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e and talk:中国画的审美特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8:49:21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中,以女子对镜梳妆暗喻要每天检点自己道德行为)
中国画源远流长,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审美观及鲜明的特色。中国画具有以下审美特征——
一、以善为美,以物比德。
中国画具有教化作用,崇尚“以善为美,善以示后”。

(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
即使山水、花鸟等纯自然的客观物象,在绘画表现中,也自觉地与人的道德理想和审美情趣相联系,用“移情”的方式,赋予自然山川、花草树木以人的性格、情感和理想。
例如,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以题诗点出画面“鸡有五德”的主题。

(元代倪瓒的《六君子图》)
传统中,画家经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山比德”,以“岁寒三友”比喻人的情操。
例如,元代倪瓒的《六君子图》中,以伫立于水边的六棵树,比喻远离世俗的“六君子”,表达了士大夫的人格理想。

(明代沈周《庐山高图》)
中国画对社会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审美功用,也寄托着画家崇高的道德情操与人格理想。
例如,明代沈周的《庐山高图》,以庐山的崇高雄奇,形象地隐喻作者老师的高尚品德,传达出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二、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中国画并不忽视人物与物象的外形描绘,但更强调表现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更注重刻画自然山川物象的本质特征。这就是所谓“传神写照”。
例如,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中,描绘了主人公韩熙载不喜形于色的政治家气质。

(宋代梁楷的《太白行吟图》)
写形是为了传神,形可在“似与不似之间”,“以形写神”的最终目的是“达意”和“传神”。这里的“神”,指的是客观对象的生命力和本质特征。
例如,宋代梁楷的《太白行吟图》,以简笔法传神刻画出诗仙李白的飘逸性格。

(宋代李唐的《采薇图》)

(清代朱耷的《双鸟图》)
中国古代绘画“六法”之一的“气韵生动”,就是中国画创作所追求的“形神兼备”的审美标准。
宋代李唐的《采薇图》中,伯夷的形象刻画,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突出表现了主人公坚毅不屈的性格。
清代朱耷的《双鸟图》中,鸟的异样神情传达出作者愤世嫉俗的心态。

(宋代马远的《月下独眠图》)
三、追求意境。意境是指画中所描绘的物象和画家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画有意在画外的境界才有画意,优秀的中国画家在创作中不懈地追求这种境界。
例如,宋代马远的《月下独眠图》中,以简练的笔墨,烘托出人与自然静穆和谐的艺术境界;

(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
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作品内容与主题的确定,构图布局的安排,形象的所造,笔墨及造型的处理,无不受其主宰。
画家的学识修养、生活阅历、思想感情、审美水平,都会从画的意境中清晰见到。
例如,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画而上没有蛙,而观众有如闻蛙声之感。画家通过远山、山涧、急流、蝌蚪等意象,达到“画中有诗”境界。

(清代华喦的《天山积雪》)
山水画强调将大自然的美与文人理想逸趣紧密地糅合在一起,花鸟画则以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来赞美生命、歌颂大自然。
例如,清代华喦的《天山积雪》中,在狭长的画面中,人物、骆驼与高耸的雪峰营造出天高地迥的视觉效果,境界孤寂、空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