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语音 对方忙:酒色财气之 -- 说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3:13:21
                                                              酒色财气之 -- 说财

  财,从贝,从才。古人造字,取贝的含义,取才的读音。财应该指人所拥有的生活资料的总和,但看字释义,上古时候人们用贝壳来作货币,财也就指的是金钱了。

 

  古语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一个“财”字了得!人要去追逐、聚敛它,是要连性命都得搭配上的。钱财与性命,孰轻孰重?已经不是一个理论上的问题了,它渗透到了精神和物质的各个层面,成了所有人的价值取向。可以说,对待钱财的态度,决定着每个人的行为准则和人生的目的性。财不是上天赐予、与生俱来的,所谓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它是人创造的,用智慧和体力换取的。人们自身创造了财富,却又被自身的创造异化了,对财富的膜拜深入骨髓,比奴仆之对主子、信徒之对神灵还要忠诚虔诚千百倍!

 

  中国人创造了财神,把一个叫赵公明的人供奉于庙堂之上,供奉于心灵深处。人人都希望它象太阳一样,光芒普照大地,既“公”又“明”。然而,人类所创造的总财富是有限的,绝对平均下来,只能解决温饱,不可能共同富裕,因而人们为争夺财富所付出的代价要比创造财富所付出的努力大得多。历史上的许多次改朝换代,无不以拉起“均贫富”的大旗开始,以财富的过度集中而告终;每一次社会的大乱大治,都是财富的聚与散、散与聚的变化,都是财富不断易手的过程。争夺财富的人,要以命相搏;保卫财富的人,也要以命相博。所以,人为财死,确实是一个普遍规律。

 

  对财富的不断追求、广泛占有,是人的本性。这种本性是人类生存、发展、创造的原动力,本身应该是好的属性,只有当这种本性与社会的分配制度、与社会的经济运行秩序、与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发生冲突、产生矛盾的时候,才会显示出来它的坏的方面。古往今来,人们仇恨两种人,一是拥有的财富数量过于巨大的人,二是获取财富的手段过于卑劣的人。这两种人的共同点是,对财富的占有意识呈现出病态,为常人所不能理解,不能接受。财富对于他们,已经失去了本来意义,仅仅成了一种符号,一种象征,除了满足慰藉他们的病态心理,别无任何作用。

 

  广厦千间,夜寝不过六尺;腰缠万贯,每日不过三餐。许多聚敛巨额财富的人,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是他们从骨子里已经陷入泥潭,不能自拔。历史上许许多多的贪官污吏、奸商巨骗、豪门贵富,都想把他们聚敛的财富世代流传了下来,可是一个也没有办到。

 

  古人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前一句是说,就连君子也是爱财的,这是人的本性;后一句是说谋取的手段要正当,要遵守法则。这些话是对的,但在实践中却常常碰壁。俗话说,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发。改革开放以来,多少富翁依靠制假售假、偷税漏税、对资源无序掠夺、甚至诈骗等等手段,完成了原始积累,短期暴富;如果按“道”去取,怕要好几代人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行!

 

  勤劳致富的人有没有?有。1949年以前的地主,在没有成为剥削阶级中的一员的时候,绝大多数依靠苦做苦扒、节衣缩食、日积月累,付出了常人所难以想象和不能付出的巨大的劳动,以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顽强努力,才逐渐富裕起来的。地主的奋斗史,堪成勤劳致富的楷模,是融进了传统的民族精神、传统的民族文化、传统的价值取向、乃至人格力量的史诗!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它具有剥削性的一面,看到的是它的成功以后的风光,而忽略了它几乎近于自残自毁的充满了血泪的苦斗过程。它作为一个阶级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在工业革命时代到来之后消亡了,但它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高扬了两千多年,我们应当给予珍视。

 

  对于财,古今中外都有很多的著述立说,马克思也写过资本论(狭义的理解)。说千道万,归结到具体的我们,当以正确的态度待之。“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钱的谐音是欠,它具有永远欠缺的特点。拥有到怎样的数量才合适,没有上线,但它的底线应该是生活所必须的不缺,且略有盈余吧?还有好多的农民和下岗人员,离这个标准甚远。惦记着他们,以他们作比较的参照,你就会有知足的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