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计生平台:人教版普高课标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2教师用书 第三单元 第二节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1:57:20
一、教育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本课依据课程标准内容目标第三单元第八、九条编写,其基本要求分析如下。

  3.8阐释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产党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本标准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不是自封的,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也是由党的自身条件决定的;明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了解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其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要求学生了解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显著的优越性。

  3.9阐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理解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深远意义。

  本标准要求学生知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明确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于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2.教育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本课的教育教学目标可区分为三个维度加以说明,现分述如下。

  (1)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也是由其性质、宗旨等决定的。

  ○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理解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重要性。

  ○了解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党的基本执政方式。

  ○知道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认识它的重大意义。

  ○知道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核心与精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及其本质,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客观依据、深刻内涵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了解我国的政党关系,明确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基本方针、根本活动准则和重要机构。

  ○理解我国政党制度对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所显示的优越性。

  (2)能力目标。

  ○中国共产党执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人民对中国近代史上各种政治力量和出现的种种建国方案进行比较、鉴别作出的抉择,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世界上最善于理论创新的党,党通过理论创新推动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在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领会创新精神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人民创建新中国的光辉历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通过了解郑培民和方永刚等共产党人学习和践行党的理论的感人事迹,使学生升华对党的认识,进而更加信赖和热爱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通过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使学生拥护这一制度,增强维护、巩固这一制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能够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歪曲、破坏这一制度的言论和行为。
二、教学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

  1.内容结构分析

  在了解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上,本课讲述我国的政党制度,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教材从回顾我国近代史开始,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接着,阐释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最后,展现我国政党制度的特色和优势。

  依据课程标准,本课内容由引言和三框构成。

  引言第一句话表明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业已形成。第二句话概述了我国政党制度与我国的国体和政体的关系,这把本课与前面一课有机联系起来。

  前两框的内容是要学生了解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最后一框的内容是要学生认识我国的政党制度。每框包括三目,每框的第一目都是情景导入,从学生实际和教学需要出发,提供了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几个镜头或一些资料,吸引学生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情景后面提出了涵盖本框教学内容的问题,学生带着对情景和问题的思索,进入第二目、第三目的学习,从而体验知识、观点、结论的形成或认同其正确性,以实现本课的教育教学目标。

  第一框“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一目“新中国诞生前夕政治力量的较量”。教材从易于引起学生关切的问题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出发,选择了新中国诞生前夕反映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角逐的具有标志性的三个历史镜头作情景导入。镜头一表明了以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为阶级基础的具有阶级联盟性质的民主党派已坚决站在共产党一边;镜头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节节胜利的壮观场面,说明新中国即将诞生;镜头三真实地反映了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利益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即将垮台。

  情景后面提出的问题,学生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但不十分清楚。教师要让学生带着要解决问题的欲望去探究下面的学习内容。

  第二目“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首先,教材从两个方面论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一方面,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教材介绍了20世纪上半叶相继出台的三种建国方案,经历长期实践的检验,最终的结果是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中国。这里,教材设计了探究活动。这是从更广阔的视野,也就是从中国近代史的进程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必然性。学生通过列举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明白领导我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身上。接着,教材概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程。由此可见,教材在这部分的编写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层层深入阐明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情景导入运用了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具体材料,正文一开始就讲述了20世纪上半叶的三种建国方案的较量,然后又以探究活动的形式回顾中国近代史的革命进程。通过这三个层面的论述,说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更显得具有历史穿透力和说服力。另一方面,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教材对中国共产党性质的阐释,紧紧围绕它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展开。其次,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教材从保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方面,概括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地位的重要性。最后,教材设计了探究活动,让学生列举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用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可动摇的领导核心。

  第三目“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简要介绍中国共产党是怎样执政的。首先,教材阐明中国共产党不仅有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而且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其次,教材阐释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一条宝贵经验,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教材根据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的精神界定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内涵。再次,教材阐述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指出依法执政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内在关系;依法执政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确保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最后,教材呈现了关于现行宪法四次修订情况的图示,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领导人民依法治国的历程。

  第二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本框是上一框内容的深化,是从理论创新方面介绍执政的中国共产党。

  第一目“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教材通过一份共产党员光辉典范、杰出代表名单和一位被誉为“为民书记”的郑培民、一位为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贡献一生的模范教师方永刚的事迹简介作为情景导入,营造了对党深情热爱的氛围。学生在深受感染的状态下,进入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

  第二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说明中国共产党是科学理论武装的党。首先,教材阐明党成立之初就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而且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接着,教材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核心精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及其本质;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客观依据、深刻内涵及其意义。最后,教材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意义。教材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这一理论体系的收获、感受,进而提高对于学习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性的认识。

  第三目“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首先,教材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它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然后,阐述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里安排的探究活动是要学生进一步认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已成为广大领导干部和党员的自觉行动,进而增强对党的信赖和坚定对党的理论的信仰。

  第三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政党制度”。

  第一目“共商国是同舟共济”。本目的情景导入选择了两个镜头:一个是对党的十六大至十七大召开的五年间,中共中央及有关部门召开与民主党派协商会的回顾;另一个是引述一位原民主党派中央领导人对多党合作的形象比喻。通过两个镜头,教材具体而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多党合作的显著特征是共产党执政、民主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对于我国的政党制度,学生有印象,但并不懂得。运用这两个镜头,可以让学生在求知心切的状态下,进入下面的学习和探究。

  第二目“执政参政特色鲜明”。首先,教材介绍我国除执政的共产党外,还有参政的八个民主党派,指出了民主党派的性质。教材绘制图表,向学生介绍我国民主党派概况。接着,教材从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基本方针、根本活动准则、重要机构五个方面概括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鲜明特色。这里安排了探究活动,列举各民主党派拥护和接受共产党领导的种种缘由,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第三目“适合国情优势显著”。在了解我国政党制度鲜明特色的基础上,教材首先归纳出我国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然后安排了探究活动,从四个方面总结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的优越性。教师通过列举实例,使学生理解和确信我国的政党制度绝不是西方宣传的所谓一党制,也有别于西方的多党制。

  2.探究活动的设计

  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遵循历史的客观进程,运用已有的历史知识,列举出我国近代史上重大事件,印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不是自封的,而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经过比较鉴别作出的正确选择,是28年艰苦卓绝斗争的结果,进而明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具有必然性、合理性。

  问题答案要点

  ○中国近代史上有哪些重大事件能够印证上述结论?

  例如,1851年爆发的、历经14年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19世纪60~90年代标榜“自强”和“求富”的洋务运动的破产;1898年资产阶级改良派戊戌变法的失败;1911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虽推翻了清王朝,但没能最终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这些实践证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能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责任。

  教学提示

  ○学生对我国近代史已有所知,教师应有针对性地予以点拨,给予正确引导,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经过论证,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本活动内容和学生实际,教师既要注意把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又要节省时间,可采取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然后进行总结,形成共识。总结可由教师作,也可由学生作,学生自荐或推荐均可。

  举世瞩目的成就

  设计意图

  通过列举数据和实例,证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让学生感悟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确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任何政治力量所不能替代的。

  问题及答案要点

  ○你能列举具体数据或实例对上述成就加以印证吗?

  可参考本课教学资源链接中“中国共产党执政成就”。

  教学提示

  ○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存在滞后性。因而,教师平时要注意收集、积累资料,探究中向学生介绍反映时代脉搏的新材料,特别是最新统计数据。

  ○为开阔学生视野、使讨论深入,教师可根据情况把此探究活动拓展到课外,让学生从网上收集资料,或组织调查访问相关部门、有关人士,或参观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展览,效果会更好。

  ○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态度、语言和技巧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已有知识和听到、看到以及走访调查中获得的资料,通过入情、入理的分析论证,以深入理解坚持、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重要性,进而更加热爱党,并付诸行动,适应时代要求全面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思想觉悟、品德修养、智慧能力、文化水平,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宪法的修正和补充看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执政方式

  设计意图

  通过1988年到2004年我国现行宪法进行四次修改和补充的图示,引导学生感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明确党行使执政权力的基本方式。

  问题答案要点

  ○你从这一图表中感悟到什么?

  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根本要求是党的主张要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图示反映了历次对宪法的修正和补充都是中共中央提出建议,经全国人大审议通过才能实施。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由于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生机活力,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这一时期,我们取得了以所有制改革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宝贵经验,对国情有更深刻的认识。党作出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把这些经验、成果及时载入宪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新世纪新阶段的三大任务至关重要。

  宪法的四次修正和补充记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历程,也使我们感悟到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

  教学提示

  ○探究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重点问题、疑难问题或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寻求答案,以获取知识、受到教育、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活动中要转变“以教师为主”的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解决问题的主角是学生,不是教师。教师不可把现成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引导学生经过思索,形成自己的看法,在与同学、教师的交流中博采众长,形成相对完整、正确的结论。

  ○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使他们明确宪法和法律综合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依法执政是执政为民和加强党的领导的需要。

  ○教师要帮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交流中提高,深入感悟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资格、能力和执政方式的不断完善,同时,也要让学生增强法制观念,增强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

  学习党的理论坚定理想信念

  设计意图

  第二目教学内容是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探究活动是要学生在学习这一理论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它的重大意义,归纳整理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受,进而激发学生坚持学习、努力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觉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问题答案要点

  ○谈谈你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感受,并与大家交流。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这是来之不易的理论成果,对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我们应倍加珍惜。中学生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合格建设者,就应全面提高素质,学习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这不仅关系到人成长成才,更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需要;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意识到,实践无止境,创新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继续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继续需要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创新,对此,青年学生也应准备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提示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知识和亲身体验相联系时,会激发他们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探究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引导学生去感受党的指导思想、战略思想的正确性、科学性和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才会产生深入学习、坚定信仰、积极传播、努力践行的自觉。

  ○在此探究中,教师要注意引领学生理解学习和弘扬党的创新精神和科学发展理念,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对个人成长、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激励学生要在与祖国同奋进、与时代同发展、与人民齐奋斗的过程中茁壮成长、努力成才。

  ○要适度、有效利用图片、资料、多媒体展现鲜活、生动的画面和情境,以加深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的历史性变化,进而理解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设计意图

  教材要求学生把通过媒体了解到的或者亲自接触过的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材料收集起来,并把自己所受到的启发教育整理出来,认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不仅是理论观点,还是广大领导干部的践行。中学生应从现在做起,注重培养自己成为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维护者。

  问题答案要点

  ○从你所在地区,或根据你能看到的媒体报道,你还能提供哪些事例印证上述观点?

  列举所见所闻共产党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先进事迹。

  ○作为有抱负的中国青年,谈谈你对这些事例的感受。

  谈自己所受到的教育,谈感受与大家共享。学生会从多方面受到教育,从多角度谈感受。教师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让他们懂得,处理自己和他人、集体、国家的关系时,要作出正确的思想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传承党的高尚思想境界。

  教学提示

  ○探究活动开始,可采取阅读方式,让学生把握活动内容,明确探究问题,这是提高自学能力、阅读能力的过程。

  ○如果时间允许,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观看近年来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现在灾情、险情现场的情景,每年春节与老百姓在一起的情景,或观看收听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等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团的报告,阅读介绍方永刚事迹的文章,感悟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境界,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除了接受知识、开启智慧、提高能力,还能受到高尚人格的熏陶。

  ○当代中学生,已不是“你讲我听、你说我服”的一代,他们的思想较活跃,自主意识在增强,善于追究和探讨。在活动中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如何认识党内出现的腐败现象?对这一问题教师不应回避。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它产生的原因,明确腐败现象与党的性质、宗旨不相容,介绍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的魄力和成效。要使学生相信,党对任何腐败分子都要彻底查处、严惩不贷,以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

  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的领导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资料,说明各民主党派不约而同拥护和接受共产党领导的原因,从而明白各民主党派承认并接受共产党领导不是外力强加的,是经过长期的实践,最终作出的选择。这不仅是探究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而且,对于理解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和我国的政党关系也极为有利。

  问题答案要点

  ○你能就其中的一点加以具体说明吗?

  中国人口众多,国情复杂,需要一个领导核心把大家凝聚起来,朝一个方向努力。各民主党派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一个核心,在各个历史时期,它都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大法宝。

  经历长期的实践,包括民主党派在内的广大中国人民确信只有社会主义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发展中国。而离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就没有社会主义。选择社会主义,就必然选择共产党。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各民主党派都接受这一基本纲领,把它写进自己的章程,并在实践中与中国共产党一道为之奋斗。

  教学提示

  ○教师要树立平等互动的教学观,在探究活动中真正走到学生中去,发挥组织、引导、调控、点拨作用,不仅要允许学生说话、发表不同意见,而且要倡导师生平等对话、积极互动。

  ○学生对一些国家几年一度的竞选较为关注。他们会提出:我国也有多党派,为什么不搞竞选轮留执政?多党制在中国没搞过,不妨试试。学生由于缺乏对历史的了解,又对现实体验不足,既不了解资本主义实际,又不甚了解中国的国情,提出这些问题不足为怪。因此,通过探究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十分必要。教师要使他们懂得实行怎样的政党制度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适合本国国情,在我国搞多党轮留执政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决不会成为任何一个党派的选择和意愿。多党制在我国近代史上曾有过尝试,辛亥革命后出现的多党林立局面及结局,充分证明了多党制在我国行不通。

  优势显著的政党制度

  设计意图

  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有其显著的优越性,教材整合归纳了四个方面。通过师生互动,列举实例,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我国政党制度的认识,增强他们今后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问题答案要点

  ○请你列举实例,说明上述结论。

  例如,教师可根据本课资料选辑5中列举的材料证明民主党派直接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并占有实职、拥有实权,体现了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说明我国政党制度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又如,对长江三峡工程、京九铁路沿线经济发展、“三农”问题、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调整、资源能源节约、长江黄河淮河治理等,各民主党派中央领导带头调研,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有份量的战略对策和工作建议,为党和政府对上述工程的启动和一系列决策提供了依据。特别是农工党关于加强西藏等边远地区广播电视工作的建议,一经提出,国家就迅速启动实施了“西新工程”,堪称西部大开发多党合作成功范例。民主党派以自身的专长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人民提供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这一切充分说明,我国的政党制度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的发展。

  又如,教育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公平直接关系社会和谐,教育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重要阵地。例如,民盟、民进为党中央、国务院深入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出谋献策,也为救助贫困学生尽了力。

  各民主党派也非常关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困难群体救助体系建设,关注慈善事业。民建中央组织企业家开展了“一企帮一村、多企帮一村”的扶贫活动,引导和组织企业家投入社会公益事业。九三学社为缩小收入差距,在支边扶贫方面也作出了贡献。各民主党派为党和政府整合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作了大量工作。我国各政党间不为争夺政权而相互攻讦,没有出现政权频繁更迭的混乱局面,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内耗,避免了政局不稳、社会动荡,维护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通力合作、和谐的政党关系对促进社会和谐更具独特优势。这一切都说明我国政党制度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再如,在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过程中,多党合作显示出特有功效。香港、澳门的回归,各民主党派作了大量工作。民革充分发挥了与台湾地区广泛联系的优势,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为反对分裂、反对“台独”作出了不懈努力。《反分裂国家法》及一系列惠及台湾同胞的政策,都凝聚着台盟的智慧和辛劳。这一切都说明我国的政党制度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具体内容还可参考本课资料选辑5。

  教学提示

  ○此活动内容学生不熟悉、缺乏体验,活动中既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更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引导、点拨、讲解,使学生对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有初步理解。

  ○此活动如果有其他方式配合会更好,比如,请民主党派或政协委员作报告,介绍民主党派是如何参政的,介绍我国的政党制度。再如,采用访谈法,组织部分学生对民主党派成员、政协委员、地方政协进行采访,注意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探究活动实效。

  3.教学提纲

  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新中国诞生前夕政治力量的较量

  2.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由其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3.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中国共产党不仅有执政资格,也有执政能力

  (2)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

  (3)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1.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意义

  3.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它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

  (2)坚持以人为本、造福人民

  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1.共商国是同舟共济

  2.执政参政特色鲜明

  (1)我国有八大民主党派

  (2)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

  (3)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

  3.适合国情优势显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无论经历多么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信共产主义理想一定能实现;无论面临多么严峻的风险考验,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无论形势发生多么复杂的变化,中国共产党总是能够作出正确判断,找到中国特色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用科学理论武装的党,党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思想是保持党的性质的决定因素,是党的领导的正确性、科学性的根本保证。

  (1)教材出示了两份材料,向学生展现了为革命不怕牺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员光辉形象,生动印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指导作用。在学生思想引起震动、感情受到熏陶的情况下,提出了“八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从十几人发展成为拥有七千多万党员,领导着13亿人口的中国执政党”等三个问题,这样的情景导入,能够激起学生要解决问题的欲望。

  (2)引领学生进入解决问题的过程。

  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首先,明确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我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其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展开阐述。

  关于邓小平理论,了解它的主要内容及其核心与精髓。

  教材从中学生的实际出发,对邓小平理论的介绍不是讲完备的科学体系,而是抓住邓小平理论的最主要的内容、核心及精髓加以介绍。邓小平理论紧紧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清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完整、准确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纠正了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观念。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包括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他强调,要走自己的路,“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提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的论断,强调这是个至少上百年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任务问题,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强调改革是一场革命,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社会主义发展的外部条件问题,强调封闭只能导致落后,必须实行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发展的政治保证问题,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有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步骤、领导力量、依靠力量以及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等等。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坚持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它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前提条件,也是贯穿这一理论的一条红线。

  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了解它的集中概括及其探索回答的重大课题,了解它的本质。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就是说,它要求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要体现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提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它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赋予党的性质新的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从经济、文化、政治方面更加完整地概括了党的先进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性质决定了它始终站在立党为公的基点上,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权力来自人民,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要执政为民。

  关于科学发展观,了解它提出的客观依据、深刻内涵及其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需要提出来的。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阶段性特征。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此从八个方面作出总结和概括,归结起来就是: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这些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没有变。我们必须立足国情,这是最大的实际,是推进改革、谋求发展的根本依据。科学发展观也是在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功经验,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鲜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绩,有成功的经验,也有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环境保护和资源能源节约,付出了沉重代价的教训,科学发展观正是借鉴国外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适应了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顺应了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趋势。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必须清醒认识到,进一步发展和深化改革的任务复杂而艰巨。尤其是要敢于和善于参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级化条件下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更加不容易。这便要求我们牢牢把握重要机遇期,实现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的概括。学生通过《经济生活》学习已有把握,这里不必展开分析。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是对科学发展观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概括。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是社会发展主体、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原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高度凝练于科学发展观之中,科学发展观与它们一脉相承,将它们继承下来。科学发展观立足于新时代,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要求,以鲜明的理论主题、创新的理论思维、特有的理论风格,提出了发展是第一要义、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及其所包含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开拓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解决当代发展问题的新视野、新境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局面,在国际社会,我们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与日俱增。这一切充分证明了科学发展观的巨大指导作用,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

  最后,教材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通过探究活动,启发学生认识深入学习、努力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

  ②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首先,教材明确指出,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是看其能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它的政治立场,决定它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决定它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次,教材阐释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不但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且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最后,通过探究活动,教师要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不仅是理论观点,同时是广大领导干部和党员的践行,进而深入理解党的理论的指导作用,增强对党的崇敬和信赖。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这是本课的又一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本课是讲我国的政党制度,本框介绍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探讨它的优势,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必须重点把握。由于学生缺乏对历史的了解,对现实又体验不足,理解政党制度有一定难度。加之,他们对世界上一些国家的政党制度一知半解,仅观其现象,容易产生模糊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教学难度。

  (1)教材用两个镜头形象地展示了我国政党制度的有关特点。镜头一,中共中央及有关部门召开与民主党派协商会,征求意见,这是我国重大问题决策的一个程序,已形成制度。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共商国是,说明它们享有参政权,反映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镜头二,一位民主党派原中央领导人用交响乐团内部关系形象比喻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领导与被领导及各党派之间的团结合作关系。这两个镜头反映了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共产党执政、民主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

  (2)教材介绍了我国除执政的共产党外,还有八个参政的民主党派。要让学生知道八个民主党派的性质、名称及其成员的构成等。然后,教材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我国政党制度的鲜明特色。

  ①形成了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这里应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在前一课和本课第一框教材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质是代表人民掌握国家政权,中国共产党执政,这是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内在要求,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其二,我国的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反对党,而是积极的政治力量,是具有法律赋予参政权的参政党。要让学生了解各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并说明这些参政权利都能得以实现。

  其三,民主党派参

五、教学资源链接

  (一)名词解释

  1.政党

  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为了取得和维持政权或影响政治权力的行使而建立的政治组织。政党组织不是国家政权组织,其意志不具有国家意志性质,但一旦政党执政或参政时,就成为掌握或参与国家政权的政治实体,成为执政参政的重要政治力量。

  2.执政党

  代表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的政党。在资本主义国家亦称“在朝党”,它通常是指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或在总统选举中获胜,负责组织政府的政党或政党联盟。在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是工人阶级政党。

  3.执政方式

  是政党执掌和运用国家政权实现其奋斗目标的途径、手段、方法的总称。在我国,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就是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方式,是党领导的一种特殊方式。

  4.参政党

  这是特指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接受共产党领导并与其通力合作,具有法律规定的参政权的党派。我国八个民主党派都是参政党。

  5.政党制度

  政党制度是指政党执掌、参与国家政权或干预政治的制度。政党制度的实质是一个国家关于政党执掌、参与国家政权或干预政治的方式、程序的制度化规定,是政党出现后,统治阶级实现统治的一种方式。政党制度按其性质,划分为资本主义政党制度和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两大类型。

  同一性质的政党制度,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也存在不同形式,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主要形式是两党制和多党制。两党制以英国和美国为典型。当今,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多党制,它起源于法国,以法国、意大利为典型。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形式也各有不同。

  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既可以是成文法规定的,也可以是长期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并无明确的法律规定。我国政党制度1993年3月写进宪法,得到宪法确认。当今,多数国家的政党制度仍无法律确认。

  6.统一战线

  是不同的阶级、阶层、团体、政党为了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在具有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而形成的联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大法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阶级状况和主要矛盾的变化,统一战线的性质、任务和构成也发生了变化。我国现阶段统一战线的性质是爱国主义的。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和各界爱国人士参加的,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二)资料选辑

  1.中国共产党执政成就

  中国共产党执政近60年,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把四分五裂、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团结统一、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华大地沧桑巨变。

  第一,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第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三,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民经济逐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第五,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全国人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精神风貌昂扬向上。

  第六,关注民生、注重社会建设。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无论条件怎样变化,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追求。

  第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大团结。

  第八,造就了一支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建立起巩固的国防。

  第九,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党的执政方式问题既是个重大理论课题,又是个重要实践问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指出:“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这是党对五十多年执政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历史性转变,反映了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对执政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

  (1)科学执政。

  科学执政就是党遵循客观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和科学的方法组织和带领人民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执政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探索、认识规律是个实践过程,对规律的认识正确与否也要通过实践检验。科学执政必须探索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三大规律是有内在联系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道;共产党执政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和潮流。因而,只有清醒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而科学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

  ①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推动其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国共产党遵循这一规律,确定不同历史阶段的奋斗目标和根本任务,通过革命、建设和改革,夺取政权、改变和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巩固了政权、巩固了执政地位。

  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可供参考的发展模式。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标志,提出了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的论断,并明确了要“以苏为鉴”,走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此后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过程,积累了宝贵经验,留下了沉痛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迅速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上,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决定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定我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不断变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治等体制,坚持不懈地进行改革;必须及时了解世界范围内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大胆借鉴和利用人类文明成果,坚持不懈地实行对外开放;必须在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获得切实的物质、政治、文化利益;等等。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体现了我国内在的社会矛盾及其运行规律。我国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证明,这一主要矛盾的存在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党的治国理念和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正确反映这一矛盾,主观脱离客观,党就要因自己的失误而付出历史性代价;反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会蓬勃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科学发展的问题,强调以人为本,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不仅要重视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更要重视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趋势,表明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③共产党执政规律就是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运作和自身建设的规律。对于这一规律的探究,毛泽东作出了一定贡献,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他走了弯路。真正自觉地探索研究是从邓小平开始的。邓小平认为,党的执政规律既是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党加强自身建设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执政与党的建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邓小平理论为研究党的执政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突破了一些传统观念的束缚,为深入研究共产党执政规律提供了广阔的理论空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完整地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命题,阐述了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外交五个方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按照党执政规律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并在全党开展了先进性教育活动。党在政治体系中运行和自身建设的几个基础问题是:党要始终保持鲜明的阶级性,同时要根据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党要始终成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利益表达功能;党善于将不同阶级、阶层、群体等方方面面的利益要求进行整合,这种社会利益整合功能有效地减少和化解了社会矛盾和冲突;党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愿望整合起来,经科学选择形成党的主张,制定出路线方针政策,通过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上升为国家意志,以保持党执政的合理、合法性;党执政的根本任务就是将全国各族人民凝聚起来、团结起来,形成稳定和谐的局面,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党在取得政权后,更有条件为人民服务,坚持执政为民,但是,如果这种权力失去约束,就会产生异化,增加了脱离群众的危险,因而,防止党内形成既得利益集团、防止腐败是党长期执政面临的重大课题;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党要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要从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体制、执政方式等方面加强党的建设,这是一项系统工程;等等。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还须进行深入的探究。

  科学执政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它批判地吸收了人类社会的科学成果和有益思想,形成了迄今为止最科学的思想体系。它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已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显著特征是一脉相承的继承性和与时俱进的超越性。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作了科学回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我们党已逐步把执政建立在自觉地运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进入新世纪,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决定了党所面临的必然是千变万化的新问题和千头万绪的新矛盾。当前,科学执政尤其要体现在切实抓好执政兴国这第一要务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地制定实施路线方针政策,科学地设计组织开展各项执政活动,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执政不但要有科学的指导思想,而且还要有科学的制度和方法。坚持以科学的制度、方法规范执政,既是科学执政的重要内容,也是科学执政的重要保证。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稳定性。没有制度的科学性,难以实现执政的科学性。制度科学化首要的是健全党内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内监督制度等。同时,还要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不断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设。还包括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要使这些制度符合发展着的中国实际,符合客观规律。科学的方法是党的执政思想、执政制度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民主和法治是实现科学执政的基本方法。

  (2)民主执政。

  民主执政就是党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早在1945年7月,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向毛泽东询问中共如何探索执政新路,跳出“人亡政息”的历史周期律时,毛泽东回答,我们已找到新路,我们能够跳出这历史的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民主已成为现代世界各国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但民主从来不是超时空的、抽象的、无阶级内容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具有阶级内容的范畴。中国共产党人走的新路是社会主义民主之路,本质上就是人民民主。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是党实现长期执政的必由之路。

  民主执政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党执政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是权力的主人,党是受人民的委托行使执政权力的。因而,党必须要以为人民执政为前提和基础,以靠人民执政为动力源泉,以实现人民民主、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目的和归宿,实施民主执政。脱离了最广大人民群众,丧失了他们的支持和拥护,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发生质变,丧失执政地位。

  民主执政的核心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主体。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上最根本的特征,也是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优越性。人民当家作主不是抽象的口号,是有实际内容的。首先,人民虽然不可能事事、时时都直接做主,但能够选择代表自己行使权力的人;其次,人民不但有权选择执政者,而且有对执政者进行监督的权利;再次,人民以多种形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党必须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最充分的民主方式支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执得好。我国人民能够当家作主,归根到底是由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因而,党要坚持民主执政,就必须坚持、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实施民主执政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是民主集中制,要实现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我国的民主具有广泛性、真实性。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的利益呈现多样化,民主意识日益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也不断提高,更需要有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各级党组织要带领群众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维护中央权威,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保证政令畅通。发展人民民主,只有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相适应并在集中的指导下有序地进行,才能保持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才能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进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实施民主执政的先决条件是发展党内民主。执政党自身必须是民主的,否则民主执政很难想象。党的十六大强调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内民主是指中国共产党内部实行的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民主。扩大党内民主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要不断探索和解决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民主问题,扩大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进一步完善党的决策规则和程序,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党内征求意见制度,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一步加强对党的执政权力运行的规范、制约和监督;党的代表大会要切实贯彻民主集中制,各级党委会要真正实现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等等。健全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发展具有示范、导向和带动作用。

  实施民主执政要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党执政要有基础,中国共产党执政最重要、最宝贵的基础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有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支持、授权、拥护,党才可以执政,才能够执好政。把最广大人民群众凝聚起来、团结起来形成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巨大优势,是党领导革命建设取得胜利和成就的一大法宝。在新世纪新时期,它已壮大成为党领导的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具有空前广泛性、巨大包容性、鲜明多样性、显著社会性的爱国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旗帜下,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我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团体、各界人士群策群力、同心同德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携手奋斗。统一战线为我们党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3)依法执政。

  依法执政就是党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依法执政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是一个多方面构成的有机体系。立法机关要依法立法,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司法机关要依法司法,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要依法开展工作,企业要依法经营,国家工作人员要依法办事,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参政党要依法参政,执政党则必须依法执政。

  依法执政的根本依据是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律综合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把执政活动纳入法制轨道,运用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和社会。

  依法执政,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领导立法。通过立法,规范党和国家权力的运作,坚持权力与责任,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使执政有法可依。立法的过程是民主的过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过程,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度化、规范化的过程。二是带头守法。要求党在执政过程中率先垂范,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程序实施权力运作,杜绝“以言代法、以权代法”、“法大于权”的现象,督促、监督、支持、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事,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学法、懂法、守法和用法。三是保证执法。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坚决贯彻有法必依和违法必究的原则,确保法律的有效性和依法执政的真正落实,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依法执政是执政为民的需要。通过法的制定和实施,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整合,能有力地保护合法利益,抑制非法利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效保证人民正当权利的行使,又防止权力的异化、失控和滥用,保证来源于人民的国家权力真正服务于人民。权力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当是积极的、具有建设性的,可造福于人民;运用不当是消极的、具有破坏性的,会滋生腐败,危及国家政权。因此,合理约束权力历来是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执政是制约权力的有效手段。

  依法执政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组织领导。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使党从繁琐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对国际国内重大问题作出科学决策。及时处理变化着的各种矛盾,协调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协调党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其他方面的关系,使各方面都发挥其职能作用,多方配合,形成合力,确保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是相辅相成的。其中,科学执政是党执政成功的前提条件,民主执政是党执政的本质要求,依法执政是党执政的途径和保障。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依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3.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论述

  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这些情况表明,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它形成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期间,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发展起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一制度趋于成熟。

  (1)我国政党制度的形成时期。

  在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形势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形成。因为,此时已具备这一政党制度形成的三个条件:第一,各民主党派都接受共产党的领导;第二,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第三,具有多党合作的固定机构,即组织形式。

  民主党派拥护并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多党合作制度形成的根本标志。1948年5月1日,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发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五一”口号,各民主党派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纷纷表示“愿以至诚接受贵党之领导,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建设之伟大事业中愿与贵党密切配合,尽其应尽之责”。这说明,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已由过去的“联合”,发展为公开、明确地接受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各民主党派代表参加国家事务管理是多党合作制度形成的重要条件。1949年6月,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选出筹备会常务委员21人,推选毛泽东为主任,周恩来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四位代表──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陈叔通为副主任。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通过了具有根本大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在6名副主席中,民主人士有3名;在56名政府委员中,民主人士占近一半。政务院及所属各机构的负责人,民主人士也占相当比重。民主党派代表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参与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筹建,表明在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条件下民主党派参政地位的确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作为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继续存在,随着它的职能的逐步充分行使,人民政协已成为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2)我国政党制度的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各民主党派由民主革命时期政治主张多元化,逐步走向与中国共产党政治主张的一致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是这种一致性的集中体现。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为实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目标而奋斗,正如民盟成员张澜所说:“立下宏愿,抱定决心,在毛泽东领导之下,共同起来担负实现这个纲领的责任。”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入了发展阶段。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个过渡时期。1952年,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提出的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经过充分协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把它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条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并举的路线。通过多种形式同民主党派进行协商切磋,已成为党和政府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中心环节。国家事务中的重要问题都是协商成熟后决定的,包括毛泽东赴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和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等问题。因此,其推行和落实也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行动了。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全国有8万户私营工业企业,近200万户私营商业,在1956年底都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由于民主党派高涨的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我国顺利地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中共中央及时总结了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合作的历史经验,明确提出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在长期的真诚合作中,各民主党派同共产党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受迫害的情况下,也没动摇它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拥护共产党的坚定信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已稳固地发展起来。

  (3)我国政党制度趋于成熟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随之我国的政党制度也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并日益趋于成熟。1979年全国五届人大宣布:在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被消灭,各民主党派“都已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这一转变极大地调动了它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它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它们以拥有多学科、多方面专家的优势,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主力军;在搞活经济和经营管理中发挥了特长;对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1982年党的十二大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多党合作的8字方针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16字方针,强调了互相监督的双方应具有的态度和感情。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明确地指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个基本政治制度,这表明我国的政党制度已走向成熟。

  我国政党制度趋于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向制度化、法制化方向发展。1989年1月,全国政协七届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关于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暂行规定》,对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目的、内容、程序作了明确规定。1989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坚持和完善这项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1992年,中共十四大把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1993年3月,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写进了宪法序言。这一制度的长期存在和发展得到了宪法的确认。1994年3月,全国政协八届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修正案)将“参政议政”列为人民政协的又一项主要职能。1995年1月,政协全国常务委员会通过了《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定》,根据形势的发展进一步具体规定了三项职能的目的、内容和形式。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纳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又把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联系起来,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联系起来。2004年3月,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修正案)根据我国社会阶层的新变化,指出:“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同中国共产党一道前进、一道经受考验并作出重要贡献的各民主党派,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日益发挥其重要作用。”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2005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原则、内容、方式和程序等作了科学规范,是指导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多党合作事业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已步入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发展轨道。

  5.我国民主党派参政简介

  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大政方针等问题同民主党派协商已纳入决策程序形成制度。在我国参政议政的广阔政治舞台上,民主党派占有实职、拥有实权。2008年省级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换届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副主任、副省长(副市长)、副主席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205人,其中民主党派166人。国务院有两位部长分别为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十一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13人,其中6人为民主党派成员。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5人,其中13人为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

  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渠道进一步拓宽,它们建立了反映社情民意,集中民智的“宽带网”为国是建言立论。它们紧紧围绕着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及社会关心的重大问题进行调查、考察。例如,各民主党派在中央主要领导带领下组团对长江三峡工程、开发上海浦东和建立苏州工业园区、京九铁路沿线地区的经济建设特别是边远的贫困地区的社会发展、“三农”问题、西部大开发等,在调研基础上形成建议、提案。它们反映的情况真实,具有前瞻性,显示了视角的宏观和广泛,见解的独到和精辟,得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好评,为促进重大问题的正确决策和重要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可靠依据,发挥了重要作用。各民主党派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加强参政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集思广益、献计献策,作出了重大贡献。

  民革。这十多年来,中央领导亲自带队深入基层,就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许多好的建议和提案,特别是民革中央关于兴建新疆伊犁水利枢纽工程、妥善处理证券市场电子交易、推进西部粮食生产区农业产业化经营、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以及推进素质教育、治理淮河污染等建议和有关提案,都得到了采纳和实施。多年来,民革倾心关注“三农”问题,在十一届全国政协会上递交10份“三农”问题提案。2008年,民革选择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问题为调研主题,情系农村民生问题。民革还充分发挥与台湾地区和海外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宣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推进海峡两岸民间交流,旗帜鲜明地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为反对分裂、反对“台独”形成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致力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局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革中央特别关注公民道德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和困难群体救助体系建设。

  民盟。这十多年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为使参政议政工作不断向深度、广度发展,成立了“参政议政信息网”。它有利于在参政议政中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发挥集体智慧和整体作用。由此,高质量地提出多个建议和提案,例如,《关于在长江流域蓄洪区试办洪水保险的建议》、《关于加大投资力度、依法治理黄河的建议案》、《坚持依法治国,维护司法公正》、《对依法治费,完善税制的几点建议》、《完善税收立法,实施依法治税》、《西部大开发急需法律保障》、《降低生产事故,保持社会稳定》,还有关于农村劳动力分流、京九铁路沿线城乡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建议和提案。民盟还充分发挥了智力优势,积极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出谋献策,就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和教育的跨世纪发展战略以及民办教育等问题开展调研,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决策提供了有益参考,为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民建。这十多年来,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本着站好位置、选准角度、发扬传统、发挥特色的方针,大力开展调查研究,就修改宪法、制定“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西部大开发、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金融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区域经济发展、加快中介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提案,许多被采纳。其中《关于加快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发展的提案》,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民建中央又与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联合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当前发展风险投资事业的几点建议》,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民建中央还组织企业家开展了“一企帮一村、多企帮一村”的扶贫活动。2007年7月,民建中央成立了“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旨在以基金会为依托,引导和组织企业家,开展扶贫和社会公益事业,帮助弱势群体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截至2007年底,民建会员援建学校400多所、转移农村劳动力和安置就业人员30万人次,捐赠公益和慈善事业达数亿元。

  民进。这十多年来,积极参加国家和地方重大方针政策的协商,广泛开展参政议政调研活动,就西部大开发、合理利用资源、环境保护、建设陇海线星火产业带、提高粮食生产水平、保障粮食安全等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民进格外关心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就义务教育的地位、职业技术教育的完善、学前教育法的制定、民办教育的发展、科学知识的普及等一系列有关教育问题进言献策,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近年来,民进形成了“参政议政特邀研究员”制度。特邀研究员来自中国著名大学、国家级科研院所、国家职能部门、国有特大型企业有建树的高级专门人才。他们为民进中央参政议政提供咨询意见,围绕重点课题配合民进中央领导开展调研,并提出有建树的专题报告。2008年是民进中央换届开局之年,新一届中央领导呼吁社会重视养成教育,倡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提高师德和教师养成教育水平,将校园文化与社区活动作为养成教育的重要载体。建议加紧研究制定养成教育课程体系和评估标准。

  农工党。这十多年来,围绕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积极参与协商讨论、调研考察,分别就长江上游的水质污染整治、三峡库区的库底清理和进一步做好移民工作、内蒙古阿拉善盟和陕西榆林地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问题,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关于加强西藏等边远地区广播电视工作的建议,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国家迅速启动实施了“西新工程”,这一工程堪称西部大开发中多党合作的成功范例。他们提出的《建议国家制定〈丹江口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关于防控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保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建议》等被列为重点提案,《关于加快西部地区自然资源立法》等被评为优秀提案。近五年,农工党各级组织确立200多家定点帮扶乡镇卫生院,通过专家辅导、人才培训、捐赠药品和医疗器械等方式提高乡镇卫生院医疗水平。他们还援建60多所希望小学,资助失学儿童2万多人。

  致公党。这十多年来,对科教兴国、产业结构调整、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高新技术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三农”问题、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和谐发展、维护华侨的合法权益、做好归国留学人员工作等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调研成果,为有关部门正确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致公党充分发挥与海外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开展海外联谊和交流工作,开展民间外事活动是其工作的主要内容,在引才强国、藉智兴业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利用出国访问的机会,介绍中国的政党制度,介绍中国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方式及其在中国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澄清了一些误解,使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九三学社。这十多年来,充分发挥人才智力优势,就京九铁路沿线的经济发展、保护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增强专利意识保护科技创新、东西部科技合作、农业“入世”与挑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改革税制入手统筹区域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和对台工作等,向中共中央和有关部门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关于三峡工程的意见和建议》、《关于加大“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的建议》、《关于中年知识分子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关于解决国企退休科技人员待遇的建议》等一系列提案都得到高度重视并被采纳。近几年,他们着力打造九三学社同地方合作品牌,实现了从单一支边扶贫到全方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转变。他们由从事软科学和宏观问题研究的专业人员组成了“九三学社参政议政工作研究中心”,任务是为九三学社中央的参政议政工作提供信息和咨询,研究选题和对重点问题进行调研。

  台盟。这十多年来,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建设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参政党。就西部大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战略、医疗卫生、文化建设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关于两岸加入WTO后农业、经贸交流问题的调查报告》、《关于建立党政领导干部和国企厂长经理直系亲属出国留学、定居申报备案制度的建议》等,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建议》,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专业合作社法》的出台实施。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宣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宣传江泽民的关于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和胡锦涛的四点意见,努力推进海峡两岸经济、文化合作和“三通”。《反分裂国家法》及“实现台湾学生同等收费”“建立台湾学生就业市场通路”等一系列惠及台湾同胞政策的制定都凝结着台盟的智慧和辛劳。台盟中央领导人多次发表文章和讲话,坚决反对分裂、反对外来势力干涉中国内政,同“台独”分子的分裂言行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不懈奋斗。

  我国民主党派进行民主监督的力度也在加大。目前,有近五千多名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担任监督、检查、教育、审计等省级以上行政、司法系统特约监察员、检查员、教育督导员、审计员。

  随着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了环境宽松、关系融洽、敢说真话、敢讲实情、民主协商、平等议事的社会政治氛围。各民主党派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

  6.第十一届政协的34个界别及委员构成特点

  第十一届政协履行职责的五年(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正处于我国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是我国改革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人民政协肩负着重要历史使命。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2237人,按照党派、团体、方面、特邀的顺序排列,共设34个界别。各界别及委员人数:中国共产党99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65人、中国民主同盟65人、中国民主建国会65人、中国民主促进会45人、中国农工民主党45人、中国致公党30人、九三学社45人、台湾民主自治同盟20人、无党派人士65人、共青团12人、中华全国总工会63人、中华全国妇联67人、中华全国青联29人、中华全国工商联65人、中国科协44人、中华全国台联15人、中华全国归国侨联30人、文化艺术界147人、科技界112人、社科界68人、经济界145人、农业界65人、教育界107人、体育界22人、新闻出版界46人、医疗卫生界90人、对外友好界39人、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界36人、少数民族界105人、宗教界65人、特邀香港人士126人、特邀澳门人士29人、特别邀请人士166人。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人选从酝酿、推荐到提名等各个步骤、环节都充分发扬了民主,严格按规定程序进行。委员的确定是充分、广泛民主协商的结果。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构成的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进退比例适当。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继续留任的1005人,占44.9%,新任的1232人,占55.1%,新老合作与交替对于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完成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任务具有重大意义。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吸收了一大批各党派、各族各界的代表人士,增添了新鲜血液,增强了活力,充分反映出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第二,整体结构合理。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中共委员892人,占39.9%;非中共委员1345人,占60.1%,符合中共、非中共委员的比例要求。妇女委员395人,占17.7%,比第十届高1个百分点。56个民族都有委员。委员平均年龄55.3岁。

  第三,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人民政协是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界别概括全面,委员来自各方。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有从现职岗位上退下来的副省级以上、军队正军级以上领导干部和部分中央金融机构、在京中央企业主要负责人;有因工作需要参加全国政协的有关方面现职领导干部;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士、专家学者;有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代表人士以及人民团体的负责人;有爱国爱港爱澳、拥护“一国两制”方针的香港、澳门各界知名人士;有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作出积极贡献的少数民族代表和宗教界人士;有新的社会阶层中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大的优秀代表人士;还有其他方面对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发挥积极作用的代表人士。

  第四,体现了多党合作的格局。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在全国政协委员会中保持较多的民主党派成员,是坚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必要条件。

  第五,委员素质较高。各地各单位在推荐、提名人选时,注意严格把关,多方面听取意见,委员总体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委员2066人,占委员总数的92.4%,专家多、学者多、院士多。普遍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较好的群众基础和较强的参政能力,模范遵纪守法,社会形象良好。

  7.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和三项职能

  (1)团结、民主: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

  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新修订的政协章程明确规定团结和民主是政协的两大主题。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贯穿于政协工作的各环节和全过程。

  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是集中各方智慧、形成力量的源泉,是我们事业取得胜利的保证。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大团结、大联合。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具有位置超脱、联系广泛、亦官亦民和上通下达的特点,这决定了它在团结方面具有其他组织无可比拟的优势。人民政协由各党派团体以及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组成,充分体现了组织上的广泛代表性和政治上的巨大包容性,这本身就是大团结的象征。同时,参加人民政协的各个界别可以通过人民政协这个大舞台,利用多种形式,更好地反映各界群众的意愿,密切与各界群众的联系,努力促进全国人民的大团结。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可以组织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及各族各界代表人士,就国家大政方针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讨论;对党和政府的工作、法律法规以及各项方针政策的执行以批评和建议的方式进行监督;通过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等多种形式,向中共和国家机关提建议。同时,在人民政协这个广阔的舞台上,一切工作和活动都要按照民主程序进行;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各团体、各个界别都依据本党派、本团体、本界别的名义发表意见和提出提案,反映各自所联系的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维护人民的民主权利。

  (2)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人民政协的三项职能。

  ①政治协商是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进行协商和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

  从政治协商的含义中不难看出以下两点。第一,政治协商是政治参与的各方的相互沟通和交换意见,并在经过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在重大问题上达成认识上的基本一致。第二,政治协商是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商,就要把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纳入国家和地方的决策程序。政治协商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党政领导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协商是一个发扬民主的过程,应当成为决策程序的一个环节。把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关键在于党政部门的配合。

  近些年来,随着人民政协政治协商职能的不断完善,政治协商的形式也有新的发展。人民政协进行政治协商的基本形式,一般说来包括:每年一次的全体委员会议,每季度一次的常务委员会议,每月一次的主席会议。政协全国委员会还有不定期举行的常务委员会专题座谈会以及根据需要随时召开的有各党派、各团体负责人和各方面代表人物参加的协商座谈会,列席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有关会议,参与国家与地方重要问题的讨论等。各级政协的专门委员会在政治协商经常化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政治协商的重要渠道。

  ②民主监督是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

  民主监督是我国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我国现有的人大监督、司法监督和行政监督等权力监督不同,民主监督作为一种非权力监督,其实质是扩大的民主。这种民主监督不是国家权力,不是权力对权力的制衡,而是民主对权力的约束。

  首先,民主监督可以对执政党进行有效的监督制约。邓小平早就认识到:由于中共执掌国家领导权,如果失去了有效监督,就可能犯错误,为了防止中国共产党犯错误,就要扩大民主党派对共产党的监督。

  其次,民主监督作为一种非权力监督,虽然只是建议性和协商性的,但仍可以对国家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虽然政协委员不可能像人大代表一样直接行使权力监督,但由于政协委员中的党派成员和各界委员有许多是各条战线的专家学者,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由于政协委员地位比较超脱,旁观者清,其反映的意见具有客观性。又由于党派成员和各界委员大多阅历广、知识丰富,所以他们能提出比较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批评能切中时弊。委员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可以提供一种单靠党政机关所不易提供的监督,可以发现一些党政机关自身所不易发现的错误,从而实现对党和国家权力的监督,减少决策的失误和政治腐败。

  ③参政议政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及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进行协商讨论。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或其他形式,向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

  参政议政不仅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职能的拓展和延伸,而且是对这两大职能的整合和升华。参政议政是参与、介入、商议、评议国家事务。

  首先,参政议政是政协委员实现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政治参与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实现程度的量化标志。推荐政协委员中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担任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的领导职务,以及担任各级特约监察员、检查员、审计员、教育督导员和土地监察专员、税务监察员等,是政协参政议政的一个重要形式。

  其次,通过参政议政,反映和表达人民内部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政治诉求。政协委员通过视察、考察、调查研究提出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向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这就在我国政治体系内形成了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辅相成的又一重要的民意吸纳和提取机制,把人民内部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政治诉求纳入到政治体系之内得到充分表达,从而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

  人民政协的参政议政不是执政,不能超越参与、介入的界限。人民政协不同于国家权力机关,不能直接对国家事务进行决策,政协的提案、建议案没有法律约束力。人民政协也不同于国家行政机关,也不能直接去处理浩繁的行政事务。

  8.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形式

  民主的形式因国情、民主性质和民主进程的不同而呈现多样化。就我国社会主义民主而言,大体有两种形式。《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前者是选举民主,后者是协商民主。民主的两种形式分别由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来体现。

  我国人民以地域、按人口比例,通过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选出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人民政协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则是由界别组成,政协委员来自各党派、各阶层、各民族、各团体、各行各业,通过界别渠道密切联系群众,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如果说,人民代表大会是以社会横向结构为基础,那么,人民政协则是以社会纵向结构为依归。这种横向和纵向结构相互交织、相辅相成,形成了区域利益和界别利益纵横交错的表达和整合机制。选举民主是要么赞成、要么反对、要么通过、要么否决,少数服从多数,容不得中性结果。而协商民主则是力求形成共识,但也可求同存异,既尊重多数,又照顾少数。协商民主对选举民主具有不可缺少的补充作用。

  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相结合的优势直接体现为巨大的政治功能:实现了区域利益和界别利益的统一,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既能反映多数人们普遍愿望,又便于吸纳和满足少数人的合理意见和要求,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保证党和政府的决策能够最大限度的严谨、周全,实现了民主与科学的统一,保证决策的正确性。

  通过两种民主形式,我国人民广泛参与国家事务,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显现出全面性、真实性。这是西方民主无法比拟的。

有谁可以给我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1生物必修2教参答案拜托!!急用!! 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必修)电子书下载 哪里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必修)的 MP3免费下载 感激不尽!!!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4的单词课文的MP3 急!急!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英语朗读与听力录音 请问普通高中课程新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一的听力哪里可以下载? 思想政治必修1第六课的参考答案 在北京去何处可购到高三思想政治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思想政治教科书 跪求人教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高一上册 数学 答案 成都市哪有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思想政治教科书的全部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日语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第一册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怎样学?有学案或每课的知识框吗? 请问!人称小学语文课本“人教新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么? 在那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为什么要出版小学标准实验教科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 思想品德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用范围是? 有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紧急求救!谁有新编教材高1高2高3英语说课稿???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那本书啊! 高中数学必修2 关于山东科技出版社物理实验教材(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