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退烧贴怎么用:胡锦涛总书记给孟二冬女儿孟菲的回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24:10
全国模范教师孟二冬
胡锦涛总书记给孟二冬女儿孟菲的回信
孟菲:
你好!你的来信及随信捎来孟二冬教授的专著收到了,我是含着热泪读完你这封来信的。你对爸爸无尽的思念,你记述他在最后的日子里仍惦记着他的学生、眷恋着他未竟的事业,所有这些,都使我深受感动。在此,我谨对孟二冬教授的不幸去世,再次表示深切的哀悼!向你妈妈和你表示诚挚的慰问!
正如你所说,你爸爸是一位平凡的学者,但他以勤勉踏实的治学精神攀登学术高峰,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你还说,你爸爸是一个普通的教师,但他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却深深打动了每一个人,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你爸爸不愧是教书育人的杰出楷模,不愧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你爸爸的去世,对你们家人是无可挽回的损失,对北大、对国家教育事业也是一个重大损失。
斯人已逝,伤如之何!我在报纸上看到,你爸爸的老师袁行霈先生为他撰写了这样一幅挽联:"细流春风,此日护君归故土;明窗朗月,何人伴我话唐诗",充分表达了北大师生对你爸爸的深切怀念。所有认识孟教授的人、以及没见过他但了解他先进事迹和崇高风范的人,无不为他的盛年早逝而深感遗憾和痛惜。
孟二冬教授一生挚爱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他不仅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学习和研究中华文化、在三尺讲台上讲授和传承中华文化,而且以自己的模范行为诠释和躬行中华文化的精髓。他常书写"尺璧不宝,寸阴十金"这句话,并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全部用来报效祖国和人民。在他身上,不仅体现了学识的魅力,而且体现了人格的魅力。他的崇高精神和品德值得各行各业的人们认真学习。
你在来信中表示,决心继承爸爸的遗志,选定教师这个职业,继续完成爸爸未竟的事业。这令我十分欣慰。相信你一定会继承和弘扬你爸爸的崇高精神,刻苦学习知识,加强品德修养,努力成为对祖国、对人民的有用之才,不辜负你爸爸对你的殷切期望和嘱托。

健康进步!
胡锦涛
2006年6月9日于中南海
人事部、教育部关于授予孟二冬同志
"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的决定
国人部发〔2005〕136号
近年来,全国教育系统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爱岗敬业,扎实工作,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涌现出了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孟二冬同志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孟二冬,男,1957年出生,中共党员,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他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坚持不懈地教育学生追求真知、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高尚人格的楷模。孟二冬同志淡泊名利,甘于寂寞,潜心治学,出版了多部重要论著。他历时七年,经过大量艰苦的研究,完成了100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荣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以及北京大学第九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得到了我国文学界和史学界的高度评价。
为支援新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2004年3月,孟二冬同志主动要求参加了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的教学工作。他非常珍惜支教的时光,努力把自己的全部知识奉献给石河子大学的师生们。在到石河子大学的第二周,他就出现严重的嗓子喑哑症状,尽管每天打针、吃药,他仍坚持上课。随着声音越来越微弱,他不得不在课堂上用起麦克风。校领导和老师们多次劝他休息,但他都微笑着说:"没关系,我还能坚持。"在师生们的再三要求下,他来到当地医院检查,医生根据病情做出了"禁声"的医嘱,但他第二天又强忍病痛站在了讲台上。2004年4月26日他在剧烈的咳嗽中,坚持讲完《唐代文学》最后一节课,倒在讲台上。经医院诊断,他已患食管恶性肿瘤。
孟二冬同志在石河子大学期间,除坚持为中文系2002级四个班学生每周讲授10学时的必修课外,同时还为中文系教师开设了《唐代科考》选修课,利用业余时间积极主动与中文系教师座谈,交流教学工作经验,圆满完成了北京大学和石河子大学双方协议计划的支教任务。近一年来,孟二冬同志在北京接受了三次大手术,但仍以顽强的毅力坦然面对病痛折磨,坚持课题研究和指导研究生的工作,积极筹备让自己的研究生去石河子大学为本科生开设讲座。
孟二冬同志的先进模范事迹,充分体现了他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体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教师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为表彰和宣传孟二冬同志的先进事迹,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人事部、教育部决定授予孟二冬同志"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并享受省部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待遇。
全国教育系统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向孟二冬同志学习,学习他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他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为教书育人恪尽职守、呕心沥血的精神;学习他甘于寂寞、严谨治学、为追求学术锲而不舍、求真务实的精神;学习他珍爱生活、自强不息,为克服困难坚韧不屈、乐观向上的精神。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自觉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为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开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深情的关怀 殷切的期望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给孟二冬教授女儿的回信
《中国教育报》2006年9月8日第1版
在第22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新华社播发了胡锦涛总书记给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大学孟二冬教授之女孟菲同学的回信。回信对孟二冬教授去世再次表示深切的哀悼,对他的感人事迹给予高度评价和赞誉,号召各行各业人们学习孟二冬同志的崇高精神和优良品德。胡锦涛总书记的回信情真意切,思想深刻,寓意深远,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坚定决心。教育部党组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回信的深刻思想和丰富内涵,深受教育,倍受鼓舞。总书记回信对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是巨大的鞭策,对于教育工作尤其是教师队伍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回信精神,把党中央的关怀和期望转化为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实际行动,努力开创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总书记的回信字里行间蕴含着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凝聚着对教师队伍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我们要深刻领会总书记回信精神,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总书记在回信中对孟二冬教授寄予了深切的哀思和无限的怀念,对他的盛年早逝表示深深的痛惜,痛感是国家教育事业的一个重大损失。总书记的回信是写给孟二冬教授女儿孟菲同学的,也是写给各行各业的人们特别是教育战线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总书记的回信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孟二冬同志及其家人的真情牵挂,以及对人民教师和教育工作的无限深情。总书记对孟二冬同志的高度评价和褒扬,也是对以孟二冬为代表的人民教师队伍的充分肯定和赞誉,更是对教育事业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需要大批的人民的教育家和教师"。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江泽民同志提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求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和保持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强调指出,"民族振兴的希望在教育,教育振兴的关键在教师。有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重要作用。从我们党几代领导人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力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必须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今天,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回信精神,我们更加强烈地意识到党中央的重托和教育工作的崇高使命,倍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学习领会总书记的回信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时代要求。当今世界正在进入知识不断创新、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都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手段。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的,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是源头,人才是关键。而要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创新型人才,教师是关键。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教育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正是以孟二冬教授为代表的千千万万平凡的学者和普通教师,像胡锦涛总书记信中所赞誉的那样,以勤勉踏实的治学精神攀登学术高峰,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创造性的工作汇成教育创新的源泉。面对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新任务,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广大教师更好地肩负起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重任,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作出更大贡献。
学习领会总书记的回信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职业教育取得较大发展,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将实现新的发展目标。今后15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期。当前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坚持统筹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和区域间教育协调发展,统筹教育的发展、改革与稳定,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必须全心全意依靠人民教师这支队伍。当前我们要着力完成好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三大重点工作任务。而要完成这三大任务,教师是动力之源,是关键所在。比如,当前倍受社会关注、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择校热"问题,其实是择教师、择好教师,突出地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与教师质量和水平有关;再比如,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人民群众更加关注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也需要既有较高理论基础又具有较高技能的"双师型"教师。解决这些矛盾,根本的举措还是要培养出更多优质教师,并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坚定不移地建设好人民教师这支队伍。
学习领会总书记的回信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近些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涌现出许多模范教师,他们的生动事迹感人至深。但教师队伍建设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有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办学思想有待进一步端正,一些教师素质不能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等。我们要从制度创新入手,积极创新教师培养和补充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提高教师培养质量;要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加强教师管理,改革教师任用制度,选拔优秀人才担任教师,形成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机制;要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的全员培训,不断更新和提高教师的知识文化水平。总之,我们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把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总书记在回信中高度评价在孟二冬身上体现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号召各行各业的人们学习他的崇高精神和品德。我们要深刻领会总书记的回信精神,努力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一大批孟二冬式的人民教师
总书记在回信中高度评价了孟二冬同志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全部用来报效祖国和人民的高远志向和勤勉踏实的治学精神、教书育人的敬业精神、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他强调,在孟二冬身上不仅体现了学识的魅力,而且体现了人格的魅力。他的崇高精神和品德值得各行各业的人们认真学习。总书记回信对孟二冬教授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的高度评价和赞誉,是对新时期师德精神的新阐述、新概括,是新形势下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新目标、新要求,有着深刻的时代内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它深化了我们对于师德精神的理解,是新时期新阶段加强师德建设,培养德才兼备教师队伍的行动指南,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铭。
学习领会总书记的回信精神,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新时期师德精神的时代内涵。爱与责任是师德的灵魂,学识魅力与人格魅力是师德的最高境界。教师的魅力是德才兼备的升华,来源于对于学生的博大爱心、对事业的无限忠诚,来源于渊博的学识、教书育人的能力和从不满足的执著精神。孟二冬教授是一位普通的学者、教师。他以一颗火热的赤子之心和默默无闻的工作,坚守着一个教师对国家、对社会、对教育事业的职责和神圣使命,他以师者的崇高境界甚至自己的宝贵生命诠释了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孟二冬精神是一种与优秀中华文化精粹结合的时代精神,体现了广大教师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孟二冬精神是一种寓于平凡之中的伟大精神,他倾注全部的爱心与责任心,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我们的教师队伍中不乏学识渊博的教师,不乏人格高尚的教师,但我们更需要像孟二冬那样兼具两种魅力的新时代的优秀教师。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回信精神,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全国教育系统中深入开展向孟二冬学习的活动,自觉努力地加强学识修养和师德修养,培养具有学识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人民满意的教师。
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和灵魂。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我们一定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大意义,不断丰富和深化对师德精神内涵的认识,将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进一步培养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高尚师德,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师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制度等方面不断创新,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着力解决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要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使师德建设更加贴近实际、贴近教师,把师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教师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并自觉按照师德规范要求履行教师职责。
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必须把各项工作举措落到实处。要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广泛学习宣传模范教师和师德标兵"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先进事迹;要在教育界大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崇尚师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高尚的职业品德和富有成效的教育职业劳动来赢得社会与公众对教师职业的尊敬与尊重。
三、总书记在日理万机中时刻牵挂人民教师和教育工作,为全社会树立了尊师重教的表率。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学习贯彻总书记回信精神,进一步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从孟二冬教授生病住院治疗到不幸逝世,胡锦涛总书记一直都在深切地牵挂着他。孟二冬教授在生病住院期间,总书记委托陈至立国务委员前往医院看望。孟二冬不幸去世后,正在出访途中的总书记从国外发来唁电,委托中央办公厅以他个人的名义送了花圈。时隔不久,总书记含着热泪读完孟菲同学的来信,亲笔撰写了充满深情的回信。总书记在日理万机之中,时刻把人民教师放在心头,时刻把教育事业放在心头,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为进一步弘扬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做出了表率。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各级政府积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教育办实事、办好事已蔚然成风,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得到大力弘扬。发展教育为了人民,发展教育依靠人民,教育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进一步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尊师重教贵在践行。要深刻认识教师队伍建设对教育事业的重大意义和极端重要性,进一步把各项尊师重教的有效措施落到实处,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逐步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使教师在工作岗位上有幸福感、成就感,增强广大教师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增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
尊师重教贵在引导。要进一步大力宣传和表彰教书育人的先进典范,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像孟二冬教授那样,教育战线许多教师尤其是工作在艰苦贫困地区的教师,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甘于奉献,把全部身心投入到祖国的教育事业。他们的先进事迹和优秀品德应该成为整个教育系统乃至全社会学习的榜样,他们的崇高精神,应该成为新时期的主流价值观和道德建设的标杆。
尊师重教贵在自强。教育战线的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不辜负总书记的期望,志存高远,爱国敬业,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勤勉踏实,严谨治学,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勇攀科学高峰;要关心爱护学生,淡泊明志,甘为人梯,以师者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赢得社会各界的普遍尊重。
尊师重教,教育部门责无旁贷。当前,我们要在教育系统迅速掀起学习总书记回信的热潮,坚决贯彻和落实总书记的回信精神,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把我国教育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回信精神
做好庆祝2006年教师节有关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高校)工委、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直属各高等学校:
胡锦涛总书记给北京大学孟二冬同志女儿的回信对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切实做好回信精神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教育部党组研究决定,今年教师节要以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回信精神为主线,以"尊师重教,为人师表"为主题,在全国教育系统迅速掀起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回信精神的高潮,进一步弘扬新时期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促进教育的改革发展。现就学习贯彻回信精神及庆祝教师节有关工作安排通知如下:
一、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并坚决贯彻总书记回信精神
胡锦涛总书记在回信中对孟二冬同志的模范事迹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孟二冬同志不愧是教书育人的杰出楷模,不愧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他的崇高精神和品德值得各行各业的人们认真学习。回信寓意高远,内涵深刻,充满深情,寄予厚望,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教育事业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坚定决心。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教师、关心教师、爱护教师,身体力行、一贯务实的作风也为全社会尊师重教树立了榜样。回信对教育工作具有特殊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对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是巨大的鼓舞和鞭策,为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指明了方向。
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学习贯彻回信精神作为当前的重要任务,深刻领会回信精神的重大意义,切实贯彻落实回信精神,把党中央的关怀和期望转化为积极投身教育事业的强大动力,坚定不移地贯彻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全心全意地依靠人民教师,将教师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坚定不移地将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坚定不移地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努力营造有利于促进教师成长和教师队伍建设的良好环境。
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学习贯彻回信精神,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深入开展向孟二冬同志学习的活动,学习孟二冬同志无限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全部用来报效祖国和人民的远大志向;学习孟二冬同志勤勉踏实的治学精神、教书育人的敬业精神和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学习孟二冬同志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牢固树立人民教师的远大理想,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努力地加强学识修养和师德修养,做人民满意的教师,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二、做好教师节前后学习贯彻回信精神的各项工作
1.教师节前后,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组织召开各种类型的学习会、座谈会、报告会、演讲会等,集中组织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深入学习回信精神。教育系统全体共产党员要以学习贯彻回信精神为主题,过一次组织生活。中央各主要媒体将集中宣传报道各地及学校组织学习回信精神的情况,在全国形成学习宣传贯彻回信精神的热潮。
2.教育部党组发表学习贯彻回信、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署名文章。
3.教师节前后,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集中宣传10位全国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教师节当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2006奠基中国》教师节专题节目。学习宣传回信精神,宣传模范教师先进事迹。各地要采取切实措施,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
4.教师节前夕,教育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颁奖大会。表彰奖励100名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各地和高等学校要结合实际,采取各种形式和办法,表彰奖励在教学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
5.教师节期间,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等教育系统媒体设立模范教师专栏,集中一个月时间,连续报道孟二冬等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
6.教师节前,教育部和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举办"教育家成长丛书"座谈会,研讨交流优秀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经验。
7.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学习贯彻回信精神有关工作部署,介绍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有关情况。
三、有关工作要求
1.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将学习贯彻回信精神放在工作首位,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结合实际,制定学习贯彻回信精神的工作计划,提出明确的工作任务和举措要求,明确责任,密切配合,抓好落实。各地学习贯彻情况及时报教育部。
2.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学习贯彻回信精神的重大意义,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组织广大教师集中收看中央电视台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专题节目,组织学习孟二冬、殷雪梅、郑琦、汪来九等模范教师先进事迹材料和影视片。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增强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学习宣传和教育活动的成果转化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实际行动。
3.各级教育部门要在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下,怀着深厚的感情,认真贯彻回信精神,落实《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尊重教师,依靠教师,服务教师,关心教师的工作、生活、学习与职业发展。根据当地实际,采取有效措施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切实帮助教师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依法保障教师合法权益,为教师排忧解难,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为教育事业新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请各地各高校将学习贯彻情况及时报告我部。
中共教育部党组
二○○六年九月六日
孟二冬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侧记
《中国教育报》2006年2月25日第1版
在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融合中,在文化的深厚蕴涵与生命的火热激情的深情相遇中,一位师者能体现出怎样的博大、尊严与热情?
2月24日的人民大会堂大礼堂,一颗平凡而崇高的教师心灵在这里绽放着最璀璨的光芒。孟二冬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的成员,面对来自首都各界的5000多名听众,深情讲述了孟老师生活中的点滴和自己内心的感动。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作为报告团的一员,在为孟二冬事迹感动的同时,也为北大能出现这样的优秀教师而骄傲。他说,孟二冬是我们党培养出的新一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他身上所反映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正是百年北大精神在当今时代的浓缩和体现。
"学问对他来说,是一项值得用整个人生投入的事业,是一份完美的精神追求;育人对他来说,是老师的天职,是爱心的释放,是让自己踏实宽心的本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说:"他是我们身边的普通教师,然而在这种普通中又有着非凡。"
孟二冬在新疆石河子大学支教的时间只有60天。然而,就是在这人生中看似短暂的一瞬,他平实而伟大的形象永远留在了西部学生的心中。石河子大学中文系学生张瑜说:"孟老师用生命之火给了我们温暖和爱,让我们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神圣与伟大,在祖国的边疆,我们将接过孟老师手中的接力棒,在三尺讲台上传递爱与希望。"
孟二冬的爱人、北大社会科学部副部长耿琴,深情讲述了勤奋严谨、至仁至爱的孟二冬。她哽咽着说:"老孟生命的价值正是通过教学和科研来体现的。作为妻子,我还要继续用爱和努力,帮助他早日康复,重新走上讲台。"
全场的掌声经久不息,泪水在脸颊缓缓滑落。掌声是一种敬仰与震撼,泪水是一份感动与牵挂。全场听众都为这位新时代大学教授的高尚人格与美好心灵所深深打动。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一名学生说,作为一名师范生,我常常思考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孟老师的先进事迹给我呈现了一个真实生动的答案,他所展现的人格魅力必将成为我们争当明日合格教师的不竭动力!
天山见证 支教情深:记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孟二冬(一)
《中国教育报》2006年1月25日第1版
编者按
去年12月,本报刊发人物通讯《他的心和学生在一起--记北京大学教授孟二冬》之后,孟二冬教授的感人事迹在广大师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为了更全面深入地展示孟二冬的人格魅力,进一步弘扬人民教师的师风师德,本报从今日起将连续3天刊发孟二冬的事迹通讯,以方便广大读者更好地向孟二冬学习。
2006年新春佳节将至,正在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的北大中文系教授孟二冬,通过DV短片向新疆石河子大学的学生送去了新年的问候和祝福。
"我有幸能和大家一起上课、学习,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我们结下了深厚的缘分。这种缘分在我来看,不是一般的善缘,而是一种福缘。还记得刘禹锡那首诗吗,那是他遭受了重大的政治和人生挫折后写下的两句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是在勉励自己以乐观向上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面对人生。"
"我今天也成了病树,但我这棵病树也充满信心,充满自信,要和你们这些参天大树们一起迎接新的春天,一起拥抱新的春天。"
1月8日,当这个短片在石河子大学播放时,终于见到天天思念、脸庞日渐消瘦、但眼神依然坚强温暖的孟教授,师生们都流下了眼泪。
支教第一堂课上,他用粉笔写了20块板书,繁体字,竖行直排
巍巍天山雪,浓浓支教情。1月的北疆,室外温度低至零下30多度。孟二冬的几名北大博士生弟子带着老师的嘱托,来到冰雪覆盖的绿洲学府--石河子大学。
病榻上的孟二冬一直惦记着新疆的学生。他说,新疆的学生学习条件艰苦、学习资料欠缺,我想帮他们弄些资料。他让爱人耿琴刻录了200张古籍资料文献光盘,送给石河子大学中文系的教师和学生人手一张。他还拿出3000多元钱买了《全唐文》、《文苑英华》、《十三经注疏》等珍贵的书籍,赠给了石河子大学的中文系资料室。
孟二冬嘱咐博士生给石河子中文系学生开设学习和学术讲座,他特别叮咛:在新疆的学弟学妹面前,一定要谦虚,千万不要摆架子。他花钱买了16箱水果,香蕉、苹果、梨......丰硕的果实承载着老师的关爱,摆满了学生的课桌。博士生余洁说,在石河子大学的3天里,我深切地感受到孟老师在艰苦的环境里和师生们结下的深厚感情。我们真实地体味着老师援疆支教的每一个细节,心中再一次感到无比震撼。
负责联系北大中文系对口支援工作的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中文系副主任朱秋德,经常回忆着孟二冬讲课的风采。是的,当孟二冬第一次走上石河子大学的讲台时,就深深吸引了大家。那是刚到石河子的第二天,孟二冬提前15分钟来到文科楼118室。此时教室里挤得满满的,后面走道上慕名前来的其他院、系的学生还搬来了凳子,更有一些人站着听。孟二冬见此情形,就提前上课了。以后的每次课,孟二冬都提前开讲,因为他不愿让学生等,更是为了能尽量多地传授知识。
没做自我介绍,也没有其他虚套,孟二冬直奔主题,直接对唐代文学风貌做整体介绍,自然得如同已经跟大家相处得很久、很熟。他那一副富有磁性又底气十足的男性嗓音传到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在场的师生们为之倾倒。这堂课,孟二冬在黑板上写了擦,擦了写,用粉笔写了20块板书。他的板书是繁体字,竖行直排,多而整齐,漂亮大方。孟二冬一会儿一擦的板书仍在继续,字字珠玑的讲解一潮高过一潮。这堂课后,许多学生都准备了最厚、最大的笔记本,以招架孟二冬几乎是倾泻而来的知识与才气。
学生在后来给孟二冬的信中这样写道:"在挤满师生的118教室,透过您那铿锵有力、字字珠玑的文学史讲解,在神奇而又美妙、复杂而又多变的唐诗意境中,我们领略着文学的快乐。孟老师,您与我们的心永远地融在了一起。"
为了不影响讲课发挥和听课效果,当石河子大学教师准备拿起相机走进中文系课堂,准备给孟二冬拍几张工作照时,孟二冬微笑地谢绝了。没能留下一张孟二冬讲课的照片,这也成了石河子大学教师心中一个特别大的遗憾。
在生命经受最大考验时,他要求:尽量保住我的嗓子,我还要讲课!
2004年4月26日,孟二冬以惊人的毅力讲完了在石河子大学的最后一堂课。说起那天的情景,许多师生声音哽咽了。
学生们看到,孟二冬手里的麦克风在微微颤抖,喘气的声音比说话声还大,因呼吸困难,他上课时不得不经常停下来,脸憋得通红。坐在前排的学生咬着嘴唇默默地流着泪,手中的笔不停地记录着。"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孟二冬这句话刚落,全班学生连同听课的老师全哭了。此时,孟二冬已发不出声音,他拿起讲台上的水杯,喝了一口水。偌大的教室里,只听见他咽水时艰难地咕咚咕咚的响声,流着泪的学生们无语地望着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师。见此情景,随同孟二冬上课的朱秋德老师赶忙走上前,帮助收拾教案,搀扶他离开教室。孟二冬望着全班学生,嘴巴多次动了又动,似乎想说什么,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刹那间,寂静的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他再次回头看了看所有的学生,眼神充满着内疚,充满着歉意,怀着最大的留恋离开了他最热爱的教室。
朱秋德说,那天在去医院的路上,孟二冬还在费力地说,最后一次课收束得有些匆忙,如果有时间,他还想把最后一章《晚唐五代词部分》讲得更详细些。
文学艺术学院教师周呈武说,孟二冬住院后,我去探望他,他对我说很抱歉,说考试试题还没有出好,等回北京后再寄给我们。
含泪听完孟二冬最后一堂课的中文系2002级学生欧阳超,在当天的日记上这样写道:"我对他有太多的不舍,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位老师能令我产生如此强烈的难舍情愫。"
很多学生不知道,当孟二冬被紧急送回北京抢救,在生命经受最大的折磨和考验时,他对医生说出的唯一希望是:
"尽量保住我的嗓子,我还要讲课!"
他让人理解了什么是对口支援,他的精神在支教中得到了升华
石河子大学的学生时刻挂念着他们的老师。2005年国庆节前,石河子大学中文系学生自发地捐款2881.40元,托回京休假的北大支教老师带给孟二冬。孟二冬和他的爱人很感动,但又分文未动地退还给了学生。
1月19日,石河子大学中文系02级的张瑜和杜淑娟,带着全班同学的问候,来北京看望孟二冬。她们向老师倾诉大家的思念,描述石河子大学的变化和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孟二冬眼眶湿润了。杜淑娟含着泪说:"大学四年,您是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老师。您的唐代文学课给我们的影响太大了,现在许多同学更坚定了当教师的理想。
学生们还给孟二冬带来了漂亮的牛皮手鼓和各式各样的新疆干果。学生们说,孟老师,您要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再来新疆,我们会捧着甜甜的哈密瓜和大大的葡萄欢迎您。您给我们唱歌,我们一起学新疆的手鼓。
"在我们这个西部偏远但又不安于平静的小地方,越来越多的人受各种诱惑,向往着富裕、开放、繁华的世界,一批人走了,像潮水一般被喧哗世界的大海所淹没,另一批人又在蓄势待发,摆好了起跑的姿势。"石河子大学教师卿涛说:"在西部边疆教育的讲台上,当我们年轻一代高校教师被孟二冬震撼之后,我们明白,自己责任的种子早就埋在了这片土地上,根植在国家、民族振兴的土壤里,年轻的肩上开始感觉到重量了,但脚步一定是更轻快了。因为,我们身边会有更多像孟二冬一样坚守自己的生活选择和学术追求的人在引领着大家前进。"
石河子大学党委书记周生贵感叹道,现在我们才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对口支援,除了学科、学术和人才培养的推动外,在精神文明尤其是学风、精神的这种感染和力量,对于我们西部大学的建设更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石河子大学日前已发出聘书,聘任孟二冬为该校终身教授。正如北京大学副秘书长赵为民教授所说,孟二冬是一个在平凡中体现伟大的普通教师,学生对他有那么深的感情,教师对他有那么深的留恋。他的精神,在支教中得到了升华!
燕园耕耘 言传身教:记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孟二冬(二)
《中国教育报》2006年1月26日第1版
1月12日,大雪中的北大未名湖畔晶莹剔透,更显妖娆。缤纷的雪花落在中文系博士生李晶的睫毛上,湿润了她的双眸。"今天是孟二冬老师的生日。老师出生在这样一个天寒地冻的季节,也许意味着他的生命要经受艰难的历练。我相信,老师的生命力一定像冬天一样顽强不屈,他会再微笑地站在讲台。"
丰年瑞雪,孟二冬迎来了49岁的生日。在瑰丽的烛光中,他吟诵了《淮南子》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的语句,来鞭策自己身为人师,更需时刻反思,提升修养,回报学生。
每一次学生来,他都特别开心,但每一次都带来体力的透支
倒在援疆讲台上的孟二冬,在北京经历了命悬一线、妙手回天的生死抢救后,病情得到了控制。他历经3次大手术、几次化疗,以顽强的毅力坦然面对病魔,他的乐观积极感动了身边每一个人。而在病榻上,他始终坚持指导学生。
几天前,因为光顾着和学生谈唐代文学,耽误了服药时间,孟二冬吃药时有点急,一颗药片卡在了他狭窄的食道里。虽然后来医生在胃镜下做了扩张,可是因为狭窄部位出现了水肿,使得孟二冬几天不能吃东西,明显地消瘦多了。这时候,05级硕士生蔡丹君来医院看望老师。一看到学生来,孟二冬可开心了,顿时精神百倍,一聊又是很长时间。
蔡丹君说,看到老师饿着肚子却神采飞扬地问我最近的学习情况,我心里非常过意不去。她回忆说,就在2005年9月10日老师做开颅手术前一天,她去医院看望他。老师从病床上坐起来,语重心长地给这位新弟子上了第一课。从治学到做人,从生活到理想,老师娓娓道来,一直谈了一个多小时,根本就不像一个第二天就要做开颅手术的人。
"我这半年来,在老师的交代下,转向其他导师求教,但我知道孟老师的内心其实很歉疚,因为这无疑会给其他老师带来很多麻烦。孟老师虽然不能经常阅读我的学习报告,但他始终指引我研究的方向,传授我治学的方法。"
孟二冬有5个学生今年面临毕业,他觉得在毕业的节骨眼上学生更需要答疑解惑,于是他安排每个学生一人轮流一天,来病房和他论谈。他和学生一起吃饭,挪桌子、搬椅子、洗碗,还非常细心地照顾学生。让学生们感到非常内疚的是,因为照顾学生忙这忙那,十几天后,孟二冬患上了感冒。
"对常人来说,感冒没有什么,可是对孟老师来说,却有生命危险。每一次学生来,孟老师都特别开心,每一次都带来体力的透支。但他宁愿如此,他想的全都是学生。"北大肿瘤医院党委书记李萍萍非常感动地说。
他看过的学生论文,几乎每一页都夹有小纸条,比学生自己还要认真
孟二冬对他的每一个学生都赞不绝口。他经常对学生说,现在我们的文学研究很多都是在研究外围的东西,我们要把研究重点放回到文学的本身来。李晶说:"孟老师对我们特别宽容,但这种宽容不是一种放任,而是因材施教,寄予一种最深的鼓励,在感动和激发中鼓励你做学问。"
李晶说,还没进北大时就知道孟二冬的《〈登科记考〉补正》,非常崇拜。可是她也有另外一种担心,就是孟老师学问扎实,注重考据,而自己因为性别特点,偏向感性,她担心自己做不好学问。孟二冬琢磨到她的想法后,充分肯定了她的研究特色,说:"《〈登科记考〉补正》只是我学术上的一个准备,我要走一条把学术性情建立在扎实学术准备上的道路,性情为本的研究方式也是可以坚持的。"老师看完她第一篇论文后发来的短信,使李晶深受鼓舞并一直珍藏在手机里。短信是这样写的:"论文看毕,此节写得甚好,能看到你的才气和功力,很为你高兴。但是在个别地方还有所笔误。天气炎热,注意身体。"
"孟老师批改学生作业总是一丝不苟。"博士生刘占召说。每到批改论文时,孟二冬的家就成了图书馆,到处会铺满打开的书,供他随时查找。他看过的学生论文,几乎每一页都夹有小纸条,纸条上除了对论文的框架和立意提出建议外,还有对错字的勘误--常常比学生自己还要认真,让学生非常受感动。博士生翟景运说,2003年,孟老师从日本讲学回来没几天,他就把论文发到孟老师的信箱里了。他当时想,老师去日本讲学两年没回家,手头上一定有许多的事要办,家里也会有不少事等着他去做,先把论文发给他,待他有时间时再说吧。可没想到仅仅三天,孟老师就把4万多字的论文看完了,还批改了许多意见,连一个错字都不放过。
不仅是指导研究生,就是指导本科学生做学年论文,孟二冬也一丝不苟,认真辅导,连一条注释也要反复推敲,甚至还亲自为学生找资料。在课堂上,孟二冬每次上课都会早一点到,下课后也会晚一点走,希望与学生有更多尽兴的交流。
病情历经了几次反复后,孟二冬更加惜时如金,一心琢磨着要把时间争分夺秒地利用起来。于是,他向系里提出借用一间校内单身宿舍,以便与学生们随时交流。"多活一天,就要多和学生呆一天。"
孟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是人格的流露,并非简单的职业要求
北大中文系系主任温儒敏说,孟二冬对学生的关爱是非常自然的,是一种人格的流露,并非简单的职业要求。现在有的教师太忙,学生又多,根本没有多少精力关照学生,"放羊"现象严重,"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各种各样的物质产品都在不断增加,但爱心似乎在减少。我们有鲜花、有美酒,有汽车、房子等等,如果缺少爱心,就如同生活在无味的沙漠中。爱心是那样宝贵,现在又有短缺的趋势,所以孟二冬显得可贵"。
在学生的眼中,孟二冬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已经博士毕业的曾祥波说:"孟老师为人宽厚,真诚、平等地对待学生。他做事为别人考虑得多,为自己打算得少,为别人做了好事也不说。孟老师曾经为我写过几封推荐信,却一直没有提起过,还是别人说起我才知道。"每次想到这些,曾祥波的心里都会泛起一股暖流。
2003级硕士生赵乐说,刚搬进新建好的学生宿舍时,孟二冬担心有甲醛的污染,自己花钱给每个宿舍送了一盆绿萝,郁郁葱葱,青翠欲滴。刘占召说,每隔一段时间,孟老师就叫学生们到他家吃饭,亲自下厨房做香喷喷的红烧肉,有时师生们一起做饭做菜,边做边聊边讨论问题。而请学生在外面吃饭的时候,孟二冬总是给学生点烤鸭吃,而且一点就是两只。
孟二冬现在每天都能收到许多信和贺卡,大多都是他的学生从全国各地寄来的。比如,新疆石河子的学生给他叠了千纸鹤,寄了几百张贺卡,今年又邮寄过来一个特别大的"不倒翁",希望孟老师永远坚强不倒。孟二冬曾经执教的安徽宿州师专和山东烟台大学的学生,也给他写来很多信。烟台大学87级的一名女生在信中说,在大学时上孟老师的课,她总是坐最前排听得最认真。一名在美国深造的学生说,孟老师讲课时的神采飞扬和对学生的认真态度,一直让他非常怀念。而这么多的学生,孟二冬却几乎每一个都能想起,他一边看信,一边对身边的弟子说着当年的往事,他的思绪仿佛回到了从前。
随着农历新年的临近,节日的气氛越来越浓。孟二冬准备了许多精美的贺卡,他说有很多人要感谢。因为他胸部插着针管,而且感冒未好,写贺卡的计划只能暂时搁置下来。他的学生说,老师,要不我们替您写吧。孟二冬笑着拒绝了--"还是等我好些了,自己来写吧。这么多关心我的人,还有我的那么多学生,我要亲自向他们致谢"。
为人为师 完美融合:记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孟二冬(三)
《中国教育报》2006年1月27日第1版
"他没有什么惊天动地或重大影响的成就,甚至可能系里有些老师还不认识他。但你仔细品味孟老师的为人为师,能体会到他在平常生活中呈现的人格魅力。"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温儒敏教授这样评价他眼中的孟二冬。
深入挖掘孟二冬的人格魅力,北大社会科学部部长程郁缀教授的话很有说服力:孟二冬研究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彩的部分--唐代诗歌,正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哺育了他,而他又是充满着现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可以说,他就是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的完美融合。
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就是把教书育人作为一种职志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中,为学、为师、为人是统一的。在现代社会这种传统越来越稀缺时,孟二冬却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在一些人匆忙于名利场、焦虑于得失间的时候,孟二冬沉浸在对传统学术的梳理和研究中,与"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箴言相伴而行。孟二冬有很多藏书,许多书籍都包有磨得发白的封皮,翻检开来,里面夹着一张张用于索引的便条,一些没有封皮的书则已被翻检得发黑,他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功底,就来自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苦读。1980年,孟二冬在宿州师专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三进北大学习深造,学术起点不算高,在做学问的路上心无旁骛地执著跋涉,其中的艰难曲折不在少数。住在北京大学44楼的许多年间,孟二冬成为学校图书馆古籍阅览室的"第一读者"。他每天抱着开水杯,早去晚归,风雨无阻,和图书管理员一起上下班,多年如一日。"虽不能偃仰啸歌,心亦陶然。"
正是靠着这种日积月累、水滴石穿的扎实和勤奋,他的力作《〈登科记考〉补正》,广集众长,推陈出新,一出版就广受好评。在书的后记中他慨叹道:"寒来暑往,青灯黄卷;日复一日,萧疏鬓斑,几不敢偷闲半日。"
中文系教授蒋绍愚还记得,当他拿到孟二冬花费7年时间写就的100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时,他是何等的感慨,在当今还有人踏踏实实地花时间去做这种扎实的学问!"这样一种文学史料性质书籍的出版,根本不会在学术界引起轰动效应,如果发行也就只有几千本的销量。"然而,孟二冬呕心沥血所做的这项填补文学史空白的研究,不仅内容翔实,而且大都是从第一手资料出发。孟二冬还把所得的3万元稿费,全部换成了著作,送给自己的老师和学生。
温儒敏说,孟二冬已经到了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那就是把从事的教书育人、潜心治学作为一种职志,当作一种追求。进入这种状态后,自得其乐,融为一体,成为一种人生境界。在当今一切都讲求经济效益的气氛中,孟二冬的这种精神和学风显得比较"另类",但这正是其可贵之处。
哪怕面对面坐着不说话,也能感到彼此的心灵是相通的
孟二冬为人沉静,但对人都是付出一片真心,非常真诚。
北大中文系教授陈保亚是孟二冬读硕士和博士时的同学。他回忆,读书时的孟二冬不爱说话,但总是把饭盆里的肉菜分给经济困难的同学,总是勤快地打扫宿舍,总是默默把每一个暖水瓶的热水打好,总是在踢球前主动给破旧的足球充好气。有时和孟二冬面对面坐着不说话,但也能感到彼此的心灵是相通的。而有的人尽管滔滔不绝,其实你看不出他真心想的是什么。
他做每一件事总是能替别人想到,可是他答应你的时候从不说什么豪言壮语。他的导师袁行霈先生这样评价他的弟子:孟二冬为人清正刚毅、治学勤勉踏实。他在承诺一件事情的时候,话是如此之淡,以至不敢确定他是否真的想做;而在做的时候却肯于花如此多的气力,以至深怕他过于劳累,这样的人太值得信任了。
孟二冬在中文系担任学术刊物《国学研究》的秘书,平时有很多细致的行政事务。他给每一篇文章的作者都认真回信,细致地给信封口、粘邮票。他的妻子看他劳累,提出帮他粘邮票,可是孟二冬担心她粘得不够端正,坚持自己来做,他从每一个细节中都体现出对人的一种尊重。
孟二冬的真诚给医护人员也留下了很多的感动。北大医院胸外科的护士们最难忘怀的,是孟二冬第一次手术后特殊的微笑。因为气管和食管同时切除了一部分,所以术后很长一段时间,孟二冬的头都抬不起来。但是每次护士们推开病房的一瞬间,第一眼看到的肯定是孟二冬歪着头微笑地在说"你好"。
完善健康的人格,使他面临困难时总能坦然面对
孟二冬不是人们传统印象中只顾埋头故纸堆的学者。他体型高大,身材挺拔,外形阳光,学生们都说他很"酷",有日本影星高仓健的气质。他热爱运动,在宿州师专的跳高纪录在他离开学校后的20多年里都没人打破,在北大的教工运动会上他也是跳高冠军。他还是排球高手和足球前锋,是运动场上最抢眼的人物。他平时总是穿着运动服、运动鞋,上课也不例外。如今在病榻上,孟二冬也穿着运动服。外表的阳光气质正是内心精神的使然。
他遭受着病痛的折磨,却从不呻吟、从不诉苦,始终向人们展示最温暖的笑容。他的学生、同事、朋友经常提到,每次去医院看孟二冬,虽然他的样子日渐憔悴,但是他的精神状态之好总是出人意料。他谈笑风生,从不回避自己的病情;他很幽默,常拿自己开玩笑。做了开颅手术后,他的一位学生来看他,问:"老师,您感觉怎么样?"他说:"感觉很好!"停了一下,他风趣地说,"这是聂海胜乘神六返回地球时说的第一句话,我都快赶上聂海胜了!"
陈保亚这样评价他的老同学:"孟二冬有完善的、健康的人格,所以当他面临困难时,总能冷静而坦然地面对,作出常人做不到的明智选择。"
正是在病榻上的这一年多里,孟二冬新招了三个博士生和两个硕士生,送走了三个硕士生,并亲自辅导了他们的毕业论文写作;去年春天全校运动会,他出现在中文系的仪仗队中;去年5月,毕业班研究生足球告别赛,他居然上了场;去年暑假,他还报名参加了中文系工会组织的学车,一个月就拿到了驾照;他修改并再版了《中国文学史》;他在《北京大学学报》上发表了《中国文学的乌托邦理想》,在《国学研究》上发表了7万字的《陶渊明无弦琴的认同与启示(上、下)》;他练习书法,写的是"云山风度,松柏精神"......
有一批像孟二冬这样的老师,大学就能保持她的精神魅力
"孟二冬是我们身边的英雄,"温儒敏说,"孟二冬是北大教师群体的一个代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当代知识分子的高尚品格。孟二冬不是制造出来的英雄,他是那样朴实,那样真实,也许他在悄悄地改写着英雄的概念,这些英雄就生长在普通的生活中。"
北大教务部副部长方新贵教授说,大年三十晚上漫步北大校园,能看到理科楼、实验楼等很多楼里,亮灯的教室还在三分之一以上,许多老师和学生还在加班。像孟二冬这样的老师,北京大学还有许多许多。3年前,数学系有一名身患绝症的教授,在去世前20天,还要求学生用担架把他抬到考场监考。院里要求他停止上课在家休息,而这名教授说,只有当我站在讲台上,我才觉得我的生命是有意义的。就在不久前,在陕西周公庙遗址第二期考古发掘中,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一名长期在野外摸爬滚打的教授,因为忘我工作被埋在了坍塌的土层里,后来是被学生扒出来才得以获救。
正是这样的氛围,孕育出了以孟二冬为代表的优秀教师群体。在市场经济大潮涌向学校的大环境下,名与利的诱惑却没有动摇这些默默无闻地耕耘着的教师们。在三尺教坛之上,在著书立说之中,在为人处世之间,他们以文化的深厚蕴涵与坚韧的理想信念,树立着当代教师的坐标。温儒敏说:"我所看到和理解的孟二冬就是这样一位有爱心、有责任感、有学术尊严,同时又非常热爱生活、非常阳光的当代知识分子。他的身上体现了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有一批像孟二冬这样有品格有坚守的教师,大学就能保持她的精神魅力,就有了主心骨,就能更有效地抵制低俗浮华的空气,就仍然称得上是一块学术净土,也就能为中华文化转型与重建作出更多不可替代的成绩。"
做无愧于时代的光荣教师
本报评论员
在质朴的平凡中透现一种深刻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没有刻意去追求什么效应,但却绽放出时代的光彩,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北京大学教授孟二冬的事迹让我们由衷地作出这样的解读。
他以一颗火热的赤子之心,默默无闻地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和人民教师的价值标准。他甘为人梯,诲人不倦,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他毅然接受支援边远地区教育事业的任务,在病魔缠身的情况下也难以放下自己那份责任,仍然以坚韧的毅力支撑着上好每一堂课。即使身在病榻,他还牵挂着新疆学生的学习,还坚持指导着身边的弟子。
在他的人生辞典里,为学、为师、为人高度和谐统一。做学问,他博学而笃志,淡泊以求真,七年磨一剑写出《〈登科记考〉补正》;做教师,他痴情于讲台,教书更育人,学生都把他当作人生道路上的航灯;做人,他清正而刚毅,乐观且豁达,坦然面对病魔的咆哮,向死而生。
孟二冬不愧是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在社会转型中,有些人迷失在思想浮躁、价值观紊乱、道德困惑、市场喧嚣之中,但孟二冬坚守了自己的信念、自己的人格,坚守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基本良知,一种对国家、对社会、对事业的良知。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就是一个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的普通教师塑造的人格形象。
孟二冬不愧是当代人民教师的楷模。在大学校园日渐远离"象牙塔"的称呼,一些高校教师不安心教学和科研,一心追逐个人名利的时候,他以师者最为本真的境界,把心全部交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他都身体力行,完美地诠释了一个当代人民教师的神圣使命。可以说,他真正做到了为人师表、道德高尚。
孟二冬的精神,是一种时代的精神,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爱国主义追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的精神,又是一种平凡的精神,体现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把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和回报,具体落实到自己的事业和学生上,在普通教学和科研岗位上,恪尽职守、呕心沥血、淡泊名利、执著追求。
正是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和热爱,让孟二冬的生命之火为教育事业而燃烧。这种忠诚、这种热爱,是中国知识分子几千年绵亘不断的道义传承与现代社会赋予的神圣使命的高度融合;这种忠诚、这种热爱,是中国教育界最可宝贵的奉献精神与脊梁精神的完美体现。向孟二冬学习,就是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坚持和发扬这种精神,拼搏奉献,利国利民,做学生热爱、人民满意的优秀教师,做无愧于时代的光荣教师。
斯人已去 风范长存
《中国教育报》2006年4月24日第1版
4月23日的清晨,天空醒得特别早。或许,是思念太浓,让黑夜也不曾睡去。
早上8点半,记者跟随孟二冬老师的学生一起,坐车前往西三旗老师的家里。学生们手捧白菊,一路很少说话。空气似乎都在沉默,只有淡淡的菊香在风中播散着牵挂。
妻子耿琴:老孟的生活太不易了
孟老师的房间阳光充沛,摆满各种绿色植物。书房里都是书,孟老师的爱人耿琴老师整理着孟老师的读书笔记和讲义。书桌上静静地铺着大张未着墨的宣纸,仿佛正等待孟老师潇洒沉着的落笔。耿琴老师说,就在2月份最后一次住院的前一天,孟老师还在这里练习书法。住院后,孟老师把一些毛笔和宣纸也带到了医院,一有空就坚持练字。耿老师给我们看了孟老师的很多书法作品,其中有一幅写着"守真志满,逐物意移"。
在学生们的协助下,家中简单精致的灵堂很快布置好。照片里的孟老师,灿烂温暖地笑着,照片旁边摆放了孟老师生前喜爱的物件,有笔墨纸砚,有《登科记考补正》,每一件都能引出一段回忆。
孟老师编著的书籍,也整齐地放在一张桌子上。厚厚的《中国诗学通论》,密密麻麻地夹满了上百张书签。耿老师说,这是孟老师为书所做的校正。那是1995年前后,一家人住在北大的筒子楼里,大冬天非常冷,孟老师就坐在被窝里,认认真真地校正。《中国文学史》是孟老师去新疆石河子大学支教时,带到新疆去校对的。孟老师出的每一本著作,都力求完美;每一个字句,都要求准确无误。
孟老师这10年来一有时间,就看书做学问,很少照相。为了挑选一张合适的照片作为遗照,耿老师和学生们费了很多心思。耿老师说,老孟住了20多年的筒子楼,西三旗的新房子住了不到7个月,患病后在家断断续续地也不到5个月时间。老孟的生活太不易了,尽管他自己不觉得苦。
学生:为救治老师向世界求助
"这两天北京的天气很差,却挡不住小树一点点地绿起来,嫩绿地铺向道上的天空,生机盎然。图书馆那条道上的迎春花很好看,一丛一丛的紫丁香很香很香......等着您早日康复,归来还看满园春。"
这是整理出来的一名学生写来的卡片,落款是"北大爱心社的一名社员",时间是"4月18日"。像孟老师这样拿自己的心去爱学生的老师,在患病后曾有许许多多不相识的学生在默默地为他祈祷祝福。
4月5日开始,一篇题为"拯救北大教授孟二冬"的帖子在网上传播。发帖的是孟二冬的学生们。
"我们知道北京肿瘤医院已经代表了国内这一领域的最高水平,但看到老师忍受这样的病痛,我们又帮不上忙,心里很难受。"孟老师指导的博士生刘占召说,从4月5日开始,他们把孟老师的病情简介发布到国内多个论坛和医疗机构的网站,并通过在国外就读的同学,把帖子翻译后发布在德、美、日、韩等国家的高校及医疗机构网站。学生们希望能得到减轻治疗痛苦、延长生命的药方或治疗方案,以供治疗小组参考给孟老师治病。
孟老师的学生可以说是一群不寻常的学生。孟老师像他们的父亲,他们之间则亲如手足。刘占召说:"虽然孟老师不能像其他导师那样时刻指导学业,但孟老师体现出的为学之德、为师之德、为人之德、为志之德,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鞭策着我们。"孟老师病重时,学生们都是轮流在床边照看。目前,耿老师和学生们初步选定了一处在香山附近的公墓,那里环境幽静,沉睡着许多孟老师生前敬重的知名学者。
护士小卫:他让生命绽放光彩
孟老师给身边每一个人留下的记忆是那么的深刻。北京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病房的护士小卫护理过孟老师,孟老师的坚强和儒雅还历历在目。记者看到了小卫写的护士日志。在日志里,记录了她心灵的震撼。
2月13日:孟老师是个非常沉默的人,话不多,这是我们长久观察得来的共同结论。他的内心世界必定繁复,他是个善思考的人。他每天在练字,虽然已经改为用铅笔练字了,但还是可以看出笔锋不错。都说练字、写书法是修身养性的一种途径,看来可以从孟老师身上印证,练字可能是他分解痛苦的一种方法。他对谁都那么客气,尤其对我们医护人员,虽然声音嘶哑、不善言辞,但我们感觉得出是发自内心对我们的尊重,我们也更尊重他了。
2月20日:今天我在病房里看到孟老师坐立不安,通过我对病情的了解、查体,对神态的观察,想必他的骶尾部疼痛更加厉害了,可他从来不说,可能是他从来不愿给别人添麻烦,我们只能勤观察。向医生汇报后协助孟老师服用了一颗止痛药,他才慢慢坐下来。
4月3日:这两天我和孟老师达成了默契,做每项操作,向他打手势,很积极地配合我,他是我们众多患者中一位普通而又平凡却能让生命绽放出光彩的强者。
4月5日:几个月来一直是我在护理他的身体,但他坚韧不拔、战胜疾病、不屈不挠、积极乐观的精神,却时刻在净化着我的心灵。"
导师袁行霈:他以生命创造了一项纪录
孟老师坚韧质朴、治学勤勉的一言一行,依然恍如昨日。他的导师、北大知名学者袁行霈教授,在得知孟老师去世的消息后,老泪纵横。在悼文中,他写下了埋在心中许久的话:
"今晨传来二冬去世的消息,虽在意料之中,仍然想抗拒它。一个跟随我25年、精力超常充沛、值得信赖、前途未可限量的学者,难道就这样永远地走了吗?实在是太可惜了......
"他跟我在一起的25年,正好是他生命的一半。1981年他来北大进修的时候才24岁,他那高高的身材、黑里透红的面孔,以及炯炯有神的两只大眼睛,处处都透露出聪明和毅力。我看出来了,这是一个要将自己投入学术之中的年轻生命......
"二冬是运动员,他在母校的跳高纪录保持了多年。在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学者中,这样的人不多。我虽然没有见过他跳高,但我最清楚地看到了他如何攀登学术的高峰。他的眼光,他的学识,都已达到使他进入前沿的地步。眼看着就要开始冲刺,可惜他倒下了!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惋惜哀悼之余,转而想到二冬在普通的教师岗位上,以自己的生命创造了一项纪录,在人生的标杆上刻下了一个带有标志性的高度。他的生命结束了,但他那种默默奉献的精神,他那种敬业的态度,他卓越的学术成果,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这是怎样的一种珍惜爱怜,师生情深!"细柳春风,此日护君归后土;明窗朗月,何人伴我话唐诗。"
他留下了对我们所有人的爱
《中国教育报》2006年4月23日第1版
侵扰北京多日的沙尘终于散去,在今天这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却听到了孟二冬老师去世的消息。
孟老师是爱的化身。从去年10月份起,孟二冬这位普通的大学老师开始被媒体宣传报道。因为孟老师患病治疗,而且发声困难,作为记者,我了解孟老师的事迹,都是从他周边的同事、学生、家人述说的点点滴滴,逐渐串起来的。他的的确确是个普普通通的老师,但他的的确确又是个不普通的老师。他真实而温暖,内心充满了爱--对教师这门职业的爱,对文化学术的爱,对学生弟子的爱,对家人亲人的爱,对周围人的爱。而每一份爱,都可以说出许许多多的小故事,或感人的,或平实的,这就是一个充满着人性的当代大学教师的形象。几个月的采访经历,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次教育,一次灵魂的洗礼。
孟老师在北京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的时候,我前往了几次。一次是跟随他的几名学生去看望他。在狭小的病房里,我看到了在和病魔搏斗的孟老师。为了不影响他治疗,我没有提问,而是在他和学生谈话的时候,一直站在旁边记录。孟老师在谈话的时候,几次让我坐着记,眼睛里写满了呵护。很久后的一天,我碰见他的一名学生,他的学生对我说:"孟老师经常提起你呢,说你工作很专注、很敬业。"孟老师就是这样,在病中还一直关怀着身边的人,不管是熟悉的,还是不够熟悉的。
今年春节前,孟老师在新疆石河子大学教过的两名学生看望他,场面很感人。两年多师生未见,而且孟老师患病前后的身体变化非常大,学生接受不了,哭了。我看到孟老师嘴唇微微抖动着,眼中也含着泪,但一直没有落下来。最后学生走时,孟老师拖着虚弱的身子,送到病房门口,举着手和学生告别,一直等到学生消失在走廊的尽头,孟老师才依依不舍地慢慢放下手。我再回头的时候,看见孟老师单薄的身子靠在门口,低下头用手抹着眼中的泪。我不敢再看他,这是我第一次看见坚强的孟老师流泪,我知道他心里有太多的爱割舍不下。这一刻,我也落泪了。
本报专门负责摄影的记者修伯明,用一颗心给孟老师拍摄了一系列精彩的好照片。他经常和我说起,他在拍摄过程中内心的感动。在几次采访后,为了拍出效果更好的照片,他提出想找个时间,专门给孟老师拍几组照片的想法。让他想不到的是,第二天,孟老师的爱人耿琴老师就打来电话,说正好有学生来医院看望孟老师,可以过来给孟老师拍照片。那一天,来了好几个学生,孟老师的状态特别好。在病房里拍了许多他和学生在一起的照片后,大家又到医院的一个室内阳光花园拍照。阳光暖暖地洒下来,孟老师和爱人、女儿、学生们在一起,说着、笑着,谈生活、谈学习,气氛特别融洽。修伯明至今还能回忆起那时感人的、充满爱的情景。整整一个下午,他认真而充满感情地拍了许多许多照片。孟老师和家人通过数码相机看到小照片以后,感觉非常满意。
回到报社,修伯明把几次采访的照片共几百张,刻成光盘,并挑选出两张孟老师最满意的放大到12寸,到图片社用水晶裱装好,等待下一次采访再送过去,因为工作繁忙,这一等就是好久。上周的一天,修伯明接到孟老师女儿的电话:修叔叔,我爸爸情况不好了,有一只眼睛看不见了。修伯明连夜赶到医院。孟老师病房的灯很暗,修伯明在门外把装帧好的照片和光盘送到耿琴老师手中。耿琴老师看了,非常感激,连声道谢,说,太谢谢了,老孟是个平凡的人,平时也没有什么好的照片,这些是老孟拍过的最好的照片。
后来,听孟老师的学生说,几天前,一直昏迷的孟老师突然能够睁开眼睛,耿琴老师赶紧把照片放到他面前给他看,孟老师的眼睛一直望着照片,微微地笑着,好像依稀看见了照片里的自己。如今,这些被耿琴老师称赞为最好的照片,已经成为最最珍贵的资料。
采访过这么多次,印象中孟老师并没有说过什么惊天动地的话,只有寄语学生们的"我是一棵病树,我要和学生们一起拥抱春天"。这句话,给人印象非常深刻。而如今,春天到了,孟老师却在最美的春日里走了,留下了他对学生们和所有人的牵挂和爱,留下了一片万木复苏,春暖花开。
人师表品德高尚的教师楷模
--在孟二冬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的讲话
教育部部长 周济
(2006年2月24日)
《中国教育报》2006年2月28日第1版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
刚才,我们聆听了报告团六位同志的报告,感受到一种心灵的震撼,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教育。为人师表,品德高尚,孟二冬同志在为师、治学、支教、为人等各个方面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令人深思,催人奋进。我们为教育战线涌现出这样的教师楷模而倍感骄傲和自豪!在这里,我代表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代表全国二亿五千万青少年学生,向孟二冬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祝福!
党中央、国务院对学习宣传孟二冬同志的先进事迹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对孟二冬同志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今天报告会前,陈至立国务委员亲切接见了孟二冬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向孟二冬同志的家人转达了胡锦涛总书记对孟二冬的亲切问候,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孟二冬同志表示崇高敬意,称赞他是"为人师表、品德高尚"的教师楷模,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向孟二冬同志学习。这既是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巨大鼓舞,也是对我们的殷切希望。
孟二冬同志是北京大学的一位普通教师,孟二冬精神最突出的特点是平凡而伟大。孟二冬同志平凡而伟大的事迹在北京大学、在全国教育战线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孟二冬同志平凡而伟大的精神感动了北大、感动了中国。人事部、教育部授予孟二冬同志"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教育部党组作出了《关于向孟二冬同志学习的决定》,号召全国教育系统的师生员工向孟二冬同志学习,一个向孟二冬同志学习的热潮已经在全国教育系统广泛开展起来。
向孟二冬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的爱心,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对学生极端的热忱;学习他高度的责任感,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学习他坚持教书育人的正确方向,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学习他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尚品行,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甘于寂寞,绝不浮躁,精于教学,潜心学问,刻苦钻研,严谨治学;学习他胸怀宽广、热爱生活、坚韧顽强、乐观豁达的思想境界,以一往无前的精神克服各种困难,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
向孟二冬同志学习,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民族振兴,教育为本;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办好高质量的教育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人民教师这支队伍,坚定不移地建设好人民教师这支队伍。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要把师德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不断强化爱与责任的教育。
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用爱与责任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当代教师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在孟二冬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的主持词
中宣部副部长 欧阳坚
(2006年2月24日)
《中国教育报》2006年2月28日第1版
孟二冬同志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教二十多年来,他始终牢记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甘于寂寞、严谨治学,埋头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在人文学科的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果。特别是他撰写的《〈登科记考〉补正》,历时七年,100多万字,耗费了大量心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得到了我国文学界和史学界的高度评价。2004年,为支援新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他主动要求参加北京大学对口支援新疆石河子大学的教学工作,虽身患癌症,仍不顾病痛,以顽强的毅力,坚持给学生授课,树立了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最近,中央主要媒体集中宣传了孟二冬同志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教育部党组作出决定,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向孟二冬同志学习。今天,为深入学习宣传孟二冬同志的先进事迹,中宣部、教育部、北京市委在这里联合举行孟二冬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
刚才,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亲切接见了孟二冬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全体成员,并发表了重要讲话。陈至立同志高度评价了孟二冬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高校教师认真开展向孟二冬同志学习活动,为推动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出积极贡献,我们要很好地领会落实。
刚才,周济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对孟二冬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进行了系统阐述和概括,对全国教育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深入开展向孟二冬同志学习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民教师是无上光荣的神圣职业。培养造就亿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孟二冬同志堪称"为人师表、品德高尚"的典范,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他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当代人民教师的精神风貌,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他不仅值得广大教职员工学习,也是各行各业和全社会学习的榜样。
我们大家向孟二冬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对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无比忠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牢固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人生追求,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引导学生砥砺品性、钻研学问。我们大家向孟二冬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淡泊名利、勇于奉献,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争创一流的工作业绩。我们大家向孟二冬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耐得住清贫、抵得住诱惑,乐观豁达、奋发向上,坚忍不拔、顽强不屈,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
同志们,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格的魅力是无尽的。让我们以孟二冬同志等先进模范人物为榜样,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光明日报评论:孟二冬何以感动我们
孟二冬走了。他使我们想起了诗人臧克家的名句:"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一个普通的大学教师,一位普通的学者,一名普通的知识分子的辞世,为什么竟撼动了那么多人的心?
"尺璧非宝,寸阴是竞。"《千字文》中的这句话,曾被孟二冬反复书写过。对孟二冬而言,这句话不仅是一句格言,还是一个坐标,更
是一种选择。实际上,孟二冬也正是按照这样的坐标,以自己的一生践履了这样的选择。这样的人生坐标也许并无新奇之处,这样的人生过程也许与轰轰烈烈无涉。但是,在我们对人生的亲历中,在我们对历史的感悟里,我们难道没有发现,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其成就伟大抱负的方式不唯轰轰烈烈,有时更需要平平淡淡吗?
我们处在一个改革的时代,社会正逢一个转型的时期;发展一日千里,变化日新月异。由此,人们喜欢听跌宕起伏、出奇制胜的故事,爱看不可思议、海市蜃楼般的奇迹;有些人习惯在聚光灯和追光灯下发现辉煌,热衷在观者如云、应声如潮的舞台上展示不凡。然而,不论历史还是现实,都注定不会让每一个人都成为那些精彩故事的主人公。那么,故事以外、奇迹以外、辉煌以外、舞台以外的为数众多的普通人,应当怎样担当起自己的角色呢?
孟二冬短暂的一生,回答的正是这样的问题。孟二冬平凡的事迹,感动我们的也正是这样的问题。
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多重角色:家庭一成员,群体一分子,国家一公民......每个角色都有其相应的角色担当。抱负其所应抱负,担当其所应担当,这,方是一个成功的角色。
一个普通人应该有什么样的抱负和担当,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应该怎样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担当?对此,作为一个学者,孟二冬于平淡和寂寞之中倾其生命给我们做出了示范。不论是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还是为人徒、为人长、为人师,孟二冬都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完成了自己的角色担当。孟二冬不负人们对其多重角色的不同期望,利利落落、洒洒脱脱地在人生之途上走了一遭,成为一个"为人师表,品德高尚"的人。
其实,投身于"轰轰烈烈"往往需要某种机缘,而平平淡淡却正是人生的本色所在。沽名于浮躁只能通行于一时,取利于失范更是长久不了。大到成就宏伟事业,小至完成自己的角色担当,更多人在更多情况下需要的正是执着于平淡、坚守于寂寞、甘愿于普通......平淡、寂寞、普通,这是一种境界,一种需要用品性为阶梯乃至以生命为代价才能登临的境界。真正达到这样的境界何其难也。然而,也正因为每个人从自己的人生体验中知其何其难,我们才格外地感动于孟二冬的平淡、寂寞和普通。
我们感动于孟二冬的平凡,还因为那种平凡的本色本来就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我们在孟二冬的身上,是不是可以依稀看见自己的影子?我们感动于孟二冬的普通,又何尝不是感动于自己的本色?让我们做孟二冬那样的人吧。看看孟二冬的一生,谁能说平淡之中没有伟大,谁又能说寂寞之中没有精彩呢?
春风化雨润燕园-写在胡总书记给孟菲回信之后

6月9日,一个对千百万中国教师有着特殊意义的时刻,一个中国知识界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它也注定要成为北大百年历史上色彩浓重的一笔。
绿树环抱的北大办公楼和以往一样静谧。然而此时,会议室里25位北大党委常委和院系领导的心中正掀起阵阵涟漪。闵维方书记宣读了一封不同寻常的来信:胡锦涛总书记6月9日写给孟二冬教授女儿的一封信。
这封信,写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素笺上,后有总书记亲笔签名。
胡锦涛总书记在信中动情地说,我是含着热泪读完你这封来信的。你对爸爸无尽的思念,你记述他在最后的日子里仍惦记着他的学生、眷恋着他未竟的事业,所有这些,都使我深受感动。
朴素的话语,感情真挚一如多年的挚友。
斯人已逝,伤如之何!这深沉的伤痛之情穿越时空,是对高蹈君子逝去的痛惜。
江淹《别赋》中语云:"送君南浦,伤如之何!"雅音缭绕,千古同调!
总书记的信,像春风,像春雨,滋润着燕园。

今年五月中旬,刚在西郊给爸爸选定了一小块墓地,孟菲从悲伤中慢慢平息下来。回想父亲生病一年来,时刻伴随她的不只有伤心和担忧,更有一种巨大的关怀所带来的温暖和力量。
那是2005年12月9日,孟二冬教授做了三次手术、40多次放疗后的一个晚上,国务委员陈至立受总书记的委托来到病榻前,带来了鲜花、水果和安慰;在今年中共中央举行的元宵节联欢晚会上,胡总书记两次向北大校长许智宏问起孟二冬教授的病情,并请许校长代他转达对孟二冬教授的问候。在孟二冬病危时刻,总书记又一次委托陈至立来到医院看望,鼓励他战胜病魔,请求大夫全力救治,尽最大可能减轻痛苦。
孟二冬教授去世后,远在国外忙碌国事的总书记专门打来电话表示哀悼。追悼会上,总书记送来的花圈和亲人、师友的花圈摆放在一起。
在孟菲的眼里,总书记就像是父亲多年的知己,以他自己的方式,关怀着、悼念着父亲。
想到这些,孟菲难以平静,她决定写信给总书记,表达母亲和自己的感激之情。
"尊敬的胡总书记:首先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病魔是残酷的,他夺走了爸爸正值盛年的生命。而人间是温暖的,爸爸是带着大家的厚爱离开的......"
"我的爸爸走了,他是带着您的厚爱、带着无尚的荣誉和温暖走的,我想他一定非常满足地含笑九泉。"
倾诉了爸爸一生的事业和追求后,她告诉总书记,她已经选定了教师这个职业,继续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让孟菲没有想到的是,总书记看到信后,立即给她写了这封感人肺腑的回信。10日,这封带着总书记深情的信转到她的手中。

总书记在回信中说:你爸爸是一位平凡的学者。但他以勤勉踏实的治学精神攀登学术高峰,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你爸爸是一个普通的教师。但他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却深深打动了每一个人,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你爸爸不愧是教书育人的杰出楷模,不愧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是的,孟菲,在你和许多人眼里,孟二冬就是一个慈祥的父亲、平凡的学者、普通的教师。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业,也没有震古烁今的成就,普普通通的49年人生,即便在北大,他的才华也不算是最突出的。
但是,在总书记的眼中,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眼中,你的父亲是一个高尚的人、杰出的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能令人为之一掬热泪的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人们不会忘记,今年1月12日,北京纷飞的大雪中,孟二冬度过了生命中最后一个生日。(下转3版) (上接1版)他对在场的学生说起《淮南子》中的一句话:"年五十而知四十九非。"此时此刻,他还在反思自己做人还有什么不足。2月,一次次的手术与化疗已使他虚弱不堪,在病榻上,他挣扎着坐起来,在灯下艰难地整理着著作提纲。4月15日晚,弥留之际的孟二冬用含糊不清的话语表示要打个电话。妻子猜了很多遍:才知道他是要打给自己的学生。妻子含泪说:"好,我来打,让他们来,每人30分钟。"孟二冬才点点头,昏然入睡。
这些事迹,深深感动着他身边的所有人,也深深感动了党的总书记。
这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仁人志士之间的深刻共鸣。
他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全部用来报效祖国和人民。在他身上,不仅体现了学识的魅力,而且体现了人格的魅力。他的崇高精神和品德值得各行业的人们认真学习。总书记在回信中深刻地总结了孟二冬的一生。
半个多世纪前,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就说过:"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孟二冬身上体现的正是共产党人的这种高尚境界,体现的正是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奉献精神。也正为此,他得到了党的总书记高度评价,得到了人民的高度赞誉。
孟菲,你总有一天会更深刻地理解你的父亲。

"细柳春风,此日护君归后土;明窗朗月,何人伴我话唐诗。"燕园春色,拂不去对弟子的哀思,袁行霈在家中写下挽联。
学者之哀也雅,仁者之痛也同。这份师生间的真情,总书记理解。这充分表达了北大师生的深切怀念,也表答了所有了解他先进事迹和崇高风范的人的深深遗憾和痛惜。
唐诗,汉字中最美的词汇之一。沉浸于唐诗中的人也是美的。古典文学,中华文化的宝库,多少学人沉醉其中,为其所化所育,人格中洋溢着魏晋风骨,汉唐精神。
总书记在回信中说,孟二冬教授一生挚爱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他不仅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学习和研究中华文化,在三尺讲台上讲授和传承中华文化,而且以自己的模范行为诠释和躬行中华文化的精髓。
闻弦歌而知雅意,总书记是孟二冬教授的知音。
挚爱,学习,研究,讲授,传承,诠释,躬行。这是对孟二冬一生的准确概况,也是对中国教师群体的生动素描。在这幅素描中,可以找到先哲孔子的身影,可以找到船山先生的身影,也可以找到季羡林、袁行霈这些北大名师的身影,他们的神髓越千载而相接,历百代而共鸣。
孟二冬老师生前爱写周兴嗣《千字文》中的一句话:"尺壁非宝,寸阴是竞。"他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孔子面对滔滔东逝的黄河发出浩叹。"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这是《离骚》中屈原的咏叹。"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受刑后深思。
对光阴的思索中贯穿了中国知识分子对生命价值的探寻。
在这样的审思切问后,他们将目光投向能够超越生命本身而不朽的东西。于是他们淡泊名利,不辞辛苦,不遗余力,传承文明。立言,立功,立德,"三不朽"成为从古到今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
中华文明薪火相传历数千载而不熄正是这种精神的结果和写照。
从这个角度,我们更深地理解了病榻上还在修改著作的孟二冬,深刻地理解了那些在杏坛上播撒春雨的教师。他们中间,有的成就斐然,有的尚在耕耘,但在这种精神上,他们是相通的。

"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一位平凡的知识分子写信,这在北大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许智宏校长这样评价说。
6月15日,北京大学纪念建党85周年大会在百周年纪念讲堂召开。党委书记闵维方告诉大家,近日总书记给孟老师的女儿孟菲写了亲笔回信,并传达了回信的精神。
刚刚毕业留校的于明明还清楚记得当时的情景:"当时,我觉得全场一下子静寂起来,同学们都坐直了身子,凝神细听,生怕漏掉一个字。当听到总书记是含着热泪回信时,很多同学为之动容。"
6月21日晚,北大校台新闻第一次全文播发了总书记的回信内容。在此后的几天时间里,这一新闻一直在中午、晚间重播。6月22日,北大校报一版刊登总书记回信全文,师生们争相传阅。
胡锦涛总书记在回信中对孟菲说,你在来信中表示,决心继承爸爸的遗志,选定教师这个职业,继续完成爸爸未竟的事业。这令我十分欣慰。相信你一定会继承和弘扬你爸爸的崇高精神,刻苦学习知识,加强品德修养,努力成为对祖国、对人民的有用之才,不辜负你爸爸对你的殷切期望和嘱托。团委书记沈千帆说:"这既是总书记对孟菲的谆谆教诲,也是对我们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
如同一缕沁人心脾的和风,吹拂着初夏的北大。从未名湖到燕南园,从教师公寓到学生宿舍,总书记的殷殷关怀与深切期盼,传遍了燕园的每一个角落。
师生们读着总书记的来信,思索着,体悟着。从中他们读出了总书记对孟二冬精神的高度肯定,对北大和全国知识分子及青年一代的巨大期望。
百年北大,历来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其历史与近现代中国的兴衰密切相连。
在风雨如晦的历史天幕下,这里最早开始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这里走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这里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摇篮。
如今的北大正在党的科教兴国方针指引下,向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新的力量。
教育部部长周济表示,胡锦涛总书记的信内涵深刻、寓意深远。总书记号召我们认真学习孟二冬的精神,这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对广大教师提出的新目标和新要求,为我们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一定要认真做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各项工作,不辜负党中央和总书记的殷切期望。
北大党委副书记杨河说:"总书记对当代知识分子的期望是什么?我认为,首先,是要有高尚的人格,孟二冬的人格魅力就在于他的平实、平凡、平淡,但能从这里面见崇高,见追求,见精神。其次是要有渊博的学识,他要求新一代知识分子一定要学贯中西古今,没有这个学识我们担当不起有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第三是要有深重的社会责任感,回信中也提到,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就是以自己的知识来教育人,报效国家。"
一个"究竟怎么样才能算是新时代的一名合格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思考正在北大展开。
黄钟大吕,其音悠远而和谐。总书记回信激起的共鸣在百年燕园回荡着,在千百万教师心中激荡着......
亦师亦友袁行霈撰文悼二冬
编者按:4月22日凌晨,孟二冬教授离开了我们,当天,袁行霈先生怀着极大的悲痛之情,撰此悼念文章。袁先生不仅是孟二冬教授的导师。更是他的好友,两人相识、相交已整整25年。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已是热泪盈眶。埋在心中许久的话,像泉水般涌动着,通过电脑的键盘,涌了出来。
今晨传来二冬去世的消息,虽在意料之中,仍然想抗拒它。一个跟随我二十五年的、精力超常充沛的、值得信赖的、前途未可限量的学者,难道就这样永远地走了吗?实在是太可惜了!
前些天我去医院看望他的时候,他已经接近弥留之际。当麻药的药力过去以后,他将两臂直直地伸向天空,嘴里发出啊啊的声音。那是在向亲人们呼唤告别吗?是在推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吗?我想都不是的。凭我跟他相处二十五年对他的了解,我知道他是一个刚毅的人,他仍旧怀着强烈的求生欲望,那动作一定是在推开死神,一定是正在从死亡的漩涡里挣扎着走上岸边。那情景几天来萦绕在我的眼前,随时提醒我,已经快到跟他永诀的时刻了。前几天我翻阅旧相册,看到十年前他在黄崖关长城上的一张单人照,身子斜依在城墙上,微微地有点胡须,眼睛睁得大大的望着前方。我这才突然觉得他是多么潇洒,潇洒得像电影演员。这张照片是半年前一位同行的朋友找出来给我的,我忘记送给二冬了,一直压在我这里。他是不会见到这照片了。也好,我愿意他留在我记忆中的永远是这样的形象。
他跟我在一起的二十五年,正好是他生命的一半。1981年他来北大进修的时候才二十四岁,他那高高的身材、黑里透红的面孔,以及炯炯有神的两只大眼睛,处处都透露出聪明和毅力。我看出来了,这是一个要将自己投入学术之中的年轻的生命。我觉得自己跟他有缘,我相信我们能够相处得很好。果然,我们互相帮助,互相合作,我为他修改论文,他为我核对资料,偶尔也很礼貌地向我提出批评的意见。每当我出国的时候,总是他到机场送我,挥手告别之际,总使我有一种吉祥之感;我回国的时候,总是他到机场接我,下了飞机,走进行李大厅,总能看到门外翘首以待的二冬的面孔,那是很让我感到温暖和放心的。我两次搬家,都是他帮助我整理书籍,从旧家的书架上取下来,再放到新家的书架上去,一套《丛书集成》初编有四千册,哪本书挨着哪本书,经他的手整理以后,一点都不会错。我和家人在国外任教的时间最长的一次是一年,便索性请他住到我的家里替我看家。我们也曾一起外出,去敦煌,去济南,去青岛,去新加坡,不管到哪里,有他,我就放心了。
二冬是运动员,他在母校的跳高纪录保持了多年。在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学者中,这样的人不多。我虽然没有见过他跳高,但我最清楚地看到了他如何攀登学术的高峰。眼看着二冬在学术上突飞猛进,虽然很少当面夸奖他,但背后常常向人推荐他的成绩,并为他寻找新的机会。他在学术上成熟了,已经取得可喜的成绩。我知道他还有更多的计划,而且已经为实现这些计划积累了不少资料。他的眼光,他的学识,都已达到使他进入前沿的地步。眼看着就要开始冲刺,可惜他倒下了!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惋惜哀悼之余,转而想到二冬在普通的教师岗位上,以自己的生命创造了一项纪录,在人生的标杆上刻下了一个带有标志性的高度。他的生命结束了,但他那种默默奉献的精神,他那种敬业的态度,他卓越的学术成果,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这篇悼念文字写到这里,不想继续下去了。26日将举行二冬的遗体告别仪式,我为他写了一副挽联:
细柳春风,此日护君归后土;
明窗朗月,何人伴我话唐诗。
谨以这副挽联,寄托我对二冬这位清正刚毅的好人无尽的悼念之情!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项荣辱观”是哪些? 哪里有关于胡锦涛总书记 八荣八耻 的歌曲下载?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新时期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新时期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 ) 胡锦涛总书记在()上提出:八荣八耻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按照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的要求,认真学习党章,自觉遵守党章,切实贯彻党章,坚决维护党章 谈谈如何按照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的要求,如何认真学习党章、自觉遵守党章、切实贯彻党章、坚决维护党章? 胡锦涛给雷锋同志的题词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好好学习什么的口号 要求写征文 对胡锦涛总书记讲话,我该怎么做? 全市各级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三个走在前面”的要求为动力,此"三"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全市各级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三个走在前面”的要求为动力,此"三"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胡锦涛总书记在共产党成立85周年的大会上提出中国共产党在这85年中完成的“三件大事”是什么? 董生给韩愈的回信 如何回答"如何按照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的要求,谈谈认真学习党章,自觉遵守党章,切实贯彻党章和维护党章?" 胡锦涛总书记访问过常州电厂并与青年留过影吗?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在什么人中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什么时候用总书记的称呼? 胡锦涛的个人档案 胡锦涛的详细资料? 胡锦涛的八荣八耻是哪八荣哪八耻? 胡锦涛的成长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