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视超级电视55好不好:论“意拳之抱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5:23:08
意拳之抱劲
在我习练习意拳的体会中,以及我在教学中见到的状况来看,抱劲极为重要!
撑劲对于相当多的意拳习练者来说,是懂得不少,大多朋友体会的也还不错。
但就我目前所接触到的爱好者来说,没有人知道究竟怎么体现抱劲。对于这个抱劲的体验还是空白,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的问题!
抱劲其实就是李仲轩先生说的:“抱女人那感觉
”。老先生说的很形象,贴切!但是,撑抱必须同在,如果抱劲没有,可想而之,意拳的威力能好到哪去?这不是拳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是否掌握了实质的问题.高先生和我讲过:“把实的练成虚的,把虚的练成实的”。抱劲就是实现把虚的练成实的首要条件。
下面我说说自己的体会:拿正面浑元桩来说吧!两手臂环抱的空间范围是空的,就是“虚”的。那么,我们怎样把这个空间范围做出“实”的感觉呢?两手臂是实的,要把两手臂练成虚的。请注意:我们的所指不是说把手和手臂练成一点力也没有!记得高先生和我聊拳的时候说到用力问题时,他对我说:芗老对练拳不用力的说法是:“不是不用力,而是不用多余的力,才是松的状态”.朋友们,这句话不令人拍案叫绝吗?这是用力大小的“尺度”的把握问题.
当我们的背通过横撑撑开以后,撑劲到了指尖,然后在保持这个劲的基础上再原路返回,一定要保持这个劲再回来,---切--切!!!原路顺序是:背,肩,大臂,小臂,手掌,指尖.回来的时候胸要有往前迎的微小动作和前迎的劲。动作不能大,大了就变挺胸,会卸掉背上的圆撑劲。
这个“尺度”一定要把握好,胸还要有上提的劲,下巴有夹球的感觉,其实是胸劲上提和下巴平行略后回收有机结合自然实现的。不需要刻意的去夹,刻意夹容易使脖子发紧。实际上胸部要做出一个三维十字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很强。高先生和我说过这么一句话:“没有智慧的人是练不好这个拳的”!
胸管抱劲,背管撑劲!当我们做出了这感觉,那么就能相当明显的体会到大臂的去力和小臂的回力会聚到肘上。肘在空间定位,两肘尖和腰部建立起三角拉力,很重要,--切--切!!
整个手臂想往前去去不了,想回也回不来,就凝在了空间,就是撑劲和抱劲的临界点。这就容易实现“空”或“无”的状态,就是我们说的“虚无求实切”!这时要注意裹肘,内裹外裹同时存在,就容易体会到,从下巴到脚掌的不规则的空间范围,是很充实的感觉。下肢的练法暂时不说明,以后再论述!
我们可以做下面的检验:检验者用一手按住练习者的胸往前推,另一手拉住练习者的手腕往后拉,如果练习者的间架很稳,很难撼动,而且不感觉到吃力,就对了。这是对抱劲的上半身的检验方法,撑劲的检验方法就不赘述了.
如果做对了,那么我们站桩的效果就会上升一个不小的档次.我在教学中,学习者能很快找到这种感觉,而且感觉效果很好!要说的要点其实还有很多,无奈文字的表达实在是太有限.暂时搁笔吧!
附:苏伟论拳关于一和二的问题:
关于一和二的问题,我想谈谈自己当前的体会:
举例:腰的沉塌劲和挺拔劲要同时出现,沉塌劲管撑劲,挺拔劲管抱劲,撑抱同在。也就是说:矛盾要同在,这两个劲在腰(一)体现.
当两个劲出现,那么前后力,上下力又是同在的;左右力怎么找呢?这是重要问题,“膀横”“胯横”与腰的横劲是平行'本质一样的,膀横与胯横相对好找,腰横不好找,“膀横”“胯横”可以间接带出腰横。我的体会是:用意把左右力生出,也就是说:意即是力也.
意看不见,摸不着,为无;请注意:要无中生有,才是真意!!!
曾国藩先生说过:“读书能改变人的气质”。我的体会是:“练这拳也能改变人的气质”。当能体会到上面说的意思,在站桩时,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绝不一样.精神面貌处于蓄和发的临界状态.
文字毕竟是文字,挂一漏万,加之本人水平有限,不当之处敬请道友们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