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th comming手机版:快速提高学习成效二十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2 01:08:03
朋友,你傻吗?痴呆吗?思维迟钝吗?回答若是一个字——“不”的话,哪你为什么对读书学习不感兴趣,有的甚至厌恶读书?为什么有的人自己很愿学习,且也用功不少,天天从早到晚,甚至挑灯夜战,啃书本、做习题,然而成绩就是上不去?原因何在?客观地讲,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遗传因素、学习环境、生活条件、个人爱好和学习态度等等等等。而我则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莫过于四个字——方法问题。“方法问题”又不外乎两方面:一是客观方面,客观原因又是多方面的,而最主要的是——老师教不得法,即老师教的方法不当,或教的不得要领;二是主观原因——学生学不得法,即学生本人没有找到很好的学习方法,或说是没有积极主动认真细致地学习,没有真正学懂弄通。凭心而论,这两方原因不能简单怪罪于教师或学生任何一方。但是,北京有位人称知心姐姐的著名教育家卢勤曾经讲过,“只有不会教书的老师,没有不愿听课而教不好的学生。”此话不无道理。试想,如果教师责任心强,钻研深刻,准备充分,方法得当,讲课生动幽默,且能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那他(她)的学生一定会被牢牢吸引,也就必然会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兴趣。于是老师教得轻松愉快,心情舒畅。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学有所获。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学生学习成绩一定会提高得很快。   诚然,老师的作用固然重要,然而,学生自己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视。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毛泽东同志说过:“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和学也是如此。如果老师教得再好,而学生就是不学,那也无济于事。只有老师认真负责,教学有方,学生主观努力,方法得当,那学生的成绩才会好。   本人现就自己的学习、实践及体会,总结出《快速提高读书成效二十法》,以求给有关家长和学生作些借鉴,力争给求学者既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亦即解决读书的“方法”问题,尽可能使厌学者或成绩较差者快速走出困境。同时使那些很愿学习,且也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而学习成绩上不去的读书人,又快又好地提高学习成效。   1、归纳法   归纳法,也可称紧缩法。所谓“归纳”,即归拢并使之有条理。此法是将有关“臃肿”,复杂的知识内容,进行梳理归拢,挤去“水分”,然后选其“精华”,进行记忆,从而获得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例如,学习地理知识时,怎样高效牢记我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和特区名称?有的人靠一一死记硬背,那一定得花费较多时间,且不易记牢。如果采取梳理归纳即紧缩的方法,那效果肯定好得多。如将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区名称进行梳理归纳编排,得出如下四句顺口溜:   两湖广特两河山,   云贵川藏陕青甘,   重宁四江吉安福,   台北上天内海疆。   倘若作些简要讲析,即:   第一句中,“两湖广特”,即“两湖”、“两广”和“两特”。“两湖”具体指湖南、湖北省;“两广”指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两特”指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两河山”,即“两河”和“两山”。 “两河”指河南、河北省;“两山”指山东和山西省。(第一句包含十省、区)   第二句中,“云”指云南省;“贵”指贵州省;“川”指四川省;“藏”指西藏自治区;“陕”指陕西省;“青”指青海省;“甘”指甘肃省。(第二句包含七省、区)   第三句中,“重”指重庆市。同时“重”还赋予它“重复”即“二”或“两”的含义。“重宁”即“两宁”,指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辽宁省。“四江”指江西、浙江、江苏和黑龙江省;“吉”指吉林省;“安”指安徽省;“福”指福建省。(第三句包含十省、市、区)   第四句中,“台”指台湾省;“北”指北京市;“上”指上海市;“天”指天津市;“内”指内蒙古自治区;“海”指海南省;“疆”指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第四句包含七省、市、区)   采取以上归纳法熟记全国省、市、自治区及特区名称,效果极佳,甚至终生难忘!以后要数说,多则几分钟,少则只需几秒钟,同样,以此方法熟记类似知识,效果一定非常好。   还如,学习时事政治中的有关知识——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些人认为难以熟记“三个代表”的全部内容。其实,我们首先只要进行熟读,接着利用“归纳法”对“三个代表”的内容逐步“缩水”,然后每句话中精取一字,第一句中取生产力的“生”;第二句取文化的“文”;第三句取利益的“利”,最后用“谐音法”(后面有专述)——孙(生)、文(文)丽(利)加以记忆。孙文原是中国女子足球队队长,孙文稍加化装,就很美丽。(如果碰巧本班或自己周围有熟悉的人叫孙文利的就更好,记忆效果更佳。)这样,先记住孙文丽(生、文、利)三字,然后返回对“生”、“文”、“利”三字进行扩充、恢复,即可记住“三个代表”的全部内容。   再如学习有关历史知识。毛泽东同志于1935年12月27日,在陕北瓦窖堡党的积极分子会议上所作的报告《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曾经写到:“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要想记住“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我们不需全文死记,只要用“许多鸡”(书、队、机)三字即可解决,事实上长征途中天上确有许多敌人的飞机在不停的轰炸。   这里不妨再讲一个中国最短的起诉书和判决书的故事。一份起诉书仅仅12个字,一份判决书仅只1个字。起诉书要表达的是有一个寡妇,其公爹(丈夫的父亲)身体很健壮,小叔子(丈夫的弟弟)已长大成人,寡妇想改嫁,公爹家人不同意。不改嫁作为一个寡妇还要独撑户门,既要上山砍柴、摘果,又要下田种、收庄稼。同时不改嫁又难免外人有闲言秽语。因为一方面公爹身体强壮,一方面小叔子已长大成人,即便寡妇自己再正派守贞洁,那也是“寡妇门前是非多”,容易让人产生疑心。过去有种说法叫“瓜田不纳履,果树不整冠”——说的是人到别人瓜田里不要拔鞋,在别人长满果子的树下不要整理帽子,否则别人会怀疑你有偷窃行为。为了改变现状,寡妇毅然决然提起诉讼,起诉书是这样写的:“公壮叔大,瓜田李下,嫁与不嫁?”判官经升堂(开庭)查明原由后作出一个字的判决——“嫁!”可见如此起诉书和判决书是何等精炼简捷。这就是“归纳”、“紧缩”的功劳。   在记数学公式   (a+b)2=a2+2ab+b2   (a-b)2=a2-2ab+b2   时,我们不需死记硬背,只要归纳这两公式的规律即可编出简单口决:首平方,尾平方,两倍乘积在中央,符号想想有答案。   以上举例可以说明使用归纳(紧缩)法能帮助我们快速高效掌握有关知识,而且能够终生难忘,还可以代代相传而受益。   2、钻研法   钻研法,即对所学的知识应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弄懂弄通。只有真正吃透了才能学得好,记得牢。   例如,在学习生字“休”的时候,教师一般只写出拼音(xīu),再带读几遍,然后简单教怎么写,这样几乎就完事了。但作为学生则可动脑筋进行钻研。即“休”字的右半部分是“木”,“木”也可看作是一棵树。左边单人傍(“亻”)表示是个人。人站(靠)在树傍边干什么?不就是休息么!如此“休”字就记牢了。   下次老师在教“体”字时,学生可在研究“休”字的基础上再进行钻研,即“体”字右边的“木”字下面的“一”横可看作是一个人睡在木头里。过去人死了是棺葬,即将死人的尸放进木制的棺材里,这样就成了体(尸体),如此“体”字自然而然地熟记了。于是“休”和“体”就不易混淆了。   再如,懵懂的“懵”字,很多人在老师教过后就忘了,不仅不会读,写就更不会。如果我们稍加钻研,相信一定会牢牢记住。即,“懵”的边傍是竖心傍。竖心傍代表人的心。可见这个人有“心”,但为什么有心的人还懵懂不聪明呢?因为虽有心,但心长在傍边,即心长歪了。此人心长歪了,眼睛怎样呢?从“懵”子的右下部分可以看出此人有眼,即“目”( 目即代表眼睛),但是此人目(眼睛)的上面有“冖”所盖。“冖”表示房子,眼睛被房子盖住,肯定看不远。人只有心明眼亮才聪明。再加之上面还加盖了“四”层,盖了四层什么呢?——草(“艹”代表草)。可想,此人虽有“心”,但长歪了,虽有“目”,但被遮盖,且盖有四层之多,可见此人当然不聪明,他懵懵懂懂也就不足为怪了。如此“懵”字就记牢了。   还如在学习“廖”字时,此字笔划比较多,对于初学者而言,难记难写。到不如自己动点脑子:一点一横左一甩(“广”字头出来了);拐个弯儿甩两甩,拐个弯儿甩两甩(两个“习”出来了);左一甩,右一甩(“人”字出来了);一甩一甩又一甩(“廖”字的最下半部分写完了)。“廖”字还可打成字迷:“一点一横长,一撇向西扬,习字对习字,人字胯下打三枪。”学生以此方法在上、放学途中照此吟唱,深信终生不会忘记“廖”字的读法和写法。   还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本来用的是“到”,王安石写完后认为“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 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后来许多谈炼字的文章,都以他为例。   记得有一次在出差途中,同车的一个朋友说有一对联的上联至今无人对出下联,上联是:“好女子何人可配?”   同车的另一人听后便在车上认真思考、琢磨,不到半小时,说出了下联:“明日月射身寸长!”此下联虽然不是百分之百的考究、完美,但至少可将“明日月”来对上联的“好女子”。“好女子”中的“好”可拆成“女”和“子”,“女”和“子”是同类,只是性别不同而已。而 “明”则可拆成“日”和“月”,“日”和“月”也属同类,只是白天与晚上之分。上联的“何”可拆成“人”和“可”。而下联的“射”可拆成“身”和“寸”,无论是太阳,还是月亮,照射大地上的人,那人身不只有寸那样长吗?!所以用“射身寸长”来对上联的“何人可配”。   之所以在此提及这件事,只是说明不管何时,遇到任何难事,都不要轻易放弃,而应认真钻研。   传说郑板桥小时,有次跟着老师郊游,走过一座小桥时,发现桥下有具少女的尸体。老师即兴吟诗一首:   二八女多娇,   风吹落小桥。   三魂随水转,   七魄泛波涛。   郑板桥听了,不是对老师的诗盲目叫好,而是向老师提出不少问题:“老师,你认识这个少女吗?”“不认识。”“你知道她怎么落水的吗?”“不知道。”“我们不认识这个少女,也不知道她是怎么掉到桥下的,诗中怎么说她16岁?怎么认定她是被风吹下桥去的?什么时候看见‘三魂七魄’随着波涛打转呢?”   这首诗由于老师即兴而发,随口而出,没有认真考究,经郑板桥这一问,也感到诗句破绽百出,为考考学生,便说:“问得好,依你之见这首诗应该怎么改呢?”郑板桥认真思索了一番,说是不是这样改:   谁家女多娇?   何故落小桥?   青丝随水转,   粉脸泛波涛。   这一改,原诗的纰漏没有了,还基本上保持了原诗的面貌。   板桥的老师为自己能有这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好学生非常高兴。   3、自信法   自信法,所谓自信,即自己相信自己。人做任何事,首先要自己相信自己。许多优秀运动员、科学家的深刻体会是必须坚持自信。我们在现实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往往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如果自己能够战胜自己,即自已非常坚强自信,那事已成功一半。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两个8斤的瓶,各装8斤酒(两瓶均已装满),现有四人来喝,要求平均喝。规则是,不能用秤称,不能用尺量,不能用绳系,不能用比较法和估计法,只能使用一只能装3斤酒的空碗(碗被倒满即为3斤)。另外,四个人的嘴和肚子可以作为容器,但每人不能超过4斤。问怎样才能按要求喝出正确答案?(答案附后,见答题一)   对于此题,不会“倒”(喝)的人开始多次倒(喝)不出正确结果,往往出现“死胡同”。但只要有自信,努力坚持下去,多试几次,就一定能成功。一旦倒成功,自己则异常兴奋,甚至摩拳擦掌,拍大腿,蹦起来,叫起来,很有成就感,自信心就一定会进一步增强。往后遇到其他类似问题,都会回想起此事——只要坚持不抛弃,不放弃,就一定会赢得成功。   再如,有这样一个算术题:三个5,一个1,用加减乘除的方法(不可平方开方),使答案等于24。要求每个数至少用一次,但又不能重复使用。(答案附后,见答题二)   此题看似简单,但很多没有做过的学生甚至大学生反复多次都算不出正确答案(即算不出来)。一旦算出来,颇有成就感,而且在往后遇到类似问题时往往能起到启示作用。另外,有时在茶余饭后,工作之余,朋友聚会或聊天时,将此题说出,让大家算算,既能调节活跃气氛,又能展示才华智慧,真是乐在其中,幸福无比。   4、联想法   联想法,是由此而想到另外。这里带有触景生情,触类傍通,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含义。通过联想其他,可以帮助自己找回记忆,解决眼前问题。   比如在学“夫”字时,可从“人”字想起,天下最有本事的莫过于“人”。管人的即控制人的,也就是在“人”字上加“一”即为“大”(人)。比“大”还大的即在“大”字顶上加“一”就是“天”。过去人们常说:“人定胜天”,这就说明天是很大的。冲破天的即为“夫”,故封建社会“丈夫”地位很高。这样以来,由“人”想到“大”,由“大”想到“天”,由“天”想到“夫”,知识面无意中扩大了。即便说“人”、“大”、“天”三字简单,至少此时又复习了一遍,温故而知新。   中国的汉字较为复杂,含义丰富。许多字词都有自己的本义,引申义,还有的有比喻义,以及一字多音多义,有的还有些特殊情况等等。   如在学“射”字时,可联想到“矮”字。老师可发挥开来讲(学生自己也可琢磨),“射”和“矮”二字的含义和读音可能是互错。何以见得?从此二字的本身可以看出,这两字都是会意字。“射”字应读ǎi(矮)。因为“射”字为左右结构,左边为身,右为寸,如果一个人的身体只有一寸长,此人不是很矮么?!再说“矮”字,此字应读shè(射)。因为“矮”字也是左右结构,左边为“矢”,“矢”在古汉语中表示“箭”。有一成语叫“有的放矢”,意思是对着“靶子”(的)射“箭”(矢)。矮字的右边为“委”,“委”字在词典中是“曲折”的意思。委曲即为弯弯曲曲。可想,将“箭”(矢)放在(靠近)“委”(弯曲)的物体(弓)上,手一拉不就是“射”么?!可见此二字的读音和含义是互错。但是历史上曾经有人说过,谬论流传千遍便成为真理。过去既然错了,而且成为历史,也已被古今之人所接受,那么也就将错就错,永久地错下去罢了。之所以分析前面这些,目的是帮助我们牢固掌握“射”和“矮”。   在讲“牛”字时,可联想到“半”字。此二字的含义和读音也可能是互错。其实“牛”是长两只角,即“半”字上头的一点一撇,所以现实的“半”应读“niú(牛)”,也应代表“牛”。而现实读“牛”的本应读“bàn(半)”,因为“二”的一半即为“一”,现实的“牛”字上头只有“一”撇,即一半,所以人们认为此二字是互错不无道理。   在学习尿(niào)字时,我们应联想到尿(suī)字。有一次,几个同事在一起谈工作,突然有一人提出去拉尿(suī)。当场有人说此人不文明,怎么能说拉尿(suī)呢!其实“尿(suī)”字在字、词典中都有,拉尿(suī)的说法完全正确无误,说此人不文明的人实际是自己无知。   还如,“重”字,此字不应读zhòn,而应读“远”。理由何在?“重”字是上下结构,上为“千”,下是“里”,古代没有现代交通工具,要走一千里路难道不算远(重)吗?   还有“出”字。此字不应读chù,而应读zhòn(重)。可想“出”字是两个“山”叠起来,“山”本来就很重,两“山”相叠不是重上加重么?!   但是,无论是现代汉语中的“重”也好,“出”也罢,既然约定俗成,大家均已接受,且习以为常,也就“听之任之”了。   因此,在使用或答题中倘若碰到要用“射”,或“矮”,或“牛”,或“半”,或“尿”,或“重”,或“出”等等字词时,假如一时记不起,写不到,那可通过联想,对过去老师讲课时所讲或自己琢磨的加以回忆——哦,原来老师曾讲过“射”与“矮”互错的故事……从而达到由此及彼而联想出正确答案来。   还有一些知识,应通过素质教育的层面加以扩充,亦即通过联想获得较大的知识空间。如日光灯管的作用——可用作照明;装饰;当不锈钢管晾毛巾;当小竹棍取高处物品;有时可当拐杖;有时可用来自卫而回击侵害者;还可用作舞台表演的道具等等。如此以来,知识学活。   5、谐音法   谐音法,是根据知识点的读音,联系到自己熟知或有趣的事与物,从而获得较好学习效果。   过去有一典故,说的是有一位老母的孩儿出外读书,放假后孩儿未回。一天晚上,老母梦见自己与儿子分梨子吃。第二天清晨,老母找到“圆梦”先生,请予解释。此“圆梦”先生听后只是摆头,说是大事不妙:“你家将有大祸,你梦见母子分梨(分离),即有人要离开人世”。此老母听后一路嚎啕大哭。途中,有一位拆字先生见此老母大哭,便问其故。老母将做梦及“圆梦”先生所讲的全部经过说给拆字先生听。拆字先生稍加思索,拍着大腿说:“老人家,此梦不是坏事是好梦啊?”老母问拆字先生怎是好梦呢?拆字先生说:“你做梦与儿分梨吃,你想,用刀将梨切开,不是立即见到了梨子里面的籽么?可见你马上可以见到你(梨)儿子(籽)了。果不其然,当老母回到家时,儿子已坐在家中了。这就是运用谐音来解的梦。   还例如,在学习记忆数学圆周率兀等于3.1415926时,我们不妨画出一座高山,山顶上再画一个寺(庙),寺里面有一壶酒和2(两)肉,然后得出:   “山顶一寺一壶酒2(两)肉”。   亦即  3  .1 4 1 5 9 2 6。   再如,在学习历史知识时,记忆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生活年代。屈原出生于公元前340年,卒于公元前278年。众所周知,每逢端午节时,为纪念屈原,各地都会吃粽子、米粑、鸡蛋和鸭蛋。粽子和粑的共同特点是一难做(比较麻烦),二难煮(蒸),因为煮蒸时间比较长。在煮蒸的过程中,谁往往迫不及待,想要吃呢?当然是孩儿们。即孩儿要吃粑,于是得出“儿吃粑”,亦即278,吃时当然是孩儿最先(前)吃,所以是“前278”亦即公元前278年。除了吃粽子和粑,孩儿们还要吃“0”(蛋)。吃几个?吃3至4个,综合起来就是“340”,当然又是孩儿先吃,所以前(公元前)340也就应运而生了。倘若再细一点,或加固一点,可算出屈原活了62岁,这样,你只要记住278(儿吃粑),或340中的任意一组数字,然后通过加减62便得出完整而正确的屈原生活年代。   还如大教育家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逝世,享年72岁。要记他的出生日——551.9.28,用谐音方法可说成是“呜呜咦,救儿吧!”,即孩儿的哭啼声。哭“呜呜咦”时,还可做做动作,用手横擦两眼的泪,且反复几次,嘴里不停的念——“呜呜咦,救儿吧!”(551.9.28)。如此讲课,颇是生动。为何以此哭声,因为孔子出生在我国春秋末期,当时到处是战争,哪有孩儿见了战争不哭的?!他逝世 的日子是“479.4.11”。过去老人逝世即白喜事要大操大办,大吃大喝,“479”即“死吃(吃,九江话读“弃”)酒”,而且吃了还“死要要”(4.11)。以此方法,深信记得住。考试时万一想不起,还可运用联想法,想想老师讲课时的动作——手擦泪,嘴哼“呜呜咦……”要注意的是,生的数字大于死的数字,那“公元前”三字一定不能忘!   还比如,现代汉语中词分两大类,即实词与虚词。实词又分为数、量、代、动、名和形容词。虚词又分为介、副、连、叹和助词。怎样记得牢,自己可编些小故事……然后得出实词——塑(数词)料(量词)袋(代词)动(动词)民(名词)心(形容词);虚词——姐(介词)夫(副词)粘(连词)糖(叹词)助(词)。   还有,记电话号码8257446(八个二百五吃四次肉)。记8251349(八个二百五一餐四两酒)   6、活学法   活学法,是将一些应死记的知识通过变通方法而灵活掌握和运用的一种方法。知识应学活,而且应活学活用,能举一反三。知识学不活,效果肯定不佳。曾听说有这样一个典故,一个很有钱的大财主,他的儿子很不会读书,一连上了三个一年级,可是始终连“一”字都不会认。于是财主张贴告示:“一年内,谁能将吾儿教会认‘一’字,吾将赏他100担大米”。有一位老教书匠,认为自己财运到了,心想:一年的时间教一个学生认一个 “一”字,那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么?!于是他撕下“告示”,来到财主家教孩子。一年下来,这孩子无论是横“一”(汉语的一),还是竖“1”(阿拉伯数字的1),认得准确无误,脱口而出!年底时老教书匠禀告财主,说自己已经教这孩子熟认“一”了。财主顺手拿起旁边的一根扁担,往地上一扔,问孩子这是什么字,孩子说:“老师没教过”。财主怒言:“我儿根本没有学会,你怎能说熟认了呢?”老教书匠辛辛苦苦教一年,一粒米没得到。此故事说的是读书人学得不活,教书的人也未教活,其实这“扁担”就是稍为变了一点形的“一”字啊!   代数 =C中,如果要求出B等于什么?一般人是用死办法死记硬背,即B= 。其实我们只要稍动脑子就不必死记硬背了。方法是把A当作6,把B当3;那C当然就是2。由此以来,如果求3即B,则3(B)= 。如果求6(A),则6(A)=2(C)×3(B)。这样,通过简单灵活的方法,解决花时间精力而去死记硬背,甚至效果不一定很好的问题。(当然,记忆力强的可不用此法。)   物理知识中的作用力公式F= M·A ,同样可以采取以上灵活方式进行代替,而不用死记,即6 (F)=3 (M)×2 (A),若求3 (M)等于什么?3(M)=6 (F)÷2 (A)   学习地理知识时,我国有多少个民族?教材上写得清清楚楚。一般老师讲课时也会再三强调这一知识点——我国有“56”个民族。但当考试题出的是“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的填空题时,往往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答题是错的,将答案写成“56”(个)。答完题后,学生自己检查时还回忆到书本上写的是“56” 个民族,老师讲课时强调这一知识点时也讲是56个。初看似乎真的很正确,检查也查不出错误来。这其中原因至少有三:一是老师讲课死板,只知道照本宣科,不知道灵活机动。如果老师讲课重点提示一下,——“56”个民族是对的,其中人数最多的民族是什么民族?有多少个?少数民族有多少个呢?假如真的如此讲了,那学生当然不会轻易犯前面的低级错误。二是学生学得呆板,不能将最大即人数最多的一个民族和少数民族分开记忆。三是考试时有的学生审题粗心。乍看似乎这个题非常简单,只看到要填多少个民族,而未细看题中的“少数”二字,从而导致答题结果出错。   知识学活了,运用就自如。这里不妨说个小故事。说的是有一年的深冬,一农户李某种到地里的麦种被邻居刘某家的猪吃了,但邻居刘某不同意赔偿损失。于是李某找到一位写状纸的先生,要求帮助写一诉状。先生不加思索,提笔就来:“寒冬腊月,有猪吃麦,猪吃了麦种,人吃的冇得”。判官通知刘某答辩,刘某同样找到这位写状纸的先生,要求写一份自己没有赔偿义务的答辩状。这位先生灵机一动写出:“三九和四九,尖刀不入土,人都不敢出世(外),哪有猪在外走!”可见“活”即灵活的作用何其大啊!   7、利刺法   利刺法,“利”,指利用和接受。“刺”这里指使人激动。利刺法,即利用别人对自己的刺激,来鞭策自己的一种特殊方法。利刺法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当人受到斥责、训教、讽刺、挖苦、打击,从而使人精神感到受挫或打击时,要学会利用这种刺激,即反其道而行之。另一方面是指受到褒奖、肯定、鼓励时,不能忘乎所以,而应百尺竿头,加倍努力,将受到的褒奖、肯定和鼓励当作新的动力源泉。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受到反面的刺激往往一蹶不起,垂头丧气,甚至破罐破摔,自暴自弃。其实这是大可不必,受到别人反面刺激的人此时应想到——人气我不气,我气中人计。同时做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自己保持清醒,振作精神,狠下决心,重新启程,以实际的成功业绩,作出证明。深信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到底,持之以恒,就没有爬不上的坡,过不了的河,闯不过的海,扑不灭的火!   我的切身体会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记得一九七四年我高中毕业,当时是文化革命的后期,高中毕业不能考大学,而只能回乡务农。在务农期间的一天下午间息时,同生产队的另一名男青年在聊天时指着我鼻子说:“你张某人要能吃上商品粮(当时吃商品粮高人一等)而出外工作,那你拉人高一堆的屎我都把它吃掉!”此话语气之重,情感之浓,打击之大,刺人之痛,真是难以言表。但我听罢此言,暗下决心。自己白天上工(务农),夜晚自习,(当时还没有高考,全部是工农兵推荐上大学),但我想有知识终会有作为。后来到了一九七七年,我国改革了招生制度,恢复了高考,上大中专院校要进行考试。机会终于来了。七七年的考试,我终于被录取了。事隔十几年之后,我经过不懈努力学习和工作,走上了一个基层法院常务副院长的岗位。当年聊天说我不可能“出外工作”的那位男青年(当然如今也不小了)仍在农村。他女儿还不错,读上了中专。毕业后没有工作,他们找到我,经过努力,我帮这女青年找到一份工作。事情办妥后,当年的那男青年自己主动半玩半真地说:“你记得我的话么?我说你不可能出外工作,要不是我当年从反面刺激你,你哪有今天的地位哟!”说得我有些哭笑不得。事实上从某种角度上讲,也的确是他当时的话深深刺痛了我的心!迫使我忘我奋发,努力进取,从而获得点点成功。   关于正面刺激,此不多述,可见“鼓励法”的相关内容。   8、仔细法   仔细法,主要是针对一些毛手毛脚,粗心大意的人而言。要求学习者必须细心认真。有的学生不是不懂,不是不会,而是不细心,欠认真。诸如将符号看错,比如把13+5算成等于8;将26-20算成等于46;将6×3算成等于9。将100÷25算成等于125,这在小学生中间是屡见不鲜。   例如写汉字“缠”时,有的人往往“厂”字上头少写一点;“染”字的“九”字里经常多写一点;“纸”字右边的“氏”字底下多写一点; “低”字右边的“氏”字下边少写一点;老师您好的“您”的拼音经常有人写成níng,即多写了后鼻音“g”;还有人写字喜欢随手带笔,如写“大”字时,往往在“大”字右上头加一点,变成了——犬。将某某大会写成某某犬会,这样很是问题。   再如数学中6除3,有人将其写成6÷3。事实上6除3应写成3÷6;6除“以” 3才能写成6÷3。这里虽只隔一个“以”字,但结果完全相反,因为将6除3写成6÷3,实际是将“除数”的6误写成“被除数”。   还如,有人曾经打过一迷语:“太字少一点,请问是何字?如果认为是大字,那你不是真秀才,而是假秀才”。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字迷,很多有学问的高材生一时都猜不出来,究其因是没有仔细研究。其实只要稍加细心,正确答案便显而易见。(答案附后,见答题三)   还比如,化学书上“水”的分子式本来正确写法是H2O,因为氢的化合价是1,氧的化合价是2。然而不少人因为不仔细而将水的分子式写成HO2,由此带来的结果当然是错的。   还有,问汉字“象”有多少笔划组成?有相当数量的人,包括一些大学生,甚至一些语文老师回答是12画。这一答案正确吗?实际是错的。这其中不是说大学生、老师写不到“象”这个字,只是他们在初学时可能不是很仔细,很认真,很扎实。长大后写字又比较潦草,久而久之,本是11画的“象”字误答成12画。   还有鼻子的“鼻”,善于的“善 ”等字的写法,有相当的人写不准确。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可见,学习任何知识都必须仔细认真。不仅学习必须认真,就连日常生活中的事也都必须认真对待。否则就会出差错,有的甚至导致严重后果的产生。这里有一真实事例——   李某因急需资金而向刘某借款人民币十万元。当时李某出具借条一张给刘某,借条上注明了借款十万元和还款时间。借款期满后,李某未还款钱,刘某便上门找到李某,要求李某还清借款。李某说现时手头无钱,过几天再还。五天后,李某带了三万元现金到刘某家将此三万元还给刘某。李某在刘某收款后要求刘某写一收条,刘某随意说:“你原来写了借条在我这里,你还了三万我会认帐的。”李某说:“那你把我写的借条拿出来,我在借条上写几个字”。刘某在家拿出李某的借条。李某在借条下方补充写到:“还欠款三万元整”,并签下时间和自己的姓名。一年后,李某没有归还所欠剩下的七万元。在多次催讨无果的情况下,刘某将李某告到法院,要求李某偿还欠款七万元及利息。李某在答辩时称:“借款十万元属实,但我于某年某月某日亲自归还现金七万元,剩下还欠三万元。如不信,以我欠条为证。”此时的刘某被李某气得晕头转向,明明自己是借十万元给李某,李某虽还了部分,但仅仅只还三万元。而且李某自己还在原来的借条上补充写到“还欠款三万元。”而李某始终咬定自己只欠三万元。因为自己补充写到“还(hái)欠款三万元”。刘某说李某写的是还(huán)欠款三万元,双方为此争论不休。从汉语字词典含义角度解释,“还”(hái)字表示“现象继续存在或动作继续进行”。而“还”(huán)则表示“返回原来的地方或恢复原来的状态,以及归还”的意思。字是同一个,仅仅读音不同,含义差距却巨大。可见这一字值四万元啊!不认真细致做任何一件事,其结果不利学习、工作和生活。   9、咨询法   咨询法,所谓咨就是与人商量。咨询在这里的意思是向他人询问讨教。人不可能知晓万事万物。说一个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类和空气,那完全是骗人的鬼话。人无完人,这是客观的、真实的。人对自己不知晓的知识,怎么办?答案就是两个字——学习。中国有句俗语:“活到老,学到老,八十岁,还嫌少”。这就说明学习的重要。学习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之一就是主动请教咨询。古语说得好:“三人同行,必有我师”。的确如此,就连路边的乞丐也有他们的优点。不是么?他们虽然缺衣少食,但他们宁可挨饿受冻,仍然一不偷,二不抢,三不骗,这不就是乞丐们的优点所在么!更何况“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想学习的人都应向他们咨询讨教。   咨询法是最经济,最实惠,最快捷的一种学习方法。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了什么难题和不懂不知的,及时向身边的人咨询求教,往往能及时得到答案,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哪怕是某一个字写不到,请问身边的人比查字典快得多,而且通过他人的讲解记忆的效果还深刻得多。所以作为学生,凡有不懂的,都应及时询问同学、老师、父母,以及求教身边可以咨询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增长更多的知识。   人们常说:“处处留意皆学问。”既然到处有学问,就应学,就应问。只有这样,自己才能长学问。   不过向他人咨询请教时应注意基本礼节,切不可胡乱客气。如有一青年因某一问题弄不明白而向一资深长者请教,见面开头一句:“某某老师,我向您不耻下问来了”。资深长者听见此话,不知说何为好。“不耻下问”是何意?是“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的意思。请教者却把意思搞反了。这样弄得双方很是尴尬。   10、收查法   收查法,所谓收查,即分为收和查。收就是广泛地收集整理。有些资料、知识在当时看来似乎作用不大,表面看来,甚至几乎没有什么作用,但到了一定时候或是碰到了某一问题时往往能派上用场。正如古人说得好:“书到用时方恨少。”查就是在需要的时候及时认真查阅。哪怕是一个词、一个字,哪怕是盛夏的中午、严寒的深夜,都应及时予以查阅,决不把疑惑和问题留在第二天!   在此方面,我的切身体会颇多。此举一例。如有些案例,是应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还是驳回原告的起诉或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这类问题比较复杂,比较难以弄清。后来我先后发现《人民司法》和《人民法院报》于2001年11月、2003年9月、2004年11月和2006年6月登载过学者的相关文章,及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解释,我将这些杂志和报纸细心收藏,且将文章题目抄录在自编的“索引”本子上。2007年,我们遇上一个真实案例。很多人不知如何处理。针对此案,我仔细查阅以前收集的资料,反复认真进行研讨,然后写出分析文章,全文如下:   2005年6月1日,南昌某制药厂(以下简称制药厂)与九江某大药房(以下简称大药房)签订药品购销合同。合同约定,制药厂自2005年7月1日至2008年7月1日,确保每月15日前供给大药房5万元药品,药品品种及数量由大药房根据销量而定。大药房必须在货到验收合格当天将款如数付清。合同签订后,双方均能按合同约定履行各自义务。2006年10月15日,制药厂派员又将当月价值5万元的药品送至大药房。大药房验货员刘晓晓验完药品后告知制药厂送货员,“我们经理和财会人员出国考察,尚未归来,此次货款要待他们回来后才能给付。”制药厂送货员将此情用电话向厂长汇报。厂长指示送货员,要大药房验收员写张欠5万元货款的欠条。大药房验收员刘晓晓便按送货员要求出具欠制药厂药品款5万元的欠条,欠条落尾处写有刘晓晓。嗣后,制药厂多次向大药房催讨,大药房经理均以暂时资金周转困难为由未付。无奈,制药厂于2007年4月23日凭借刘晓晓出具的欠条将刘晓晓作为被告起诉到法院。刘晓晓在法院开庭时答辩称,此欠条虽为自己所写,落尾的名字也是自己的,但此款不是自己个人所欠,而是大药房所欠。开庭时传证人即大药房经理出庭作证,该经理证实并承认此款不是刘晓晓个人所欠,而是大药房所欠。庭审中原、被告各执已见。原告不同意撤诉,被告不同意调解。在讨论此案时意见发生分歧。对于本案究竟是应支持原告诉讼请求,还是应予驳回?若是驳回,是裁定驳回原告的起诉,还是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第一种意见认为,本案应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即判决被告给付欠款5万元。理由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七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这里的“事实”包括法律事实和客观事实。在一般情况下,案件的法律事实和客观事实基本是一致的。然而有的案件的法律事实和客观事实则完全相反。在法律事实和客观事实完全相反的情况下,法院应根据法律事实来处理案件。如某甲向某乙借款一万元,当时某甲出具借条一张给某乙,同时约定半年内归还。借款5个月后的某一天,某乙及乙的一个朋友某丙到某甲家吃饭。吃饭时仅甲、乙、丙三人在场。席间,某甲离席到房间拿来一万元现金归还给某乙。某乙说:“借条我没带来”。某甲说:“你回去把它撕了就行了”。某丙说:“还钱我可作证”。后在一次交通事故中,某丙被撞身亡。在某甲还款一年后,某乙持某甲所写的一万元借条到法院起诉,要求某甲归还一万元借款。某甲觉得十分冤枉,因为借钱已还。当时说好叫某乙回去将借条撕掉,然而时至今日,自己却成了被告。开庭时原告某乙始终坚持说被告借钱未还,证据有借条一张。被告某甲说,借钱是事实,但在一年前就已还清,当时在场还有某丙,现只是某丙死亡,不能出庭作证。庭审调查时被告某甲未能提供其他任何有效证据证明借款已还。对于此案,借钱是客观事实,还钱时仅某甲、某乙和某丙三人在场,起诉时某丙已死亡。而原告某乙提交给法庭的是一份由被告某甲亲笔所写的借条,此时的这张借条就是法律事实。法官对死无对证的此案只能以这一法律事实作为依据判决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   因此,对制药厂诉刘晓晓欠款纠纷案同样应比照某甲与某乙借款案,判决刘晓晓偿还欠款5万元。因为刘晓晓是以自己的名义出具的欠条,且刘晓晓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理应明知出具欠条的法律后果,这欠条也就是法律事实和依据。法院应以此法律事实和依据作出判决。如果不如此,制药厂的合法权益则得不到有效保护。   第二种意见认为,本案既不能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也不能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而应裁定驳回原告制药厂的起诉。理由是,诉权是根据特有的义务人而存在。本案制药厂起诉刘晓晓,实为错告。因为在开庭时作为证人的大药房经理“证实并承认”此款系大药房所欠。更何况制药厂与大药房签有合同在前可以佐证,而且在双方签订合同后的一段时间里各自按合同约定履行了自己的义务。因此,本案原告制药厂系错列刘晓晓为被告。换句话说,原告告错了人,这是程序上应解决的问题,而不应作实体处理。法院裁定驳回制药厂对刘晓晓的起诉,仅剥夺了制药厂对刘晓晓的诉权,而没有剥夺制药厂向大药房主张的权利,制药厂仍可另行起诉大药房。如果判决驳回制药厂的诉讼请求,则真正剥夺了制药厂的实体权利,从而导致制药厂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所以,本案理应驳回原告制药厂的起诉。   第三种意见认为,本案应判决驳回原告制药厂的诉讼请求。理由是,原告制药厂供给药品,具有收回货款的权利。原告制药厂起诉主张权利,符合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的规定。原告制药厂完全享有诉权。如果驳回起诉,则剥夺了原告制药厂的诉权,这是违反民事诉讼法中关于起诉的有关规定。本案原告虽有起诉权,但欠款人并不是被告刘晓晓,所以,本案应判决驳回原告制药厂的诉讼请求。   本人赞同本案判决驳回原告制药厂的诉讼请求。   理由是:本案关键是看原告制药厂是否具有诉权。诉权的涵义包括两个方面:即程序意义上的诉权和实体意义上的诉权。   程序意义上的诉权又称为起诉权,是指民事诉讼法确定的赋予当事人进行诉讼的基本权利。它对提起诉讼的原告一方来说,是请求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从而对自己的合法民事权益给予保护。当其民事权益受到侵犯或与他人发生民事权益争议时,可以利用程序意义上的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提出诉讼请求,提供证据,进行辩论,行使各项诉讼权利,实施各项诉讼行为。本案原告制药厂是否具有程序意义上的起诉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的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以及民诉法第一百一十条的规定“起诉状应当记明下列事项:(一)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二)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三)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对照这两条规定,显而易见,原告制药厂是完全具备这两条规定的条件。因为,①原告制药厂与本案有直接经济利害关系;②有明确的被告即刘晓晓;③原告制药厂有要求被告给付货款5万元的具体请求,同时还向法庭提交刘晓晓欠条一张;④本案的债权债务纠纷应属民事诉讼的范围及人民法院管辖。可见,本案原告制药厂的起诉完全符合民诉法第一百零八条和一百一十条的规定,因此原告制药厂完全具有程序意义上的诉权(起诉权)。   所谓实体意义上的诉权,又称胜诉权,是指当事人通过人民法院向对方当事人提出实体请求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基于实体法的规定而产生的。当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发生争执时,有利害关系的双方当事人都有权提起诉讼,各自都有权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请求。实体上的诉权,对于原告而言,当其利用程序意义上的诉权,请求人民法院通过审判方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时,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经过审理,查明原告有实体意义上的诉权,并确定受到被告侵犯或与其发生了民事权益争议,人民法院就应作出判决,保护其合法权益。实体意义上的诉权对被告来说,是可以通过人民法院的诉讼过程反驳原告提出的实体上的请求。在民事诉讼中,原告不一定就是实体权利的享有者。因为有的案件是被告享有实体上的权利,而原告则没有,或者原、被告双方各享有部分实体权利。   结合本案,经法院开庭审理查明,原告制药厂虽持有被告刘晓晓出具的欠条,但实质上双方并无债权债务关系,而是原告制药厂与大药房之间存在债权债务关系。换句话说,刘晓晓并不欠原告制药厂的货款,欠款人实际是大药房。在此情况下,虽然原告制药厂具有程序意义上的诉权(起诉权),从而可以凭借刘晓晓出具的欠条起诉刘晓晓,但这张欠条是在特殊情况下,即“经理和财会人员出国考察,尚未归来,此次货款要待他们回来后才能给付”,而且还是“厂长指示送货员,要大药房验收员写张欠5万元货款的欠条, 大药房验收员刘晓晓便按送货员要求出具欠制药厂药品款5万元的欠条”,而实际欠款人是大药房,更何况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第二款明确规定“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因此,制药厂没有实体意义上的胜诉权。正因为原告制药厂具有起诉权,故本案法院不能裁定驳回制药厂的起诉。又因为原告制药厂没有胜诉权,所以法院不能判决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只能判决驳回原告制药厂要求被告刘晓晓给付货款的诉讼请求。   这篇文章发送到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法律网刊于2007年11期予以录用。该期编辑的手记评价说,“此文对我国的司法审判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以上我的观点和依据从何而来?就是认真查阅从前收集的相关资料。重要的还是得益于“收查法”。   因此 ,我们平常要保持良好的收、查习惯。不仅收集教科书,教科书上没有的知识也应广泛收集和查阅。   11、点滴法   点滴法,即从一点一滴细细学起,一步一步扎实前行,而不能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贪大求全。老子曾经说过:“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要知道,只要持之以恒,小事也可成就大业,因为积少成多,积土成山。柔软的滴滴细水,可以将坚硬的磐石滴穿。摩托罗拉*盖尔文曾经说过,“把一个简单的招式练到了极致就成了威力无穷的绝招”。何况读书的青少年,本应认真学好每一点滴的知识。就是很有才华的人也应注意做好每一件小事。   美国著名的汽车制造公司——福特汽车公司,是以福特的名字命名的。当年福特大学毕业后,到一家汽车公司应聘,和他同时去应聘的三四个人都比他学历高。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希望了,但也不能不去一试就打退堂鼓啊。于是他便敲门走进公司办公室,发现地上有一张废纸,就弯腰把它捡起来,顺手把它丢进了废纸篓里,然后走到董事长的办公桌前,说:“我是来应聘的福特。”董事长对他说:“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经被我们录用了”。福特感到意外,董事长说:“前面三位学历的确比你高,而且仪表堂堂,气质不凡。但是他们的眼睛里只能看见大事,而不注意小事。而只能看见大事、忽略小事的人是不会成功的,所以我才录用你”。福特就这样走进了这家公司。果然,后来福特干得相当出色,终于坐到了董事长的交椅上。   我们不能小看一点一滴,往往一点小事可以决定或改变人的命运。如今年(2008)高考只考445分(文科)的湖北女孩张孟苏就因为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获得了宝贵机会。高考结束后,张孟苏到武汉大学参加一场招生咨询会,不巧天下暴雨,赶到时招生人员已在撤展了。西南大学的一位女老师在拆雨篷,因为个子矮,显得分外吃力。张孟苏见状就过去帮她的忙。这个不经意的动作,被一位来自新加坡的老师看到了。当张孟苏准备离开时,对方叫住了她,并让她去酒店详谈。当时张孟苏以为碰上骗子,连忙给同学发了一条短信,让她半小时后给自己打电话,发现情况不对就报警。没想到,经过新加坡老师与张孟苏的交谈,新加坡老师了解到张孟苏高考成绩虽不高,但品行很好(她自发帮助素不相识的老师拆雨篷就是例证之一),于是当即决定预录张孟苏为新加坡政府理工学院学生,并给她四年共20万元人民币的奖学金。   可见,我们读书学习的人,必须认认真真学好每一看起来是点滴的细小知识。必须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件小事。必须切切实实地打好基础,就如同建筑工人盖建房子,基础必须打牢。房子的基础不牢,即便盖起来的房子也会房倒屋塌,损人害已。   我们当学生的,在考试时也一定要注意这一点,试卷发到手后,不要急于答题,而应全面审视一番,然后由易到难。还必须注意一题一题地做,绝不能“花心”,这题做了一半又做另一题,更不能先做难或分数多的题。一般而言,分数多的题相对来说难度会大一些。所以无论是干什么工作,还是读书学习,都必须从点滴做起,这样才能成就大业。   12、“偷窃”法   “偷窃”法(姑且称之为“偷窃”法,但不是真正实质意义上的偷窃),此法是将他人的知识通过自己私下观察、模仿和记忆,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在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能够自由熟练予以运用。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常说“读书人窃书不算偷”(真的偷书当然不行)。有些知识在教科书上,课堂里不一定学得到,但可 以“偷”学。   例如,有一些经典对联我们可以“偷”记。   ①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向东甩。   谈前说后读《左传》书朝右翻。   此对联上联中的 “东”、“南”、“西”和“北”四个词原本是方位名词。而对联中的“西”是专用名词,即西瓜。要想对好下联难度的确很大。然而,下联中的“前”、“后”、“左”和“右”原本也是方位名词,而对联中的“左”也是专用名词,即《左传》。下联对得如此准确工整,真是实属不易,难能可贵。   ②一串无鳞鳅短鳝长鲢鱼夸嘴,半筐有壳螺圆蚌扁乌龟缩头。   此对联也颇有特点。上联中首先是“一串”,其次是“无鳞”的一类动物,接着是“(泥)鳅短”,“(黄)鳝长”,最后是鲜活鲜活的“鲢鱼(还在)夸嘴”。下联特点同样鲜明,与上联几乎有异曲同工之妙——“半筐”对“一串”;“有壳”对“无鳞”;“螺圆蚌扁”对“鳅短鳝长”;最后是活生生的“乌龟缩头”对“鲢鱼夸嘴”。整幅对联对得是哑巴开会——无话可说。   ③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分爪切片竖八刀横七刀。   ④孙行者。   祖冲之。   以上这些好的经典对联,我们理应“偷窃”过来,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往往有人说者无意,而听者有心,最终听者获得巨大成功。这不也是间接“偷窃”吗?例如日本人重松富生以前曾在东京一家广告公司供职,有一年他到台湾旅游。在那里,他听到一位台湾朋友提到番石榴和它的嫩叶对治疗糖尿病和减肥有效。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兴奋的重松富生一下子“偷”得了这个信息。重松富生从台湾回来时将番石榴和它的嫩叶带回日本,专门请了医生进行分析和试验。试验结果证明台湾朋友所言的效果。于是他借来200万日元,在东京开设了“糖尿病及减肥食品公司”。公司在台湾等地大量收购番石榴和它的嫩叶,经过加工,产品同茶叶一般,可用作泡开水喝。产品刚投放市场就受到欢迎,人们对这种既能治病,又能减肥的产品格外青睐,尤其那些一心想保持苗条身材的妇女竞相购买,一下子兴起饮用热潮。重松富生由此大发,第一个月销售额为500万日元,以后与日俱增,每月高达2000多万日元。像此类事例,现实生活中多的是。   13、鼓励法   鼓励法,所谓鼓励,即激发和勉励。鼓励法在此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自己鼓励自己,自己尽量让自己处于高兴快乐的状态中——每当自己有所进步或有所收获时自己应该激发自己,自己给自己鼓劲,加油。有时我们还可用一些特殊方法来激发自己。人们常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的确,人在兴奋之时容易吸收新的知识。我生长在农村,读小学时家里平常很少有值得高兴的事,但我还是尽量想办法。假如,父亲说星期天带我上街去卖菜(因为可以到街上看车、看人、看高楼、进商场——开阔眼界),母亲说过节带我去外婆家(有吃有玩),还听说周末附近厂里有打仗的电影看,这些对于当时的我就是一件件很值得高兴的事。其实离“上街”、“去外婆家”、“看电影”还有一段时间。这期间,我只要有不顺心、不高兴的事,马上就让自己想到“上街”、“去外婆家”、“看电影”等“好事”,心情顿时就好多了,人马上就兴奋了,有时甚至还很激奋。此时无论大人叫做什么,还是自己做作业,都非常乐意,而且做的效果相当好。现在的青少年,虽环境变了,条件好了,但寻找快乐、亢奋的方式方法还是有的,只是各自要根据自己的特点用心寻找而已。另一方面,作为家长,包括老师,应经常关注孩子,每当孩子有所进步,哪怕是一丁点儿,甚至微不足道的进步,或对其原来的不足、不对的方面有所改善,家长和老师都应及时鼓励和表扬。要深知,“好的孩子,优秀的学生是夸出来的,表扬出来的,鼓励出来的。”就连成年人甚至老人都爱听赞扬的话,更何况青少年他们比中老年人稚嫩得多,单纯得多,更多的需要听到赞扬声。殊不知,任何人只要听到被表扬(赞扬),都会兴奋,有的还会心花怒放,眉飞色舞,此时叫他干任何事他都会高高兴兴,乐意接受,毫无怨言,而且一定会努力干得很完美、很出色。   然而,现时生活中有些家长只能听到孩子获奖受表扬的消息,听不得孩子成绩下降,或孩子做点什么错事的信息。一旦得知孩子成绩下降或失错做了点错事,轻则口若悬河骂个不停,重则劈头盖脑,拳脚棍棒赐侯。殊不知,当代的青少年独生子女居多,娇生惯养十分正常,他们只能听赞扬而经不起漫骂和棍棒,一旦有他们认为是大人行为过激,他们轻则生气不理不睬,重则不读书,不学习,有的还离家出走,更有甚者如放火、跳楼,要你大人“断了烟火”。此类事例屡见不鲜。这不仅在当今中国有,在历史上,在国外也有,有时不经意的一句话都可能导致恶果的产生。      例如,在庆祝十月革命15周年的晚宴上,情绪极好的斯大林当着大家的面,对他的妻子娜佳喊道:“喂,你也来一杯!”如果这话是在家里说,是一句充满人情味的话。可是当着前苏联党政高级官员和中国代表的面,这话就显得不够庄重和得体,甚至可以说太随便了一点。偏偏娜佳是一位个性极强且年轻气盛的人,她从来就不认为自己是附属物。她听了此话,感到受到羞辱,一时又未想到化解的方法和语言,于是就大喊一声:“我不是你的什么‘喂’!” 接着便站起来,在所有的宾客的惊愕中走出了会场。第二天早晨,人们发现:时年22岁的娜佳已经躺在血泊中,手里握着“松牌”手枪。一句话,断送了一条正值青春年华的生命,实在令人惋惜。如果斯大林注意点场合和分寸,说一句:“娜佳,请你也来喝一杯吧!”不就可以避免这种悲剧了吗?!所以作为家长不能轻易,甚至根本不能去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应多赞扬,多鼓励,多鞭策,促使孩子高高兴兴,开开心心地学习,快快乐乐,幸幸福福地成长。   当然要强调的是,不是说孩子无论做什么事都给予鼓励和赞扬,特别是在孩子犯了错误,做了错事时决不能去表扬和鼓励,该批评教育的同样应该照常进行,只是应注意方法。假如真的在孩子犯错时还去表扬和鼓励,那就成了纵容孩子,那势必会将孩子引入邪路,甚至断送孩子未来的美好前程。   14、兴趣法   兴趣法,兴趣是指喜好的情绪。此法也涉及两方面。一方面作为学生应尽可能想方设法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喜好的情绪。另一方面,作为教师,应穷尽一切办法,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将枯燥的东西生动化,从而引导、帮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   在实践中,很多优秀教师,积极动脑筋,主动想办法。有的学生自己也开动脑筋将枯燥的知识变成具体的、形象的和生动的知识。从而越学越感兴趣,越感兴趣就越学越有味,越有味成绩也就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   例如给幼儿园小朋友教1+1=2时,教师不一定先写出1+1=?,而应针对幼儿喜闻乐见的事物,感兴趣的事物。如先画一只鸟,间隔一点距离再画一鸟,再空点距离后,画上两只鸟紧靠。这样将1+1=2变成感兴趣的动物了。   还比如, =X,有的学生见了A、B、C、X等字母就烦恼,就厌恶,因为这些字母很抽象,很枯躁,很无味,不能让人产生兴趣。对此,我们可以或应该针对不同爱好的学生,变通表现形式。对爱好体育、球类的同学,我们可以将 =X写成 =X,那“球”等于什么呢?球=X·B。   对爱打扮爱穿花衣的女生,我们可以将 =X变换成 =X,那么“花衬衣”等于什么?花衬衣= 。   对那些喜欢动物的学生讲30+X=75,我们可将此题改为30+狗=75,狗=什么?相信学生立即来了兴趣,狗=75-30,讲完后再将“狗”用X代替,学生一定很快接受。   对游戏感兴趣的同学,我们可将2008 - X =123的试题变成2008-游戏=123,游戏=什么?游戏=2008-123,深信喜欢游戏的同学顿时来了兴趣。   针对爱唱歌的同学,我们也可将例题作些改动。如,红星生产队一组共有11户社员,今年每户种水稻3亩,问全组共种多少亩水稻?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对种田不感兴趣。此题可变为,初三(1)班有11个同学爱唱歌,在昨天的主题班会上,这十一位同学每人唱了3首,问他们一共唱了多少首?由此,过去不愿意做算术题而喜爱唱歌的同学立即对此“唱歌题”产生兴趣。   我们不仅对读书学习的人应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努力地使他们感兴趣,就是在市场经济的经营活动中,同样需要有很多让顾客感兴趣的绝招。记得有一饭店门前贴出一则招揽顾客的简短广告——“快来吃吧,否则你我都要挨饿了!”这一方面说的是,你顾客到了该用餐的时候而不吃饭,那你不将挨饿么!与此同时,作为开店的老板,如果你顾客不进店用餐,那他就没有收益和盈利,没有盈利老板当然同样也就没有饭吃。此广告另一方面比较幽默风趣吸引人。从该饭店挂出如此小小广告后,顾客们觉得饭店老板蛮幽默风趣活跃。更何况茶馆饭馆,不仅解决饥饿问题,同时也是快活休闲的场所,谁人不愿过精神愉快,心情舒畅的美好幸福生活呢?!于是顾客纷纷进店用餐,进而使该店生意红火兴旺。从此顾客和老板双双皆不“挨饿”了。   还有一饮食店店主,为了招揽生意,而在自己的店门两边贴上一幅对联:上联是:“吃不悔悔不吃不吃才悔。”下联是:“难才卖卖才难不卖更难。”这幅对联的含义十分明了——既然要吃,那就不必后悔,要是后悔的话那就别吃,等到真的不吃时那才真的会后悔呢。这是上联所要表达的含义。下联的含义是,因为生活困难所以开店卖货赚钱,但是卖货才是真正的难事啊!然而更难的是不卖就更难了,因为卖或多或少有些盈利,不卖就谈不上盈利了,没有盈利自己的生活不就更难吗?!这幅对联既劝告了顾客要吃就别后悔,甚至不吃很可能会最终后悔。就如同人们常说:“当兵的人后悔两三年,不当兵的人则后悔一辈子,”这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在劝顾客的同时,也表明做生意的艰辛,做生意固然艰辛,然而不做生意就更难了。如此一幅对联,既客观反映出劝告顾客的真实表示,又如实反映出做生意者的真实心理。很带些酸楚的幽默,于是很是招揽顾客,生意当然会越做越红火!   另有一理发店为招引顾客,店老板在大门两边写上一幅对联:“进门来乌云盖顶,出户去美貌书生”。这幅对联说明什么?说明顾客的头发长了,不修剪整理,人也就变丑了,头上如同“乌云盖顶”,很是难看。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说明,进我店我能保你满意,我修剪技艺高超,虽然你进门来时头发长乱,但经我高超技术的修剪整形,那你就变得“美貌书生”,高雅无比了!顾客见到此幅对联,既感到风趣幽默,又觉得客观实在,于是络绎不绝,纷纷进店,该店的生意当然兴隆了。   15、广学法   广学法,这种方法即为广泛地看书学习和“攫取”。不仅学习教科书,课外知识同样需要了解。要做到不分门类,不分科目。因为知识是相互渗透,互为关连的。只有广泛学习,才能相互促进知识的积累。为什么有的人作起报告,讲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听众毫不厌倦,反而听得津津有味。原因就是作报告者知识渊博,善于表达,讲话风趣幽默,会引经据典,会运用事实数据,会谚语对联,会四言八句,会成语歇后语,还懂心理学,会抓住听众的心等等。所以无论是天文、地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和实践的,不管是报、刊、杂志、小说、电影、电视、网络,以及琴、棋、书、画等等,这些都应尽可能地广泛接触和学习。   过去人们常说,熟读《贤文》会说话。事实上,熟读《贤文》不仅会说话,而且还可以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一对小夫妻俩闹矛盾,大吵大闹一场。事后男的拿起一瓶高度白酒,闷闷地喝起来。此时熟知《贤文》的人即可用《贤文》中的语言予以相劝:“老兄(弟),不要喝闷酒了,你想以喝闷酒解愁那就错了。《贤文》上说得好,‘抽刀断水水更流,以酒解愁愁更愁’啊!走,我陪你出去走走,散散心,聊聊天,保你气消忧愁散。”于是两人出门溜达溜达,回头这老兄(弟)便云开雾散。   假如两口子吵嘴过后,男的闷闷不乐,不言不语,坐在那儿一动不动,不知他心里在想什么,说不定有什么意外出现。那读过《贤文》的人同样可以借用《贤文》中的语言去劝说:“老兄(弟),不要发闷气了,居家过日子,哪有不争不吵的?打是亲,骂是爱呀!不要再闷闷不乐了,《贤文》说得好哇,‘一酒解千愁’哇,走!我请你喝两杯。”于是两人出外喝酒解愁了。吃喝之中,再好言相劝,做做工作,转身矛盾解决了。   再如“忍得一时气,免得百日忧。”这也是《贤文》中的语言。假如两学生吵嘴,其中一名吵输了,觉得自己窝火,很失面子,于是打算自制一把尖刀,寻找机会捅了这个和自己吵嘴的“对头”。后被班长得知此事,班长好言相劝,并用《贤文》中的语言告诫这位有错误想法的同学。——《贤文》说得好,“忍得一时气,免得百日忧”啊!即便你将他捅死,一则你家要赔很多钱,二则影响你未来的人生,三则影响你们两家。   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过去人们说秀才不出屋,能知天下事。为什么?从书上看来的!   还比如,学点心理学对工作和生活很有帮助。从心理学角度讲,人大体分四类——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如果不广泛学习,就连一些日常生活小事都难以处理。如英文中wc表示何意?假如真的不懂,在国外连上厕所都成问题。   今年(2008)七月,大陆居民赴台旅游首发团在宝岛台湾旅游时,台湾有一酒店总经理在接待讲话中说:“我们见到你们感到非常窝心”。大陆游客对此话感到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见到我们感到非常窝心呢?大陆的“窝心”是表示“因受到委屈或侮辱后不能表白或发泄而心中苦闷”。后来游客们回到车上问导游。原来,台湾的“窝心”就是大陆的“贴心”的意思。结果弄得大家大笑一场,差点弄出误会来。   记得有一 老兄打开自家冰箱,发现冰箱里的灯是亮的,他接着又试几次,每次打开灯仍然是亮的。于是他认为生产厂家缺少节约意识,设计不合理,使冰箱的灯一直亮着,导致电的浪费严重。其实冰箱里的灯在冰箱门关上时便息(关)掉了。   还有一老人口渴了,到一小店买瓶矿泉水,喝后找到店老板大发脾气,说:“你怎么卖假货呢?这矿泉水不作屎臭,也不作尿骚,无色又无味!”   其实,不论冰箱亮灯也好,矿泉水无味也好,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这些人知识的欠缺!   16、学逸法   学逸法,“学”指学习。“逸”指安乐,安闲,此指休息。学逸法就是学习和休息应很好地统一起来。只知学习,不注意休息,这种学习的效果肯定不佳。成年人工作应“劳逸结合”。过去人们常说“不知道休息,就不会工作。”这是科学的说法,富有哲理的说法。因为人不是机器,即便是机器,也应加油,也应适时“休息”。拳击运动员比赛时出拳后必须立即将拳收回,为什么?就是为了积蓄力量,等待下一次的重拳出击。过去农民种地,为什么要适时休耕?道理是一致的,田地同样需要“休息”。农民朋友常说:“庄稼没有巧,种子年年调”,说的也是同一道理。读书的青少年学生,更应做到“学”“逸”结合。为什么学生上课要下课休息?这也是同一道理。学生自习时,也应适时休息,如活动活动手脚头眼,伸伸腰,弯弯腿,跑跑步,打打球,洗洗脸,休息休息,清醒清醒。只有这样,学习效果才会更理想。   另外,读书复习,应文、理间开,不能凭爱好只复习某一两门课,道理如同农民种庄稼。   17、责任法   责任法,所谓责任,即分内应做的事。责任法即作为读书人应认真学好应掌握的知识,将来对自己、家庭和社会,乃至国家承担应尽的职责。   众所周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可见不读书、不学习,那就会出现“三代不读书要成牛”的现象。要想长大为国效劳,建设家园,就必须从小开始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使青少年学生深深懂得,不是老师和家长要我学,而是为了将来履行职责自己要学或应该学。有了责任感就会有压力,有了压力,就会有动力,有了动力就会主动努力,主动努力了,成绩就容易上得去。有了好的成绩,学到真正本领,将来自己小则养家湖口,大则建设强大的祖国。过去人们常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此话虽不全对,但说明读书的重要,因为读书能学到知识。   不仅学生应有责任心,成年人同样应该如此。成年人理应承担自己应承担的职责。就因为此,我为关注社会,先后写过一些文章。   比如今年(2008)我国先后发生特大灾害,为了提醒有关部门和领导加强对救灾款物的管理,同时对社会和灾民负责,我写了一篇《应增加救灾款物去向的透明度》的小文,北京大学法律信息网、中国检察网和《九江日报》等媒体先后刊用,此文内容如下:   今年以来,我国南方诸多省份和四川汶川等地区先后出现雨雪冰冻和地震等特大自然灾害。全国人民乃至世界各地在为之震惊之余积极自发为灾区捐款送物。在此活动中,笔者听到一些民众议论:为灾区人民捐钱献物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事。生活在人世间,谁能保证自己无灾无难?一旦灾难降临,接受他人的援助对克服灾难,度过难关,重建家园,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但是,我们所捐款物能否全部转到灾民手中?如果灾民们得不到所捐款物,而是被少数或个别人挪用甚至贪污,那我们就没有捐款献物的必要了。否则,我们捐赠者将受到愚弄和亵渎。在笔者看来,这些民众的议论和担心不无道理。因为从一些新闻媒体披露的情况可以看到,曾经有过一些胆大妄为的不法分子,凭借自身职务和利用手中权力,挪用或侵吞国家下拨的救灾款物和有关单位、组织以及广大民众为灾区人民捐赠的钱物。如《法制日报》曾报道:陕西省宝鸡市民政局长茹某伙同下属李某、王某等人将该市干部群众为南方部分省市遭受水灾而募捐的救济款、扶贫救灾周转金等共200多万元从社会救济科帐上提出转存到银行,仅私分利息就高达16万余元。   还如2006年,渠县人民检察院成功查处了一起基层领导干部贪污救灾款4万元的案件。 2005年,渠县县委、县政府下拨107.54万元救灾款,支持渠县万寿乡救灾扶贫工作,其中网管建设资金80万元,基层政权建设资金20万元,民政救助资金7.54万元。该乡党委书记胡清春、乡长王永政和乡财政所长张敏却打起了基层政权建设资金的“小算盘”。2006年1月,三人密谋从中套出4万元用于春节开支,于是找到工程承建商斐某,让斐某只打领条不领钱,在工程款结算时予以报销的方式套出4万元资金后,胡清春和王永政各分得1.5万元,张敏1万元。   以上情况虽为数不多,但影响极坏。一些捐款者得知自己所捐之款被他人挪用,或用于吃喝玩乐,或贪污侵吞而异常愤怒,有的同志还因此为自己先前的捐款行为而后悔。   因此,我们呼吁有关党政机关和有关领导应加强对捐赠救灾款物工作的领导,加强对有关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挑选那些对工作认真细致,对党和人民热忱负责的同志担任此项工作。各级民政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纪检监察等部门应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积极主动加强对救灾款物的管理和监督。有关单位和组织应尽可能地将各地所捐钱物的数量、品种、转送去处等有关情况,以适当的方式适时进行公布和反馈,努力增加捐赠款物去向的透明度,使捐赠者捐得积极,捐得放心,使灾区人民真正受益。同时,对那些昧着良心、以身试法而将救灾款物挪作他用,甚至贪污的蠢虫,依法迅速予以惩处,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公之于众,以作反面教材教育他人。   二OO八年五月二十四日   18、沟联法   沟联法,所谓沟联,即为沟通和联系。沟联法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学生应与老师多沟通、多联系。学生与老师沟通很重要。比如老师教学的方式方法问题,态度问题,如此等等都是可以相互沟通的。同时,学生还应主动与教师多联系。例如,学生有什么问题未搞懂弄通,那怕是一点滴的问题,都应及时与老师取得联系,且不说早请示,晚汇报,中间还得说几到(次),至少在遇有问题时应与老师取得联系,及时解困释惑。否则等问题成堆了,再来请求解决,那难度就大了。特别是理科知识,它是循序渐进的,前面未学好,后面就难了。即便后来老师作些辅导,学生因问题成堆,而听辅导的人几乎有些发“晕”,最多只是点点头,其实心里还是未弄明白。因此学生和老师之间也存有沟通和联系的必要。   二是家长必须经常与老师保持沟通和联系。家长不能认为学校是老师教书和学生读书的地方,与自己关系不大。其实道理很简单,如同农民种庄稼,将种子播下田地后,如果农民不关心,不锄草,不施肥,听之任之,会有好的收成吗?读书学习同理,将孩子送进学校后不闻不问,孩子成绩是好是差,在校表现如何,假如家长根本不知,那孩子能学好吗?作为家长,理应经常与老师进行沟通联系。开学时,家长就应将自己孩子的特点,包括优点、缺点,脾气性格,有关爱好等方方面面的情况,与老师进行联系沟通,以便老师掌握情况,妥善处理往后的有关事宜。   三是老师也应主动与家庭多联系和沟通。学生在校表现,老师也应适时与家长进行沟通联系。沟通时,应客观、公正和全面,既谈好的一面,又讲不足之处。绝对不能只报喜不报忧,当然也不能只报忧不报喜,更不能来个全盘否定。因为只报喜,学生容易“翘尾巴”。只报忧则容易打击或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经常与家长联系与突然家访效果差别很大。经常联系,学生觉得是很正常的事,有利于良性循环。突然家访,学生往往认为老师是向大人“告状”,从而导致学生对老师产生误解,甚至憎恨和厌恶老师,进而导致恶性循环。   四是家长与孩子也应经常沟通和“联系”。家长既不能妄自尊大,我是“老子”,我是家长,我们大人说了算!也不要认为自己的学历低,知识少,孩子学的东西自己几乎是门外汉,青光瞎,而不敢与孩子沟通。其实沟通是多方面的,辅导不了孩子不要紧,了解孩子的精神状况,心理动态,学习成绩,在校表现,生活需求,这总是必要的。为什么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重要一点是长期缺少某一方面的关爱,或说是沟通和联系。   如果以上四方面都做到了,深信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人品一定会很好!   19、厚皮法   厚皮法,即胆大脸皮厚。学习知识不能怕丑,不能害羞,而应积极、主动和大胆,有时甚至应不耻下问。只要是知识,那怕暂时毫无作用,都应学习,都应将广泛的知识予以积累。同时,对从未见过学过的知识也应大胆接触了解。我的亲身体会,尝到了不少甜头。比如吹口琴,弹电子琴,弹风琴,吹笛子,吹葫芦丝等,这些乐器,我既没有从过师,也未曾专门学习过,但在日后的生活中,我大胆地自学。虽然说谈不上什么水平,但自娱自乐还是可行的。我为参加有关文艺表演而几次自编自导自演《相声》、《小品》、《三句半》和《独角戏》等节目,每每还能获得奖项。此选录一个独角戏《吹》——   赵本山来了嚜?(没来)马季来了嚜?(没来)那好,我来。   今天的评分标准非常好,你看要求:中心庆党,思想健康,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娱乐性强,创新有奖,还要有一定的艺术含量。以上节目,虽然多样,但没有独角戏,因此,我来弥补这一缺憾。   著名相声演员马季先生曾演过一个节目,就是给《宇宙》牌香烟做广告。哪那是做广告喂,纯是瞎吹。今天,我也来吹三吹。请听第一吹:   我,登台的目的非常明白,一是庆党,二是拿奖,三是快活,四是请客。如果我获优秀奖,我请评委们到大排档去喝酒;如果我获三等奖,我请各位男士到“远州”(大酒店);如果我获二等奖,我请各位女士去南昌望江楼(大酒店);如果我获一等奖,我请在座各位到新、马、太去一日游。有人说时间不够,我说办法有,即到新港、马回岭和太乙村去走一走!   以上是第一吹。请听第二吹:   同志们,听了我的吹,保你们在座的人健体美,长命百岁。   听了我的吹,保你们女士胖的不用减肥,瘦的嫩肉成堆。   听了我的吹,凡不喝酒的喝下三五斤白酒不醉,哪怕骨瘦如材的穿裤不系裤带裤子也不卸。   听了我的吹,上街买东西保你不贵不吃亏,干工作干死都不累,而且不后悔。   听了我的吹,新来院工作的学什么一学就会,而且样样超前辈。如果你扶上方向盘,保你会开车。   听了我的吹,失眠的老同志保你上床就入睡,年轻的同志保你仕途有高位。   听了我的吹,社会上没有违法和犯罪,全院干警天天只要在办公室看报,喝茶或开会。   听了我的吹,保你们不用上班还有实惠,即天天到财会室领取人民币。   听了我的吹,天热就打雷,随即下雨水,高温就减退。天冷就出太阳,太阳放光辉,你身上哪怕只穿单衣,也象穿上了鸭绒被。   听了我的吹,没有对象的少男少女明天就有成群结对的异性追,后天就能形影不离,卿卿我我,搂搂抱抱紧相随。   听了我的吹,保你们去年25,今年变成18岁。   听了我的吹,争取让你们笑得撕牙列嘴,弯腰驮背。   大前天我已过50岁,刚才看了大家的精美表演,只见《走进西藏》的美女婀娜多姿舞翩跹;法警们嗬哈擒敌拳来练;“阿庆嫂”迷倒“胡传魁”,“刁德一”气得只抽烟;独唱的歌声脆;朗诵的手劲挥;八大男高音动人心弦;三句半的锣鼓震破天;真让我感动得流泪,真让人心神陶醉。我再不上台现丑哪是我的不对,否则将后悔大半辈。我的表演将委屈领导和在座的各位,特别是对不起评委和组委会。   由于所吹不收税,所以下面接着第三吹。   在迎庆党的生日之际,我们不能忘记开国领袖毛主席,请听我笛子独奏——《雪山升起红太阳》。   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苦难的过去不能忘记,请听我口琴独奏——《松花江上》   祖国如此强大,要感谢党的英明伟大,请听我电子琴独奏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幸福生活蒸蒸日上,感谢党领导红军红军打胜仗。天下的宴席没有不散,请听我葫芦丝独奏——《情深意长》。   我的表演到此结束,现丑现丑。   为庆七·一而演。   2006.6.27.   还比如写美术字,画画,出板报,刻钢笔等等,对这些知识我都积极地学,主动地问,虚心地求,当然这些都得益于自己的胆大脸皮厚,这些知识给我的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方便。   20、故事法   故事法,所谓故事即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其特点是有故事情节,有吸引力,能感染人。通过看(听)故事,使有关知识抽象的具体化、死板的生动化,从而使学习者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学得好,记得牢。   如学体育的学生要知道马拉松比赛的来龙去脉,就应该看看历史故事。   ——公元前 490 年,希腊人和波斯人在雅典附近的一个小镇——马拉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决定希腊命运的战争,结果希腊人取得了胜利。为了把胜利的消息尽快传达回首都人民,青年士兵菲迪皮季斯从马拉松一直跑回雅典。他在向雅典城广场上的人们宣布了“我们胜利了”的消息后,随即因为精疲力竭而死去。为了纪念这位战士,在 1896 年的第一届奥运会上,举行了从马拉松跑到雅典的比赛,当时的路程约 40.2 公里,希腊人路易斯以 2 小时 58 分 50 秒的时间跑完了全程。   马拉松跑距离起初各自不一,直到1908 年伦敦举办第四届奥运会时,为了方便英国皇族观看马拉松比赛,主办者把起点设在温莎宫广场,终点设在伦敦白城运动场的皇家看台前,经测量距离为 42.195 公里。此后国际奥委会为了标准距离不断争吵,直到 1924 年,经过田径联合会正式规定,将马拉松跑的距离确定为 42.195 公里。   马拉松跑是不设世界纪录的,只有世界最好成绩,这是因为这项比赛在公路或近似公路的道路上举行,起点和终点一般设在田径场内,沿途每公里设置里程碑以示距离,每 5 公里处为运动员设立饮水站。   再如“请君入瓮”。   说的是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来俊臣也担待不起呀。这可怎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劝我喝,边喝边聊。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来俊臣立刻装出很恳切的样子说:“哦,请快快指教。”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进瓮里吧。”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附答题一:   8# 一步                         空碗                         8¥   5#  二步                         3#(一号喝3斤)              8¥四步   2#(二号喝)                     3#  三步                     5¥六步   3#                               3¥五步   6(3#3¥)                       3¥                         2¥ 八步   8(3#5¥)七步                   1¥(三号喝1斤)   2¥                          0   7*九步                           3*十步                       3*   4*十一步                         3*十二步                     6*   2*十三步                         0                          8*十五步   0十四步                          2*   3* 十六步                  7*十七步   3*                               0                          4*十九步   6*                               3*十八步              1*(四号喝1斤)   3*二十步   8* 二十一步                      1*(补一号1斤,共4斤)   5*二十二步                       3*(补三号3斤,共4斤)   2*(补二号2斤,共4斤)           3*(补四号3斤,共4斤)   附答题二:   1÷5=0.2   5-0.2=4.8   5×4.8=24   综合式5×(5-1÷5)=24   附答题三:   “太”字少“一”,再少“点”,不就成了“人”字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