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德国公司待遇:《遗传、变异与进化》的重难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1:29:49
BIOX.CN 时间:2006-10-12来源:生命经纬
1、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生殖是指生物产生新个体,延续种族的过程。生殖分为两类:有性生殖、无性生殖。两种方式的区别在于:
①有、无两性生殖细胞的两两结合。
②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性,有更大的生活力和变异性,对于生物的进化有重要意义;无性生殖能保持亲本的性状,常用在果树及花卉的繁殖上。
③从进化上讲,无性生殖是比较原始的生殖方式。
孢子是无性生殖细胞,由孢子产生子代,亲代仍然存在;分裂生殖产生子代个体后,亲代就不存在了;出芽生殖是母体产生多细胞芽体,由芽体形成新个体,亲代还存在;营养生殖是通过高等植物的营养器官的一部分产生新个体,母体当然保留下来。
有性生殖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精子和卵细胞都是成熟的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的产生经历了从原始生殖细胞发育为成熟生殖细胞的过程,这个过程叫做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过程中,生物可发生多种可遗传的变异。如分裂间期,DNA复制时可发生基因突变;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可通过基因的自由组合和连锁互换发生基因重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中还可发生染色体变异等。
通常情况下,合子中的染色体的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这样,经过受精作用,合子中的染色体又恢复到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具有两个亲体的遗传性。可见,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以及生物的遗传变异都是十分得要的。所以说,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备两个亲体的遗传性,具有更大的生活力和变异性,对于生物的进化有重要意义。
2、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
(1)概念:细胞核遗传是指由细胞核内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细胞质遗传是指由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
(2)联系:生物的遗传是细胞质遗传和细胞核遗传共同作用的结果。
(3)区别:①细胞核遗传中,除伴性遗传外,其亲本不论是正交还是反交,子代的表现型均为显性性状,细胞质遗传,亲本的正交和反交结果不同,子代只表现出母体性状。
②细胞核遗传,符合遗传三大规律,杂交后代有一定的分离比。细胞质遗传,其基因不像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能进行有规律地分离和组合,杂交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也不存在自由组合的连锁互换现象。
③细胞核遗传,核基因可在染色体上进行定位,细胞质遗传中,质基因不能定位。
3、遗传的物质基础
(1)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著名实验是课本中列举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通过对这两个实验的分析,明确生物在传种接代中,DNA是连续的,子代DNA是以亲代DNA为模板复制产生的,蛋白质是不连续的,子代外壳是在DNA指导下重新合成的,从而理解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2)DNA分子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它的多样性是对生物界所有的DNA分子来说的,这是生物界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它的特异性是对某种生物的某个体内某一特定的DNA分子来说的,因此具有特定的不同于其他DNA分子的碱基排列顺序。它的稳定性是指组成双螺旋结构的磷酸和脱氧核糖在外层交替排列,中间是碱基对形成的横档,DNA分子的多样性(特异性)通过控制形成不同的蛋白质得以体现。
(3)DNA分子中碱基比值为1的比例为一固定关系,这是所有DNA分子的共性;可以是任何一个比值。DNA碱基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是DNA分子多样性的原因。
(4)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因此,染色体、DNA、基因之间有直接联系。基因结构分编码区和非编码区,非编码区控制转录的开始和结束。因为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也是生物性状的表达者,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实质上把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变为氨基酸序列的过程。
4、遗传系谱的分析与判断
遗传系谱题形式简捷,条件隐蔽,灵活多变,已成为高考和平时训练时作为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热门题型。因试题中的遗传病种类多,既有显性遗传,又有隐性遗传,既有常染色体遗传,又有伴性遗传,故常使学生不能快速地判断出某个遗传系谱图反映的是什么遗传病类型,而无从下手分析解决有关问题。应该如何分析解答这一类型的问题呢?
①理解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
a.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疾病,其基因的传递规律是父、母各把每对基因中的一个基因随机传给子女,没有性别差异。子女中男、女患病几率均等。
b.由X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疾病,其基因的传递规律是:父亲的一个Xb染色体一定传给女儿,不传给儿子;母亲的Xb染色体可能传儿子,也可能传给女儿。
c.若该遗传病为X连锁的显性遗传病,则女性患者多于男性,且父病女必病;若该病为X连锁的隐性遗传病,则男性患者多于女性,且母病子必病。
②快速判断法:
a.遗传系谱图中,只要双亲正常,生出有病孩子,则该病必定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即“无中生有为隐性”。如图A;
b.遗传系谱图中,只要双亲有病,他们的子代中有正常的孩子,则该病必定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即“有中生无为显性”。如图B;
c.遗传系谱中,如果女儿有病,而其父亲无病时,则该病为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d.遗传系谱图中,如果父亲有病,而其女儿无病,则该病为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5、生物的变异
(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突变后成为原来基因的等位基因。由于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能产生这一种生物从来没有的性状,所以,基因突变是可遗传变异的根本来源,它有五大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多害性和不定向性。
(2)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的基因,只能是原有基因间的重新组合,这种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后期(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与基因突变不同,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能产生新的基因型和新的表现型,但不能产生新的基因。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其中比较有意义的是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整倍增减的变异。染色体组定义的得出是以二倍体为例得出的,不同种生物染色体组中染色体数目、形态、大小不一样;同种生物一个染色体组中染色体的大小、形态各异,在绘图时通常以线条的长短不同来表示。
(4)单倍体是指生殖细胞发育成的个体,可以含一个或多个染色体组,植物中单倍体较多,动物中单倍体较少。而多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3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6、几种育种方式的比较(此处图缺)
7、生物的进化
(1)基因频率是某个种群中基因出现的比例,基因频率=种群中该基因的总数/种群中该等位基因的总数。影响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有:不随机交配、自然选择、遗传变异和迁移等。基因型频率是指群体中某一个体的任何一个基因型所占的百分比。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估算往往根据表现型的比率进行,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又与前面学过的遗传的基本规律密切相关。
(2)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于进化范围。而作为物种的形成,则必须当基因频率的改变在突破种的界限后形成生殖隔离,方可成立。因此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3)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地理隔离是由于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无法相遇而不能交配。生殖隔离是指种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者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生殖隔离不一定在地理上隔开,只要彼此不能杂交或能杂交而不能产生可育后代便是生殖隔离。一般来讲,先有地理隔离,后再形成生殖隔离,这种形成新物种的方式称为异地物种形成。
(4)现代综合进化论和达尔文进化论。共同点: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多样性、适应性。不同点:
①达尔文的进化论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的机理,而现代综合进化论克服了这一缺点。
②达尔文的进化论着重研究生物个体的进化。而现代综合进化论强调群体的进化,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阅读: 责任编辑:气道术势
【评论】【字体:大中小】【关闭】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