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呼叫系统5:文字碎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6:40:51
文字碎想   文 / 新东郭  

    任何东西,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早在几千年前,中华民族就发明了汉字,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有些东西需要改革,有些东西需要进化,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汉字的简与繁,应该是各有特色……

  闲来码字,敲击着键盘,一个个字符便活蹦乱跳地跃上荧屏,关于文字的一些碎想,也开始在脑际活动起来。
  首先得感谢发明文字的祖先,没有先秦的仓颉造字,我们大概还在结绳记事、契刻记事也未可知。你看,中国文字不仅给我们带来方便,而且捎来十足的美感、乐趣和荣耀,那形——方方正正,多规矩、多庄重,那声——抑扬顿挫,多婉转、多动听,那义——千差万别,多丰富、多深奥,一不小心你就会酿出笑话,比如有人把“不刊之论”解作“不能刊出的言论”;把“亡羊补牢”解作“弄死了羊被判投入牢房”等等,真是让人捧腹!单谐音之美就叫人乐不可支,取名有曾(真)英雄、吴迪(无敌)人;弄成歇后语更让人叫绝,老太太打哈欠是“一望无牙(涯)”,空棺材出丧叫“木(目)中无人”,真是妙趣横生!还有成语,言简意赅,含义丰富,易写易记,用来十分方便,而且它们大都语出有典,各有来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就是“瓜田李下”,“望梅止渴”、“黔驴技穷”等等,背后都有极其生动有趣的故事。方块字,用毛笔那么一写,就叫书法;写得好,在当前叫艺术,留存既久,那就是文物,价值连城的!
  中国人大抵都爱中文字,只是各有各的爱法。“新生活,各爱各”也就罢了,偏偏国人喜欢争辩,又互不买账,所以,对文字的争论由来己久,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近几年,关于汉字繁简的论战,时有波澜。正方说简化字好,是方向;反方说,简化字糟蹋了中国文字!各执一端,闹得水火不容!
  2008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郁钧剑、宋祖英、黄宏、关牧村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消息见报后,立即引起了媒体及网友的热议,“拥简派”与“拥繁派”争吵不休。也真是的,你搞艺术,提点艺术类的议案又在行又高雅,有什么不好,何必偏偏隔靴搔痒弄什么《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搞得全国上下沸沸扬扬!
  2009年2月1日,大师季羡林谈论国学时,又明确提出读古文必须读繁体字,并称“汉字简化是歧途”,追求效率更不是简化字的理由。季老之说“一石激起千层浪”,为简繁之争推波助澜,火上加油。大师当然最有资格谈论文字,但是,谁也逃不脱生老病死的规律,人一老就总会念旧,什么都是当年的好,自己最熟悉的好,所以对于“鲐背之年”的老者,最好是心安理得地颐养天年,少问或不问世事为好。否则,会自寻烦恼,弄得自取其辱也未可知!
  大陆如此,台湾也不甘寂寞!马英九先生对繁体字情有独钟,说是“一路走来、一往情深”。曾有消息称,2008年,联合国将会废除中文繁体字,台湾反响强烈,国民党主席马英九的反弹最引人注目。他在访美期间与旧金山的台湾留学生座谈时,语气坚定地表示,对联合国将废除中文繁体字,非常反对,届时一定会“想尽办法阻止”。2009年6月28日,他又一次强调支持繁体汉字。马英九说,台湾要积极推动繁体字,要求把繁体字称呼为繁体字“正体字”,树立它的正统性,也避免和“简体字”的称谓形成相对。马英九还呼吁联合国把传统的繁体中文字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看来,在文字简化上,台湾是大大落后了,于是只好以保护国粹为说词“作秀”一番,只好唱唱“葡萄很酸”的调子!
  我与文字素有感情,自然关心文字繁简的争论。旗帜很鲜明,对于汉字,我赞成改革,拥抱简体。
  新与旧孰好?繁与简孰易?
  “追求效率不是简化字的理由。”科技爆炸时代,交流愈益频繁、重要,时间就是财富,为什么不追求效率?发明文字的意义、价值,文字的功能,在于人际间的交流,好与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实用性。一种不便书写、不够适用的文字,是没有生命力的。推广简化字顺应了文字从简、从俗的两大原则,是好事。特别目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渴求学习汉语,推广简化字对他们学习汉语更为方便。简化文字,是时代特征对文字的诉求。
  前不久,当我跨进芝加哥附近的肯尼迪中学,那里有两所周末中文学校,虽然同在一个屋檐下却经纬分明,大陆小孩学简体,台湾小孩学繁体。而家长,无论来自大陆还台湾,头痛却都一样:他们都希望把中华文明之根留住,但几乎所有孩子对学方块字都不胜其繁,了无兴趣!这再次让我坚信了汉字简化的必要。
  2009年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提出,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那理由大致是:“上世纪50年代简化汉字时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比如爱字,繁体字里有个‘心’,简化后,造成‘无心之爱’。以前说繁体字太繁琐,难学难写,不利于传播,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是用电脑输入,再繁琐的字打起来也一样,所以这个问题已经渐渐不存在。恢复使用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附和者不少,反对者更多。简繁之争波澜又起。对潘庆林之说,我难于苟同。
  也许真有个别字“简化得过于粗糙”,那就再简化得了,这无碍大方向,难不成要因噎废食,倒洗澡水也把婴儿倒掉?“恢复使用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文字似无“统一”的巨大行政功能,再说,为什么不能以简统繁,而非得以繁统简不可呢?
  “现在很多人都是用电脑输入,再繁琐的字打起来也一样”。“电脑的出现,让写繁体和简体一样的快捷,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用‘山寨版’汉字?”这种责难,显然自相矛盾。我问,不识汉字怎么拆字弄出什么“五笔”来?而识字不是“繁难简易”吗?或者,你为什么借助拼音?你为什么用电脑代劳而不采用手写汉字,说到底是要化繁为简啊!惬意地用着电脑却高呼着主张繁体,这就特别让人奇怪,怎么能一边分享“简”的成果,而又“身在曹营心在汉”呢?这与“一边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一边又大骂改革”如出一辙啊!
  有人说文字是老祖宗留下的国粹,动不得的,“祖先用了几千年都没感到不方便,为何到我们手里就抛弃了?”客观的规律是,万事万物无不在变化发展中,猴子变了人,苹果变了梨苹果。文字本身不也在变吗?汉字经过了从甲骨文、金文到隶书、楷书的演变,如果文字变不得,那你就用甲骨文去!
  古与今孰对?方(方块字)与圆(字母)孰美?
  有些研究语言及文字的学者认为,简体字“破坏了传统文字遗产的美感”,这事关“文化传承”;“繁体字虽然笔画繁琐,但却美观,蕴含中华博大的文化底蕴”。如果繁体汉字不能死,“活生生”的繁体汉字怎么可以成为“遗产”?简体字依然方方正正,中规中矩,怎么就不美了?方与圆孰美,也并不就是非此即彼,似乎美不美与方、园并无关联;而且文字并非绘画,功能并不完全一致。我们的简体字典籍就不能传承文化,不能蕴含中华博大的文化底蕴?简体字书法作品流传后世,不一样也是文物吗?
  有些人总对国人的改革横挑鼻子竖挑眼,那就说说外国吧,汉字简化决非中国第一,早在1946年,美国占领下的日本政府,就启动了汉字简体化、拉丁化改革,比中国早了18年。
  读古文固然必须认识繁体字,但是并不需要全民读古文,只要一小部分人能读古文就可以了。
  古与今,新与旧,繁与简,方与圆,应该是各具所长,各有领域,如果能各留空间,趋于平衡,那最好不过。但方向一定该是删繁就简,由难而易,就人民大众、就全局言,汉字,还是要简化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