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中spk9是什么意思:人教版普高课标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2教师用书 第四单元 第一节 第八课 走近国际社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8:14:33
一、教育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本课根据课程标准内容目标第四单元第二、三条编写。其基本要求分析如下。

  4.12知道国际社会是由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构成;确认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说明我国在国际社会中是负责任的国家。

  本标准要求学生懂得国际社会的构成,即国际社会主要由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构成,认识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主权国家具有多样性。按国家性质划分,有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按经济发展程度划分,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国的人口、民族、文化传统、地理位置、宗教等也各不相同。明确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权利与义务;了解国际组织的类型及作用,尤其是当今世界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世界性政府间国际组织──联合国的作用;运用我国在联合国发挥作用的事例,说明我国在国际社会中是负责任的国家。

  4.13评述国家之间合作、竞争与冲突的实例,印证国家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说明我国在国际关系中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本标准要求学生懂得国际关系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利益;运用事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交往中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

  国际关系主要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它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方面,其基本形式是竞争、合作和冲突。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权益。国家利益主要包括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的和归宿。国家间在一定范围内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是国家间冲突的根源。我国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处理国际事务的最高准则,不断增强国家实力,以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与此同时,维护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2.教育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本课的教育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维度加以说明,现分述如下。

  (1)知识目标。

  ○知道当代国际社会主要由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构成。

  ○了解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及其在国际社会的权利与义务。

  ○懂得国际组织的内容及其作用。

  ○理解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利益。

  (2)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例如,分析国家间的合作、竞争和冲突的表现和根源,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等。

  ○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国际社会有关资料。

  ○培养自主学习、探索有关国际社会中的主权国家、国际组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活动等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注国际社会的发展,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命运,增强民族自信心。

  ○热爱和平,树立维护本国利益与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培养世界眼光。

  ○培养合作学习、团结友好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

  1.内容结构分析

  “走近国际社会”由引言和两框构成。引言是本课的导入,起着承上启下并提示重点的作用。

  第一框“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是对国际社会概况的静态分析,下设三目。

  第一目“国际社会的构成”是本框的情景导入,从不同角度导入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与国际组织,让学生了解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的有关内容。

  本活动展示了四幅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其中,《我们生活的世界》和《联合国大会堂内景》两幅图及其文字说明,是让学生了解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是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台湾当局“参与”联合国的提案遭到拒绝》,是让学生了解台湾加入联合国的图谋不能得逞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国家主权的重要性。《上海合作组织成立》是展现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上海合作组织是由中国倡导并和其成员国共同努力建立的,该组织的总部设在上海。

  探究与共享中的四个问题贯串本框的内容,旨在使学生明确国家与地区的区别在于是否拥有主权;台湾“加入”联合国的图谋之所以未能得逞的根本原因,是台湾不拥有独立的主权,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探究这些问题,让学生明确主权在国家构成中的重要地位,它是国家的最重要构成要素,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在情景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出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是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国家和国际组织被称为主要成员,是因为国际社会还有一些地区、政治实体,但高中教材不宜讲得太细,故仅讲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教学中除了运用本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导入的材料之外,教师还可以自选材料加以补充。

  第二目“主权国家的地位和国际组织的作用”是情景分析,是对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内容的概述,阐明了主权国家的含义、主权国家与地区的区别、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主权国家的多样性、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国际组织的含义、国际组织的分类和作用等。这部分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部分。

  第三目“活跃在联合国舞台上的中国”是情景回归,是对主权国家与国际组织有关知识的深化,并有机地融入了政治思想教育内容,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是负责任的国家。中国是当代最大的主权国家之一,联合国是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政府间国际组织。通过切入中国在联合国的活动这个视角,既可以引导学生深化对主权国家及其在国际社会中的角色等认识,又可以加深对国际组织性质和作用的理解,还可启迪学生情感的升华,认同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感受做中国人的自豪。这样的安排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政治教育融为一体。这部分阐明了联合国的成立、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联合国的作用和面临的挑战以及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是对国际关系的内容、形式及其决定性因素的阐述,下设三目。

  第一目“国家交往剪影”是本框的情景导入,其功能主要是通过使用反映国际关系的图片及文字说明,展现当代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和形式,让学生了解、探究国际关系的有关知识。其中,关于八国峰会的图片,说明的是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日本这八个国家举行首脑会议,反映它们在一定范围内的合作关系;《中国中央民族乐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反映国家间的文化交流;《胡锦涛主席和普京在俄罗斯“中国年”开幕式上发表讲话》反映国家元首的互访,是现代国家友好交往的一种形式;《美英联军进攻伊拉克》反映国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的最高形式即战争形式;《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在美国会晤》反映我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及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等。通过分析上述情景,可以归纳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和基本形式。

  第二目“国际关系及其决定性因素”是情景分析,是对课程标准关于国际关系及其决定性因素的知识点的系统表述,阐明了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形式及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利益。这部分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部分。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本目第二个相关链接的图片《反华提案遭到挫败,中国代表团欢庆胜利》中,中国代表团桌上标牌的单词“CHINE”为法语“中国”的意思(法语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

  第三目“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利益”是情景回归,在明确国际关系及其决定性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中国通过坚定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壮大综合国力、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抵制外国的干涉等努力,维护我国国家利益。通过这一教学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只有通过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有效维护国家利益。本框阐述中国国家利益的内容,中国维护国家利益是正当和正义的,以及它的策略和主要举措等。这一目内容的安排,增强了教育的思想政治性,既使学生明确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又能认识到中国只有通过提高综合国力才能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2.探究活动的设计

  国家主权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设计意图

  一是引导学生学习国家主权的知识,了解国家主权的两个特性,即对内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性,对外的国家最高权力的独立性;二是让学生认识国家主权在国家构成中的地位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三是通过对比主权国家与殖民地国家、半殖民地国家的区别,使学生认识国家主权的重要性,即主权是国家构成的最重要因素。

  问题答案要点

  ○殖民地是否具有独立的主权?请你说说理由。

  殖民地不同于国家,它不拥有完整独立的主权,因为它的领土被侵占,政治、经济由殖民统治国家控制和支配,丧失了主权和独立。

  ○旧中国为什么被称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试运用国家主权的知识加以说明。

  半殖民地是形式上独立,实际上在政治上、经济上受列强控制的国家,它不拥有完全独立的主权。1840~1949年的旧中国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典型。在此期间,旧中国被列强强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达千项之多。这充分说明了它不拥有完全独立的主权,尽管它在形式上是独立的国家。

  教学提示

  ○教师根据教材对国家主权特性的归纳,强调只有两者的结合,国家才真正拥有主权。

  ○引导学生回忆对旧中国性质的判断,引出旧中国的国家性质,并要求学生说明原因。

  ○本探究活动可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比较独立的主权国家与地区、殖民地国家、半殖民地国家的差别,让学生自己得出国家主权的内涵及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的结论,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建构知识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

  一是使学生加深对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作用的理解;二是培养学生运用材料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问题答案要点

  ○根据上述分析,请你试举一例说明国际组织的作用,并与同学交流共享。

  第一点的例子,如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促进各国的体育交流。

  第二点的例子,如世界贸易组织协调成员间的经济贸易关系,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第三点的例子,如联合国调节国家的争端,进行维和活动,缓和国际冲突等。

  教学提示

  ○对教材所述的国际组织的作用,逐点要求学生列举实例。教师再作补充、归纳。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多元的,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有关内容进行说明,也可列举时事政治材料加以说明。列举的国际组织应是规模较大的,如联合国、欧洲联盟、世界贸易组织等,还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经济生活》中学习到的有关知识加以回答,如我国参加世贸组织几年来取得的成就,说明世贸组织的作用。但答案应扣住教材对国际组织的作用所概括的三个方面上。

  联合国会徽

  设计意图

  一是让学生了解联合国会徽的意义;二是让学生加深对联合国宗旨的理解;三是运用实例说明联合国如何实现其宗旨,培养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问题答案要点

  ○你能说一说图案上的世界地图的象征意义吗?

  联合国会徽由世界地图和橄榄枝环构成。世界地图的象征意义是一个国际性的组织。

  ○图案中的橄榄枝又象征着什么呢?

  橄榄枝象征和平,表示联合国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试举一个实例说明联合国是如何实现它的宗旨的。

  联合国成立以来已经和平解决了一百八十多场地区冲突,维护了世界的总体和平;联合国向全世界派出七万多名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军政人员,多次执行维持和平的任务。

  教学提示

  ○回答前两个问题时,教师应要求学生从联合国的宗旨方面思考答案。

  ○教师在阐明联合国宗旨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举例说明联合国如何实现其宗旨。回答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引用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方面的例子加以说明。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总结、归纳。

  中国在联合国的声音和身影

  设计意图

  一是通过剖析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说明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负责任的国家;二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三是使学生感受做中国人的自豪。

  问题答案要点

  ○以上一组图片生动地再现了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你能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吗?

  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中国是安理会常任成员国之一;中国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积极参与联合国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工作;中国在裁减军队、保护环境、保障人权、解决地区冲突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列举事实说明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体验中国公民的自豪感。

  中国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积极参与联合国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工作,这表明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是负责任的国家,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例如,2006年7月15日,联合国安理会15个成员国一致通过关于朝鲜试射导弹的决议就是中国和其他国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该决议通过之前,日本等国曾提交一份决议草案,其中包含援引《联合国宪章》第七章,从而可能导致对朝实施经济制裁乃至动武的内容。在中国等国的反对下,该决议草案删除了上述内容,从而获得安理会全体成员一致支持。这个过程体现了中国的作用,也说明中国对国际事务的负责态度。

  又如,到目前为止,中国已先后派出7000多名人员参加联合国的维持和平部队,共参与17次维和活动,并出色地完成维持和平的任务。中国派出的维和人员之多超过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其他国家。

  教学提示

  ○教师提问:教材提供的图片中,反映中国在联合国地位的有哪几幅?反映中国在联合国作用的有哪几幅?这样的提问,可以使学生更加明确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

  ○要求学生列举实例说明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重要建设性作用,是负责任的国家。学生列举的实例可以是教材介绍的例子,也可以是教材以外的材料,总之,允许答案多样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比新旧中国在国际社会地位的变化,从而体验做当代中国公民的自豪感。

  中美之间合作与冲突的根源分析

  设计意图

  一是了解中美交往中存在合作与冲突的复杂关系;二是探究中美两国合作与冲突的根本原因;三是通过中美两国复杂关系的个案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利益,懂得运用这个观点分析现实国际政治现象。

  问题答案要点

  ○中美之间的合作与冲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中美之间合作与冲突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利益。中美两国存在一定范围和一定领域的共同利益,如在经贸、文化交流、反恐等方面,因而可以进行合作;但两国追求的利益有所不同,因而又存在利益矛盾,从而导致冲突。

  ○选择你最熟悉的一个事例,对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作出自己的解释。

  可列举中美关系材料,也可以列举现实国际关系中的其他例子,如中国与俄罗斯的合作,中国与印度的合作等。中俄、中印之所以友好合作,根源在于双方有着共同的国家利益。综观国际关系的历史与现实,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利益。

  教学提示

  ○教师指导学生细阅文内材料,并提示学生:左边材料反映的是中美之间合作关系的重要事实,右边材料则反映中美冲突的几个重要事件。

  ○教师引导学生就中美合作与冲突原因的问题自由发言时,要适时进行点拨提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

  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设计意图

  一是引导学生了解邓小平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行动与论断;二是让学生认识在复杂的国际社会中我国应如何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三是使学生明确自己为维护国家利益应作哪些方面的准备。

  问题答案要点

  ○邓小平关于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的论述对你有什么启示?

  邓小平的八点论述可归结为: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增强国家的实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抵制外国干涉我国的内政;反对霸权主义;尊重别国正当的国家利益;等等。

  ○为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我们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努力?

  中学生为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要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自觉履行政治性义务,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国家利益;要掌握报效祖国的本领,为今后增强国家实力贡献力量。

  教学提示

  ○指导学生细阅文内材料,教师适当提示,指明照片表现的是1984年邓小平与英国领导人就香港回归祖国问题举行谈判的场景。在谈判过程中,邓小平坚定地维护国家主权。文字内容是邓小平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场合关于维护国家利益的论断。

  ○引导学生对邓小平的有关论述进行归纳,明确要点,从中领略应如何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国家利益的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自己为维护国家利益应进行哪些准备,并进行小结。

  3.教学提纲

  第八课走近国际社会

  一、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1.国际社会的构成

  2.主权国家的地位和国际组织的作用

  (1)主权国家

  ○主权国家的多样性及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

  ○主权国家与地区的区别

  ○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

  (2)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的含义

  ○国际组织的分类和作用

  3.活跃在联合国舞台上的中国

  (1)联合国是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2)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3)联合国的作用

  (4)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

  (5)中国在联合国的活动表明中国是负责任的国家

  二、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1.国家交往剪影

  2.国际关系及其决定性因素

  (1)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和形式

  ○国际关系的含义

  ○国际关系的内容和形式

  (2)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国际关系的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3.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1)维护我国国家利益是我国对外活动的基本依据

  (2)我国国家利益的内容

  (3)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国家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国家的构成要素包括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主权不仅是国家理论的重要内容,而且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而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主权在国家构成中的重要性可从如下几点说明。

  从国家与地区的区别认识主权的重要性。当今世界共有196个主权国家,还有20多个地区,如格陵兰等。地区一般也有人口、领土和政权组织,但它并不具有被国际社会所承认的主权,而主权国家都是具有国家主权的。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点,从中可以认识主权的重要性。

  从现实政治生活看,台湾一直以来图谋加入联合国,但最终未能得逞,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不拥有独立的主权。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国神圣的领土。

  从历史上的某些事实看,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1932年,在中国东北地区扶植溥仪成立伪满洲国,但因其主权不被国际社会承认,其图谋未能得逞。

  关于国家主权问题,除了讲清楚它的重要性之外,还应对主权的两个特性加以说明。

  2.中国在国际社会发挥重要建设性作用,是负责任的国家

  通过分析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重要建设性作用,说明中国是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国家,这是本课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也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因而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随着我国融入国际社会程度的加深,国际地位的提高,承担国际事务的增加,我国在国际社会的作用与日俱增。在现实生活中,中国在裁军、维和、反恐、国际合作等领域越来越多地彰显其重要作用。中国对国际社会提出的许多新主张也越来越多地被国际社会所认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分析中国在联合国的活动,说明中国是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国家,使学生感受到做中国人的自豪,立志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多作贡献。3.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很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地缘、意识形态等。其中决定性因素是国家利益。国家利益的概念较为抽象,讲解时有一定的难度。而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国际政治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理解当代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的关键,是人们正确观察和判断国际政治现象的一个重要依据,掌握这一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国家利益观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这一点对于理解我国的外交政策,捍卫我国的国家利益有积极的作用。

  要突破这个重点、难点,首先要讲清楚国家利益的概念。其次,要讲清楚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基本依据。国家之间在一定范围内的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国家之间利益相悖是导致冲突的根源,因而它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再次,要以历史和现实的材料,说明主权国家由于国家利益的变化,导致其对外政策的变化,因此引起国际关系的变化。

四、疑难问题阐释

  1.国家的构成要素

  每一个国家都是由它必备的要素即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构成的。

  人口,即国家定居的居民,指同一个国家统治权管辖下的人们。只有具备一定数量的定居的居民才能形成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结构。人口是社会生产力构成要素和生产关系的体现者,也是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体现者。因此,人口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是国家构成的第一个基本要素,也是国家一切活动的基础和基本出发点。

  领土,即一个国家居民永久居住,从事社会生产并由国家行使权力和开展种种活动的地域,也就是一个国家主权支配下的特定地域。领土的范围及含义,不同时期对其理解有所不同。以往领土通常仅指陆地而言。现代国家领土的涵义包括领陆、领水、领空和活动领土的整体。领陆不仅指一国之陆上地面而言,而且包括地下无限深度的下层;领空指国家领土和领水上空;领水指一国所属的水面,包括海湾、海峡、河川、湖泊等;活动领土亦称浮动领土,即凡属本国之船舶与飞机等,虽行驶于本国领域范围之外,在公海及外国领水、领空航行,但仍受本国统治权的支配,视同本国领土。

  领土的一个特征是固定性,定居在领土上的居民可以利用和拥有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永久资源。它还是国家财产和资源的载体,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同时,领土也是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范围。领土的另一个特征是排他性,国家在自己的领土内独立地行使最高权力,不容外国侵略和干涉。总之,领土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如果没有领土,国家便失去存在的依据。

  政权机关,即通常所说的政府组织。国家政权机关是统治阶级实现其对国家统治的工具,对内行使国家权力,实现国家职能,对外代表国家。它是任何国家必须具备的统治组织,也是国家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

  主权,是国家最重要的要素和属性,它指一个国家处理其国内事务和国际事务的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国家固有而非外界所赋予,不从属于外来的意志,不受外来意志的干预。主权包括管辖权、独立权和自卫权。管辖权包括国家在其所属的领土内的人和事务或发生的事件,除国际法规定的外交特权和豁免以外,有权按照本国法律实行管辖,而且对在国外具有本国国籍的人也有管辖权。独立权是国家主权在对外关系上的体现,即国家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本国领土内的事务,不容其他国家控制和干涉的权利;对外在尊重别国享有固有基本权利的基础上处理外交事务不受别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利,包括行使权力的自主性和处理事务的排他性。自卫权指国家为了维护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而对外来侵略或威胁进行防卫的权利。它采用自己认为适宜的方法和手段,使用自己的一切力量,进行国防建设和抵御外来的侵犯。主权是一国不容外来的控制和干涉的、完整无缺的最高权力的体现,它具有最高权威性、绝对排他性和无可争议的合理性。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国家存在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国家构成的基本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缺一不可。人口和领土是国家的社会基础和自然基础,是国家存在的前提,政权机关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和体现,而主权则是国家的灵魂,在诸要素中居于首要地位。即使具备了人口、领土和政权机关,如果这个政府一切受命或依附于外国,而本身却没有自主权,它仍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2.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

  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是竞争、合作与冲突。

  国际竞争是国际关系最普遍的形式。一国为了实现国家利益必然要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同他国相互竞争、追赶、超越,从而使本国获得发展。国际竞争既可以促进经济、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可能会加深国家之间的矛盾,有时甚至可能转化为冲突乃至发生战争。

  国际合作是指国家之间在一定领域和范围内,在利益和目标基本一致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定程度的协调和联合。国际合作的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合作的规模有不同的程度,一般有双边性合作、区域性合作和全球性合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国家间的合作程度有所加强。目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发展环境各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存在,国际恐怖活动的危害,这些因素阻碍了国际合作的进程。

  国际冲突是国家之间因彼此利益的不同和目标的差别而引致矛盾和对立。在存在众多主权国家的现实条件下,各国都有特定的国家利益,国家利益依然是国际关系的核心。任何主权国家都不会放弃本国的国家利益,一旦国家之间的利益发生对立,国际冲突就难以避免。国际冲突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国际冲突的程度可以分为若干个层次,从低到高,主要有下列几种:语言象征性冲突,外交辞令上的冲突,但未付诸行动;非对抗性矛盾引起的冲突,如美国与欧盟之间的经济冲突;对抗性矛盾引起的冲突,如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对峙;国际危机,如1962年的美苏之间爆发的古巴导弹危机;国际战争,如20世纪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国际战争是最高层次的国际冲突。

  3.决定国际关系的基本因素

  在国际社会中,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着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制约和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变化呢?

  首先,要明确国际关系的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地缘和意识形态等多种因素。关于制约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的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切忌把它简单化。其次,在分析决定国际关系的因素问题中,应重视关于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因素的分析。为了降低难度,教材删去了关于国家力量的论述,仅讲国家利益。但作为教师对此仍应有所了解。

  (1)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国际社会的最主要行为主体是主权国家。一个主权国家的对内、对外的行为的基本动因是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权益。国家利益是较为抽象的概念。但在国家的对外交往与现实的国际事务中,国家利益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是人们无法回避的。国家利益的内容非常广泛,是具有多层次、多领域的社会范畴。从层次上划分,它可分为三个主要的层次:一是主权利益,即涉及国家的独立、生存和安全的利益,是国家最基本的利益;二是发展利益,即发展国内经济和加强对外的政治、经济等联系,增强对外竞争力,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等;三是参与的利益,即塑造本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良好形象,增强本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便更好地参与国际事务。因此,可以说,国家利益的核心内容是独立与生存、稳定与发展及国际参与。从领域上划分,它可分为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外交、文化、安全等诸领域。国家利益的内容是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阶级性质的国家中和不同的国内外环境中,国家利益的内容和目标有所不同。

  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与推行本国对外政策的基本依据,是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国家总是根据自身的利益而行动的。每个国家的对外政策,首先是为了维护本国的独立和安全,其次是谋求和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各国政府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都要制定相应的、具体的外交政策,如独立自主政策、对外合作政策、结盟政策、军备政策、战争政策等。每个国家外交政策的执行过程,往往是国家利益的实现过程。当然,国家利益在对外活动中客观上程度有所不同,有时因执行不当,还会适得其反。因此,国家利益是国际社会中各主权国家相互交往、合作与冲突的基本前提与缘由。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或暂时相同的利益构成了国际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成为国家之间冲突的根源。国家利益通常首先和主要体现着国家统治阶级的利益。因此,在当代,各国的对外政策都要受该国占统治地位阶级的经济政治利益的制约。正如列宁所说:“我国的内外政策归根结底是由我国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地位所决定的。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者整个世界观的基础。”所以,国家与国家的政治关系,实质上是各国统治阶级为维护、巩固或扩大自己的利益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相互交往和斗争的关系。不同主权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影响当前与今后国家关系变化与走向的主要决定性因素。当然,并不能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不同阶级性质的国家,其国家利益是永恒的对立,因而其国家关系必然是对抗的关系。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极为复杂。在当代,由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日趋加深,这导致国家利益关系出现了较为复杂的情况。如果说,在以往较为封闭的社会中,国家利益是一种排他性的利益,那么,在当代开放的世界里,各主权国家的利益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在某些领域和方面出现了交叉性和共存性,相互间利益共同之处在不断地增加。例如,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一系列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包括和平问题、发展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恐怖主义问题等,都需要全世界每个国家共同关注,共同面对,通力合作。因而国家间合作的机会越来越多。同时,就整个国际社会而言,也还存在着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如国际的和平环境、国际经济环境、国际生态环境与各国利益息息相关。因此,一个主权国家追求其国家利益并不完全是以损害别国的国家利益为前提的。相反,一个国家在谋求自身的国家利益的同时,也可以惠及别国,做到互惠互利。在当代,尽管国家之间存在不同的阶级性质和不同的意识形态,但它们为着自身的利益和为了维护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也可以超越意识形态的界限,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乃至军事等领域进行交流和合作。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与维护各国共同利益统一的要求,也就成为决定当代国际关系走向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在考察和分析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的问题时,切忌简单化和片面性。

  (2)国家力量是决定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在国际社会中,一个国家要通过同别国竞争、对抗、谈判、合作以确保自己的独立和安全。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就必须有相应的力量,这就是国家力量。国家力量也可称为综合国力,它是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构成国家力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实物性因素、制度性因素和精神性因素。实物性因素是可以用数据估量的因素,包括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地形、气候,矿产资源的种类、蕴藏量及其开采和利用的程度,人口、经济、军事实力、科学技术等。制度性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的性质、社会制度的运行、政府职能的效率、外交政策的质量等。精神性因素包括民族性格、民族的凝聚力程度和国民意志等。制度性因素和精神性因素是难以用数据测定的因素,不便作数量的表述。这些有形无形的因素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当然,国家力量并不是上述各种因素的机械累加,而是各种力量因素的复杂综合,它是国家所拥有的各种力量的合力。因此,它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反映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像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一样,各个主权国家的力量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一方面,这是由各国的国家力量因素的变动引起的。例如,中东的一些国家由于石油矿藏的发现和开采,使它们由原来的穷国一跃进入富国的行列。另一方面,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引起国家力量主导因素的变动,也使国家力量随之发生变化。构成国家力量的因素并不是同等重要的,其中,有些因素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力量因素却不是恒定的。在国际政治生活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引起了国家力量的主导因素的变动。在19世纪以前,人们评估国家力量的主要标准是以国家人口的数量为依据的。而在以后的年代,随着军事工业的发展,军事实力这一因素成为国家力量的关键指标。在当代,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战争因素受到遏制,因此,军事力量特别是核武器的数量已不再是构成国家力量的关键性因素,取代它的是经济和科学技术成为一个国家力量的关键因素。国家力量主导因素的变化会导致各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俄罗斯虽然至今仍保持其军事大国地位,但由于其经济和科技的相对落后,国力已今非昔比,这就是有力的佐证。

  国家力量是一个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捍卫本国国家利益的基本依靠,是实现国家意志目标的主要能力,也是制定国家战略的重要依据。因此,国家力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其一,国家力量的大小强弱决定着国家之间是平等互助还是对抗冲突的关系。

  从国际法的角度看,国际社会中的每个主权国家是一律平等的。然而,在现实的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每个主权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却不是等同的。每个国家地位的高低、发言权的强弱、影响力的大小,历来是由国家实力决定的。因此,国际社会存在以大欺小、恃强凌弱、以富压贫的现象。换言之,国家力量的大小强弱,决定着国家之间是平等互助、相互依赖,还是冲突对抗、妥协退让的关系。一个国家的经济不发达,科学技术落后,人民生活贫穷,政局动荡不安,它参与国际事务必然乏力,在国际交往中往往会受到一些强国的欺凌、歧视和打击。反之,有的国家以其强盛国力作为威胁别国的资本。目前,由于世界局势的剧变,东西方力量对比暂时有利于西方,南方国家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达程度远不如北方国家。正因为如此,西方某些发达国家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发达的科学技术为后盾,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其二,国家力量的变化,往往也引起原来国家关系的变化。

  例如,在东西方冷战时期,苏联的经济虽不及美国,但它是军事大国,具备与美国相抗衡的军事实力,因而在相当长时间里,形成了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局面。随着苏联的解体,美苏争霸对峙的局面已不复存在。进一步地考察,国家力量占据主导地位的因素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国际关系发生变化。例如,二战后的冷战局面,当时,军事实力构成国家力量的主导因素,因此,军备竞赛成为东西方国家对抗的重要内容。美苏两国的核武器的竞争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冷战局面结束之后,经济和科学技术成为国家力量的主导因素,国家间的军事和政治斗争的地位相应有所下降,代之而起的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问题成为国际关系的重点,并成为大国较量的主要形式。经济上的对手取代了军事上的敌对者。经济实力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贸易战成为经济和国家安全的基本组成部分,贸易谈判已被赋予与以往的军备控制谈判同样重要的意义。各国的经济竞赛与经济竞争更深层次地决定着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可以预料,当代世界各国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必将导致世界现存政治经济秩序的改变和各国的实力地位的重新排列,从而必然影响国际关系的变化。
五、教学资源链接

  (一)名词解释

  1.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是指国家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际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国际关系是随着国家的产生、国家之间交往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多数国家处于闭关自守状态,国家交往一般限于边界相连的国家之间和“周边国家”,因此,国际关系的发展很不充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经济、科技迅速发展,通讯和交通工具不断改进,世界经济技术市场逐步开拓,因而世界各国交往频繁,联系扩展,形成了全球性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是个复杂的概念,可从多个角度加以考察。从内容上看,它包括国际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宗教等关系,其中最基本的是经济关系,最活跃、最重要的是政治关系;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包括合作与冲突、屈服与对抗、和平与战争等,这些不同表现形式反映了国际关系的不同性质;从空间范围上看,包括两国之间的双边关系、多国之间的多边关系、地区内各国之间的区域性关系和世界各国之间的全球性关系,其中最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是国家之间的关系;从时间上看,包括古代国际关系、近代国际关系、现代(当代)国际关系、未来国际关系,其中现代国际关系是人们最关注的。国际关系这种复杂多变、纵横交错的状况,绘制了国际社会丰富多彩的画面。

  2.国际关系格局

  格局,一般是指事物存在的结构和状态。国际关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各种战略力量(如国家力量、国家集团力量等)之间形成的一种结构和状态。

  国际关系格局,是对一定历史时期国际关系状况的概括,一般侧重于全球性、长期性和政治性三个方面,既要从微观上认识(致于精纯),又要从宏观上把握(观其大略)。

  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从总体上说处于“两极格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两极格局已经瓦解,国际关系的格局正处于新旧格局交替之际,国际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和斗争仍然存在,世界各种力量正在重新分化与组合,和平与发展是摆在世界人民面前的两大问题。

  (二)资料选辑

  1.联合国迄今已有八任秘书长

  联合国秘书长是联合国秘书处的最高领导,也是联合国的行政首长,被人们誉为“世界总理”。秘书长一职历来由具有渊博的政治、法律、历史、地理知识的外交家、政治家担任。秘书长的产生,首先由安理会推荐,然后由联合国大会任命,任期五年,可以连任。自联合国成立至今,已有八任秘书长。

  第一任:1946年2月至1953年4月,特里格韦·赖伊,挪威人,1968年病逝。

  第二任:1953年4月至1961年9月,达格·哈马舍尔德,瑞典人,1961年飞机失事罹难。

  第三任:1961年11月至1971年12月,吴丹,缅甸人,1974年病逝。

  第四任:1972年1月至1981年12月,库瓦特·瓦尔德海姆,奥地利人,1982~1992年任奥地利总统。

  第五任:1982年1月至1991年12月,哈维尔·佩雷斯·德奎利亚尔,秘鲁人。

  第六任:1992年1月至1996年12月,布特罗斯·布罗斯·加利,埃及人。

  第七任: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科菲·安南,加纳人。

  第八任:2007年1月至今,潘基文,韩国人。

  2.中国已有七人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

  第一位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中国人是唐明照,广东恩平人,自1972年至1979年担任副秘书长,具体负责联合国的政治事务、非殖民化及托管地工作。

  第二位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中国人是毕季龙,江苏仪征人,1979年6月上任,曾执掌过拥有六七百名工作人员的联合国技术合作发展部达6年之久。

  第三位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中国人是谢启美,江苏武进人,在1985年6月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掌管技术合作发展部。

  第四位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中国人是冀朝铸,曾为前国家总理周恩来担任翻译。他于1991年接替谢启美出任联合国副秘书长,一直到1996年。

  第五位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中国人是金永健,他长期从事双边和多边外交工作。1996年3月任联合国副秘书长。

  第六位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中国人是陈健,他管理着联合国最大的部门──大会事务部。在8000余人的联合国,这个部门有员工1200人。

  第七位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中国人是沙祖康,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2007年2月9日任命沙祖康担任负责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副秘书长。

  3.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重大意义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26届会议以压倒多数票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出的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提案,即2758号决议。这是美国长期剥夺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政策和企图在联合国内制造“两个中国”阴谋的彻底破产,是中国坚持执行毛泽东和周恩来制定的正确外交路线的胜利,也是全世界人民和一切主持正义国家的胜利。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1949年新中国诞生后,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理应属于中国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但是,顽固坚持和推行敌视中国政策的美国政府,千方百计阻挠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这不仅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也是对联合国宪章的肆意践踏。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以世界霸主和世界宪兵的面孔出现,在联合国操纵表决机器,蛮横无理地把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搁置一边,不予讨论。当越来越多的国家反对美国“拖延讨论”手法时,美国在26届联合国大会上又伙同日本佐藤政府炮制出一个所谓重要问题提案和一个双重代表提案,企图达到继续阻挠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的目的和实现长期策划的“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的阴谋。但这时的联合国成员已增加到131个。在新增加的80个成员国中,绝大多数是二战后获得独立的新兴国家,它们迫切要求联合起来,改变超级大国操纵联合国的不合理状态。同时,欧洲、北美、大洋洲的许多国家,也发出了要求改变联合国现状的呼吁,主张联合国的事要由参加联合国的所有国家共同来管,不允许超级大国操纵和垄断。在这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面前,中国人民和主持正义的世界各国人民、各友好国家通过长期的共同斗争,终于挫败美、日企图在联合国内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取得重大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到恢复,不仅是敌视、孤立和封锁中国人民的政策的破产,而且说明二战后的世界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要求改变世界旧的政治经济秩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超级大国在联合国以及世界各种事务上为所欲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的恢复,就是这一历史潮流的重要表现。

  4.台湾试图参与联合国的图谋从未得逞

  1993年9月22日,第48届联合国大会总务委员会决定不将中美洲7国提出的所谓台湾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的议案列入大会议程。这是联大总务委员会第一次挫败台湾当局在联合国内制造“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的图谋。

  接下来1994~2005年间的12届联合国大会,其总务委员会都决定拒绝将极少数国家(如尼加拉瓜、所罗门群岛、塞内加尔、乍得、冈比亚等)提出的台湾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的提案,列入联大议程。

  2006年9月15日,第61届联合国大会总务委员会又一次作出决定,拒绝将极少数国家提出的所谓台湾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提案列入本届联大议程。台湾当局妄图在联合国内制造“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的图谋第14次遭到挫败。

  5.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推动合作

  ──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35周年

  (李肇星)

  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寄托了世界人民对“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的愿望,承载着各国对“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的理想,代表着各国对多边主义和集体应对全球性威胁与挑战的承诺。

  中国为联合国的诞生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牺牲巨大,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长期遭受列强干涉与侵略的中国积极支持建立一个公平与公正的国际机构,是旧金山制宪会议发起国、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是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国家。很难想象,由于政治和历史的原因,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被蒋介石集团窃据长达26年,中国与联合国的合作受到严重影响。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第2758号决议,决定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个决议草案是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古巴、赤道几内亚、几内亚、伊拉克、马里、毛里塔尼亚、尼泊尔、巴基斯坦、也门民主共和国、刚果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塞拉利昂、索马里、苏丹、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也门、南斯拉夫、赞比亚等23个国家共同提出的,并得到了另外53个国家的支持。正如人们常说的,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把中国“抬进”了联合国。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所有主持正义国家的胜利,对国际局势和联合国的发展有历史影响。时任坦桑尼亚常驻联合国代表萨利姆说:“这是向全世界宣告:第三世界国家,中小国家,可以在联合国讲坛上扬眉吐气地表达自己意见了。”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35年以来,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在政治、经济、人权、社会、军控、法律等各个领域工作,不断深化与联合国的合作,忠诚履行自己的国际义务,捍卫《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加强国际合作。

  1974年,邓小平出席第六届特别联大,阐述了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张。1995年和2000年,江泽民两次出席联合国首脑会议,就和平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及联合国发展方向阐述了中国立场。2005年,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提出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主张。此外,早在1992年,时任国务委员兼外长钱其琛就在联大倡议对联合国进行必要、合理的改革,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会员国的共同利益,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多做好事、实事。这都是中国对促进国际关系健康发展和加强联合国作用的重要贡献。

  35年来,中国全面参与安理会工作。《联合国宪章》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首要责任赋予安理会。作为常任理事国,中国致力于维护安理会权威与作用,推动通过协商、对话、谈判等和平手段解决地区热点问题,支持联合国及秘书长开展斡旋、调解等预防性外交。中国为安理会成功处理两伊战争、柬埔寨、东帝汶等一系列问题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一直呼吁安理会关注非洲的和平与稳定,支持非盟等区域组织的工作。中国与其他四个常任理事国保持着密切磋商与协调。2000年,中国倡议举行了历史上首次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会晤。

  35年来,中国不断扩大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维和行动是联合国在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已成为联合国维护和平,促进地区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蓝盔”已成为联合国的象征和和平的希望。

  中国于1989年派出20名文职人员参加了联合国纳米比亚过渡时期协助团,这是中国第一次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1990年,中国第一次向中东停战监督组织派出军事观察员。1992年,中国派工兵部队参加了联合国柬埔寨特派团,这是中国第一次派成建制非作战部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1999年,中国民事警察参加了在东帝汶的维和行动,这是中国警察第一次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2003年11月,中国向联合国利比里亚特派团派出500多人的工兵、医疗和运输分队,这是中国迄今最大规模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2004年5月,中国向联合国海地特派团派出125名防暴警察,这是中国维和人员第一次出现在西半球,第一次在非建交国部署维和人员,也是中国警察第一次成建制参与维和。

  迄今,我们共向16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军事人员、警察和民事官员6000多人次,目前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第十二大出兵国,在五常中名列第一。共有9名中国维和人员为和平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以色列和黎巴嫩冲突后,中国宣布愿向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增兵至1000人。

  35年来,中国支持联合国在国际军控、裁军与防扩散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我们认真参与联合国关于裁军问题的审议和谈判,提出许多合理、可行的政策倡议和主张,为推动核裁军和常规裁军、防止外空武器化等工作取得实质进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支持联合国倡导的防扩散活动,以建设性态度参与联合国军备透明等方面的政府专家组织,积极参加安理会1540委员会工作,并在国内建立了完善的防扩散机制和法律法规。

  35年来,中国大力支持联合国在发展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我们认真执行联合国发展领域各次重要会议共识,促进消除贫困,缩小南北差距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我们努力敦促发达国家履行在增加援助、减免债务、开放市场等方面的承诺,为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国际环境;我们积极呼吁完善国际金融体制,维护和改进多边贸易体制,引导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的方向发展;我们还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形式多样的帮助和支持。

  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宣布在关税、债务、优惠贷款、公共卫生合作及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为发展中国家采取5项重大措施,中国正加紧落实。中国还与联合国各专门机构、基金、项目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近年来共同在华举办了全球扶贫大会、千年发展目标会议、防治禽流感筹资大会等会议,推动国际发展合作。

  35年来,中国一直足额、及时、无条件地履行对联合国的财政义务。中国会费比额已从2000年的0.995%上升到2006年的2.053%,居世界第九位,在发展中国家名列第一。我们每年还向相关联合国机构提供捐款,并热情响应联合国在救灾和人道救援等活动的紧急呼吁。2005年印度洋地区发生海啸灾难后,中国向灾区捐款共计13亿元人民币援助。我们最近还向新成立的联合国中央应急基金认捐100万美元,并承诺向建设和平基金捐款300万美元。

  35年来,中国在联合国社会和人权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作用。我们已加入22项国际人权公约,认真履行国际人权义务,并广泛开展国际人权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作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首届成员国,我们致力于推动人权理事会尊重各国历史、文化、宗教背景,以普遍、客观和非选择性方式处理人权问题。

  1995年,中国成功举办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会议通过的《北京宣言》和《北京行动纲领》已成为促进国际妇女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05年,在北京又举行第四次世妇会10周年纪念大会。中国积极推动公共卫生国际合作,第58、59、60届联大连续三年通过中国提出的“加强全球公共卫生能力建设”决议草案。

  35年来,中国全面参与联合国法律领域各项工作,包括联合国主持的条约起草工作,维护了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权益以及国际法的公正。中国广泛参加并认真履行国际公约,积极参与联合国大会各项法律议题审议,参加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等与法律有关委员会的工作,并选派专家学者在国际立法和司法机构中任职,包括担任国际法院法官,为国际立法和司法作出了贡献。

  联合国已成立61年,面临着不断增多的全球性威胁和挑战,其重要作用不可替代。建立一个持久和平、共同发展的和谐世界,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联合国。这是国际社会的共识。

  中国与联合国的合作任重道远,前景广阔。
有谁可以给我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1生物必修2教参答案拜托!!急用!! 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必修)电子书下载 哪里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必修)的 MP3免费下载 感激不尽!!!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4的单词课文的MP3 急!急!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英语朗读与听力录音 请问普通高中课程新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一的听力哪里可以下载? 思想政治必修1第六课的参考答案 在北京去何处可购到高三思想政治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思想政治教科书 跪求人教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高一上册 数学 答案 成都市哪有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思想政治教科书的全部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日语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第一册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怎样学?有学案或每课的知识框吗? 请问!人称小学语文课本“人教新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么? 在那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为什么要出版小学标准实验教科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 思想品德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用范围是? 有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紧急求救!谁有新编教材高1高2高3英语说课稿???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那本书啊! 高中数学必修2 关于山东科技出版社物理实验教材(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