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历史聊天记录查询:地方政府讲好故事的那些道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1:19:28
典型案例点评

  地方政府把本地发展成就、政策举措、成长机理等故事讲得动听、感人的诀窍在哪?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精心选择以下典型案例,并约请专家进行深入点评,指出这些“故事”上下支持、外界认同、群众满意的关键因素所在

  点评专家:中共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 甄小英

  福建晋江:对症下药“幸福拆迁”

  主要内容:晋江近些年经济发展迅速,但其城市建设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已经严重制约了城市发展。于是,政府启动了晋江市史上最大规模的改建——“梅岭组团”的旧城改建项目,和百姓沟通好,实行“幸福拆迁”和“和谐拆迁”。为了改造项目的顺利开展,晋江市抽调上千名干部进村入户走访,细致周到地说明拆迁原因、赔偿办法、安置措施等一系列做法,获得了群众的理解,使得征迁顺利推进。

  专家点评:地方政府不仅要讲清一些新政策和改革举措的动机和目标,还要针对一些群众可能存在困惑、疑点、误解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解清楚。晋江的“幸福拆迁”做与说相结合,对症下药,得到群众支持,效应良好。

  浙江永康:“公开比选”化解上访

  主要内容:浙江省永康市,一度经常因为人事安排问题,干群关系比较紧张。群众对干部任选部署工作很不满意,经常上访、告状。从解决本地实际问题出发,永康市进行了一系列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初始提名机制,建立了党政副职领导干部初始提名“公开比选”办法。这些从群众意见出发解决群众问题的创新做法,获得了群众的广泛拥护,对干部人事工作评价的满意率也达到了90%以上。

  专家点评:事实上,政府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来自于群众,有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以前的办法、理论不够用了,就需要创造新的办法和理论,然后集中总结。采取了创新的手法和方式,并且讲清楚自己的出发点,让外界对于政府的动机有一个比较好的了解,这样就可以减少很多误解,不会被质疑为“作秀”。

  福建厦门:保障房建设 百姓认可

  主要内容:厦门是全国率先实现住房保障政策全覆盖的城市,也是全国第一个为保障房立法的城市。厦门的保障房体系包括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保障性商品房等多种形式,其中廉租房,是厦门保障住房体系的一大亮点,不仅使最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应保尽保,而且还覆盖了中低收入群体中40%的住房困难户。享受到住房保障制度实惠的市民,纷纷表达着自己的感动和感激之情。厦门的保障房体系是一个百姓认可的民生政绩工程。

  专家点评:地方政府要把故事讲得真实、全面。不仅要进行历史的纵向地比较,还要进行横向的全方位地比较,找准自我的坐标,让群众对政府的故事有一个比较真实、全面的理解。这样看,厦门的保障房样本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其他省市学习借鉴的典范。

  湖南衡阳:接“地气”融洽干群关系

  主要内容:去年,湖南衡阳市委书记张文雄沿着当年毛主席考察湖南农民运动的乡镇线路,体察民情,调查研究,下决心加强乡镇“五小”建设(小厨房、小厕所、小澡堂、小文体室、小图书室),探索出“三有两评”工作法,就是群众有驻点干部的联系卡、乡镇干部有民情日记、乡镇党委政府有民情台帐,乡镇每月点评驻点干部、群众每半年评议驻村干部。“三有两评”通过倒逼的办法,逼着干部下乡,放下架子,“沉”入基层为民办实事,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另外,制定干部参加劳动制度,使万名机关干部重拾单车、草帽、手电、雨靴“四件宝”,进百家门、察百家情、解百家忧;倡导党员干部参加劳动,在劳动中改掉“机关病”,让干部接“地气”,群众接“天线”,干群关系越来越融洽。这些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本土故事”不但得到了当地百姓的认可,而且被媒体称之为“衡阳现象”。

  专家点评:有一些地方政府认为政府只要办了事情、尽到职责就可以了,而没有想到政府为群众服务,最重要的就是获得群众的支持。政府做的事情好不好,效果在哪里,不是仅仅政府说怎么样,最重要的还是靠群众的评价。只要地方干部深入基层,拜人民为师,群众便会向干部献计献策,群众的诉求、苦楚、要求便会像“竹筒倒豆子”般显现出来。有了第一手材料之后,再经过“民主讨论”、反复论证、科学决策,实施的决策便会“八九不离十”,便会得到群众的拥护。这是凝聚力量,获得群众的信任,提高政府的公信力的好办法。

  延伸阅读

  讲好“城市故事”的四个关键

  王志纲

  经营好自己的城市是地方讲好自己故事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营城市这个“故事”该如何讲呢,我认为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城市定位,也就是要回答好“我是谁”的问题。中国的城市“同质化”严重,近千个城市,广场一样、绿化一样、建筑一样,根本看不出个性。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呢?原因就在于,我们把城市经营理解为一步到位的城市规划,不假思索地学国外,而没有结合区域关系和城市群的坐标,从更深层次来考虑城市的个性与定位。城市定位不能拍脑袋,只有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全面、立体的眼光,才能找到准确的城市定位。我们曾经把昆明的城市灵魂概括为“彩云之南,万绿之宗”,把武夷山的城市个性总结为“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又把夹在北京和天津之间的河北廊坊定位于大北京下的“休闲CBD”,这些都是城市定位中比较典型的例子。

  其次是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也就是要回答“我到哪里去”的问题。 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离不开对城市产业要素的梳理与整合,要弄明白“我有哪些资源”。城市经营好比是下一盘棋,不只是“布局”,还有“中盘”的综合运作。既要看清楚目前的城市发展形势,还要善于整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现在对城市资源的一般理解主要是工业、自然资源等一些显性的资源。其实,伴随着城市化时代的到来,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因子,如天上的明月、山间的清风等隐性的资源,往往都是城市资源中十分宝贵的东西。

  再次是城市的空间布局与规划,也就是要搞清楚“我将如何成长”。一个城市有三种形态:经济形态、文化形态、空间形态。我们经常说的山水城市、园林城市,都是空间形态。实际上,城市经营应该首先确定它的经济形态,并挖掘它的文化形态,充分利用产业和文化资源,制定发展战略,然后才是城市空间的布局与规划。城市规划侧重于务实,通过具体的空间布局来落实城市的理念和发展战略。

  第四是城市形象的包装与推广,也就是“我将如何让世人认知自己”。以大连为例,20世纪90年代初期,大连开始了城市形象工程,主要做法是整治城市环境,建草地、修广场,搞服装节、做展览会,提出了“北方香港”的口号和“五个中心”说。尽管现在看来,这些手段已经是再平常不过了,但在当时,成效非常显著。凭借包装和推广,大连立即引来了世界的注意,引进了许多外资。当时大连开发区的发展仅次于浦东,形成了一股“全国城市学大连”的潮流。

  但应该明确的是,城市形象的背后必须要有足够的内涵作支撑,必须注重培育相应的产业链。如今大连的城市地位逐步下降,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足够的产业支撑。人们都知道大连,却不知道大连有什么知名企业。另一个学大连的城市——青岛却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崭露头角,就是因为它有深厚的产业基础——海尔、海信、澳柯玛、青岛啤酒、双星这些品牌,实实在在,无人不知。

  (甄小英 作者为知名策划人、城市品牌营销专家)

  “讲故事”就是一个国家在重视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利用话语和行动来塑造内外形象的意识、规划和行动。如果说西方在国际上的主导地位是仗着船坚炮利的“武攻”抢来的,那么维持和经营这种主导地位就是靠着“讲故事”的“文卫”来进行的

  美国政府:利用好莱坞唱响美国“主旋律”

  有人曾经用纸片、芯片、薯片、影片来形象地概括美国的综合实力。纸片就是作为国际货币的美元,象征着它的金融实力;芯片不言而喻,指的是科技和创新能力;美式快餐和零食里随处可见的薯片则代表着其所向披靡的商业推广和营销能力;影片就更用不着解释了,就是好莱坞年产近千部、风靡全球的美国大片。这些好莱坞影视产业流水线上的产品,依托庞大的美国电影营销渠道输出到世界各地,在赚取巨额利润的同时,几乎每天都在世界范围内讲述着“美国故事”。

  翻检历届奥斯卡和金球奖的提名和获奖榜单不难发现,“爱国主义”、“美国精神”和“道德主义”是其中的主流,无不反映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这也成为“美国故事”的主要梗概。说到美国人的爱国主义,我们会想到梅尔·吉布森在《爱国者》中塑造的反抗英国殖民者的英雄形象和《独立日》的恢宏巨制;说到“美国精神”,我们脑海中会油然而生“阿甘”木讷外表下不拘的自由意志和古怪天才纳什的“美丽心灵”;说到道德,我们会思考《拯救大兵瑞恩》提出的道德两难困境,然后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得到解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好莱坞塑造的英雄形象和道德标准和现实中的美国叠加在一起,美国通过用电影讲故事的方式修补和提升了它的形象。随之,美国利用电影语言来宣扬“主旋律”并塑造美国形象的模式也被复制到其他国家,印度的“宝莱坞”和尼日利亚的“瑙莱坞”都是它在其他国家的翻版。

  当然,讲述“美国故事”的不仅仅是好莱坞,美国还具有举世公认的“讲故事”能力和优势。在美国庞大的新闻产业中,“最好的新闻就是讲述完美的故事”被视为圭臬。“进入故事的中心,然后把读者带到现场”成为评判一个记者是否优秀的绝对标准。据说《华尔街日报》记者的口头禅是:“给我讲一个故事,看在老天爷的份儿上,让它有趣一点!”新闻记者就是这个信息时代的职业讲故事者。

  当然,讲故事也需要有职业道德,讲故事不是编故事,如果为了赢得关注或者达到某种目的而去“编造”故事,一旦谎言被揭穿,就会损害国家的信誉和声望。美国在这方面也没少犯错误,比如在入侵伊拉克之前,美国“讲”了四个故事: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伊拉克和“基地”组织有勾结;伊拉克在“9·11”袭击中帮助了恐怖分子以及美国政府直到开战前夕还在“寻求和平”。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都是美国编造出来的谎言。谎言被揭破后,直到今天美国还在吞咽在阿拉伯世界遭到普遍怀疑和反对的苦果。

  英国政府:打造“不列颠”品牌

  英国是西方曾经的霸主和传统强国,但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打击下,英国国力走向衰落,最终屈居人后,成为世界的二流强国。但曾经的大英帝国不甘沉沦,历来重视通过文化输出的方式来维持和提升其国际声望和影响。尤其是在年轻有为的布莱尔成为英国首相后,发起了一场精心设计的“讲故事”运动。

  布莱尔之所以要带着英国人讲故事,是因为他发现外国人对英国的印象和英国人的自我认识之间差距很大:严重缺乏朝气的社会就像一个“英国病人”,“教堂、古堡和乡村”几乎成了人们对英国的全部印象,古板、严肃、保守和死气沉沉成了英国的代名词。为了消除人们对于英国“衰落”的普遍印象,英国政府要发起一场给英国增添现代气息、色彩和活力的“讲故事”运动。

  布莱尔先是找到几个偏好设计和创意的年轻人为英国量身定做了一套被命名为“酷不列颠”的品牌推广方案,要像推销商品一样推广英国现代、时尚的形象。这个“酷(Cool)”字抓住了西方流行文化的特点,非常迎合当时社会尤其是年轻人追求个性、推陈出新和引导时尚的心态。接着布莱尔和英国流行界和时尚界密切互动,宣告英国“年轻和时尚化的时代”已经到来。英国随即制作了名为“新不列颠”的国家形象宣传片,还把严肃庄重的国歌改编成了摇滚版。在这些政府行为的带动下,追求时尚设计和创造成为席卷英国的狂潮,摇滚和流行音乐全面兴盛,成就了“辣妹”这样具有国际声誉的乐队,“007”的形象也风靡全球。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伦敦奥组委展示出来的对奥运精神的理解,以及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标志,都体现出浓重的“酷”文化。

  英国的“酷”运动讲的是一个古老国家谋求新生的故事,尽管由于它过于迎合年轻和时尚而流于肤浅,对英国文化深沉的一面展示不多,但它的确为英国社会带来了清新的空气,也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世人的目光,从而扭转了英国的国际形象。

  法国政府:“伟大法兰西”的文化立国方略

  说起法国,就连许多没有去过那里的人,第一印象也多半是浪漫感受和文艺气质,塞纳河、咖啡馆和葡萄酒以及萦绕其上的浓厚文化氛围,就是经典的“法国故事”。

  法国有着重视文化建设的悠久传统,早在18世纪文化时尚就已成为法国最有代表性的国家形象。进入现代社会后,法国政府延续了原本由皇室和贵族阶层襄助文化的传统,积极主导和参与文化建设。密特朗总统曾经强调:“政府的所有部长都是文化部长” 。希拉克政府将文化事务的直接预算经费确定为GDP的1%。

  尽管面对金融和债务危机的沉重压力,近两年法国对文化事务的投入仍保持不变,2009年的文化经费预算高达28亿欧元。这笔经费由文化部支配,主要用于投资文化基础设施、资助文化活动、收购艺术品、保护文化遗产、为艺术家批评家和其他专业人士提供创作和出版补贴等。除文化部的直接开支外,政府各部门财政预算中都有文化事务开支,其总数在40亿欧元以上。此外,政府还通过制定减免税等政策鼓励企业扶持文化事业。如给予文化事业的企业3%左右的税收优惠、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支持文化事务的社团给予大部分经费补贴等。各项相加,2009年仅中央政府用于公共文化事业的经费总数就达约130亿欧元,占政府财政预算的4%左右。

  “文化立国”还体现在全国范围内的文化建设和教育普及上。密特朗政府时期开始在各大区设立文化局,作为文化部的派出机构,吸引地方政府参与文化建设、资助文化事业。同时,将高中和地方艺术院校、地方图书馆、文献档案馆、博物馆和剧场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修建、维护和管理权限下放到地方。希拉克政府将三分之二的文化投入按照中央政府投入50%、地方政府配套45%和其他机构投入5%的比例,用于巴黎以外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中央政府财政激励和体制建设的推动下,法国各级地方政府都有支持文化事业的专项经费。目前各大区文化事务年平均开支超过3亿欧元,省级地方政府文化事务年平均开支在10亿欧元左右,地方的文化投入和举办的文化活动都远远超过中央政府。法国每年举办2000多个文化艺术节,除巴黎以外的许多城市都成为国家级甚至世界级文化机构的所在地,并发展出极富特色的文化品牌。

  在良好的文化建设基础上,法国还不遗余力地向外推广和营销自己的文化品牌。早在1883年,法国就在早期天主教会海外传教的基础上,建立了负责对外教学和推广的、遍布全球的庞大法语教学网络“法语同盟”。二战前,法国政府已经先后在国外建立起文化中心、学院等众多语言和文化传播机构。戴高乐政府时期制定了“关于在国外扩张和恢复法国文化活动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9——1963)”,明确将文化外交纳入法国的外交战略,开启了传播独具法国个性的价值观、文化和艺术的“伟大法兰西运动”。到目前为止,法国已经与100多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协定和交流计划,在世界91个国家开办了600多个法语联盟学校、151个文化中心或学院以及28个社科研究机构,对人文传播和输出的投入总量和重视程度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

  (崔洪建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欧盟研究部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