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 im系统:浅议孟子的性善论及其现实意义 - 个人稿件/文章 - www.GotoRead.com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2:19:45
2

浅议孟子的性善论及其现实意义

所投刊社及刊社评论 | 作者个人资料  投票 0条评论 收藏  推荐本文 博客引用
作者:王云龙    所属分类: 法律/法规 本文章所配附件: 浅议孟子的性善论及其现实意义1.doc
摘要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他仁政学说和王道理想的逻辑起点和理论依据。性善论强调了加强后天道德修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所蕴含的思想对今天的道德建设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正文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一、性善论的思想渊源

对于人性问题的探讨是中国文化史上历来备受关注的问题,千百年来,不同时期的思想家都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最早提出了关于人性的论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则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人性”问题的哲学家,他创立并完善了自己的性善论思想体系。他的性善论主要是建立在否定告子的性无善恶的基础的,并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
告子说:“性无善无不善也。”[1]他认为人的天性就像流水,东边决口就向东流,西边决口就向西流,一切是随着形势变化的;同样,“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2]人的天性也无法分成善和不善,而是由于后天的环境、教育、修养造成的。孟子不同意这种观点,他反驳说:“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3]意思是,水确实不分东方、西方,是随着地势而变化流向的,但是难道水不分上下吗?难道不是水往低处流吗?一切人都有善的天性,就像一切水都往低下之处流淌。当然,孟子也解释说,如果用力拍击,水可以高过额头;如果设法倒运,水可以流上高山。但那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当然不是。只不过是迫于形势而改变了本性。同样,人的天性原本是善的,但也可能由于后天的各种原因变为不善,但不善哪里是人的天性呢。孟子在否定告子的同时,他又进行了总结和解释,并进一步指出,人的本性都是可以为善的,这就是所谓性善, 至于有人行为不善甚至作恶多端,那不是他们天性不善,而是因为他们悖逆了自己的天性,走上了相反的道路。“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他仁政学说和王道理想的逻辑起点和理论依据。
从思想史角度看,孟子的性善论与孔子的仁有着内在的思想脉络的关系。孟子的性善论既是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继承,又是对仁的思想的发展。孟子把仁义并重,突现出孔子仁的能动性思想,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其天也。” [4]他把孔子哲学中带有浓重个人体验色彩的仁、义、礼、智等概念抽象提升为普遍意义的伦理学范畴,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构建了其严谨、缜密、完整的“性善论”体系。

二、性善论的内容

宋儒程颐指出“孟子所以独处于诸儒者,以能眀性也。” [5]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6]孟子认为人天生有善端,这就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7]他把这“四端”扩而充之,就是“四德”即仁、义、礼、智四种道德。他认为“四德”是人所本有的,并且是区分人与非人的标准,是人性的固有内容,他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8]所以人性就必然是善的,人只要顺着善的要求去发展,就一定会成为善人,即“人皆可以为尧舜”。可见,孟子的人性论十分强调“人”与“非人”(禽兽)的区别,在他看来,人与禽兽的相异之处仅有一个:有无仁义等道德。有之,即是“人”;无之,则是“非人”(禽兽)。孟子是以人的社会道德属性来界定人的本质属性。这表明孟子将人视为社会的人。孟子认为,人类进入群体社会之后,人的属性具有两重性:一是人的自然属性,二是人的社会属性。孟子对人性的界定接触到了人的社会属性,开始从人的社会属性上对人的本质属性作深层次的探讨,这是以往学者所未提及的。这就是孟子“性善论”对人的本质属性的探讨所作出的理论贡献之一。
至于世上存在一些不善之人或恶的现象,孟子认为是由后天条件造成的,原因在“人”而不在“性”。由此可见,孟子是以心善言性善的,徐复观说:“因心善是天之所与我者,所以心善即是性善,而孟子专从心的作用指正性善。”[9]因仁义礼智四皆由心来,故孟子说“仁义礼智,非有外铄我也,我故有之,弗思而已。”[10]
在孟子的“性善论”中也蕴含着古老的、朴素的平等思想。“性善论”认为,像人生而固有四肢一样,人亦生而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孟子的“性善论”中蕴含着如下思想:上自达官贵人、正人君子,下至贩夫走卒、斗筲小人,在人性上的“四端”是相同的。从这一意义上说,我们可以称孟子的“性善论”为朴素的平等思想。其所以称朴素,是因为“性善论”中所论及的是道德、人格方面的平等,不涉及到政治、经济上的平等。
所以梁启超说:“孟子所以认心力如此其强大者,皆从其性善论出来。”[11]这确实道出了孟子思想的基本特征。

三、性善论的现实意义

今天我们关注孟子性善学说,研究其意义,并不是停留在它在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层面上,因为无论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是抽象的人性论,都是见仁见智的一家之言,仅仅探究性善和性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亦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孟子性善论在对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把人性向善的方面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他强调道德修养的平等性、主动性和社会性。他为了促进社会安定,人们生活和谐作了深刻而又有益的探讨,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教化方法,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重大及深远的影响。这些有意的探讨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应该指出,孟子性善思想对今天的我们的确有借鉴之处,但是我们应当看到,今天我们追求的“善”的精神层次要远高于孟子的“善”。
1、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
党的十六大把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强调“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是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今天,我们对孟子性善思想的探究,其意义就在于对现代人的实践生活提供某利深刻、有益的启发,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培养高尚的情操。即孟子认为的“浩然之气”这是人的本性向善的必然要求。孟子高度评价了这种“浩然之气”,他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12]可见,他对于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有着强烈的向往和追求,并推崇那种可以做到真正“不动心”的人。当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应该有更高层次的“善”的追求,赋予“善”以更广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去努力打造真善美的统一。人只要顺着善的要求去发展,就一定会成为善人,即“人皆可以为尧舜”, “人皆可以为尧舜”这个命题在理论上是完备的。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为善有利于鼓舞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地接受教化与环境的培育与熏陶,提高人的道德境界,将社会道德作为人的行为的自觉规范。这也就是孟子“性善论”的社会实践意义之所在。中国古代被誉为“礼义之邦”、“文明古国”,孟子的“性善论”起过重大的作用。今天我们提倡“精神文明”,从孟子的“性善论”中仍可得到有益的启示。
我们今天所讲的“善”指的是做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贡献,这样的人便是“善”的人。而现实中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构成却严重失调,成为现代人精神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以孟子“善”的境界出发,我们应该把对个人享乐的价值追求转化为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和价值;把对追求物质欲望的有限目的转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树立共产主义理想道德;把那种获取自利的个人主义,转向为全社会成员谋求共同利益的集体主义道德观;自觉抵制腐朽思想,以“八个为荣”为思想指导,拥有这种思想境界的人才能够重塑自我,营造良好的精神家园,才能做到至大至刚,永立于天地之间。这又对我们今天的腐败现象的治理以及自觉抵制腐败思想、拜金主义作风、享乐主义作风有着积极的意义。
2、 促进人们道德责任感的形成,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
孟子以同然论性善,使得他牢牢把握住了道德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他认为人与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属于同类。比如 “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 [13]既然如此,那么就完全可以肯定仁义礼智信我固有之,当然也就诚善之性了。
道德是一代一代人不断完善自身的永恒追求,人人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以同然为导向,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尊重对方的利益是时代永恒的道德要求。只有每个人都将自己的需要推己及人,并由此产生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就会有高尚的道德行为,这样才能使道德的高尚性突现出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在追求自身利益自尊自爱的同时,也能顾及到他人的利益尊重他人爱护他人,是社会和谐和道德建设的关键所在。要想以同类意识导向善,必须有一种约束机制,就是人的精神自律,其基础就是人同同类产生的道德责任感,它要求人际间的和谐,由我及人的道德实践。
黑格尔说:“每个人都以自身为目的…,但是,如果他不同别人发生关系,他就不能达到他的全部目的,因此,其他便成为特殊的人达到目的的手段。但是特殊目的通过同他关系就取得了普遍性的形式,并且在满足他人福利的同时,满足自己。”[14]于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得先要满足他人的需要,达到共同创造社会产品,彼此配合、联系,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
3、有利于倡导人们遵守现代的道德法则
孟子从天赋道德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的实践公式,即“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15]其中“尽心”就是孟子所谓的“思诚”。在他看来,“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16]在这里,“诚”就是天的根本法则,而忠实地去实践“诚”则是做人的根本法则;“诚”的中心内容是“善”,那么“思诚”的中心内容就是“明乎善”,而“思诚”和“明乎善”就使人能够恢复和保持“良知”“良能”。更重要的是,人在“知天”之后就进人到“事天”,所谓“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17]就是指通过存心养性的道德践履使自身的行动自觉符合天的要求。整个性善论都是从人心本善为理论出发点,将重心放在主体这种自觉的道德完善的实践中,突出这种道德修养的主动性。
积德行善、诚实信用、抑恶扬善一直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要求和准则。只要坚守善的天性,并且持续不断地努力,完善自我就一定能达到君子的高尚道德境界。 反之,丧失了善的天性,就会走上歧途甚至绝路,沦为品行卑下的小人。
每个人都是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因此一个人能否保持善的天性,达到高尚的道德境界,决不仅仅是他自己的事情, 而必然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对于掌握国家权力的统治者来说,情况尤其如此。这对我们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举、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都有诸多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4][15]李双.孟子白话今译 孟子•尽心上 北京:中国书店,1992
[2][3][7][10][13][17] 李双.孟子白话今译 孟子•告子上 北京:中国书店,1992
[5]二程书•遗书(卷十八)[M]
[6][16] 李双.孟子白话今译 孟子•离娄上 北京:中国书店,1992
[8][12] 李双.孟子白话今译 孟子•公孙丑上 北京:中国书店,1992
[9]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 先秦篇[M],2001
[11]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14]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