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在医院织物的应用:要空气,不要政治化的空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2:08:36
2011年12月06号 第618期

要空气,不要政治化的空气

北京这几天的天气很差,“大雾”笼罩了整个北京城。而全国这几天也是大雾天气。14日19时,美国驻华北京大使馆监测到空气PM2.5瞬时浓度高达522ug/m3,而北京市环保局14日官方微博称“空气污染指数范围:150-170,轻度污染”。…【详细】

长期以来,政府公开的相关数据和天气播报,总是和老百姓的切身感受相差甚远。是我们的感受错了,还是官方的数据有问题。有时候,真怀疑我们呼吸的不是空气,而是政治……

PM2.5是衡量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

北京PM2.5瞬时浓度曾超空气质量指数上限
什么是PM2.5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科学家用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这种颗粒的含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其来源分为自然和人类活动产生两种。人为是其最主要的来源,煤炭、石油及其他矿物燃烧产生的工业废气,以及机动车产生的尾气排放,包括散播到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形成了二次污染物。…【详细】

PM2.5的危害原理

PM2.5可以穿透人体呼吸道的防御毛发状结构,也就是鼻腔中的鼻纤毛,进入人体内部。而且它会吸附各种各样的毒性化学物质,其组成含有大量有机物,而且富集许多重金属,更容易沉降在呼吸道及深部肺泡内。过去20年数据研究发现沉积在人体下呼吸道的颗粒物有96 %是PM2.5。

人体每天需要呼吸15立方米的空气,住在大雾天气中的人就相当于一个“吸尘器”和“过滤器”。长期下去,其对身体的危害甚至比核辐射严重。加拿大和美国科学家在对50万人,追踪了长达16年后发现,长期暴露于PM2.5之下,会增加肺癌的发病率,PM2.5的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肺癌死亡率增加8%。北京市刚公布的其肺癌发病率在过去10年内增加了60%。

PM2.5是不折不扣的空气杀手

相对于较大的颗粒来说,越小的颗粒越会对身体造成影响。因为可以通过咳嗽、吐痰,将空气中一些“粗”灰尘颗粒吐出来(直径大于5微米的),只是对局部粘膜产生刺激作用,可能引起慢性鼻炎、咽喉炎。然而,粒径小于2.5微米(即PM2.5)的“可入肺颗粒”,并没办法直接吐出来。

由于PM2.5携带着空气中的病毒、细菌、放射性尘埃和重金属等物质,对呼吸系统、心血管、免疫系统、生育能力、神经系统和遗传等都有影响,被人们调侃成“空中杀手”。最直观的危险是致癌作用。细颗粒物致癌的主要原因,是一种叫做多环芳烃的有机物。而大气中的多环芳烃,大多数吸附在粒径在5毫米以下颗粒物的表面上。…【详细】

可公众对PM2.5数据并没有知情权

北方多地遭大雾,有地方能见度不足50米
中国的PM10监测法让空气永远“轻度污染”

由于长期以来环保部门日常监测并公开的指标,是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而不是危害更严重的可入肺颗粒物PM2.5,所以我国检测出的空气质量一直为“轻度”污染,跟美国检测出的我国空气质量数据有很大差距。

11月16日,环保部通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版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将各方争议PM2.5、臭氧(8小时浓度)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并收紧了PM10、氮氧化物等标准限值。预计于2016年首次在我国施行PM2.5国家限值标准,这是我国首次制定PM2.5标准。然而,按照世卫组织公布的三个过渡时期目标值阶段,地方治理每跨越一个阶段,通常都得艰苦治理至少3至5年。似乎仍任重道远…【详细】

PM2.5纳入标准后,检测数据并不对外公开

虽然官方没有公布PM2.5的数据,但各地的科研机构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监测PM2.5的浓度水平,并发表在学术杂志中。早在1995年-1996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总工程师、工程院院士魏复盛就报告了广州、武汉、兰州、重庆4大城市8个采样点的PM 2.5年均浓度——57-160微克/立方米,比美国1997 年颁布的标准值(15微克/立方米) 高2.8- 9.7 倍。其实我们的监测技术已经成熟,只是没有对民众公开罢了。

北京网友于平,11月19日向北京市环保局书面提出关于北京PM 2.5数据信息公开的申请,两天后接到口头答复称,数据仅供研究用,不能公开,后正式以书面形式回绝。很多网友猜测,如果采用现行的空气质量评价体系,80%的城市空气是达标的。但是采用了PM2.5的空气质量检测评价体系,80%是不达标的。…【详细】

空气问题,让科学说话,让政治走开

12月4日北京罕见大雾天气,甚至雾锁重楼
感受比数据更重要

10月31日这一天,童话作家郑渊洁在自己的微博上形容,北京像个“硕大的毒气罐”。其实,关于空气质量的优劣,即使没有官方公布的数值,人们凭自己的感觉——那些灰蒙蒙的天气,那些呼吸后嗓子眼儿微微的刺痛感,便很清楚。

只是官方公布的数据与民众的感受相距甚远。雾霾天气还只算是“轻度污染”,轻度得未免太重了!缩小感官感受与指数的背离感,是民众的主要诉求。…【详细】

隐匿数据会引起公众恐慌,对公众的健康也极为不利

在绝大部分普通都市民众的眼里,空气质量问题归属于一个生活健康议题,虽然这一问题的由来是和经济发展与个人生活水准提升有着密切关系,但很少有人认为这样一个问题应该被政治化。然而,在环保部门的眼中,城市空气质量的问题则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层面的统计问题。

将数据隐匿起来,百姓只会将数据猜测地更加严重,而当真正符合标准的数据公布之后,其可信度也会打打折扣。“狼来了”的故事说多了,最后的结局只怕受伤的是自己。…【详细】

天气问题,要回到科学范畴上来

南京气象局刚刚公布“PM2.5细微颗粒物浓度”数值,但数个小时后,即以“误发”之由删除。而北京官方检测数据因为与其它机构检测到的数据相差太大,引发了彼此激烈争论,甚至惊动了世界各大媒体。PM2.5成了“敏感词”。数据决定空气,而不发布数据就说明空气质量没问题,群众情绪就稳定。…【详细】

不管是控制PM10还是PM2.5,改善环境质量的关键是减排,只有排放少了,污染物浓度降低了,我们周围的生态环境好转了,我们的空气质量状况才能真正得以改善。而改善的前提是告诉人们真相,政治化不会解决问题。

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很难,可是我们还能理解。现在连空气有多脏,我们都无法知道,搞空气监测的公仆们,你们严重失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