视见喷泉,仰脸看雕塑,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这条广为流传的顺口溜是百姓对城市样式的描述。而以“阿卡迪亚”、“普罗旺斯”、“曼哈顿”等命名的城市社区或楼盘更是难以计数,弱化了城市应有的传统底蕴和本土特质。

  走在道路不断扩宽、交通却日益拥挤的郑州市街头,时常能看到“博大、开放、创新、和谐”的城市精神宣传栏。市民康健说:“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郑州提出的城市精神主要体现了一种期望,虽然没有错,但就像是距离我们生活遥远的空泛宣誓。”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张金波说:“当前许多地方的城市精神出现雷同现象,说明对城市精神的认知仍然比较模糊,对城市未来的展望非常充分,但对城市的历史和现实体现不足,出现泛政治化、教条化、口号化倾向。”

  根在民间:为有源头活水来

  北京精神发布后,各地的网络城市论坛、贴吧、QQ等活跃的虚拟空间里,出现大量娱乐版的城市精神。有网友发帖称:天津的城市精神是“精卫填海”和“煎饼果子”,西安的城市精神是“一碗胡辣汤、老陕吼秦腔、油泼辣子夹锅盔、羊肉泡馍就糖蒜”……百姓对城市精神的草根视角演绎,折射出城市精神中某些动人之处往往深藏于、活跃于婚丧嫁娶添人丁、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民间生活中。

  半月谈“我心中的城市精神”网络问卷调查显示,“您认为哪个群体对城市精神的产生影响最大”问题中,选择“市民”的有771票(57%),而选择“专家”、“媒体”、“政府”、“不清楚”的分别为30票(2%)、167票(12%)、366票(27%)和19票(1%)。这一结果说明,城市精神是自下而上产生,不仅包含对历史地域等先天禀赋的敬畏,更包含对民间社会的尊重,是市民对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对城市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和未来发展前景信心的综合表达。

  “兰州只有一条河,那就是黄河;只有一条路,是丝绸之路;只有一本书,是《读者》;只有一所学校,是兰州大学;只有一碗面,是兰州拉面……”这是一条流传广泛的段子。兰州大学副教授黎春林说:“民间是管窥城市精神最好的窗口,它隐藏着城市精神最质朴、最原始的细胞。这条诙谐的段子,透露出兰州人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也反映出兰州力争卓越的城市精神特征。”

  当某些城市大张旗鼓“炮制”口号式的城市精神时,一些小城市乃至县城在打造和坚守自己城市精神方面,已有成功的实践。“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镌刻在江苏省如皋市东大街迎春桥头的这副对联,百年来悄无声息滋润着如皋人的灵魂。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爱心接力中,在一个又一个的感人故事里,如皋人不断为自己的城市增添“爱”的篝火,增厚“善”的河床。“慈善基金会”、“爱心邮路”、“爱心超市”、“爱心团队”等数百个民间团体,将如皋精神熊熊燃烧。

  民为邦本。脱离百姓、脱离生活的城市精神表述终究是苍白而无生命力的。“当前一些城市精神的提炼缺少的正是尊重市民,尊重生活。”杭州市一家书店的老板郭冬晓说,仔细阅读媒体的报道就可看出,许多地方提炼、发布城市精神是自上而下进行的,表面上有多层程序设计,也能够广泛吸纳民意,但最终表述往往令人大跌眼镜。这说明城市精神表述语的最终决定权不在百姓手中。

  根在发展:城市精神是一条在创新实践中流动的河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没有哪个城市能像深圳这么富有动感。与诸多拥有千年历史、厚重文化底蕴的城市不同,深圳的城市精神完全来自与时俱进的拓荒实践。

  拥有一家上市公司的蔡金镜,13年前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放弃北京的工作和户口,只身奔向深圳。“当时这么做还是需要一点勇气的。”蔡金镜说,“毕业后我在一家媒体的总编室工作,稳定而悠闲。值夜班的时候,我就观察身边患有坐骨神经痛的白发苍苍的总编室主任。那时,我似乎从他身上已经看到了我的未来。”

  “深圳是个勤奋的城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句当年风靡全国的话,今天仍然是深圳人的座右铭。”蔡金镜说,10多年创业所经历的痛苦、煎熬、屈辱历历在目,露宿街头、生意被骗、企业破产、银行逼债,但他从不后悔来深圳。“即使在我最艰难的时候,也没有怀念过北京那份一眼就可以望到老的工作。”

  1990年,深圳的城市精神表述为“开拓、创新、团结、奉献”。2002年,深圳市委集中全市人民意见,决定将深圳精神重新概括为“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2010年,深圳特区迎来而立之年。在深圳市第五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王荣向工作人员提议,请全体代表在预备会上观看电视剧《命运》精编版。

  “如果我们丧失了继续‘杀出一条血路’的改革精神,特区就等于是丧掉了魂灵的落魄英雄。”“我总是有时不我待的紧急感,我总希望能把要做的事情做完、做好。”电视剧《命运》中一句句铿锵的话语,鼓舞着深圳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走出一条新路。

  发展是一座城市永恒的魅力,也是城市精神肥沃的营养和嬗变的动力。1993年,温州的城市精神命名为“自强不息、自主改革、自担风险、自求发展”。1998年,温州将城市精神改为“敢为天下先、特别能创业”。2005年,温州再次将城市精神浓缩深化为“敢为人先,民本和谐”。温州精神的反复提炼深化,印证了城市文明进程中城市精神的守与变、静与动。
      

  塑造城市精神不能作秀,而要切实让百姓共享

  近年来,提炼、发布城市精神用语成了时髦潮流,许多地方争先恐后地成立调研组,征集意见,论证研讨。政府部门为此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城市精神用语确定、发布后,往往不了了之、没了下文。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城市精神不能仅仅是抽象的存在,更应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有效手段,将其转化为所有城市居民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际成果。市民应是城市精神成果的最大分享者和最终受益者。

  在这一点上,国外一些拥有数百年建设历史的城市值得借鉴。英国伦敦近年来针对城市文化与精神的塑造,提出了新的使命与目标,包括多样性、参与性、创造性与价值性等。为此,英国实施了严格的法规,比如限制高密度的旧城重建与大规模新城开发,充分确保市民活动的公共空间。伦敦的街道空间可容纳日常性活动,白金汉宫每周一至周五上午举行卫兵换岗仪式……这些活动传承的不仅是一种城市风景、历史记忆,更是一种民族自信心与城市精神。

  在中国当下,城市精神切忌流于华丽的辞藻和空洞的口号,成为城市管理者的一场“秀”,引起一方民众的反感。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联合半月谈网开展的“我心中的城市精神”网络调查显示,在问到“您认为对于已经提炼的城市精神,相关城市的领导干部是否在扎实推行”时,认为“在推进,但进展不大”的占35%。

  在论坛上,不少网友也对城市精神展开持续热议。网友“123风向球”说:“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但问题是,如何培养这种城市精神?难道说我们千辛万苦选出的城市精神就是几个漂亮的形容词?我们动员各方力量、费尽周折选出的城市精神就是为了给城市的脸上贴一个漂亮的标签?”

  不少网友还认为,现在有些城市似乎并没有因为有了这些漂亮形容词而发生质的提升。他们纷纷建议,城市的当政者应当定出详细的规则,为实现城市精神而真抓实干。

  让城市人共享精神家园,施政者当率先作为

  张家港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还是苏州的落后地区,经过近20年的跨越发展,张家港城市现代化模样已然成形:楼高路阔,市容整洁。而在人们的言谈举止中,扑面而来的更有一种昂扬向上的精气神。“能够后来居上,我们靠的就是‘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这个精神永远是张家港的发展灵魂。”张家港市委书记徐美健说。

  还有一些城市在经历高速工业化阶段后,选择将城市精神旗帜插在下一个发展制高点。半月谈记者走进宁波市北仑区,不少社区书香阵阵。政府向包括外来务工者在内的全体市民发出“学习总动员”。北仑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匡新泉告诉记者,北仑目前已经建立了近200个职工读书会,区政府给每个市民素质工程点都设一个流动读书站,以方便职工读书借书,提升精神境界。“知识就是力量”这句格言可望成为北仑未来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筑就城市居民共有的精神家园,政府应当率先引导和示范。政府及官员的言行举止,是社会文化道德水平的“风向标”,理应在城市精神的塑造中起到引领作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是齐国古都所在地,当地政府将“诚信”作为历史价值理念注入城市精神之中。他们效仿古人立“信”,先求诸己,让市民直接对党政机关进行一年一度的诚信评议。2008年以来,当地群众对政府诚信满意度都超过了90%。

  海口近期举行“海口精神”大讨论,有专家反思上世纪90年代初海南房地产泡沫破灭的教训,建议将“踏实”作为概括海口城市精神的词汇之一。“踏实”其实就是对以往的一种总结。海口“踏实”的城市精神,就是要求政府要踏实,少一点口号,多一点实际,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精神柔性地潜藏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如果佐以刚性制度,将会收到刚柔相济的实效。半月谈记者发现,越来越多的地方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正指向城市生活运行的一个个“意识深处”和“柔性领域”,体现出精神文明与制度文明的互补与交汇。比如,在志愿服务领域,已有数十个城市为之立法,使奉献、责任、大爱等品质融入城市生活和城市精神之中。

  每个人都应成为城市精神的践行者、守望者

  今年10月的小悦悦事件,深深刺痛国人内心。2岁女童小悦悦在广东佛山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离去,最后只有一位拾荒阿姨上前施以援手。当城市经济的发展成果令人赞叹之际,一些城市人际关系的冷漠、城市道德文化精神的缺失却让人心寒。

  半月谈“我心中的城市精神”网络问卷调查显示,认为“周围的人部分体现所在城市精神”的占44%,“很少体现”的占39%,“一点都没有体现”的占9%,“充分体现”的仅占3%。而被问到“在践行城市精神中,是否需要多方动员广大市民参与”时,认为“是,非常需要”的人数占比高达92%。调查结果,令人深思。

  某种意义上说,城市精神的本质是人的精神。人们把多少理想、个性、激情融入这座城市,这座城市就会拥有多强的个性魅力。城市精神,它可以体现在出租车司机的一次载客服务,可以体现在普通市民给外来打工者的一次街头指路,也可以体现在行人对陌生摔倒老人的一次出手相扶……

  不能不说上海世博会。这场长达半年的盛会也是城市精神的一次大巡礼。上海地铁耀华路站站长李篧发现广播对大客流疏导很有作用后,立即为乘客定制温馨提示的地铁广播词,多达三十几条;环卫工人傅小琴,右手5个茧,左手3个茧,在这双深夜奋力打扫世博园的手上,可以摸到一座城市的尽心尽力。

  上海市文明办主任马春雷说,上海世博会留下的精神财富,已在社会各个角落绽放,从学习排队到提倡志愿服务,其积极影响无法估量。

  在西部地区的贵阳市,2007年重新制定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的政绩考评标准,激发了各级官员带动全民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实现绿色发展的积极性,生态伦理文化一跃上升为全市主流文化。全市生态文明志愿者达36万之多。正是这些绿色志愿者一日一日的守望,才让贵阳的天更蓝、草更绿。

  在我们居住的城市空间里,每一天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人在传递着淳朴深厚的人性温暖,在释放着微弱而又强大的精神能量。他们被生活吸引着、感动着、激励着,然后,他们将这种吸引、感动、激励加倍回馈给生活,奉献给城市。正如一位观察人士指出,在日常的坚守中,我们的城市正经历着一次次人性的观照,一次次道德的复活,一次次灵魂的撞击。一点点星火,交相辉映成灯塔,照亮城市头顶上那一片辽阔星空。

  唯其如此,未来城市将不再仅仅是寄居身躯的钢筋水泥丛林,更是可以仰望星空的宜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