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 多代理模式:如何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20:31:17

如何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

寓教于乐,把学习变成游戏、融入生活

简单地给孩子提出一些要求、布置一些学习任务,比如做几张卷子、背几条成语,这很容易导致他们的厌烦情绪。家长实在应该动动脑筋,多想一点办法,其实学习的过程并不必然是枯燥的,也可以变得很有趣,很生活化,好像一个游戏,充满创造的乐趣……

算术:一起玩24点

学习加减乘除,每天做些算术题绝对是有好处的。笔者的父亲就曾经说起,在我小学1年级时,母亲每天下班回家,都会出100道算术题给我做,所以后来我的成绩一直比没有做过密集练习的表兄好许多。这件事我自己完全忘记了,现在想来,当时妈妈为了我的学习每天坚持出100道题,也真是很不容易的事。大人如此,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每天做100道算术题其实也是件蛮枯燥乏味的事,弄不好还容易导致他的反感,让爸爸妈妈有“吃力不讨好”的挫败感,或者对孩子很生气:“你一点都不懂得我们所费的心思。”不如稍微改变一下方法,可以让孩子和家长都更轻松、更愉快,学习效果说不定也更好。

叶斌老师提出的建议,是和孩子一起玩24点。这是我们都熟悉的游戏,有随机性、有竞争性、有参与性,简简单单的规则,却是一种百玩不厌的游戏。在玩的过程当中,就能让孩子自觉地运用加减乘除,锻炼心算能力,此外还有助于增进亲子感情,可谓一举多得。家长不必再费心出题、督促孩子完成练习并改正他的错误,只需要利用一点空余时间,跟他一起做这个游戏就可以了。

此外还可以把算术学习融入生活之中,比如让孩子去商店帮家里买点小东西:一瓶酱油、一袋盐。不仅能让孩子在“实战”中锻炼算术技能,意识到学好算术是件很有意义的事,还可以培养他对家庭事务的关注,以及在帮助家里做事的过程中获得些小小的成就感。

词汇:来做成语比赛

当孩子开始学习作文时,老师对他们掌握的词汇量就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死记硬背一定是个很糟的方法,其实我们也可以用游戏的方式来进行词汇学习。笔者就曾经在地铁上遇到一对母子,一路上都在做着词语接龙的游戏,他们说到了很多有趣的词汇,而且一路上笑声不断,玩得很开心。我自己从前念到高小时,班级里也曾兴起过成语接龙游戏,每个学生都很热衷地参与其中,并且努力要胜过其他的同伴,所以记成语对我们而言就从来不是什么让人烦恼的问题。

叶斌老师建议的方法则更富创意,更有助于调动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依然以成语为例,家长可以同孩子进行比赛,说说“一”打头的成语、“二”打头的成语……说说带一个动物的成语、带两个动物的成语……有带四个动物的成语吗?(答案在版面内公布)这样孩子自己就会去寻找答案,然后来跟爸爸妈妈比赛。

正向心理循环

让孩子相信和肯定自己

保护孩子学习兴趣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尽量避免负面心理,而增进正向的、良性的心理循环。当孩子学习有进步,获得肯定和表扬,就会产生愉悦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于是取得跟大的进步,获得更多积极的反馈,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良性循环;反过来,如果孩子因为表现不佳,受到批评,因此产生恐惧或则厌烦的心理,更加不愿意花时间来学习,结果就会更糟糕,这便是一个典型的恶性循环。很显然,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将孩子带入良性循环之中,而避免使他陷入恶性循环。对于刚刚入学的小朋友的家长,一定要从一开始就注意正面的引导;而对于那些已经在之前的学习生活中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情绪的孩子,家长要处理的状况就会复杂一些。

建议:首先要了解负面情绪的具体来源,找对了原因,才能采取正确的解决方式。

有可能是因为孩子本身的能力问题,跟不上学习的进度,从而产生恐惧心理。对此,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进行预习、复习,多花点时间掌握老师所教的内容,慢慢地消除畏惧心理,建立自信心。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注意,不能操之过急,不能太有强迫性,不然反而容易加深孩子的反感。如果能够找到懂得儿童教育心理、更能和孩子聊到一块去的大学生做家教,也不妨尝试。

有可能是因为老师太过严厉,批评过度。这时,家长要适度地保护孩子。比如孩子考试成绩不佳,老师可能会向家长反映这一情况,此时家长就要注意分辨,成绩不佳的原因是什么,而不能直接把老师给予的压力转移到孩子身上。有时候,家长要做老师和孩子之间的情绪隔离带。不过在这样做时也要注意,不能在孩子和老师之间制造对立和冲突,要告诉孩子:老师其实和你、和爸爸妈妈一样,都希望能把事情做好,就算表达方法不同,大家的目标是一样的。

另外一种心理机制,同孩子对自己的认识有关。其实我们自己也会有类似的经验:对于自己擅长的事情,我们特别愿意去做,也很有信心能够做好;可对于自认为不擅长的事情,就会尽量避免,或者即便去做了,信心也不是很足,甚至一开始就为自己找了许多做不好的理由和借口。表现在孩子的学习上,比如他认为自己数学不行,遇到数学课、数学考试就会不自觉地退缩。考试碰到一道难题,其实对大家都很难,可是他想了一会没有结论,马上加强了对自己的成见:“就知道我数学不行,做不出来。”于是本来再努力一下有希望做出来的题,就真的做不出来了。等考试成绩下来,就更灰心丧气:“实在没有办法,我的数学成绩是不会好的。”很多时候,老师、家长也会在无意间加深这种负面暗示。如果哪次考试成绩不错,大家甚至都会说:“连xx这次也几乎考满分……”这样,大家不仅寻找一切可能的证据,证明他数学不行,还会不自觉地把那些相反的、正面的证据排除在外。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负向心理循环:失败的信念不断制造失败的事实;而失败的事实又会进一步强化失败的信念。

其实,最初导致类似负面观念的很可能只是一个偶然事件,比如数学不好,有可能是碰巧在数学课或数学考试中有了一次比较坏的经验,或者因为在智力发育的过程中,数学方面的能力开发得比较晚一点,又或者是不巧碰到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老师……这些都涉及到复杂的心理学、教育学问题,孩子自己很难理解,可能会倾向于把一个偶然的事件放大,就此形成对自己的负面定见。家长如果也陷入类似的心理机制之中,不仅无法帮到孩子,还会加深负面的影响。所以对此要保持警惕,尽量不要把问题泛化,避免使用“你就是不行”、“你不是那个材料”等负面评价,而要就事论事,帮助孩子分析每一个具体问题的原因,找出解决办法。

此外,家长还要注意:

避免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一岁就上常青藤》的作者薛勇举过一个很恰切的例子。他的女儿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辗转找到了一个很懂得儿童教育方式的老师,一下子有了很大进步,信心也足了。她的一个同学也要学习钢琴,家长就来了解这个老师的情况,同时特别让女儿弹奏一段,想看看老师的教学效果。结果女儿一弹,她发现水平高出自己的孩子许多,于是放弃了这个老师。因为两个孩子是同学,年龄也差不多,如果在同一个老师那里学,水平差距过大的话,自己的孩子信心就有问题了。这件事,反映了明智的家长是如何思考和处理类似问题的:与许多家长不同,她不是盲目追随某一个明星教师,而是从自己孩子的切身角度权衡利弊。

避免让孩子学习一些对他的年龄、能力水平而言过难的东西。望子成龙的家脏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就是急于“开发智能”,不断挑战孩子的能力极限,希望他能够学会一些超出年龄程度的东西,成为出类拔萃的孩子。可是,这样的结果可能是:孩子在不切实际的期望之下学习过难的东西,学不会、学不好,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导致畏惧或者厌烦的情绪,甚至干脆得出“我不行”的负面结论。许多早期智力开发适得其反,也是这个原因。

当然避免和消除负向心理循环,只是防御性的措施,建立正向心理循环,让孩子相信和肯定自己,是更加积极的方式。还是以数学学习为例,如果孩子相信自己在这方面有足够的能力,遇到难题时就会多花一点时间去想,最终解开难题之后,又会强化原先对自己的信心:“我不怕这些难题,我能解开它们。”这便是典型的正向心理循环:成功的信念制造了成功的事实;而成功的事实又进一步强化了成功的信念。对此,家长可以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不断发现孩子的每一点小小的进步,给予及时的、充分的肯定,以此来强化他的正面心理。有一种说法认为:孩子相信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他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人选择了他自己。因此,在学习的起步阶段,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家长要帮助孩子做出积极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