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房贷电话回访:大学教师用PPT的四大缺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0:09:34

先说说我对大学老师应用PPT的个人看法:PPT作为演讲的辅助,能帮助老师更好展示一些专业或者抽象的话题,可以帮助教学。但是并非所有的课程都适合用PPT教学,比如纯理科的课程,在论证推导过程中,用PPT展示往往导致结果出现速度过快,让学生无法跟上思考。更重要的是,大部分老师设计的PPT注重展示结论,包括我自己的,阻止了让学生自我思考的努力,而且PPT也阻止了老师的自由发挥,老师一旦开始使用PPT,他的课堂教学很可能就是一遍一遍重复自己,而那些苦逼的学生只能忍受那些懒于板书的老师用同一个PPT去教育一届又一届的学生。

所以我认为大学老师的PPT设计存在四个明显的问题:

【1】不重视教学方法设计,只考虑节约板书时间;

【2】不重视PPT排版,只想着堆积讲课内容,降低自己念稿难度;

【3】不重视PPT互动式设计,导致学生失去观看板书过程中的思维过程。

【4】不重视与时俱进,变成一次投入,终身使用。

在多媒体时代,学校的老师们从以前的写板书,变成了演示PPT。多媒体教学固然有它的优越性,但这让很多教师换上了“PPT依赖症”。实验课内容用录像代替,美其名曰是节约时间。板书变成了动画片,让学生应接不暇。

PPT不应该成为老师的拐杖,应该是老师教学手段的延伸。作为教学课件的PPT和教学对象、目标、方法是一体的,单独评价意义不大。假如教学方法不创新,仅仅课件视觉化只是方便老师,而不是引导教学。

话说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上课没个ppt就好像不会说话,越来越多的学生,没拷个ppt回家就好像来没有上课。

顺便分享一篇有趣的文章,是上周六在华科点团队分享演讲后收到一封点团队简报,在简报里面看到的,非常有趣。

王闻多美国本科见闻连载(1)

1 地理

我所在的密西根大学——迪尔伯恩分校(University of Michigan-Dearborn)临近密西根州底特律市。按照我国的说法可以称之为“城乡结合部”(up-town)。但总体气质与国内大不相同,唯一相似之处在于高速公路。学校正处于高速公路旁。

附近除了福特公司(Ford Motor Company)总部大楼之外,最高的可能就属学校四层楼的图书馆了。校园视野极为开阔。学校坐落于福特庄园(Ford Court)的一角,绿化覆盖率极高,植被主要是松树。到处可见松鼠、金花鼠从树丛间窜过,时不时有鸭子、鹅在河边闲庭信步,也不怕生。学校很大一部分面积被开辟为停车场,仅供校内师生泊车,粗略估计室内加室外共有1500余个车位,每天都是“停无虚席”,美国不愧为“车轮上的国家”。由于附近几乎没有公共交通工具,我的室友果断买了一辆二手车,但是运气不好时找个车位都要十来分钟。

密西根州的道路上鲜有红绿灯(除了主干道),每个十字路口均竖有白底红字的停止标志(Stop Sign),车辆来往遵守一定的规则,有序通行。这儿的机动车避让行人让我异常震撼。只要行人走近斑马线,机动车无条件避让,行人无需观望左右车辆,只管一路向前,横穿马路便是。和国内“人等车”的情况大不一样,这儿完完全全贯彻了“车等人”。正如网上疯传,这里对学生的保护是重中之重。校车在需要占道、过街时,只需将车侧红灯亮起,凡是看到红灯的机动车必须无条件制动,否则将处以1000美元的罚款。这是此行发现的美国人性化极致之一。

2 设施

2.1 网

无线网全校覆盖,“随时接入世界”——正如广告词描述般的网络覆盖让我有一种“一台笔记本走遍世界都不怕”的感觉。由于我的电脑电池老化,待机时间不堪入目,原本以为找电源插座需要煞费苦心,可事实证明我错了。

2.2 门

学校各教学楼“关卡重重、五步一门”,而且大都是手推的那种,相当沉重。细细看去,每扇门都接了电源,离门不远就有残疾人按钮,只要按下,门便缓慢打开。这儿到处可见残疾人标志,数量极多,包括停车位。假若普通人把车停在给残疾人预留的车位上,就免不了车被拖走的厄运。这儿为残疾人提供的便利也是超乎我想象的。当然,作为一个四肢健全的孩子,我还是不会无缘无故地按开门按钮,宁可将沉重的门推开。后面将会提到,我发现推门也是一种交际文化。

2.3 水

与国内大不相同的还有饮水设施,这儿没有饮水机。记得当时去大学中心(University Center)注册的时候(第一次来学校),口渴难耐,到处找水喝,后来有一位工作人员见我焦虑的样子帮我倒了一杯水,当时我还不知道她是在哪儿取水的,咕嘟咕嘟喝完以后也没细问。后来才知道,走廊上到处都有“喷泉”(Water Fountain,类似国内的沙滤水)——看上去像洗手的池子,但水是斜向上喷出的,正好灌入嘴巴。当然,这也可以理解为洗手的池子,因为这水其实就是从自来水管里来的。同样,公寓(住所、寝室,下同)里平时喝水时直接打开冷水龙头即饮。一开始还真有点不习惯,生怕拉肚子什么的,后来证明我是多虑了。

2.4 教学楼

教学楼的内部结构与华中大差不多,该有的都有,包括课桌文化(课桌上的涂鸦)。但我这此感触最深的是这些硬件设施在美国教师和学生手中的用法却和华中大大不相同。这点将会在后面详细剖述。

3 学术

3.1 板书与PPT

第一天上的是控制系统工程(Control System Engineering),我在华中大学过这门必修课,因为成绩不太理想,想巩固一下知识,炒炒冷饭。令人诧异的是Nattu教授(印度籍)上课从来不用PPT,手写黑板,一般75分钟的课可以写满三黑板板书。一开始以为这只是他的教学方式,后来发现几乎所有课堂都不用PPT,这和国内大不相同。为什么呢?两周后偶然一次机会让我有了些想法。去年来的一位同学告诉我他也曾修过这门课,当时不是这位老师教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一查往年的课表才发现,每年教这门课的老师都不一样,其他课也是如此,但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ECE)从大一到大四的课总是这么十几位老师教。由此可见两点:1、ECE系老师的全能性。他们对电类、计算机类的专业知识机会全部在行,不敢说精通。这点相比华中大电信系的师资如何?有没有类似的全能教师?当然暂且不论全能教师的优劣性;2、每堂课不需要订制PPT。因为每个教授肚子里都有自己的一套东西,这里版权意识及其强烈,我觉得他们一定不希望其他教授全程照搬。因此根本不需要通用的PPT。反观电信系,绝大多数课程的PPT三、五年没有更新那是常事(我们经常在课前从学长学姐手中搞到这门课所有的PPT,包括作业答案、课设内容等)。PPT固然能够方便老师教学,减少笔误,避免手写体难以辨认,缩短老师思考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但站在学生角度上讲,总是看正确的东西根本不知道以后自己的错误会出在哪儿,哪些地方需要多动脑筋计算,板书可能在这方面略占优势。

3.2 课堂互动

美国的教授们还有一个共通点,每书完一笔或者每讲完一个知识小点总会问道:“(针对这点)有什么问题吗?”(Is there any question?)一般情况下都会有同学提问。每门课一开始如国内一样会有个序言(Syllabus),教授不约而同地提到:“有任何疑问的时候你们可以随时打断我。”(You can interrupt me if you got any question.)这点可能给国内学生看起来是客套话,但在美国,学生真就“厚脸皮”地不断打断老师上课,一个劲地问一些在我们这些留学生看来很“弱智”的问题。我遇到过有一个学生连续不断地问了一个半小时的问题(一共三小时的课)。而老师永远面带笑容地一一解答。绝对不存在任何师生互动不够的问题。回想一下母校电信系08级的课堂,不寒而栗。

我稍微想了一下其中可能的一个原因:小学时候老师总是教导我们“上课发言先举手”这一礼节性环节。举手成为了上课发言、问问题的信号,只有当老师接到了这个信号,返回一个确认信号你才有资格讲话。给学生烙下的概念就是:发言、问问题要通过批准,批准可能不会被通过!美国学生则认为上课发言是一种表示自己对客观事物了解的正常的生理表现,问问题是表示自己对客观事物不了解而想弄明白的正常的生理表现,很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至少美国教授是鼓励这种行为的,他们随时切断自己的话题,转而为学生解答疑问。这样正是有助于临场思考,同时也强化了其他同学对某个概念的印象。无论什么问题,他们解答完后都会面带笑容地对提问者赞赏一句“问得好!”(A good question!)。窃以为,思考能力分事前、临场和事后的(临场的比重较多,现实生活没有彩排,没有剪辑,每分每秒都是现场直播!),中国学生缺乏的是临场思考的能力,而“坚持不懈”地用事前、事后来弥补(也就是“事前小算盘,事后诸葛亮”)。而这临场思考能力最佳的锻炼方式之一便是当场质疑老师教学内容。因此,倘若某些“礼节性”环节在大学能够暂时摈弃,同学更“无法无天”一些,或许课堂互动力可能会和国际接轨。当然中国大学课堂互动力不足不只是因为这个原因,之前板书和PPT的关系也多多少少有些影响,还有其它的客观、主观原因在后面会零星提到。(未完待续) (出站队员 王闻多)

关于作者 秋叶, 武汉某大学, 站着挣钱的,就是老师。PPT策划,大项目售前售后技能,网络推广,写作出版,职业规划,男欢女爱等等