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apchat导入相册:存准率应该一降再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1:58:04

久旱微霖。


11月最后一个交易日,正在A股哀鸿满盘之际,晚间却传来下调存款准备金消息,这也中国存款准备金三年来首次下调,上一次下调是在2008年12月25日。


这一举动引发货币政策转向的诸多猜测,事实上,货币政策调整此前已经开始。10月中国国有四大行信贷出现松动,农村合作银行日前更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到16%,官方高层最明确表态来自中国总理温家宝10月下旬的天津讲话:“把握好宏观经济政策的力度、节奏和重点,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


如果说过去诸多举动呛声只是预热,那么本次下调存款准备金则意味着政策松动迈出方向性决定一步。在流动性日趋紧张之下,本次松动将带来超过3500亿人民币资金难以彻底缓解市场之渴,其背后指标意义显然更为重要。


下调存款准备金并不令人意外,但时间点则耐人寻味,明显早于市场各方预期,原因何在?不乏机构首先猜测主要是当日A股暴跌所触发。是日,沪深股指大跌超3%、20余只个股跌停确实惨烈,但是如果因此认为引发存款准备率下调,则高估了资本的力量与话语权。另一方面,从技术方面解读,10月份新增外汇占款负增长为249亿元,三季度跨境贸易结算额出现下降,不仅揭示国际资本外流压力,更使得央行对冲外汇占款的需要降低。


笔者认为,本次下调除了近期外汇占款减少等原因,根本原因在于实体经济放缓已无异议。官方经济数据公布在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日召开,未来关于“保增长”与“抗通胀”的争议还会延续。从11月汇丰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来看,已经创下2009年3月以来新低,较10月的51回落3个百分点至48——PMI一旦跌破50的分界点,则意味着实体经济的扩张放缓,今后工业增加值增速将会进一步放缓。

回头审视A股日前疲软,除了漫天飞舞的大小利空之外,不仅在于单纯的信心缺失,更在于投资者对于未来经济下滑以及企业盈利增速放缓的预期。


货币政策风向已经开始转向,放松已是大势所趋,这是否引起通胀回流?目前看来可能性不大。中国货币政策也存在各派之争,从紧派往往更受大众欢迎,宽松派也因为“四万亿”备受指责。事实上,货币政策要体现“超调”、“预调”,离不开宏观走势预判,更不应该囿于意识形态。


放松存款准备率并不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复燃。越来越多研究指出,经济体应该拥有怎样的信贷量,经济体自身存在一定规律,而不是仅仅由政府或者央行即可决定。实体经济放缓之下,信贷资源紧张更多会扼杀民间经济活力。

进一步看,存款准备金这一工具有效性值得反思。存款准备金制度可追溯至西欧金融发展史上的存款银行:即以一定的硬通货为储备,存款银行可以发行一定数量的银行券。硬通货与发行的银行券之比即为存款准备率最初原型。1694年,英格兰银行获准成立,并获得发钞权,其发钞储备一般被定为1/3。如此,存款银行以及发钞银行的诞生导致了在储备基础上的货币创造功能,这迈出了现代金融体系的第一步。


伴随着当代金融体系发展,存款准备金角色已经淡化,并不被作为主流、通用政策工具。正如韦森日前在FT中文网文章指出,全球出现取消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趋向于零的大趋势,“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以色列等国,就出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零、存款准备金制度弱化的现象。即使在美国、日本、欧盟等一些仍保留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国家,法准金的比例也在下降,法准金作为一个数量工具调节货币供给的功能在逐步弱化。”


自然,在中国央行考量之中,存款准备金被用来对冲外汇占款的货币增量:如果存款准备金率过低,货币供应量可能过高。但笔者认为,这并不是动辄使用存款准备率工具的充分理由。如果能够控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并提升利率到影子利率水平,经济体自身的贷款需求自然会受到控制,货币供需将会适应经济发展速度的需求。

把过高法定存款准备率的决策权交到央行之手,只是让行政手段而不是市场手段来决定资源配置。以往存款准备率提高到令人窒息的高度,不近加大了金融抑制程度,凭空制造了利率双轨制,而且加大了国营系统对民营经济的体制优势,客观上扭曲了资源配置。

无论从理论还是现实来看,存款准备率不仅不是像某些官员所谓没有上限,而是近乎没有下限。目前存款准备率仍旧有极大下调空间,未来不仅应该一降再降,甚至应该考虑逐步淡化其政策工具角色,这也是将决定货币数量的权力由行政回归市场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