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lime 代码提示:论大学精神及其创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1:29:17
论大学精神及其创新
新闻来源:zjdx 发布时间:2008-7-19 14:33:05 浏览次数:366
关于大学精神的内涵   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精神层次的文化的建设,其目标是,在师生员工长期的教学、科研等实践中,形成一种以大学文化为主体的理想、信念、价值目标和相应的观念体系为代表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而大学精神则是对学校品格、个性、精神、理想、信念、价值观等精神文化建设内容的高度凝练和整合,一般可以用言简意赅且富有哲理的语言形式加以概括和表达,是现代意识与大学个性相结合,能够被广大师生员工普遍认同,并广泛渗透在学校传统、校风、目标追求、道德规范、领导作风、教风学风等方面的群体意识和精神力量。具体来说,大学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大学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指的是大学师生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心理趋向和文化定势,是全体师生或多数师生一致赞同的关于大学意义的终极判断。对于不同性质、不同层次以及不同国家的大学来说,其价值观也不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和基石,文化的所有内容都是在价值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    二是大学理想和目标:在价值观的宏观指导下,大学还必须以国际国内经济、科技、教育发展趋势为引导,以尊重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为保证,以学校自身客观条件为基础,以满足国家需求为目标,脚踏实地地形成自身的发展目标和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并将其灌输到全体师生中去,形成全体师生或大多数师生认可的、并愿意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和目标。    三是大学核心理念:为了实现大学的共同理想和目标,大学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必须大力发展学校各项事业,为了凝心聚力共赴美好前程,必须要求全体师生遵守某些关键信条。如德国柏林大学的大学理念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统一:大学活动的非政治性质与大学建制的国立地位的统一,科学体系的内在完整性和科学对整个文化和社会的批判———启蒙意义的统一,教学和研究的统一。    四是大学组织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办学理念,还必须为目标的实现和组织实施提供强有力的规范和制度的支撑和保证,也就是要形成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纪律性约束——组织信念,使得大多数师生自觉地认识到自身的行为与学校整体目标和任务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并愿意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遵守共同的组织信念。    大学精神的内涵丰富多彩,并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即“价值→目标→手段→规则“层层递进,都是围绕在价值观的指导下如何有效实现共同目标演绎而成的。这种鲜明的目的性使得大学精神内涵的各个方面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大学精神作为大学师生群体在价值认识基础上积淀成的深层心理结构和信念,对于大学师生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确立价值取向和追求、规范行为模式和方式,以及对大学整体的改革、发展和稳定,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这些作用集中体现在它的凝聚、导向、规范、激励、调适、辐的功能上。   关于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创新  大学精神是在实践中孕育生长的,也是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创新发展的,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建设、发展和创新过程。我国高等教育当前正处在一个全面改革创新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大学精神的重塑也成为文化建设中的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这首先是因为我国现代大学对大学精神的培育整体上处于落后状态。众所周知,我国现代大学校园文化自80年代中期逐步兴起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均取得了很大成就。在孕育具有大学个性特质的文化理念、共同价值观、文化氛围,为促进党的教育方针的实现、促进优秀人才的培养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应当说,不少大学形成了具有自身个性和特色的优良传统。但是严格地说,真正形成严格意义上的为大学师生普遍认同的大学精神的高校,还为数不多。因此,大学精神的确立仍然是中国高校普遍需要完成的工作。    其次,大学精神的重塑还在于我们正处于整个社会价值观念不断更新的改革开放大环境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社会结构开始了深刻的转型。与之相适应,社会价值观念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利益原则正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逐步取代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立足于集体和社会本位来建立人生坐标的价值观念。在价值取向、价值目标的选择上,现代人更加注重社会价值、个人价值的有机统一,实现了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元、由依赖顺从向独立自主的转变。   与此同时,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中也存在着一些消极因素,需要加以客观分析。如价值主体的个性化虽然可以增强人们的自立、自强意识,激励人们自主自强、拼搏进取,但也容易产生本位主义、个人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会淡化群体意识,消弱集体主义观念;再比如,价值选择的多样化在客观上拓宽了人们的价值实现渠道,但也容易诱使人们以功利为前提,选择急功近利甚至不择手段的价值实现方式,造成社会价值取向的无序化和道德水准的下滑。这些都反映了我国当前社会价值观念发展的现状和主流,应当也必然会在现代大学的精神建设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和重视。    价值观念是文化观念的基础,也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和支撑。处于价值观念变革之中的现代大学,在大学精神的塑造上,必然要受到这一大的时代背景的制约和影响。为此,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精神的培育与创新必然包含以下内容:    第一、确立“育人为本”与国家利益至上的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文化问题的核心,大学精神重塑与创新的根本,在于时代精神的重建、在于终极价值的重构。而价值重构的一个根本原则是立足于经济基础、服务于经济基础。我国当代所致力于建设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些,大学精神的重塑必须适应并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包含着两种不同的价值原则,一是一般社会主义价值原则,二是一般市场经济价值原则。我们必须把社会主义价值原则与市场经济价值原则的辩证综合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价值取向的根本途径,其中最根本的就是要把主体价值观与工具价值观辩证统一起来。一方面,要以人为本(具体到大学来讲就是要“以育人为本”),确立一种更为适合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价值取向,摒弃单纯地把人当作自然人或经济人或社会人的偏见。以彻底解放人、全面自由地发展人为目的,使人的主体精神得以真正确立起来,成为真正具有健康独立人格、自由意志和主人翁地位,能够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和潜能、实现其个人价值的高素质的人;另一方面,要以国家利益和社会价值的实现为根本目标。    集体主义作为基本原则之一,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轴心和灵魂,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因此,个人也好、集体也罢,都必须以“三个有利于”标准为价值导向检测的根本尺度,以社会贡献和社会责任为直接尺度,正确处理好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竞争与互助、利益与道德、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旗帜鲜明地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    第二,倡导创新精神与追求卓越的信念。    创新精神与追求卓越的信念,这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爱岗敬业精神。这也是现代大学精神所要大力倡导的价值取向之一。大学作为探求未知世界、认识发现真理,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文化支撑的前沿,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创新知识及促进社会发展的光荣使命。这本身就要求现代大学要着力培育和发扬创新和追求卓越的精神。我们说大学的文化创新,其关键点就是创新精神的培养。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提倡艰苦奋斗、勤俭建国,人们只想在前人所创造的物质文明成果上坐享其成、贪图享受、不图进取,那么,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民族,是毫无希望的,没有不走向衰落的。”因此,他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胸怀远大理想并为实现理想开拓进取、执著追求、矢志不渝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卓越的人。同样的道理,只有具有理想主义精神和历史使命感,时刻追求突破、超越和报效社会的大学才能成为一所不辱时代使命的大学。这才是现代大学所应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和价值取向。    第三,发扬科学、民主的理性精神。    科学和民主精神是西方物质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西方精神文化中最为光辉的一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薄弱环节。时至今日,科学与民主精神严格讲来,仍未能在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中真正渗透到灵魂中去。真正让科学与民主在中华大地扎根、生长、结果,要达此目的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大学是社会良知和先进思想文化的集中体现者和发源地、辐射源,但是种种违背科学精神和民主原则的行为还是时有发生。因此,大力倡导科学精神、加强民主与法制教育,不仅是社会全面进步之必然要求,也是大学自身建设和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    大学精神中所应倡导和培育的科学精神,首先应该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也就是实事求是精神,“解放思想,客观唯实,独立思考,实证理性,追求真理”是科学精神的实质;其次,科学精神又是科学本质所要求的真善美统一的精神境界,是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执着追求真理和捍卫真理的崇高精神力量,是科学探索、科学创新和科学发展中的本源性、内禀性之推动力量;同时,科学精神还是“既关注社会发展,更关注人类命运,既追求科学进步,更负载人文理想,务使科技发展更合乎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这样一种“高度的理智精神。”    大学精神中所应倡导和培育的民主精神,首先是科学精神得以弘扬、科学技术得以持久发展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民主精神应当为科学精神和科技发展、为人的创造行为提供一个自由和宽容的环境,营造一个崇尚理性、尊重事实、开放进取、公平宽容、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惧失败、不盲从、不唯上、不畏强权的精神氛围;其次是现代科技成果能够被用来造福大众、造福人类,而不是被少数人用来谋取私利、危害社会及大众利益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重要机制保证;再次,民主精神还是调整和协调社会规范、营造适合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以接纳科学并发挥其在社会功能的有力武器。因此,我们说现代大学理应成为现代民主发展的温床,追求社会民主和大学校园民主进步的重要力量。   第四,确立团队协力创新的组织信念。    大学内部既有群体之分,又有学科专业门类之别,更有同一学科内部甚至门派之争。而大学目标的实现又必须以认识统一、步调一致为前提。因此,在大学精神的塑造中,我们首先要强调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理想与目标,在此前提下,还必须确立一种协力精进、团队创新的组织信念。所谓团队,是指在心理上相互认同、在行为上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在利益上相互关联、互为依存,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结合在一起、具有共同归属感和完整的组织结构的群体。团队精神是现代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大学价值观、实现大学目标的重要精神力量。    马克思曾经形象地阐述:一个提琴手单独演奏,是不需要管理的,一个乐队才需要乐队指挥。指挥的作用在于让乐队全体成员协同动作,从而奏出韵律和谐优美动听的乐曲。大学共同目标的实现,也需要全体师生员工既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战斗力。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群体意识,倡导以天下为己任,把个人与集体、国家融为一体,这是团队精神的重要文化渊源,也是我们当今重塑大学精神中所应发扬光大的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