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小学生的电影:第九章 创新概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8:21:03
第九章  创新概述
《ZZ职场人员创新能力训练》( 2006年08月25日):
“今天,创新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不管使用哪种搜索引擎,键入‘创新’一词,与之相关的条目不下200万条。再到亚马逊网站上检索一番,以创新为主题的书籍竟多达2300余册。”
“美国最近几年各企业年度报告中,‘创新’是当年各企业年报总裁致辞栏目中最常用的词汇。”
“社会已进入资讯时代,科技日新月异,没有一个产品能永远畅销,没有一个人能够永远成功,在‘快鱼吃慢鱼’ 、‘聪明鱼吃笨鱼’的时代,要求个人必须是创新型个人,团队必须是创新型团队,企业必须是创新型企业。”
“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讲: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0天;海尔总裁张瑞敏‘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华为总裁任正非大谈危机管理。这些都不是危言耸听,这就是所谓丛林生存法则——优胜劣汰。你不创新,别人就会超过你,社会和市场就会淘汰你。”
一、创新的含义(P227~228)
1.创新一词的来源与词义的演变
(1)汉语中的“创新”一词源于英语
汉语中的“创新” 一词大约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从英文翻译过来。
(2)英文中的“创新”一词的最初涵义
在英文中,创新一词产生于15世纪。有名词和动词两种用法。根据韦伯斯特词典的解释,其基本涵义是:1、引入新东西新概念,2、制造变化。
英文中,创新(Innovation)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1,更新;2,创造新的东西;3,改变。(3)作为经济学专业术语的“创新”的产生及其含义
创新作为一种理论是在20世纪。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熊彼特(J.A.Schumpter)在其德文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第一次把“创新”引入了经济领域。
熊彼特从经济的角度提出了创新。他认为创新就是企业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以获得“企业家利润”。(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要素组合的生产函数。)
他从企业的角度把“创新”的内容归纳为引进开发新产品(产品创新)、采用新技术(工艺创新)、开辟新市场(市场开拓创新)、获得原材料新供应源(利用开发新资源)和实现企业的新组织形式(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五个方面。
熊彼特认为技术发明不是创新——时代的局限性
* 生产要素是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各种经济资源和条件。也就是构成生产力的各种要素,包括人的要素(劳动者)和物的要素(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称为生产资料,它是人们从事物质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
劳动者: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即物质生产活动中的主体。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脑力。在社会生产中,劳动者必须消耗体力和脑力,这种消耗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即没有劳动者的主体活动,任何社会生产都无法进行。
劳动对象:是指劳动者将自己的主体活动作用于其上的客体因素。在物质生产中,劳动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经过劳动加工的自然资源,如森林、矿藏、海洋生物等;再一类是人类的劳产品,动产品,如棉花、铁、橡胶等。
劳动资料:是指将劳动者的主体作用传导到劳动对象之上的一切物质资料。劳动资料主要包括生产工具、厂房设备、桥梁道路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资料发展状况,标志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程度。尤其是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社会生产进步的测量器。
现在,技术进步也常被视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包括组织土地、资本、劳动力这三种生产要素进行生产、革新,提高企业管理的技能等。
* 函数就是在某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变量Y随着变量X一起变化,而且依赖于X。如果变量X取某个特定的值,Y依确定的关系取相应的值,那么称Y是X的函数。(如果某一个量依赖于另一个量,当后一个量变化时,前一个量也随着变化,那么就把前一个量叫做后一个量的函数。)
(4) 创新一词的广泛应用
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第一次在20世纪50年代把创新引进管理领域,产生了作为管理学专业术语的“创新”。他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
随着创新理论的发展,“创新”向更为广泛的范围应用扩展,不仅包括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也包括体制与机制、经营管理和文化的创新,同时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以及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创新活动。在这些领域,“创新”一词所表达的内涵应该是其原词本义。
现在“创新”两个字扩展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我们讲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经营创新、技术创新、教育创新、分配创新等等。
复旦大学现代哲学研究所所长、博导张汝伦教授曾指出:创新具备以下几种含义:1别人从未做过。也就是说“前无古人”。2别出心裁,也就是说不要哗众取宠  3有重大意义 4增进人类文明 5开辟方向。——《哲学与创新》(讲座)
2.创新的含义
(1)用作普通词的“创新”的含义——引入新东西、新概念、制造新变化。
其中,“新”有三种含义
① 时间意义上的新——“新近”
② 地理意义上的新——当地前所未见
③ 知识产权意义上的新——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
& 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又称“智力成果权”。它是指法律赋予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创造性智力成果所享有的权利。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发现权、发明权、其他科技成果权和著作权等。
& 申请专利的条件
除了“合法”与“无害”外,要求:
一、发明和实用新型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1.新颖性,是指在申请日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在国内公开使用过或者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也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由他人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过申请,并且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中。
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在申请日以前六个月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丧失新颖性:(一)在中国政府主办或者承认的国际展览会上首次展出的;(二)在规定的学术会议或者技术会议上首次发表的;(三)他人未经申请人同意而泄露其内容的。
2.创造性,是指同申请日以前已有的技术相比,该发明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3.实用性,是指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能够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够产生积极效果。
二、外观设计具有新颖性(“一性”)
授予专利权的外观设计,应当同申请日以前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或者国内公开使用过的外观设计不相同和不相近似,并不得与他人在先取得的合法权利相冲突。
(2)用作专业术语的“创新”的含义——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引入新东西、新概念以及制造新变化的过程或行为,或者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引入了新东西、新概念、制造了新变化。(结果)(P231)
“作为专业词,创新具有两个基本特点:其一,世界范围内的第一次;其二,显著性变化。这是判断创新的两个基本标准。”(P230)
这里的“新”是知识产权意义上的“新”
1 知识产权:又称“智力成果权”。它是指法律赋予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创造性智力成果所享有的权利。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发现权、发明权、其他科技成果权和著作权等。
如果从狭义、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创新的含义的话,作为普通词的“创新”可谓广义的创新,而作为专业词的创新可谓狭义的创新。
二、创新的特征(P231)
1.创造性  2.高价值性   3.风险性   4.动态性   5.快速性
按:根据前文所言(“有些创新是无效的,有些创新是负效的。”P231),“高价值性”并非所有创新的特征,而只是“成功创新”的特征。
按:将“快速性”作为创新的一个特性似有不妥。理由如下:
(1)文中指出:“成功创新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快速创新”,显然,“快速性”并非所有创新的特征,也只是成功创新的特征。——以偏概全
(2)并非所有“成功的创新”都是“快速”的。如关于光的学说的创新(例见教材P278,科技创新之难:P373倒3行)——以偏概全,同时也忽视了创新的艰难性。科技创新之难:P373倒3行
三、创新的基本原理 (P232~234)
“创新规律就是创新的基本原理。”
1.抽象思维(P232,参见P304,380~381)
2.形象思维(P233,参见P305)
3.灵感思维(P233,参见P30 8~311)
v 以上对三种思维类型都只是作一般的简介,而没有从其作为创新的基本原理这一角度来加以说明。
4.风险——收益原理(P233)
“创新的风险性”的含义
“创新具有风险——机会的共生性、风险——收益的对称性”
“风险——收益的对称性”:“一般说来,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低风险只能带来低收益。”
“风险——收益的对称性只是一种长期的均衡状态,属于一种准对称。”
5.周期——成本原理(P234)
“技术创新项目的开发周期成本与其起始的时间存在一种递减关系。即对某一技术创新项目,若创新活动的起始时间越晚,则开发周期成本越低。”
“根据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递减原理,创新时间一旦超前,则不确定性加大,需要解决的相关技术问题增多,同时激发消费者潜在需求的难度与工作量加大,使技术的促销费用增加。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当创新周期缩短时,导致技术创新周期的成本增加。”
1 技术创新从投入到产出有一个很长的周期,投入人力、物力和时间很多,耗费相当惊人,但见到的收效的时间却很长,所以好多企业不愿意投入。有资料介绍:一般而言,如果产生一种想法要花1元,则必须花10元钱来研究使其变成一种新的发现或发明;花100元钱进行发展,又必须花100~10000元钱将此产品引进市场① 。(http://frendqy.spaces.live.com/)
@“风险——收益原理”和“周期——成本原理”这两个原理似乎更适合于技术创新。
四、创新的程序  四步  (P234~235)
1.寻找机会   2.提出构想   3.实施创新   4.总结反馈
1所谓反馈就是把放大器的输出量(电压或电流)的一部分或全部,通过一定的方式送到放大器的输入端的过程。
1反馈——将一个系统的输出信号的一部分或全部以一定的方式和路径送回到系统的输入端作为输入信号的一部分,这个作用过程叫反馈 。
1 反馈就是当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的结果返送回来,并把调整后的决策指令信息再输出,从而起到控制作用,以达到预期目的。
五、创新的基本条件(P235)
1.创新精神
凡客观存在的,就称为物质。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称为精神。哲学书里也称为意识。例如喜怒哀乐等。
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 (http://www.datanx.org/nxinfo003/ShowArticle.asp?ArticleID=57)
李嘉诚在被记者问到:为何几十年的成功积累还不如比尔.盖茨的几年暴富?他一方面在感慨“后生可畏”的同时,一方面承认比尔.盖茨掌握了这个年代最为稀缺的资源:创新精神。创新,可以让一个“新品”在一夜之间战胜一个畅销几十年的“名品”,这就是人本社会,就是新经济。(http://hi.baidu.com/thxiuxian/blog/item/9e71190885078ad162d9869b.html)
2.创新者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1)具有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主动开展创新活动的观念和意识,表现为对创新的重视、追求和开展创新活动的兴趣和欲望。的理念和思想状态活动。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新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创新意识包括创新动机、创新兴趣、创新情感和创新意志等。
http://www.datanx.org/nxinfo003/ShowArticle.asp?ArticleID=60
(2)具有勇于开拓进取、敢冒风险的探索精神
(3)具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4)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
(5)具有正确对待失败和成功的心理素质
(6)具有顽强拼搏的战斗精神
1 素质与能力
“人的素质是指在人的先天和后天生理和心理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将人类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内化、积淀于个体身上形成稳定而巩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属性。衡量人的素质标准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好与坏,是指人的素质发挥的作用是否有于社会文明和进步,它是作为价值尺度衡量的;另一个是高与低,是以人类适应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大小来衡量的。
人的素质结构,应该包括身体素质、智能素质和品德素质三个基本方面。身体素质指人体组织器官的健全发育,包括人的体力运动的素质――力量、速度、灵敏、柔韧、耐力等;人的体能――抵御疾患、伤病后的恢复、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等。智能素质,包括知识、智力和能力。个体所掌握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这是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智力素质是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认识活动的那些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综合表现出来的素质,如观察力、注意、判断力等。能力素质是指人们运用知识和智力去从事某项活动或解决实际问题表现出来的素质,如语言表达能力,心智操作能力,鉴赏、表现、创造美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实际工作、劳动能力等。品德素质是指反映个体在处理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时的主观态度及行为表现,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政治素质,指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一个人的政治立场和态度;二是思想素质,指一个人以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三是道德素质,指一个人对他人.对集体、对劳动等的主观态度;四是个性心理素质,如人的情感、意志、性格、爱好等。”
能力——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通常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直接影响活动效率、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例如从事音乐活动既须掌握歌唱、演奏等具体活动方式,又须形成曲调感、节奏感、音乐听觉表象等心理特征。
能力总是和人的某种活动联系在一起并表现在活动之中的。“有的因素,也是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需要的,诸如体力、知识,但不属于个性心理特征,一般不称之为能力。有的个性心理特征如谦逊、勇敢、沉静等也影响着活动的效率,但不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基本条件,也不称为能力,而属性格的范畴”。(湖南师大出版社  徐厚道等编《心理学》P139)
能力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有人还列出一种“创造能力”。
①一般能力:人在各种活动中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即通常所谓智能,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与思维能力。以思维能力为核心。
一般能力“指从事任何活动都不可缺少的认识能力。通常称为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力”。(湖南师大出版社  徐厚道等编《心理学》P  )
“智能是感知、思维、理解、观察、记忆等心理活动在人们行为上的一种反映。”(1983年第一期《文荟》摘自上海《为了孩子》1982第七期《您的孩子智能发育正常吗?》)
②特殊能力:人在各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数学计算能力、文学写能力、音乐绘画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等。“对某一专业领域的活动有特殊意义并在其中显示出来的能力”。(湖南师大出版社  徐厚道等编《心理学》P )
③创造能力——在以获得某种预期的价值为目的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首创意义的能力。其结果或是以全新的方法解决前人未曾解决的问题,或是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成果。(湖南师大出版社  徐厚道等编《心理学》P  )
在西方,一些人力资源学家将构成人才的诸多因质划分为素质和能力,其中,素质包括知识、学历、经验等,而能力则包括执行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潜力等等。他们认为,只有将人才的这些构成因素一一考虑,才能客观、全面地衡量一个人才。但在这些构成人才的诸多因素中,哪个是最为重要的?这些人力资源学家们没有提及也不敢提及。这也造成了后来我们的人事经理们在该给哪些人高薪,该给怎样的高薪的问题上争论不休。如果有人说一个年薪五十万的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是十个年薪五万的人的素质和能力的总和,你会说他幼稚;但如果有人说,一个年薪五十万的人才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年薪五万的人的十倍时,你还会不会笑他?这是一个横向比喻和纵向比喻的不同。在新经济年代,创新始终跟速度联系在一起,是市场竞争的制胜法宝。人们清楚:五十万年薪的人才未必有十倍于五万年薪人才的“料”,但却完全有可能有十倍或者十倍以上于五万年薪的人的发展速度,因为创新这个“不定数”所蕴含的威力是谁也说不清的。要不,韦尔奇不会说:“如果你想让列车再快10公里,你只需加一加马力;而若想使车速增加一倍,你就要更换铁轨了。”
我们认为,在人才的诸多素质中,只有一个是永不落伍,也应第一时间受到考虑的因素,那就是:创新。我们也相信,在未来的社会里只有下面的几种人会受到重视:把全部产品引入市场者;创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者;第一个采用新的经营方式者;开创一个从来没有的市场者;创造出有别于其他人的企业组织形态者。
http://hi.baidu.com/thxiuxian/blog/item/9e71190885078ad162d9869b.html
3.良好的资源条件    (1)资金   (2)人才(人力资源)
1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魏杰教授在分析人力资本社会的企业人才时说,人力资本不是指企业的一般员工,而主要指两种人:一种是企业家,也就是把职能实现新组合的人;一种是技术创新者。这两类人其核心竞争力都是创新。比尔.盖茨有一句名言:“我的企业离破产只有12个月。”他的意思是说,如果企业无法不断地创新进步,也许一年后就不复存在了。企业的不断创新进步靠什么?不就是人才的不断创新进步?
http://hi.baidu.com/thxiuxian/blog/item/9e71190885078ad162d9869b.html
简评:教材关于“创新的基本条件”,如果分开说,并无不妥,而放在一起说,则有些问题。例如,创新精神是否属于创新者的素质要求之一?
六、创新的分类
1.教材所做的分类(P236~240)
(1)发现式创新和发明式创新  (P236) 从新获得的认识的表现形式上分
新获得的认识的表现形式不同
发现式创新
获得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新的知识
属于“是什么”、“为什么”方面的知识,原理、原则性的知识(理论、科学)
是发明式创新的前提条件(P236)
发明式创新
获得关于“如何做”的新知识,,进而设计和创造出现实中还不存在的东西。(应用、技术)
(2)实验性创新和经验性创新    从创新的自觉性程度方面分(P237~238)
实验性创新
高度自觉和理性的设计活动,有明确的目标,有经过周密论证的的设计和试验方案。
是自觉的创新(P238)
经验性创新
指一种自发的活动,创新只是经验活动的一个副产品。
是自发的创新(P238)
(3)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 (P239~240)  “从创新产生的后果来看”
突破性创新
形成了一种“主导设计”
包括主导性的新产品、社会整体性的新体制
只可能在适当的时机,由少数杰出的人才提出某种“主导设计”来实现
渐进性创新
渐进的,不断积累的、个别的和局部的而不是整体的
每一个社会成员经过努力都可以做到。
2.从人类的基本实践形式方面来看,可分为:
(1)理论创新    (2)制度创新    (3)科技创新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及其他创新。”(《论科学技术》第199页)在2001年的“七一”讲话中,他把人类的创新活动进一步划分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三种最基本的形式
从人类社会更长期的发展看,人类的基本实践形式应当是生产实践、社会交往实践和科学实验三种基本形式。生产实践是人类改造自然界以获取物质资料的实践活动;社会交往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中主要表现为对立阶级之间的斗争;科学实验是人类探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发展科学技术的实践活动。不论是生产实践、社会交往实践还是科学实验,都存在着常规性实践和创新实践的区别。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划分与三大实践基本形式,既相互对应、相互联系,又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和认识的升华。
http://www.studa.net/Marxism/060111/16170077-3.html
教材:理论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企业创新、组织创新、知识创新
1 知识创新的类型:1.“知识递进和跃迁”型的知识创新2.“知识融合与变换”型的知识创新(P408)
七、知识经济是创新经济(创新的社会作用)
(一)知识经济的含义(P240)
1.知识经济的含义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知识经济是一种以信息技术和最新科技为支撑、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以知识作为主要资产形式的经济形态。(P243)
2.人类社会的三次浪潮(P241)   未来学大师阿尔温•托夫勒1980年《第三次浪潮》
1
农业革命(农业化浪潮)
进入农业社会
土地为主要财产,人力和畜力耕种为其主要特征
2
工业革命(工业化浪潮)
进入了现代工业社会(?)
蒸汽机、铁路、电话等发明创造,金融市场、国际贸易、城市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为其主要特征
3
信息化浪潮(第三次浪潮)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电子信息技术、基因生命工程、航天航空技术以及海洋科学,所带来社会经济结构和管理方式的变化,在广度和深度、速度上都超过了前两次浪潮
工业社会分为传统的工业社会、现代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瓦特发明蒸汽机为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发明为标志,第三次工业革命: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为内容(P365:)
世界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创造了“知识工作者”一词以指代那些知道如何利用知识来提高生产率的管理者。(P242)
德鲁克认为知识的社会目的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工业革命以前,对知识的探求纯粹是为了知识和智慧本身
第二个阶段:大约从公元1700年开始,随着技术的发明,知识开始有组织、有体系、有目的地应用,这就是所谓的应用知识
第三阶段:19世纪末,(泰勒对工厂实行的科学管理带领人们进入到这一阶段)开始将知识应用于知识本身。德鲁克:“利用知识来找出如何把知识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生产力,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谓的管理。”(P242)
“第四次浪潮”说    梅纳达1996年《第四次浪潮:21世纪的企业》(P243)
梅纳达指出,第三次浪潮的科学技术和全球经济把人与自然的矛盾扒到了极限,财富的积累与社会问题的恶化同时并存与加速,导致人类对物质与精神关系的反思,因此,人类社会即将进入第四次浪潮。第四次浪潮的骨干行业预计为生态环境、教育以及娱乐。
3.知识的类型 (P243)
& 知识是人类经验的总结与概括。
“按其性质分”:
1
知道“是什么”的知识
指关于事实方面知识
归类知识
可以通过读书、听讲和杳看数据库而获得,也可以通过传播而获得。
2
知道“为什么”的知识
指关于原理和规律性方面的知识
3
知道“怎样做”的知识
指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技艺、技巧和能力方面的知识
沉默知识
不显露、比较难于归类和量度的知识。这种知识主要靠实践得到,是社会上深埋的知识,不易从正式的渠道转移。
4
知道“是谁”(谁知道、谁能做)的知识
指谁知道某种事物或事实,谁知道如何做某事的知识,
实际上是关于管理的知识和能力
发现式创新:获得前两类知识    发明式创新:获得第三类知识(P236)
1从知识存在方式看,知识可分为:       (详见P408~409)
(1)默然知识——语言表达的(即难以言传的)、主观的、蕴藏于个体的、体验性的知识
(2)形式知识——能够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即可以言传的)、客观的、理性的知识(P408~409)
& 知识的分类:
著名标准化考试专家桂诗春教授认为,知识可分为两类:
(1)陈述性知识(关于知识本身的科学)
(2)程序性知识——即如何进行认知活动的知识,属于动态的。结果是信息转换,即我们通常讲的能力。
(详见上海教育出版社《语文学习》1991年第四期《审慎地、科学地开展高考题型功能研究——全国高考题型功能专题研讨会综述》)
Δ就内容和作用而言,大致可分为两种形态:
(1)静态的知识(其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可用来解释事物是什么、有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2)动态的知识(是事物使其然的知识,即操作过程的知识。其明显特点就是用来回答需要完成的过程应该怎样来实现,应该怎样来操作)“动态的知识是解决怎么办问题的。它是能力构成中认识方面的基础”。
(《中国教育报》1998年4月11日第四版  潘自由《要特别注意掌握动态的知识》)
(二)知识经济的特征(P243~246)
1.以高新技术为依托(P243)
高新技术具有科学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的特性(P243)
与以往的科学技术不同,高新技术不再以探索知识为目标,而以追求实际效用为目的。(P243)
2.以知识为核心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是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各种经济资源和条件。也就是构成生产力的各种要素,包括人的要素(劳动者)和物的要素(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称为生产资料,它是人们从事物质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
3.以知识生产率为效率标准(P244~245)
知识生产率——生产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技术,转化为产品的效率——知识有用的程度
知识生产率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关键
4.管理的重点在于努力发挥人的创造力
5.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P245)
6.更新知识是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P246)
(三)知识经济的实质——创新 (P246~248)
1.创新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源泉
2.创新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
知识经济赖以生存的资源是无形的信息和知识。(P247)
知识的最大特点是易传播性。
3.知识经济是创新经济   (按:此条可列入“知识经济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