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ruby图片:袁崇焕悲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3:06:57
袁崇焕悲歌
——熊飞骏


纪元一六三一年十二月,呼啸的北风卷起漫天的黄沙,在北中国制造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沙尘暴。首都北京的上空灰蒙蒙的,能见度只有几公尺。尽管碰上如此恶劣的天气,京城的市民仍破天荒地起了个大早,因为那天京城将要发生足以激动每个平民百姓的重大事件:昨天还是民族英雄的大汉奸卖国贼、辽东战区总司令袁崇焕将被绑赴刑场千刀万剐!尽管那年头的重大事件一个接一个,从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到陕北安塞县老实本份的农民攻入县城,杀掉朝庭命官……几乎每个月都要发生足以影响中国根本的大事,可那些大事离京城的百姓很遥远,今天凌迟袁崇焕则是他们能够亲眼目睹足以大饱眼福的重大事件?!
中国的平民百姓本来就有看杀头的嗜好,能从别人的极度痛苦中感受到莫大的满足和快慰;更何况今天杀的人是一个他们从未见过的大人物,辽东战区总司令可是堂堂一品大员啊!
在几十万看热闹的人群当中,有上千名捧着银元和馒头的老汉拼着老命往前挤,他们家的床上躺着害痨病的儿子,医生说醮有死刑犯热血的馒头治痨病有神效,袁崇焕的鲜血则比普通死刑犯的热血药效要大一千倍,如能吃上一点包管药到病除。到时只要把银元往刽子手的脚下一丢,就可用馒头攒上一点点袁督师的热血。刽子手放出话说袁督师要剐上三天三夜才最后断气,所以有足够的机会让每个痨病鬼能吃上一点他的热血。为了这桩发财的买卖,首都的刽子手为争取杀袁崇焕的机会各显神通,从暗中贿赂到明里大打出手,为此还出了几桩命案。最后的胜利者除了花掉几百两银子外,头上还被同伴用石头砸出了几个大血包。但他认为值得,剐袁崇焕至少可从痨病鬼手中赚上几千两白花花的银子,除去孝敬上司的部分,他自己可净赚至少一千两!因此他的脸上绽出将要发财致富的快乐表情。
人群中最惹眼的还是几千名椤头青式的“爱国青年”,他们对汉奸卖国贼恨入骨髓,恨不能把袁崇焕生吃掉。因此他们也红着脸往前挤,去争抢刽子手掷下的每一块血淋淋的肉,然后痛快地吞下肚去。他们的脸上全绽出“精忠报国”的豪壮表情。
…………
几十万市民在寒冷刺骨的北风中足足等了十多个小时,才远远地望见一队拿着大刀的兵勇鸣锣开道,沿街驱赶闲人,然后在街道两旁齐刷刷地挺立着,有效地把看热闹的市民与通行官轿和刑车的街道分隔开。半个小时后,一大群人簇拥着一顶八抬大轿喝道而来,在刑场上临时抬起的高台前停了轿。一个书生模样的人急步上前毕恭毕敬地掀开轿帘,一位头戴乌纱、身着紫袍、腰悬玉带的大官缓缓下了轿,然后缓缓走上高台。在长桌后面的一张高靠椅上缓缓落坐……这位官员面色凝重,目光冷竣,但观察细致的市民仍发现他的眼角眉梢仍不时绽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懂心理学的人说那是内心喜阅的表情。
这位官员就是掌刑官!今天由他来监督对袁崇焕执行千刀万剐!
掌刑官的出现在人群中引起一阵强烈的骚动,他们知道盼望以久的时刻终于来到了,随后好看的场面会接踵而来。
又过了半个小时,刑车也出现在众人的视野,车上是特制的木囚笼,囚笼里站着今天的主角袁崇焕!
袁崇焕的形象很是怕人,眼眶肿得老高,脸上全是焦糊的肌肉,胸脯全脱了皮,露出红赤赤的胸肌,胳肢窝吊下重一公斤的大水泡。明眼人知道那是烧红的铬铁铬的,是酷刑后的九死一生!
袁崇焕的出现在人群中激起了更大的骚动,几十万看客发出了山呼海啸般的怒吼,“打倒袁崇焕!”的呐喊声一浪高过一浪,人们能感觉到脚底下的大地在呐喊中颤动。当袁崇焕的囚车驶近时,人们纷纷把石块、果皮和酒瓶砸向囚车,袁崇焕的头皮很快就被垃圾埋住了……
几个中年人发现袁崇焕的眼珠子在流血。
为了阻止市民的愤怒情绪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二十名士兵奉命在囚车周围站成一圈,挡住从人群中飞来的抛掷物。如果听任市民发泄心中的愤怒,袁崇焕还等不到上刑场就会被人群砸死,如果那样袁崇焕就拣了大便宜,不是千刀万剐的杀头也少了许多刺激,观赏价值也会大打折扣。那样的话人们就会指责政府偷工减料,害得他们在寒风中白白站立了十多个小时。
…………
袁崇焕足足剐了三天,身体被肢解成三千八百八十八块,每一块都被怒不可遏的椤头青争抢着当众吞下肚去,然后咂咂带血的嘴作英雄豪杰状。刽子手是一流的种子选手,在剐割袁崇焕时仍设法让他活着,直到第三天太阳下山时才把刀尖一点点地刺进裸露在外的心脏,袁崇焕才头一偏离开人世,死时仍睁着一对大大的眼睛,不解地盯着几十万看热闹的人群……
袁崇焕被千刀万剐后,国人好象还不满足,又簇拥着一群宪兵闯入袁崇焕的家,把这个家翻了个底朝天,稍微值一点钱的东西就洗劫一空,连大门上的两个铜环也挖走了。当确信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留下时,宪兵把这一家的男女老幼包括仆人在内全部投入监狱,所有的女人包括袁崇焕的妻子在当天晚上都遭到了宪兵的强暴。第二天,稍微有点姿色的女人全数卖给了妓院,男人则发配到遥远的边疆充军。袁崇焕的弟弟和妻子则被发配到三千里外的崇山峻岭,给不识字的野蛮人作干粗活的奴隶。在押送他们的禽兽公差手中,我们无法想象袁崇焕妻子的命运。好在袁崇焕没有儿子,否则也会被绑赴刑场,被刽子手一刀砍成两断。


袁崇焕被千刀万剐后,一个世纪过去了,除了文人继续用恶毒的文字偶尔诅咒一下这个“汉奸卖国贼”以显示自己忠君爱国外,健忘的国人早已忘记了袁崇焕其人。直到一七三五年乾隆皇帝登上皇位时,一天闲来无事翻开只供满洲的达官显贵翻阅的《大清实录》才发现了这桩公案,发现袁崇焕不但不是汉奸卖国贼,相反是一个大大的忠臣,崇祯皇帝中了大清的反奸计,糊里糊涂地把一个大忠臣冤杀了,亲手拆毁了自己的长城……
乾隆即位正值多如牛毛般的“反清复明”会党组织在长江以南的中国制造混乱,清政府防不胜防之际。为了揭露明王朝腐败的内幕,消除汉人心中的“朱明情结”;同时也为了炫耀满洲人的绝顶聪明,乾隆皇帝认为有必要把这桩公案公诸如世。
乾隆皇帝亲自主持了袁崇焕的“平反”,找出袁崇焕的骸骨(天知道那堆骨头是谁的?)为其举行了隆重的安装仪式,还为他建立了华丽的纪念馆,并寻访袁的后人加官晋爵……
袁崇焕被他挚爱的祖国千刀万剐,最后竟然是他的敌人出面为他平反昭雪,历史的玩笑有时就是这样的无情!
下面有必要回顾一下这桩公案的起因和经过:
一六一九年深秋时节,长达二十七年不上朝的吸毒皇帝朱翊均步入了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明帝国的辽东经略(东方战区司令)杨镐统兵十万(号称四十七万、包括从南方出击的朝鲜兵团一万人)四路出征新兴的后金汗国,在萨尔浒(辽宁抚顺)全军溃败,四万五千名边防军浴血疆场(后金汗国只死了两千人),开原、铁岭相继失陷,明帝国的东部疆土全部残破。这一年,朝庭举行三年一度的科举考试,来自东莞的袁崇焕进士及第,开始步入他人生的辉煌时期。
一六二六年正月,努尔哈赤统率十一万八旗兵西渡辽河,突袭辽西走廊。守卫在辽西走廊各军事据点的明帝国边防军畏敌如虎,不战自溃,主动放弃了锦州、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塔山等军事重镇。当辽东经略高第下令驻守在宁远的边防军放弃宁远退守山海关时,边将袁崇焕坚决地拒绝了。
宁远距山海关一百二十公里,是明帝国孤悬在山海关外的唯一军事重镇。
宁远的守军只有五千人,大多是袁崇焕在当地招募的新兵。
努尔哈赤统领十一万从没战败过的无敌兵团兵临宁远城下,大有一脚把宁远踏平之势。
大敌当前,袁崇焕率领部将满桂、何可刚、祖大寿在城头誓师。袁崇焕刺臂出血,滴血下酒,然后把血酒一饮而尽,发誓人在城在!城亡人亡!五千将士看到统帅慷慨激昂,顿时激发万丈豪情,誓死与宁远城共存亡!
第二天凌晨,经过充分准备的十一万女真兵团泰山压顶一样扑向宁远城,射出的箭失把天上的太阳都给摭住了。第一批箭头落下后,几百杆攻城云梯搭上了城头。
城上的守军把女真军的箭失孝敬回去,一阵箭雨过后,城下的女真人倒下了一大片。
云梯上的攻城突击队已经接近城头,宁远城危在旦夕。
袁崇焕抱起一块两百斤的巨石向一杆云梯砸下去,伴随一声悦耳的“咔嚓”声,云梯在中间断成两截,梯上的女真突击队从高空中摔了下去,在痛苦的惨叫声中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明军群起效尤,纷纷抱起石头砸向云梯。
几百杆云梯倒下了,几千名攻城突击队倒栽下去,脑袋撞击在坚硬如铁的冻土上,饶幸不死也成了植物人。
女真兵团的第一轮冲击波就这样被遏止住了;第二轮冲击波又接踵而来。
一万名藤牌兵冲了上来,他们把藤编的盾牌举过头顶,有效地挡住了城上落下的箭失和石块。没付出多大的伤亡就攻到了城墙边。
藤牌兵开始在城墙上挖洞,然后把大包大包的火药往墙洞里灌,意图把城墙炸开一个缺口。
就在藤牌兵要点火的一刹那,城头上瀑布似地倾下了滚沸的开水,火药淋湿了,藤牌兵也在撕心裂肺的嚎叫声中丧失了战斗力。
努尔哈赤发狂了,指挥十万八旗兵孤注一掷,一条条铁锚纷纷搭上了城头,几万名女真兵同时爬城,城上的五千名守军捉襟见肘,顾此失彼,情势万分危急。
努尔哈赤看到胜券在握,又指挥预备队向城门猛扑过来,努尔哈赤一马当先,军刀在空中挥舞出漂亮的弧线。
宁远城到了最后的关头。
当宁远守军在冰天雪地为国家浴血奋战时,驻守在山海关的十多万国防军作壁上观,不发一兵一卒一械去增援自己的同胞。
就在努尔哈赤快要接近城门时,黑漆漆的城门打开了,袁崇焕横刀立马出现在城门口,远看就象是天上的战胜下凡。
努尔哈赤看到袁崇焕,马鞭向后一挥,几万名女真铁骑重重围裹上来。
袁崇焕的身后推出了一辆炮车,长长的炮膛傲然伸向前方,黑洞洞的炮口描准了冲峰在最前面的女真骑兵。
袁崇焕用力向下挥动了一下手臂,伴随一声震天的巨响,炮口喷出一团炽热的火球。撞上火球的女真骑兵飞上了半空。战马也被巨大的响声吓傻了,不自主地掉转头往回跑。
但努尔哈赤的战马仍在前进。
又一辆炮车推了出来,黑洞洞的炮口对准了努尔哈赤。
袁崇焕再度向下挥动手臂。
又一团火球飞了出去。
努尔哈赤从马上倒栽下来……
女真兵团象退潮的海浪一样溃退下去。
宁远城保住了。
…………

宁远大捷的快报象一道闪电划破黑沉沉的夜空,明政府的官员最初拒绝相信这个消息,因为这个消息太意外了。自一六一六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宣布脱离明政府以来,明帝国的军队一直都在失败。一六一九年杨镐统率十万边防军和努尔哈赤的六万八旗兵在萨尔浒对阵,明军溃败,四万五千人阵亡,对方则只死了两千人。以后八旗兵一直在不断地胜利前进,明军则在不断地失败后退,只是在不同的时期失败的程度前进的速度不同而已。在军事天才熊庭弼担任辽东经略期间,八旗兵前进的步伐被有效的阻挡住了,但也仅仅是阻挡而已,不能上升到胜利和前进。可好景不长,明政府迫在眉捷的危机一过,就任用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职业政客王化贞担任辽东军区司令官,让他直接指挥十万边防军,不必听从熊廷弼调遣,熊廷弼直接指挥的兵力只有四千人。一六二二年,努尔哈赤突击广宁(辽宁北镇),王化贞的十万边防军全军覆没,他自己只差那么一点就成了俘虏,明政府的东北疆土丧失了百分之九十九……
十年对外战争,明政府一直在不停地失败,现在突然听到那种久违的胜利消息,并且是在没有任何取胜条件下的胜利,就难怪他们不敢相信了。直到辽东经略高第等人亲自来到宁远,发现那座城市还高高地飘扬着明政府的旗帜,袁崇焕和他属下的官兵还结结实实地活着,才终于相信自己的一方胜利了,并且胜利的规模还很巨大,连对方的皇帝也打死了!
当北京的职业政客终于相信“宁远大捷”时,明政府的宣传机器快速地运转起来,全国亿万臣民全沉浸在胜利的狂欢之中,要求对后金汗国发动全面反攻,收复东北失地,对叛逆者实施最后膺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在亿万臣民眼中,只要中国激动起来,后金汗国不过是巨人脚下的一只蚂蚁。因为庞大的中国有一亿人,对方则只有区区两百万人!结果举国上下一致主战,任何呼吁冷静慎重的智者都被冠以汉奸卖国贼而遭到世人的唾弃!
“宁远大捷”使袁崇焕一夜之间成为用兵如神的民族英雄,但这个英雄并没有沉浸在亿万臣民对自己的颂扬声中,相反举国上下狂欢主战的气氛使他陷入极大的忧虑。
“宁远大捷”只是一个战役的胜利,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战争的优势依旧在女真人那一边。
虽然两国的人口对比明帝国拥有五十比一的压倒优势,但力量对比并非是简单的加法运算,五十人形成的合力说不准抵不上一个人的力量。当五十人不是向同一个方向用力而是向不同甚至相反的方向使劲时,就会被一个对手轻易地击败。
明帝国到了十七世纪已暮气深沉,咋看上去是一个不可战胜的庞然大物,但因内部分裂成互相否定的几个部分,国力积弱不振。整个社会分裂成贵族和平民两大阶层,两者互为仇寇,平民在全国各地掀起反抗贵族的暴动和起义。贵族阶层也分裂为争权夺利的各门各派,为了自己小集团的眼前利益互相攻讦,且不惜牺牲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因此这时的明帝国已不堪一击,不但不能象汉唐帝国那样对外族主动出击,相反连承受大的打击都显困难。后金汗国虽然是一个新兴国家,和拥有一亿人口的明帝国相比是真正的小国寡民;但后金汗国全民皆兵,国民上下一心,只知道对外争取胜利而不用防范来自内部的倾轧。明帝国则不同,官兵在抗击外敌时只能一只手作战,另一只手则要防范来自背后自己人的偷袭,且多数情况下自己人的偷袭有更大的致命性。前任经略熊廷弼先生是女真人的克星,但他不是死在女真人手里;而是嫉妒他才能和战功的自己人要了他的命。
在这种情势下,短小精悍的后金汗国战斗力远远大于庞然大物的明帝国。明帝国虽然在“宁远大捷”中取得了局部战役的胜利,但并不能改变总体战略上被动挨打的大趋势。因此明帝国的战略应该是总体上采取守势,腾出兵力和财力安定内部,平息全国各地的沸腾民变;同时派出小股的游击兵团对后金作声东击西式的骚扰袭击,使敌方疲于奔命。如能和后金议和那就更好。等到后方稳定,边防军得到必要的训练,有充足的财力和军力对外出击时,再向后金作步步为营式的进击,把敌方的国土一块块地蚕食掉,就象努尔哈赤当初蚕食明帝国的东部疆土一样。如果条件不成熟时,在没有充份准备的情况下冒险从事大规模的战略反攻,其结果只能象当初杨镐四路出击一样兵败如山倒,甚至败得更惨。内地的变民武装也会利用外战失利的有利情势大规模出击,从根本上动摇帝国的根基。
袁崇焕并没有被“宁远大捷”的胜利冲昏头脑,他对当时的情势了如指掌。遗憾的是:首都的权力人物和广大平民百姓不了解这一情势,这就注定了他只能作为一个悲剧人物出现在历史中。
这时的袁崇焕已升为辽东军区司令官(辽东巡抚),再腐败的政府在危亡关头也会任用人才来摆脱迫在眉睫的危机;危机一过就会把人才送上绝路。
袁崇焕在就任辽东巡抚时首先担忧的不是前面的敌人后金汗国;而是京城朝官因嫉妒他的功劳倾轧陷害。他为此上书皇帝:
“抗击后金以坚壁清野以为体,乘间击瑕以为用;主动出击条件不成熟,只有坚守以待时机。一旦坚守挡住了敌人的进攻;就保留了将来出敌致胜的机会。一旦击中了敌人的要害,敌人必仇恨我,必欲去臣而后快,要警惕敌人的反间计;如臣在抗敌中立下功劳,朝中的官吏必嫉恨猜忌。任劳则必召怨,蒙罪始可有功;怨不深则劳不著,罪不大则功不成。边将立功于外,诽谤和陷害也跟随而至,这是古今中外经常发生的故事,望皇上和大臣对臣的信任始终于一,那样我才能有所作为,建立功勋。”
看了上面的文字,我能深切体会到袁崇焕的苦心和明帝国时期作一名边将的艰难。
袁崇焕就任军区司令的第一件事就是派遣使者去后金汗国的首都吊丧。努尔哈赤在宁远中炮重伤后,经多方医治无效,在那一年的八月离开人世。此举的目的一是察看后金汗国的虚实;二是试探和敌人休战的可能性,为明帝国重建并巩固山海关外的根据地争取时间。当时明帝国在山海关外只有宁远一座孤城,要想长期坚守下去就必须重建先前放弃的锦州、松山、大、小凌河等军事重镇,才能够在遭遇围城的情况下得到必要的支援。但重新修筑城防需要时间,少则半载;多则一年两年。如在城防未完工时遭遇后金汗国的进攻,所有的辛劳都会付诸东流。所以当务之急是为明军筑城赢得必要的时间,在力量不占显著优势的情况下只有和对方休战,争取一定时间的和平,哪怕是短暂的和平也好。
袁崇焕向后金求和的消息传到京城,在朝中激起掀然大波,几乎所有的文官都出来控诉他,昨日的民族英雄一夜之间又成了汉奸卖国贼?!这时后金兵团也乘休战之机征服了明帝国的卫星国朝鲜,袁崇焕也因此成为朝鲜沦陷的罪魁祸首;尽管没有休战后金也一样能够征服朝鲜。就当时的情势而论,明帝国根本没有援助朝鲜使其免于沦亡的力量。征服朝鲜后,后金兵团这才发现自己的北部疆界突然崛起了一座新城,自然不能忍受,就乘战胜余威突袭刚刚完成城防工程的锦州,袁崇焕知道敌人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宁远,同时也对锦州城防有充分的信心,所以只派出四千骑兵对后金兵团作牵制性的攻击。新筑的锦州城异常坚固,后金兵团在城下遭遇第二次失败;为了挽回面子转而进攻被认定以成为空城的宁远,结果被严阵以待的袁崇焕打得大败亏虚。明政府在“宁远大捷”后的一年又在袁崇焕的卓越领导下取得了“锦、宁大捷”。
“锦、宁大捷|”再度体现了袁崇焕的军事天才,但明政府仍不肯因“向叛臣贼子求和”一事放过他,嫉妒他的文臣适时在朝堂上指控袁崇焕在锦州危急时不派兵赴援,居心叵测。皇上一怒之下罢了袁崇焕的官,让他回家种地去了。不久以前皇帝还曾信誓旦旦地对袁崇焕说自己决不会受他人舆论的影响!


一六二八年、只会作木匠不会当皇帝的明熹宗朱由校早早地离开人世。年轻人没有儿子,皇帝朱由检以亲王的身份继承大统。朱由检在没掌握政治大权时,旁观者清,发现满朝文武只有袁崇焕是个可以匡时济世、安帮定国的大忠臣。他明白自己继承的是一个百孔千疮危机四伏的残破江山,必须任用英雄俊杰才能使他的王朝转危为安,所以坐上皇帝宝座后就不顾朝中文武大臣的强烈反对,迫不及待地把赋闲在家的袁崇焕招回来,当众任命袁为辽东战区总司令,并赐给他尚方宝剑,赋予他先斩后奏、权宜行事的巨大权力。自明帝国创立以来还没有哪一个边将拥有如此巨大的权力。以朱由检当时的心态,只要袁崇焕能彻底解除后金汗国的威胁,使明帝国危而复安,就是和袁崇焕称兄道弟平起平坐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袁崇焕被皇帝的英明深深感动了,为了报效皇上的知遇之恩,袁崇焕定下了五年消灭后金汗国、收复东北失地的时间表!
袁崇焕在走马上任前,鉴于上次的教训,再度给皇帝上书,内容如下:
“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恢复之计,不外臣昔年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之说。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此臣与诸边臣所能为。至用人之人,与为人用之人,皆至尊司其钥。何以任而勿贰,信而勿疑?盖驭边臣与廷臣异,军中可惊可疑者殊多,但当论成败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事任既重,为怨实多,诸有利于封疆者,皆不利于此身者也。况图敌之急,敌亦从而间之,是以为边臣甚难。陛下爱臣知臣,臣何必过疑惧,但中有所危,不敢不告。”
袁崇焕知道,他一旦离开京城远赴边疆,朝中的文臣武将没有几个会在皇帝面前为他说句公道话,相反会想方设法揭他的短。一面之辞重复三次就是真理,皇上对同样的诬陷之辞第一次也许不相信;但第二次就难勉动摇;第三次如仍没有相反的意见就难得不相信。连曾参的母亲都会被流言误导相信一向善良仁爱的儿子会杀人,更何况皇帝和臣子之间呢?
中华帝国到了明王朝时期,权力人物的综合素质较之汉唐帝国时期大幅度下滑,突出的表现是心胸变得狭隘;嫉妒、短视和缺乏全局观念象恶性病毒一样感染了整个官场。害怕别人成功,希望身边的人倒霉、渴望从别人的痛苦和不幸中寻找快乐……官僚之间习惯互相倾轧,恶道人长喜揭人短,尤其是朝中的文官喜欢对边将说三道四。汉唐帝国时期,边将只知道杀敌立功、开疆拓土,保家卫国,不用担心朝官会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所以边将能集中精力去争取对外战争的胜利;汉民族也因此在对外战争中无往不胜。唐高宗时期,大将军李勣统领大军东征高丽,高宗私下询问谏官贾忠言对东征将官有何看法,下面是贾忠言的回答:
“薛仁贵勇冠三军。庞同善虽不善斗,持军却也严整。高侃勤俭自处,忠果有谋。契苾何力沈毅能断,性少忌刻,却不失为统御才。这数人统是当代良将,若讲到夙夜小心,忘身忧国,总要推大总管李勣哩。”
贾忠言的回答是何等地坦荡无私!明帝国的边将则没有李勣那样的幸运,如果皇帝问身边的大臣同样的问题,边将的形象马上会在皇帝心中大打折扣。为了适应这种形势,明帝国的边将要把大部分精力用来讨好朝中的文官,只把小部分精力用于抗敌御侮,结果军队的战斗力大受伤害,外战往往被动挨打者多,主动战胜者少。边将中如凑巧碰上一个军事天才,又往往不能适应人事而被多方掣肘,使之不能放手建立功勋。结果明王朝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能打胜仗的将军不被朝廷信任;朝廷信任的边官则只会打败仗。
袁崇焕来到山海关,即开始着手实施他的东方大战略:第一步是加固城池,自固根本,在与后金接壤的辽西走廊增设军事要塞,以挡住后金汗国的攻势;同时加强国防军训练,在三年内训练十万能够攻城掠地连续作战的野战兵团。第一步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关键在于尽可能回避与后金汗国进行大兵团决战,不受干扰地秣马厉兵,积蓄力量,如能同后金议和达成休战那就更好。第二步是派出游击部队深入敌后骚扰偷袭,破坏敌国的牧场和农村,摧毁敌国的战时经济。第三步是训练有素的野战兵团大规模出击……
为了实现他的东方大战略,袁崇焕开始有意识地和后金汗国接触,试探在不蒙受实质性损失的前提下达成休战的可能性。
再英明的人也会偶尔犯有失误,如果有心寻找一个人的过失,总是能找到机会的。袁崇焕也曾失误过,并被嫉妒他的官僚紧紧抓住不放。
在紧靠后金汗国的登、莱海面上有一个绵亘四十公里的岛屿,名东江。岛上盘踞着一支土匪武装,头目为毛文龙,时不时深入后金汗国从事些打家劫舍的勾当。当明帝国与后金汗国进入战争状态时,明政府看出东江地缘政治上的无比价值,就有意对这支土匪武装实行羁糜政策,派使者去东江封毛文龙为将军。此举的意图很明显,当后金汗国出师和明帝国交战时,毛文龙可以率领岛上的土匪武装操女真兵团的后路。后金汗国要想确保后方的安全,就必须留下一定数量的部队防守毛文龙的袭击,这样明军的压力就会减轻。毛文龙从山大王一下子跃升为将军,自然愿意接受明政府的节制。毛文龙集团的战斗力虽然有限,但因处于有利的地理位置,也确实给后金汗国制造了不少麻烦。后金汗国是一个马上民族,虽然对东江的这股土匪武装颇感头疼,但因不飞水战的缘故只好暂时隐忍。
毛文龙晋升为将军后,仍然不脱土匪习性,在给后金制造麻烦的同时也在给明帝国制造麻烦,所不同的是给前者的麻烦要大一些。毛文龙深知自己所处的地理优势,在接受明政府的招安后并不听从明政府的号令,在东江依旧维持实质上的独立王国,明政府费了许多军饷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袁崇焕就任辽东战区总司令后,毛文龙名义上属他节制,但袁崇焕指挥不了他,毛文龙依旧在自己的辖区内我行我素,不把袁督师放在眼里。大凡有非凡能力的人往往自尊心也强,袁崇焕自然不能忍受毛文龙的目中无人。袁崇焕是儒家知识分子,身上也残存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劣根性,骨子深层有浓厚的“君子情结”,认为人只有先做“君子”然后才能建立功勋。所谓“君子”就是品行高洁的人,毛文龙显然算不上君子,不是君子就不可能忠君报国。在袁崇焕心目中,毛文龙集团除了虚冒钱粮外,对明帝国并没有多大的作用。袁崇焕对毛文龙的认识显然不合当时的情势,要打败力量超过自己的强敌,最有效的办法是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壮大自己的力量;同时削弱敌人的力量。只要能削弱敌人,就是鸡鸣狗盗之徒也可团结到自己这一边。等打败了强敌之后再把这些人转化成“君子”,如果实在转化不了再“咔嚓”也不迟。在后金成为明帝国主要的威胁时,毛文龙无疑是最佳的统战对象。虽然他起的作用没有预期的大,但对后金汗国多少有点牵制作用,否则后金汗国也不会对其大感头痛。袁崇焕既然意识不到这一点,毛文龙的小命也就完完。凭袁崇焕的超人智慧,除掉毛文龙不过是小菜一碟。袁崇焕借去东江阅兵的机会,轻而易举地把毛文龙砍头。毛文龙死后,东江作为一支威胁后金的武装力量已不复存在。岛上的土匪只服大土匪毛文龙,不服袁崇焕任命的“君子”,没多久就作鸟兽散。毛文龙的养子孔有德和耿仲明则投降后金,成为后金汗国入主中国的得力向导和开路先锋。
袁崇焕杀掉毛文龙虽然得不偿失,但再英明的人也难以避免失误的。和袁崇焕对明帝国的巨大作用比起来,杀毛文龙的失误本可以忽略不计。皇帝朱由检最初也认为此事应该忽略不计,袁崇焕虽然有点过份,但只是方法的失当,动机是好的,袁崇焕还有很多的机会将功补过,更何况毛文龙确有可杀之罪。如果是在汉唐时期,大臣也会认为此事可以忽略不计,可明帝国的大臣却不这么认为,如果袁崇焕是一个平庸的人他们也许会这么认为;但因为袁崇焕超群绝纶,此事就变得关系重大了,甚至关系到帝国的千秋大计。也不知皇帝身边的官僚使了什么法术,使朱由检对杀毛文龙一事突然认真起来,对袁崇焕的态度逐渐向相反的方向转变。
下面我们推断一下皇帝和某位大臣的对话:
皇帝:你认为袁崇焕这人怎样?
大臣:袁崇焕这人能打仗,有能力,人也聪明,就是有点那个?
皇帝:什么这个那个的,有话直说!
大臣:也没什么,不过是恃才傲物看不起人罢了,有才能的人都有这毛病;如果看不起我们到没什么,但不能看不起……
皇帝:看不起什么?你今天怎么说话吞吞吐吐的?
大臣:皇上恕微臣无罪,微臣方敢直言。
皇帝:恕你无罪。
大臣:但不能看不起皇上。
皇帝:袁崇焕真的连朕也看不起吗?
大臣:也不过是道听途说而已,皇上不可当真,但袁崇焕确实对微臣说过皇上不会打仗。
皇帝:他真的这么说?
大臣:他还说皇太极很会打仗。
皇帝:什么?!
大臣:听说他还私下向后金求和,皇上一定知道这事。
皇帝;我不知道,我能作汉奸卖国贼吗?谁给他这么大权力?
大臣:皇上别生气,你的英明谁人不知,哪个不晓。毛文龙就说过皇上是亘古未有的天才军事家。微臣该死,我怎么提到他了,袁督师会怪罪我的。
皇帝:袁崇焕算老几?你凭什么怕他!
大臣:不只我怕他,满朝文武都怕他,我们都怕成为第二个毛文龙。长此下去,朝中只有袁崇焕没有皇上了。
…………
经过上述那段对话后,袁崇焕的命运已经注定了,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


自努尔哈赤中炮身死后,皇太极继承后金汗位。皇太极和乃父一样英明神武,知道在袁崇焕身上讨不到半点便宜,但又不能在没有签订实实在在和平条款的前提下和明政府长期休战。对于一个新崛起的马上民族来说,要在一个综合国力强于自己的竞争对手下生存下去就得不停止地进攻,直到对方被打垮或被迫承认自己的平等地位为止。所以皇太极对明帝国的战略是“以战迫和”,在明帝国不再称女真民族为叛逆和承认后金的独立国家地位之前,满洲兵团就得对明帝国保持连续不断的进攻态势。既然袁崇焕是后金战胜中国的最大障碍,那么就要不惜一切代价除掉他。除掉袁崇焕靠武力是行不通的,因为袁崇焕已被一千次地证明比满洲人更有战斗力;最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行反间计,借敌人之手除掉这个强敌。明政府内战内行外战外行,是行使反间计最理想的对手。
皇太极开始有步骤地实施他的反间战略。
一六三0年,皇太极统率十万大军绕过袁崇焕的防区,越过平地松林进入蒙古大草原,从北面威胁长城的重要关隘喜峰口。明帝国的边防军除了袁崇焕的辽东兵团外,其他边防武装皆不堪一击,边防成了一道纸屏,满洲兵团很轻易地越过长城南下,威胁明帝国的首都北京。明政府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
袁崇焕得知满洲兵团威胁首都的消息,即刻亲统大军千里赴援,来到北京城下时已是人困马乏,但仍不顾疲劳投入战斗,向满洲兵团发起攻击。满洲兵团一看到袁崇焕的旗号,胆气顿时去了一大半,即刻解除对首都的包围,撤军五十里立下营寨。
首都劫后余生,皇帝朱由检又恢复了自信,亲自出城犒劳袁崇焕的大军。袁崇焕请求让兵士入城休息,朱由检竟然拒绝了他;袁崇焕又请求让兵士象另一支赴援的武装一样在外城驻扎,朱由检依旧拒绝。疲惫不堪的辽东兵团只好在城外无险可守的平旷地带露营!前面养精蓄锐且占绝对优势的满洲兵团则对这支武装虎视眈眈。
朱由检的态度使辽东兵团感到自己是一支强盗武装!
立下太功得不到奖赏反而受到盗贼的待遇,一丝不祥的预感袭上袁崇焕的心头。
迫在眉睫的危机一消除,京城的达官显贵不但不感谢使他们转危为安的袁崇焕,相反还纷纷指责袁崇焕应该承担让敌人越过长城威胁首都的责任。在他们眼中,袁崇焕显然是在纵敌玩寇!
喜峰口是蓟州军区的辖地,袁崇焕指挥不了那里的部队,辽东兵团也不能在没得到皇上命令和对方邀请的情况下进入蓟州军区。按常理满洲兵从喜峰口入关袁崇焕一点责任也没有,可朝中的达官显贵认为他有责任,就一定有责任了。
皇太极一直在密切注视明帝国的动向,散布在京城的间谍带来了袁崇焕遭非议的消息,实施反间计的条件成熟了。
当天晚上,皇太极伪造了两封袁崇焕和后金汗国来往的书信,命人射入德胜门和永定门。第二天一大早,太监拾到了这两封书信,然后交给皇帝朱由检。朱由检阅信后大起疑心,尽管两封信伪造得很拙劣,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对方在行反间计。
正午时分,后金兵团向辽东兵团的驻地进发,袁崇焕率军迎敌。两阵对圆,皇太极请求和袁崇焕在阵前对话。两人如约在阵前相会,皇太极象老朋友一样和袁崇焕打招呼,说了几句无聊的散话后就转身离去,边往回走边回头对袁崇焕点头作神秘状。
这一切都被躲在城楼里的朱由检看得一清二楚。袁崇焕通敌的证据确凿无疑!
当天晚上,已成为后金俘虏的两位明帝国监军太监发现帐外两位女真看守在交头接耳,一会儿听到“皇上已和袁崇焕定下密约,后天佛晓献城,袁军作内心……”说完后看守喝酒庆贺即将到来的“胜利”,灌下几大觥几后便酩酊大醉。两位太监剩机逃走,连夜向皇上报告了袁崇焕的大“阴谋”。
这本是《三国演义》里周瑜计赚将干故事的翻版,可朱由检相信袁崇焕通敌谋叛是事实。
第二天早朝,朱由检传诏袁崇焕晋见。袁崇焕一出现在金銮殿就被锦衣卫逮入诏狱。罪名是擅杀“抗金英雄”毛文龙和通敌卖国!
朱由检根本不听袁崇焕的分辩,就下令把袁崇焕千刀万剐!
袁崇焕的部将祖大寿一听说主帅被擒,当即率领部下星夜回师山海关,准备在关上誓师为袁崇焕讨公道。袁崇焕知道这一情况后,主动给祖大寿写了一封信,劝祖大寿要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千万不能在外敌当前时反抗政府。此时袁崇焕已知道他将被自己挚爱的祖国千刀万剐。
英雄的高风亮节让人扼腕叹息!
袁崇焕临刑时,一定想起了他的前辈岳飞。岳飞临刑时朝中官员虽然没有为其鸣怨,可毕竟有一个韩世忠肯说句公道话,百姓也为之落泪。今天满朝文武都在喊杀;满城百性也要生吃他的肉!!!
袁崇焕行刑的最后一天,北京的天空异常灿烂。天道也对日益走向没落的民族失去了信心和耐心,不再用“六月飞雪”示警于人了。
袁崇焕死后,佃农出身的李自成在陕西米脂举起了反旗,八年后进入明帝国的首都北京,皇帝朱由检去煤山上了吊。明帝国的创始人朱元璋也是佃农出身,历史的巧合让人沉思。
然后满洲人入关打败李自成,成了中国的主人。
如果袁崇焕活着,朱由检不会上吊,满洲人也不可能越过山海关一步。
岳飞死后只二十年就平反昭雪,朝廷发还了当年抄没的家产,五个儿子皆拜爵封官。袁崇焕平反时,当时的人没有一个活在世上,袁的后裔也无从查考,就更不用说归还抄没的家产了。这样的平反又有什么意义呢?

二00五年七月五日
熊飞骏 发表于:2007/5/12 16: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