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中央空调型号含义:中国文化为什么把历史称为“春秋”而不是“冬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3:39:31
中国文化为什么把历史称为“春秋”而不是“冬夏”?(2011-09-30 )

经常读历史的人知道,孔子出生的那个时代,我们后世称它为“春秋时代”,也就是西周与东周之间的那段历史时期。孔子写了一本书叫做《春秋》,后来“春秋”成了历史的代名词。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编年体这种体裁的史书,在世界上,我国起源最早。东周时,各诸侯国都设置史官撰写本国的编年史,但名称不统一,燕、齐、鲁、宋等国均称《春秋》,如周之《春秋》,燕之《春秋》等。汉以后有《楚汉春秋》、《吴越春秋》等,亦泛指史册、历史。可见,在孔子前后,有人写了历史,都称春秋;甚至于后来,引申出一种写作历史的文笔,称为“春秋笔法”。

那么,中国文化为什么把历史称为“春秋”而不称为“冬夏”呢?

按照常理,冷就是冷,热就是热,称为“冬夏”也无不可。有人说,这是因为《春秋》第一句话“春王正月”。这个“春”是春季;“王”是中央政府,是周朝;“正月”是周朝所行月令的正月;以此来解释历史称作“春秋”的原因,恐怕有些勉强。

以上是第一种解释,无论仅从字面来说,还是从立意来说,都不具有说服力,于是出现了第二种解释。这种说法认为,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到现在已经经历了4600个春播秋收。古代历史学家认为历史是由一系列事件组成的,而每个事件都有其原因和结果,一个事件的起因常常是另一个事件的结果,所以事件的起因相当于春播,事件的结果相当于秋收;像本年度收获的种子是下一年春天播种的种子那样,本年度发生的某一事件的结果也可以是次年一个事件的起因。所以,我们才倾向于把历史叫做“春秋”。

这是第二种解释的说法,从春种秋收的季节轮回,引申出历史是由一系列因果事件的链接;相比较而言,此种说法比第一种解释有说服力多了。但是,这种说法仅仅道出了“春秋”之意,却也没有说清历史不称作“冬夏”的原因。

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文化发展得最早的是科学,而科学中最先发展的是天文,讲世界科学史,甚至于讲科学,一定先要研究天文。说到天文,中国的天文早在三千年以前就很发达了,这是与中国从古至今以农立国的传统是分不开的。从三皇五帝开始的,人们的谋生方式便是渔牧、采集、狩猎与耕作等等,为了维持生存,人们很早就开始注意研究时令季节等天文规律来安排生产与生活。可以说,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从天文来的。我们知道一年四季的气候是不均匀的,冬天太冷,夏天太热。说到昼夜,白昼在冬天太短,而在夏天太长;黑夜的情况却与之相反。总之,昼夜的长短在冬夏是不平均的。只有春天二月间和秋天八月间,“春分”与“秋分”两个季节,在经纬度上太阳刚刚走到黄道中间,此时昼夜等长,气候不冷不热很温和,这就像是一个平衡的天平一样,抑或就是一个不偏不倚的标准。所以,中国的历史学家认为,在一个时代当中,社会、政治的好或者不好,要放在这个像春分秋分一样平衡的天平上去衡量、去批判,故而历史称作“春秋”而不是“冬夏”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