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蝶k3 wise 14.2报价:写文章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三) 段文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4:27:15

写文章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三)

 

写得简洁一些。大道至简。用较少的文字说明较多的内容,用较短的篇幅讲清较复杂的事理,论题集中,不枝不蔓,篇无闲句,句无闲字,干净利索,像金刚石,体积小,密度大,硬度高,方为精品。莎士比亚说:“简洁的语言是智慧的灵魂,而繁长的语言是肤浅的装饰。”恩格斯指出:“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而这是繁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晚年居然“用思甚苦”,其妻不解,欧阳修笑答:“不怕先生责怪,却怕后生笑!”这种用字有所“怕”的作风,堪为楷模。

古人说,敬字惜字,字斟句酌。意思是写文章要简洁明快,不要冗长空泛,让人听受启迪,看受就有教,补充知识,滋润心田。

毫无疑问,凡要言,总不烦。视字为宝,章无剩句,句无剩字,处处体现一个“简”字;取之生活,来自百姓,让人一看就明,努力体现一个“显”字。故而,这样的文章、讲话总有一种魅力,能拉住耳朵、抢走眼球,让人听不烦、看不厌。

中国自古有“惜墨如金”之训,追求简洁凝练是历代文章名家的传统,“意则期多,字唯求少”,“文简而意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开篇一句“环滁皆山也”,即是典范。广为流传的《古文观止》,收文222篇,无一不是咫幅容千里、尺水兴波澜的凝练之作。……。梁启超认为:“大凡文章以说话少、含意多为最妙。”鲁迅主张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将其书房取名为“惜字斋”,追求的就是简洁凝练。

教育家陶行知的文章以简洁凝练的风格著称于世,他在上世纪20年代,谈到教师应当如何看待学生时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他在讲大小事的辨证关系时说:“本来事业并无大小;大事小做,大事变成小事;小事大做,则小事变成大事。”
    学问由学和问组成,人们却往往重视学而忽视问。针对这个现象,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他还要求学生对自己提出 “每天四问”: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用这几十个字,简洁地讲明了问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如果换了他人,可能需要写几千字的文章才能说得清楚。

有人视简洁凝练为一种风格,其实更是一种功力。倘若没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和较强的文字能力,是很难做到高度概括、一语道破的。文章有没有水平、有没有价值,与文字的多少没有任何关系,而只与文章产生的社会影响有关、与给读者的感动程度有关。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以恢宏的场面反映了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而名扬世界;短小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也同样经典,给世界各国的几代人流下深刻的记忆!不可看不起千字文,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和许多优秀的文章都在千字左右。鲁迅晚年的杂文,大都千字左右一篇,短的仅几百字,却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回味无穷,这正是源于他文学家兼思想家的底气,没有深刻的见解是不可能做到的。

文章的价值主要取决于思想,不在于字数。所谓思想,就是文章所蕴涵的观点、看法、主张,有思想才能让人看了有所得。巨著并不一定是长篇。《周易》有24107字,《诗经》有39234字,《尚书》有25700字,《论语》有15000多字,《孟子》有34685字,而《老子》不过5000字。 余光中的《乡愁》是语言简洁明快的典范,全文仅104个字: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有一个中学生曾经对我说,“这段话,我只念了二遍,就记住了!”如此强的记忆力,真令人羡慕;然而也更能说明这104个字的震撼力。

“旧岁饥荒,柴米无依靠;走出十字街头,赊不得,借不得,许多内亲外戚,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

今科侥幸,衣禄有指望:夺得五经魁首,姓亦扬,名亦扬,不论张三李四,踵门庆贺,尽来锦上添花。”

把对比写得如此鲜明生动的句子,的确并不多见。

显然,这些句子成为经典,是因为思想,而不是因为篇幅,这就是传世文章多短篇的重要原因。当今信息化时代对短文的期待更为迫切,无论是大事情还是大道理,都应当写得短些、实些、精些,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精彩的内容。当然,那些题材重大、内容丰富的文章,该长还得长。但是,即使是非长不可的文章也要尽量避免冗句、冗段,要切记歌德的忠告:“不要把时间、才力和劳动浪费在空洞多余的语言上。”记得鲁迅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浪费他人的生命,无异于谋财害命。”为了不耽误或者少耽误别人的时间,我们要尽量把文章写得短些。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对字是“至宝”的道理认识不深,把字看成稀松平常之物,随意拿、随意扔,讲起话来,如决堤之水大水漫灌;写起文章,如风中沙尘让人不知所言为何物。

字为“至宝”当为俭。世界上凡称得上“宝”的东西,均为珍贵之物。说珍贵不仅是指字尾传情达意的工具,更因为字是智慧遗产的载体。可以说,没有字,中华传统的经典之作《论语》、《史记》以及四大名著作等作品一个也留存不下来。所以,我们对字要心存敬畏。

字为“至宝”当会俭。一要量入简用。即根据自己的学识与知识水平,讲自己明白的话,写自己理解的字;二要精选俭用,即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与实践储备,把最具表现力的字写出来,反复观之,反复比之,反复改之,最起码做到自己满意之后再拿给别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