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匹配一对一聊天app:夏的先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7:23:20

鲧和禹是夏的先祖,古代文献并无歧异。《史记·夏本纪》云:“夏后帝启,禹之子。”又云:“禹之父曰鲧。”正义引《帝王世纪》云:“父鲧妻脩己,见流星贯昂,梦接意感,又吞神珠薏苡,胸斥而生禹。”但是对鲧以前的世系,记载却颇不一致。例如,《史记·夏本纪》云:“鲧之父曰帝颛顼”。《汉书?律历志》则云:“颛顼五代而生鲧。”由此可知差异之大。颛顼系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古史专家徐旭生先生对大量文献资料进行深入研究之后认为,在古代各帝之中,颛顼是最难明了的①。故此,鲧以前的世系也就不易追寻了。
  夏的先祖鲧和禹的生平事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夏人早期的历史。
  鲧的居地在崇。《史记·夏本纪》索隐引《连山易》云:“鲧封于崇。”故《国语·周语下》谓之“崇伯鲧”。《帝王世纪》亦云:“夏鲧封崇伯。”崇,指的就是崇山附近地区。崇山,即中岳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境内。禹的居地在阳城。关于阳城的地望,历来众说纷纭,或在山西,或在河南。徐旭生先生以河南颍川说根据充足,旁证有力,认为其可信程度较大②。鲧和禹生活在父系氏族社会晚期向奴隶制社会的过渡阶段,正值考古学文化上的龙山文化时期。以嵩山为中心的伊、洛、颍水流域,是龙山文化王湾类型的分布区。无论在时间或地域上,都与夏人早期的历史相合。考古工作者在登封县告成镇进行大规模的发掘,发现一处春秋、战国至汉代的古城址③。从城内出土“阳城仓器”戳印陶文,证明该城确是东周时期的阳城,与古代文献关于阳城在嵩山下之颍川的记载,不谋而合。以后,又在告成镇西的王城岗上发掘出一处龙山文化时期的夯土城垣遗址①,更为鲧居崇和禹居阳城的记载,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鲧因所用方法不当,治水失败,被尧殛死于羽山。这是鲧之死最流行的说法。《国语·鲁语上》云:“鲧障洪水而殛死。”韦昭注:“鲧,颛顼之后,禹之父也。尧使治水,障防百川,绩用不成,尧用殛之于羽山。”《礼记?祭法》亦云:“鲧障鸿水而殛死。”
  但是,有的学者根据文献记载,又提出两种不同的看法②。
  一种看法是,鲧被流放至羽山,终死于此。
  另一种看法则认为,鲧因争夺权位,触怒于尧而被诛杀,故与治水失败无关。
  尧、舜和鲧所处的时代,正是父系氏族社会的末期。随着私有制的产生,部落首领的特权日趋扩大。军事民主制度下的部落联盟领袖的禅让传统逐渐破坏,争夺权位的斗争在所难免。鲧因此被杀,并非无稽之谈。鲧既被杀,其治水的任务当然就不可能完成了。而后世又把尧舜捧为圣人,罪责只能归之于鲧,这就是流传下来的鲧治水失败的种种传说。
  ①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增订本),文物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74 页。
  ② 《1959 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考古》1959 年第 11 期。
  ③ 《春秋战国时期古阳城遗址的发掘》,《光明日报》1978 年 1 月 27 日。
  ① 《一九七八年上半年登封告城遗址的发掘》,《河南文博通讯》1978 年第 3 期。
  ② 孙淼:《夏商史稿》,文物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48—151 页。
  禹的生平事迹见于记载,并与治水有关的,还有娶涂山女为妻之事。
  禹娶于涂山,文献的记载大体一致。《吴越春秋?越王吴余外传》云:“禹三十未娶……因娶涂山,谓之女娇。”《史记·夏本纪》云:“禹曰:予娶涂山,[辛壬]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工。”集解引孔安国曰:“涂山,国名。辛日娶妻,至于甲四日,复往治水。”《尚书?益稷》亦云:“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已传为脍炙人口的佳话。禹三十未娶,新婚四日,便舍妻离家,奔赴治水工地。子启出生,亦置之不顾。这种公而忘私的精神,愈发感人肺腑,禹的形象更为高大。
  据文献记载,四川、安徽、浙江、河南有多处地点皆称涂山。若联系治水活动,禹娶妻的涂山应在河南境内。《吕氏春秋·贵因篇》云:“禹通三江五湖,决伊阙,沟迴陆,注之东海。”《淮南子·脩务训》云:“禹……决江疏河,凿龙门,辟伊阙。”《战国策·西周策》云:“秦攻魏将武军于伊阙。”高诱注:“伊阙在洛阳西南六十里,禹所辟也。”伊阙乃天然生成,非禹所开凿。但是这些传说,反映禹确曾在伊水流域治理过水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