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蝶用友软件的优缺点:人教版普高课标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2教师用书 第四单元 第二节 第九课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6:13:50
一、教育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本课依据课程标准内容目标第四单元第四条编写,其基本要求分析如下。

  4.14引述有关资料,表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展示世界多极化趋势和国际竞争的特点;阐明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本标准要求学生认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以及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阐明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及外交成就,明确我国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国家,中国致力于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更多的贡献。

  国际社会发展到今天,谋求和平与发展,促进合作与进步,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是指和平与发展具有现实的可能性。二战后,要和平是时代主流,尽管地区战争仍此起彼伏,但没有爆发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未来,世界大战有可能打不起来。发展也是时代的主流,世界经济发展迅猛,超过以往的任何时代,当前更加注重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当然,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世界人民仍然担负争取和平与发展的艰巨任务。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正在形成美、中、俄、日、欧盟等政治经济力量中心。广大发展中国家实力不断增长,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国际社会的合作与竞争同我国发展息息相关,使我国面临着弥足珍贵的发展良机和极为严峻的国际挑战。我国正迎头赶上,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增强综合国力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一政策既是独立自主的,又是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的。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我国的外交政策指引着我国的对外活动,使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外交成就。

  2.本课的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本课的教育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维度加以说明,现分述如下。

  (1)知识目标。

  ○了解当代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知道危及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明确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理解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及国际竞争的实质,认识中国的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了解我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基本准则等,理解我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所作的贡献。

  ○了解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2)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例如,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当代世界发展的趋势、世界多极化与单极化的斗争、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培养自主学习、探索有关当代国际发展趋势及我国对外交往的知识的能力。

  ○培养主动关注国际政治发展,关心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能力。

  ○提高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和分析有关当代国际形势、有关我国对外活动的资料和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注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认识我国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勇于接受挑战的意识。

  ○树立全球观念,关注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培养和平观念,热爱和平,树立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信念。
二、教学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

  1.内容结构分析

  本课由引言和三框构成。引言是本课的导入,起承上启下以及提示要点的作用。

  第一框“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是对世界当代主题的描述,是对国际社会的动态分析,下设三目。

  第一目“历史的沉思时代的启示”是本框的情景导入。这部分对20世纪世界的和平形势作概括性的描述,并配有一幅《欢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照片,同时引述有关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数据。安排这些材料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感知当代和平与发展问题。通过对比20世纪上下半叶世界战争与和平形势的变化,认识时代主题的转换,即从“战争与革命”转换为“和平与发展”,使学生明确二战后要和平是时代的主流,发展也是时代的主流。

  探究与分享提出的三个问题是贯穿整框的问题,要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寻求答案,启动自己的思维,主动建构知识。

  第二目“呼唤和平、渴望发展的历史潮流”是情景分析,是对课程标准规定的有关时代主题的知识作系统表述。它回应情景的设问,阐明了和平问题的含义、和平成为时代主题的含义、当代世界和平的形势以及世界人民面临维护世界持久和平的任务,发展问题的含义、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含义、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世界人民促进发展的任务等。这部分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部分。

  第三目“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情景回归,是对时代主题内容的深化。学生在认识当代和平与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明确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对和平与发展的严重威胁,而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以及中国对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关切和主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国是负责任的国家。这一安排把知识学习与政治教育融为一体,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阐述的内容主要是关于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以及中国对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和努力。

  第二框“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是对当代国际形势发展趋势的判断,也是对国际社会的动态分析,下设三目。

  第一目“透视世界若干力量中心”是本框的情景导入。通过世界地图的展示及相关的文字说明,呈现了当今世界正在形成的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的情况,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原有的知识,进一步了解、探究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新特点,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世界多极化的知识奠定基础。所设的几个问题均围绕着世界多极化趋势这个主题,目的是启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学习,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其中,第一个问题是要求学生对比二战后形成的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与当代的多极化趋势发展的差异,即国际政治形势已从过去的两极格局的对峙发展为多极化趋势。第二个问题要求学生对当今国际形势的新特点作出概括,即国际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第三个问题要求学生认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影响,关于这一点在情景分析部分已作出明确的回答。第四个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中国的地位和作用,对此后面课文已作出明确的分析。

  第二目“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是本框的情景分析,对课程标准规定的有关世界多极化的知识作系统表述,阐明世界格局从两极对峙向多极化发展的转变(这里所说的“极”是指国际舞台上的战略力量,即政治经济力量中心,如国家力量、国家集团力量等),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原因及表现,其形成是一个漫长过程,世界多极化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等,这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部分。

  第三目“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本框的情景回归,引导学生在明确世界多极化的基础上,认识世界多极化进程中国际竞争的新特点,明确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我国的应对策略,中学生为应对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应作什么准备等。这部分既有理论知识的深化和拓展,又有情感的升华和行为的引导,同时,还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总之,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把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融合在一起。本目阐述了当代国际竞争的内容和实质,我国迎接国际竞争的应对措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综合国力。

  第三框“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对我国对外政策及我国对外活动的分析,下设三目。

  第一目“中国外交硕果累累”是本框的情景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外交活动在各个领域的成就,引导学生学习、探究我国对外活动和政策的有关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我国外交政策的知识奠定基础。教材共安排了九张图片并配有文字说明,从多角度、多领域、多层次展示了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例如,中国在联合国的工作,与众多国家的建交、合作、交流,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参加多个国际组织等。探究与分享设计的四个问题涵盖了整框的知识内容并有递进关系,步步深入地指引学生对本框内容进行主动探索与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使用教材的照片,并说明每幅照片所反映的我国的外交成就。

  第二目“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情景分析,对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国外交政策的知识点作系统表述,回应情景导入提出的问题,解决学生的某些认识误区和盲点。其主要内容是阐明什么是外交政策,我国外交政策制定的依据,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基本准则等。

  第三目“谱写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是情景回归,阐明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完善、中国的重要外交成就、中国在国际社会的作用、中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因素、中国外交的发展前景等。

  2.探究活动的设计

  二战后世界维持总体和平局面的原因

  设计意图

  一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关于二战后世界维持总体和平局面原因的知识,改变传统的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法;二是培养学生运用实例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问题答案要点

  ○你认为在上述因素中,哪种因素最为重要?

  教材所列的第一点原因最重要,它带有决定性作用。世界各国人民反对战争维护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这是战后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原因。

  ○请你引用事例或相关资料对其中的一种因素加以说明。

  学生可以运用的材料包括:战后世界人民的反战运动的材料,如美国人民反对美国发动对伊拉克战争的反战运动;使用核武器的严重后果的材料,如二战期间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的核轰炸的灾难性后果;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资料,如跨国公司在当代已经发展到六万多个,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规模和程度;等等。

  教学提示

  ○学生的答案、列举的材料允许多样化。

  ○教师要进行适当点拨,或者课前准备好相关材料供学生选择进行分析。

  ○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强调第一个因素的重要性。

  中国关于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

  设计意图

  一是引导学生认识中国政府提出关于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二是使学生明确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问题答案要点

  ○中国提出这些主张表明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这些主张顺应当前国际社会的客观要求,是中国维护和平与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有效举措,也体现了中国政府应对国际社会复杂局势的认真态度和决策能力,表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教学提示

  ○指导学生细阅文内材料,点拨学生应掌握的要点,帮助学生掌握中国政府关于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

  ○引导学生讨论中国政府主张的正确性和必要性的问题。教师归纳:建立国际新秩序必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并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政府提出的五个方面的主张都体现了上述的要求,是它的具体化。

  欧盟“用一个声音说话”

  设计意图

  一是引导学生具体剖析欧盟作为当今世界重要一极的概况;二是通过对作为世界多极化中一极的欧盟的具体情况的剖析,让学生加深对世界“多极”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三是培养学生运用事例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问题答案要点

  ○欧盟成员国的增加为它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2007年1月1日,欧盟已有27个成员国,人口达4.8亿,欧盟的合作已从国家间的合作发展成区域的合作,这为欧盟的发展建立了一个新的平台。无论是资源互补、市场扩容、货币流通,还是关税优惠等方面,都有利于欧盟的发展。

  ○结合上述材料,说一说欧盟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欧盟已发展为最具影响力的区域一体化组织。欧盟不仅是个经济组织,也是一个政治组织,分析欧盟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应从经济、政治两个方面说明。经济上,欧盟2006年国民生产总值高达10.5万亿美元,经济实力已接近美国;政治上,欧盟的政治实力大大增强,成为当今世界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

  教学提示

  ○指导学生细阅材料,教师适当进行点拨。材料一是欧盟成员国的增加。欧盟从1958年的6国欧洲煤钢联营,发展为欧洲共同体,再从“欧共体”演变为欧洲联盟。至今欧盟共有27个国家。材料二是欧盟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这表明欧盟的经济实力已接近美国。材料三是欧元的产生。这表明欧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这三个材料表明欧盟在当代世界中的经济、政治实力已很强大,具有可以与美国分庭抗礼的实力,这也体现了当代大国之间的力量均衡化。

  ○引导学生讨论欧盟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问题,分别从经济、政治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我国综合国力增长的意义

  设计意图

  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综合国力发展的情况;二是让学生认识我国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性,明确“国家间的竞争,基础在实力”的道理,加深对中国面对国际竞争对策的理解;三是激励学生立志为增强国家实力而努力学习。

  问题答案要点

  ○通过对中国提高综合国力的分析,你得到哪些启示?

  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面对世界多极化,中国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即承受着国际竞争的巨大压力,自身经济发展也遇到若干困难。因此,中国的应对之策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综合国力,以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

  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说明我国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取得可喜成效。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的现状与先进国家存在巨大的差距,要增强忧患意识,继续奋发图强。当前学生的任务是将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决心付诸于行动。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细阅图内文字,了解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状况。

  ○可引用温家宝总理“国家间的竞争,基础在实力”的论断,让学生谈认识。

  ○注意该活动的思想教育性,引导学生既要为我国提升综合国力的成就感到自豪,体验做中国人的幸福感,又要使学生增强责任心,自觉提高为国家作贡献的能力。

  中国在外交活动中坚持独立自立原则

  设计意图

  一是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对外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表现;二是培养学生运用材料说明问题的能力。

  问题答案要点

  ○引用事例,印证我国在对外活动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第一个表现的例子,如中国进行抗美援朝、中苏边境自卫战等。

  第二个表现的例子,如我国解决台湾回归祖国问题不允许任何国家干涉。

  第三个表现的例子,如我国现在没有同任何大国结盟,也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

  第四个表现的例子,如我国在联合国的表现,谨慎理智使用否决权。

  第五个表现的例子,如我国在与世界各个国家交往中,尊重别国人民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关于我国外交政策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有关内容。

  ○在这个基础上启发学生引用我国对外活动的重要事件,逐一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表现。我国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设计意图

  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与世界各国友好合作关系的情况;二是培养学生运用实例说明问题的能力。

  问题答案要点

  ○请你查阅有关资料,列举实例,填写上表。

  关于我国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如与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的友好关系。

  关于我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如与越南、印度、俄罗斯、巴基斯坦、朝鲜等国的友好关系。

  关于我国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如与非洲的绝大部分国家,古巴、巴西、阿根廷等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派出1.6万名医务人员支援非洲国家。

  教学提示

  这个活动比较简单,也较容易。教师可点拨学生列举时事政治的有关材料给予回答。

  我国取得巨大外交成就的原因

  设计意图

  一是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取得巨大外交成就的原因,这是对我国外交政策内容的深化和拓展;二是使学生认识国家内政与外交的关系,国家的强大是进行外交的后盾和基础;三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问题答案要点

  ○选择其中的一两点,对中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发表自己的见解。

  文内所列七点可以归纳为:国家性质、国家实力、对外政策的正确、对外决策的科学等方面。教材要求学生进一步思考并选择其中的一两点作答。例如,第一、二点讲的是我国国家实力的强大。这是我国从事外交活动的坚强后盾。第三、四、五点,讲的主要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正确,遵守联合国的宪章和原则,适应时代的潮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取得的巨大成就。

  教学提示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材料,提示并组织学生自由发言,在此基础上作小结。

  ○小结时,教师可选用最新的时政材料。

  3.教学提纲

  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一、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

  1.历史的沉思时代的启示

  (1)20世纪上半叶爆发两次世界大战

  (2)20世纪下半叶世界总体上维持和平态势

  (3)二战后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

  2.呼唤和平、渴望发展的历史潮流

  (1)和平问题的含义

  (2)和平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3)发展问题的含义

  (4)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3.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

  (1)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危及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

  ○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必要性

  ○中国致力于建立国际新秩序

  二、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1.透视世界若干力量中心

  2.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1)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

  (2)世界多极化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3.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当代国际竞争及其实质

  (2)机遇、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3)壮大综合国力,应对国际竞争

  三、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中国外交硕果累累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外交政策的含义

  (2)我国外交政策的依据

  (3)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4)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5)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3.谱写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1)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

  (2)我国的主要外交成就

  (3)我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

  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是当代国际关系中诸多矛盾的两个聚焦点,是时代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外部条件。只有把握和平与发展问题,才能正确认识当代国际社会、国际组织,特别是联合国的作用和我国的对外政策的宗旨等问题。

  讲透这一重点,教师一要解释和平问题的概念及其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含义和原因;二要解释发展问题的概念及其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含义;三要阐明和平与发展问题至今一个也未得到解决,当今世界各国人民面临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任务。

  2.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一个国家能否在经济和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将决定该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综合国力,说到底就是国家力量,即捍卫本国利益的能力。正确认识综合国力的竞争,有助于坚持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和科教兴国战略,有助于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加速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

  突破这一重点、难点,教师一要讲清综合国力的含义、主要内容;二要讲清经济力、科技力已成为决定的因素;三要讲清以经济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意义;四要讲清当代世界各国都在调整发展战略,以求增强综合国力。此外,还要适当补充有关综合国力竞争的事例,让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掌握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增强国际竞争意识。

  3.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基本原则

  外交是内政的继续和延伸,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其外交政策。外交政策是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在国家对外关系中的反映,而且是实现国家对外职能的手段。因此,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国家性质、国家利益有密切的关系。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屈辱外交的历史,开始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新历程,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外活动进入了建国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不仅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而且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同时,这又是一个现实问题,与日常的国际政治息息相关,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讲述这个问题,教师要注意归纳我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基本原则。
四、疑难问题阐释

  1.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所谓战争,是指不同的集团或国家为了某种经济目的而进行的有组织的武装斗争。战争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是剥削制度的产物,即“从产生私有财产和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斗争形式”。

  第一,战争是政治性质的行动。早在中国的春秋时代,《孙子兵法》中已论述了战争和政治的关系。在欧洲,19世纪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一书中提出了他的至理名言:“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他的看法,成为马克思主义考察战争问题的一个根本观点。列宁指出:“任何战争都是同产生它的政治制度分不开的。某个国家即该国某个阶级在战时所推行的政治,必然是而且一定是它战前长时期在国内所推行的政治的继续,只不过在行动方式上有所不同罢了。”

  战争从卷入范围上可以分为不同等级,如国内战争、局部战争、世界战争。国内战争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局部战争,局部战争是诱发世界战争的一个危险因素。据联合国20世纪末统计的材料,战后世界各地爆发了大大小小的战争两万多起,夺去了两千多万人的生命,经济损失更是无法估量。

  第二,和平的原则界限和等级划分。

  所谓和平是指没有战争的一种社会状态,就是在世界范围内或者地区范围内或者国内,作为政治行为主体的国家或者阶级或者社会集团的政治关系处于正常化状态,即非战争状态。

  和平有原则界限。按照国际法的严格定义,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就是战争,而局部的暂时的冲突不属于战争。从国际法上说,两国冲突,只要没有正式宣战,没有成为总体性战争状态,两国关系在法律上仍然处于和平状态。和平可划分等级。最高级的是世界和平,次之是地区和平和国家之间和平,再次就是国内和平。据此划分,二战后,有的国家内战不断,但国家之间却保持了和平;有些国家间战火不熄,地区和平没有保障,但世界和平则保持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匈牙利学者调查,战后在世界范围内无任何战争的日子只有26天,即绝对和平状态的日子只有26天。和平是国家关系正常化状态。这种正常化状态可分为:第一,友好合作关系,即绝对和平;第二,并不友好,但保持外交关系,这被称为积极和平;第三,非战关系,即有矛盾、冲突,但没有演变为总体战争,这被称为消极和平。据此划分,二战后世界总体上维持了世界和平的局面,但这是带有很大局限性的世界和平,是局部战争绵延不绝的、消极的和平。

  第三,战争与和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战争与和平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怎样理解其转化的条件呢?主要应从“战争力量”与“和平力量”的对比去分析。一般地说,当战争力量超过和平力量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时,战争就不可避免,和平就遭到践踏;当和平力量超过战争力量跃居矛盾的主导地位时,和平就能维护,战争就受到钳制。一战、二战的爆发就是战争力量超过和平力量的必然结果。

  2.二战后局部战争绵延不断,世界总体稳定

  战后帝国主义或霸权主义发动、策划和支持的局部战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有近百个国家的军队、约八十个国家的领土被卷入局部战争。同时,军备竞赛有增无减,世界上不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但是,世界总体上还是维持了和平,总体稳定。归根结底,这是因为世界范围内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世界人民强烈渴望和平,坚决反对战争,形成全球性的和平运动,有力地钳制着战争势力,维护着世界和平。

  当今世界的和平运动,就是各国人民反对世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强烈愿望的重要表达方式,反映了世界范围内的人心向背,是对战争势力的“强大示威”,已经发挥出和正在发挥着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威慑作用。战后的和平运动大致有三次大高潮。

  第一次高潮是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50年代中期。二战刚刚结束,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冷战遏制政策和新的世界战争的危险,世界和平力量迅速团结和积聚起来,形成战后强大的和平攻势。先后在1949年、1950年、1952年、1955年连续召开了四届“世界人民和平大会”;1952年在北京召开了“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从1955年起,“禁止原子弹、氢弹和争取世界裁军大会”每年都在东京举行。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三次大规模的和平签名运动,并成立了“世界和平理事会”这个协调世界各国和平运动的国际性组织。

  第二次高潮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以反对美国侵越战争为中心内容的反战和平运动在世界各地兴起,美国国内的反战运动也蓬勃发展,最终迫使美国从越南撤军。

  第三次高潮是20世纪80年代。这次高潮主要以反对美苏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为中心内容。美苏之间军备竞赛从战后就开始了,到70年代末,美苏拥有的核弹头达5万枚,约占全世界核弹头总数的97%,足以把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毁灭20次,它们的存在就相当于世界上每个人头上顶着3吨炸弹过日子。面对这种军备竞赛的毁灭性后果,世界人民的和平运动向纵深发展,具有声势浩大、参加和平运动的人数增加、反核要求强烈、矛头直指美苏等特点。

  1986年是“国际和平年”,全球掀起和平纪念活动,得到100多个国家的政府、250多个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以及联合国的积极支持,终于在1987年12月迫使美苏签署了“中导协议”。世界人民朝削减武器迈出了有实际意义的一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带来了一些新的不稳定因素,世界人民强烈要求建立国际新秩序,以钳制战争、维护和平和发展经济。

  第二,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使超级大国不敢贸然发动世界战争。

  武器是战争的主要物质因素,同时也是制约战争的物质因素。随着核武器的产生和完善,“保护自己,消灭敌人”这一战争的基本原则难以贯彻,因为核战争不仅使战争双方的安全受到威胁,而且对整个人类的生存也是严重的威胁,从而战争具有新的“零和性质”,即战争结果无所谓胜利与失败,而可能是战争双方乃至人类的毁灭。因此,超级大国不敢贸然发动世界战争。

  第三,社会主义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总之,战后一切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力量不断增长,而且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这就是战后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原因。

  3.当今世界的“极”

  要正确理解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首先必须科学地界定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极”。

  所谓极,主要是指全球或地区中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吸引力和作用,对全球或地区事务能有效发挥协调功能、产生巨大影响的经济政治力量中心,即重要国际关系行为主体。我国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多极化趋势问题,是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变化和世界格局发展的一个科学的总体判断,也是我国对外战略的大思路。对此,我们应从宏观的视角、战略高度去理解、把握和阐述。其重点是:多极化趋势与两极格局有什么不同;多极化趋势提出的依据是什么;中央为什么反复强调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其重大意义是什么;多极化趋势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关系;多极化趋势的阻力、困难、风险和挑战;多极化趋势与单极化斗争;当今世界格局中到底有几极;哪个国家算一极,哪个国家不能算一极。我们应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而不是用机械的、静止的、固定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

  决定世界格局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与意识形态,以及这些因素综合运动和各种力量对比,不同历史时期,各种因素在决定世界格局变化中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一般来说,战争和冷战时期,军事、政治因素起主导作用,而和平时期,经济因素起决定性作用。世界各种力量出现分化组合,并处于继续调整之中。欧洲各国加快一体化进程,经济上进一步加强合作,推进统一货币体系和统一市场的建立。亚欧首脑会议的召开,表面上是促进亚欧合作,暗地里则带有同美国竞争的用意。俄罗斯调整了外交战略,一方面,在北约东扩、波黑和科索沃以及车臣等一系列问题上同美国进行程度不同的斗争;另一方面,加强同亚太国家的合作,特别是同中国建立了“战略伙伴协作关系”,2001年7月双方还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东盟的国际地位稳步提高,在解决地区冲突、促进经济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发展中国家经过调整,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反对霸权主义的重要力量。

  当今世界具有很强的多样性。从根本政治制度来看,有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从经济发展程度划分,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从宗教、语言、文化的角度讲,各国也存在不少差异。这种多样性和差异性,是决定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基础。与此同时,随着冷战时期两大政治阵营对抗的结束,国家利益成为各国对外战略的首要因素,全球范围内利益多元化趋势明显增强,这也影响世界格局的走向。

  4.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

  科学判断国际局势和世界潮流是正确制定内外政策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这些对当今世界大变革大调整的潮流和趋势深刻的论述,既揭示了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又指出了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为我们制定各项内外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大变革大调整,无论是方兴未艾的新科技革命、广泛普及的信息化、日益深入的经济全球化,还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加快人类文明的前进步伐,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组织形式、思维模式,加深各国相互依存,推动世界经济版图重塑,加剧综合国力竞争。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布局的大规模调整是其他领域深刻变革的根本基础和动力源泉,也为各国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性机遇。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部分发展中国家利用成本优势吸纳发达国家外移产业实现经济高速发展,发挥后发优势在一些新兴产业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迅速成为世界经济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但是,也要看到,发达国家仍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宰者和科技创新的主要源头,是产业转移、资本输出的主要来源,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占优势的局面在相当一段时期内难以改观,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不具备紧紧跟上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前进步伐的必要条件,世界格局变革调整的方向既显露出趋于普惠均衡的可喜苗头、也夹杂着分化加剧的隐忧。能否充分利用机遇、妥善应对挑战,对各国在未来世界的地位和命运至关重要。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是我们党对世界格局演变走势的一个重要政治判断。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格局的演变方向成为各方争论和斗争的焦点。单极世界秩序不符合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多极化是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期待和努力方向。但是,在“一超多强”的现实面前,多极化同单极化的激烈较量不可避免,走向多极化势在必然。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这是深刻洞悉和综合评估冷战结束以来影响世界局势的各种因素、力量、趋势得出的重要结论,它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避免大国之间的全面对抗是有可能的,国际力量对比的演变有利于维护世界局势基本稳定。

  世界仍然很不安宁是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人类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蔓延趋势仍未找到有效的遏制手段,环境污染、传染病等各种自然或人为的灾害仍然威胁着人类的共同安全。值得注意的是,在世界各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的今天,一些国家依然残留冷战思维,企图通过加大军事投入、强化军事同盟来谋求单方面地缘优势和绝对安全,成为区域和全球安全稳定的主要威胁,成为各国携手共创美好世界的重要障碍。我们在看到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的大局和根本走势的同时,也必须对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难题有足够估计,对走向光明未来的艰难曲折有充分准备。

  尽管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但从根本上说,世界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方向没有改变,国际局势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基本态势也没有改变。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时代潮流,这是对国际局势基本状况的总判断,是制定内外政策的总依据。维护和平、谋求发展,这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促进合作是维护和平的需要,是谋求发展的需要,是解决人类面对的形形色色问题的需要,是在分歧和对立中走向互利共赢的需要。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判断之上,我们在国际上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5.霸权主义的发展趋势

  第一,霸权主义的本质和新特点。谋求“领导世界”是美国一贯的全球战略目标,采取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手段来建立以美国为主宰的单极世界格局,妄图实现长期称霸全球,这是新霸权主义本质的突出表现。如果说重新瓜分世界曾是帝国主义一大特征的话,那么冷战后,当代资本主义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大搞新霸权主义,并力图按照自己的意志重新建立世界格局,构筑美国主宰的单极世界。

  第二,利用经济全球化推行霸权主义。美国等西方大国利用经济全球化大力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0世纪8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再加上苏联东欧剧变、冷战结束的刺激,“全球主义”的思潮便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泛滥起来。利用经济全球化为资本主义对外扩张,为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服务,其核心仍然是鼓吹民族国家的消解和国家主权的“衰退”、“弱化”论。利用经济全球化,鼓吹“全球主义”的目的,绝不仅仅是谋求经济的扩张和霸权,而是要任意干涉别国内政,把自己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实现全球的资本主义化、西方化,最终建立由其主宰的世界政治秩序和世界政治霸权。

  第三,推行霸权主义不会带来世界的稳定。必须承认国家利益是任何国家国际行为的动机。霸权主义国家竭力希望保持国际体系的稳定,其首要动机是出自霸权主义国家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霸权主义国家的国家利益和国际体系的现状与变化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只要国际体系本身不发生变化,只要体系结构的现状得以维持,霸权国家就有可能继续影响国际行为主体的互动进程,从系统中或通过系统获益。

  6.关于当前世界局势的若干关系问题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国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矛盾和利益相互交织,和平与发展虽成为时代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平,我国在国际竞争中面临机遇和挑战。为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当今世界局势的几个关系。这些内容教材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都有所涉及,但没有展开。这些内容是带有拓展性的,不要求教师教学达到这样的高度和难度。

  (1)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与天下并不太平的关系。

  时代主题规定着人类社会在相当长一个时期的主要活动内容,体现了时代的基本发展趋势。20世纪上半叶的时代主题以战争与革命为特征,二战后,逐渐转向和平与发展。从世界战争的危险性角度来看,当今爆发传统意义上的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变小,世界总体上比较安全。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共同要求,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但是,天下并不太平。频频发生的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层出不穷的热点问题,导致天下并不安宁。总的来说,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造成国际形势紧张、动荡的主要根源和最大变数乃是美国强化推行旨在建立单极独霸世界秩序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其一,美国加紧扩充军备,大力谋求绝对军事优势。2005年,美国防御开支突破4162亿美元,扩充军备达到狂热程度。布什政府还悍然宣布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否定《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拒签《国际生物武器公约》草约,大力发展国家反导防御系统。其所作所为动摇了国际裁军和安全体系,严重损害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基础。其二,加强对俄罗斯和中国的施压和遏制。其三,美国利用反恐之机,大搞“反恐”画线,导致反恐扩大化。

  天下不太平还表现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充斥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被称作双刃剑的经济全球化锐不可当;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共处中竞争,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从未间断;中小国家或地区核扩散的危险性仍在增加;等等。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相比,天下不太平是支流,但仍要提高警惕。

  (2)世界多极化与美国单边主义的关系。

  美国是当今世界无可争议的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处心积虑地构建单极世界,其先发制人战略体现的单边主义行为,冲击集体安全机制,是对世界多极化的严重挑战。

  与单边主义相对立的是世界多极化。世界走向多极化既是当代世界发展的历史趋势,也是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普遍愿望,这一进程是难以阻止的。从长远看,美国欲建立由其主宰的单极世界的图谋不可能得逞。这是因为,其一,世界力量消长变化愈益有利于多极化进程。美国经济强劲增长时期基本已过,此后可能陷入低速增长。欧盟扩大和一体化进程将同步发展,其力量和地位将趋上升。俄罗斯复兴进程加快。中国经济将持续快速增长。印度、巴西等地区大国和一些区域性一体化组织将不断发展壮大。这将有力地阻止美国的单极战略,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向纵深发展。其二,美国单极独霸政策受到国际社会普遍抵制。欧盟、俄罗斯、中国等都明确主张多极化,对美国单极支配图谋形成共同牵制态势。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中小发达国家出于维护本国的独立与主权和确保本国应有的国际权益与地位,也主张多极共存。其三,美国的作用与影响有一定限度。美国确实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实力地位和国际影响。但是,对美国的力量和影响也不能过分夸大。就经济力量而言,世界存在着三大中心,即美国、欧盟和东亚,美国只是其中之一。就战略力量而言,世界基本上保持了均势,尤其是俄罗斯的战略核武器同美国不相上下。从现实看,美国在人权问题、“反恐”及中东政策等一系列国际问题上陷于孤立,表明美国并不能为所欲为。

  (3)国家利益原则与双赢、共赢的关系。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邓小平也曾说过:“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也尊重对方的利益。”这为国家利益原则与双赢、共赢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维护自身国家利益与尊重别国国家利益,两者不可或缺。国家之间的摩擦和斗争往往由于利益不平衡产生。平等互利原则就是要保持这种利益平衡,就是双赢、共赢原则。中国始终坚持国家利益和双赢、共赢原则,较好地处理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同大国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俄关系的迅速发展,中欧关系的平稳发展,中日经济关系的持续发展和中美关系在曲折中发展,为我国的和平发展赢得了必要的外部环境。

  随着国家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谋求合作、互补的势头也越发突出。尤其是大国之间,出现良性互动的可能性在增大。这种良性互动由起点、过程与结果三个环节构成。起点──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同时必须尊重他国的利益,两者缺一不可。过程──竞争与合作同在,矛盾与妥协并存。合作要诚信,妥协要适度,竞争要守规矩,摩擦不要导致对抗。结果──双赢、共赢。

  (4)反恐与反霸的关系。

  当今世界存在两大祸根,从全球性范围讲,是指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从地区性范围讲,是指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本质上与战争有共同之处,都把本国的利益凌驾于其他国家的利益之上,凭借经济军事实力,对其他国家进行控制、干涉和侵略,造成世界动荡不安,成为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冷战结束后,霸权主义有了新的表现:强迫别国接受和照搬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利用“民主”、“人权”甚至“价值观”等问题,任意干涉别国内政;凭借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到处侵略。

  恐怖主义不择手段,伤害无辜,其反人类、反文明、反道德性遭到国际社会的谴责。恐怖主义恶性膨胀的根源极其复杂,它与和平与发展问题长期未能得到解决,尤其是冷战结束后南北差距的拉大,民族宗教矛盾日益尖锐,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发展以及极端宗教势力、民族分裂势力的抬头有密切关系。铲除恐怖主义根源,仅靠军事打击是不够的,要求国际社会联合起来“综合治理”,要应动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各种力量。其中,缩小贫困差距和维护文明多样性,已是摆在全世界面前的迫切任务。

  霸权主义危害人类的和平、安全与发展。霸权主义诱发、利用恐怖主义,恐怖主义则刺激霸权主义,为霸权主义行径提供某种依据,彼此正在形成一种恶性互动。必须将反霸与反恐紧密结合。既不能用恐怖主义来反对霸权主义,也不能用霸权主义来反击恐怖主义。以暴制暴只能陷入恶性循环。

  (5)中国和平发展与所谓的中国威胁论。

  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体现在:中国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中国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对外开放;中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下列因素所决定的。其一,是由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中华民族历来具有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其二,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其三,是由中国自身发展需要所决定的。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其四,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

  中国和平发展经受着各种压力,其一便是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出现“中国威胁论”的起因,一是误会,二是疑虑,三是恶意攻击。一些国家别有用心地鼓吹“中国威胁论”(包括经济威胁、军事威胁、地缘威胁等),其目的是为“遏制中国”制造舆论和借口,对此,我们必须加以警惕。

  7.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及对外关系的发展

  我国对外关系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过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可分为四个阶段。

  (1)联苏反美阶段。

  联苏反美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外关系的主要特点。1949年9月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总纲规定了我国对外关系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总纲还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在《共同纲领》第七章中还对具体外交政策作出规定,主要是:保障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当时美帝国主义敌视中国人民,在政治上对新中国采取遏制和孤立政策,在经济上对中国实行全面封锁和禁运,在军事上对中国实行包围。而苏联在政治上支持中国,在经济上援助中国。所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奉行联苏反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正确的。

  (2)中国外交经受严峻考验的阶段。

  20世纪60年代是国际上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时期,我国外交关系经受了严峻考验。由于苏联霸权主义日益扩展,中苏关系日益恶化,以至于1969年发生“珍宝岛”事件,我国坚决反对苏联霸权主义。又因为美国坚持敌视中国的政策,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支持台湾蒋介石集团反攻大陆,扩大侵略越南,威胁中国安全,因此,中国在外交上继续奉行反美政策。在反对美苏两霸的同时,我国大力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这个时期我国外交的主要特点是“两个拳头打人”,既反美,又反苏,同时反对各国反动派,支援民族解放斗争。

  (3)中国对外关系大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是我国对外关系较大发展时期。苏联仍然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甚至想摧毁中国的核设施。中国必然反对苏联霸权主义,反对苏联侵略扩张政策。美国利用机会改善同中国的关系。尼克松总统1972年2月访华,发表了中美《上海公报》。公报指出:“在台湾海峡两岸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此后,中美互设联络处。1971年10月,我国在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西方国家纷纷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如1972年9月9日中日邦交正常化。这个时期我国外交从反美又反苏,调整为联合世界上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共同反对霸权主义。正如有些人所说的那样奉行“一条线”和“一大片”政策,即为了反对苏联霸权主义,联结成一条线:从中国经日本,到中东、西欧,南到澳大利亚、新西兰,最后到美国,团结这一条线周围的一大片国家。

  (4)中国对外关系新调整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国内政策作了重大调整,全国全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我国对外政策在20世纪80年代也作了重大调整。我国正确地估计了国际形势,放弃了战争不可避免的理论,认识到世界战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避免。坚持独立自主原则,过去虽然也讲过,但80年代我国坚持独立自主有新的内容,那就是不结盟,就是既不同美国结盟,也不同苏联结盟;既不参加这个超级大国组织下的军事集团,也不参加那个超级大国指挥下的军事集团。我们判断国际问题的是非,不看超级大国的脸色,而是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来决定自己的态度;我国坚持对外开放政策,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

  8.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面对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中国共产党倡导什么样的世界秩序观?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重要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对这个问题作出了鲜明而深刻的回答:“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一论断准确表达了我们党对当今世界合理走向的基本主张,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世界秩序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根本利益为依归的博大胸怀。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外交思想的重要发展,并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检验。在2005年9月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发表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第一次系统阐述了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强调指出,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历史时期,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光明的未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美好愿望,推动建设这样的世界符合全人类的根本利益。世界正在经历一场大变革大调整,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这既意味着风险和挑战,也充满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世界最终呈现出什么样的面貌,既有客观必然的因素,也同我们的期望和朝着期望的方向所进行的努力密不可分。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离不开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和长期奋斗,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树立这样的目标并朝着它努力,是要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对世界发展走向的一种期望和追求,表明我们采取各种行动的一种价值导向。我们党和国家关于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旨在唤起所有具有相同和类似理念的国家和人民,形成一种追求和平、发展、合作的正义力量,引导这个世界的正确走向。

  建设和谐世界,各国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在国际关系中,必须尊重和完善现有的各种机制和制度,遵守《联合国宪章》、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维护联合国的权威,有效发挥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重要协调作用,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包容多样,谋求共赢。建设和谐世界,各国应该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世界各国风俗各异、制度不同,发展程度千差万别,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有其平等的尊严和权利。在国内,各国人民都有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在国际上,各国都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权利。各国国内的事情应该由本国人民自己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该由各国人民共同决定。国与国之间应该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事务上倡导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携手把世界上的各种问题处理好。

  建设和谐世界,各国应该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可能带来世界的共同繁荣,也有可能加剧各国的贫富分化。当今世界威胁人类共同安全的许多问题,都同全球经济失衡、南北分化加剧密切相关。没有共同发展就不可能有世界的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没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稳定繁荣就不可能消除恐怖主义等多种威胁产生的根源。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应该本着互惠、共赢精神,在谋求自身繁荣发展的同时兼顾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要求和权益,为发展中国家发挥自身优势、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创造更好条件,在促进全人类共同发展中实现自身的更好发展。

  建设和谐世界,各国应该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各种文明尽管经历不同、价值观和发展程度存在差异,但都有其同等的价值和尊严。差别不应该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障碍和对抗的理由,一个由一种文明主宰的单调世界不可能持续繁荣进步。人类文明唯有相互包容、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取长补短,才能不断迸发创新智慧的火花,永远保持繁荣灿烂的景象。各国人民应该摒弃偏见和误解,携手维护人类文明的多彩多姿,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发展。

  建设和谐世界,各国应该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及延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告诉我们,战争和对抗无法根本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难题;通过加大军事投入、强化军事同盟谋求单方面绝对安全和军事优势无法带来世界的和平稳定。在这相互依存日益紧密的世界,各国应该摒弃冷战思维,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加强相互交流、理解、合作,和平解决分歧和国际争端,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

  建设和谐世界,各国应该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维护地球生态环境关系全人类的利益,关乎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任何国家和个人都责无旁贷。环境问题比其他问题更需要全球协作。发达国家是地球温室效应及其他环境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理应对保护地球环境承担更大责任、作出更大贡献。应该站在全人类根本利益的高度,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框架内,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加强国际协作,充分发挥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各种技术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加大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转让力度,努力形成世界各国在协力保护环境中共同发展、在优化环境中持续繁荣的良好局面。
五、教学资源链接

  (一)名词解释

  霸权主义

  霸权主义,指的是大国或大国集团通过武力或采用其他手段,把自己的影响和意志强加于别国,谋求对一个地区或更大区域范围进行统治的政策和行为。

  “霸权”这个词,最早源于古希腊语。它指的是个别的大城邦对其他比较小的城邦进行控制。人类社会历史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后,几个帝国主义列强都想争夺世界霸权,这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对外政策上的基本而又重要的特征。两次世界大战之所以发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是帝国主义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必然结果。

  二战以后,霸权主义主要指的是超级大国推行的以大欺小、恃强凌弱、弱肉强食的外交政策。这种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激烈争夺霸权的斗争,是造成世界动乱与不安的主要根源之一,是对和平与发展的主要威胁之一。同时,一些国家的地区霸权主义,企图在某些地区或范围内谋求霸权地位,同样对地区与世界和平及稳定造成重大威胁。因此,无论是大霸权主义还是小霸权主义,都不符合世界人民希望和平、发展、稳定、繁荣的愿望,均应在反对之列。

  从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第一次把反霸斗争作为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准则提出,受到世界上许多主持正义与热爱和平的国家赞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斗争,已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资料选辑

  1.发展中国家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建立世界上所有国家平等参与的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是顺乎历史潮流,合乎世界民意的事情,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贯的立场和强烈的要求。

  二战后,最早提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要求和呼声的是发展中国家,最先提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是拉丁美洲地区。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的第一次亚非会议上提出的建立和平、合作的国际关系十项原则,实际上是针对当时的国际旧秩序而言的。早在20世纪40年代,拉丁美洲即产生了以拉美经济委员会为中心的发展主义思潮,它以外围(发展中国家)和中心(西方工业大国)之间存在的不平等关系,推断出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只能使“中心”国家越来越富,“外围”国家越来越穷。许多年来,处于第三世界的拉美国家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坚持为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进行着不懈的斗争。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大批发展中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而获得政治上的独立。但由于国际旧秩序的影响,严重阻碍着它们的民族经济发展,开始明确提出反对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口号和要求。1964年,“七十七国集团”在联合国第一届贸易和发展会议上,首先提出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目标。是年10月,第二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上的宣言指出:“所有国家都有责任为迅速建立一种新的和公正的经济秩序贡献力量”。在1973年举行的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上通过的《经济宣言》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国际经济新秩序”这一概念。1974年4月举行的联合国第六次特别会议,在“七十七国集团”推动下,专门通过了由该集团起草的《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宣言》、《行动纲领》和《各国经济权利与义务宪章》,形成了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联合斗争的共同纲领。其主要内容是:①改变发展中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在不平等基础上形成的旧的不合理分工,建立公正合理的分工,彻底改变旧的经济秩序中的生产、消费和贸易状况;②确保发展中国家对其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实行有效的控制,并依据主权原则对跨国公司活动进行监督和限制;③改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所处的无权地位,修改现有的一些国际机构的规章并改变其体制,保证发展中国家充分而有效地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决策过程。尽管发展中国家不断作出努力,但时至今日,国际经济旧秩序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致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越来越恶化,南北差距越来越扩大。

  广大发展中国家对这种状况强烈不满,纷纷谴责美国等西方一些国家的霸权主义行径,要求加速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真正公平、合理的世界新秩序,以促进共同发展和繁荣。

  2.欧盟发展大事记

  半个世纪以来,欧盟成员国由最初创时的6个发展到今天的27个,政治和经济地位不断加强,成为多极世界中的重要一极。目前,欧盟27个成员国的总人口超过4.8亿,国民生产总值高达12万亿美元。

  1952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组建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7年3月25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领导人在罗马签署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后来人们把这两个条约统称为《罗马条约》。条约的签署标志着欧洲联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的诞生。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1991年12月,欧共体通过了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11月1日,欧共体正式易名为欧洲联盟。

  欧盟先后经历了6次扩大,地域范围也从最初的西欧地区逐步拓展到中东欧地区。

  1973年,英国、丹麦和爱尔兰加入欧共体。

  1981年,希腊成为欧共体第10个成员国。

  1986年,葡萄牙和西班牙加入欧共体。

  1995年,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加入欧盟。

  2004年5月1日,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10个国家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国。

  2005年4月25日,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在卢森堡签署了加入欧盟的条约。

  目前,欧盟扩大进程仍在继续。2005年10月,欧盟启动与土耳其和克罗地亚的入盟谈判。同年12月,马其顿被欧盟接纳为入盟候选国。2006年6月,阿尔巴尼亚与欧盟签署了《稳定与联系协议》,迈出了加入欧盟的第一步。

  3.当代综合国力排名表

  全球综合国力前15位排行(2007年5月)

  排名

  国名

  经济力

  科技力

  军事力

  资源力

  社会发展

  政府调控

  外交力

  年增长率

  综合国力

  1

  美国

  3251

  1718

  2249

  547

  559

  185

  131

  0.43%

  8639

  2

  日本

  2158

  1111

  806

  226

  416

  169

  100

  0.26%

  4986

  3

  法国

  1588

  994

  814

  201

  419

  184

  119

  0.31%

  4319

  4

  英国

  1602

  856

  830

  217

  400

  171

  112

  0.75%

  4188

  5

  德国

  1762

  854

  623

  191

  419

  184

  107

  0.48%

  4139

  6

  中国

  1321

  312

  508

  483

  245

  133

  116

  2.98%

  3119

  7

  俄罗斯

  598

  504

  863

  521

  332

  157

  118

  2.20%

  3092

  8

  加拿大

  836

  227

  176

  532

  423

  174

  99

  1.92%

  2467

  9

  意大利

  743

  252

  227

  228

  397

  161

  97

  1.97%

  2106

  10

  澳大

  利亚

  554

  147

  130

  375

  410

  148

  89

  2.56%

  1852

  11

  巴西

  551

  211

  169

  382

  253

  110

  85

  2.21%

  1762

  12

  西班牙

  621

  157

  114

  209

  364

  124

  85

  2.08%

  1674

  13

  印度

  588

  176

  170

  334

  189

  104

  87

  1.79%

  1650

  14

  韩国

  531

  117

  96

  177

  360

  115

  87

  2.05%

  1483

  15

  墨西哥

  444

  97

  100

  299

  182

  100

  90

  2.74%

  1312

  4.当今世界贫富差距状况

  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一直存在。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各国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全球性的贫困现象不仅未得到遏制,相反呈日益加剧的趋势。

  据美国美林证券公司和盖普·扬公司发表的《2002年度世界财富报告》称,全球贫富差距继续拉大,财富继续向少数富人集中。各国百万富翁又增加了21万人,达到710万,其拥有的财富高达26万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增长3%。该报告指出,百万富翁是指拥有100万美元以上金融资产的个人,这不包括房产的价值。因此,他们每个人拥有的财富实际上远远超过100万美元。这些百万富翁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亚洲:其中欧洲有254万人,拥有8.4万亿美元;北美洲222万人(其中美国有210万人),拥有7.6万亿美元;亚太有173万人,拥有5.1万亿美元。其次是中东29万人,拥有1万亿美元;拉美有28万人,拥有3.5万亿美元。非洲最少,只有5万人,拥有6000亿美元。就地区而言,财富增长最快的是拉美,达到8%。其次是亚太,为7.1%。欧洲和北美洲增长不大,分别为0.1%和1.7%。全球最富有的富翁,即每人拥有金融资产3000万美元以上的个人有5.7万人,比去年增长2.6%,他们所拥有的财富为8.3万亿美元。

  全球贫富差距扩大主要体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在不断扩大。1820年,世界最富有国家和最贫穷国家人均收入比是3∶1,1913年是11∶1,1950年是35∶1,1973年是44∶1,1992年是72∶1。2000年,只占世界人口17%的发达国家却占有世界总产值的80%,而63个发展中国家拥有世界人口的60%,其产值仅占6%。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的人均GDP已达3000美元左右,而贫困国家却在300美元以下,与发达国家相差100倍。全球的60亿人口中,有10亿人营养过剩,有10亿人食不果腹。根据联合国2002年提供的材料,全世界约有30亿人每天的生活开支还不到2美元,其中13亿人被认为是赤贫者,这些贫困人口都生活在发展中国家。

  因为贫富不均,一些富国相对享受的全球资源要比穷国多得多。据统计,一个发达国家居民消费的资源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5~10倍。美国以占世纪5%的人口消费了世界三分之一的资源。一个美国人消费的粮食是一个非洲人的8倍,煤炭是500倍,石油是1000倍。

  因为贫富不均,贫困国家的教育支出与富裕国家相差更大。尽管全球每年用于教育的公共支出高达1.54万亿美元,但85%都在富裕国家。富裕经济体的人均教育支出高出发展中经济体28倍。

  世界各国贫富差距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一些对比让人感到格外的心痛。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度《人类发展报告》称,保障全世界的人都接受基本教育需要60亿美元,这相当于美国人每年在化装上的花费;要使最不发达国家的人得到医疗保障需要130亿美元,这相当于美国和西欧国家的人每年在饲养宠物方面的花费。而就在一些非洲的孩子们以皮包骨的身躯和充满泪水的眼睛注视着这个世界时,一些国家投在军费的开支却节节攀升。

  造成全球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不公正和不合理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其一,少数发达国家掌握了全球经济、金融和科技的操纵权。它们拥有全球97%的专利权,主宰着许多世界政治经济组织。世界上通行的国际规则都是由他们制定的,而且还在继续制定有利于自己的国际规则。其二,发达国家通过不平等贸易,采用压低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材料价格,提高工业产品价格的手段剥削第三世界,还利用非关税壁垒,以劳工标准、环保条件、技术标准等阻碍发展中国家商品进入其市场。据联合国统计,贸易壁垒每年使发展中国家多付出1000多亿美元。其三,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沉重,每年国民收入还不够支付利息,如非洲国家的债务总额达3700亿美元,每年大约用230亿美元还债。

  消除贫富差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只有建立起世界政治和经济新秩序,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全球贫困问题。

  5.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论述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

  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

  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此,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

  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我们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秉持公道,伸张正义。我们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推动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搞军备竞赛,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我们将继续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对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我们将继续按照通行的国际经贸规则,扩大市场准入,依法保护合作者权益。我们支持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改善民生,缩小南北差距。我们支持完善国际贸易和金融体制,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通过磋商协作妥善处理经贸摩擦。中国决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

  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我们将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增进互信,深化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推动相互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我们将继续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我们将继续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深化传统友谊,扩大务实合作,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要求和共同利益。我们将继续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承担相应国际义务,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我们将继续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交流合作,加强人大、政协、军队、地方、民间团体对外交往,增进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中国人民将继续同各国人民一道,为实现人类的美好理想而不懈努力。

有谁可以给我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1生物必修2教参答案拜托!!急用!! 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必修)电子书下载 哪里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必修)的 MP3免费下载 感激不尽!!!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4的单词课文的MP3 急!急!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英语朗读与听力录音 请问普通高中课程新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一的听力哪里可以下载? 思想政治必修1第六课的参考答案 在北京去何处可购到高三思想政治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思想政治教科书 跪求人教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高一上册 数学 答案 成都市哪有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思想政治教科书的全部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日语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第一册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怎样学?有学案或每课的知识框吗? 请问!人称小学语文课本“人教新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么? 在那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为什么要出版小学标准实验教科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 思想品德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用范围是? 有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紧急求救!谁有新编教材高1高2高3英语说课稿???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那本书啊! 高中数学必修2 关于山东科技出版社物理实验教材(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