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手机上制作u盘启动:从推筋导络法看发展传统中医的理论意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14:17:55

黄梓峰:从推筋导络法的挖掘谈中医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 老先生, 少林寺, 民间

本帖最后由 在人间 于 2010-12-30 15:50 编辑

黄梓峰:从推筋导络法的挖掘谈中医的继承与发展2009-8-5 9:31:00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黄梓峰



  推筋导络法在民国年间从少林寺传出,按流派应称为少林推拿。王文全老先生是推筋导络法唯一正宗传人。解析推筋导络法。发现独立的经筋体系

  经筋是经络系统的一部分,既具有经络的共同特征,也具有自己的特点。推筋导络法可以证明经筋是独立的体系,目前的依据有以下5条。

  1.经筋在一些部位是独立循行的。第一次发现经筋是独立组织,是一次向王文全老先生学习推拿手法时发现的。患者的一条“筋”近似于稍硬的筋肉组织,沿膀胱经从小腿向上循行,到臀部后从髋关节向上偏向了腰部髋骨外侧。而膀胱经脉在髋关节向上循行是向内走向骶髂关节的,没有与此“筋”同行的经脉。现代解剖学明确肌肉、结缔组织、筋膜、肌腱不与此“筋”平行或重合。由于此“筋”的状态从臀外向下至飞扬穴是上下一致的,既然在臀部是经筋组织,在它的下方循行时也应是经筋组织,整条“筋”都是经筋。只是大多数经筋与肌肉同行,容易认为是筋肉组织。

  2.经筋循行部位治疗前后的形态差别很明确。这种差别在经筋独立循行与非独立循行时都是一致的,说明这种差别所反映出的变化就是经筋组织变化。在经筋与筋肉组织平行、重合时,筋肉组织兴奋、舒张所呈现的变化很容易区分,那么其余反映的只能是经筋组织。例如膀胱经筋与腰部竖脊肌平行,患者不动,治疗前后软硬变化的是经筋,不变的是竖脊肌,竖脊肌通过收缩、放松很容易区别。

  3.经筋跨越关节、筋肉时,形态类似筋肉,在相应部位没有筋肉组织同行或重合时,经筋循行方式是平滑的弧形转弯,而经脉循行已证明大多是以腧穴为转弯点的直角弯。例如足跟外侧足太阳膀胱经筋在经脉后侧弧形转弯。

  4.在只有经脉循行,没有经筋循行,与筋肉也不平行或重合的部位,没有发现类似经筋组织。例如督脉没有经筋循行,也没有发现类似组织。说明以上观察的经筋是独立的体系。

  5.目前发现的经筋循行与《灵枢》记载相一致。后世一些文献对经筋的描述与临床所见不一致。概括地说,经筋反应体大多见于手足三阳经。一部分经筋没有经脉循行线路,也没有筋肉组织平行或重合,是鉴别经筋组织的依据。经筋组织正常时,其柔软度与周围软组织接近或相同。经筋组织不正常时,其柔软度稍硬于周围软组织,沿“筋”方向推几次即可观察出形态变化。经筋的“离股、筋翻”是伴随着筋肉组织的偏离,使经筋处于不正常的功能位置,尽管这种偏离很小,没有发生常规解剖位置的改变,也足以影响经筋功能。通过手法“复位”,可使“筋合槽”,从而使“筋”消失或变软、变细。从推筋导络法看发展传统中医的临床意义推筋导络法包括推筋和导络两方面内容。“筋”包括肌肉、肌腱等筋肉组织及经筋组织,都是“推筋”的范围。推筋导络法对全身能摸到的“筋”都可以做出“筋翻、出槽、离股、合槽、合股”的诊断和治疗。“导络”是对结节、气样结节、囊样肿、横络的治疗,适用于经脉、络脉等疾病。

  1.中风后遗症包括“筋”和“络”两方面的异常。在患侧阳经区域多见“筋离股”,在肌腱部位及头部多见“结节”。治疗时既用“推筋”手法,也用“导络”手法。

  2.面神经麻痹、斑秃等都观察到病位上方或附近的皮下结节,推筋导络法的治疗部位正是这些结节。这类疾病大多同时存在经筋不通和络脉结节,“筋顺结开”即可治愈这些疾病。

  3.腹腔内脏疾病多见腹部“结节”,例如妇科炎症在小腹两侧有粗长的结节,有的患者一两次即可推开结节,治愈疾病。

  推筋导络法系统诊断、治疗全身的“筋、结”,它们既是诊断部位,也是治疗部位,是诊断治疗的靶点。靶点越清晰,治疗越准确。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况下,对靶点的判断也就不再艰难,其疗效突出也是必然。推筋导络法适用于经络、筋肉相关疾病,对几十种疾病有可靠疗效,部分病种的疗效是推筋导络法独有的。

  从推筋导络法看发展传统中医的理论意义

  《灵枢》多处记载了经络“可视、可切、可循、可散之、可调之、可泻之”,后世中医临床及中医研究大多已丧失了这个水平。通过推筋导络法的实践和解释,经筋又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在物,经典不再难懂。

  推筋导络的一大特点是经络阳性反应先于症状,不能“以痛为腧”。推筋导络法发现疾病阳性反应比“以痛为腧”早,范围更宽,并且有系统的认识。其意义是明确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明确了治疗的靶点,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更进一步。

  中医“辨证论治”的“证”都应先有经络方面的反应。经络诊断是揭示“辨证论治”所辨的“证”的核心指征。推筋导络法在治疗既适合“辨证论治”又适合经络治疗的疾病时,对证候和经络同时进行诊察,对一些疾病的“病——经络——证”的层次已有了明确的认识,可以初步判断:“辨证论治”理论在缺乏确切的经络诊断时,无法揭示“辨证”的本质。换句话说,“辨证论治”学说由于缺乏经络诊断环节,合理的理论体系无法构建。补充经络诊断这个关键环节需要挖掘传统中医的“秘方秘法”,揭示传统中医“不传之秘”的真相,是研究“辨证论治”本质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

  综上所述,从我们对推筋导络法的挖掘可以看出,没有继承就丧失了发展的对象,中医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中医的现代化将无从谈起,只有继往才能开来。

1# 在人间
2010-06-04 11:00:51  
推筋导络法在民国年间从少林寺传出,在社会上三代单传至王文全老人,按流派应该叫做少林推拿。王文全老先生是该“推经导络法”唯一正宗传人,老人今年77岁,有幸被我发现。这一派的特点概括为四个字:“推筋导络”。筋是传统中医的术语,在人体上能看到、摸到的条索状组织都称做“筋”,“筋”不仅是肌肉、肌腱,也包括了经筋组织。“络”是经脉结节、“横络”的代称,既包括了对肌肉、肌腱的诊治,也包括了对经络的诊治。
一、解析推筋导络法,发现独立的经筋体系
经筋是经络的一部分,经络由经脉、络脉、经筋、皮部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经筋既具有经络的共同特征,也具有自已的特点。推筋导络法可以证明经筋是独立的体系,目前的依据是五条。
1.经筋在一些部位是独立循行的。
第一次发现经筋是独立组织,是一次序王文全老先生学习推拿手法时发现的。病人的一条“筋” 近似于稍硬的筋肉组织,沿膀胱经从小腿向上循行,到臀部后从髋关节向上偏向了腰部髋骨外侧。而膀胱经脉在髋关节向上循行是向内走向骶髂关节的,没有与此“筋”同行的经脉。现代解剖学明确肌肉、结缔组织、筋膜、肌腱不与此“筋”平行或重合。《灵枢经》记载此处膀胱经筋有一分支“上结于臀”。既不是经脉,也不是筋肉,又有《灵枢经》为证,唯一的解释是经筋组织。由于此“筋”的状态从臀外向下至飞扬穴是上下是一致的,既然在臀部是经筋组织,在它的下方循行时也应是经筋组织,整条“筋”都是经筋。只是大多经筋与肌肉同行,容易认为是筋肉组织。
还有一些经筋可以观察到上述情况,不是孤立现象。证明经筋可以独立循行。
2.经筋循行部位治疗前后的形态差别很明确。这种差别在经筋独立循行与非独立循行时都是一致的,说明这种差别所反映出的变化就是经筋组织变化。在经筋与筋肉组织平行、重合时,筋肉组织兴奋、舒辗呈现的变化很容易区分,那么剩下的反映的只能是经筋组织。例如,膀胱经筋与腰部竖脊肌平行,病人不动,治疗前后软硬变化是经筋,不变的是竖脊肌,竖脊肌通过收缩、贩很容易区分出来。
3.经筋跨越关节、筋肉时,形态类似筋肉,在相应部位没有筋肉组织同行或重合时,经筋循行方式是平滑的弧形转弯,而经脉循行已证明是以俞穴为拐弯点多是直角弯。例如,足跟外侧足太膀胱经筋在经脉后侧弧形转弯。有时摸到的经筋形态清晰。例如,手食指关节手阳明大肠经筋在经脉目镟,成人的经筋结构清晰,有的可以呈现一定的游离性,不与筋腱组织共同存在,是独立的体系;儿童的经筋可有一定的游离性,有的呈细管状,边界清晰,是独立的体系。
4.在只有经脉循行,没有经筋循行,与筋肉也不平行或重合的部位,没有发现类似经筋组织,例如,督脉没有经筋循行,也没有发现类似组织。说明以上观察的经筋是独立的体系。
5.目前发现的经筋循行与《灵枢》记载相一致。后世一些文献对经筋的描述与临床所见不一致。概括的说,经筋反映体大多见于手足三阳经。一部分经筋没有经脉线,也没有筋肉组织平行或重合,是监别经筋组织的依据。在经筋组织正常时,其柔软度与周围软组织接近或相同。在经筋组织不正常时,经筋组织的柔软度稍硬于周围软组织,经筋只有钥锘正常时才能显现。顺着“筋”方向推几次即可观察出形态变化。经筋的“离股、筋翻”是伴随着筋肉组织的偏离,使经筋处涌锘正常的功能位置,尽管这种偏离很小,没有发生常规解剖位的改变,邑縻以影响经筋功能。通过手法“复位”,可使“筋合槽”,从而使“筋”消失或变软、变细。
面瘫透宝丹

中医统编教材及现代经筋专门著作都是将经筋混同为筋肉,使经筋丧失了经络的地位。经络研究几十年来,大多把经络的基本分类搞错了,经筋混同于经脉。带状循行、管状分布是经筋的特征,大部分研究项目没有注意这个基本事实,把它们视同是经脉,研究的结果必然是经筋特征与经脉特征混杂在一起,也就不可能揭示经络的实质。推筋导络法通过肉眼观察和触诊能够对经筋做出分辨,为经络研究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这一步属于传统中医,没有这种传统中医的发展,就无法进行经络现代化研究。
二、从推筋导络看发展传统中医的临床意义。
推筋导络法包括推筋和导络两方面内容。“筋”包括肌肉、肌腱等筋肉组织,也包括了经筋组织,都是“推筋”的范围。推筋导络法对全身能摸到的“筋”都可以做出“筋翻、出槽、离股、合槽、合股”的诊断和治疗。“导络”是指对结节、气样结节、囊样肿、横络的治疗,可以治疗经脉、络脉等疾病。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
1.中风后遗症包括“筋”和络两方面的异常。在患侧阳经区域多见“筋离股”,在肌腱部位及头部多见“结节”。治疗时既用“推筋”手法,也用“导络”手法。例一,赵XX,女,57岁。中风半年后,仍半身不遂,治疗患肢的“筋离股”,推开“结节”,经过一个月的推筋导络治疗,康复如初。例二,女,党XX,61岁。中风十二年,仍有口眼喎斜,推开“结节”,只治疗一次双眼对称。例三,徐XX,男,54岁。中风后五年走路姿势不正,推开阳明经筋,只治疗一次走路正常。
2.面神经麻痹、斑秃等都观察到病位上方或附近的皮下结节,推筋导络法的治疗部位正是这些结节。这类疾病大多同时存在经筋不通和络脉结节,“筋顺结开”即可治愈这些疾病。


3.腹腔内脏疾病多见腹部“结节”,例如妇科炎症在小腹两侧有粗长的结节,有的病人一两次即可推开结节,治愈疾病。
推筋导络法系统诊断、治疗全身的“筋、结”,它们既是诊断部位,也是治疗部位,是诊断治疗的靶点。靶点越清晰治疗越准确,在“看的见、摸的着”的情况下,对靶点的判断也就不再艰难,其疗效突出也是必然。推筋导络法适用于经络、筋肉相关疾病,对几十种疾病有可靠疗效,一部分病种的疗效是推筋导络法独有的。
推筋导络的诊疗特色提示我们,传统中医学还有很大挖掘、发展的空间。
三、从推筋导络法看发展传统中医的理论意义
系统发展传统中医涉及许多问题,我们用推筋导络法举两个方面的例子说明一下,一个是对经典的认识,再一个是对“辩证论治”的认识。
1.《内经·灵枢》多处记载了经络“可视、可切、可循、可散之、可调之、可泻之”,后世中医临床及中医研究大多已丧失了这个水平。通过推筋导络法的实践和解释,经筋又成为看的见、摸的着的实在物,经典不再难懂。再释经典,《灵枢经》不仅是中医理论的奠基著作,也是一部临床著作,更是一部指导经络现代化研究的著作。
2.我们从推筋导络看中医“辨证论治”问题,也是必须首先发展传统中医,才能建立系统完善的“辨证论治”理论。推筋导络的一大特点是经络阳性反映先于症状,不能“以痛为俞”。在可以诊察到经筋、气样肿等情况下,病人在早期没有相应的自觉症状,有自觉症状时至少已形成结节,自觉症状是相对的后期的表现。推筋导络法发现疾病阳性反映比“以痛为俞”早,范围更宽,并且有系统的认识。其意义是明确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明确了治疗的靶点,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更进一步。
中医各病、各种“辨证论治”的“证”都有经络方面反映。经络诊断是揭示“辨证论治”所辨的“证”的核心指征。各种辨证方法系统认识经络反映时,辨证论治的理论内核才能搞清楚。推筋导络在治疗既适合“辨证论治”又适合经络治疗的疾病时,对证侯和经络同时进行诊察,对一些疾病的“病——经络——证”的层次已有了明确的认识,可以初步判断:“辨证论治”理论在缺乏确切的经络诊断时,无法揭示“辨证”的本质。换句话说,“辨证论治”学说由于缺乏经络诊断环节,合理的理论体系无法构建。补充经络诊断这个关键环节需要挖掘传统中医的“秘方秘法”,揭示传统中医“不传之秘”的真象,是研究“辨证论治”本质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
总之,没有继承就丧失了发展的对象,中医的发展将无从谈起,中医的现代化将无从谈起,只有继往才能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