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林财富网贷天眼: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8:55:45

目 录... 1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第一卷)... 2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第二卷)... 28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第三卷)... 52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第一卷)

1996/6 达拉斯 档名:15-09-01

诸位同修,这一次在圣荷西讲《无量寿经》指归,这一桩事情必须先要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无量寿经》过去曾经讲过九次,这一次圣荷西的同修,当我讲完《金刚经》的时候,大家要求把《无量寿经》再讲一遍,我就想到我们应当换一个方式来研究。过去黄念祖老居士曾经给这一部经做了一个备注,备注里面引用了大小乘的经论,将近两百种之多,而引用的文字非常的丰富。虽然引用的这些经论跟一些祖师的注书,并没有详细加以解译,所以我就想到了,我们把所引用的这些经文一条一条的,我们来做一个简要的讨论,便利于研究这一部经典的同修;如果发心弘扬,那这更是一个很好的参考质料。正是古德所说的:「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十方如来共同赞扬的。所以,我们将题目定作「无量寿经指归」。

当我们读到引用《大宝积经》其中有一段,弥勒菩萨对释迦牟尼佛说:「如佛所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功德利益,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向于阿弥陀佛,是人命终,当得往生彼佛世界。世尊,何等名为发十种心。」只引用到此地。那十种心非常重要,我们没有看到,于是我们查《大宝积经》,就把这一段经文查出来了。查出来之后,这个全经一共有两卷。经文很长,这三天当然没有办法讲完。可是这部经文我仔细看了两遍,非常重要!把我们现代人在家、出家学佛所犯的毛病,一条一条指出来了,的的确确是现代救命的一部经。如果犯的这些过失自己还不晓得,还以为将来一定能往生,这个问题就非常严重。

过去我们用了相当长的时间,讲了一部《金刚经》,《金刚经》里面也是非常详细的跟诸位报告这些问题,说的多半偏重在理论上、在原则上。而这部经的好处完全在细行上,日常生活当中这些明细里面为我们指出来了。为什么会选择到这部经,我觉得这是三宝的加持。假如黄念祖老居士把这十条摘录下来了,我们就不会去查这个经了;这十条他没有列出来,所以我们才查到这部经。

《大宝积经》在大乘佛法里是一部大经,全经总共有一百二十卷,这是第九十一卷「发胜志乐会」,这是第二十五会。这部经我们同修应当都不会陌生,因为《无量寿经》的五种原译本,其中唐译的就出在《大宝积经》第五会,这是第二十五会。第五会就是《无量寿经》,唐译的《无量寿经》。

在宋朝时候,王龙舒居士会集《无量寿经》的时候,只有这一本他没有见到。现在《大藏经》里面五种原译本,这个《大宝积经》第五会王龙舒居士没有看到,所以他的会集只依据四种,这是很遗憾的。说实在话,现代人很有福报,经典能够这样的齐全,甚至于连会集、节校的九种版本,我们统统都可以读到。我们利用这一点时间,把这一部经的内容给诸位做一个报告,知道这一部经对我们现代修学人关系重大。

经文从第一行末后一句看起。经文一开端就说明世尊当年这些常随弟子众。

【是时众中。多有菩萨。业障深重。诸根暗钝。善法微少。好于愦闹。谈说世事。耽乐睡眠。多诸戏论。广营众务。种种贪着。为所不应。妄失正念。修习邪慧。下劣精勤。行迷惑行。】

我们看看这几句,想想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周边的一些同修,是不是如佛所说的犯了这些毛病。这些人都是菩萨了,什么菩萨?受了菩萨戒的菩萨。「业障深重,诸根暗钝」,这一句是总说。业障重,哪些业障重?下面就为我们说出来了,说的还是原则,细说的在底下经文。

「善法微少,好于愦闹」。善根少,喜欢热闹;「愦闹」闹就是热闹,愦是糊里糊涂。

「谈说世事,耽乐睡眠」。喜欢谈世间事;换句话说,迷在五欲六尘之中,迷在「财色名食睡」里面。

「多诸戏论,广营众务」。「戏论」,在佛法里面讲,凡是无益于道心的这些言论,都叫作戏论。「广营众务」,广是广泛,营是经营,都是经营一些世法。譬如像现在建道场、做法会,这些东西都叫作广营众务。

「种种贪著,为所不应」。「种种贪著」,这是增长贪瞋痴慢。「为所不应」,不应该做的事情他天天去做。

「妄失正念,修习邪慧」。这是世智辩聪,与佛不相应。佛是觉悟,他迷而不觉,与佛不相应、与法不相应。「法」,《金刚经》上讲得好,《金刚经》教我们离相离念,告诉我们「三心不可得」。诸法缘生,当体皆空,了不可得,这是「法」。以为众生跟诸法都是实在的,这个就是错误了,这就不相应了。这些属于邪慧。

「下劣精勤,行迷惑行」。你看他在生活当中,好像也很精进,也很勤奋,每一天都在努力的工作;可是他所做的都是迷惑行,做的是这些事情!这是末法时期,就是现在这个时代,这个经上世尊讲得很清楚,「后五百岁」,正是指我们现在这个时候。后五百岁是世尊灭度两千五百年以后,这个时间正是指我们这个时候。所以我们读到这一部经,确确实实是感到寒毛直竖。佛不提醒我们,我们自己觉得修行得还不错。这部经一展开一对照的时候,我们的毛病百出。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在于会中见诸菩萨具足如是不善诸行。作是念言。此诸菩萨于无上菩提圆满道分。皆已退转。】

弥勒菩萨看到会中有这么多业障深重的菩萨们,弥勒菩萨非常感概的说:「这些菩萨与无上菩提圆满道分皆已退转了。」

佛门里面有一句谚语说:「初发心者,成佛有馀。」初发心的人非常勇猛,那是真有道心。你们发心归依的时候,发心去受戒的时候,在家同修受在家的五戒、菩萨戒;出家,刚刚发心出家,发心去受戒,那个心是真诚心,真的叫「成佛有馀」。你能够保持不退转,那还得了!可惜保持不久,五分钟的热度。所以,又说了:「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二年,佛在天边;学佛三年,佛化云烟。」没有了,退转了!能保持着不退转,有几个人?我们冷静去想一想,去观察一下,我这一生当中,一个都没见到;不但没见到,听都没听说过,古人这个谚语有道理!这个确实是社会现象的写真,是佛门学佛四众弟子的现象。

弥勒菩萨看到这个,生起大慈悲心。为什么说这些人「于无上菩提,圆满道分」?这一句话我们要留意,这句话说的是我们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要不成熟,你不可能发心归依,不可能发心剃度,不可能发心受戒;确确实实是善根福德因缘聚会。

那么为什么会退转呢?退转,就是此地讲的「业障深重」,内有烦恼,外有恶缘。使我们这个道心像闪电一样,亮了一下就没有了,又不知道要停多久了。可是虽然是发了这么一下,非常非常难得了!无量劫来都在黑暗里面,忽然有一道闪光,那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弥勒菩萨发起慈悲心要帮助这些菩萨们。实在讲,这部经就是帮助我们的,我们就是这样的人。

【云何汝等于无上菩提圆满道分而得增长不退转耶。』

所以他很慈悲就问问这些人:「你们为什么会退转?为什么不能够精进?」

【是诸菩萨同声白言。尊者。我等今于无上菩提圆满道分。无复增长唯有退转。何以故。我心常为疑惑所覆。于无上菩提不能解了。云何我等当作佛耶不作佛耶。于堕落法亦不能了。云何我等当堕落耶不堕落耶。以是因缘善法欲生。常为疑惑之所缠覆。】

这些菩萨们也很难得,也都很诚实很老实。他们对弥勒菩萨说:「我们现在对于无上菩提圆满道分,的确没有增长,只有退转。为什么会退转呢?我们的心常常有疑惑,于无上菩提这些道理与事实真相没有透彻的了解,所以常常怀疑我们该不该学佛?该不该去作佛?而于六道、十法界这里面的事实真相也疑惑。佛说我们今天所做所为是堕落,我们到底是不是堕落?都打成问号。因为这个缘故,善法生起来,常常被这些疑惑障碍住了。所以在佛法里面不能精进,唯有退转。」

【尔时弥勒菩萨。而告之曰。诸仁者。可共往诣如来应供正遍知所。而彼如来。一切知者一切见者。具足成就无障碍智解脱知见。以方便力。善知一切众生所行。当为汝等随其根性种种说法。是时五百众中有六十菩萨。与弥勒菩萨。往诣佛所。五体投地顶礼佛足。悲感流泪不能自起。】

弥勒菩萨非常高明,并不直接的教导他们。弥勒菩萨向他们建议,他说:「我们可以一同到佛那个地方去,佛是一切智,佛的智慧是圆满的,德能是圆满的;佛成就无障碍!我们去见佛,佛一定有智慧、有方法来教导我们,帮助我们断疑生信。」

这些菩萨众里面,当时就有六十个人跟弥勒菩萨一起去见。可见得人数并不很多。见了佛之后,也非常悲痛,真正能生起忏愧之心。

【尔时佛告诸菩萨言。善男子。汝等应起。勿复悲号生大热恼。】

这个时候佛告诉这六十位菩萨,首先劝他们不要悲伤。世、出世间法都离不开因果,因果非常复杂。

【汝于往昔造作恶业。于诸众生以畅悦心。瞋骂毁辱障恼损害。】

佛就说了:「你们在往昔造作的恶业。」佛就举了几条。「汝于往昔造作恶业」,这一句是总说。哪些恶业呢?恶业无量无边!佛把它归纳起来说了几条。第一个是「于诸众生以畅悦心,瞋骂、毁辱、障恼、损害」,这说了四桩事情。

「畅悦心」是自己痛快,骂人骂得很痛快,造业造得很痛快。「瞋骂」是瞋恚之心,骂詈一切众生。自己看不惯的,不顺自己意思的,就动瞋恚。「毁辱」是毁谤、侮辱。「障恼」是障碍。当然,这些障都是对于善法的,看到众生做一桩好事情,嫉妒心就生起来了,想方设法去破坏他、去障碍他,不让他成就,叫他生烦恼。这是对于众生种种的损害。

【随自分别。不能了知业报差别。是故汝等。今为业障之所缠覆。于诸善法不能修行。】

「随自分别」,随着自己的意思。自己想:我这样做是对的。实在讲,统统都是为了利己损人,造作这些恶业。不知道真实法中无我,都是把这个身当作我,凡是与我身不利的都要排斥,都要障碍,都要损害它,尽干些损人利己的事情。

「不能了知业报差别」,不知道因果报应。我们在《般若经》上得到一个总结论:「诸法皆空。」诸法是世法跟佛法,「诸法皆空,因果不空」。佛家常讲「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众生是造作的时候,他不知道,他没想到,任意在造作;果报现前了,他害怕。这个时候有什么用?无济于事!菩萨是个觉悟的人,菩萨不怕果报,菩萨畏因。果报现前了,那没法子,只好受,你不受也不行。因此菩萨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他都小心谨慎,不造恶业,不害众生。

所以佛把这些过去世的业因果报提醒他们:你们今天虽然行菩萨道,于无上菩提圆满道分,这个太难得太难得了!这就是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退成佛,这是非常难得的事情。对这个退转了,那真的太可惜了!

所以你们今天被业障所缠缚,于诸善法不能修行。知道这是善法,知道这是好事情,可是境界一现前,自己作不了主,还是要造业。有一些造完之后后悔,那就是一点善根发现,俗话讲良心发现。那一点良心很可贵,那就是善根。有些人做了之后,自己不晓得自己做错了,还以为自己做对了,那个就是愚暗到了极处!确实佛菩萨也没有办法救他。

【世尊。愿为我等说此业障。我等知罪当自调伏。我从今日更不敢作。】

世尊这样提示,这些菩萨们也非常难得,他们真正忏悔,向佛陀致敬,求佛详细说明自己的业障。唯有佛陀有这个能力,有神通,知道一切众生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所作所为。

我们一般人不知道,不晓得来生、过去生的事情。阿罗汉虽然知道,只能知道五百世;五百世以前,阿罗汉就没有这个能力了。唯有佛陀能知道一切众生过去无始劫来,生生世世所有一切的造作。

遇到佛,这个机会太难得了,求佛来说明。当自己明白这一桩事情,真正求忏悔,从今以后不敢再造了。这一句话,佛听了很欢喜。一个人在佛面前发愿,我真的求忏悔,我知道过失以后,不再造了,这是佛的好学生!

我们中国古圣先贤也常讲:「浪子回头金不换。」这是佛的好学生。不怕有过失,怕的是你不能改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一定要知道改过自新。

这些人愿意改过、愿意自新,佛当然欢喜为他们说。佛为他们说的这些话,我们听了,仔细去思惟、去反省,我们有没有犯这个过失?如果没有,那就太好了!如果有,也要像这些菩萨一样,要发愿:从今而后不敢再造。

【佛告诸菩萨言。汝曾往昔于俱留孙如来法中。出家为道。自恃多闻修持净戒。常怀憍慢傲逸之心。】

佛就告诉他们:「你们过去生中,曾经在俱留孙佛,如来法中。」这是释迦前面的一尊佛。说他们曾经在俱留孙如来法中,出家修行。可见得善根不是不深厚,真的是善根很深厚,可是出家修行怎么样?「自恃多闻,修持净戒」,「多闻」是听经闻法的时间很长,读的经多,听的经多,大小乘佛法都能够通达,自己以为很了不起了。又能够修持净戒,多闻是慧解,净戒是梵行,真的是福慧双修。

这样的出家人在我们今天来看非常稀有、非常的难得了,他还有什么过失呢?佛说「常怀骄慢,傲逸之心」,自己以为了不起,目中无人,瞧不起人,烦恼就在此地。

一个人没有学问、没有德行的时候,自己为人还很谦虚、卑下,样样都不如人。经读多了,学问增长了,从前李老师说:「学问大了,那个眼睛慢慢就长到头顶上去了,看不到人了,目中无人。」甚至在家连父母都不敬。父母是个种田的,没有念过书,他自己大学毕业了,回家瞧不起父母;自己再念个博士学位,老师没有得到过,老师也瞧不起了,真有这样的人!这些出家人就犯这个毛病。这是一类。出家造作的恶,自己不知道,他所读的那些经,实在讲,读得再多,种类再多,遍数再多,有没有用?没有用!没有能够体会入心。

在世法,古人常讲:「学问深时意气平。」学问从哪里看呢?愈是有学问的人愈谦虚,愈是有学问的人愈卑下。我们在《论语》里面,看到孔老夫子有没有对过任何一个人,表示过自己很有学问有德行,表示傲慢的态度?没有!对于童子,夫子都很有礼貌。我们在佛经里面看释迦牟尼佛做人的态度,对于任何一个人,佛都恭敬,佛都谦虚,不但没有傲慢之事,连傲慢的念头都没有。

他多闻,他闻些什么?他持戒,他持些什么?可见得都是表面工作;完全搞表面,没有实际,毛病就在这里。我们看看现前这个社会,四众同修当中,犯了这个毛病不少,犯这个毛病不轻。我们念佛、诵经自己以为将来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实在讲与事实有相当的距离。这是一类。再看底下这一类。

【又行头陀少欲知足。于是功德复生执著。】

这一类是指修苦行的,学苦行僧,头陀是苦行的,这是很难得。像住茅篷、住山,与外界社会很少接触,这是真修,难得!他的毛病在哪里?「于是功德复生执著」,他的毛病在这里。以为自己有道行,以为自己有功德,执著在这个地方,犯了这个毛病。

几个人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而不执著呢?说实在话,如果没有这些功德,没有这些利益,他就不修了,不肯干了。可是一定要懂得,你执著就坏了!实在讲,真实功德你得不到。你所执著的,你能不能得到?能得到一点。得到什么呢?世间有漏的福报,把功德都变成福报了。而这个福报相当的麻烦,也就是前面这个经上说的「多闻是慧」,他修慧;持戒是修福。他真的在修慧修福,但是他有傲慢,他也放逸。这种嫉妒、傲慢将来那个福报到哪里去享呢?阿修罗,罗刹鬼,他变成这个了。六道里面,修罗道就是这类业因去生的。作了阿修罗之后福报很大,瞋恚、嫉妒心更增长,换句话说,造业就更重了。阿修罗死了以后,堕落地狱。这是佛家讲的三世怨:第一世修行,修福修慧;第二世享福;第三世堕落。人天福报尚且堕落,何况修罗、罗刹?落到魔道!我们好心来学佛,最后学成了魔,你说冤枉不冤枉?

佛跟魔的区别,佛心清净、慈悲,魔心傲慢、嫉妒,就这一点差别。都是多闻,都是持戒,都是修苦行,都是少欲知足,果报一个是佛,一个是魔,我们不能不清楚。这里面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是第二桩事情,佛这两桩都是讲的原则。

下面佛举了一个例子。实在讲,事例太多了,不胜枚举。希望从一个例子里面,我们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然后细细观察我们到底错在哪里。佛这里举个例子说:

【尔时有二说法比丘。多诸亲友名闻利养。汝于是人以悭嫉心。妄言诽谤行婬欲事。是时法师亲友眷属。由汝离间说其重过。皆令疑惑不生信受。】

「尔时有二说法比丘」,这是出家人发心出来讲经说法的。讲经说法,当然「多诸亲友名闻利养」。因为你讲经,听经的人多,我们常讲法眷属多,拥护你的人多,供养你的人也多了。「汝于是人以悭嫉心」,你对于这个法师从悭贪里面生起了嫉妒之心。

「忘言诽谤行婬欲事」,你在外面恶意的诽谤他,说他破戒,离间闻法的大众。这个时候因为你的破坏,造谣生事,恶意诽谤,「是时法师亲友眷属,由汝离间说其重过,皆令疑惑,不生信受」。这是把众生闻法的机缘破坏了,这个罪很重!

天台大师引用佛经说,这些讲经的法师,他自己「能说不能行,国之师也」,要尊重他。他能说的是什么?他说的的确是正法,他没有说错,「能说不能行,国之师也」。「能说又能行,国之宝也」,那是国家之宝。能说不能行是国家之师,他能教化众生,他教的没错,他自己做得到、做不到那是另一桩事情。这就是我们古人讲的:「有状元的学生,没有状元的老师。」就是这个道理。学生为什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老师会说,做不到;学生听了之后,他会说又能做到,所以学生的成就在老师之上。因此恶意破坏讲经这些道场,破坏讲经这些法师,佛在这里说了:「令众生对这个法师疑惑,不生信受。」

【彼诸众生于是法师。无随顺心断诸善根。是故汝等由斯恶业。』

这是造这种恶业。我们学佛要从这些地方细心去体会,境界现前的时候要知道忆念佛在这个经上的教诲。断一个人的法缘、法身慧命,果报都在地狱;何况破坏许许多多人的法缘,那怎么得了?佛说因为造这个恶业,下面讲果报。

【已于六十百千岁中。生阿鼻地狱。馀业未尽。复于四十百千岁中。生等活地狱。馀业未尽。复于二十百千岁中。生黑绳地狱。馀业未尽。复于六十百千岁中。生烧热地狱。从彼殁已还得为人。五百世中生盲无目。以残业故。在在所生常多蒙钝。忘失正念障覆善根。福德微少形容丑缺。人不喜见。诽谤轻贱戏弄欺嫌。常生边地贫穷下劣。丧失财宝资生艰难。不为众人尊重敬爱。从此殁已。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还于边地下劣家生。匮乏饥冻为人诽谤。忘失正念不修善法。设欲修行多诸留难。虽暂发起智慧光明。以业障故寻复还没。汝等从彼五百岁后。是诸业障尔乃消灭。于后得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时彼佛当为汝等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已于六十百千岁中,生阿鼻地狱」。六十百千这个数字是一百个千再乘上六十,就是六百万,他在阿鼻地狱里面已经受了六百万年的罪;就是前面讲的,两个法师生嫉妒心,恶意破坏人家的道场,六百万年在阿鼻地狱。「馀业未尽」,阿鼻地狱是主要的罪,重罪。

阿鼻地狱离开之后,「复于四十百千岁中,生等活地狱」。从阿鼻地狱再转到等活,罪比较轻一点。多少时间呢?四百万年。两个合起来是一千万年!馀业还未尽,「复于二十百千岁中,生黑绳地狱」。这个地狱的果报比等活又要轻一等,这是两百万年!这些地狱里面的状况,诸位念《地藏菩萨本愿经》就都清楚了。

「馀业未尽,复于六十百千岁中,生烧热地狱」。这是比较上更轻一点的,又是六百万年。

我们把佛所讲的合起来,共是一千八百万年。你看看,造这么一点罪,好像觉得这个没有什么,佛在这里说的不是假话,地狱里面辗转受罪一千八百万年!

「从彼殁已还得为人」,这样地狱罪业受完了,才再得人身。得了人身怎么样?「五百世中,生盲无目」,生盲就是生下来眼睛就瞎了,这叫生盲,看不到东西,这是过去世的罪业。他还有馀报,馀报是五百世,不是一世、两世。

我们读了这个经,的确是叫人寒毛直竖!今天造作罪业实在讲太容易、太容易了。所以千万不能以为自己不顺心、不满意就来障道,不晓得这个果报的可怕。

「以残业故,在在所生常多蒙钝」,这就是愚痴、鲁钝,没有智慧。前面讲「生盲无目」是身体上的缺陷,这个地方是心思昏暗,没有智慧,愚痴!

「忘失正念障覆善根,福德微少,形容丑缺,人不喜见」。一般人见到不会生欢喜心。

「诽谤轻贱,戏弄欺嫌」。「欺」是欺负他、嫌弃他。

「常生边地,贫穷下劣,丧失财宝,资生艰难」。他的生活困苦。

这一些经文都不难懂,都很清楚的描绘出他在人间的贫穷下贱,受尽种种的苦难。

「不为众人尊重敬爱」。没有人喜欢他,没有人尊重他。

「从此殁已」,这是讲五百世。五百世做这么苦的人,这是地狱里出来的馀报。前面地狱是一千八百万年,离开地狱的时候,还要五百世受这些苦报。这个报尽了,「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这就讲到现在这个时代了,末世五百岁中,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还于边地下劣家生」,那是比前面好得太多了。

「匮乏饥冻为人诽谤,忘失正念不修善法」。我们想一想这个馀报的时间,实在太长太长了。

「设欲修行多诸留难」。偶尔遇到佛法想发心修行,障缘特别多。我们想一想,为什么他会有这么多障碍呢?过去他障碍很多人闻法,所以他这一世要得这个馀报。佛说他的馀报五百世。我们想想,他障碍的人愈多,他的果报就愈严重。

「虽暂发起智慧光明,以业障故,寻复还没」。这是会里面的六十位菩萨,过去生中造这些罪业,虽然发心出家,虽然想修道,他有这么多的障碍。

「汝等从彼五百岁后,是诸业障尔乃消灭」。可见得这个罪障消灭要很长的时间,要受许多的苦难。菩萨有智慧,怎么能不怕呢?众生实实在在愚痴,敢造!

业障消灭之后,「于后得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因为他曾经念过阿弥陀佛,到这个时候遇到了善缘,往生极乐世界的机会成熟了。由此可知,这个时候业障消除了,身心清净,再不会有恶意对一切众生。

我们想想,自己学佛了,学佛的功夫怎么样?有没有进步?像此地讲的,你到底是进步,还是在退步?实在讲,不难检查。最容易检查的是什么?我们过去对那些人那些事看不惯的、不喜欢的,今年遇到这个人,遇到这个事,会不会淡一点?过去我十分恨他;现在看到,只有六分恨他,你就进步很多了。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什么时候能往生?过去最讨厌最恨的人,现在一点都不恨他了,一点都不讨厌他了,你往生的机会到了。为什么?业障消了。

什么叫做业障?你要晓得,贪瞋痴慢是业障。看到合于自己心意的想得到,不顺心意的想排斥,都是贪,都是瞋恚,都是愚痴。对待别人是自赞毁他,自己认为了不起,别人都不如我,有这种观念,这事业障!决定不能往生。

所以这个经确确实实教给我们,这一生往生要具备哪些条件。大乘经上讲原则的很多,这里完全讲的是事。譬如,我们常常读到的「心净则土净」,这是往生必须要具备的条件,「心净则土净」就能往生。心净,净到甚么程度?不知道,自己以为心很清净了,哪里晓得境界一现前,该喜欢的喜欢,该讨厌的还是讨厌,那哪里是清净呢?那不是清净。

所以这个经的好处在此地,让你读了之后,一条一条去反省,我们有没有这个过失?自己晓得我这一生有没有把握往生。真正有把握往生,预知时至,对这个世间心清净了,对一切众生心平等了,这才决定能往生。以「清净、平等、慈悲」心看一切众生,生到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佛就会给你授无上菩提之记,这个跟《无量寿经》上讲的就没有两样了。

【尔时诸菩萨等。闻佛所说举身毛竖。深生忧悔便自□泪。】

这时候这六十位菩萨听佛所说,「举身毛竖」,听到寒毛直竖。「深生忧悔」,忧是忧虑,悔是后悔。过去生中造这么重的罪,现在还有习气在。习气是什么?做,那你是造罪;我还有看不顺眼的人,看不顺眼的事,但是没有发作,没有去障碍它。虽然没有做,遇到的时候,心里面还是忿忿的,但是不发出来,那叫习气。如果发作出来,那你就造作罪业了,那就不是习气,那是现行。现行造的罪业,就又造这个罪了,又要去经历一千八百万年的地狱罪,还要干这事情。如果只有习气,没有现行,习气会障道,没有那么重的罪。但是障碍自己修行,障碍自己的智慧,障碍自己的法缘,这个就轻很多了。

这些菩萨们非常难得,听佛这么一说,真的那个忏悔的心生起来了,于是向佛发露忏悔。底下他们说了八桩事情。这八桩事情,实在讲,也是我们时时刻刻要提高警觉心的。

【世尊。我今发露悔其过咎。我等常于菩萨乘人。轻慢嫉恚及馀业障。今于佛前如罪忏悔。我等今日于世尊前发弘誓愿。】

「世尊,我今发露悔其过咎」。后不再造,这叫悔过。我们现在一般人把忏悔都弄错了,在佛菩萨形像面前修忏悔法,修了以后照做。这个没有用处,这个实在讲罪上加罪,连佛菩萨都欺负、都欺骗。

「忏悔」这个名词是梵华合一。「忏」是忏摩,梵语音译的,意思是把自己所做的过失都说出来,让大家都知道。「悔」。中国的意思是后不再造。这两个意思很接近,古人翻译的时候就用这两个字作「忏悔」的名词。

「我等常于菩萨乘人。轻慢嫉恚,及馀业障。今于佛前,如罪忏悔」,这一句是总说。菩萨乘人就是发大乘心的人,包括在家、出家。大乘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不但自己要学佛,也劝别人学佛,这样的心量就是菩萨乘人。

实在说,中国人学佛,菩萨乘人最多。所以小乘法在中国的时间很短暂,隋唐时候曾经一度兴起,但是没有多久就衰了。大乘佛法一直在中国盛行,中国人确实是大乘根性的人,菩萨种性的人。

我们对于这一些菩萨种性的人,过去世轻视他们,傲慢、嫉妒、瞋恚以及种种对他们的障碍,现在在佛前面发露忏悔,后不再造。这一句是总说,下面是别说。别说,实在讲,说不尽!也把这些归纳为为八条。第一条说: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菩萨乘人。见有违犯举露其过。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这是第一条。菩萨乘人他的特色是弘法利生,就像前面讲的,有二说法比丘。在此地,不但是出家说法的,还有在家说法的。这一点出家人实在讲很容易犯过失。在家居士升座说法,出家人总是嫌弃,他是在家白衣,我们是出家人了,人天师,往往就轻慢了在家说法的菩萨了。这是出家人最容易犯的过失。所以这段经里面,主要就是讲的出家人,这些人在俱留孙佛的时候都是出家了。

这些道理事实真相,现在了解的人太少太少了。纵然有些人说出来,大家不相信,不能接受。总认为一出家就比在家人高,这个观念怎么得了!这个观念就是罪业,就要堕落。

所以世尊当年示现成佛,就明白跟我们显示,出家人成佛,在家人也成佛;世尊示现的是出家佛,维摩居士示现的是在家佛。像文殊、普贤示现的是出家的等觉菩萨,而贤护示现的是在家等觉菩萨,出家跟在家没有分别!升座讲经是代佛说法,你不敬讲经的人,就是不敬佛,不敬法;你这个就是轻慢三宝,那个罪业就是地狱罪业,极容易犯的;就是因为我们现在这个观念错误。

民国初年,欧阳竟无居士在南京办支那内学院,就是办佛学院,培养弘法人才。他这个佛学院的学生在家居士多,出家的法师不多,只有几位。大家晓得太虚法师是这个学院的旁听生。欧阳大师在「内学院讯」里面讲得透澈,佛法是师道,老师不一定是出家、在家,老师第一大。老师就是我们佛门里面讲的「和尚」,和尚第一大。

和尚、法师不一定是出家人,这个大家都知道,我们都常说了。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这决定是出家人;说和尚、说阿闍黎、说法师,不一定是在家、出家,男女老少都可以称的,只要你做的是这个工作,你就有这个称呼。和尚是亲教师,所以「师」是第一大。居士是老师,你是出家人,跟他学,那你要尊重他。这是现代人很多都不懂。

我出家之后,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学的,他是在家人,老师第一大,我们见老师也要顶礼。很多出家人看到奇怪:你是出家人,怎么可以向在家人顶礼?其实他经也念得很多,他忘掉了,维摩居士讲经说法,舍利弗、目犍连是出家人,为什么也要顶礼三拜、右绕三匝?这不是世尊在世的时候就表演给我们看了吗?这有什么奇怪的?所以现在一出家,穿上长袍大袖子就认为了不起了,不知道这个东西不穿不堕地狱,一穿就下地狱去了。你说冤枉不冤枉?不明道理,不知道是非。

我在台中学佛,只有一个人来勉励我。我过去一个老校长周邦道先生,他勉励我:「你现在出家了,跟李炳南老居士学佛,他有道心,他是菩萨,一定要以学生的身份对老师,不可以轻慢。」其他没有人来劝我,他是真正懂得佛法的。

所以佛门是师道,老师第一大。居士升座讲经,代佛说法。出家人升座讲经也是代佛说法,所以讲台前面一定供佛像。你们拜法师时,佛在前面,我们躲在后面,你拜佛,我不敢当,表这个意思。所以前面一定要供佛像。

所以这个说法的人,他有过失不能说他。为什么?一定要让听众对他有信心,相信他所说的,依教奉行,大家就得利了。

他虽然有过失,「见有违犯,举露其过」,不可以举他的过失,不可以把他的过失宣扬,希望一切大众得真实的利益。他个人有过失,他个人有因果。我们如果宣扬的时候,把整个法会道场破坏掉了,那你的罪过就大了!

何况他的那些过失,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我们是凡夫,不知道他的境界。那些高境界的圣人,行止好像跟这个下愚差不多!

我们上一次在新加坡印了一本《金山活佛》,乐观老法师写的。我跟乐老有几次的因缘,我头一次讲《弥陀经疏钞》在莲友念佛团,经本是他供养的。所以他老人家这本书,我在新加坡的时候,发心印了两千册流通。

金山活佛那个样子,生活行为表现的,有一点像济公,邋邋遢遢;真的是圣人,真是圣贤!而一般法师跟他在一块相处,都轻慢、瞧不起他,好像他不守清规、不守戒律,什么东西随随便便的。人家是四相都破了!我们是凡夫,这一点怎么能看到人家的境界?

对于一切众生,无论在家、出家,我们常存恭敬心。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讲得很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见过」,自己照顾自己都来不及了,哪有闲功夫去看别人的过失?

所以他这个地方誓愿好:我如果是见到这些菩萨乘人他们有违犯过失,我要说他,举他的过失,我就是欺骗世尊。发了这个重誓。

八条我们今天讲了一条,明天再继续介绍底下。好,我们念佛回向。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第二卷)

1996/6 达拉斯 档名:15-09-02

请掀开经本,第八百七十八页,倒数第二行,从最后一个字看起。

昨天讲到世尊法会当中,有五百位业障深重的菩萨,他们所犯的这些恶习障碍了修行,因此道业不但不能够增长,反而退转。世尊跟他们讲过去生中的因缘,而说了一条严重的恶业,就是谤法,招致多生的苦难。

这种现象几乎在现代的佛门当中,普遍的可以见到。正如同经上佛所说的,四众弟子随自己的妄想、分别,不知道这个业报的差别,这是愚痴。

世尊将他们过去生中的业报说出来之后,这一段说得相当详细。在地狱从阿鼻地狱一直到烧热地狱,总共的时间是一千八百万年。离开地狱之后,在五百世生在这个边地。所谓边地就是文化很落后的地区,受尽了苦难。

这些菩萨们听佛所说,举身毛竖,在佛面前痛切的忏悔,发了十三条的大誓愿,祈求改过自新。这十三条的经文,段落很明显。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菩萨乘人。见有违犯举露其过。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第一条叫着「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这句话很重要。从「今天起」,不是尽形寿,尽形寿是一生;「至未来际」就是尔后生生世世,都不敢造这些恶业了。

第一条里面,「若于菩萨乘人」,昨天说过了。大乘种性的众生,出家、在家四众弟子,菩萨种性的人。

「见有违犯举露其过」,这是过去曾经做的,从今以后再不敢这样做了。如果再有这样作法,「我等则为欺诳如来」,那就是欺骗如来了。第二条是: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菩萨乘人。戏弄讥嫌恐惧轻贱。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这十三条都是「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菩萨乘人。戏弄、讥嫌、恐惧、轻贱,我等则为欺诳如来」。这一条里面讲了四桩事情,四桩事情都是轻慢。佛在大乘经上常常教导我们,尤其是《华严经》讲的实在是究竟圆满,《华严经》上佛教给我们,一个修学大乘的人,除了自己之外,所有一切众生皆是诸佛如来,要用这样的心态去看。

在五十三参里面,明显的教给我们,学生只有一个人,善财童子只有一个,他没有同学,这桩事情用意很深。为什么善财没有同学呢?诸位要知道,同学是我们两个差不多,可以开开玩笑,可以不必那么尊重。善财童子做学生,学生只有一个人,除自己一个人之外,都是老师,都是善知识。诸佛菩萨当然是善知识,是老师;一切众生就是未来佛。过去、现在、未来是一,不是二。「未来佛」,就要把他看作现在佛一样的尊重。所以他的十大愿王才能发得起来,一切恭敬,这个心才能发得起来;一切恭敬正是性德圆满的显露。

如果有一个众生对他戏弄,还开玩笑;讥是讥刺,嫌是嫌弃,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讨厌;还会讨厌一个人,还会轻视一个人,我们的性德就被这个烦恼遮盖住了。

性德要怎么样现前呢?必须要将一切众生都当作诸佛现前来看待,「礼敬诸佛」才能做得到!所以普贤行在大乘菩萨行之上,道理就在此地。普贤的心是真实清净,真实的平等。我们常常犯这些过失,所以普贤愿对于我们来讲高不可攀!

佛在《华严》上这样教导我们,是不是带着有些勉强呢?给诸位说,丝毫不勉强。佛教化众生真的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一心恭敬、普遍恭敬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换句话说,凡是明心见性的菩萨,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一个不是这样的,他不是做作出来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因为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我们在《般若经》上讲得很详细,没有差别!大乘经上常说,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的流露,都是自性的变化,所以法界确实是平等的。凡夫之所以不能见性,就是在平等法界里面起了高下之心,这个就是迷惑。起高下之心,起分别,起执著,所以这是我们自己的过失。

学佛就是要恢复自性,宗门常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学佛不是别的,就是做这桩事情。要想恢复本来面目,必须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打掉。从哪里做起?一定要从礼敬做起,佛教给我们从这儿下手。

实在讲,儒家的教育也是从这里下手。我们看《礼记》的第一篇,第一句「曲礼曰,毋不敬」。世出世间圣人教化众生,他们在概念上,在方法上,几乎完全相同,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谚语说:「英雄所见,大略相同。」《礼记》这一本书的出现,那个时候佛法还没有传到中国来。可见得他们教学的起步完全是一致,都是从礼敬下手。我们这种轻慢心必须要戒除。

学佛常说功夫得力、功夫不得力,什么是功夫?此地所讲的就是具体功夫的表现。我们对人对事对物、对一切众生,恭敬心是不是与日增长?轻慢心是不是天天消除?果然如此,我们功夫就得力了,真有进步。决不是每一天念多少声佛号,念多少部经。念得那么多,如果处事待人接物的毛病一丝毫都没有改掉,那么多佛号、经文都叫白念。正是古德所谓「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你没有消化,没有体悟,没有把经典的理论、教训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那个读就叫白读了;还是一样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还在造恶业。造恶业的果报太可怕了。第三条: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见在家出家菩萨乘人。以五欲乐游戏欢娱。见受用时。终不于彼伺求其过。常生信敬起教师想。若不尔者。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这条范围就更广了,偏重在在家。在家菩萨也了不起,他负着有度众生的责任。在家人「以五欲乐」,五欲是「财、色、名、食、睡」的享受。在家菩萨可以享受,他示现的是在家人的榜样。

「游戏欢娱,见受用时,终不于彼伺求其过」。这个一般人,愚人,总是看到这些在家菩萨生嫉妒障碍,看他在五欲里享受,在那里找他的毛病,找他的过失,恶意诽谤,所以在家弘法利生比出家难得多。同样是在讲台上讲经说法,出家人讲得不好,大家还恭敬;在家人讲得再好,听众的恭敬心比对出家人都要减几分,这样的心态我们就得不到利益了。

昨天跟诸位说过,四众弟子发心弘法利生都要受到尊重。为什么?代佛说法。不敬法师,居士讲经说法也称法师,这一点诸位要知道,你只要上台说法都称法师,法师不一定是出家人。如果称比丘、比丘尼这一定是出家人;称法师、称和尚不一定是出家人。在家人可以称法师,可以称和尚。

如果你要是恶意诽谤,谤佛、谤法、谤僧,僧也不分在家、出家,这一点同修们也要记住。僧是僧伽耶,梵语的音译,它的意思是和合众,是个团体。这个团体遵守「六和敬」,无论是在家人的团体、出家人的团体,都叫作僧团。假如这个道场出家人住在一起,不按六和敬去修,出家人也不够资格称僧。你这个团体不和!僧是一定要和合的团体。所以僧是和合团体,称之为「众中尊」。我们受三归的时候念的「归依僧,众中尊」,众就是团体,所有一切团体里面最为尊贵。为什么最尊贵呢?他们团结,他们和睦,这个团体值得大家尊敬,是这个意思。

佛的僧团要四个人以上。如果你的家庭有四个人,四个人都修六和敬,这个家就是僧团。诸佛护念,龙天拥护!这是真的。诸佛菩萨、龙天护法看一个和和睦睦相处的团体,无论大小都尊敬。

所以居士讲经说法,决定不能有分别心来看待。一有分别心,我们自己得不到法益,更不可以去故意找麻烦。

这种故意找麻烦的人是真有。早年,在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到香港讲经,香港畅怀法师邀请我,我们在香港也是第一次见面。到那个地方头一天晚上,畅怀法师就向我提出警告。香港这个地方,外地来讲经的法师,大概都要禁得起考验才行,这里面有一些听众是专门找麻烦的。他听经听了一半,站起来发问题,把你难倒,叫你下不了台,就有这么一班人。所以一些老法师到那边都有这个顾忌。

畅怀法师说,他说:「你很年轻,也不很出名,你要有警觉,将来听经的人可能只有两个、三个,要做心理上的准备。」

我说:「这个我不在乎,没有人听经,还有桌椅板凳在,我不在乎这些。」

头一天来听的人不少,大家是来看看,见见面,看看是个什么样的人。那一次我连续在香港讲了四个月,讲《楞严经》,四个月天天都满坐,那个找麻烦、捣蛋的人都在座,从来没有发一个问题,找我麻烦。

所以畅怀法师给我说:「法师,你的法缘很殊胜,非常难得。」

这些找麻烦的人,还请我吃了一次饭。所以真的是有人找麻烦。

这就是此地所说的「于彼伺求其过」,在那里只是找麻烦,你哪个地方讲错了,讲得不对,讲得不清楚了,他要来问。

「常生信敬起教师想」,我们对于讲经的这些法师,无论在家、出家的法师,应当常常生信心、尊敬心,要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来看待,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得到利益。「若不尔者,我等则为欺诳如来」。第四条: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菩萨乘人。悭亲友家及诸利养。恼彼身心令其逼迫。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这也是现代人常常犯的毛病。这是看到亲友们对于法师的供养,他心里难过。你们对法师供养太多了,供养太过分了。起了这个心来障碍,令这个修供养的人也生烦恼,法师也生烦恼,做这个事情。特别是你的亲友是不信佛的:「你看你们都迷了,这个钱好不容易赚,轻轻易易就被别人骗去了。」你自己认为学佛很虔诚,他认为你被人骗了,你才叫愚痴、迷信!

实在讲,现在佛教有没有骗人的?还真有!打着佛教招牌到处招摇撞骗,不但有,还甚多。这个就是正法、邪法要有能力辨别。可是愚痴的众生,就是经上讲的没有智慧,往往是听骗不听劝,这个就难。认假不认真,大凡假的,声势浩大,搞得场面很热闹;真的佛法,那个道场冷冷清清。为什么?它不求名闻利养,不愿意多生事,这是末法时期种种现象,我们都应当知道。

于正法,特别是弘扬正法的这些大德,看到有人供养,应当要生欢喜心,不应当叫他生烦恼。可是接受供养,实在讲,相当不容易!佛在这个经里面讲,弘经的这些大德,接受供养的过失,无量无边,本经也具体为我们说出来。

所以佛教给我们应当要发无希望心去修法布施,弘法利生,绝不希求恭敬供养。不能说那个地方利养多,我们到那里去弘法;这个地方供养很少,算了,不要去了。那就大错特错了!为什么?你的心不清净。心不清净,你自度的能力都没有,你怎么能度他呢?凡是有这种心理,无论在什么地方讲经说法,实在讲是在骗人。第五条: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菩萨乘人。以一粗言令其不悦。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实在讲,这个说得很细。粗言就是说的话叫人家听了不舒服。你用这种态度、这种言语叫修学大乘的人听了心里难过,这都是过失。第六条: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菩萨乘人。昼夜六时不勤礼事。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昼夜六时」是日夜不间断。这个并不是指事,指恭敬的心,恭敬承事之心;不会间断,不会退转,是这个意思。礼是礼敬,事是奉事,奉事也就是为他服务。第七条: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为欲护持此弘誓愿故不惜身命。若不尔者。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从今天起到未来际,为了要护持他的誓愿,决定不退转,决定不变心,乃至于不惜身命。纵然是身命遭到危害了,誓愿不改。第八条: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声闻及辟支佛。以轻慢心。谓于彼等不胜于我。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这是修学大乘的人往往轻慢小乘人。现在在这个世界,泰国的佛教,锡兰的佛教,印度还有一些佛教都是小乘。我们这些修学大乘的见到这些小乘尊者,很容易生轻慢心,瞧不起他们。实在说,他们看我们这些学大乘的也瞧不起我们,彼此都不能尊敬,这是错误的,决定不能说这些修行人不如我们。大小乘的修学果证差别实在是很大,但是大乘人要不能如法修学,实在说,比不上小乘人,大乘人要真干才行。真正修学大乘的人,一切众生都不敢轻慢,他怎么会轻慢修小乘的?他连一个做恶的众生都不敢轻慢,何况世间的善人;对修学小乘佛法之人,当然不会生轻慢之心,这是一定的道理。第九条: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不善能摧伏其身。生下劣想。如旃陀罗及于狗犬。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这一段是说克己功夫。儒家讲礼,礼的精神就是自卑而尊人,自己在一切大众、团体当中要能够谦虚卑下,这是断除贡高我慢的烦恼。「慢」是很严重的烦恼。你看看排列,贪瞋痴底下就是傲慢。儒家在《礼记》里面教给我们「傲不可长」,傲慢的习气是很难断的,不要再增长就好了。因为是世间法,儒家劝你不要再增长了。但是佛法不行,佛法对于傲慢的习气一定要断。

烦恼是不要学的,与生俱来。哪一个人没有傲慢心?总觉得自己比人家强。从前台中老师讲经的时候,讲到这些地方,他常举个例子说,连那个要饭的叫化子,看到有钱人、富贵人家从他面前走过,他还在那里说:「哼!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有几个臭铜钱而已。」叫化子台湾没有了,从前在大陆要饭的乞丐,随时随地都可以见得到。乞丐是人中最低下的了,所谓贫贱。贫是没有财富,天天问人要钱;贱是没有地位。没有财富、没有地位到了极处,可是他还傲慢,还觉得自己比他高,显示出傲慢是与生俱来的烦恼。所以佛教给我们要谦虚卑下,这是断烦恼的方法。「如旃陀罗及于狗犬」,这是比喻要卑下到这样的程度,才能够伏断贡高我慢的烦恼与习气。第十条: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自赞叹于他毁钉。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这也是众生的大病。自己赞叹自己,毁谤别人,这叫自赞毁他。菩萨戒经里面,这一条是重戒。瑜伽菩萨戒本里面,这一条是列在第一条重戒。自己再好,再有德能,再有学问,再有善巧,都应当谦虚,绝不能够毁谤别人。

《华严经》五十三参里面教给我们,你看善财童子去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每一个人说话都非常谦虚,都说:「无量法门,我只知道这一个。我不如其他的那些善知识,他们的德能学问都在我之上,值得诸佛菩萨大众的赞叹。」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

自己赞叹自己,自己宣传自己,这是世间的愚人才干这个事情。可是现在时代变了,古时候人自己赞叹自己这个话说不出来,总有一点不好意思讲;现代人自己赞叹自己好像是应当的,自我宣传,自我表现,变成一个社会风气了。

这个风气到底好还是不好,这个很难讲,我们不必下断语。我们学佛,佛是我们的老师。如果我们知道佛的智慧、德能是圆满的,那么佛对我们这个教诲应当是有道理的。这些事情希望我们多多的去想一想,冷静的去观察。你看他的因果,你仔细观察他的得失利弊,然后就晓得我们应当要怎样作法。第十一条: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不怖畏斗诤之处。去百由旬如疾风吹。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在现代这个时代常常会遇到,小是一个小团体里面斗争,大是地区的动乱。学佛修道的人,遇到斗争的地方,赶紧躲避。「去百由旬」,这个也未必认真是百由旬,一由旬四十里,一百由旬四千里,不必跑那么远,这是比喻。换句话说,动乱的地区要离开要避开,这是这个意思。

刚才讲小是一个团体,我们不要混搅在这个圈子里面,障碍自己的道业。我有一年在台湾一个道场,他们请我去讲经,我讲的是老师编的《佛学常识》,大概讲了三分之一,这个寺庙里面斗争。为什么斗争呢?建筑寺庙是老和尚的那些徒弟到各方去化缘,大概有不少徒弟都去化缘,化了这些钱来建庙。当然有人化得多,有人化得少。化得多的就要争着做当家师、做知客师,分赃不均,天天吵架。搞得一个寺庙里面都不安,争权夺利。

我到台中去的时候,就把这个事情告诉老师。老师说:「不要讲了,那个地方不能去。」

我说:「还没讲完。」

他说:「没讲完不要紧,不要讲了。」

以后我就没去了。凡是这些斗争的地方,一定要知道回避。你不避开,别人认为你也要争权夺利了,要不然你为什么不避开呢?所以避开是躲避嫌疑,也免得障碍自己的道业。纵然是弘法,经没有讲完都可以离开。第十二条: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持戒多闻头陀。少欲知足一切功德。身自炫曜。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这是指自己修持,或者是持戒,戒律很清净,看到别人破戒,别人不持戒,他就生烦恼,自己觉得很了不起,戒行清净,他不如我。「身自炫曜」,自己有修持,或是持戒的,或是多闻的;多闻就是对教理通达,现在人所讲的值得骄傲。骄傲是烦恼。真正修行还值得烦恼,你说糟糕不糟糕?「头陀」是修苦行。「少欲知足,一切功德」,就是你真正有修,修得不错,以你自己修持的这个功德骄傲,这个错了。

读到这个地方,我们想到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一段很有名的故事,一条公案,公案就叫故事。唐朝终南山的道宣律师,唐朝那个时候大小乘这个宗派,大概都是那个时候建立的。律宗的初祖是终南山的道宣律师,持戒精严,他是日中一时,感动得天人供养。所以他不要去托钵,到吃饭的时候,天人把供养送给他,天人对他尊敬。

有一天窥基法师不晓得到那里去,从终南山经过,听说道宣法师在这里很精进,窥基去拜访他。窥基是修学大乘的,在现代的话讲,他是高干子弟出生的,富贵家庭出生的。他的叔父是尉迟敬德,唐太宗的大将,他是尉迟敬德的侄子,人非常聪明;玄奘大师从印度回来之后,度他出家。

所以传说当中,他叫「三车法师」。那个时候玄奘大师要求他出家,他说他要享受,出家生活太苦了,这个不行。他提出三个条件,他说我要带一车黄金;他喜欢读书,我要带一车的书本;还要带一车的美女来侍候他。当然对于这个戒律清规,就不会那么样的严肃了。

道宣律师听说窥基来拜访他,对于窥基大师的学问当然没话说,很佩服,但是对于他的行持就生了轻慢心,就是他不持戒律。所以那一天想利用这个机会教训教训窥基法师,你看看,中午天人来送供养我。他要想表演一下给窥基法师看看,要持戒。

哪里晓得等到吃饭的时间都过了,天人没有来送供。窥基大师就离开了。

到了第二天中午,天人送供养来了。道宣律师就问他:「昨天你为什么不送供养来?」

天人说:「昨天有大乘菩萨在这个山上,护法神围得密密的,我进不啊!」

道宣法师听了这个话,满身流汗,生惭愧心,才晓得自己这个念头错了。这就是有一念要想炫曜自己,这个念头就错了。

这样的大德还有这种烦恼、习气起现行,我们凡夫稍稍有一点点比别人好一点,甚至于不见得比别人好,都感觉得值得骄傲了。你说他能有什么成就?

所以我们所有一切的修学,不能跟现代人比,跟现代人比你就生骄傲了,你就值得骄傲了。跟谁去比呢?跟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去比,就觉得我们自己差得太远了。修学佛法,实在说,应当要找一个榜样,有一个模式,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

我在初学佛的时候,那个时候没有出家,做居士的时候跟李炳南老居士学。他就告诉我,说:「古人别学苏东波,今人别学梁启超。」这两位都是我们佛门的大德,堪称为佛学家。老师给我们警告,为什么不能学他们?有解无行,所以两个人都不能往生,都还在六道里面打转,不算成就。

我出家之后再回到台中,老师就教我,既然出家了,就应当学印光法师,以印光法师为榜样。印祖是他的老师,他谦虚,不叫我学他,叫学他的老师,这是净宗近代的祖师;可见得李炳老非常谦虚。他教我的时候,明白的告诉我:「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都是谦虚话,没有丝毫贡高我慢的心。真正能看到一个人,在佛法修学所得的真实受用。

所以这一条特别提醒我们,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有一些成就了,千万不可以傲慢。第十三条: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所修善本不自矜伐。所行罪业惭愧发露。若不尔者。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这一条就是常讲的断恶修善。所做的恶业要发露忏悔,所修的善法要能把他保住。菩萨法里面,布施、持戒是修善;忍辱就是能保持,要能忍。修学善法不需要宣扬,不需要大家对你赞叹,赞叹是果报;积的那一点小小的善,这个赞叹一句,那个赞叹一句,报光了。造那些恶,想尽方法隐瞒,不让人知道,恶愈积愈深。修一点点善,马上就报掉了,就没有了,后果就不堪设想。

所以世出世间圣人教给我们要懂得忏悔的真实意思,恶业尽量让别人知道;知道了,这个骂你一句,那个骂你一句,你的恶业就报掉了。做的好事,积阴德了,「阴」是不要让人知道,你的善愈积愈厚,这才能得到善报。可是愚痴之人,浅见之人,他的想法、作法恰恰相反。他能够欺骗现前一些愚痴的众生,他没有办法欺骗果报,果报不可思议。

这些菩萨听到佛说出他们过去一直到今生,这个因果报应的事情,发着十三条大誓愿,改过自新。

【尔时世尊赞诸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善说如是觉悟之法。善发如是广大誓愿。能以如是决定之心。安住其中。一切业障皆悉消灭。无量善根亦当增长。】

这些菩萨发真诚之心来忏悔改过,这是世尊对他们的赞叹。由此可知,业障再重,并不可怕;怕的是不知道悔改,不知道忏悔,那就真正可怕。实在讲,改过在一念之间,把那个念头转过来就成了。凡是造罪业的,那个念头都是起在我执上,这是身见。《金刚经》四相里面讲的「我相」,著了我相,与我有利的就起贪心了,与我不利的就起瞋恚心,贪心、瞋心都造恶业,都是从这个身来的。如果知道这个身是假的,身不是真的,再明白身不是我,你才把事实真相看清楚看明白了,不再为身造业了。这是高度的智慧,你看一部《大般若经》,就是讲这个问题。如果再要明了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一个自己,你就能行菩萨道了,清净心、平等心就现前了,那是大善。这个地方全是从事相上讲的。

【佛复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弥勒。若有菩萨为欲清净诸业障者。当发如是广大誓愿。】

接着佛告诉弥勒菩萨,假如菩萨要想获得清净心,消除业障,应当要学习这个经上这六十位菩萨发的这个大愿。世尊叫着弥勒菩萨讲,实在讲,就是对我们讲的,我们今天的业障跟经上所讲的的确没有两样。这十三条我们应当多多的读诵,常常反省,把它变成自己的誓愿。这些誓愿总起来讲,就是四弘誓愿里面「烦恼无尽誓愿断」。哪些烦恼呢?这里写了十三条,这十三条都是烦恼。

紧接着,弥勒菩萨代我们请法,他向佛请教。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颇有善男子善女人等护持此愿。当得圆满不退转耶。】

不退转,非常非常之难!如果能够不退转,诸位想想看,修行证果哪要那么长的时间?诸位读《观无量寿经》,《观经》里面讲下品下生之人,到西方极乐世界,花开见佛,只要十二劫。十二劫,我们听起来,这个时间好长好长。但是你在佛经上看,人家修行证果要三个阿僧祇劫,三个阿僧祇劫跟十二劫比,那就显得太短太短了。

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那么殊胜?西方极乐世界没有退缘,它只有进步,没有退步,所以它快速。我们这个世间修行为什么要无量劫?进的少,退的多,所以很难成就。弥勒菩萨看出这一桩事,所以向佛请教。

【佛告弥勒菩萨言。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行菩萨道护持此愿。宁舍身命终不缺减令其退转。】

佛告诉他:「行菩萨道的人,如果能够护持这个大愿,宁舍生命,也不肯退转,他就能成就。」佛的答复很肯定。

【尔时弥勒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成就几法。安隐无恼而得解脱。】

弥勒菩萨又问「末法五百岁中」,末法五百岁就是指我们现代这个时代,跟《金刚经》上讲的后五百岁是一个意思。「法欲灭时,成就几法,安隐无恼而得解脱」,末后两句正是我们所希求的。安是平平安安的,稳稳当当,没有烦恼,而能够成就。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若有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当成就四法。】

弥勒菩萨要修几种法,佛在下面讲了两种的四法。第一种四法在第八百七十九面倒数第五行的第三句。第一:

【于诸众生不求其过。】

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他把它归纳成四条,那就是纲领里面的纲领了。所以特别要记住,一切众生不管他犯什么过,都不要去管他。正是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教人:「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自顾都不暇了,怎么能顾别人的过失?天天想着找别人的过失,你想想那是个什么心?那就造作极大的罪业了,佛法教你修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全都没有了。这是个恶念,极恶的念头!天天在找别人的过失,不知道这是自己极大的恶业。好好的修自己,外面所有一切境界都是诸佛菩萨,纵然他有过失,他示现给我看的。

孔老夫子讲:「三人行必有吾师。」三个人是什么人呢?自己一个,另外一个善人,一个恶人,都是我的老师。善人教我学他的善,恶人教我不可以学他的恶。那不都是老师吗?

我们中国人读历史,大家都晓得岳飞尽忠报国,秦桧是一个大汉奸,岳王坟里面,塑一个秦桧铜像,跪在岳飞的坟墓旁边。两个都是我们的老师,岳飞教我们尽忠报国,秦桧教我们不要做奸臣,做奸臣像他那个下场。一个从正面教,一个从反面教。都是民族的老师,都是善知识。你明白这个道理了,对岳飞尊敬,对秦桧也尊敬,他提醒了多少人不要做坏事,给多少人警惕。他怎么不是老师!所以这句非常重要,「于诸众生,不求其过」。第二:

【见诸菩萨有所违犯终不举露。】

「菩萨」是指弘法利生的这些大德。你举发他的过失,让这些听众、跟他学的人丧失信心,果报就是前面所讲的一千八百万年的地狱的果报,非常可怕!第三:

【于诸亲友及施主家。不生执著。】

正是《金刚经》上所讲的「应无所住」,住就是执著;无所住,绝不执著。你才能在境界里面得清净心,得平等心。第四:

【永断一切粗犷之言。】

平常我们接触大众的时候,言语要真诚,要柔和。

底下这四句偈就是说这桩事情。

【不求他过失。亦不举人罪。离粗语悭吝。是人当解脱。】

举是举发。「离粗语悭吝」,偈诵里面加了一个悭吝,悭吝就是与施主家不生执著。

弥勒菩萨问,佛说这个四法。你能够修这四法,在末法时期你能够得安隐,无烦恼而得解脱。接着佛又说四法。第一:

【不应亲近懈怠之人。】

你跟懈怠懒散的人在一起的时候,一定会受到影响。第二:

【舍离一切愦闹之众。】

我们今天讲这些热闹的场所要避开。第三:

【独处闲静常勤精进。】第四:

【以善方便调伏其身。】

佛给弥勒菩萨又说了这四句。底下这一首偈就是这四句的一个结论,我们把这首偈念一念:

【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

这是弥勒菩萨请教在我们现前这个时代,怎样安隐度过这一生,在道业上不受妨碍。佛就教了这两种四法。

紧接着底下说,末法的菩萨应当要修八种法。然后就告诉我们弘法利生,决定要以无希望心,才能够得二十种利益。说完之后,又说二十种利益,就说了四十种。

说四十种利益,假如我们为了要想得这四十种利益,以无希望心修法施利益,诸位想想,你如不如法呢?你还是落在有希望心,佛讲这四十种利益,你想得四十种利益。这个事情,你好好的去想;否则的话,你都搞错了,还以为自己对了。我现在不求世间名闻利养了,图得佛法的利益,还是错了,还是错用了心。所以你依照这个方法修,这四十种利益你还是得不到。「佛,你说的话不灵,我照你这个做,为什么得不到利益呢?」你不能怪佛,其实你错用了心,你是因为看到无希望心弘法这个利益有这么多,你才修无希望心,无希望心就是你的希望。所以这个用心太难太难了。不能不谨慎,不能不留意。

这次我们时间短,这个经实在讲非常重要。好,我们今天就说到此地。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第三卷)

1996/6 达拉斯 档名:15-09-03

请看经本第八百八十页,从第三行看起。经文一开端,世尊给我们说出末法时期后五百岁,也就是指我们现代这个时代,出家、在家的四众弟子,要想离开烦恼而能够得自在,消除一切业障,佛为我们说出八个方法,就是这个经文里面的八句,在第四行的开端。佛教给我们,第一:

【应当舍离愦闹之处。】

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远离现代社会里面的欢乐的场所。「闹」是讲很热闹,「愦」是人在热闹当中迷惑颠倒,神志不清。这是迷恋在歌舞,像现在卡拉ok这些场合,经典指出这些地方不要去,它不是一个正法的场所。如果到那里面去,很难说自己身心不受污染。这是佛教给我们不要去的地方。第二:

【住阿兰若寂静林中。】

这是教给我们居住应当要选择清净的一个住宅区。古今社会形态不一样,生活方式也不一样。我们今天读这一句经文,就是住宅区里面一定要安静,邻居说话的音声,我们这里都听不到,这是最好。这种居住的环境,实在说外国比中国要讲究的多。我们在台湾,甚至于在大陆,隔壁邻居天天吵吵闹闹的,确实会受到干扰。美国的居住环境讲究这些,它的地方也大、人也少,所以居住的房子总有一个空间的隔离,邻居确确实实没有音声来打搅我们,居住安静。

因为凡夫没有定功,决定会受环境的影响,这是我们中国人常讲的风水。什么叫风水?风水就是居住环境影响自己的身心。如果有定功的人,环境就不能影响你了。没有定功的人,心随境转,我们居住、工作环境都要知道选择,居住在安静的处所。第三:

【于不应修而修行者。】

这一句很重要。哪些是我们不应该做的事情,你要去做,那就错了。这是不可以的。第四:

【及诸懒惰懈怠之属。皆当远离。】

这里面所讲的是我们自己的毛病习气。懒惰懈怠不是学来的,是与身俱来的烦恼,一定要克服自己不好的习气。前面的四条,告诉我们在生活环境上要注意的;后面四条讲到真正学习要怎么用功夫。但是前面四条是基础,也就是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后面佛教给我们修学才容易办得到。第五:

【但自观身不求他过。】

这一句话佛在这个经上讲了很多遍。凡是讲很多遍的,这是特别提醒我们注意,换句话说,这个毛病太深太重了。佛多次的提起,教我们自己要知道观身,就是要照顾自己,不要去观察别人的过失,人家的过失与我们不相干。修行修什么?修清净心。常常想着找别人的毛病,你的心怎么能清净,所以这对自己道业是很大的障碍。

什么叫道业?通常我们说这个名词,一般初学的人听起来觉得很玄。所谓道业就是如理如法的生活方式。道就是很合理、很合法,业就是生活。如果我们的生活能够如理如法,你就预想那个生活多快乐、多幸福、多自在。换句话说,道业就是圆满幸福快乐的生活,这个说法大家就容易懂了;也知道佛是要帮助我们达到这个生活的目的,这才晓得佛经不能不学。佛经是教给我们真正幸福快乐,不但这一生,生生世世都过得很幸福、很美满、很自在。我们明白这些事实真相,才晓得佛法不能不学。第六:

【乐于恬默。】

恬默是清净。清净里面的乐是真乐,这是一般粗心大意的人不能体会的。一般世间人只知道欢乐场所那个乐,那个乐是刺激,那不是真的乐。所以歌舞完了以后,乐就没有了。安静的乐像泉水一样,它是自动往外面发出来。那个不一样,不是从外面来的,是从内心里面像泉涌出来的,这一种的喜悦,佛经里面常讲法喜充满。

大家都读过《论语》,《论语》一开端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悦跟乐不一样。悦是从里面发出来的,内心发出来的,乐是从外面刺激的感受,那个不一样,悦是真正的喜欢,清净之乐,那是真乐。所以要能够体会到清净的乐,欢喜清净之乐。第七:

【勤行般若波罗密多相应之行。】

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生活行为,这里面包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要与智慧相应。「般若波罗蜜」是圆满高度的智慧。佛与大菩萨生活在究竟圆满智慧之中,这个智慧从哪里来的呢?智慧从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所以前面一句「乐于恬默」,那是定功。禅悦,禅定里面的喜悦,就是清净心,定心当中的喜悦。表现在外面,表现在生活,表现在工作,表现在处事待人接物,那是一种高度的智慧。第八:

【若欲于彼诸众生等。深生怜愍多所饶益。应以无希望心清净说法。】

前面总共八条,前面七条是说自分上的事情,就是自己本分上的事情;这一条是帮助别人。佛法是自行化他,自己做不到,你就不能够教化众生;先要自己成就,然后生起慈悲之心,帮助一切众生。众生没有智慧,不懂得享受。我在最初接触佛法,方东美先生教给我的时候,他就告诉我,「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多少学佛出家人说不出这句话,老师说出这一句,他在里面得到法乐,他享受到了、尝到了,他才懂得这里面有真乐。

所以世间人的心不清净,他的欲望很浓,贪瞋痴慢天天在增长,他怎么知道定、净里面的乐趣。他不知道,他没有这个经验,没有这种常识。这是我们得到真实快乐的人,得到真正幸福的人,要告诉那些还不明了的这些众生,我们应当要帮助他。帮助他要怎么一个心态呢?应以无希望心清净说法,这一条非常非常重要。我们接着看经文:

【复次弥勒。若菩萨以无希望心行法施时。不著名闻利养果报。】

不但不贪这些东西,心里面绝不希望着,「我弘扬佛法,利益众生,希望众生对我恭敬,对我供养,对我承事」,有这个念头就错了。有这个念头是很大很大的过失!过失在哪里?增长贪瞋痴慢,清净心与定慧都没有了,所造的是恶业,不是善业,这是必须要知道的。「不著名闻,利养果报」,心里面决定不能把这些东西放在心上。

【以饶益事而为上首。】

弘法利生只有一个目标,希望众生得到最丰饶的利益,希望别人得真实的利益得最多的利益。「饶」是多的意思。除了利益众生之外,绝对没有一个有自利的念头存在,这才叫作无希望心布施。

【常为众生广宣正法。】

「常」是不中断,没有间断的。菩萨为众生演说大乘佛法的心,确实没有中断。事上中断,那是缘,就是没有人启请,菩萨就不能说了。凡是有人来请,不能推卸。以无希望心修法布施,这个功德利益无量无边,佛在这里说了二十种利益。二十种说完之后,佛又说二十种利益。这个地方总共给我们说四十种,四十种是四十类,每一类里面不晓得有多少。

我们读了这段经文,是不是你就发「无希望心」,去为一切众生说法呢?假如你读了这一段经,「无希望心」会得这么多的好处,那我赶快去做吧!我要问你,你到底有没有希望心?你还是贪图佛在经上说的这一些功德利益,你才肯干!你还是有希望心。这个地方用心极其微细,往往自己错用了心,自己不晓得,这一桩事情非常可怕。

世出世间圣人常常教诫我们,我们要冷静的思惟、观察,凡是常常赞叹我们的人,不见得是善知识。几句话赞叹你,迷惑颠倒,不知道天高地厚。肯说你过失的人,不见得是恶人,这个要知道。我们自己的过失,自己不晓得,有人能给我们说出来,这个人才叫是真正善知识。但是肯说人家的过失的人,说实在的话,愈来愈少了,也许一生都遇不到。

在过去,有两个人是一定要说你过失的。哪两个人呢?第一个是父母,第二个是老师。看到你的过失,不能不说,他有责任。同学当中,那是最亲密的同学,才肯说过失。否则的话,都是谦虚、客气。

佛在前面讲不说人的过失,这是讲了多少遍,不要找人家的缺点,不要说人家的过失。但是真正好朋友,这是善心劝导他、帮助他,希望他能够觉悟,希望他能够回头,这是可以说的。

但是说过失必须要记着一个原则,决定不能有第三个人在场。成年的人都要面子,在别人面前说他的过失,这叫他难为情。所以说过失要关起门,没有第三个人听到,这叫忠言,这叫劝告,这是必须要注意到的。世法、佛法都讲求这种方式,所以不能在一般人面前说过失。

因此我们唯一的方法,能够自己检点自己的过失,只有读经。佛在经上说的这些,特别是这一部经,这次我们时间不够,只说一个大意,将来有时间我一定会细讲。给诸位说,这样的经现在很少人愿意讲这个经。讲这个经,骂人!不但骂人,也骂自己,自己没有做到的时候,读起来心里很难过。

所以你看现在讲经的法师有,讲戒律的没有。为什么?讲戒律,自己条条戒都犯了,这讲不下去了。但是这个东西真的救命,说好听的有什么用处,一定要把自己的毛病统统说出来,发露忏悔,提高警觉,后不再造,对我们才有真的利益,真的消业障,真正能够得福。所以在这个微细之行,实实在在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能不谨慎,不能不留意。

这是二十种利益,后面又有二十种利益,总共四十种利益,我们为了时间起见,好听的就不要说了。我们看佛的教训。接着后面这一段,佛为我们说出末法时期,这一些修菩萨道的人,种种的过失、作恶,应当深深的警惕。在这一面倒数第五行,从当中看起:

【佛告弥勒。汝观未来后五百岁。】

「未来后五百」,就是指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末法时期。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第五个五百年,叫「后五百岁」。

【有诸菩萨甚为无智。】

这是讲有修学大乘的,现在凡是受了菩萨戒的都是菩萨。我们现在看看受戒的地方很多,受了菩萨戒都当作菩萨了。菩萨怎么样呢?没有智慧,愚痴!

【行法施时。】

在我们现在讲还算不错,无论出家、在家发心出来讲经说法,行菩萨道,弘法利生,干这些事情。你看毛病在哪里?那些毛病我们一看的时候,马上要警觉到我们有没有。

【若有利养生欢喜心。若无利养不生欢喜。】

讲经说法供养很多很高兴,讲得很有劲。没有供养,气就泄了,精神也没有了,脸上光彩也没有了,经也讲不下去了,后头马马虎虎念念就算数了。我们确确实实遇到这个事情。我在初学佛的时候,听这些法师、大德讲经,这个现象很平常。甚至于还有一些法师,讲经的时候先谈好价钱,讲多少天一定要多少供养,没有那么多的时候不讲,还讨价还价的,都不如法了,都是错误的。但是人人都这么做了,这个好像变成正常的了。这是讲经说法。

密宗里面灌顶,也都讲价钱。我有一年到迈阿密去讲经,曾宪炜居士找我去的,就是那一次讲《认识佛教》,现在印出来的这个小册子。居士就跟我开玩笑,很多仁波切到这个地方来灌顶都定上价钱,一个人灌一次顶要收二十块钱。他说:「法师,你在这个地方办归依,一个人多少钱?」价钱愈高人愈多,认为这是真的。这个不要钱,大概没有什么,不灵,他不来了。现在这个社会的众生,所谓听骗不听劝,认假不认真。虽然风气如此,我们还要守住正法,不能说他做得不如法,我们也如法炮制跟着他做,不可以,那我们就错了。这种心态是错误的。

【彼诸菩萨为人说法。作如是心。】

「作如是心」,他就是存这么样一个心态。

【云何当令亲友檀越归属于我。】

「亲友」就是佛法里面讲的法眷属。这些出家、在家的听众都归依我,都做我的弟子。他不是归依三宝,归依一个法师,这个很糟糕,归依传戒都变了质了。「檀越」就是施主,这个道场里有身份、有地位、有财富来护持佛法的,都来护持我。而且把这些人拉得紧紧的,不能让他跑了,干这些事情。这个在现在社会也非常非常普遍。

我刚刚出家的时候,当然我心里很清楚很明白,老和尚我们也很尊敬他。老和尚如果看到有一个初次到我们寺庙里面,或者来玩的,或者来看看的,他眼睛很利,一看这个人有身份,这个人好像是个老板的样子,开的私家车来的,就马上吩附底下好好的招待,把他抓住,就干这个。全是经上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就说出来了,很普遍!我们今天讲不择手段的拉信徒,这是造业!这是作恶!

【复更念言。云何当令在家出家诸菩萨等。而于我所生净信心。恭敬供养衣服饭食卧具汤药。】

实在讲,现在「衣服、饭食、卧具、汤药」不要了,现在是黄金美钞多多益善,搞这些。他不要这个东西,我们不能不知道。

【如是菩萨。以财利故为人说法。】

他到外面讲经说法、弘法为什么?为名、为财、为利。

【若无利养心生疲厌。】

如果没有人恭敬供养的话,他就不讲经也不说法,是为这个。

这一段是佛说的一个总纲领。后面有很长的经文,佛要细说这些现象。这些现象几几乎乎在我们今天社会,时时处处大家都能够看得到,所以我们读了也就不必多说了,说了的话会得罪很多人。因此,我们讲这一部经,许许多多地方只能够点到为止。我们自己好好的去读诵,好好去反省。我们看末后这一行。

【弥勒。当知于后末世五百岁中。说法之人亦复如是。】

这是说前面的比喻,迷惑颠倒。

【于诸一切无利养处。】

这个地方没有人恭敬法师,没有人懂得仪规,没有人懂得规矩,没有人懂得礼节,也不知道供养。

【不顺其心无有滋味。便生厌倦弃舍而去。】

这位法师不住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对我没有好处!所谓好处,都是名闻利养。

【彼诸法师作如是念。我于此中说法无益。何以故。是诸人等。于我所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不生忧念何缘于此徒自疲劳。】

这个底下的一大段,我们只说到此地就行了。

这一部经,我要把它重新作版,大概我想两个月之后,可以把它印出来流通。这是我们从《大藏经》里面影印出来的,行路太密,字太小,看起来很费力气。我们再印的时候,重新排版,把段落分开,诸位看起来就很舒服了!这个经非常非常重要。

我们看八百八十一面,倒数第三行。这一段是佛告诉弥勒菩萨,当时与会的五百菩萨当中;这五百菩萨就是前面所讲的业障深重,造作罪业,不净说法。不净说法,就是为众生讲经说法,心里面充满了贪瞋痴,心不清净,就是不净说法。贪名、贪利养,贪图众生的恭敬,这叫不净说法。可是菩萨当中里面有二十位菩萨,业障比较浅一点。

【后五百岁还来生此。】

业障轻在末法时期他还能得人身,还能够如法的修行,但是太少太少了,只有二十个人。

这些人【聪明智慧善巧方便。心意调柔常怀慈愍。多所饶益。颜貌端严辩才清妙。】

【数术工巧皆能善知。】

这几句是对这一些业障轻微的菩萨,佛说他们的智慧德能,「聪明智慧,善巧方便」,这八个字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

【自隐其德安住头陀功德之行。】

这就是他聪明之处,聪明不外露。虽有智慧,表现在外面好像是迷惑颠倒,装糊涂。有能力,装愚痴,这是大智若愚。为什么?避开许许多多嫉妒障碍,这才行。譬如讲经弘法,只会讲经,其他的都不会,这个人没用,什么事他都不能办;除了讲经之外,什么都不能做,人家就对你轻视了。轻视好,消灾免难。恭惟你的人多了,麻烦就来了,嫉妒障碍就来了。所以要知道隐藏,要知道谦虚卑下,才能够在一生当中,自行化他,减少障碍。这就是佛在此地赞叹他们聪明智慧,善巧方便。

生活清苦,这一点非常重要。贪图享受是别人攻击的目标。我在香港遇到一位圣一法师,他有一本《地藏经讲记》,圣一法师在大陆九华山讲的,我给他写了一篇序文,我给他印了很多。这位法师是潮洲人,住在香港的大屿山,他是参禅的,很有道德。他的生活非常清苦,穿的衣服,虽然我没有看到补丁,都很旧的衣裳。我在香港讲经,许多道场里面的信徒来听经,他们的师父心里都不痛快,都是劝导不必去听,没有什么好听的,都是劝徒弟不要去听经。只有圣一法师,他来听了几次之后,回去劝他的信徒,到我的讲堂来听我讲经。我只遇到这么一个人,几十年就遇到这么一个法师。

不是说他劝他的信徒来听我经,我就赞叹他,并不是如此。他苦行,而且他的供养多,真正有道德。尤其香港那边潮洲信佛的人很多,布施供养财富那个不得了。他把这些钱统统收集起来,到中国大陆去建庙,去修庙。所以中国大陆送给他一个称号叫财神菩萨,最受欢迎了。圣一法师到中国大陆普遍受到欢迎,财神菩萨,帮助大陆的佛法。自己过最清苦的生活,我们不能不佩服。

他有一个道场在大屿山,在宝莲寺的后面。从宝莲寺到他那个庙里去没有路,只有小路,一定要步行,大概要走三、四十分钟。他为什么不开路呢?开路就不清净了,游客就多了。你要想到他那儿去,你必须要走四十分钟的路。如果走得慢一点的话,走五十分钟。所以游客就稀少,这是正确的。道场的确像经上讲的,选择在很安静的环境里面,游客不容易到的。

他请我到他道场里面去接受他的供养,他请我吃饭。吃完饭之后要请我给大家讲开示,他们都是学禅的,我是个念佛的,我到他那个地方不能说禅不好,念佛才好,不能说这个话。说这个话,这就不懂佛法,也不懂礼貌。到人家的道场,要赞叹人家的道场,这个一定要记住,赞叹法师,赞叹道场,赞叹他们所修的法门。佛门当中有句谚语说:「若要佛法兴,除非僧赞僧。」出家人彼此互相赞叹,佛法就兴了,所以不能破坏别人道场。

我到他那边去,他要我讲开示,我就从《六祖坛经》里面,我还记得一些了,就给他们大家讲讲,这是口头禅!赞叹圣一法师,赞叹这个道场。赞叹他们所修学的法门。

可是这里面有不少人知道我修净土,我说完之后就有人来问我:「法师!禅既然这么好,你为什么不来参禅?」我就说老实话,我说:「禅是接上上根人,我是下下根,不如你们。」捧捧他,自己贬低自己,我说的句句都是实话。

昨天跟诸位报告过的,这个经上讲菩萨造业最重的业障就是自赞毁他,自己赞叹自己,毁谤别人,这是菩萨戒的重戒。在瑜伽戒本里面,这是列的第一条重戒,决定不容许自赞毁他的。

我们在新加坡又看到一位法师,非常难得。这一位法师是福建人,他的名号叫谈禅,谈话的谈,禅宗的禅。谈禅法师也是一个奇人,就是很奇怪的人,跟我们一般人不一样。他在新加坡不是住在佛寺里面,住在城隍庙。在城隍庙里干什么?摆一个小摊子在那里卖香、纸钱、小蜡烛,城隍庙里烧香求福的人很多,他干这个事情。他一生,水是喝自来水;吃东西非常简单,简简单单一个菜;衣服穿得破旧。你到那里去看,那真叫清苦到极处了,比台湾一般寺庙日子苦得太多了。

实在讲他真有钱,他的钱都帮助别人盖庙去了,而且非常大方。我们旧金山有一个大觉莲社,当时买那个道场的时候正好碰到他,他捐了四十万美金。听说他到大陆道场,一捐就是美金几十万、几十万这样捐出去。那个钱都是他卖香烛赚的钱,一分钱自己不用,都去做这些好事。钱交出去之后,绝不过问,只说这一句话:「各人受各人的因果,我把这个钱交给你,你怎么用我不管你。你做善你有善果报,你造恶你有恶果报,与我不相干。」他的心清净。不是说捐出去,还要过问。问都不问,各人有各人的因果,非常难得。所以我到新加坡一定要去看看他,他招待我算是非常客气了,买一杯冰水招待我,不是自来水。那是他的待客之道,很难得,很稀有,所以我也非常欢喜这位法师。

佛在这个经的最后结论,知道我们在末法时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有这么许多的过失、恶业。不是佛说我们不知道,天天在做,还以为自己做的很对很正确,没有过失。看了这个才知道过失太多了,真是毛骨悚然。过失多,不怕;过失重,也不怕;要懂得忏悔,要懂得改过,这是佛说法真正的意思。所以我们最后的结论,非常重要。结论在八百九十一面的当中,也就是第十一行。我们从第十行的当中看起好了。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功德利益。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向于阿弥陀佛。是人命终。当得往生彼佛世界。】

这是前面佛也是多次的劝告,这一些业障深重的菩萨,应当要念佛求生净土。所以在最后末了的时候,弥勒菩萨把这一桩事情重新提出,向佛请教。因为佛讲了发十种心,哪十种心?佛并没有具体的说出来。这个地方弥勒菩萨请问,佛就要一条一条的为我们说出了。我们接着看:

【世尊。何等名为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彼佛世界。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如是十心。非诸凡愚。不善丈夫。具烦恼者。之所能发。】

这一句很重要。这十种心就是《无量寿经》三辈往生品里面所讲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具备的条件。如果大家只知道念佛,念得很勤,一天念十万声,一天念二十万声,如果没发菩提心,不能往生。那就是古人所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不发菩提心的。

什么叫作菩提心?这十条就是菩提心。这十条都能做到了,你不知道什么叫菩提心,没有关系,照样往生。这十种心就是大菩提心。

佛说有三种人,他发不起来,想发也发不起来。第一种「凡愚」。当然讲到凡夫,我们都是凡夫。凡夫里面有智慧的,有没有智慧的。有智慧的人能听得进去善言,别人劝告我们,我们能听得进去,我们能够认真接受反省改过,这是有智慧的凡夫。没有智慧的凡夫,不喜欢听人家讲他的过失,人家说他的过失,他排斥、他反驳,他不能接受;不能反省,而且还怨恨说他过失的人,这就叫愚痴的凡夫。愚痴的凡夫不能发这个心,这十个心发不起来。

第二,「不善丈夫」。这句话里面包括的境界很广。丈夫,我们所谓的大丈夫。凡是称丈夫,大概都是大、小团体里面的领导人。但是他不善。他在世法里面可能很有成就,像二次大战当中,希特勒、墨索里尼、斯大林,不能说他们不是大丈夫,但是不善!杀人的魔王。你叫他起这个,他做不到,他绝对不能接受。这一类的是不善丈夫,他不能接受善法。

第三,「具烦恼者」。就是烦恼习气很深重的人,这种人这十种心也发不起来。

所以佛说这十种心,先把这三条不能发心的说出来。说出来的意思是教我们要反省、要忏悔、要改过自新,然后才能够依教奉行。下面说:

【何等为十。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

这十种心非常非常重要。我们要想在这一生当中得到真正的身心安稳,现前生活身心安稳,事业非常顺利,与一切大众都能和睦相处、互助合作,那这十种心就太重要了,你能做到一定能得到这个效果。将来寿命到的时候,自己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临终一念、十念皆能往生。我们在讲席当中常说,人生最大的福报是什么?临终的时候不生病,知道什么时候走,晓得自己到哪里去,这是第一大福报!

世间名利再大,没有用处,那不是真实的。真实的是要叫自己不生病,走得自在,走得潇洒,预知时至。有很多人站着往生的、坐着往生的,他可以办得到,我为什么办不到。他凭什么办得到?就是这十种心。

这才晓得这十种心好!前面这两条就是慈悲心,大慈大悲。要用现代的话来说,慈悲就是对一切众生没有条件,平等的关怀爱护。我们中国古德教人,「仁者无敌」。仁慈的人,他的心里面没有怨家对头,没有敌对的。别人跟他对敌,他没有这个念头。仁者无敌,那就是佛法里讲的大慈大悲,所以对一切众生决定没有损害的念头。

【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

逼是逼迫他,恼是叫他生烦恼。这样的心都没有了,诸位想想,哪里会有这些事情,心就清净了,心就平等了,所有一切种种障碍界限,全部都化解了,现在人说突破了。《无量寿经》的经题上告诉我们「清净、平等、觉」,那是总纲领。觉心就是大慈悲心,所谓「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要以大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成就自己的清净心、平等心。

【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

怎样守护如来正法呢?一定要依教奉行。我们要问为什么有一些菩萨贪图名闻利养,贪图享受?他也知道应当要如法修行,为什么他做不到?他是恐惧,如果没有利养,这个身体就要受苦难;甚至于明天没东西吃就不能活了,为了要活命,那就要用贪心了。贪不得,就不择手段了。可见得都是为了这个身命。这是不晓得事实真相,这个身不是真的,身是假的,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为这个身去造作罪业,这是最大的错误。所以宁舍生命也要护持正法,也要依教奉行,这才对。

譬如,佛教我们布施、放下,我们统统舍掉了、布施掉了,明天吃饭怎么办?明天还没有到,你何必想明天呢?你这个心才安。你想到明天,还要想到明年,还要想到这个世界动乱,那就糟了,你的心怎么能安得下来。所以佛给我们讲宇宙人生的真相,《金刚经》上讲「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那是讲的真相。

从世俗眼光上来说,在佛法里也讲得透澈,「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福报愈布施愈多,这是真的,一点不假。你那个财富怎么来的?愈布施愈多。财布施是因,得财富是果报。但是一定要记住,得的财富愈多,愈要布施;可不能把财富守住、保存,那就坏了。这是许多人不晓得事实真相。

所以你真正肯发无希望心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无希望没有任何希求的这个心来布施,你所得的果报,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都是无量无边。明了事实真相,我们就肯做也敢做,没有忧虑了,才真正是不惜生命,欢喜守护心,守护如来正法,决不敢为非作歹。

【四者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著心。】

一切法是佛说的。佛法实实在在讲是世出世间真实希有之法。佛不固执,也不自大。所以佛经有五种人说,只要所讲的内容跟佛说的一样,佛都承认这就是佛经,所以佛经不一定是佛说的。内容是什么呢?是事实真相。只要是说明宇宙人生事实的真相,不管是什么人说的,佛都承认这是经,跟我说的没两样。他说的我也承认它是经,所以大乘经以一实相印定,实相就是事实真相。

所以佛经除佛之外,有菩萨说,有弟子说,有仙人说;仙人就是包括各种不同的宗教,耶稣所说的,上帝所说的,他们的先知所说的,只要说的是事实真相,我们佛门都承认那是佛经。你才晓得佛的心是多么清净、多么平等,没有界限。还有一种就是变化人说的。它的范围太广大了。

这一些理与事我们都必须要懂得,才能够与一切法发生殊胜的忍。忍就是承认的意思,忍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肯定,殊胜的一种肯定。没有执著,就是《金刚经》上讲的「应无所住」。无执著心是应无所住。「发生胜忍」是而生其心,肯定他,承认他。

【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

于佛法于世法绝对不可以贪利养。利是利益,养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物质生活,不贪图这些。「恭敬尊重」,这是属于精神生活,没有贪念之心,你的心才清净,清净里面有真乐。

【六者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

我们学佛为的是什么?我们有一个纯正的目标就是求智慧,求佛的种智。种智叫一切种智。一切种智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智慧。一般宗教里面赞美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在我们佛法是赞叹如来的。佛告诉我们智慧是真的,而且是一切众生本来具足,它不是从外边来的,各个人都有。过去无始,未来无终,你统统知道。此界,我们现前这个世界;他方,无量无边的这些星球刹土,没有一个你不清楚,没有一个你不知道。

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智慧德能本来如是,但是现在我们的能力智慧都失掉了。佛说这个失掉不是真的失掉,暂时的失掉。因为这个智慧是你自己本来有的,本来有的当然可以恢复,暂时的迷失,迷是能够离开的。失掉的原因,《华严经》上讲得好,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你怎么失掉的?就是因为你有妄想,你有执著。执著是烦恼障,妄想是所知障。这是佛给我们讲的两大障碍,障碍了我们本能。

学佛,我们所求的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但是要有信心,这个圆满智慧是自己本有的,不是从外面得来的。你要有这个信心,一定可以恢复,只要把烦恼妄想执著丢掉、放下,我们的能力智慧就恢复了。

现在一般人就是放不下,苦就苦在这里。佛告诉我们,你放下一分,你的能力恢复一分;你放下两分,你就恢复两分。不是说统统放下才恢复,不是。非常有效果,放下一分就能够得到一分。

我们讲一个非常现实的财富,现在大家哪一个不追求财富,哪个人不在想拼命赚钱?他不懂得赚钱的方法,他用尽心机去赚钱,都是他命里有的。他命里面要没有的,多一分他都赚不到。可是命里面没有的也要能赚到,那就真的会赚钱了。用什么方法?布施,愈施愈多!实实在在不可思议。但是世间人不懂,他不相信,他不肯干。

这是在早年学佛章嘉大师教给我的,我很听话,肯照作。因为大师跟我讲,我有聪明智慧,没有福报,过去生中修慧不修福,所以这一生当中一点福报都没有,生活就过得很苦,而且还短命。这都是老师教给我的。怎么样修长寿呢?叫我要发心弘法利生。弘法利生是一切为众生,不是为自己。如果是为自己,得不到长寿;要为众生,就是自己的寿命没有了,现在的寿命是大家的福报,众生的福报。

所以我就学布施,果然就有福报了,而且福报愈来愈大。从前甘珠活佛碰到我,他说你现在这个面相命运整个都转过来了,不但有福报而且长寿。甘珠也是我的老朋友,很难得的一位善知识。所以有一个纯正的目标,我们求智慧,求清净心。清净心里面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福德,自然在其中。

【七者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

这一条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的前两愿,「礼敬诸佛,称赞如来」。所以对于一切众生,对于一切人我们都要尊重恭敬,不可以轻慢。

【八者不著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

「世论」,世间的言说,可以用,不能贪着;贪着这个,与道业就产生障碍。我们净土宗第一代的祖师慧远大师,他生在东晋的时代,跟中国的大文学家陶渊明、谢灵运他们同时代。他在庐山建莲社,欢迎陶渊明,不欢迎谢灵运。谢灵运很想参加莲社,他老人家拒绝。为什么?谢灵运就是贪着世论,喜欢诗词歌赋,天天搞这个东西,这个与道业就妨碍了。为什么?诗词歌赋里都是讲感情,都是讲情。佛法是要把感情变成智慧,所以情很重的人,慧远大师也很尊重他,但是不欢迎到道场来,免得扰乱别人。这一条是这个意思。

「于菩提分」,菩提是正觉,真正帮助我们觉悟的这一些典籍、言论,我们肯定它。所以,儒家的经是帮助我们开智慧的,史是帮助我们长见识的,历史的教训,所以经史是正说。《四库》里面那个集部就是世间言说了,那是属于文艺,那是舒发感情的,欣赏的,属于这一类的。所以佛法重智慧,不重感情。

【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

什么是善根?世间法的善根三个,无贪、无瞋、无痴,这叫三善根,世间所有一切善法从这里生的。所以贪瞋痴叫三毒,无量无边的罪业是从贪瞋痴里生的。把贪瞋痴转过来就是三善根,你的心地身心都不会有污染,清净心能够现前。

【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

这一条讲的究竟圆满了。我们学佛的人最尊敬的是诸佛如来,连诸佛如来都不要执著,这才真的清净了。佛,我们要不要跟他学?要跟他学,不执著他,就是《金刚经》上讲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讲到究竟了。佛绝不执著成佛之相,菩萨也绝不执著成菩萨之相,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和光同尘,恒顺众生,随喜功德,皆大欢喜,这个多自在、多快乐。所以,佛法的生活活活泼泼,确实法喜充满而没有丝毫的过失,这是真实的幸福快乐。

【弥勒。是名菩萨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有这十种心的人念佛决定往生。

【弥勒。若人于此十种心中随成一心。乐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无有是处。】

佛从反面上说,假如一个人具足这十种心,他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说他不能往生,没有这个道理,决定往生!

我们今天介绍这个经的大意,就讲到此地。以后有时间、有因缘,我们详细的来讨论,帮助我们生活能得到更幸福、更美满。好,我们念佛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