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红酒营销推广方案:浅议事业单位向社会组织转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0:33:09
浅议事业单位向社会组织转型


                                           浅议事业单位向社会组织转型

    目前,我国社会组织正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与政府、企业构成了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公益类事业单位向社会组织转化是我国公共事业发展方向之一,其转化的实质是在公共事业服务领域引人市场竞争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其目的是发挥其在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和扩大公益服务供给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我国社会向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三元结构演进。当前,事业单位转型为社会组织工作已在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事业单位转型为社会组织的必要性
    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目前,我国正处于政府改革和职能转变的特殊历史时期,将事业单位转型为社会组织,有助于重新明确政府的职能范围,改革传统的政府管理职能、方式和手段,把本应由事业单位和社会领域承担的职能,归还给相应的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从而减轻政府负担,使政府能够全力履行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实现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顺利过渡,同时向着"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发展模式演进。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多元分化日趋明显,不同的社会阶层、群体和成员之间存在较多差异化的利益诉求,体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利益追求,极易造成社会不公等现象,在这一背景下,社会组织的崛起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社会组织以其灵活、自由的特性,在深入了解各个阶层民众需求的基础上,为民众提供利益表达渠道,把众多民众意志聚合成为一种团体需求。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发挥有效的调节、监督等作用,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保护弱势群体,为组织成员提供相应的社会服务,从而化解社会矛盾,统筹阶层利益。因此,事业单位转型为社会组织销够在政府参与下,较好地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并发挥其重要作用。
    激发单位活力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事业单位处于政府序列之中,受传统政治文化观念的消极影响,我国事业单位也存在着诸如机构瞬肿,缺乏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下,服务意识淡薄,工作成本高,服务质量差等问题。
    在以上各种问题的制约下,我国事业单位要想挣脱束缚,实现跨越式发展,转型为社会组织是一条捷径。社会组织具有政府机构所不具备的自由性、灵活性、社会性、自治性等特点,有着自我改革、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以及有效的财务制度和人才机制等,能够更好地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因此,事业单位转型为社会组织能够很好地激发事业单位的活力,促进其自身发展,并在社会事业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二、事业单位转型为社会组织的可行性
    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改革开放以来,在相关政策的鼓励和扶持下,我国各项社会力量进入了空前的快速发展时期。其中,社会组织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宏观来看,我国的社会组织数量增多,已经形成了遍布城乡、门类齐全、覆盖经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社会组织体系。社会组织在社会事业领域更是发挥着政府和市场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式为事业单位转型为社会组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事业单位转型为社会组织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自由选挥、平等交易、法治意识、民主意识等先进理念为事业单位转型为社会组织提供了相对宽松、自由、灵活的环境机制,拓展了其自由空间;各市场主体之间以及政府和市场主体之间的沟通、协调和监督显得越来越重要,迫切需要良好的沟通渠道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这种需求成为事业单位转型社会组织的动力之一。
    相关法制的逐步完善。我国逐步加强了各个领域的法制建设,使得各项社会事业有法可依。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强化了人民民主尤其是基层民主,人民享有更大的民主权利。在这样的民主氛围中,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民众以共同利益为基础,在自愿基础上组建社会组织,以更好地表达诉求,参与社会公共治理。
    此外,我国对于社会组织的相关法制建设正处于不断完善中,为社会组织的成长和发展,以及事业单位转型为社会组织奠定了良好的法制基础。可见,我国相关法制的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实践,给事业单位转型为社会组织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有利于使事业单位改制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三、事业单位转型为社会组织的主要障碍
    (一)缺乏理论指导
    实施事业单位转型为型为社会组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依,更缺乏理论指导。此外,我国对于事业单位转型为社会组织之后的战略规划、营销策划、组织评估、人力资源管理等一系列配套的理论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使得事业单位转型为社会组织在很大程度上还仅仅停留在"构想"层面上,其进一步的实践发展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后盾。
    (二)产权关系不明确
    事业单位在财政关系上完全依附于政府,本身缺乏在财产等方面的独立性。在事业单位转型为社会组织的过程中,政府和事业单位本身都不愿放弃已有的产权体制,导致转型过程中的产权关系无法明确,从而给事业单位转型为社会组织带来许多问题。
    (三)人事制度不独立
    与我国事业单位实行计划色彩浓厚的行政事业一体化的人事制度相反,我国社会组织实行的是社会范围内的劳动人事体制。因此,事业单位转型为社会组织需要相对健全的人事制度安排和对接,但是由于我国事业单位在人事制度上的非独立地位,以及现行事业单位与社会组织在人事制度上的二元分立?导致二者的对接较
为困难。
    (四)社会组织的自身局限
    在事业单位转型为社会组织能否顺利实施,社会组织自身的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目前,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还具有某种程度的局限性,制约了事业单位转型为社会组织的发展。这一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社会组织的双重管理体制制约了其正常发展。在双重领导体制下,政出多门、分工不明确现象时有发生,导致社会组织的正常工作和活动遇到重重阻力。
    第二,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因为偏离其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本质,而片面追求市场利润,也可能造成其应有的社会职能“失灵”问题,其中包括“志愿失灵”和“公益失灵”。
    四、事业单位转型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原则
    (一)事前预防
    事业单位转型为社会组织是一项系统工程,为防止在转型过程中出现问题,应坚持事前预防的基本原则。这一基本原则要求在工作之初即制订较为详细的转型为制计划方案,并充分考虑到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好应急备案工作。
    (二)事中控制
    由于事业单位转型为社会组织牵涉到政府、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各方社会主体,又有关于产权、人员、制度、业务等多方面的改革,因此其转型为制过程复杂多变,需要实施政府部门的事中控制原则。首先,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在事业单位转型为社会组织过程中制定严格的流程制度,使之按照流程规范转型。其次,需要政府及事业单位自身承担在转型为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并及时给出解决措施。最后,在事业单位转型为社会组织的过程中,要保证政府相关部门始终拥有对于事业单位转型为制的控制权力,防止部分事业单位或社会组织在不按照规章流程和脱离政府控制的情况下实施转型。
    (三)事后监督
    事业单位转型为社会组织以后,要坚持事后监督原则,以保证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其中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两部分。事后监督原则要求政府指定专门部门对事业单位转型为社会组织实施有效监督,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社会范围内的监督力量,实施多元化的广泛监督,以促进事业单位转型为社会组织之后的规划化,保证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事业单位转型为社会组织的大体步骤事业单位转型为社会组织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大体步骤:
    第一,拟定章程。章程是事业单位转型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准则,也是民政部门对其规范管理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始终把规范其章程放在重要的位置。在这一章程中,尤其要对于转型为社会组织的事业单位的转型,为制标准作严谨细致的规定。
    第二,实施登记。对于转型为社会组织的事业单位要进行登记管理。对申请登记的单位,及时下发各种表格,统一规范文书格式,对符合条件的均在材料提交后,通过实施资格考察,对符合条件的单位予以登记。
    第三,分别实施分阶段、有秩序的产权转型、人员转型、管理转型、业务转型等一系列的转型过程。具体来说,产权转型,是指由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向社会组织的私有资产转型,在这一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法制流程,做好监督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人员转型,是指由事业单位的国家公职人员向社会企业职工身份的转型,在这一过程,要注意在职人员的观念意识转型,并尽量减少其工资福利的大幅度波动。管理转型,是指由政府机构主管的事业单位向相对独立自治的社会组织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要强化事业单位的独立自主性,强化其内部管理的规范性。业务转型,是指由事业单位特定的垄断性的业务项目向社会组织的相对灵活、自由的市场性业务项目转型,这一转型应以保证服务质量和效率为主。
    第四,利用年检等时机对转型为社会组织的事业单位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定期开展对于有关事业单位的考核,充分发挥民政部门的监督管理作用,督促转型后的事业单位尽快进入正常的运作轨道。
    第五,不断强化事业单位转型为社会组织的制度建设,督促事业单位围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建立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开展自律和诚信建设,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社会公信力。
    五、事业单位转型为社会组织的具体措施
    树立全新的社会服务观念
    在转制过程中,观念上的变革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顺利开展这项工作,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代之以适应事业单位变革的全新的社会服务观念。
    首先,事业单位要摒弃“官本位”思想,在实践服务中逐步形成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形成以服务为主的全新思想。
    其次,正确认识社会组织的重要地位。社会组织沟通了政府与企业和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在满足社会的多元化需求,解决社会微观层面的问题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最后,作为由服务型政府机构向社会组织转变的社会服务主体,事业单位应当坚守公益本质,秉持服务思想,树立公共服务价值观,为实现和谐'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程
    目前,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政事分开,才能为事业单位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并为其实现转型为社会组织奠定基础。加快推进政事分开,把事业单位从政府机构中陆续分离出去,是当前政府改革和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只有实现了政府职能的充分转变,才能给事业单位承担应有社会职能的空间,使之成为微观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载体,从而提高事业单位自身的能力建设,为事业单位转型为社会组织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规范资产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
    在事业单位转型为社会组织的过程中,资产和财务管理、国有资产的顺利转移和保值增值,是关系转制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要规范资产管理和财务制度以及转制流程。
要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和财务制度;要明确事业单位转型为社会组织后的产权制度;要设置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保证国家对于事业单位拥有最终的控制权,防止在事业单位转型为社会组织之后国有资产的流失。
    在事业单位转型为社会组织之后,应制定事业单位统一的财务标准,建立规范的社会组织经营收入与支出制度。在此基础上,要在转制后的性会组织内部建立严格、透明的、完善的财务报告制度,接受外部审计和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完善事业单位的事制度
    建立完善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应从事业单位转制之前和转制之后两方面着手进行。
    在事业单位转制之前,应通过制度改革,打破在行政事业一体化人事管理制度之下形成的事业单位二元分立的人事体制。建立适应事业单位转制需求的相对独立的人事制度,以有利于事业单位与社会组织在人事制度方面的紧密衔接。
    在事业单位转制之后,应推行以聘任制为基础的人事制度,使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单纯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由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人事主体转变,由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转变,从而实现由行政任用向契约聘用的转变。此外,事业单位转制之后的自身发展需要积极引进大量人才,这还要求事业单位在原有的基础上建立新的人
员引进制度、人才培养流动制度以及富有弹性的分配激励制度。
    推进薪酬及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配套要顺利实现事业单位转型为社会组织,必须完善薪酬及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配套,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薪酬方面,充分给予转制后的社会组织以薪酬分配的自主权,建立适应社会组织发展需求的,充分体现人才价值和贡献为小的薪酬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方面,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快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工伤保险制度、生育保险制度的建设,建立起统一的、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健全社会再就业制度,有效解决好事业单位人员流动、转岗的后顾之忧,实现人才资源的社会化、市场化配置,促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顺利进行。在事业单位转制以后,应改变过去完全由国家承担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与之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
    构建性会组织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
    第一,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依靠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社会组织的地位、资格、权利和登记程序方面的问题。尤其是适当放松社会组织的准入机制,打破某些社会组织的垄断地位,建立竞争机制等。
    第二,政府出台更多优惠政策,扶持社会组织成长,如税收优惠政策和公益捐赠优惠政策等。加大对社会组织的财政支持。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组织的业务发展。
    第三,强化对于社会组织的监管机制。完善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改革过去登记和管理相分离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登记、管理与指导相结合的社会组织相对集中管理体制。依法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管理与监督,将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与法律手段等有机结合起来,依法规范社会组织的管理。
    强化社会组织自身的能力建设
    事业单位转型为社会组织,应当建立在社会组织自身具备较高能力的基础上,因此,要实现事业单位的快速转制,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强化社会组织自身的能力建设:社会组织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主动追求发展,参与社会事务;强化社会组织的独立性和自治性;建立社会组织多渠道融资体系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加强社会;织自身承接能力建设,从而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社会可信度,履行好承担的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组织之问的交流与合作,为事业单位转制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