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疗社区:毛泽东酷爱读书值得领导干部学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0:49:18
2011年12月05日 15:46:39
来源: 云南日报

毛泽东酷爱读书(资料图)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对领导干部读书越来越重视。2009年4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与图书编辑和广大读者交流读书心得时指出,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思想境界,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2009年5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又强调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积极推进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当下,“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三读活动正有声有色地开展,读书学习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那么,各级领导干部应该怎样读书?需要读什么样的书?读书能解决什么问题?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的读书方法和学习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毛泽东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从少年起,就勤奋好学,酷爱读书,而且他的读书欲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愈来愈强烈。在毛泽东的读书生涯中,其学习方法可归结为惜时、博览,学习精神则可归纳为苦读、坚持。
毛泽东常说:读书治学没有什么捷径和不费力的窍门,就是一要珍惜时间,二要勤奋刻苦。早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毛泽东就养成了珍惜时间的良好读书习惯。他每天一大早就到湖南省图书馆看书。图书馆还未开门,他就在门口守候。为了读完一部著作,几乎天天分秒必争,甚至连中午饭也顾不上吃,在邻街的小铺上随便买点吃的,就又进图书馆继续读书。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提倡以“挤”的方法获得学习的时间,以“钻”的方法求得对问题的深入了解。他曾经对旧日的同窗朋友萧三说:“大家总推忙得很,……忙,就要挤,比之木匠在木板上钉钉子,就可以挤进去的。”
反观现实,人民论坛杂志社曾经做过“万名党政干部阅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党政领导干部读书愿望强烈,但由于工作忙、应酬多,33.4%的受访干部每周读书时间为0—3小时,27.6%为3—6小时。难道真的读书时间不够吗?少一些应酬,少一些娱乐,像木匠在木板上钉钉子一样,时间还是可以“挤”出来的。由此看来,读不读书,根本上是一个思想问题,当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当把阅读当做生命中重要的事,就不会没时间读书。
革命战争岁月里,毛泽东千方百计找书读,尤其是想方设法收集马列著作。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列宁的《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个策略》和《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等,就是在1932年4月红军打漳州时收集到的。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读书的条件越来越好了,其在中南海菊香书屋的个人藏书近10万册。单就史书而言,就藏有《尚书》《春秋》《左传》《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纲鉴易知录》《历朝纪事本末》《读史方舆纪要》《清史稿》等等。毛泽东寓所里没有任何豪华的摆设,唯独藏书,即使学富五车的专家学者也难能与他相比。美国原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回忆当年陪同尼克松总统会见毛泽东主席的情景时这样写道:“这房间看上去更像是一位学者的隐居处,而不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全能领袖的会客室。”
晚年的毛泽东,尽管他身体已很衰弱,生活上已不能完全自理,但当他读起书来的时候,仍然可以达到如醉如痴的地步。在患白内障之后,他的视力极弱,只能用放大镜一点点看书,或由工作人员读给他听。1975年,眼睛做手术后,视力有所恢复,他又开始了大量的读书活动,有时竟然一天读上十几个小时,甚至躺在床上量血压时,仍是手不释卷。甚至在生命进入抢救状态、弥留之际的时候,仍然以惊人的毅力坚持读书学习。1976年9月8日晨,也就是在毛泽东临终的前一天,还看文件、看书11次,共两小时50分钟。
再现毛泽东读书的历史画面,一个“苦”字由心而生,但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毛泽东持之以恒的读书精神。“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这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所作的对联。实际上,毛泽东一生读书未断,甚至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乃至极其艰苦的长征岁月里,都没有间断过读书。几乎是在他的心脏快要停止跳动的时候,才结束了他一生中从未间断过的读书生涯。
毛泽东可谓终身学习、酷爱读书的典范,他一生读书之多、之广、之深、之活为当今领导干部树立了榜样。
领导干部是一个单位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其素质高低及能力强弱,将直接影响决策水平、管理成效和发展成果。众所周知,一名缺乏知识特别是缺乏所分管领域前沿知识的领导干部,工作热情再高,也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把读书和谋划工作结合起来,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除必须读关于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书籍外,首先要读一些如《论语》《庄子》等中国文化经典,从中国的文化源头寻找正确的人生观。其次是读文艺作品,分辨社会现实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再次是结合工作实际,读一些优秀管理图书,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同时,领导干部要坚持不懈地读书,潜心静气地思考。通过读书激发思想创新能力,形成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需要。(胡 青)
毛泽东“三大志愿”折射伟大人格
2011年11月22日 14:15:54
来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961年8月在庐山,有一天毛泽东和他的卫士张仙朋聊天,谈他的志向,他说:“我有三大志愿:一是要下放去搞一年工业,搞一年农业,搞半年商业,这样使我多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我不当官僚主义,对全国干部也是一个推动;二是要骑马到黄河、长江两岸进行实地考察,我对地质方面缺少知识,要请一位地质学家,还要请一位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一起去;三是最后写一部书,把我的一生写进去,把我的缺点、错误统统写进去,让全世界人民去评论我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
笔者以为,毛泽东“三大志愿”折射伟大人格,体现了他深入实际、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反映了他笃志嗜学、孜孜以求的开拓精神;折射了他谦虚谨慎、自知之明的科学态度。
先说,毛泽东的第一个志愿。毛泽东一贯倡导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倡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他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堪称我党民主作风的典范。当年,在中央苏区,只要有几天战斗的间隙时间,毛泽东就会找来农民、商人、手工业者甚至地主,开调查会。本地的社会结构、风土人情乃至一块豆腐卖多少钱,哪家的水酒最受欢迎,土布和盐、洋火等日用品从哪里进的货,他都了如指掌。在延安,他穿着和农民几乎一样的棉袄,走在街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人和他打招呼,想停下来就停下来和他聊天,大到边区政策的建议、小到农民骂他的一句闲话,他都能声声入耳。建国后,走进红墙深处的毛泽东,常常为见不到群众感到寂寞与烦恼,他就委托警卫战士搞调查研究,有时自己则戴上口罩深入到老百姓中间。
再说,毛泽东的第二个志愿。毛泽东打算骑马实地考察黄河、长江两岸。这个志愿毛泽东由来已久。特别是对黄河,毛泽东怀有很深很深的感情。这是因为,黄河是中民族的母亲河和文明的摇篮。1936年2月毛泽东率红军东渡黄河出征山西。东征前夕,面对白雪皑皑的冰雪世界,毛泽东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词章《沁园春·雪》。其中,“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一句,说的就是黄河。转战陕北期间,毛泽东又专门去看黄河。他若有所思地说:“自古道,黄河百害而无一利。这种说法是因为不能站在高处看黄河。站低了,只看见洪水,不见河流。”他无限深情地说: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呵!不谈五千年,只论现在,没有黄河天险,恐怕我们在延安还呆不了那么久。
最后说,毛泽东的第三个志愿。他的最后一个志愿是:写一部书,“把我的一生写进去,把我的缺点,错误统统写进去,让全世界人民去评论我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我这个人啊,好处占百分之七十,坏处占百分之三十,就很满足了。我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我不是圣人。”“文革”初期,毛泽东说过“不相信那几本小书(指《毛泽东选集》),会有那么大的神通。”这反映了毛泽东的自谦,毛泽东是我党最具有自我批评精神的领导人,他经常坦陈自己的不足,不是泛泛的,而是具体的,具体指出自己在哪一点做得不对,有过失误。他从不讳疾忌医、文过饰非,这是他一个伟大之处、过人之处。
毛泽东缘何让世人为之倾倒?“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这和他的为人有关。有哲人说,有一种精神,穿越历史的云烟,日久弥新;有一种怀念,历经时代的风雨,更臻醇厚。毛泽东思想就是这种日久弥新的精神;毛泽东就是让人永远怀念、更臻醇厚的伟人。毛泽东永远活人民心中!(萃岚)
像毛泽东一样“拜人民为师”
2011年09月10日 10:20:37  来源: 人民网
今年9月9日,是伟人毛泽东逝世35周年的日子。缅怀领袖生平,我想起了伟人毛泽东“拜人民为师”的一段佳话。
“拜人民为师,这就灵了,学马列主义也就容易学好。”这是伟人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时期,一次接见起义将领郑洞国,就他“你的马列主义为什么学得这样好”的提问作出的回答。
为何“拜人民为师”?
人民至上。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乃至全世界历史上唯一把人民看得高于一切的领袖。毛泽东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已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毛泽东同志认为“群众就是孔明”,还自问自答“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是工人阶级给的,是贫下中农给的,是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广大劳动群众给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人。90年来,中国共产党开拓进取、执政为民,不懈奋斗、以人为本,风雨砥砺、植根人民,筚路蓝缕、依靠人民,完成了三件大事、取得了三个成就的实践证明,人民群众的的确确是真正的英雄。
怎么“拜人民为师”?
老实恭敬。毛泽东谆谆教导我们,要在实践中“拜人民群众为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毛泽东指出拜人民为师,如果党的干部“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并明确提出要求,“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符合人民的利益”,“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毛泽东的一生,就是学习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一生。难怪斯大林称赞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
今天,我们的领导、干部、党员落实“拜人民为师”的要求,就要像伟人毛泽东对待徐老先生一样,过去是老师,现在是老师,将来是老师,真正把“拜人民为师”铭刻在脑海里,溶化在血液中,体现在言行上。(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